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出問題的信託項目嗎
信託產品發行方:中誠信託
涉及企業:振富能源
涉及資金:30億元
結果:兌付,但不支付第三期利息
2,2月19日 吉林信託·松花江【77】號山西福裕能源項目收益權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第五期)
信託產品發行方:吉林信託
涉及企業:聯盛集團
涉及資金:1億元
結果:已逾期
3,2月21日 山西信託•山西聯盛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權益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第三期
信託產品發行方:山西信託
涉及企業:聯盛集團
涉及資金:5億元
細節:該信託計劃前兩期在延期後清算兌付,該官網上並沒有第三期的詳細信息,此為媒體報道的綜合。
可能的結果:延期
4,3月11日 吉林信託·松花江【77】號山西福裕能源項目收益權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第六期)
信託產品發行方:吉林信託
涉及企業:聯盛集團
涉及資金:1億元
可能的結果:延期
5,3月31日 中信信託·中信乾景套利型投資集合信託計劃
信託產品發行方:中信信託
涉及企業:重慶麥吉可房地產開發有限
涉及資金:1.96億元
細節:麥吉可房地產公司在去年年中陷入資金鏈緊張,中信信託試圖拍賣抵押房產但是計劃擱淺,因為開發商已經將抵押的房產出售,並再度抵押給了幾家貸款方。
可能的結果:開發商和信託公司將共同支付該筆款項
原因:1,在中信信託出售這款產品的時候,合同中並沒有明確地表明接下來的投資項目。2,為防止市場出現騷亂,地方政府已經出手干預。此前相關的一處房產因歸屬權不明,已導致當地的一位買家自殺。
6,5月14日
信託產品發行方:江西國際信託(現中江國際信託)
涉及企業:聯盛集團
涉及資金:該信託計劃的總規模為15億元
細節:中江國際信託是聯盛最大的信託債權人
可能的結果:延期
7,5月30日,中誠信託·農戈山鉛鋅礦股權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
信託產品發行方:中誠信託
涉及企業:四川農戈山多金屬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涉及資金:1.96億元
細節:投資鉛鋅礦資源
可能的結果:違約
原因:1,相較於煤礦,鉛鋅礦的投資吸引力更低,開采難度大。2,根據不願具名的政府人士,中央能夠容許出現1-2億元的信託違約。
8,7月25日 中誠信託·誠至金開2號集合信託計劃
信託產品發行方:中誠信託
涉及企業:山西新北方集團有限公司
涉及資金:13億元
細節:新北方是山西另一家煤礦開采商
可能的結果:延期
原因:新北方正在與一家國企談判出售部分煤礦資產。
9,7月27日 金牡丹·融豐系列·宏盛聚德特定資產收益權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第二期)
信託產品發行方:華融信託
涉及企業:山西宏盛能源開發投資集團
涉及資金:3.19億元
細節:華融還出售了另外一隻信託產品,9月4日到期,規模為6300萬元。
可能的結果:延期
10,9月7日 建信證大金牛增長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第1期)
信託產品發行方:建信信託
涉及企業:證大投資
涉及資金:4億元
細 節:1,該信託通過投資金融市場獲得收益。2,該計劃的第一期在2013年3月到期,投資者損失38%,而預期的回報率為20-30%。投資者同 意將該產品的到期日展期到今年9月。3,該計劃的第二期規模為3.59億元,預期收益也為20-30%,在去年6月份到期時虧損31%,投資者同意將到期 日展期到今年12月。
可能的結果:信託公司和投資公司共同承擔損失
願意:1,證大投資在產品最初到期時拒絕全額補償投資者,因此信託公司可能不得不參與進來。2,到今年1月,第一期產品的虧損情況收窄至24%,第二期浮虧減少至13%。3,為了聲譽,證大可能不讓違約發生。
11,11月15日 長安信託·煤炭資源產業投資基金3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第一期)
信託產品發行方:長安信託
涉及企業:聯盛
涉及資金:2億元
可能的結果:延期
12,11月20日
信託產品發行方:中建投信託
涉及企業:聯盛集團
涉及資金:該信託計劃的總規模為6億元
可能的結果:延期
13,12月23日 華潤信託•焱金2號孝義德威集合資金信託計劃
信託產品發行方:華潤信託
涉及企業:山西省孝義市德威煤業有限責任公司
涉及資金:11億元
細節:該信託產品原本在2013年12月到期,但是延期到了2014年12月。
可能的結果:有可能違約
原因:在最開始的到期日,信託公司和融資方都拒絕全額償還投資人,近來也沒有該公司變賣資產的相關報道。
14,2015年1月15日
信託產品發行方:五礦信託
融資方:宏盛能源實際控制人屈全大
涉及資金:12億元
細節:該信託產品用以受讓屈在京所控房產和土地的收益權。
可能的結果:被新的信託產品替代
美銀認為,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集合信託產品到期的高峰時段:
我們認為信託市場是主流金融市場中最脆弱的一部分,借款人的質量越來越不如貸款、公司債等市場的參與者,他們幾乎是市場中風險最高、償付能力最差的一群主體。
而在信託市場內,集合信託產品(可以向多個投資者募集資金)的風險要高於單一信託,因為單一信託的投資者資源更豐富更牢固,所以他們對風險的把控更加老練。但如果償付能力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單一信託最終也會違約。
Ⅱ 華融國際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華融國際信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融信託」)是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華融」)在重組新疆國際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新疆國投」)基礎上於2008年5月19日所設立。華融信託注冊地址為烏魯木齊市中山路333號,法定代表人袁護平。公司注冊資本198,288.63萬元,其中:中國華融持股194,492.67萬元,佔比98.09%。資金信託;動產信託;不動產信託;有價證券信託;其他財產或財產權信託;作為投資基金或者基金管理公司的發起人從事投資基金業務;經營企業資產的重組、購並及項目融資、公司理財、財務顧問等業務;受託經營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證券承銷業務;辦理居間、咨詢、資信調查等業務;代保管及保管箱業務;以存放同業、拆放同業、貸款、租賃、投資方式運用固有財產;以固有財產為他人提供擔保;從事同業拆借;法律法規規定或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的其他業務。
法定代表人:周道許
成立時間:2002-08-28
注冊資本:303565.33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50000030001543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新疆烏魯木齊市天山區中山路333號
Ⅲ 什麼是信託賠償准備金
信託賠償准備金是信託公司交給信託業協會的風險准備金。防止項目出現問題的時候。沒發給投資人交待。所以信託業協會專門成立了這樣一個基金來保護信託產品。相當於給信託產品買了一個保險。一般是需要信託公司向信託業協會交產品規模的1%做為准備金。項目結束的時候,退給信託公司。
Ⅳ 買華融信託產品安全嗎
買信託產品不是看信託公司,而是看具體信託產品裡面的信託要素。
目前市場上在售產品的信託公司實力都很強。光注冊資金就幾十億到幾百億。
具體看信託產品:比如看融資方,抵押物,擔保措施等。
目前市場上信託主流產品種類安全性由高到低排名大體如下:
股票質押類信託:這類最安全的是流通股票質押,可隨時變現,抵押價格有直觀體現。安全最高 限售股票次之。收益大約:8%左右。
金融股權質押:比如銀行股權等金融股。這類產品安全性體系在金融股權股價市場未來預期良好,銀行等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強。他們的股權抵押作為保護措施,變現能力也比較強。收益大約:9%左右。
政府類基礎設施融資項目:這類產品以負債比較低的政府項目安全性比較高,但提示一點,政府不能夠給項目做擔保,因為政府在法律上不具備擔保主體資格。這類產品主要看還款來源,還款來源比較好的,項目安全性高但是缺點很明顯,變現能力不強,所抵押的土地變現起來很困難。收益:9%-11%
房地產融資:這類產品主要看融資方,融資主體好,項目地理位置好,那麼還款來源就充足。這類產品中好的產品安全類型和政府類產品類似。確定是變現能力稍差,但是他們的變現能力比政府類產品好很多。因為政府類產品土地變現需要過國家很多手續,房地產企業土地抵押出去變現主要看接盤方和價格。收益:10%-12%左右。
礦產類和投資股票類信託:這類產品很多時候很吸引人,為什麼?因為他們收益很高,最低13%以上,有的能到25%。但是安全性很差。目前市場上出現兌付危機最多的就是這類礦產信託,原因是信託公司根本就不懂礦產。而且礦產公司裡面涉及很多國家法律對礦產開采權和所有權界定等糾紛之中。這類產品建議一般投資者不要做。只有能夠承擔一定風險再去做。不要一味相信銀行,因為銀行也是盈利機構,他們的項目選擇也會考慮到盈利在裡面。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2014,9月信託產品沒發生違約事件
信託有沒有風險?中融信託、華融信託等4家信託公司告訴你答案:9月份,共有4款信託產品被曝出兌付危機,金額達13億元。
一、華融信託,涉事金額3.8億元
據相關數據顯示,自2013年8月以來,華融信託累計至少發行7期「賽日新材信託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為賽日新材料提供信託貸款,累計規模為3.8億元。
該系列信託項目期限為6至24個月,擔保措施包括賽日新材100%股權質押以及實際控制人的連帶擔保、欣灣建設開發有限公司估值2.68億元土地所有權抵押擔保以及欣灣建設100%股權質押等。因賽日新材目前的經營困局,該系列信託項目也面臨著兌付危機。
二、中融信託,涉事金額1.43億元
浙江賽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寧波當地塑料行業的龍頭企業,然而由於整個塑料行業下行,其經營也面臨著困難。
2013年1月31日,中融信託向賽日新材提供1.43億元信託貸款,期限18個月,融資方於到期日2014年6月無力償還信託貸款本金。中融信託已啟動司法程序,准備處置抵押資產彌補損失。
三、華澳信託,計劃募資2.8億元
2014年7月,華澳信託發售了一款名為「長盈66號金世紀信託貸款集合信託計劃」的產品,存續期2年,計劃募資2.8億元,分期成立,第一期共募集資金1.1億元。信託資金用於向臨沂金世紀地產發放貸款,支付其「金世紀新城」項目8號樓和10號樓裝修款。
問理財注意到,早在今年上半年金世紀就曝出資金緊張問題,目前有媒體報道稱金世紀地產所涉的集融資規模應該是30億元左右。
華澳信託方面表示上述信託產品已停止銷售,目前正在進一步調查核實之中。並表示「邯鄲金世紀與臨沂金世紀項目在股權結構、公司資產上相互獨立。臨沂金世紀項目成立前即依法完成了抵押擔保手續且抵押物足值,目前項目運作正常。」
四、山西信託,涉事金額5億元
山西信託8月末發布《信裕15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處置情況報告》,稱對於山西聯盛融資債務的追償依舊沒有實質性進展。該產品成立於2013年2月22日,募集資金5億元,信託期限12+6個月。該產品在8月23日已然到期,目前仍不能兌付。
Ⅵ 國有銀行壞賬剝離給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之後,發生了什麼
1999年開始,信達、華融等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奉命處理四大商業銀行上萬億不良資產,十年後這些「壞賬銀行」又借市場化跳板把更多賬單塞進國家手中,如此輾轉騰挪的後果便是,壞賬不減反增,全體納稅人掏腰包。
要了解今次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仿照「信達模式」設立共管賬戶的性質,就必須知道中國這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的前世今生。亞洲金融風暴中的1999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決定將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的1.4萬億元的巨款壞賬果斷剝離,對口設立華融、長城、東方和信達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簡稱AMC),以求換得金融業和整體經濟的輕裝改革。財政部作為唯一股東向每家公司注資100億元,並擔保四大AMC從央行獲得6041億元再貸款,再向四大國有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共發行8110億元金融債券,以此按1:1的對價購買不良資產。
在華爾街,處置不良資產的公司往往被稱為「禿鷲」,他們靠那些「腐肉」為生,也替整個經濟體清理垃圾。而這批中國金融「禿鷲」的設立目標也是為了在十年存續期內「最大限度保全資產和減少損失」。央行行長周小川曾說,首次剝離的1.4萬億不良資產「50%是各級政府行政干預導致的,30%是為了支持國有企業,剩下的20%才是銀行自身經營造成的。」簡單說,AMC的成立就是給中國金融業向市場經濟轉軌「擦屁股」的,正是這四家「壞銀行」的存在讓四大國有銀行有了成為「好銀行」的可能性。
2006年底,官方公開數據顯示,AMC累計處置不良資產1.21萬億,占接受總額的83.5%,現金回收約2110億元,回收率約在20%左右。對於資產管理的十年成績,外界褒貶不一。盡管處理不良資產是個高技術難度的活兒,盡管四大國有銀行中工行、建設銀行雄踞全球銀行業賺錢能力前兩位的成績表明當初「扔下沉重包袱」、「以時間換空間」決策的正確性,但20%左右現金回收數據仍然表明,AMC辛辛苦苦十餘年,銀行系統不良資產還有1萬多億元,只是從商業銀行挪到到AMC口袋裡。
再考慮20%回收率背後的成本,AMC成立時從國有銀行借調了工作人員,回收現金的費用率在8.65%。AMC前期將相對優質不良資產處理萬之後,後期回收率一年比一年低,管理費用卻一年比一年高。AMC管理人員曾披露:「如果回收100塊錢你只能拿1塊錢獎勵,而製造100塊錢費用你可能拿20塊錢回扣,你選擇哪個?」甚至出於十年存續期結束後前途未卜的擔心,不乏有的AMC留著不良資產賺其他業務的錢,以免坐吃山空。
在AMC運作期間,關於國有資產流失的爭論一直非常普遍。首先是「大限將至」的時間壓力讓AMC不得不在後期以迅速清空庫存為目的實施「大甩賣」。曾參加過AMC資產包拍賣的業內人士稱,因為經濟周期而形成的不良資產如果必須在行政指令下的2006年底前處置完成,坑定會導致「賤賣」。他還透露,AMC為防範與私人交易時的道德風險,更傾向於賣給政府,價格自然也壓的很低。
最為極端的例子發生在2006年,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沈陽辦事處將18.67億國有金融不良資產低價轉讓,價格不足債權的1%。購買人隨手僅靠其中一筆債權(約占總額1.4%),不僅收回了1800萬的投入還另賺800萬元。有業內人士甚至將之指斥為「崽賣爺田不心疼」的行為。事實上,AMC擁有不良資產處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信息,且掌握了資產折扣權,但回收率並沒有硬性指標,運營損失由國家承擔,這其中就產生了「尋租」空間。
2005年初,國家審計署披露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現已被查出各類違規和管理不規范問題資金700多億元,發現案件線索38件、涉案資金67億元。時任審計署長李金華在通報中指出,一些AMC財務管理鬆弛,虛報、挪用回收資金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採取虛報冒領、截留收入、虛列費用等手段,將資金用於發高額工資及獎金補貼等。
監管機關還注意到,回收資產最大化及處置成本最小化似乎並沒有被放在AMC日常業務最重要的位置。憑藉手握上萬個企業的債務處置權,AMC建立了涉及租賃、證券經紀、不動產和信託業務在內的分支部門,華融官網曾顯示它擁有300家企業的股權,旗下擁有10家金融平台公司,2009年利潤同比增長102.9%。但是,所有AMC的業務信息包括最為重要的資金回收率並不曾定期公開。《紅色資本主義》作者卡爾•沃特直言,從不良貸款被剝離出銀行資產負債表那一刻起,政府和這些資產管理公司間的資金流動至今仍不完全透明。
總結「壞賬銀行」過去十年,明顯特點就是在上萬億國有銀行不良資產處置上「成效不大」,壞賬只是挪了窩但錢並沒清算。更為嚴重的是,AMC在十年運營中本身又再不斷產生新的欠賬。據統計,包括四家AMC在成立初期以及2005年再度剝離不良資產,央行提供給AMC的再貸款高達1.2萬億;AMC向四家銀行發行的8110億元債券10年後也無法償還。
也就是說,4家AMC政策性業務回收的現金在扣除各項費用之後,絕大部分用於支付央行再貸款和金融債的利息,所剩下的能夠償還本金的微乎其微。以華融公司為例,銀監會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末,華融公司共回收現金543.9億元,而同時期,華融公司向工行支付全部累計應付金融債券利息389.16億元,同時向人民銀行支付再貸款利息45.78億元,還有累計費用支出為28.91億元,三項合計已達463.85億元。
老賬還沒處理完,超過萬億的政策性業務虧損掛在了AMC的賬上,這就是「壞賬銀行」十年後所面臨的尷尬現實。不過在選擇AMC選擇後續改革路徑的時候,事業單位政府「管飽」的優越性再次體現。2009年建設銀行宣布持有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的2470億債券延期十年;隨後中國銀行業跟進延期債券10年,利率維持年息2.25%不變,財政部繼續對債券提供擔保。
另外,AMC欠央行的5739億再貸款則停息掛賬。正常情況下央行為保障資產負債大致平衡,每增加一筆債權就該相應的鈔票。每還一筆錢,也要注銷一筆基礎貨幣。掛賬意味著左邊AMC不用再償還貸款,右邊也不再縮減貨幣,流動性停留在市場上,就有可能導致全社會的通貨膨脹。
類似上述政策「管飽」落實到具體資產管理公司,就產生信達向市場化轉型時的「共管賬戶」。2010年,國務院批復信達與財政部共設「共管賬戶」,將歷史上形成的2000多億元巨額掛賬損失剝離至此賬戶,存續時間初定為十年。
「共管賬戶」本質上用未來的收益來還當前的欠賬,做法是將剝離的不良資產置換成優質資產,財政部向信達發放等額付息債券,以其作為信達唯一股東未來預期可獲得的分紅以及所得稅減免部分歸還。引入「共管賬戶」方案後,財政部作為不良資產的債主不需要立即支付現金化解損失,而信達的財務報表將變得干凈甚至「健康」,最終新帳、舊賬都留給了未來。
2010年《證券市場周刊》撰文指出,從AMC接收不良資產開始,所謂「政策性收購」就是個數字游戲。十幾年後,AMC欠央行約1萬億,簽四大國有銀行8200億,原購入的1.4萬億不良資產只有20%現金回收。無論這些欠款是進入「共管賬戶」還是債券延期、停息掛賬,都不過是在國家資產負債表的不同科目下「左兜換右兜」。但債務就是債務,企業核銷要靠利潤,財政核銷要靠納稅,央行核銷要靠通脹。
這些壞賬隱藏在中國的GDP效益中,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泡沫。僅以「共管賬戶」剝離剩餘壞賬的做法匡算,如果後來的長城、東方都仿照信達、華融的方式操作,未來十年近萬億不良資產還是處理不掉,最後的結果分攤到全民每個人需要為此掏出將近1000元。而據西南財經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野華的測算,包括農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本,中國金融漸進式改革成本已累計3.2萬億,若一次性核銷,2009年中國GDP總量的10%就沒有了。
凡是資本運作,必定有群體為此支付代價。央行與財政部不是創利企業,由央行和財政部承擔不過是由納稅人承擔成本的隱諱說法。分析中央財政拯救銀行壞賬的具體方法,也可以證明是如何為壞賬買單的。當壞賬積累的一定程度,銀行只有用自身利潤核銷壞賬才是直接支付。若國家動用外匯儲備向銀行注資,就相當於直接向市場多投基礎貨幣,以隱性通脹的方式攤薄所有人民幣使用者的福利,以鑄幣稅的方式搜刮國民以填補銀行的無底洞。
此外,AMC向四大銀行發行的金融債券是由中央財政擔保的,這種隱形擔保的形式雖然不是直接的、一次性的買單,但最終是由中央財政間接、延期支付的。央行再貸款雖然目前已停息掛賬,最後也還是通過流通領域的通脹造成物價上漲,民眾買單。總的來說,起初的銀行不良資產經過AMC處置後並沒有減少,如今通過市場化改革又再塞回財政體系,壞賬在被轉移、被延期支付的同時仍然在被放大、被惡化,最終接盤的只能是全體納稅人。
Ⅶ 華融證券理財本金安全嗎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有獨資金融機構,於1999年10月19日正式掛牌成立,注冊資本金100億元人民幣。公司總部設在北京,全國設有32家辦事處和營業部,擁有10家平台公司,服務網路遍及30個省、市、自治區。
經過十多年的成功運作和發展,中國華融全面完成了政策性資產處置目標任務,為促進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發展、國有企業減債脫困、維護金融體系穩定運行、最大限度減少國家損失、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順應新的經濟金融形勢,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中國華融積極穩健推進商業化轉型,旗下已擁有華融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融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華融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華融國際信託有限責任公司、華融置業有限責任公司、華融致遠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華融渝富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華融期貨有限責任公司、華融湘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華融匯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10家平台公司,形成了以資產經營管理為主業,證券、租賃、信託、投資、基金、期貨、銀行等業務為依託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體系,可以依託輻射全國的32家辦事處和營業部以及多元化的業務平台,發揮綜合優勢和協同效應,為客戶提供一攬子多項金融服務,滿足客戶多樣化的服務需求,計劃用五年的時間實行「三步走」戰略:一是大力推進實施「大客戶」戰略,徹底走市場化路子;二是適時引進優秀的戰略投資者,走市場化、多元化、綜合化的現代金融企業發展路子;三是擇機上市,實現公司跨越式發展。
中國華融以創新引領商業化轉型發展,採取了一系列創新舉措,使中國華融近兩年的經營業績都實現了100%增長,32家辦事處全部扭虧為盈,中國華融呈現出超常規發展態勢,初具金融控股集團雛形,為中國華融今後的可持續和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0年,中國華融榮獲「2010年度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稱號;賴小民總裁榮獲「2010中國企業創新十大年度人物」稱號。
中國華融高度重視企業品牌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以「穩健、創新、和諧、發展」的企業文化內涵為核心,以「華英成秀、融通致遠」為理念,著力打造中國華融品牌,提升企業軟實力,推動中國華融商業化轉型發展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
Ⅷ 天安財險信託違約的資金能追回嗎
天安財險認購新時代信託發行的信託產品共計284.44億元,其中60.40億元信託產品於2020年6月到期,至今逾期未收回,存在到期不能兌付的風險。
天安財險,新時代信託,都屬於「明天系」爆雷也是這個資本系內部輾轉騰挪的結果。
資本系的發展,多為拿多張金融牌照,集齊七龍珠,然後通過多個金融牌照,實現資金的募集。然後再投資。每當資本系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報道多為「XX資本系,掏空XX銀行,掏空XX保險」,此次天安財險的信託違約,其實對於個人投資人來講,是可以規避掉的。資金池類的信託產品,一直是打擊的重點,就怕錢被借新還舊,沒法做到專款專用,達不到不同信託產品之間風險相互隔離的作用。現在問題比較大的四川信託和安信信託都有這方面原因。不過安信要好一些,起碼安信信託的項目還是有些不錯的底層資產,目前也是陸續處置資產兌付中,四川信託那就難說了。
關於天安財險信託違約的資金能否追回,很難說。不過天安已經被中央接管了。對正常的理賠業務不會有任何影響。而且保險公司不允許倒閉。對於天安的客戶來講,沒有影響。
錢能不能追回,要看高層態度,明天系是一個很大的資本系,牽扯的很多,不能那麼短時間就梳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