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證券市場 » 銀行債券類理財產品走紅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銀行債券類理財產品走紅

發布時間: 2021-03-28 15:22:02

❶ 銀行理財產品與債券型基金的差別

銀行理財產品與債券型基金的差別:

1、申購方式不同
債券基金可同時參與網上、網下新股申購,而銀行理財產品只能參與網上申購。據統計,2007年新股中簽率網下平均是網上申購的2.4倍左右。但銀行理財產品幾乎可以用100%資金進行新股申購,遠高於增強收益債券基金20%上限;其次,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都有一個收益分成條款,而債券基金則不參與利潤分成。

2、與債券型基金相比,銀行理財產品種類繁多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大致分為結構性、信託項目類、證券類。其中,證券類理財產品與打新股債券基金的相似度較高,特別是「打新」的共性,使相互間的碰撞更激烈。但在新股申購、收益分成、費用、申購起點、流動性等方面,債券基金佔有一定優勢。

3、銀行理財產品購買起點較高
銀行理財產品購買起點通常設定在2-5萬元,債券基金起點較低,通常1000元就可申購。而且,債券基金的手續費一般也低於銀行理財產品。

4、流動性不同
投資銀行理財產品一般只允許在每月規定日期贖回,有的甚至要向投資者收取罰金,而債券基金在封閉期後可隨時贖回,流動性相對較好。

❷ 近幾年債券型銀行理財和債券型公募基金哪個表現好呢

銀行理財產品表現怎樣呢?我們回顧過去幾年數據,它的業績表現,我們看到從08年至今,三年當中也是理財產品規模化擴展的三年,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在各年當中,到期年化回報平均收益情況,由於銀行理財產品是以債券為主,所以我們把它與債券型基金做比較,可以明顯看出來,過去三年中,平均業績而言,銀行理財產品和債權之間存在一定差異。以去年為例,銀行理財產品到今年回報超過CPI的只有三成,而債券型公募基金在流動性方面更具優勢,收益更具吸引力。

❸ 銀行發行的債券掛鉤類理財產品主要在( )上進行交換和交易。

B
答案解析:
[解析]
債券掛鉤類理財產品主要是指在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上進行交換和交易,並由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

❹ 債券型理財產品特點和分類又是怎樣的

債券型理財產品是指銀行募集客戶資金,進行投資決策,將資金主要投向銀行間債券市場、國債市場和企業債市場,到期之後向客戶結算投資收益。因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個人無法直接投資。

債券型理財產品特點一:風險來自利率變化。
債券型理財產品面臨的風險來自利率變化、匯率變化和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主要來自人民幣存款利率的變化;匯率風險在外幣債券型理財產品中較為普遍,表現為本幣和外幣匯率的不可預測性;流動性風險主要是由於目前國內銀行業債券型理財產品通常不提供提前贖回,因此投資者的本金在一定時間內會固化在銀行里。
債券型理財產品特點二:充當儲蓄替身。
因為債券型理財產品的投資對象主要是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等信用級別高、流動性強、風險小的產品,所以,一定程度上,債券型理財產品可以充當儲蓄替身。因而,這類產品無論是在收益率還是在流動性上都擁有顯著的優勢,可以說是現金管理工具中的佼佼者。從收益上看,一年期銀行基準利率為3.5%,而短期險的債券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普遍在4%~5%;從流動性上看,期限一般都較短。

❺ 銀行理財產品屬什麼債

在中國,大多數投資者對銀行存在著盲目信任,似乎買銀行理財產品就可以等同於「絕對安全」,尤其是在一些沒什麼理財經驗的人(主要指剛接觸的菜鳥、大爺大媽)眼裡,只要把錢投進去,就可以躺著收回本金與利息,什麼也不用管。(不知哪來的自信)

套路一:模糊自發與代售。(這幾乎是行規,不管大小銀行,基本都有這種情況,因為理財經理及其業務部門都是有業績考核的,為了完成KPI,自然會自降道德底線)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往往注重宣傳收益率,強調銀行的信譽背書,不太會主動告知這款產品是銀行自行發行的,還是代售的,這些關乎風險的事情,常常被刻意隱瞞了。比如,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南京某銀行代銷的基金產品「鑫元基金」,虧損超13%,但銀行在銷售時對投資人不但沒有說明風險情況,甚至許多投資人都不知道,該產品並非銀行自己的產品。說白了,這款基金產品只是在銀行代銷(幫別人賣),銀行依據銷售情況拿提成返點而已,並不承擔產品的風險,不過坑人的是,銀行為了錢,只是一再強調「半年絕對回報13%」。

那麼,怎麼區別自發與代銷呢,有兩招(請自行收藏,拿走不謝,告訴越多人越感激你)。

第一,凡是銀行自發的理財產品,在產品說明書中,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只要在中國理財網的搜索框內輸入該登記編碼就會查詢到對應的產品,查不到的你自己看著辦。第二,如果是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合同中會有銀行名稱。

代銷產品很容易導致飛單(理財經理捲走客戶的錢跑路了,很多都是臨時工,就算不是,也難以抵擋這種誘惑),大家經常看到的買理財錢虧了或者錢沒了基本是代銷產品。

銀行理財范圍的所謂「飛單」,是銀行內部人員在利益驅使下,違規代銷理財產品,以產品高收益為誘餌,讓客戶購買,數額往往較高。「飛單」多出現於代銷產品。代銷產品中,主要有基金、貴金屬、私募、信託、保險等。因為是代銷,產品盈虧都由管理公司負責,銀行多不擔負責任。

套路二:理財變保險。除了自發的理財產品,銀行還會代銷保險、基金、券商計劃、信託資金業務等。很多人都有這種經歷,本來是去買理財,賺取收益的,但被理財經理混淆了概念,結果就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保險,等悔悟過來發現,我去,我的本金及收益呢?

2010年,重慶的楊女士通過銀行購買了一份投資連結型保險及附加重大疾病保險,累計繳費15萬元。到2015年3月退保時,卻只拿回了86635.67元。

保險產品沒有存取和利息概念,能否獲得保險金是不確定的,保險金只有在保障期滿或保險事故發生時才能拿到,如提前退保還要承擔一定的損失。(上面的例子還不明顯嗎,15萬變成8萬)

必須明確一點的是,銀行裡面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保險,保障功能極其微弱,所以想買份實實在在的保險,最好別首選銀行。

套路三:神秘的預期收益率。買理財,你肯定最關心收益率,但收益率其實是有很多花樣的,不小心,可能就會被帶坑裡了。

理財產品說明裡,一般提到的收益率,是指「年化預期收益率」。這個「年化」並非指投資人在理財產品到期時,有可能獲得的收益比例,而是以1年為期限做出的一個收益率衡量標准。簡單地說,就是假設您的理財產品期限為1年的話,收益率達到多少。比如一款宣傳預期年化收益5%的理財產品,產品期限為三個月(90天),三個月後,你的收益不是:本金×5%,而是本金×5%×90/365。

套路四:收益計算陷阱不少。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包括:募集期、投資期、儲蓄期、清算期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只有儲蓄期是算理財收益的,募集期、投資期和清算期基本上都不獲利又佔用了時間。

募集期是產品開始銷售到終止銷售的一段時間,一般是5到7天,這個期間收益是按銀行活期計息,有些銀行甚至連活期收益也沒有。

而產品到期了,都會有個1-3個工作日的清算期,也就是說產品到期的當日你是拿不到本金和利息的。更需要注意的是,銀行寫的都是工作日,如果中間正好隔著雙休日,那又是不花一分錢再占你5天資金。如果產品9月30日到期,趕上一年中最長的節假日國慶,三個工作日後也就是說至少10月10日後才能拿到本金和收益。

所以,現實中,經常會看到有人問,為什麼我購買的產品,產品期限到了,但是收益和本金遲遲還沒有到帳啊?越想越不安,越想越後怕。最後到銀行問才知道原來是該款產品的「清算期」還沒有結束,所以還沒有到帳,請耐心等待。這種略坑的感覺,有木有?哈哈,還不是怪自己在購買的時候沒有詳細問清楚情況。

例如,老王買了一款30天的理財產品,金額為10萬元,預期收益率是5%,募集期是6天,到期獲取的收益是100000×5%×30÷365=410.96元。如果是在募集期第一天購買的,那麼募集期的6天是沒有收益的,僅按照活期利率0.35%計息,共100000×0.35%×6÷365=5.75元。如果清算期趕上國慶長假,可能要被占據10天,(如果銀行還給活期計息的話)按活期算共100000×0.35%×10÷365=9.6元,資金實際佔用期限是46天,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410.96+5.75+9.60)÷100000×365÷46= 3.40%,兩者相差:5%-3.4%=1.6%。(遇到這樣的理財產品,你就默默哭去吧)

因為有募集期和到賬期,此類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可能遠達不到銀行宣稱的收益水平。所以要仔細考評每次購買理財產品的最終收益率,否則,就忍成內傷也沒人救得了你。

❻ 前兩天在銀行里被銀行職員推薦買了一款債券基金型理財,他說沒有多大風險,不知道是不是沒有風險

你可以把債券基金的名稱或者代碼發來看看,債券基金一般風險會比較小,但是債券也
分很多種長期純債、短期純債、混合債基、定期開放債券、可轉債。有些是資產配置里
面是有配置股票的,這類風險比純債基金會大得多,但是比股票型基金會小。不過這類
有配置股票的基金是有虧損的可能的

❼ 銀行債券類理財產品可靠嗎門檻高不高

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是否安全,還需看購買的是什麼理財產品,不能一概而論;
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從安全性來看,分為:保本浮動收益、保本固定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等;保本浮動/固定收益產品都能保障本金安全,風險系數較低;非保本浮動收益,風險系數高,本金面臨著虧損的風險;從產品投向來看,分為:貨幣型、債券型、證券類、信託類等;理論上證券類(股票基金)風險系數最高,信託、債券類次之,貨幣風險系數最小。
投資者在相關產品之前可以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知悉其中風險所在,然後再選中合適自己的產品。
門檻高不高我不知道,我投的是鑫天下財富。還不錯

❽ 銀行理財產品跟債券基金哪個收益高

國債一般被稱為「無風險收益率」,目前三年期國債收益率為2.8%左右;

定期存款:存款享受存款保險保障制度,即50萬以內100%賠付。目前銀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大約為3.5%左右(中小型銀行利率上浮後可在3.5%左右,大型銀行一般執行2.75%的基準利率);

銀行理財:根據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均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行理財產品。當然不承諾保本保息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就有很大的「風險」了,主要還是看產品的風險等級。一般情況下不能提前贖回,目前收益率大約在3.5%-4%左右。

也可以關注一下中小型銀行的「智能銀行存款」,享受存款保險保障(根據《存款保險條律》規定:個人在單個銀行的普通存款享受50萬以內100%賠付),「利率」在4%-5.5%左右,具有流動性高(可提前支取)、利率高於一般存款的優點。

選擇適合自己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以及收益目標的產品即可。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❾ 關於銀行債券型理財產品的問題

1 這個風險比存款高,是做投資的。這部分業績不算存款,但是算金融資產業績。風險嘛,就在他的投資項目里,總歸有一部分是高風險的,所佔比例較小而已。
2 區別大了,此類銀行理財,每期投資方向都不一定相同,風險和收益銀行基本可以控制好。當某期主要投資國債的話,那麼保本自然是沒有問題的。債券型基金自然是不能說保本的,這個是行業規定。

其實你的問題就在於,這種銀行理財,靠不靠譜。實話跟你說,如果你能買到5年期國債,那就買國債。如果是做短期,這點風險怎麼也比你存活期或者3個月定期好。

❿ 銀行現在有哪些固定收益類的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最低也要3萬起。
如果你們沒有3萬的話,建議你們做些債券基金及貨幣基金的投資。

債券基金是指專門投資於債券的基金,它通過集中眾多投資者的資金,對債券進行組合投資,尋求較為穩定的收益。
(1)債券型基金的優點。
①可使普通投資者方便地參與銀行間債券、企業債、可轉債等產品的投資。這些產品對小資金有種種不便的限制,購買債券型基金可以突破這種限制。
②在股市低迷的時候,債券基金的收益仍然很穩定,不受市場波動的影響。因為債券基金投資的產品收益都很穩定,相應的基金收益也很穩定,當然這也決定了其收益受制於債券的利率,不會太高。目前企業債券的年利率在4.5%左右,扣除了基金的運營費用,可保證年收益率在3.3%~3.5%之間。
(2)債券型基金的缺點。
①只有在較長時間持有的情況下,才能獲得相對滿意的收益。
②在股市高漲的時候,收益也還是穩定在平均水平上,相對股票基金而言收益較低,在債券市場出現波動的時候,甚至有虧損的風險。

但我個人認為債券基金的風險不大,我認為明年利率仍會保持一種下降的狀態。

貨幣基金是聚集社會閑散資金,由基金管理人運作,基金託管人保管資金的一種開放式基金,專門投向無風險的貨幣市場工具,區別於其他類型的開放式基金,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動性、穩定收益性,具有「准儲蓄」的特徵。該基金資產主要投資於短期貨幣工具(一般期限在一年以內,平均期限120天),如國債、央行票據、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期債券、企業債券(信用等級較高)、同業存款等短期有價證券。

1、本金安全:由大多數貨幣市場基金投資品種就決定了其在各類基金中風險是最低的,在事實上保證了本金的安全。
2、資金流動強:流動性可與活期存款媲美。基金買賣方便,資金到賬時間短,流動性很高,一般基金贖回兩三天資金就可以到帳。
3、收益率較高:多數貨幣市場基金一般具有國債投資的收益水平。貨幣市場基金除了可以投資一般機構可以投資的交易所回購等投資工具外,還可以進入銀行間債券及回購市場、中央銀行票據市場進行投資,其年凈收益率一般可和一年定存利率相比,近期年收益情況見下面表格,高於同期銀行儲蓄的收益水平。不僅如此,貨幣市場基金還可以避免隱性損失。當出現通貨膨脹時,實際利率可能很低甚至為負值,貨幣市場基金可以及時把握利率變化及通脹趨勢,獲取穩定的較高收益。
4、投資成本低:買賣貨幣市場基金一般都免收手續費,認購費、申購費、贖回費都為0,資金進出非常方便,既降低了投資成本,又保證了流動性。首次認/申購1000元,再次購買以百元為單位遞增。
5、分紅免稅:多數貨幣市場基金面值永遠保持1元,收益天天計算,每日都有利息收入,投資者享受的是復利,而銀行存款只是單利。每月分紅結轉為基金份額,分紅免收所得稅。
另外,一般貨幣市場基金還可以與該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其它開放式基金進行轉換,高效靈活、成本低。股市好的時候可以轉成股票型基金,債市好的時候可以轉成債券型基金,當股市、債市都沒有很好機會的時候,貨幣市場基金則是資金良好的避風港,投資者可以及時把握股市、債市和貨幣市場的各種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