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汇黄金 » 央行成立汇率基金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央行成立汇率基金

发布时间: 2021-06-09 08:09:57

1. 法国中央银行

欧洲中央银行的成功实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各自区域货币安排的参照。殊不知欧洲金融体系的发展曾经历了多少曲折与坎坷,才成为今天全球公认的金融范式。
独立的私人银行当首推1171年在商业中心、海上强国威尼斯所成立的威尼斯银行和1407年在具有着同样发达的手工业和海上贸易的热那亚所成立的热那亚银行。它们经营保管、贷放、汇票等业务,为流通的顺畅而提供符合客商所要求币别的足值通货。威尼斯银行接受存款,以钱币的重量记账,并保有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佛罗伦萨商人一边和热那亚、比萨、威尼斯维持交易联系,一边也与罗马教庭保持接触。教庭为了得到回报,便向商人们提供某些保护,金融交易通过商人的手得到了发展。银行不仅操纵金银货币,而且使用汇票办理信贷业务,以汇票形式在某日为某贷户向某人付款。两地银行间的现金转移为互相轧差,余额转到下期。意大利的这些“银行”被称为“兑换商的桌子”,生意砸了,就是桌子破了,破产了。

商人求助于名气大的银行家,银行家收取代理费,意大利商人银行家被称为伦巴第人,商业银行被称为伦巴第银行,商业银行业务被称为伦巴第业务。至今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还有伦巴第街。伦巴第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同享有特权的骑士团所经营的寺院银行进行了斗争,并取得了胜利。伦巴第人纷纷从伦敦和巴黎赶赴香槟市场,与来自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的商人谈生意。因此欧洲商业发展了,银行技术也在地中海、北海、大西洋范围内得到普及。虽然14世纪后期欧洲发生了可怕的黑死病,欧洲人口减少了1/3,欧洲人还是挺过来了。

从摊桌兑换商走出来的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它办理存放汇兑,把社会储蓄转化成资本,并配置社会资源;它办理转帐结算,创造存款货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它提供多种多样的代理、委托、保管、服务业务,满足人们生活中理财需要,已经成为最受个人、企业欢迎的“管家婆”。十年前,有人说“商业银行快进博物馆了”,的确,当代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商业银行对企业融资减少。但是,商业银行与时俱进,绝处逢生,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之外,大量发展中间业务,使得现代商业银行不仅没有进博物馆,反而站在了资本市场的潮头,成为对多个盈利点进行风险管理的全能机构。

从第一张股票交易到现代资本市场

威尼斯很早就有公债券交易,1328年,佛罗伦萨也出现了这种交易,热那亚还存在抛售和收购圣乔治银行有价证券的活跃市场,到了15世纪,莱比锡出现了矿业股票的买卖。

股票的发行与交易,是股份公司的产生带来的。但是,当它以白纸黑字的书面形式出现时,想转让并不容易,“股东”一词也迟迟不被接纳。尽管股票有很多优点,股份公司的推广却极其缓慢,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一种股票买卖的公共服务组织的出现。

1613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首创了这种交易市场。它不同于原来的证券买卖市场,不但交易数额大,而且具有流动性、公开性和投机性。交易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买卖股票,赌涨赌跌,甚至可在没有本钱也没有股票的情况下进行投机活动。投机者空手卖出或空手买进,收盘时结算盈亏,交割差额。最初的股票是记名的,买主把自己的名字登上专门的账本以后,就算拥有了股票。但是这种措施也无法杜绝投机,后来才使用不记名的股票。

当时参与阿姆斯特丹交易市场的不仅有大资本家,也有普通的老百姓,他们聚集在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附近的咖啡馆里。经纪人混迹于其中,努力使人们相信股价会如何如何,从而引诱投资者通过他来进行交易。一般人的交易必须通过经纪人,因为自己无权进入交易所。同时小投资者要了解股价的高低也只能通过经纪人,因为当时没有真正的行市。阿姆斯特丹也因之成为当时欧洲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再加上荷兰安全的公共债券,全欧洲的大部分资金都流往这个城市。

荷兰证券市场的发展刺激了伦敦。1695年,英国的皇家交易所也开始买卖公债以及东印度公司和英格兰银行的股票。英国的交易情况和荷兰一样,投资者和经纪人都挤在交易所街的咖啡馆里,著名的乔纳森咖啡馆成了最主要的证券交易场所。现代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在他的著作中,惟妙惟肖地记载了交易所中交易者的“切口”,甚至记下了街上小商贩的叫卖声。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手段,期货交易、边际购买(使用一小部分资金购入股票,以新购入的股票作为抵押介入其余的股票), 以及“抛”、“收”、“多头”、“空头”等,在伦敦也统统出现了。然而1748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伦敦交易所附近的咖啡馆,经纪人的活动区域更加有限。经过多次筹划,1773年,一幢新的建筑在皇家交易所的背后修建起来,这个新落成的证券交易所,环境大为改观,交易形式也更加正式。

与此同时,在欧洲的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也出现了证券交易所,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形成了。欧洲很快形成了一个集中、统一的交易市场,这就是社会化的、价格收益可以预期的证券交易场所。但是资本的趋利性使得当时的证券交易市场充满了泡沫,南海泡沫就是一场带有几分滑稽的典型投机活动。

英国南海公司拥有英国在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公司为了圈钱还债,操纵者分几次出售南海股票,并且一次比一次价格高。股民们蜂拥而上,股市空前活跃。投机活动使得南海公司股价直冲950英镑,人们狂热地参与其中,有的妇女卖掉自己的首饰来购买股票。就连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也屈服了,他开始时买了价值七千英镑的股票,之后在两倍的购入价格上卖掉了,后来被群众的狂热卷挟着,他又以更高的价格买回来,结果亏损了两万英镑。他哀叹自己可以计算天体的运行,却不能计算人群的狂热。为了改善当时糟糕的局面,国王乔治一世提前从休假地赶回来,召开国会,提出必须有人承担责任、受到惩罚,上议院摩尔斯•沃西大力主张把罪犯捆进麻袋投下泰晤士河。但没有人指出这是因为投机者自己贪图暴利和违背常识的必然结果。跟着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查出为了推动成立南海公司的立法,有权势的人被赠予了免费的股票,包括国库专员查理斯•斯坦霍普、桑德兰伯爵和分别担任邮政大臣与国务大臣的詹姆斯•克雷格父子,还查出财政大臣约翰•艾斯莱比也接受了八十万英镑的贿赂。在接下来的审理中,财政大臣艾斯莱比以“恶名昭著的、危险的和罪恶的”腐败获罪,并被投进监狱,二百多万英镑从南海公司的董事中追回,这些董事的土地、财产被充公。后来人们反思,如果政府能够对金融市场保持一定的监督和管理的话,南海泡沫就不至于闹到这个程度,由此萌发了证券市场的现代监管体系。

现在,股票债券发行与交易已经在比较成熟的监管体系下,运行在世界的所有城市,不同层次的交易中心涌现出来。当前,伦敦证券市场一天24小时运营,在其中交易的公司股票达2272家,股票市值3万亿美元左右,债券市场市值近2万亿。除伦敦证券市场外,欧洲的法兰克福、苏黎世、巴黎、布鲁塞尔、卢森堡都是重要的交易市场。近几年人们发现,股权融资比银行信贷融资成本低、收益高,因而资本市场正在成为当今金融领域的焦点。

从冒险商海上保险到现代保险体系

很早以前,地中海上的商船在遭遇风浪袭击时,往往被迫抛弃一部分货物,减轻船重。为补偿货主的利益,地中海航海商人之间遵循一个“共同海损原则”,此原则在公元前916年被罗德岛制定的《罗地安海商法》采用,并正式规定为“凡因减轻船只载重,抛弃入海的货物,如为全体利益而损失的,须由全体分摊归还。”海上保险由此萌芽。

到了中世纪,商人行会实行一种互助,有人身灾害补助,也有火灾补助。后来发展到船舶抵押借款和货物抵押借款制度,船主或者货主出海前向货币商人借款,如航行中遇到灾难,可以按照灾难的程度减免债务,安全到达则全部偿还本金和利息。后来,特别是新大陆发现以后,意大利的海上保险的办法开始在欧洲通行。1601年,英国公布了第一部海上保险的法律,海上保险公司也出现了。1666年9月2日,伦敦一次大火延续五十天之久,13200多户住宅化为灰烬,居民无家可归。第二年,牙科医生巴蓬个人办理保险业务,并于1670年邀集3人设立火灾保险公司。1693年,英国人哈莱制成第一张死亡表后,科学计算人身保险费的现代人寿保险开始出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道德危险的频繁出现,保险合同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由保险人作为保证方,为权益人承保由于被保证人的不诚实或不守约而受到的损失,并负赔偿责任的保证保险也发展起来。

现在,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拥有保险公司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国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航空保险和海上保险占全世界的23%。保险的种类、标的和花色品种不断发展,比如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社会保险;保险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发展,如自愿保险、强制保险、再保险等等。

从公共银行、英格兰银行到现代中央银行

众所周知,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早在古希腊、古罗马就已经出现了中央银行的早期形式:公共银行。寺院借贷者和摊桌兑换商出现后,政府为了反对高利贷,古希腊的许多城市从公元前4世纪就决定成立公共银行,由政府官员掌管和监控。公共银行除充当银行本身的职能以外,还负责征收赋税和铸造货币。后来古希腊和古埃及融入了古罗马。由于各公共银行或摊桌兑换商都分散在外省,于是在古罗马城设立一个中央银行。后来,由于战争、瘟疫等原因,公共银行遭受波折,陷入停滞。

在文艺复兴时期,公共银行再度兴起。1401年,巴塞罗那市政府创立“交换所”;1407年法国瓦朗斯成立第二家公共银行;1408年,“圣乔治银行”在热那亚成立,直接接受市政存款,并吸收公众存款,为政府融通资金,一直延续了4个世纪。1619年,威尼斯共和国成立了一家转帐银行——吉罗银行,促使国家的供应商接受延期付款,银行以流通票据购回供应商的票据。1637年,吉罗银行兼并了另一家公共银行——理亚多银行(16世纪成立),改称威尼斯国家银行,这个新成立的银行印制流通票据,承兑国家债权和商业债权,并吸收现金存款。

这种时隐时现存在了3000多年的公共银行告诉人们:中央银行是货币信用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客观需要的公共机构;商品化、货币化、信用化和国际化程度愈高,就愈需要它,在漫长的前工业化社会中,它只能缓慢地前进。这就是现代中央银行的前身。

欧洲各国政府的资金来源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税收,另一种是政府的融资。年金是政府借贷的主要形式,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纷纷依靠年金来筹措款项。年金其实就是政府的长期借贷行为,但是让当时欧洲政府不堪重负的是一些短期借贷。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欧洲各国负债额剧增,各国财政金融家们都在努力将短期债务重新安排为长期债务。1656年,瑞典成立了一家私人银行――里克斯银行,并且发行钞票,到1668年,瑞典政府出面将其改组为瑞典国家银行,归国会所有,并对国会负责,享有发行货币的特权,由国家经营。不过它早期的业务大部分属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性质。

这个时期的英国政府,主要财源是税收,但是入不敷出,经常向“金匠”借款,利率高达20-30%。为了开辟廉价的资金来源,英国议会经过激烈的辩论,授权成立了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于1694年开始运行,其目的只是向政府贷款与发行银行券,但不久它便承担了其他多项业务:接受公众存款;进行金银贸易为政府转移海外财富;接受政府债券或者为政府债券兑现;为政府处理税收;接受客户的应付汇票并将其记入客户的贷方等等。1717年,在英格兰银行的主持下,英国政府将短期债务转换成长期债务,将战前债务每年支付的高额利息转化成新的股金,年息为5%。也就是说,在债券到期之前,把本金和利息转化成低利息票。这样有利于降低财政部门的负担,但是投资者的收入却大为减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允许投资者持债券来购买南海公司的股票,当时的投机热潮使投资者可能在股票市场上获得巨额利润,因此这次的债务转换进行得比较顺利。此次的债务转换体现了英国公共金融体制的成熟。国债交易市场的形成,也使英国财政体系走在了欧洲的前列,这是英国金融革命的重要标志。从18世纪开始,短期债务和后来固定的国债为工商业和殖民地开发筹集资金,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先决条件。

1833年,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成为法定货币,即由国家信用担保的、通过法律强制流通的纸币。在取得国家纸币发行特权后,英格兰银行作为国家银行和私人银行的混合物,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断扩大股本,一步步垄断货币发行,逐渐成为全国银行的中心。1844年的《皮尔条例》,正式承认英格兰银行作为国家机关,赋予它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利,并规定新设的银行、改组的银行及合并的银行不得发行银行券,公众手里的银行券可随时到发行部兑换成黄金,发行部也以银行券交换公众手中的黄金。从银行金库中流出多少黄金,就有多少银行券流回发行部并被销毁;反之,有多少黄金流入金库,就有多少银行券进入流通。英格兰银行真正成为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和票据交换中心。之后,英国几次爆发经济危机,公众开始大量提款,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屡次大幅下降。几次危机中,英格兰银行通过贷放,救助了大批商业银行,使它们渡过流动性危机,而英格兰银行岿然不动,执行“最后贷款者”的职能,从而确立了它作为银行界领导的特殊地位,又成为“银行的银行”。由此英格兰银行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

英格兰银行的成功做法,为欧洲国家树立了榜样,各国纷纷效仿,其他美洲、亚洲国家开始意识到中央银行的必要性。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央银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883-1946年)把中央银行的职能推到极致。一战结束后,他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期间,他担任了英国内阁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4年,他率领英国代表团参加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接着又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他一生著述颇丰,贡献最大的是主张政府实行货币政策管理通货,调节货币数量以稳定物价。他的《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等著作都反映了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主张。凯恩斯的理论,受到了经历过大萧条煎熬的各国政府的欢迎。

二战以后,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使宏观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体系。实现这一目标体系的手段是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初期,各国政府倾向于实行更具直接效果的财政政策,如减税与扩大政府采购,而货币政策尚“妾身未分明”。但1970年代以后,为达到上述政策目标体系,克服“滞胀”,财政政策显得独木难支,捉襟见肘,货币政策才被“扶正”,两策平起平坐,搭配运用,由政府相机抉择。由此,中央银行的地位也普遍得到了加强。

金融中心从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到伦敦、纽约的转移

如果说12-14世纪欧洲的金融中心在佛罗伦萨,那么15世纪中期,布鲁日就成了重要的商业金融中心,德意志的汉撒同盟也达到了全盛。从16世纪开始,地理大发现的成果为欧洲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黄金,更重要的是通过新的航线,各大洲之间仿佛织成了一张蜘蛛网,在网间流动的,是东方的丝绸、香料,是美洲的黄金、白银,是非洲的黑奴、象牙,是世界各地的技术、文化。但是,在这张网上最活跃的组织者不是丝绸的生产国中国、印度,不是黄金白银的产地国,也不是传统的阿拉伯商人,而是刚刚完成宗教改革的欧洲殖民者。1500-1750年,世界被卷入了商业革命大潮。新航线的出现必然造成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地中海中心移向了大西洋沿岸城市,安特卫普不仅是欧洲经济贸易中心,也是欧洲的金融中心。17世纪以后,随着荷兰共和国的兴起,阿姆斯特丹又力压安特卫普,成为欧洲最大的商港,其转口贸易与航运盛居欧洲之冠。靠着两大商业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荷兰进行着规模巨大的殖民地贸易。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东方的香料,并且在东南亚拥有规模巨大的种植园。西印度公司则垄断了非洲西海岸、美洲东海岸以及太平洋各岛屿的贸易特权。此时的荷兰在海外疯狂殖民,靠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大量的海外殖民地,荷兰在整个欧洲贸易中打败了其他竞争对手,成为欧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

到了18世纪,商业的重心相应转移到了英吉利海峡的对岸。英国凭借其工业实力,迅速取代了荷兰,成为西方世界的霸主,伦敦进而成为欧洲的经济中心。其间,英国经过了与葡萄牙、西班牙及荷兰连续不断的战争,到18世纪成为世界上拥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控制了大部分的殖民地贸易和东西方贸易。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对外贸易迅速扩张,殖民地遍布全球。一战前英国海外投资高达40亿英镑,世界贸易的40%使用英镑结算,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但是,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受到了严重挫伤。美国两次参与世界大战,都不在自己本土打仗,而凭出售军火发了财。二战后,美国拥有全世界黄金储备的五分之四,美元地位超过英镑,美国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纽约转而成为世界经济金融中心。伦敦的金融地位虽然屈居世界第二,但仍然是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

从货币战到货币联盟

在1930年代那场灾难性的大萧条中,大批银行纷纷倒闭,整个信用体系濒临崩溃。各国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纸币制度,主要发达国家又把一些在贸易、金融上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国家及其殖民地联在一起,组成货币集团,建立内部依附性的汇率制度。

首先建立的是英镑集团。1931年9月18日,英国放弃金本位,汇价下跌,英国以自己为核心,联合包括英联邦成员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组成了“英镑集团”。英镑集团内部均用英镑当基准货币,各国货币的汇率以英镑为准,可以自由兑换,贸易、信贷和投资使用英镑。成员国货币对英镑保持固定比价,汇率随英镑的变动而变动。英镑区内资金移动不受限制,对区外国家则须经外汇管理机关批准。区内各国收入的黄金和美元须按一定的比例售给英国财政部,作为英镑区的共同储备。然而英镑集团具有很强的排它性。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引发世界货币危机; 1972年6月,英国政府宣布英镑对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对区内资金移动加以管制,导致不少成员国的货币与英镑脱离联系。英镑区的范围缩小到了只包括英国本土和爱尔兰,英镑区基本上瓦解了。

美元集团则是美国控制下的国际货币集团,于1934年美国废除金本位制、在实行美元贬值以后所建立。美元区内各国货币对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对外贸易不实行外汇管制,并把大部分黄金和外汇储备存于美国,贸易结算通过美元进行,同时美国承诺其他国家可以随时用美元从美国购买黄金。这样,美国通过以美元为主的区内附属性汇率制度,增强了其对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控制。

法郎集团是法国控制下的排他性国际货币集团。法郎区的成员主要是法国和当时的法国殖民地、托管地,包括法国、塞内加尔、马里、象牙海岸、上沃尔特、贝宁、尼日尔、多哥、喀麦隆、乍得、中非、加蓬和刚果等。区内各成员国货币都与法郎保持固定比价,区内贸易用法郎结算,资金流动不受限制,黄金外汇储备集中在法国保管。法国殖民地和托管地纷纷独立后,有些国家退出了法郎区。

由于英镑区、法郎区和美元区的存在,世界上出现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三个依附性汇率体系。这样,世界外汇活动就主要集中在英镑、法郎和美元之间,世界各国五花八门的外汇交易就简化为以几个大国货币为主的体系,而这些大国则利用各自的货币集团控制成员国,对抗其他货币集团,使外汇交易向有利于这些大国的方向发展。

同期,德、日法西斯也组成了以自身为核心的货币集团。法西斯德国建立了马克集团即双边清算集团,参加的成员国是被德、日占领或控制的国家,是武力威胁下强制形成的封闭性货币集团,完全由德、日法西斯操纵为其侵略战争需要而服务,包括在划拨清算制度下通过清算帐户强迫掠夺占领地区。

1930年代货币集团的林立与相互对抗,使国际贸易与金融受到了更多的阻碍与干扰。为此,1933年6月,国际联盟在伦敦召开“世界通货经济会议”,有66国参加。由于矛盾重重,会议没有达成最终结果。1936年 9月,美、英、法三国从本身利益出发,达成“三国货币协定”。二次大战全面爆发后,英镑集团和美元集团分别改成英镑区和美元区,比货币集团时期的约束力大大加强了。随着德、日法西斯的战败,马克集团与日元集团烟消云散。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结束了二次大战前货币集团林立的局面。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提出要在欧洲废除金本位,建立“新秩序”。为了回应德国提出的新问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根据英国政府的要求,为盟国起草了“清算同盟”草案;美国凭着其拥有大量的黄金储备,为了使美元成为世界权威性货币,起草了国际货币关系的计划。1942年,英国和美国几乎同时发表了它们的计划。1944年,英美两国共同出面组织有关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开会,会议提出,不要机械主义,不要无政府主义,要求各国对汇兑市场上的本国货币负责,为此要有一种协调机构,于是产生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金成员国,要根据其在国际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交纳一定份额,宣布货币对黄金的平价。尽管名义上,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挂钩,但由于美国拥有世界绝大多数的黄金,布雷顿森林会议后,事实上形成了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由此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1950年代,就在美国得意于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时候,令霸主不防的事情悄悄地发生了。二战结束后,为分派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和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1948年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并于1952年拟定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方案。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后,欧洲共同体由此诞生,并确定12年后建立一个完全的经济联盟。1960年代末期,欧洲经济联盟取得了关税同盟和统一农业政策的成果。此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维持遇到了困难,国际通货膨胀和货币危机,成了共同体利益的外部威胁,欧共体开始关心货币领域里的问题。1968年12月,欧共体产生了一个“巴尔计划”,核心是各国经济政策的趋同和货币政策的协调。1971年3月,关于“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获得通过,之后又产生了“经济与货币联盟思考小组”的建议:以建立长期稳定汇率为目标,设立一个汇率稳定基金以便扩大成员国之间短期支持的可能性,引入一个新的欧洲记账单位以利于稳定基金会的运作。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正式生效。1992年2月,欧洲各成员国首脑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了向欧元过渡的严格经济条件,以及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和时间表。1999年1月,11个符合条件的国家――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牙和芬兰,成为欧元区的首批成员,参加国的货币之间及与欧元的汇率最终被不可更改地确定,欧洲央行成立,欧元可以在账面使用。2001年1月1日,希腊正式加入欧元区,同一天,欧元纸币和硬币与各成员国货币一起,在欧元区内流通,两个月后,各国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让位于欧元。
欧洲金融体系:世界金融体系的范式
三千年来,特别是近千年来,世界金融的发展,已经从地中海沿岸城市的摊桌兑换,成长为摩天大楼中的现代化商业银行;从拥挤的咖啡馆里的争吵,成长为特大型证券交易所电子自动配对交易;从海滩上共同海损分摊的协商,成长为保单交易式的现代保险体系;从各种货币金属的鉴定与称量,成长为国际区域货币的电子汇划;从公共银行并经英格兰银行的实践改进,成长为能够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中央银行系统和金融监管体系。千年来这种金融体系的进化过程,欧洲基本上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引领着其他国家的金融走向,直至今日,欧洲金融体系仍然是世界金融体系的范式。
尽管世界各地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基本的发展轨迹是一致的,只是推进时间的先后、表现出的具体形式不同而已。冷静地思考他山之石,客观地分析金融体系变迁的条件与路径,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中国金融改革,相信会有一定的补益。

2. 央行通过什么手段干预汇率

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对付投机者的四大法宝是:

  1. 直接在外汇市场上买卖本国货币或美元或其它货币 。

  2. 提高本国货币的利率。

  3. 收紧本币信贷,严防本国货币外流 。

  4. 发表有关声明。各国中央银行通过以上的措施,使得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者的融资成本大幅提高,迫使它们止损平仓,铩羽而归,以使汇率回到合理的水平。

    以上四种方法,尤以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短期效力最为明显,往往是汇率剧烈波动的原因。

3. 什么是外汇基金

外汇基金可以理解为:投资者如果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足够知识交易外汇,可以选择通过外汇基金来满足交易需求。外汇基金也有不同的类型,其中,外汇管理基金是选择一个资金经理代替自己进行交易。如果你的净资产足够,还可以选择风投基金。外汇管理基金指的就是你把资金留给经纪商,他们代表你进行交易。这对没有时间或者没有交易技巧的零售投资者来说是很好的选择。你在经纪商的管理账户中入金,然后一个经验丰富的资金经理会代替你进行交易。

4.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的有关过程,体现了人民币的那些知识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掌握本国货币发行权,又称为“发行的银行".人民币的具体发行由中国人民银行设置的发行基金保管库(简称发行库)来办理。人民币的发行程序大致分为四步:
(1)提出人民币的发行计划,确定年度货币供应量。每年由人民银行总行根据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货币发行和回笼计划,报国务院审批后,具体组织实施。包括负责票币设计、印制和储备。
(2)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报批的货币供应量计划。
(3)进行发行基金的调拨。发行基金是中央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它是货币发行的准备基金,不具备货币的性质,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总行统一掌管,发行基金的动用权属于总库。4)普通银行业务库日常现金收付。人民币的货币发行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现金收付业务活动来实现的。各商业银行将人民银行发行库的发行基金调入业务库后,再从业务库通过现金出纳支付给各单位和个人,人民币钞票就进入市场。这称为“现金投放”。同时,各商业银行每日都要从市场回收一定的现金,当业务库的库存货币超过规定的限额时,超出部分要送交发行库保管。这称为“现金归行”。货币从发行库到业务库的过程叫“出库”,即货币发行;货币从业务库回到发行库的过程叫“入库”,即货币回笼。
说简单点=待售商品数量*单价/流通速度
可以理解成楼上说的GDP/流通速度

但是社会上广泛存在赊销等销售形式所以公式就变了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如:1元货币1月内平均执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起了4元货币的作用。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

欧盟以共同条约的形式规定了货币投放的方法和标准,比较著名的就是“三驾马车”理论。如果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三个指标在预先设定的范围之内,就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如果高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就实行紧缩政策,减少货币投放量;如果低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就实行扩张政策,增加货币投放量。

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我倒是认为美联储其实并不是货币发行机构,美国的货币发行权在资本市场。如果有公司股价大幅上升,美国就相应地投放了虚拟的美元以表现这部分增加的价值。因此,美国资本市场越发达,其货币发行规模也越大。他们的理念似乎也有一定道理。比如:埃克森美孚公司新发现了个油田,储量惊人地达到了1000亿桶,公司股价立马上升,市值相应增加了500亿美元,相当于投资人的财富增加了500亿美元,如果有人要兑现利润,只要市场上的投资人普遍认同美孚公司的新估值,就会有人愿意向该投资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使其兑现。在这个过程中,美联储并没有投放货币,美国财政部也没有印更多的美元。所以,如果美国资本市场对某项资产的定价出了错,那么,经济就会遭重挫。2001年,纳斯达克对科技股定价错误就导致了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如今的次级债也是相同的问题,市场对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房地产价值的错误估值,导致市场原先发行的货币都错误地表现了不存在的价值。

日本基本上实施的是在一段时间一定范围内盯住美元的货币政策,每收到一个美元,就发行一百日元。这个政策的效果短期很稳定,而长期则导致国内积累巨大的外汇储备。中国和日本的货币发行机制有些类似。我国曾经实施了将近10年的汇率稳定政策,无论美元如何涨跌,中国人民银行每买入一美元,就发行8.2765元人民币。

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选择符合自身历史情况、现实需要的货币政策,其实都是正确的。我的观点是:先要有个货币发行机制,然后才有货币政策,这才有机会谈汇率水平。当然,对于日本和中国香港这样的货币机制,其货币发行机制就是汇率机制,两者是统一的。

我国从2005年开始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逐步升值,采取的方式是我们最擅长的“小步快走”策略。核心问题是:抛开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后,我国的货币发行机制到底是什么?逐渐和美元脱钩,但是基本仍然是和美元保持同方向、不同幅度的变化。拿到一美元,就可以发行相应的人民币,这个制度本身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04年2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其实就是中国的央行法,从法律来讲,人民银行的一条重要职责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而不是汇率稳定。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实际执行货币政策时只保持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稳定,而没有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人民币兑欧元、英镑、日元、加元甚至俄罗斯卢布、巴西货币都在贬值。但是央行在汇改之前的季度货币报告里面总有那么一句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在8.2725:1,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人民银行法》提出要保持币值的稳定,央行实际执行的是保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而这两者有显著的差别。如果美元本身币值稳定,这两者是一致的,但这两年多来美元币值一路在缩水。笔者希望,中国人民银行立即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所规定的条款上面来。

回过头来还讲这部法律,人民银行的职责是负责制订货币政策和人民币的发行。在2005年7月21日即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前,人民币的货币发行机制实际上是很明确的,是市场很了解很透明的机制。这个发行机制市场是知道的,投资人对未来都是可预见的。汇改后,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央行有一本关于中国货币发行的白皮书,就像任何国家有外交白皮书、国防白皮书,货币发行应该也有白皮书。这本白皮书应该详细讲货币发行机制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向市场投放货币,数量是怎么确定的等等。也许我孤陋寡闻,身在市场却不知道。我们要么效仿欧洲央行来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学美国用资本市场来发行货币。总之,我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中国货币发行机制是什么?这是一个重大难题。一定要有一套人民币发行的货币投放机制,这本白皮书也一定要有。

《人民银行法》里面只规定了“人民银行负责人民币的货币发行”,至于怎么发、按什么原则发、发多少、什么时候发,似乎没有法律文件的明确规定。而如果一切成为黑匣子,这是更可怕的事。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货币发行机制,并且市场也都认同了,大家都按这套新的装置运行,那人民币汇率改革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无论贬到什么程度或者升到什么程度都是稳定的,市场两套机器在切换之间可能有一些切换成本,但是那是一次性的,新规则对我们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是绝对的保证。

货币发行银行向流通领域投放的货币数量超过从流通领域回笼货币发行库的货币数量。货币发行按其性质分为经济发行、财政发行、隐蔽的财政发行、信用发行四种。(1)经济发行。指货币发行银行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信贷程序,有计划地发行、投放货币。这种发行有充足的商品物资作保证,与商品流通的需要量相一致,符合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能够保证市场货币流通的稳定、正常,是一种正常的发行。(2)财政发行。指为弥补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财政出现赤字后,向银行透支,直接占用银行贷款,使信贷收支出现不平衡,迫使银行发行货币。这种发行是没有物资保障的过多发行,必然引起流通中货币过多,造成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是一种不正常的发行。(3)隐蔽的财政发行。指由于财政假平衡真赤字而导致的货币发行,它是由财政的虚假收入造成的。突出表现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工业生产脱离市场,产品不适销对路且质次价高,这样的产品被商业部门统购包销后,企业向国家缴纳了税金和利润,形成财政收入,而商业部门的商品积压甚至报废,占用大量资金。这样,一方面财政形成的部分收入没有物资保证,另一方面商业部门资金被挤占,为了周转又必须向银行贷款,使银行贷款增加,形成隐蔽性的财政发行。(4)信用发行。通过信贷方式进行的货币发行。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进行的适当信用货币发行是必要的,但如果银行贷款掌握不严,发放贷款超过生产发展和商品流转扩大的需要,也会造成流通中的货币过多而形成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货币发行必须符合货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在我国,货币发行坚持稳定货币的方针,坚持货币发行权集中于中央和有计划发行的原则。人民币的发行是在每年国民经济计划平衡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核批最高发行限额,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具体执行。

人民币发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行是指人民银行代表国家发行、投放、回笼、调拨、销毁、保管以及调节各地人民币流通等业务活动的总称。狭义的发行是指人民银行向流通领域投放人民币现金的行为。具体说,就是人民银行通过发行库把发行基金投入业务库,使一部分货币进入流通领域。人民币发行是流通中货币的源头。人民币的投放与回笼与稳定币值有直接联系,而正常的货币流通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因此,人民币的发行直接关系到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关系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对人民币发行的管理。

5. 人民币具体汇率由央行规定吗

央行参照一揽子货币规定人民币汇率 其中主要参考的 美元 日元 欧元区的货币 是有管理的 浮动的汇率制度

6. 国家的汇率是如何控制的

具体如下:

(1)运用财政金融手段,减少政府开支,提高存款准备率,提高利率,以紧缩经济,促进扩大出口,减少进口。

(2)通过本国货币法定贬值,降低本国货币对外汇率,从而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的成本,有利于增加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同时,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减少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

(3)在进口方面发放进口许可证,凭进口许可证购买所需外汇。

(4)采用进口配额制,对一定时期内进口商品的数量和金额加以限制,对超过配额部分不准进口或征收高关税或罚款。

(5)进口存款制,是对某些限制进口商品要求进口商预交一定金额的进口存款作为无息存款。有些国家还规定进口方必须获得出口方所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出口信贷或提高开出信用证押金等方式限制进口。

(6)在出口方面给予出口信贷、出口补贴,鼓励出口。

(7)管制资本输出入。即根据经济情况变化,有时采取一些措施鼓励资本输出,限制资本输入。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多实行限制资本输入鼓励资本输出的政策;发展中国家多采取鼓励资本输出限制资本输入的政策。

(8)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表现在国内外汇市场上就是外汇供不应求,外汇汇率必然上升。此时,中央银行抛出外汇,阻止汇率继续上扬;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而引起外汇汇率下跌时,买进外汇,防止汇率继续下跌。这种外汇买卖活动,在国家不直接规定汇率变动幅度的情况下对汇率起到了缓冲和稳定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只能对国际收支的短期逆差效果显著,而对长期逆差作用不大。因为外汇平准基金数额有限,无法供应长期的外汇市场需求。

7. 现在有哪些基金是做汇率的

汇率基金好象没有,近似的指数基金较多:
上证50ETF、
嘉实沪深300
华安180
上证红利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长盛中证1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中小企业板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上证180 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大成沪深3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易方达深证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嘉实沪深3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LOF)
上证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长城久泰中信标普3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易方达5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融通深证1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万家18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华安MSCI中国A股指数增强型证券投资基金
万家公用事业行业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指数增强型)
博时裕富证券投资基金(被动式指数型)

8. 书上写:中央银行通常设置外汇平准基金,当外汇求大于供,汇率上升时,就抛售本币,收回外币。~~~我想

我看LZ的问题和第一个回答的,感觉很奇怪。
也许LZ理解的外汇是外币,但我认为应该是本币,因为外币很多种类,不会都求大于供,它这里应该是说外国对本币的求大于供,那本币会升值。如果是平准基金认为汇率高了,那就抛售本币,让汇率下降。

9. 什么是基金外汇

外汇平准基金一般由外汇、黄金和本国货币等构成,当某一时期外汇汇率持续上升、本币汇率持续下跌时,就通过平准基金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买进本币;反之则卖出本币,买入外汇,以此稳定汇率。由于外汇平准基金也并非取之不尽,因此,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或长期性失衡,并使汇率持续升跌时,对平准基金的运用必须谨慎进行。 中国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建议,设立外汇平准基金以消化外汇增量。他表示,如果有了外汇平准基金,央行就不用投放基础货币来对冲外汇的增量,而是可以通过其他的资金来源,以市场化操作来消化外汇增量。央行在这一过程中继续发挥对冲主体的功能。贾康表示,现在设立外汇平准基金有它的操作空间。外汇平准基金制度基本内容,是由政府拨给一定的本币和外币基金设立外汇平准基金账户,由财政部控制,中央银行只作为该账户的代理人对账户进行管理。此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也曾建议,可以考虑如美国、英国、日本那样,专设外汇平准基金,主要资产为外汇资产,负债主要是特别债券、外汇资产债,以充分协调内部与外部经济活动,彻底根除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相互掣肘、相互制约的制度障碍。目前,中国外汇储备高居不下,同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央行不得不投放基础货币来对冲外汇的增量,这是目前中国流动性泛滥进行造成通胀压力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