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金融】详述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一、银本位制
规定一以白银为货币金属,享有无限法偿能力;规定白银铸币的重量、成色、形状及货币单位;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币。
国际间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入。流通中的纸币可以与银币自由兑换。
二、金银复本位制
金铸币和银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17世纪中期始于英国,随后流行于欧洲。根据金币和银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可以分为平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金银两本位制的内容是:金银两种金属均为币材,以金银铸币为本位货币。金银货币具无限法偿能力。金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金银和金银铸币在国际间能自由输出入。纸币和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银币。
三、金本位制
典型的金本位制的产生从货币制度演变的角度而言,是由于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生作用,同时也与 19 世纪以后黄金产量的增加使币材增加有关。
金本位制的最典型的特点是:规定金铸币为本位货币,黄金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流通中的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在国际间可以自由输出入。由于黄金的价值相对比较稳定,促进了各国商品经济合国际贸易的发展。黄金由于产量有限储备有限,不能够完全满足不断扩大的商品流通对流通手段的要求。
不兑换的信用货币制度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它突破了因币材不足造成的对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并节约了贵金属。
(1)贵金属货币制度消失的原因扩展阅读:
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是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典型的货币制度包括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等内容。
货币制度也指国际货币体系,即国际间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各国为了解决在国际贸易、国际结算中国际支付手段、国际储备资产等国际货币问题的需要,对于涉及国际货币流通各个方面,包括货币的兑换与汇率制定、国际收支调节、国际结算制度、国际储备体系、国际货币关系、国际金融市场等,在国际范围内自发地或经过协商谈判调节确定的一整套系统的原则、规制、办法、机构,形成国际货币体系。
最初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适应当时国际经济关系的需要和各国国内货币制度的现实情况自发形成。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时,逐渐瓦解,分裂为若干货币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国家中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到70年代后由于美元地位的削弱而逐渐瓦解。改革国际货币制度,建立起一套新的合理的国际货币制度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
Ⅱ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钱币不用金银等贵金属
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大资本家,也就是地主又很多的白银黄金之类的。
如果用金银的话,会打击市场,而且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用纸币了,纸币方便携带。
Ⅲ 为什么货币从金属制度走向纸币制度
除了上述讲的金属货币不如纸币的使用方便以外,我认为本质上的原因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的供应,跟不上流通商品总量的增长需要。
金属是财富的一种,它本身有其的固定价值,它不可以无限的生产,当需要流通的商品的实际总价值,远远高于可供使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总价值的时候,就会出现金属货币远远不能满足交易需要的情况。这就抑制了经济的发展。
纸币则不同,它可以来充当货币,完全由发行它的政府的信用来担保和法律强制推行。它本身几乎没有实际价值,所以几乎可以无限的印刷,因此可以随商品的增加,同步的增加(当然也会带来超发纸币的问题)。
所以纸币代替金属币是必然结果,当今社会,贵金属实际上越来脱离它原有的货币属性。
Ⅳ 什么是货币制度,简述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货币制度(monetary system),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规则、结构和组织机构体系的总称。
货币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到近代形成比较规范的制度,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①货币金属。即法律规定用哪种金属作本位货币,这种规定实际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由生产水平与发展程度决定的。从历史上看,曾经历了从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到金本位制,再到不兑现本位制的过程。
②货币单位。即法律规定货币的名称与含金量。
③货币的铸造或印刷、发行、流通制度。
④货币储备制度。即国家规定中央银行或政府,为保证货币的稳定,要储备一定的贵金属、外汇。本世纪30年代以后,各国逐渐取消金本位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余汇兑本位制。在当代,世界各国都实行的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即不兑现本位制。将历史上至今曾经出现过的货币制度可以分为两类,即金属本位与纸币本位。
(一)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其主要形式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的金本位制。其主要特点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流通中的辅币和价值符号(如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在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之间,根据两国货币的黄金含量计算汇率,称为金平价。
2、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是指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它与金币本位制的区别在于:其一,金块本位制以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不再铸造、流通金币,但规定纸币或银行券的含金量,纸币或银行券可以兑换为黄金;其二,规定政府集中黄金储备,允许居民当持有本位币的含金量达到一定数额后兑换金块。
3、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是指以银行券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金汇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的相同处在于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国内流通银行券,没有铸币流通。但规定银行券可以换取外汇,不能兑换黄金。本国中央银行将黄金与外汇存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允许以外汇间接兑换黄金,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法定比率,从而稳定本币币值。
4、布雷顿森林体制。
各国政府将本币与美元挂钩制定兑换比率,这样使各国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在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安排中,美元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处在等价于黄金的关键地位。所以,这种制度又称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二)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中银本位的历史要早于金本位。银本位制的运行原理类似于金本位制,主要不同点在于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其名义价值与实际含有的白银价值一致。银本位分为银两本位与银币本位。
(三)复本位制
复本位制指一国同时规定金和银为本位币。在复本位制下金与银都如在金本位制或银本位制下一样,可以自由买卖,自由铸造与熔化,自由输出输入。
复本位制从表面上看能够使本位货币金属有更充足的来源,使货币数量更好地满足商品生产与交换不断扩大的需要,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货币制度。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金银两种金属中市场价值高于官方确定比价的不断被人们收藏时,金银两者中的“贵”金属最终会退出流通,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这一现象被称为“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银复本位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排他性、独占性的矛盾。
(四)纸币本位制
1、将纸币本位又称作信用本位制,概由于从国家法律而论,纸币已经无须以金属货币作为发行准备。
2、、纸币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的是纸币和银行存款。
3、纸币给政府通过调节货币数量影响经济活动创造了条件。
4、对纸币制度自实行之日起就存在着不同的争论。
主张恢复金本位的人认为只有使货币能兑换为金,才能从物质基础上限制政府的草率行为,促使政府谨慎行事。赞同纸币本位制的人则认为,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政府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以实现预定的经济目标,已经成为经济政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Ⅳ 通过货币制度的历史变迁,谈谈你哦对货币的理解
货币定义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一)货币就是贵金属,就是财富
(二)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这种是马克思在对货币起源问题的分析(参阅“相关知识”栏目“马克思货币起源说的思想逻辑”)中得出的,其含义有两点:
1、货币具有商品的属性
2、货币与普通商品有本质的区别
货币职能由于货币根属于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当处在不同形式的价值运动中的时候,货币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三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货币在充当各项职能时,都是一般等价物。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世界货币职能
货币作用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货币的作用表现为:
(1) 担当物权的客体。公民、法人能拥有货币,对其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2) 充当债权的客体。这是货币最主要的作用。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货币是许多合同如买卖、劳务、借贷等的法定支付手段,是承担民事责任用以补偿和赔偿的支付手段。
货币是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在世界各国历史上,有许多商品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最终固定在其自然属性最适宜充当货币的贵金属(金和银)上。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货币的概念也在逐渐扩大。
Ⅵ 为什么金属货币制度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和紧缩
金属货币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因为金属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足值的,具有贮藏手段,而纸币不足值,不具有贮藏手段(如100元的纸币其本身价值就是一张纸,这个纸的价值可能就几毛钱,不值100元。而一克黄金其本身价值和所表现出来用于衡量的价值相等)。
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价值大于商品本身价值。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人们会将超过市场商品价值以上的货币贮藏起来。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价值减少,直至等于全部商品价值,通货膨胀消失。
信用货币制度下,纸币无法储藏,因而导致货币贬值。
Ⅶ 什么是金属货币制度
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货币制度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就是现在流通纸币的这种制度,靠的是国家信用发行,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而金属货币制度包含了 银本位制 金银本位制 和 金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贵金属,如金银是货币,它们本身就具有价值~~
Ⅷ 为什么货币制度从贱金属到贵金属演进
货币金属最初是贱金属,多数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是铜。贱金属与初步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是相适应的,但后来存在货币材料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争夺原材料的问题,而且由于价值量的降低,不适应大宗交易。随着贵金属的开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于是币材由铜向银和金过渡。到19世纪上半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于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时期。
Ⅸ 简述货币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知识拓展:
纪念币
普通纪念币是具有特定主题,限量发行的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发行第一套普通纪念币至今,共发行了63套75枚(张)普通纪念币,总发行量约8.5亿枚(张)。面额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50多年的辉煌成就及重大历史事件浓缩于纪念币的方寸之间。
Ⅹ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实行原因
(1)金属货币本位制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
金属货币制度,特别是金单本位制,虽然具有稳定性的优点,但是其缺陷也是致命的。
第一,金属货币制度需要足够的贵金属作为货币发行准备和货币流通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贵金属贮藏量和产量的有限性与商品生产和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尖锐。尽管,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这一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矛盾。人类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规模远远大于贵金属的存量总和。社会经济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有一种不受自然资源限制,并可以调节其数量的灵活而又有弹性的货币供给制度。金本位制度下货币需求却受到黄金开采能力的限制,纸币因其材料来源充足而成为人们选择的对象。
第二,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一国经济受国外影响太大。在金银可以自由输出、输入的时候,各国经济密切相关。在实行金汇兑本位制时,各国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必须被迫调整其国内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目标。这些不利于一国实行独立的经济政策。这也是各国放弃金属货币制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下,黄金分配极度不平衡,多数集中在美国,多数国家黄金不足,使其难以维持黄金对内的自由铸造、向上熔化以满足流通的需要,也难以维持黄金的向上输出入,从而保证固定汇率制度。
(2)黄金本身是社会财富,由其充当一般等价物,流通费用高,是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以纸币作为货币材料,纸的价值很低,即使磨损,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也不多,而且更便于携带、保管等。这些,都是金属货币所不及的。
当然,纸币与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相比,在支付速度、交易成本方面也处于劣势。所以纸币也将终究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