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花旗銀行上海分行可以兌換美國債券嗎
一個的話就得看他們銀行那邊有沒有這個了?你可以去銀行那邊去問一下
② 中國貨幣網,上海清算所,中國債券網這3個網站是付費網站嗎
中國貨幣網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建立的網站,基本上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債券都會在此網站披露相關信息,公開可見,不收費;
上海清算所是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成立的旗下專業清算機構,和中債登的功能類似,主要是債券託管,是會收託管費用的,但是網站本身公布的信息並不收費;
中國債券信息網是中債登公司的,主要也是進行債券託管,本身公布的信息並不收費;
後兩者會對債券進行估值,是不錯研究數據
為發展中國國債市場,活躍國債交易,更好發揮國債的融資功能,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分別於1993年12月和1994年10月開辦了以國債為主要品種的回購交易。
1997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規定全國統一同業拆借中心開辦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和中央銀行融資券回購業務。
2002年12月和2003年1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分別推出了企業債券回購交易,推動了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
隨著交易所債券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展,回購交易的證券品種在原來國債基礎上也日漸擴大。
至此,我國的回購協議市場有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市場,其證券回購券種主要是國債和企業債;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其證券回購券種主要是國債、中央銀行融資券、中央銀行票據和特種金融債券。
規模也大大提高,2014年、2015年銀行間市場債券回購成交額分別為224.4萬億元、457.8萬億元。
④ 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有什麼好處
1.在世界經濟中有話語權,
2.香港,新加坡是冒險投資家的樂園,經濟發達成熟,法律基礎好,投資環境寬松.就像過去的老上海.
⑤ 上海在八十年代發行紙質國庫券利率當時規定是多少
據了解沒有發行一年期國債的計劃。附消息: 中國財政部24日晚間公告,2008年計劃發行3期記帳式國債。根據公告,2月1日發行7年期國債,2月27日發行15年期國債,3月19日發行10年期國債。公告並未披露每期國債的具體發行金額。此外,公告顯示,3月1日至15日,財政部還將發行兩期憑證式國債,期限分別為3年和5年。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的統計數據,2007年財政部發行了20期、總計4766.8億元人民幣記帳式國債。
⑥ 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發行的上海市住宅建設債券還能用嗎
到期還本付息,這個應該沒問題,可以兌換
⑦ 對於上海打造一帶一路橋頭堡具有開拓意義有利於上海加快推進國際哪五個中心建設
對於上海打造一帶一路橋頭堡具有開拓意義,
有利於上海加快推進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⑧ 當年上海,深圳,天津的開發用的什麼模式
深圳經濟特區
1978年12月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1979年2月國務院批轉廣東省《關於寶安、珠海兩縣外貿基地和市政建設規劃的報告》要求深圳、珠海在3-5年內「建成對港澳的出口商品基地、吸引港澳遊客的游覽區和新型的邊防城市」。1979年7月中央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這標志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正式誕生。 按照中央和廣東省的部署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好深圳起步最早。一是開始城市基礎硬體建設和軟體建設。1979年率先建設蛇口工業區1980年開始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開發羅湖和上步城區建設蛇口、赤灣、東角頭、媽灣等港口開發建設一批工業區引進一批外資和先進技術工業開始起步建設深圳大學、圖書館等八大文化設施文化事業開始起步制定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改善特區管理體制制訂有關配套法規。二是以市場為取向以基本建設管理體制和價格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在全國率先在工資制度(1979)、基建體制(1980)、勞動用工制度(1980)、價格體制(1982)、企業體制(1983)、勞動保險制度(1983)、幹部人事制度(1982)以及政府機構(1981)等方面進行改革。三是在對外開放方面創辦蛇口工業區(1979)開放沙頭角(1983)先後開放文錦渡(1978)、蛇口碼頭(1981)、梅沙(1984)、沙頭角(1984)、赤灣(1984)、大亞灣(1985)等口岸開放金融業引進一批境外銀行。四是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1983)等理念創造三天建成一層樓的「深圳速度」(1984)。這一時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單項突破以開放促改革。這些改革沖破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為特區對外開放和建設掃除了一定障礙並對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產生重要的示範效應。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經濟特區指出經濟特區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浦東
浦東新區位於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的東岸,面積5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0萬。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重大決策,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制定了「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開發方針。2005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浦東進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委、市政府明確了「一個作用、三個區」的功能定位(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施建設「四個中心」國家戰略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努力成為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區、自主創新示範引領區、現代服務業核心集聚區),標志著浦東改革開放進入了新階段。16年精心謀劃,16年堅實步履,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中央各部委、全國各省市大力支持下,浦東開發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城區框架,浦東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獨特的國內優勢 浦東新區地處中國海岸的中點和長江入海口的交匯處,緊靠基礎雄厚的上海老市區,背依物阜民豐的長江三角洲。而整個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沿岸地區的土地面積佔全國的1/3,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3強。 優越的國際地域優勢 浦東新區面對著太平洋,它的扇形面正好對著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這就使浦東新區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是各國投資者進入中國的大門。 基礎設施 基礎建設先行是浦東開發開放的重要戰略之一。浦東開發以來的十三年中,先後投入約1800億元人民幣開展基礎建設,相繼建成了大橋、隧道、公路、地鐵、煤氣廠、航空港等交通和能源項目,新區的投資環境得以不斷的改善。
濱海新區
開發建設濱海新區,是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改革開放的戰略部署,從服務環渤海及我國北方經濟發展的戰略角度,結合天津改革開放實際做出的一項跨世紀發展的重大舉措。經過全市上下十幾年的奮斗,天津迎來了重大歷史性機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將濱海新區納入全國總體發展戰略布局。為落實中央全會精神,天津市委八屆八次、九次全會對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實施「十一五」發展規劃進行了全面部署。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為標志,天津濱海新區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濱海新區處於環渤海地區的中心位置,位於天津東部臨海地區,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岸線153公里。常住人口140萬。包括天津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三個功能區和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三個行政區,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
不用這些,首先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都有,國債用作建設的都有。但是金融的市場是服務於實體,浦東比較發達的是金融方面一級市場的建設和金融創新,當然二級市場也是國內最發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