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
交通银行于2007年11月3日在北京隆重举办“首届交银经济学家论坛”,届时知名经济学家们将汇聚一堂,展望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并商议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下面是搜狐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的报道:
连平:谢谢张幼文先生。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整个的意思,主题就是说中国现有的对外经济、内资经济,双顺差,流动性过剩,信贷过高,速度过快等等这些问题,只要把汇率解决了,人民币大幅度的升值,所有这些问题都会解决。我读了以后感觉意犹未尽,好像通过他七八千字论证来支撑这个观点,今天张幼文先生的演讲是把这个问题阐述得很清楚,如果现在的经济具有发展阶段,而不是人民币一升值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最后一位贺力平(贺力平新闻,,贺力平说吧)先生,讨论的题目是人民币汇率变动及其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大家欢迎。
贺力平(贺力平新闻,,贺力平说吧):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交行首届金融论坛,前面三位专家从很广泛的角度把问题说得比较透彻,我这里没有新的东西,也许我可以做一点注解,前面三位专家对经济结构的长期的进进行了分析,我的注解应该是半结果半长期的,就这些方面跟各位讨论一下。提出三个方面的主题,就是人民币在近年来发生了多少变化。二是中国国际收支平衡出现了哪些变化。三是关于人民币汇率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的关系。最后是我的一点看法。
用几张图说明一下,这几张图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第一张图关于人民币美元和汇率,从2005年1月到2007年10月,人民币处在升值过程当中。人民币升值是对美元升值。因为要问人民币的汇率升值,需要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和其他非美元的货币关系,这张图反映了欧元和日元的关系。欧元对人民币,到2006年1月之前,人民币对欧元是升值,从2006年1月以后,人民币对欧元是贬值,人民币对欧元在我们所观察的区域是升值,对日元是略有升值的。这只是两个非美元的货币,比如说货币区域,美元、欧元、英镑,这四种货币,从2005年1月到2006年初,人民币对四种货币综合的是升值的,但是从2006年初一直到现在,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是不变的。这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2005年实行汇率体制改革以来,到现在我们看,人民币和主要货币的关系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关系那样,这是我们可以得到的第一个看法。
我们更关心的是利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这个时候,我们心目中的汇率概念和前面所说的人民币与这几种货币的综合汇率概念又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在理论上我们分析汇率对国际收支影响的时候,实际上所关心的不是名义汇率,我们关心的是实际汇率,实际汇率是有关的贸易体和名义汇率中,按照有关经济体的物价指数来进行调整的汇率指数。它的变动是会影响到进口商、出口商它的产品相对竞争力。在市场上相对竞争力,相对价格竞争力是主要的决定因素。2005年初到2006年名义人民币汇率是升值的,是略有升值,实际有效汇率按照这个,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上保持了是上升的趋势,但是人民币升值了很多,按照实际概念升值了很多,按照它的计划,大概从2005年初到最近2007年10月份,大概上升了15%到18%。实际有效率的指数它的机器是2000年,那个时候指数水平是100%,也就是说在2007年10月份,所看见的指数还是100,换句话说,比较2007年10月份、9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指数和2002年相比是0.2%。人民币有效汇率是上升的,但是要展开,把它包括进去2000年那个时候,就没有变化。针对这个图所说的比如说整个21世纪初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水平是没有发生变化。另外还有,我们在解读这张图,这张图包含的信息,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BIS实际有效汇率是基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而进行调整的,根据我们所理解的汇率和贸易国际收支的关系,实际有效汇率应该是更加准确的或者更加直接相关的,应该按照生产品价格。这个工作还没有能够把它完成,但是根据现在所观察到的中国近年来生产者的价格,就是出厂价格指数大大低于消费者物价指数。这张图按照我们所理解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上升,高估了。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在近几年并不大。这张图显示的是经常帐户顺差,从2001年到2007年上半年,几乎是直线上升,这个比重在2006年已经高达9.5%,2007年上半年的数据是12%,可以说2007年比2006年进度到12%。这是全世界进一步要加强为人民比汇率问题关注的重要事实的依据。在经常帐户和货物贸易两者当中,经常帐户顺差主要由货物贸易顺差造成的,如果稍微有一点差别,就是从2003年开始,我们经常帐户顺差超过了货物贸易顺差,这种情况不完全是正常的,因为按照过去所观察的顺差,我们在服务贸易,在收益项目当中都存在逆差的,但是我们投资收益项目变成了顺差,不是太正常,因为对外投资大大小于外国对我们的投资。在货物贸易当中可以观察到一点,看上去是不正常的情况。
这三条代表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合其他贸易,一般贸易余额2004年以前曾经是负数,在06年、07年一直是正数,而且是不断增长的,这跟前面观察到实际有效汇率是有所升值,跟它的汇率关系不温和的,从这点上,我们可以去猜测,并得出结论,可以去推测,去猜测,今天所观察到的中国贸易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值得我们去认识。我们所理解的汇率和观察到的汇率指数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在最近几年当中出现了以前所没有看到的和以前认识不相融合的地方。
我的几点结论,概括出一人民币汇率水平2005年7月以来汇率的变动幅度不大。二,汇率因素对贸易平衡的快速调节影响作用由于新的经济结构因素出现出现了减弱。三,如果我们认为前面这个看法成立的话,我们可以说人民币汇率现在至少可以由较大名义波动性而不至于严重影响国际收支平衡。换句话说,我们不需要担心中国的国际收支会因为这个因素而出现快速大幅度的变动。第四,我们可以推测很多专家已经做了这样的推测,现在关于贸易收支以及经常帐户收支国际收支当中,统计数据表明,很可能包含超过直观检查所看到的资本流动因素。这至少提示我们,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形势实际上是资本流动更加灵活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下,需要掌握新的调节宏观经济的政策能力。这是我的理解。谢谢!
连平:谢谢贺教授。贺教授非常谦虚,事实上我们看到他的成果是非常扎实的,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有显著的强调。这一节的讨论主要是针对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大家听下来以后肯定有一个感觉,在人民币汇率上比较倾向的观点,还是比较清晰的。几位专家的发言提供的数据材料相互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总得来说,四位演讲的嘉宾都是非常专业,具有非常娴熟的专业知识对这个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从研究的技术角度来讲,应该说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谢谢四位演讲嘉宾,谢谢各位嘉宾媒体。这一阶段我的主持到这里。
2. 国际收支对汇率有什么影响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将导致其本币汇率的波动。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的一切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的总结。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该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也影响着该国的宏观与微观经济的运行。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外汇的供求关系对汇率的影响。
由某项经济交易(如出口)或资本交易(如外国人对本国的投资)引起了外汇的收入。由于外汇通常不能自由在本国市场上流通,所以需要把外币兑换成本国货币才能投入国内流通。这就形成了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而由于某项经济交易(如进口)或资本交易(到国外投资)则引起了外汇支出。因要以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币方能满足各自的经济需要,在外汇市场上便产生了对外汇的需要。
把这些交易综合起来,全部记入国际收支统计表中,便构成了一国的外汇收支状况。如果外汇收入大于支出,则外汇的供应量增大;如果外汇支出大于收入,则对外汇的需求量增大。外汇供应量增大,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促使外汇的价格下降,本币的价值就相应的上升;当外汇需求量增大时,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促使外汇的价格上涨,本币的价值就相应的下跌。
3. 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有利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那是自然的。
只有你的主权货币稳定了,那么才有人来投资,才会有外汇的流入。
不然的话,你一直不是很稳定,只有外汇流出没有流入,你怎么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或者你波动很剧烈,外汇的流入和流出急剧的加速,也是不利于保持平衡的。
4. 汇率变动与国际收支平衡变动求大神帮助
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有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决定汇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它决定了这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地位,从而决定了这个国家贸易收支),以及这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它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相对地位,从而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资本项目平衡情况)。 国际收支与汇率也存在另一个方向上的关系,即汇率变动可以影响到收支平衡的改变以及国际收支的结构。通常说来,汇率高估可以引起收支逆差(进口超过出口),并通过汇率贬值预期引起当前(投机性)资本流入和未来资本流出;相反地,汇率低估可以引起收支顺差(出口超过进口),并通过汇率升值预期引起资本流入。 汇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有的时候被人称之为“汇率影响到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严格说,指同等质量标准下的价格竞争力或对国际消费者的吸引力。在海外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显然与汇率水平有关,但是否可以说汇率是影响一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因素呢?需要具体分析。如果你认为汇率具有自动走向均衡的趋势,政府当局不可能长久地将汇率维持在一个显著偏离其均衡的水平上,那么,汇率对各个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可以说是“中性的”。但是,另一方面,考虑到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其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上较弱,政府很有可能在一个较长时期中人为地实行压低本国货币汇率的政策,并以此来促进本国出口贸易的扩张(也可以说间接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汇率变动对本国经济的优劣:贬值:促进出口,但导致国内资产价格“缩水”,对外购买力下降;升值:对外购买力增强,但出口增长受阻.
5.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当一国货币升值时,该国出口商品或劳务的外币价格随之升高,进口商品或劳务的本币价格相应降低,因而,该国出口量减少,进口量增加,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反之,当一国货币贬值时,该国国际收支会出现顺差。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能够通过汇率变动自动调节,即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小于供给,该国货币贬值,推动逆差减小;而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大于供给,该国货币升值,推动顺差减小。因此,在直接标价法下,一国货币的汇率与该国净出口呈反向变动的关系。而且如果汇率能够真实地反映该国的贸易状况,汇率的波动将有助于推动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分别是欧盟、美国、日本、香港、东盟、韩国、台湾、俄罗斯等。由于长期与美元维持相对稳定的汇率,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决定趋于被动,即汇率不是中国与该国经济关系的客观反映,而只是美国与该国经济关系的折射。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波动可能使国际收支愈加偏离平衡。历史上几次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与盯住美元后影响该国进出口,导致国际收支失衡有密切联系。例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日本经济增长开始减慢,日元也大幅下跌,而面对美元对日元的相对升值,东南亚各国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盯住汇率,因而东南亚各国货币也相对日元升值。由于这些国家与日本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本币的被动升值对于本已因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减慢而降低的出口需求,犹如雪上加霜,加剧了东南亚国家的国际收支失衡。
从这个意义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更加灵活,应当显示出其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在分别比较了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在2005年7月汇改的前六个月和后八个月的月贸易差额与月平均汇率后,发现中欧贸易差额在汇改后波动增大,而且多数月份表现为顺差增加的同时人民币币值上升,贸易顺差总体上大于汇改前;中日贸易与汇率的关系与中欧情况相似;只有中美贸易与汇率关系在汇改后出现了贸易顺差伴随人民币持续升值。这样一看,在汇率改革之后贸易差额加大了;而从两者走势来看,汇改后很多月份人民币币值在贸易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的时候不升反降,似乎新机制下的汇率既没有反映对外贸易的状况,又没有起到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但是,应该注意几点,首先,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有很多,不能简单地因为贸易差额扩大而认为汇率机制失效,例如在中美贸易中,中国商品明显的价格优势和美国的国内政策使得汇率变动对于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难以发挥作用;其次,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确实客观反映了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状况;再次,人民币对欧元与日元汇率未能很好的反映出中国与欧日两地区的贸易状况,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受美元影响较大,可以推断我国所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美元或与美元有较高正相关关系的货币可能占有较大比重。
6. 什么是国际收支平衡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各个项目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或称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s),它是经济实体或个人出自某种经济动机和目的如追求利润、资产保值、逃税避税、逃避管制或投机等而独立自主地进行的交易活动。自主性交易具有自发性,因而交易的结果出现平衡是偶然的,出现不平衡是必然的。当出现不平衡时,会使外汇市场出现供求不平衡和汇率的波动,从而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影响。一国货币当局如不愿接受这样的结果,就要运用另一种交易来弥补自主性交易不平衡所造成的外汇供求缺口。这就是调节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s),它是指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出于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维持货币汇率稳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各种交易。它是在自主性交易收支不平衡之后进行的弥补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s),因而亦称为事后交易(Ex—Post Transactions)。通常将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的各个项目归属于自主性交易,而储备与相关项目则归属于调节性交易。
从理论上说,一国国际收支的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相等或基本相等,就表明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或基本平衡;如果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借方金额与贷方金额不相等,就表明该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或失衡。
7. 分析一下贸易收支差额、国际收支差额与汇率水平之间的关系
贸易收支差额指进出口之间的差额它是国际收支差额的一部分。汇率水平的变动的一直接原因便是国际收支平衡的情况,若处于顺差状态,则本国货币供小于求,升值,本币走势增强,反之,同理。而汇率又反过来影响进出口,进而影响国际收支。
基本上是这样,希望可以帮助你。
8. 汇率波动对国际收支不平衡产生什么影响
汇率变动会对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
(1)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一国货币汇率变动,会使该国进出口商品价格相应涨落,抑制或刺激国内外居民对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从而影响进出口规模和贸易收支。例如,一国货币对外贬值(即汇率下浮),则以本币所表示的外币价格高涨,出口收汇兑成本币后的数额较前增加。出口商为扩大销售,增加出口,可采取降低出口商品的外币售价的办法,而获得的本币数额不会比降价前减少。与此同时,一国货币贬值,以本币所表示的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从而抑制本国居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在进出口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注:一国的进口产品、出口产品的需求以及供给弹性对一国贸易条件的影响)情况下,出口的扩大、进口的减少,有利于货币贬值国家改善贸易收支。反之,一国货币对外升值(即汇率上浮)其结果则与上述情况相反。
(2)汇率变动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
①汇率变动对无形贸易收支的影响。一国货币贬值(汇率下浮),则外国货币兑换本国货币的数量增加,本国商品和劳务等费用与外国商品和劳务相比便宜,本币的购买力相对降低,而外币购买力相对提高,外国商品和劳务价格相对昂贵。这有利于改善旅游业与其他劳务状况。至于一国货币升值,其作用则与此相反。当然,汇率变动的这一作用,须以货币贬值国家国内物价不变或上涨相对缓慢为前提。
②汇率变动对单方面转移收支的影响。当一国货币贬值,如国内价格不变或上涨相对缓慢,一般对该国的单方面转移收支会发生不利影响。以侨汇为例:侨汇大多是赡家汇款,货币贬值后,旅居国外侨民只需汇回国内少于贬值前的外币,就可以维持国内亲属的生活费用需要,从而减少该国侨汇收入。一国货币如果对外升值,则其结果相反。
(3)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资本从一国流向国外,主要是追求利润和避免损失,因而汇率变动会影响资本流动。当一国货币贬值而未贬值到位时,国内资本的持有者和外国投资者为避免货币进一步贬值而蒙受损失,会将资本调离该国,进行资本逃避。若该国货币贬值,并已贬值到位,在具备投资环境的条件下,投资者不再担心贬值受损,外逃的资本就会抽回国内。当然,货币贬值过头,当投资者预期汇率将会反弹,就会将资本输入该国,以牟取汇率将来升值带来的好处。关于货币升值对于资本流动的影响,一般则相反。需要说明,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上述影响,是以通货膨胀、利率等因素不变或相对缓慢变动为前提的。
(4)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储备资产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之一,汇率变动直接影响一国储备资产项目中的外汇储备,主要表现在: ①本国货币汇率变动通过资本流动和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减,直接影响本国外汇储备的增加或减少。
一般讲,一国货币汇率稳定,有利于该国引进外资,从而会增加该国的外汇储备;反之,则会引起资本外流,而会减少该国的外汇储备。由于一国汇率变动,使其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时,则其外汇收入增加,储备状况也改善;反之,储备状况则恶化。
②储备货币贬值,使持有储备货币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遭受损失。而储备货币国家则因储备货币贬值而减少了债务负担,又可从中受益。
9. 谈谈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当一国货币升值时,该国出口商品或劳务的外币价格随之升高,进口商品或劳务的本币价格相应降低,因而,该国出口量减少,进口量增加,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反之,当一国货币贬值时,该国国际收支会出现顺差。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能够通过汇率变动自动调节,即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小于供给,该国货币贬值,推动逆差减小;而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大于供给,该国货币升值,推动顺差减小。因此,在直接标价法下,一国货币的汇率与该国净出口呈反向变动的关系。而且如果汇率能够真实地反映该国的贸易状况,汇率的波动将有助于推动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分别是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