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汇黄金 » 外汇管理局陆磊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外汇管理局陆磊

发布时间: 2021-05-27 10:55:47

『壹』 哪4家银行1家保险属全球系统重要金融机构

9月14日讯消息,“中国已经有5家全球系统重要金融机构,4家银行,1家保险。”9月13日,外管局副局长陆磊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CLS主办的“人民币与外汇市场论坛”上透露。


2012年全球首批有29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入选,当时中国仅有中国银行。2015年,金融稳定理事会)更新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国四家国有大型银行(工、农、中、建)成为了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意味着他们“大而不能倒”

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前夕,有媒体报道称,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讨论是否将部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一归至央行监管。不过,从最终会议结果来看,这一议题被搁置。

『贰』 股市萧条的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影响股市有内外因素:
外因主要有,美国的次贷危机,这是影响最大的外因,导致国外经融市场的动荡和萧条,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经济状况,中国的经济也难免不受到其影响。其次是油价的大幅上涨,现在石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油价上涨导致很多行业运营成本增加,利润下降,企业压力巨大。第三,周边地区的经济环境和股市环境不好!美国股市的大跌,直接导致周边股市的下挫,从而影响到国内的股市。
内在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国内通货压力巨大,由于人民币升值因素,国外热钱的疯狂涌入,国家为了控制热钱,一直从事货币从紧政策,这间接的冻结了股市中的大部分流动资金。而且中国的股市经过了前几年的疯长,泡沫严重,今年和明年又是大小非解禁高峰年份,但是市场里资金却明显不足。所以股票市场内外压力都很大,大跌在所难免。
但是中国经济总体走势是好的,最然最近两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不该其总体的发展上升走势,所以股市现在也是最艰难的时刻,后市继续看好,只要度过了这个难关,后面就是彩虹!

『叁』 为何人民币汇率“弹性十足”

自9月11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震荡回调逾1200点,幅度约1.92%。而此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曾连续11天上涨,累计上涨逾2000个基点。特别是最近两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调逾500个基点。

业内人士指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增强,市场也要逐渐适应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常态变化。

19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盘报6.5859,创逾两周新低,较上一交易日下调241个基点。“当日有大量购汇客盘入场,市场因此有所回落。”外汇交易员告诉记者。

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调111个基点,报6.5530,创逾两周新低,终结两日连升态势。

在外汇分析师李刘阳看来,大额客盘购汇后,后续购汇力量将有所降低,6.6附近或是结汇入场的良机。此后人民币汇率走势将主要参考一篮子货币对美元的变化。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已大大增强。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近日表示,人民币汇率会更具弹性,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方向不会改变。具体的操作是坚持优化“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同时引导实体经济更多地用相关币种来进行贸易、投资、结算。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分析,人民币汇率将增强双向波动,降低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波动的相关性,更多跟随一篮子货币汇率宽幅双向波动。

李刘阳对表示,当前人民币汇率有涨有跌,已经是“清洁浮动”的状态。招商证券分析师谢亚轩认为,人民币汇率实现“清洁浮动”,随市场供求波动的方向非常明确。未来汇率将更有弹性,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将保持基本稳定。

面对汇率宽幅波动的变化,企业应做好哪些准备?弹性增加是今后汇率市场的常态,企业、银行将从弹性市场中逐步学习如何管理汇率风险。

了解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不同企业影响各异,需要区别对待。汇率波动对纯内销型企业影响不大,对外贸企业影响很大,尤其是民营企业普遍规模比较小,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未来汇率波动将呈现常态化迹象,企业越早适应越有利。

对个人而言,“在汇率双向波动的情况下,居民不要投机性购汇。赌汇率单边升值或贬值风险较大。”业内人士建议要基于实际需求购汇,如果有出国留学或旅游的需要,可分阶段在合适时机购买外汇。

『肆』 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对中国老百姓有什么好处美债信用降级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对于普通老百姓没有好处,这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去买美国国债,纳税人就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那为什么要买美国国债?主要是为了保持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购买美国国债可以使美元坚挺,同时我们自己这边保持人民币不升值,这样有利于出口,从美国佬那边赚钱,这样才能促进GDP增长(我不说你也明白了,只有通过经济增长CP才能坐稳执政的位置)。但是这些钱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不会惠及小老百姓多少,也就是说,我们一直没有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富起来的只是少数人。美债信用降级嘛,就是怕美国还不起债,对于今后继续购买美债,政府会承受更大的疑问和压力,不购买美债,影响出口,影响GDP。。。你懂的。但是由于中国强大的出口集团的影响,中国今后不会停止购买美债,除非中国经济转型(这涉及如今诸多既有利益,很多官员也牵扯在内,要转的话会有不少阻力)。

『伍』 陆磊的主要出版物

1、《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分析》(博士论文),中信出版社。
2、《通向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斯蒂格利茨和格林沃德)(译文),中信出版社。
3、《非博弈均衡、央行的微观独立性与最优金融稳定政策》,《经济研究》,第8期。
4、《金融腐败的微观经济效应:一般均衡与金融业不良资产问题》,《金融研究》,第2期。
5、《金融创新、风险分担与监管:中国转轨时期保险资金运用的系统性风险及其管理》,《金融研究》,第6期。
6、《汇率体制改革的宏观与微观经济效应》,《南方金融》,第8期。
7、《金融生态与信贷关系》,《南方金融》,第7期。
8、《改革优先还是稳定优先:金融公共政策抉择》,《南方金融》,第6期。
9、《非对称货币政策假说:中国货币理论面临的革命》,《南方金融》,第5期。
10、《“汉米尔顿-杰弗逊争论”与当前的货币政策规则》,《南方金融》,第4期。
11、《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南方金融》,第3期。
12、《从金融支持到市场化资源配置》,《南方金融》,第2期。
13、《花钱买机制的制度经济学思考》,《南方金融》,第1期。
14、《国有银行改革共性与个性:一行一策式改革的可行性研究》,《武汉金融》,第5期。 1、《中央-地方-银行-公众博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逻辑》,《经济研究》,第10期。
2、《微观决策与经济体制:房地产泡沫下的居民-金融部门破产》,《金融研究》,第9期。
3、《从总量调控到结构优化:货币政策在探索中创新》,《南方金融》,第4期。
4、《制度变迁、宏观金融风险与货币政策选择的逻辑》,《南方金融》,第5期。
5、《蒙代尔三角:一个假设还是真实的威胁》,《南方金融》,第6期。
6、《银行业垄断与竞争的价值判断》,《南方金融》,第7期。
7、《多元博弈与国有银行改革的基本逻辑》,《南方金融》,第8期。
8、《利率调控、资金脱媒与货币政策目标》,《南方金融》,第9期。
9、《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升值泡沫》,《南方金融》,第12期。 1、《改革进程中的金融腐败:非规范融资行为的交易特征和体制动因》,《经济研究》,第6期,转载于《新华文摘》第10期,入选《中国经济学—2003》。
2、《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金融腐败的宏观经济成本》,《经济研究》,第11期,入选《中国经济学—2003》。
《以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重塑三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研究》,第6期。
3、《利益共同体的胁迫与共谋行为:论金融监管腐败的一般特征与部门特征》,《金融研究》,第7期(转载于《改革内参》2003年第30期)。
4、《中国金融腐败指数:方法论与设计》,《金融研究》,第8期(转载于《改革内参》2003年第31期)。
5、《治理结构、预期收入与体制转轨:金融反腐败机制设计的微观与宏观战略》,《金融研究》,第9期(转载于《改革内参》2003年第32期)。
6、《中国金融腐败:从定性到定量》,《比较》,2003年第8辑。
7、《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清泷信宏的学术思想评述》,《比较》,第6辑。
8、《试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模式及发展前景》,《国有资产管理》,第3期。 1、《论合作金融的混合治理结构》,《金融研究》,第7期。
2、《中国金融转轨中的宏观货币控制》,《经济学动态》,第7期。
3、《积极应对入世挑战 审慎改革外汇体制》,《求是杂志内部文稿》,第3期。
4、《合作制还是商业化:信用合作社资本结构创新的实证分析》(Benoît Tremblay和Daniel Côté),译文,《金融研究》,第1期。 1、《信息结构、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当前金融监管制度选择中的理论问题》,《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入选《中国经济学—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
2、《不完全合同与道德风险:90年代金融改革的回顾与反思》,《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2002-2003年度中国金融学会第六届全国金融论文二等奖)。
3、《市场结构和价格管制: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评析》,《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2002-2003年度中国金融学会第六届全国金融论文三等奖)。
4、《货币政策机制选择及其宏观经济后果》,《金融研究》2000年第10期。
5、《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东亚视角》,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11月(同时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6、《恶性竞争中的数量和定价行为:中国商业银行行为研究》,《广西金融研究》,2001年第9期。
7、《金融与增长:动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世界银行政策报告,译文,2001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8、《中国应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余永定英文论文),译文,《金融研究》,2000年第12期。
9、《世界经济回顾与展望》,《金融参考》,2001年第1期。
10、《2000年世界经济金融回顾》、《2001年世界经济金融展望》,《金融时报》2001年1月2-3日。
此外,在《财经》、《光明日报》、《证券时报》、《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等期刊发表100余篇文章。

『陆』 陆磊的简介

陆磊,江苏常州人,1970年11月生于江苏武进,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11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
1989年9月至1996年7月,就学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光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分别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
1999年12月至2000年7月,就学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发展研究中心,获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1年9月至2004年3月,就学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金融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5年8月至2003年8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研究局工作。
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任招商银行研究部总经理助理、高级研究员。
2005年8月至2005年12月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
2005年12月调入广东金融学院工作,
2006年5月任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2009年1月兼任华南金融研究所所长,
2009年4月任院长助理,
2009年12月任党委委员、副院长,
2011年7月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代院长、研究员,
2012年7月任院长。
2014年8月起,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陆磊教授自1995年起在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经济金融处、研究局国际金融处和招商银行研究部工作,先后任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人民币资本帐户可兑换专题小组成员、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专题小组办公室成员、人民银行监管体制改革专题小组办公室成员,曾在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研究中心、澳大利亚财政部财政政策司进修、工作,并获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学者。陆磊教授现为华泰联合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同时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经济学原理课程,深受广大同学欢迎。荣获2011年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年度青年经济学家,现任厦门大学EMBA名誉讲师,主要讲授《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