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託交易 » 銀行代埋信託有風險嗎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銀行代埋信託有風險嗎

發布時間: 2021-05-21 00:53:25

Ⅰ 銀行里賣的信託理財安全嗎和外面的不一樣么

我們認為,這兩者之間不同是從這六個角度去看的:

  1. 從利率角度

銀行理財產品和信託產品具有較高的利差,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4.11%,信託理財目前平均年化收益過9%,主要區間是8-11%。

2.從資金投向角度

銀行理財資金池很大一部分是投向了信託產品,而信託產品的每一筆資金都有明確的投資方向。

3.從財產清算角度

信託理財具有銀行理財不具備的債務隔離功能。根據《信託法》:信託資產具有獨立性,不 能被抵債、破產、清算和分割,是從委託人、受託人、受益人的財產中獨立出來的一筆財產。因此,信託資產在發達國家通常被作為財富管理和財富傳承工具。而銀行理財資產、基金、不動產等等一旦發生債務糾紛、法律訴訟糾紛、離婚等等均要被凍結或者用來抵債、清算、分割等。

4.從存款期限角度

銀行理財大部分期限都比較短,具有較高的流動性;但這一優勢正在被信託產品滲透,像中融信託匯聚金1號,認購者可以自行訂購7天、14天、30天、60天、90天、180天、270天、360天,收益均高於同期銀行。

5.從專業化程度角度

銀行核心業務是存款貸款利差;銀行很少主動研發理財產品,基本是用理財產品對接信託、城投債、企業債等,從而賺取利差。信託公司則是專業的財富管理公司,每一筆投資業務都要獨立完成盡職調查,研發和設計產品,因此,在投資專業上比銀行更勝一籌。

6.從投資門檻角度

銀行理財比較大眾化,門檻通常為5萬,信託的門檻較高,分100萬/300萬兩個檔次,300萬可以自由選擇產品,但是100萬的銀監會規定只能有50個名額。現在有團購信託、小信託出台,信託認購者的門檻降低至20萬,收益率較直接購買低很多,不過也比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要高。

Ⅱ 商業銀行代銷信託承擔什麼風險

代銷信託並不直接承擔風險,而且還有手續費可以賺。而一旦不能兌付,客戶還是會上門找銀行扯皮的,呵呵這就是潛在的影響了。當然,現在很多發行信託的公司一般也都是銀行的授信客戶,信託產品都有銀行授信兜底,發生不能兌付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需要客戶使用授信來兌付信託了,除非是臨時性過橋,否則對銀行而言勢必還是有潛在風險的。因此,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

Ⅲ 建設銀行的信託有風險么

建設銀行又不是信託公司,只是個銷售機構,不會對風險產生影響
還要看信託本身。銀信合作也要看是信託公司的還是銀信合作
有的信託是信託公司的,有的是通道業務,通道產品項目方是個很不穩定的因素。
信託公司的自己產品有剛性兌付規則,管理失誤需要賠償
但是通道業務,只是項目方利用信託牌照的優勢,借了信託的殼子,信託公司沒有賠付義務
如果是信託公司產品,能通過銀行審核,那是沒問題的
如果是通道產品,那就要小心了,信託公司可能會成為項目方逃避責任的一個借口
買信託,信託公司比銀行可靠
中誠信託幫工商銀行做通道,實際項目是工行的,銷售也是工行的,不過是用了中誠的信託通道,出了事工行再耍賴。還有10天就要兌付了
中誠也不應有賠付義務。目前這30個億還不知道要怎麼辦
個人建議還是去信託公司買。那些產品不會是通道產品,信託公司是需求負責的,出現危機也需要剛性兌付。

Ⅳ 銀行里的信託理財安全嗎

銀行里的信託理財一般是指銀行「代銷」的由信託公司發行的信託理財產品。

信託理財產品作為「高瑞理財」產品,有著收益「高」、穩定性「好」的特點,比較受到高凈值類用戶的歡迎,主要有以下特點:

(1)申購門檻高,信託理財門檻為100萬元。

(2)信託財產具有「獨立性」。信託計劃一經有效成立,信託財產即從委託人、受託人和受益人的自有財產中分離出來。即使「受託人」(一般指信託公司)「破產清算」時,信託資產不能作為「清算」財產;信託產品的實際受益人(也可以是委託人自己)對信託財產的享有不因委託人破產或發生債務而失去,同時信託財產也不因受益人的債務而被處理掉。

(3)信託是唯一可跨不同「市場」進行「投資」的產品。信託計劃產品所投資的資產一般是資質優異、收益穩定的基礎設施、房地產、上市公司股權質押等信託計劃,在「收益上」比一般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要高出一頭,但在「安全性」上「風險」也會比一般投資於貨幣工具的銀行理財要高。

目前各大平台上的「高端專區」都有相關的產品,但均需要一定的門檻,有興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您也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Ⅳ 銀行信託產品的風險是不是比信託公司的低

目前,銀行與信託分業經營,因此銀行不能直接經營信託業務.
所以「銀行信託產品」本質上是代售信託公司的信託產品,只不過增加了銀行與信託機構之間相互利用的成份。外表不可能改變本質,該是誰的風險還是誰的風險。因此,二者的風險並沒有差別。但是在收益上面的話,由於銀行會在代售的同時收取一定的費用,所以其收益會比直接在信託公司購買少一些。
所以,在投資資金相同,風險一定的情況下,購買信託產品還是在信託公司購買更好。

Ⅵ 平安銀行代銷信託風險大嗎

目前,平安銀行代銷的信託風險還是有的,只要是金融理財類的投資都會有風險,這個還是要看自己的選擇

Ⅶ 銀行信託產品有風險,比信託產品低些吧

銀行信託產品跟信託公司的風險是一樣的,因為產品一樣,信託產品都是信託公司發行的,銀行理財跟類似有信財富這樣的第三方理財機構一樣,都是信託公司的銷售渠道,無論通過任何形式都是跟信託公司簽合同,所以沒什麼區別。

Ⅷ 銀行代銷信託出事,各負什麼責任

實際上,如果按照合同,銀行在代銷或推介的產品發生虧損時,幾乎不需要承擔責任,信託公司承擔的責任也有限。

因為按照銀監會發布的《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信託公司依據信託計劃文件管理信託財產產生的風險,由信託財產承擔;信託公司違背信託計劃文件、處理信託失誤不當而造成的損失,由信託公司以固有財產賠償,不足賠償時,由投資者自擔。

按照《辦法》,在信託發生風險時並沒有銀行的責任。與代銷基金、代銷保險一樣,銀行只是作為銷售平台,向產品發行機構推薦合格客戶而已,並不會對其代銷產品的收益、運作等負責,這是慣例。

至於信託公司是否要擔責,要看信託公司是否有違背信託計劃文件,處置不當等責任。

當然,在信託銷售過程中,如果出現因銀行誤導而導致投資虧損的,那麼投資者可根據虧損程度,讓銀行來承擔一定的賠償。前提是有證據,證明確實有銷售誤導。比如當初有漏洞的宣傳材料,或銷售人員推銷時有誤,但也要憑借錄音證據。

如果銀行方面事先盡到了告知義務和風險提示責任(即找不出銀行的過失),那麼最終還是要根據信託合同來定責。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銀監會曾經發文,規定信託公司不得承諾信託財產不受損失,或者保證最低收益,這也經常是信託公司最後的擋箭牌。

對投資者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購買信託產品前,苦練「基本功」,考察信託產品的「陷阱」,提高對信託產品風險的判斷和認知能力。

Ⅸ 銀行信託產品風險大嗎

信託產品本來就是風險比較小的高端理財產品之一,由於銀行的投資偏好和性質又會對信託產品進行多一層篩選,所以銀行信託產品風險比較小。

Ⅹ 商業銀行代銷售信託計劃時,承擔什麼風險

政策風險:商業銀行不能代銷信託,只能做信託的代理資金收付。
兌付風險:萬一出現損失,老百姓一鬧,商業銀行不得不承擔兌付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