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汇黄金 » 我国外汇储备结构规模分析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我国外汇储备结构规模分析

发布时间: 2021-06-09 03:35:28

㈠ 现今我国外汇储备结构。详细~~

中国大部分的外汇储备是美国国债,
美国是世界金融游戏场主,有摩根士丹利, ...
美国有非常高明,自私的金融游戏大师,持续创造新的游戏(金融工具)和新的规则,以直接或间接 获得世界其他各国的资金。
在历史上,因日本日圆兑美元升值(1971年,USD1.00 :YEN360 ;1979年 ,USD100 :YEN200 ; : 2000年,USD1.00 :YEN100 ), 日本已经失去了2 / 3投资于美国国债. 。
中国需要建设自己的世界级金融赌场,成为金融游戏场主,以保护它的外汇储备。

㈡ 结合实际谈谈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看法

一、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1.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2008年年末,我国的外汇储备超过1.9万亿美元,高居世界之首;2009年上半年,我国的外汇储备额达到21316.06亿美元:;2010年3月,我国的外汇储备额达24470.84亿美元,截至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4543亿美元。
2.国际收支双顺差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经常账户顺差额在1999—2001年有所回落,但大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三年以来呈现明显增加趋势,尤其是2006年达到2498.66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55%。资本与金融账户也只有在1998年出现逆差,从2001年以来顺差的幅度也不断扩大,在2004年曾突破千亿大关,该差额在2006年出现明显回落,较2005年回落84%。两个账户共同影响到双顺差的总额,在1998年至2000年出现低潮,而后几年保持大幅度上升,在2005年超过2千亿。
二、 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成因
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持续的贸易顺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体,并形成了多年的贸易顺差。这已经成为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形成的直接原因。
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新增外汇储备的贡献率不断上升。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和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入没有完全被实体经济部门吸收,相当一部分滞留在金融系统内成为相对过剩的资本,直接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增加。
三、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国际短期资本进入升值预期导致各种投机资本大量涌入。任何国家的资本管制都是有一定缺陷的,大量国际游资(即,热钱),绕过资本管制进入目标国,以期获得升值之利,并导致了外汇储备增加。
四、我国现行出口结售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口企业和个人外汇留存,抑制和直接限制了外汇需求和有效利用,导致外汇储备持续、被动的增加。

三 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 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过大,提高机会成本
高额外汇储备使机会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资本的有效使用率。外汇储备是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国银行的,如果不是用于储蓄而用于对外投资的话,可以用于进口或投资,那么收益率则要远远高于储蓄收益,这样就构成了外汇储蓄的机会成本。由此可以看出越多的外汇储备,就有更多的机会成本。
(二)高涨的外汇储备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外汇储备变动是货币供给的重要渠道。一国的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发行,再通过各种渠道向市场投放的货币数量。外汇占款是中央银行持有外汇储备所对应的货币投放。同时,外汇储备占款具有高能货币的性质,通过乘数效应可以对货币供应产生成倍的放大作用。当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顺差时,外汇市场上供过于求。
(三)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增加通货膨胀压力
1994年初,我国实行了单一汇率制度,在对资本与金融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的同时,对经常项目实施强制的结售汇制度。该制度规定,除了允许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开设外汇现汇账户外,对中资企业实行强制结汇,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除少数非贸易非经营性收入外,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的结算周转头寸等都是有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实际情况核定的,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外汇市场最大的买入者。近年来,我国连续贸易顺差,中国人民银行只能购买超额的外汇,这就造成了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大,加上货币乘数的作用,形成过分宽裕的货币供给,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人民银行对国内的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四)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
从国际金融体系角度观察,我国外汇储备快速上升,但结构仍以美元为主。这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已有成果和未来命运承受着巨大的汇率风险,特别是美元汇率风险。
(五)结构相对单一,增大了储备风险
目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的比例较大,每当美元贬值或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时,我国外汇储备都会随之贬值,从而造成外汇储备的损失。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国际资本迅速大规模地流动,金融市场的利率与汇率波动也将十分激烈,因此汇率风险增大。另外,一国大量地持有另一国的货币资产,势必会带来一定的政治风险。假使中美关系恶化,我国很可能面临持有的美元资产被冻结的风险,使我国的外汇储备遭受重大损失。
(六)巨额外汇储备给人民币带来巨大的升值压力,使央行需要使用更多的手段来维持币值的稳定
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造成了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明显失衡,在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政策操作下,其结果就是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这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下。事实上,尽管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但必须承认,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存在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的关键和根源所在。而人民币的升值势必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对促进就业和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七)央行所承受的风险日益加剧
央行长期以来一直是外汇市场的出清者,因此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方的外汇储备不断扩张,资产越来越“外币化”;同时负债方的基础货币外汇占款发行也在飙升,负债越来越“本币化”,央行面临日益严重的货币错配风险,以至使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汇率风险加速向央行集中。
四 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建议
妥善管理我国的外汇储备能提高我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增强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增加国家财富。针对我国外汇储备现状,笔者有三点管理政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协调内外均衡。
在我国经济内外失衡并存的结构中,外部失衡是外在表现,内部失衡才是根源所在。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是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结果,而持续15年左右的双顺差是我国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存在内外失衡和市场扭曲现象的结果。协调经济的根本途径是要转变中国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建立在以内需为主的基础上。
二、逐步推进意愿结售汇制。
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结汇和售汇在经常项目下一直是放开的,而我国主要的进出口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再加上大中型进出口企业的用汇也基本放开,所以实行意愿结售汇制不会给外汇市场造成大的冲击。企业和居民持有一部分外汇可以减轻我国外汇储备过度的压力,同时对于外汇体制的完善和外汇市场的活跃也具有积极作用。
三、提升外汇储备管理理念,拓宽外汇运用渠道。
按照“安全、流动、增值”的原则经营管理外汇储备,转变思想观念,将外汇储备投资的收益性放在管理的首位,并从国家战略角度考虑富裕储备的多元化运用渠道。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通过中央汇金公司注资改制国有银行,不但促进了国有银行改革,也提高了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为化解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的高风险,可尝试外汇储备证券化以释放过多的外汇储备;也可适当引入战略储备政策,购买全球战略性物资,建立战略储备,提高宏观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五、总结
中国的外汇储备高增长是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结果,同时也是因国内经济不平衡而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表现。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探讨高外汇储备的综合管理政策,另一方面,还需从多角度入手,化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扩大消费需求,以保持内部平衡的方式化解外部不平衡。鉴于当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国应该充分利用高外汇储备的优势,发展中国经济。

㈢ 确定我国外汇储备量的规模应主要考虑的哪几个因素

外汇储备总量管理应考虑的因素:
1.国家经济安全:我国必须拥有充足的国际储备以防范风险,保持货币金融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
2.国际收支的稳定
3.货币供应
4.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繁荣与稳定
5.国际储备适度规模
外汇储备结构管理应考虑的因素:
1.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原则
2.储备货币应与贸易支付和金融支付所需货币保持一致
3.储备货币应与干预市场所需要的货币保持一致
4.应选择多种储备货币

㈣ 如何评价我国外汇储备规模

在经济新常态下,需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促进对外投资,并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从内部看,经济增速换挡、内需逐步释放。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为数众多的人口,地域差异较大,释放内需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从外部看,我国正从贸易大国向对外投资大国转变。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对外投资的进程有所加快,国内居民亦有着对国外资产配置的切实需求。随着经济和汇率企稳,我国又将迎来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的新的历史机遇。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充足,为我国对外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外投资也有利于更高效地配置国民财富。此外,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提高,我国对外汇储备的依赖性和维持较大规模外汇储备的必要性都会下降。我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规模也应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从贸易大国向对外投资大国的转变
我国曾经是外资净流入的国家,而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超过同期吸引外资规模,逐步进入对外输出资本的新阶段,从贸易大国向对外投资大国转变。
第一,作为全球贸易大国,中国已经是货物贸易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占世界贸易的份额很难再提高。2015年中国货物出口占全球的13.8%,较200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比外汇储备排名第二的日本高10个百分点。中国经常账户差额与GDP之比为2.1%,较日本高1.3个百分点;我国国际贸易与GDP之比为22.3%,比日本高3.4个百分点。第二,随着经济增速换挡,投资回报率有所下降,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难以再达到以往的水平。1990~2007年,我国FDI与GDP之比从0.97%上升到4.4%;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FDI相对于GDP的规模总体趋于下降。2015年,FDI与GDP之比回落至2.27%。
从对外贸易大国向对外投资大国的逐步转变,是很多发达经济体曾经走过的道路。对外投资也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阶段密切相关。以2010年美元不变价计算,1978年,我国人均GDP仅308美元,属于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无从谈及对外投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高速增长,20多年来的绝大多数年份中,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贸易项和投资项呈现“双顺差”的局面。在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同时,外汇储备管理的压力也比较大。相关理论研究表明,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企业优势积累,人均GDP在4750美元以上的国家对外净投资一般为正值。2015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对外投资流量达1456.7亿美元,超过吸引外资规模。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累计为4670亿美元左右,是同期金融账户累计净流量的3.5倍。
此外,中国的对外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以外汇储备为主,而非政府部门的财富主要以国内资产为主,确实有增加海外资产配置的需求。从对外资产的结构来看,截至2016年末,外汇储备占我国对外资产的近一半(47.9%);相比之下,日本居民部门则持有80%以上的对外净资产。因而我国居民部门有较大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2016年,通过QDII、RQDII和港股通等对外证券投资净增加近1000亿美元,比2015年多增约30%;存贷款和贸易信贷等资产净增加3000亿美元左右,同比多增约1.5倍。G20国家私人部门持有对外资产与GDP之比平均达到124%,以此为参照,则中国居民逐步增加对外资产仍有较大空间。截至2015年末,我国私人部门持有的对外资产与GDP之比仅为25.9%。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景依然向好
第一,我国经济实力已跻身世界前列,综合国力是国家信用最好的背书。截至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5%,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33.2%,当前经济增速仍然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我国的经济改革还将释放更多潜力,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具备很有价值的投资机会。从内部看,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为数众多的人口,地域差异较大,释放内需为未来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从外部看,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对外投资的进程有所加快。
第二,人民币已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2017年第一季度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次披露了人民币外汇储备持有情况。在IMF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季度调查中被单独列出的币种往往被公认为储备货币。截至2016年末,各国持有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储备约合845.1亿美元。根据IMF于2014~2015年度开展的调查,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国家数量较2011~2012年度有所上升,与持有瑞士法郎作为储备资产的国家数量相当。
第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正逐步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增强汇率弹性、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打破人民币单边预期,实现汇率双向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弹性,有利于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公布的三年度调查,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交易量有所增加。截至2016年4月,人民币日均成交量从三年前的1200亿美元升至202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占比提高至4%,较先前的2%提高了2个百分点。
第四,随着资本项目开放逐步推进,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主体正在由传统工商企业向境外主权机构、境外个人等各类主体拓展。
我国外汇储备充足
我国外汇储备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初的艰难积累期后,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迅速增长。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当年外汇储备超过2000亿美元。在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外汇储备大量增加。2006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当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高达15.1%,外汇储备达到10663.4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外需疲弱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2009~2014年GDP增速的均值达8.8%。2009年4月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2011年3月超过3万亿美元,并于2014年6月达到3.99万亿美元的历史峰值,较五年前(2009年)翻了一番。自2014年下半年起,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下降。2015年,我国外汇储备减少了5126.56亿美元。201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连续数月下降,2017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结束了长达7个月的连续下降。2017年3月末,外汇储备余额恢复至30090.9亿美元,环比继续增加39.6亿美元。
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变化,无论是曾经的快速增长,还是近年来的下降,都是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正常现象。由于外汇储备本质上是国家信用的背书,不断积累外汇储备可以满足进口和稳定金融市场的需要,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对外汇储备的依赖性还可能进一步下降。
从外汇储备的绝对规模和国际上通常的标准来看,我国外汇储备都是充足的。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世界第一
从外汇储备的规模看,截至2015年底,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中国、日本、沙特阿拉伯、瑞士和韩国。作为外汇储备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约占全球的30%,分别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特阿拉伯的2.8倍和5.4倍,是印度、巴西的近10倍。而作为目前全球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美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则刚刚超过1000亿美元。
我国长期稳定的经常项目顺差仍然是外汇储备增长的基础。2016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2429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4852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2423亿美元。此外,不断增加的对外投资所带来的投资回报在日后也将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新来源。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跃居全球第二,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占全球流量份额的9.9%,同比增长18.3%,金额仅次于美国(2999.6亿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第三位是日本的1286.5亿美元)。201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增加2112亿美元,较上年多增12%。
外储余额足以满足我国的预防性需求
进口支付能力(Import Cover)和短期外债偿还能力(外汇储备/短期外债余额)是度量外汇储备充足性的两个经典指标。进口支付能力指标对于资本账户开放度不高的国家来说较为适用。短期外债偿还能力对于应对危机十分重要,适用于新兴市场国家。
从进口支付能力来看,截至201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可以支持22.8个月的进口,远高于国际警戒标准(3~4个月)。从短期外债偿还能力来看,截至201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是短期外债(本外币)的3.2倍,而国际警戒标准为不低于1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给出了评估外汇储备充足性的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外汇储备的充足性标准要视不同经济体的具体情况而定,合意的外汇储备规模与一国的经济金融结构有关。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综合考虑出口额、短期外债、其他负债和广义货币,并赋予上述四项不同的权重(可根据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和汇率安排等对权重进行一定的调整),来衡量外汇储备的充足性,以应对出口收入下降、债务展期风险和资本外逃等风险。表1的测算结果给出了不同情形下我国所需要保有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这一结果可以作为我国外汇储备充足性的情景分析。综合考虑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和金融安排,我国外汇储备合意规模大约在1.6万亿~1.8万亿美元,换言之,我国当前外汇储备相当于IMF标准的170.0%~177.8%。此外,未来人民币汇率弹性将进一步提高。在浮动汇率安排下,我国所需要保持的外汇储备规模还将进一步下降。
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至今依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除了满足预防性的需求之外,也需要考虑持有外汇储备成本。Jeanne 和Rancière将持有外汇储备的益处、机会成本以及风险厌恶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试图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水平。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最优的外汇储备规模大约需要覆盖短期外债的80%~100%与一国的经常账户赤字的总和,或需要满足基于IMF框架的合意外汇储备规模(ARA EM metric)的75%~150%。根据这一标准,我国所拥有的外汇储备完全能满足需要。
妥善管理和运用外储,促进我国对外投资
妥善运用和管理外汇储备、合理配置对外资产,是事关国民福利的大事。由于保持流动性的需要,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不可能很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对外资产收益率只有3%左右,而对外负债的收益率有6%左右。超过需要的外汇储备还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因此,维持过高的外汇储备规模不利于国民财富的增加,应考虑将外汇储备用于支持我国的对外投资,并重新审视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性。
随着人民币越来越多地用于国际支付,加之我国已开始实行意愿结售汇,我国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由居民部门持有的对外资产。此外,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将用于支持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与并购。外汇储备用于成立如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机构和基金,也会使外汇储备余额下降。当然,这部分资产仍然属于中国政府的“弹药库”,或者称为“影子外储”。
尽管外汇储备积累有所放缓,我国的对外资产却在向更有效率的配置方式转变。正如樊纲所言,外汇储备下降并不意味着美元流出了中国,而是留在了商业银行的账户上,这意味着,中国官方的外汇储备减少了,但中国的商业银行可以用这些美元去投资高收益的债券等其他金融资产。这一配置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改善我国对外资产负债错配严重的问题,使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更加健康。过去两年来,我国银行业和非金融企业部门经历了资产负债表的调整,短期外债余额大幅下降。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的同时,我国居民部门的对外净资产是增加的,且增加的规模大于外汇储备下降的规模。

最后,关于外汇储备的合意规模,参考国际上通常的标准,支持3~4个月的进口仅需要我国当前外汇储备量的不到五分之一,即不到6000亿美元;从满足短期外债偿还需求的角度,截至2016年底,我国短期外债余额8709亿美元,需要的外汇储备亦不到10000亿美元;根据IMF评估外汇储备合适水平的框架,对短期外债、其他负债、广义货币和出口规模加权计算,我国合适的外汇储备下限应不低于1.6万亿美元。因此,我国当前持有的外汇储备远远多于需要。当然,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产业结构,我国在世界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我国的外汇储备应该高于这一国际标准,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总之,需要重新审视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性,更科学地持有对外资产,更高效地配置国民财富。

㈤ 3、 根据我国目前国际储备的基本情况,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数量管理和结构管理问题。

:①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外
汇储备规模理论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这些理
论都有各自的优势,当然也不乏不足之处。本书认为,各国应根据本国的
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来确定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②中国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将是巨大的,而储备供给却不容
乐观。危机发生时,被冲击国的外汇储备需求急剧上升,而外汇储备的供
给却急剧下降,所以,发展中国家需要外汇储备的超前积累来满足危机时
的需要。因此,我斟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并不明显偏大,现有储备规模应
该包括未来储备的超前积累部分。③短期内,由于中央银行的干预和不完
全的市场机制,使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但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可以通过影响货币发行而间接影响消费物价指数
,从而增加物价上涨的压力;外汇储备增加会导致人民币升值,但二者的
相关系数较小,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增加必然会导致本币升值;外汇储
备和货币供应量的被动增加,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主动性大大降低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导致货币供给渠道改变,对东西部贫富差距扩大有一
定影响,体现在:外汇储备增长与东西部人均GDP差距和居民消费水平差距
扩大之间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同时,东部居民消费水平增长明显减慢,
这与同期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和人均GDP不相协调,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
国东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作用已经进入“边际效益递减”阶段。④
建议从制度上和机制上解决外汇储备增长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着力在以下
几个方面做出改进:加强外汇市场建设,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加强对资本
项目的监管;稳步推进对外直接投资;积极采取其他冲销措施;积极发展
货币市场等。⑤建议成立国务院领导下的由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的
国际储备战略决策小组,实现各部门对储备管理的高度协调和配合。对于
外汇储备委托经营部分和中央银行自营部分提出了建立相应的授权系统。
⑥在外汇储备结构管理方面,可将外汇储备分成两大部分分别管理:是稳
定组合和投资组合。同时,对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和货币结构安排做
出了设计。

㈥ 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规模分析

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与其他国家一样,由黄金、外汇、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构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国际储备制度。1980年我国正式恢复了在IMF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次年正式对外公布了国家黄金外汇储备,并逐步形成了我国的国际储备体系。
我国国际储备体系的发展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国际储备体系由不规范走向规范,储备资产规模不断增大,其中外汇储备已列世界第二。
2、长期以来实行稳定的黄金储备政策。我国黄金储备的来源主要是依据国家黄金库存的增长状况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逐步调整的。1978年至1980年我国的黄金储备规模为1 280万盎司,1981年至今,稳定在1 267万盎司的水平上。1997年以来我国的黄金储备规模有所上升。这种储备政策基本上符合我国的国情。

3、外汇储备构成发生了变化,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外汇储备已成为我国国际储备的绝对主体。
(1)我国外汇储备构成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由两部分组成:
①国家外汇库存。
②中国银行外汇结存。
但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不计中国银行外汇结存这部分,从而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构成发生了变化。
(2)1994年以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
1994年以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变化不一,出现了“下降一增长一下降一增长”的循环变化特征,但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却呈现出了持续大幅度增长之势,在我国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例屡破纪录,目前更高达90%以上,外汇储备已成为我国国际储备的绝对主体。
但是,我国外汇储备是不是越多越好?这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种支付需求强烈,面临的金融风险也较大,因此,外汇储备不嫌多;另一种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应有个界限,外汇储备还是适度为好。我们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应该讲究一个适度的储备量,外汇储备过多,负面效益也很明显。这是因为:①外汇储备过多,而这“过多部分”主要是债务性储备(如由对外借款等资本流入方式形成的),则必然增加外债负担,也使储备流动性减弱;②外汇储备过多,一般会支持本币汇率上升,会增强本币的坚挺程度和国际地位,但同时却不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③外汇储备过多,也会加大国内一定时期通货膨胀的压力,影响国内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④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并不等于储备效益也大量增加。因为外汇储备多为硬货币,硬货币一般利率较低,因此储备越多,利息收益的潜在损失也越大,而且,我国目前经营管理外汇储备的水平较低,手段也较缺乏,从而造成较大的亏损;⑤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事实上等于把得之不易的外汇存到外国银行让外国人使用,而我们自己有时却以高利向国外借款,造成宝贵资源的低效益使用甚至浪费;⑥外汇储备过度增加,还会失去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低息贷款的权力,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汇率变动风险,增加对其进行管理的难度;⑦外汇储备持续过度增加,必然意味着国际收支存在不断的顺差,因而也可能招致其他国家的不满甚至报复。可见,我国外汇储备可适当多些,但不能过度。
我国今后应根据一定的方法或模型,确定出适度外汇储备量,在此基础上对过度外汇储备进行投资。目前,各国对储备投资都很重视,认为它是增加外汇储备效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有的国家和地区还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外汇储备进行投资。例如,新加坡就专设金融管理局和政府投资公司,从不同侧面对外汇储备进行管理与投资;台湾从1990年开始,就推行“变静态存款为动态投资”的策略;日本更是典型的对外投资国家,由于某外汇储备高,对外投资遍布全球且始终名列前茅。我国目前对外汇储备投资也予以了重视,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月报统计显示,我国现已成为美国第四大债主,仅次于日本、英国和德国。建议今后我国也设立专门化的储备投资机构,采取多样化的投资策略,进一步保障我国储备资产的使用效益。
4、国际储备来源多元化,但主要来自国际收支“双顺差”,即经常项目收支顺差与资本项目收支顺差。其中,外汇储备主要来自经常项目顺差(参见表8-7)。
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1994-1996年) 单位:亿美元
国际收支平衡表 差额 比重(%) 结受汇表 比重(%) 调整后差额 比重

总差额 845 100 877 100 877 100
经常项目 164 19 930 106 700 88
其中:贸易项目 448 53 541 62 451 48
非贸易项目 -333 39 389 44 349 40
资本项目 1127 133 -78 -9 83 10
误差遗漏 -432 -51

不知道这个行不行!

㈦ 根据我国目前的国际储备的基本情况,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数量管理结构和结构管理问题。

①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外汇储备规模理论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这些理
论都有各自的优势,当然也不乏不足之处。本书认为,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来确定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
②中国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将是巨大的,而储备供给却不容乐观。危机发生时,被冲击国的外汇储备需求急剧上升,而外汇储备的供给却急剧下降,所以,发展中国家需要外汇储备的超前积累来满足危机时的需要。因此,我斟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并不明显偏大,现有储备规模应该包括未来储备的超前积累部分。
③短期内,由于中央银行的干预和不完全的市场机制,使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但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可以通过影响货币发行而间接影响消费物价指数,从而增加物价上涨的压力;外汇储备增加会导致人民币升值,但二者的相关系数较小,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增加必然会导致本币升值;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的被动增加,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主动性大大降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导致货币供给渠道改变,对东西部贫富差距扩大有一
定影响,体现在:外汇储备增长与东西部人均GDP差距和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扩大之间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同时,东部居民消费水平增长明显减慢,这与同期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和人均GDP不相协调,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东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作用已经进入“边际效益递减”阶段。
④建议从制度上和机制上解决外汇储备增长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加强外汇市场建设,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加强对资本项目的监管;稳步推进对外直接投资;积极采取其他冲销措施;积极发展货币市场等。
⑤建议成立国务院领导下的由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的国际储备战略决策小组,实现各部门对储备管理的高度协调和配合。对于外汇储备委托经营部分和中央银行自营部分提出了建立相应的授权系统。
⑥在外汇储备结构管理方面,可将外汇储备分成两大部分分别管理:是稳定组合和投资组合。同时,对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和货币结构安排做出了设计。

㈧ 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具体数据

年 份 外汇储备 年 份 外汇储备
(亿美元) (亿美元)

1978 1.67 1995 735.97
1979 8.40 1996 1050.29
1980 -12.96 1997 1398.90
1981 27.08 1998 1449.59
1982 69.86 1999 1546.75
1983 89.01 2000 1655.74
1984 82.20 2001 2121.65
1985 26.44 2002 2864.07
1986 20.72 2003 4032.51
1987 29.23 2004 6099.32
1988 33.72 2005 8188.72
1989 55.50 2006 10663.40
1990 110.93 2007 15282.49
1991 217.12 2008 19460.30
1992 194.43 2009 23991.52
1993 211.99 2010 28473.38
1994 516.20 2011 31811.48

㈨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目前怎么样

3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外汇储备规模数据显示,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345亿美元,较1月末下降270亿美元,降幅为0.85%。

预计全球经济将延续复苏态势,主要央行逐步收紧货币政策。在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有望保持总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