『壹』 2016年的黄永玉猴年黄金邮票有没有收藏价值
《丙申年》邮票金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授权批准,中国集邮总公司独家发行。全国邮政集邮柜台、各地集邮专卖店、中国集邮网厅及邮储银行均可订购,与2016年生肖猴票同步上市,产品使用2克Au.999纯金制作,新产品系列编号为:YPJ-1,全国限量发行30万套。每套产品均配有唯一收藏号码的防伪证书,及《丙申年》小版邮票一套2版。售价1180元。个人觉得,值得收藏
『贰』 黄永玉05年的生肖邮票现在什么价格
时隔28年,黄永玉、韩美林等12位大师联手创作全新12生肖邮品巨作——《生肖中国福》,一上市即引发全国性的收藏热潮。《生肖中国福》含黄永玉等12位大师亲创的12生肖邮票“小本票、小全张、小版票、纪念封、纪念卡”等极其珍贵的邮品形式,并有12枚第一轮生肖纯金票含纯金6克,12生肖彩银条含纯银31克。
80猴票——黄永玉大师描绘的“邮界传奇”
黄永玉,当代杰出的艺术大师,享誉全球的一代“鬼才”。黄老1980年创作的生肖邮票“猴票”创造了中国邮史上的升值传奇,其版票由当初的发行价6.4元涨至目前的26万元(北京邮票市场07年4月行情),涨幅3万倍而且一票难求。
著名邮票设计家李印清分析说:第一,黄永玉的“80猴票”每根毛都栩栩如生,其艺术高度后人难以超越;第二,当初发行量600万套,对邮票来说这个发行量不大;第三,生肖题材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群众收藏基础;这三个元素促使它成为现在的邮市珍品。
黄永玉83岁再画“猴票”,震动收藏界
26年后,黄老再度出山创作全新“猴票”,与韩美林新“猪票”、陈绍华新“狗票”、李印清新“鼠票”等,在《生肖中国福》中实现了邮史上的第一次12生肖邮票大团圆。《生肖中国福》因黄永玉、韩美林等12位大师的艺术名望而成为收藏界争藏的目标。
12位大师创作过无数经典的作品,如今他们首次联手创作,岁月使他们艺术造诣炉火纯青,用黄永玉大师的话说就是“要画就要比20年前的更好!”。收藏界资深人士说:有这12位大师的崇高名气和巅峰艺术作保证,《生肖中国福》所蓄积的收藏能量将来一定会爆发!
12位大师,每位大师的创作都价值惊人
黄永玉、韩美林等12位大师,个个“点石成金”。作为当今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黄永玉的作品就是珍贵的代名词。黄永玉的作品目前在香港拍卖价高达每平方尺16万-17万元,在荣宝斋2005年5月1日精品拍卖会上,黄永玉的《松风》以440万的价格成交;“福娃”的主创者韩美林,中国首轮生肖邮票“83猪”票的作者,艺术成就享誉世界,单位创作价值以百万起价;陈绍华,“中国结”的创作者,“狗”票作者,名震中外;张国藩,74岁,中国最杰出的版面大师的代表人物;李印清,曾任国家邮票设计室主任数十年,无数经典邮品出自李老之手,中国邮界的中流砥柱……12位大师,12位令人景仰的艺术家。
曾经痛心错过的机遇,26年后再次来临
黄永玉1980年创作的“猴票”,当初每张版票6.40元,经过短短的二十年,现在拍卖成交价达到26万元,而且持票者不愿出手导致有价无货,使不少当年错失良机的人痛悔不已!现在《生肖中国福》问世了,一个新的机遇走来。收藏界认为,只发行3万套的《生肖中国福》发行后不需要多少时间就会成为罕有难求的珍品,收藏潜力超过猴票自在情理之中!
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发式上,与会邮票专家们谈到:12位大师在邮票界、艺术界影响巨大,如果不是“金猪年”这个契机,不可能会有这次12位大师的联手。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种收藏机会,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再有。
『叁』 同学是建行的,说2016有黄永玉的五张999黄金猴票,共6克3000块左右,一共发行20万套,妈妈
千万别买,这种产品册最害人,升值空间没有,售价是制作成本的几倍。
如果你妈妈还是喜欢的话,那就无所谓了。
『肆』 2016黄永玉黄金猴票有收藏价值吗
黄永玉猴票只有80年的纸质邮票有收藏价值,2016年的是金箔票,没有收藏价值。
『伍』 范曾和黄永玉到底有什么矛盾
日前与唐欣到沙滩美术馆看展览,大约是看到了地方想起了人,老唐提到网上闲逛时遇到的一篇“奇文”,说是写得很有意思。过了几天,他就给我传来了画家范曾的《蝜蝂外传——为黄永玉画像》。老唐是见多识广的人,他说此文恐怕是范曾最好的文字了。所以收到后一口气就读完。读后的感觉也是异常的清晰:“狗咬狗,一嘴毛”。
先让我们跟着范曾的导引看黄永玉的画作。在“国画尚未入门”的标题下,第一句话是“黄永玉的画巧密有余而睿智不足”。隔了不足一行字,他为了批判黄永玉的画“无佛家所谓的深入法性的‘如有智慧’”,一不小心,说出了黄永玉作品的两个好来:“他早期的木刻作品极尽工细”“善用刀法变化”。一个画家,一个中国的当代画家,他的作品具有“巧密有余”“极尽工细”“善用刀法变化”这几个连恨他入骨的范曾也不得不承认的长处,已经殊为不易了。不成大师,可作小师;不成小师,也可以做看客嘛!看看最近中国美术馆名为《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210幅展览作品号称是从2800幅参选作品中选出来的,但又有几幅能称得上是“巧密有余”“极尽工细”“善用刀法变化”?中国美术家不是在进入21世纪才发明创造出虚假、浅薄和浮躁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果黄永玉的版画真的具备了范曾说的那几个特质,他也就算是一个“小大师”了,值得人们尊重了。至少他不比画界那些纯粹的骗子,他花了点心思,下了点功夫。在画坛混了几十年,国画虽未臻于一流,但也未必不是一个明眼人,未必就是一个门外汉。范曾不遗余力地攻击,使劲过猛,暴露了自己棱子肉上小而难看的硬伤。
再让我们瞧瞧范曾写黄永玉的人品也很有意思。据范曾讲,黄永玉对待朋友是背信弃义,落井下石,黄永玉对待一母同胞则是薄情寡义,猪狗不如;黄在政治上则是阿谀奉迎,大搞投机,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一言以蔽之,黄永玉整个不是个东西!而且黄永玉不是突然不是东西的,他是生来如此,一贯如此。黄永玉比范曾年长14岁,范曾“当美院国画系一年级学生时,他任美院版画系讲师。”范曾应该对黄永玉有所了解,尤其是对他远扬的坏名声不能不有所闻。假设范曾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他就该知道“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就断不肯与这样的小人有任何的瓜葛,更不用说“相濡以沫”了。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相濡以沫”了,先是听到黄永玉说他的字好,赶忙写好了屁颠颠送去,而且一送两幅,而且苦心孤诣、字斟句酌劝慰黄先生;接着看到黄永玉喜欢他藏品中“懿德太子墓的线描刻石拓片”,而且此物既是朋友的赠品,又是“精美绝伦的唐刻”,他竟赶忙写了“我很爱它,它似乎更爱你。”这样无厘头的昏话,并把心爱之物封好了,于“隔日”送至“黄永玉京新巷小屋”,这次是屁颠颠亲自去。就是在叙述这两件蹊跷事的中间,范曾抽空笑黄永玉在“大人物八十寿诞之类的时刻”,“必匐伏于地作丈二巨作,送货上门”的臭事,这无疑成为绝佳的“五十步笑一百步”的当代翻版。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也可以引用一次鲁迅先生的话,人都有光屁股的时节,正不须如《罗密欧与朱莉叶》中朱莉叶的保姆,时时要拿出朱莉叶儿时的尿布给人看。范曾刚刚用这句话揶揄过黄永玉,现在我们用它揶揄范曾,可见,语言文字这东西也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不仅他自己与黄永玉这个坏小子“相濡以沫”了,连他的父亲也与之“相濡以沫”了:他的“先严”也曾颤巍巍、屁颠颠跑到京新巷看望黄永玉。据儿子范曾说,范老汉是一个“对人生无所奢求,即使印出诗集也决不送人的孤高之士”,但就是这样一个孤高之士,由于儿子“给他讲过很多很多的黄永玉的高风美德”,由于黄永玉在“孤高之士”光临时唯恐步履艰难,给他准备妥当了尿罐;由于黄永玉“又以极恭敬的线条为家翁造像”,老头老大不小的年纪,竟然也按捺不住激情,“怀着深情写给他两首诗”。曾几何时,父子两代与黄永玉“相濡以沫”,诗话酬和,如今反目成仇,反过来给天下人说他们如此巴结逢迎的人不是个东西,天下人信耶?不信耶?范曾白纸黑字,红口白牙,明明断定黄永玉的画作“既无色彩,亦无线条”,这里又说“极恭敬的线条”。能在线条中表现出恭敬的画家不就是“大家”吗?范曾已经笃定了黄永玉是一个坏人、小人、俗人,哪里有“很多很多的”“高风美德”值得渲染给自己又“孤”又“高”的大爷?他“尚未入门”,哪里还有什么“上乘之作”?这样的反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人信耶?不信耶?
有网友在转贴这篇文章时曾发表看法:“原本不相信文革中范曾能有狠批沈从文先生的尖刻文笔,但看了这篇‘范文’,不由得不信了。”范曾的文章有例证,有引用,有推理,有判断,有点有面,有棱有角,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希望从画作、人品、人格全方位画出黄永玉的可憎嘴脸和丑恶灵魂,并从艺术和精神两方面干净彻底地灭掉黄永玉,顺便在对比中给自己塑起一座高大全、真善美的汉白玉来。怎奈才力有限,套式陈旧,用心太急,加之使劲过猛,所以文章前矛后盾出,瑕疵颇多。让后沈从文时代的读者不禁想起一句格言:“狐狸责备陷阱,却不责怪自己。”
据范曾说来,黄永玉的画不够格、人不够格,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好处。像黄永玉这样“永远在痛苦、烦恼、暴怒、狂喜中自我折磨和煎熬”的伊阿古似的坏蛋,本来就该被扫在历史的垃圾堆里,万劫不复。他怎么反而在中国美术界成了一个人物,呼风唤雨,为所欲为的?难道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像他这样的骗子、伪君子的“司马昭之心”本来应该是路人皆知的,怎么直到今天才由范君使出如此大的力气来揭露和批判?范文开宗明义的说:“我忍耐着,一月月、一年年的忍耐着。”为什么要那样痛苦的来忍受,是不是有难以言传的难处?正像范曾所说,这些疑问,“对世人是团团的迷雾”,需要有人做出令大家信服的解释。范曾君敢为天下先,铁肩担道义。由他出来作“一次彻底的、公正的剖析”。那么我们就怀着好奇,耐着性子看下去。但范先生的嘴里到底没能吐出一支非洲的象牙来。
黄永玉是不是东西,是不是好东西,说到底,也只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在该文后面《黄永玉和〈范曾美术馆〉》《黄永玉与吴铎》《黄永玉诬蔑范曾制造潘天寿赝品》等几个小标题下得到了直接的、充分的宣扬,并且在暧昧中逐渐明确,最后定型。这个标准不是客观的标准,不是群众的标准,不是艺术的标准,不是道德和人格的标准,甚至不是一篇文字游戏的标准,而是范曾唯我是用的标准。只要黄永玉给范老先生准备尿器,就是让人“十分感动”的;黄永玉给范老汉“造像”,他就不仅有“线条”,而且是“极恭敬”的线条;只要他永远记着范曾的好处,不坏范曾的好事,他就是个好东西。否则,他就是一个骗子手和伪君子。设想黄永玉和范曾经常人模狗样,行走在中国当代画坛,马马虎虎也算两个画家,如此的标准,如此的水平,如此的文风,真的使“北京美术界文采风流、扫地以尽”。但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好像两条龇牙咧嘴的狗,隔着北京饭店的桌布和餐巾咻咻相向了一番,“后来北京美术界盛传黄永玉拳打范曾,范曾瓶敲黄永玉”,如此无聊的一个“界”是“北京美术界”么?如今的北京真有一个“美术界”么?假设有那样一个界,有可以扫地的“文采风流”么?
最后说一则狗的小故事:有一只狗习惯静悄悄地走到人的身边,然后张嘴咬人,主人只好在狗的脖子上系了一个铃铛,提醒别人注意这只狗。这只狗摇着铃铛,很神气的来到其他狗的面前炫耀。一只上了年纪的狗看见了,嘲笑他说,“你神气什么?主人给你带铃铛并不是因为你了不起,而是提醒大家你是一个危险的坏蛋。”在我们的故事中,《蝜蝂外传——为黄永玉画像》不是别人给范曾先生系在脖子上的铃铛,而是他主动给自己挂的一个铃铛,它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响得非常刺耳,时刻提醒着怕狗的人们。
『陆』 写一篇“黄永玉小传”的文章150字左右,语文微作文
黄永玉: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城沱江镇,土家族人,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家喻户晓。其人博学多识,诗书画俱佳,亦是诗、杂文、散文、小说、剧本的大家。
案头摆着两本为黄永玉(1924)树碑的书,一本是《黄永玉传》,作者郭梅、张宇;一本是《传奇黄永玉》,作者李辉。
《黄永玉传》共七章,分别叙述童年、少年、恋爱、香江之旅、进中央美院、海内知己、画坛奇才。童年的噱头是逃学。少年的逸事是留级。恋爱的谈资是贤内助。香港的亮点是认识了一帮文化名人。进中央美院又结识了一批大画家。海内知己部分,是把认识的名人放大,此乃全书重点。末了谈“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是狂,将起居室命名为“老子居”;二是真,刁蛮,爽直,卖画,不讲人情,不二价;三是鬼才,国画传统讲究“计白当黑”,他偏偏来个“以黑显白”;四,有了钱,热衷造房、买房,享受“狡兔五窟“;五,喜欢养狗,将之上升为博爱;六,老顽童,活得通达,活得潇洒。
《传奇黄永玉》,前半部写童年、少年、青年,大体与前书同,后半部讲美术界在五、六十年代受到的政治冲击,以及黄永玉在七十年代被卷入的那场“黑画事件”的来龙去脉。
《黄永玉传》给我的印象,基本取之于他的自述。将本人的自述联缀为传记,其结果,难免沦为“老王卖瓜,自卖自夸”。黄永玉赖以自炫的,也是自恋的,是他结交了多少多少名士,借用刘禹锡的话,“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传奇黄永玉》给我的感觉,有点跑题,资料倒是翔实,作者的广搜博罗,令人感佩,可惜在“传奇”上用力不够,传达的,也就是黄永玉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些事。后半部叙述的美术界沧桑,可以作为任何一个曾经遭受不白之冤的“黑画家”的背景材料,非独适合于黄永玉。
『柒』 建行发行的黄永玉金箔猴票2016有收藏价值吗
除了黄永玉的纸张生肖猴票有收藏价值外,其它的可以确定的说是没有收藏价值的,不信可以拭目以待。
『捌』 黄永玉润格制定:是为拒客还是为捞金
中国第一张生肖邮票“猴票”?抑或是包装古拙奇特的“酒鬼酒”?近日,制片人赵鹏逍的一条微博,将这位年近九十的画家的润格,又重新拿了出来。微博原文如下:熬夜剪国宝级画家黄永玉专访,乐喷。老爷子画的《满塘》市值已达5800万元,普通画也卖到6万元一平方尺,可他还要家挂启事:画、书法一律以现金交易为准。钞票面前,人人平等。当场按件论价,铁价不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纠缠讲价,即时照原价加一倍;再讲价者放恶狗咬之;恶脸恶言相向,驱逐出院! 看到这条微博,网友表现的态度并不相同。一部分网友认为黄老可爱又幽默,一部分网友质疑黄老是否够得上“国宝级”的名头。但更多网友似乎较为看重这个价格的制定。一些网友认为此润格过分看重钱,毫无大师风范:@风咛之街:“切,一点都没有艺术大师的风范,一点文人学士的儒雅都没有”,@大华禅画:“尊重艺术的人是不会讲价的!讲价的人不是为艺术,而是为了利益”;还有些网友觉得,明码标价并无过错:@清风明月不等闲:“画家明码标价自己的作品有什么不对吗”,@李海龙--:“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造就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如同陈独秀的思想救国与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赞一个率真的黄老”。 其实,这条微博只是阐述了黄老润格的其中一部分。黄永玉自撰此润格时正值1996年,回归故里的他已是七十二岁。乡人闻听他回到故里的消息,纷纷登门求画。黄老不堪应付,故作此颇具郑板桥风的润格,以警来者: 本老人年过七十,久居外地,浪迹天涯,从不知钱财佳妙处,左来右去,抛掷随意,恶习成瘾,可恨之极。近年返乡频频,见故乡诸君子开发气象恢弘,如日中天,白票子进红票子出,数钞票不眨眼,进银行当散步,行势喜人,一股暖流通向全身。本老朽沐此德才兼备光耀氛围景象下,大有昨非今是之感。本老朽虽少年失教,然好学之心未泯,面对君子,岂可不学?面对佛脚,岂可不抱?圣人有云:“肚子痛马上进茅厕。”老朽进“茅厕”者,即约收绘事书法之薄酬耳。 ……画、书法一律以现金交易为准。严禁攀亲套交情陋习,更拒礼品、事物、旅行纪念品作交换。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老夫的眼睛虽有轻微老花,仍然还是雪亮的。钞票面前,人人平等,不可乱了章法规矩。 当场按件论价,铁价不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纠缠讲价,即对照原价加一倍。再讲价者放恶狗咬之,恶脸恶言相向,驱逐出院。 ……上面亦庄亦谐、亦雅亦俗的文字,并未触及到黄老润格与其他画家的本质不同,他润格的独到之处在第六条:“所得款项作修缮凤凰县内风景名胜、亭台楼阁之用。”而他自己则不取一文。 2000年时,黄老顺应时代潮流,又重新撰写了一篇润格: 为了搞活经济,使全国人民都笑起来,兹将本年规矩开列如下: 一、画作每尺三万。议价者加倍。 二、书法每尺一万。小楷另议。 三、送食物、画材纸张、古董、旅游纪念品,冀图混帐求画者,拒收礼物,白眼相对;反复纠缠者,以舍下三级恶狗欢送出门。 四、命题作画,请预付画款半数作为订金。 五、白撞生人冒充老朋友者,酌收谈话费,本宅一级恶狗欢送出门。 或许正如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吕澎[微博]所说,黄永玉与艺术史关系不大。智慧如他,黄老也深深懂得此点,故写道:“……老子之画作、书法,原就不佳,无根底,无师承,无章法,三无之下毫无看头,而诸渊雅君子要买,要收藏,老子大为得意。大翘尾巴之余,不免想到诸君子甚为不值之处,为诸君子一洒同情之泪焉。但人民眼睛素来雪亮,诸君子日后后悔,醒觉上当受骗,后果当不由本老子负责也。” 如是说来,黄老作此润格,究竟是为了拒客,还是为了捞金,尤未可知。 链接关于黄永玉的《满塘》 微博中所提到的市值5800万元的《满塘》,是黄永玉于2005年所作的写意重彩国画。2011年,作为泰山文交所挂牌的首个艺术品份额,《满塘》简称“黄永玉01”。《满塘》上市前2700万元的定价高出黄永玉此前拍品最高价3倍以上,其上市首日收盘市值更是达到了5800万元。 详细内容请参考: 泰山文交所遭爆炒 黄永玉《满塘》首日翻倍关于润格“润格”:书画作品出售的价格标准。所得的报酬称为“润笔”。书画家成名后多有自己的“润格”,且是自定,“一口价”,绝对的“卖方市场”。近当代画家如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丰子恺、陆俨少等均有不菲的“润格” 。其目的在于“谢客”——吓退索字画者,求得安宁;但毋庸讳言,其中也有“为稻粮谋”者。
『玖』 黄永玉无极画、40厘米高40厘米宽值多少钱
黄永玉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指着客房墙壁上悬挂的那几幅尚未几完成的荷花图,小心翼翼地问道:“黄老,这几幅画若按照市价,应该值多少钱?”,“如果按照尺寸计算的话,每幅大概是三十万左右吧”黄永玉似乎对此并不避讳,他喜欢什么事都明着来。据说,他的每幅画主要是依尺寸论架,按他时下的身价,一般都在6万元一平方尺。不过,这个价格也说不准,有时还要论心情,心情好时可能低点,心情不好时则可能会高点。比如,他在湖南凤凰家里的中堂左壁便挂了这样一则“启事”,以此来回避索画者。“一、热爱欢迎各界老少男女群子光临舍下订购字画,保证舍下老小态度和蔼可亲,服务周到,庭院阳光充足,空气新鲜,花木扶苏、环境幽雅,最宜洽谈。二、价格合理,老少,城乡、首长百姓、洋人土人......不欺。无论题材、尺寸、大小、均能满足供应,务必令诸君子开心而来,乘兴而返。三、画,书法一律以现金交易为准,严禁攀亲套交情陋习,更拒礼品、食物、旅行纪念品作交换。人民眼睛是雪亮的,老夫的眼睛虽有轻微“老花”,仍然还是雪亮的,钞票面前,人人平等,不可乱了章法规矩。四、当场按件论价,铁价不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纠缠讲价,即时照原价加一倍;再讲价者放恶狗咬之;恶脸恶言相向,驱逐出院!六,所得款项作修缮凤凰县内风景名胜、亭阁楼台之用,由侄作黄毅全料理。”在对自己艺术作品的经营上,他也很讲究原则性。出于他的个性,很少有人再向他索画了,甚至连一般的部长都不敢主动开口向他索画。(内容来自网络)
09-11年赵无极油画拍卖表现
在收藏中,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这件作品该不该收?既然谈的是收藏,在下手买一件作品前,不妨先考虑作为收藏的四个要素。
一,作品的真伪性。收艺术品但求真迹,然鉴定是经验法则的总结,并非科学证据,所以,求真当以流传有序为首要考虑。
二,作品的质量。作品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整体收藏的水平,作品的主题、表现性和技巧都是成就一件代表作的先决条件。
三,作品的可取得性。好作品往往是藏家必争的标的,取得不易,少不了市场的运作。
四,作品的流动性。最后还是得考虑作品在市场上的流动性,免得以后收藏的眼界高了,想要抛售早期已不入眼的藏品,却乏人问津。
这四个要素,依序检视,精准操作,才能有效地建构一个好收藏。而此四要素中,前二项需美学专业基础,后二项与市场操作息息相关。
为讲明白以上方法使用,我选择了两件赵无极的作品,设想一个欲着手收藏赵无极的藏家,如只能二择一,依据上述四个要素,应如何选择。
赵无极《2.11.59》130x95cm油彩画布1959
赵无极《11.10.78》65x54cm油彩画布1978
赵无极于1948年留法,1948至1957年间,由具象走向抽象,并受瑞士艺术家克利的影响,使用象形文字般的符号来构成画面。1958至1964年,画家则以强烈的色彩在画幅中间堆砌“山脊式”构图,在张力中吟唱抒情诗意。这种极具时空张力的表现在70年代逐渐转变为磅礴的空灵颂歌,笔触狂放潇洒,色彩成了一种情绪语汇,忽高忽低,若隐若现。延续这份优雅,从80年代至今,赵无极的作品画面更形精简,不疾不徐,言简意赅,是为艺术家晚年的心情写照。
如由真伪性来看,大体上二作均不脱赵无极不同风格期的表现。唯《11.10.78》一作的背景资料并无显示任何展览、出版以及过往收藏记录;而《2.11.59》一作则收录于曾为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馆长的艺术史学者尚。雷玛利所编撰的赵无极作品图录中。此图录曾再版且被翻译成各种不同语言,出版于巴塞隆纳、纽约及巴黎,公信力高。此外,《2.11.58》一作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世界多位藏家收藏过,流传有序,为此作加分不少。
就作品品质而言,1950年代后期,赵无极扬弃了以往拥抱的原始符号,取而代之的是,激烈推挤的颜色与在运动中涌现的线条,至60年代初期,这些颜色与线条甚至劈开了浑沌的暗色背景,形成了所谓的“山脊式”构图系列,而这件创作于1959年的《2.11.59》,在主题、风格与表现性上,恰恰体现了此一风格期的艺术特性。如比较赵无极的另一作品《11.10.78》,尽管符合赵无极70年代末的风格,但主题不明确,技法粗略,辨识度不高,代表性也不足。
赵无极1958至1964年的作品,最受藏家喜爱,唯精品多早已流入台湾藏家之手。藏家惜售,但需求者众,作品却鲜见于市场,可取得性低,每每出现于市场定成众家必争的目标,因此反映在此时期的高平均单价上。而1970年代以降,类似《11.10.78》的作品却常见于市场,然流通性较低,价格上冲得力道不若1958至1964年之间的作品。
切记,收藏一件代表作胜过收藏许多件普通作品。若以收藏为出发点,只要经济能力许可,精品永远是第一选择。若以投资而言,讲的是投资报酬率,着眼于一定期限内的获利,因此只要是流动性高、需求大于供给的作品,即便不是第一级的作品也可作为投资标的,但收藏与投资决不可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