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託交易 » 平安信託和上海家化事件始末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平安信託和上海家化事件始末

發布時間: 2021-05-11 12:43:34

A. 平安信託和平安期貨都屬於中國平安「綜合金融集團」嗎

算的,中國平安是以保險為核心的,融證券、信託、銀行、資產管理等多元金融業務為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其業務跨越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等領域。
平安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1996年7月2日,是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平安期貨的控股公司是平安證券有限公司(簡稱平安證券),平安證券的母公司是中國平安集團。平安期貨是中國平安集團的專業化公司之一,平安期貨目前的業務范圍包括金融期貨和商品期貨經紀業務、資產避險和保值服務、期貨投資咨詢、期貨培訓等多個領域。

B. 平安信託可靠嗎,有更好的理財嗎,求高人指點

看了樓上的回答,我大概也能猜出是哪幾個產品,這種心情我能理解,我剛進PA接的第一個客戶就是前同事留下的爛攤子,維護了大半年吧,盡管在項目投資上,一個銷售基本發揮不了任何作用,但也很感激她在我離開PA後,依舊選擇支持我。
在買一個產品之前,是要看【70%銷售+30%售後】
70%銷售= 公司品牌 + 產品底層 + 理財顧問 + 個人偏好
30%售後= 歷史兌付率 + 風險事件處置情況 +處理態度和能力(等等)
看完這個我相信你心裡能夠有個大致的概念,公司品牌只佔小部分。中國有68家信託公司,PA也只是第一梯隊之一而已。如果非要列個排序,產品底層的投資邏輯才是最重要的,但這對於一個小白客戶來講要求有些高了,你在了解品牌之前,不妨先搞清楚信託到底是個什麼游戲規則。太多人把股權當固收賣,固收當理財賣,想想不覺得恐怖么

老手客戶更注重看產品底層、歷史兌付、以及出了風險事件公司處理的手段和態度,那種瞎幾把扯淡的大品牌、保收益、穩妥拍胸脯等等之類的話就別當真了,真實的世界,投資的成功和失敗都是個概率性事件,所謂可不可靠,那是要綜合多方面因素後判斷出最大勝率才來決定要不要投,不是買個空調冰箱,壞了還可以返修。
多了解一個細節,你都是賺的,日積月累的做下去,你的認知能力才會變現更多的價值。而好的公司,是要跟客戶一起成長的,而不是他成長,你留步。
PA信託(並入銀行後的)產品有以下幾類,非標,性價比一般;陽光私募,確實還不錯,但國內其他機構也有再賣。股權系列,海外股權美元債等等,見仁見智吧
為什麼要特別寫明並入銀行?哈哈,多了個中間商,不方便再說了

C. 網上流傳的葛文耀先生和平安信託的事是真的嗎對投資者的影響會怎樣

英勇無敵的趙子龍也不能因為個人英雄主義,而把個人和國家利益捆綁在一起吧,英雄就該在退休後安分守己、頤養天年

D. 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的收購案

家化股權改制繼續在吸引人們的眼球。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的公開信息顯示,家化集團的股東上海市國資委自9月7日以公開掛牌方式,出讓其持有的家化集團100%股權,掛牌公告期為自公告之日起的20個工作日。據此推算,10月10日將是掛牌的截止日期,誰參與競購將被揭開面紗。
上海家化股權競購進入最後階段
隨著上海家化股權競購雙方平安、海航相繼遞交標書,上海家化股權競購進入最後階段。繼海航爆出50億注資計劃之後,平安70億注資計劃也浮出水面。競購文件已移交專家組評定打分,誰將勝出周一可見分曉。
平安擊敗海航收購上海家化
2011年11月7日,上海家化母公司家化集團100%股權最終被上海平浦投資有限公司通過競標獲得,後者為平安信託旗下平安創新資本全資子公司。

E. 心理學知識分析上海家化與平安信託的矛盾原因及解決

相關報道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在分析矛盾的時候,從雙方所處的不同角度出發,他們為了什麼,為什麼這么做,全資收購以後,發生了什麼事情,整合的沖突。如果對資料能夠有一個詳細的把握的話,應該就有頭緒了。


僅提供一些個人參考,謝謝,如回答不好,請見諒。

F. 葛文耀與平安信託之間的根本矛盾在哪裡

這個問題問的是很有意思得。
首先葛老先生創辦了上海家化。他的目的肯定是企業的一個發展。而作為資本市場的平安信託,資本市場本身就是趨利的。肯定是以股東的利益為主,關於企業的發展方向不是他著重考慮的范圍。所以兩別人的價值觀就不一樣,最終導致葛老先生一氣之下直接在董事會上面辭職。

G. [金台觀察]上海家化風波帶著中國公司治理怎樣啟示

對於一家公司,企業家更重要、員工更重要,還是股東更重要? 對於一家公司,就業更重要、工資更重要,還是利潤更重要? 對於一家公司的戰略,要基於市值、還是基於利潤,還是基於基業長青? 管理者,必須為了股東財富的最大化而工作嗎? 不同的答案會帶來不同的選擇。 平安信託與家化管理層的紛爭在本質上就是對於這些答案的不同理解。 平安信託已經解除了葛文耀在家化集團的董事長和總經理職位,現在上海家化小金庫的風波,給葛文耀的位置,帶來了更多變數。 中國公司治理制度的設計中,過多地迎合了投資資本。比如說,家化集團和平安信託都是獨立法人,但法律允許平安信託犧牲家化集團,以適應其自身的發展戰略:葛文耀稱,平安信託入主後,一直在變賣資產,致使家化集團名存實亡。 對於平安信託而言,他的利益在於入股了家化之後,如何以更好的價格賣給下家。對於上海家化的管理層而言,他的利益可能在於這家公司的規模和可持續發展,並且,當下的公司治理框架下,可能要求他們對股東套現予以配合。 家化人事斗爭已經發生了兩周,現在的焦點是上海家化這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層的穩定,因為有太多的投資人是這家公司的股東,機構投資人和中小投資者希望這家公司能夠穩健前行。大股東與家化管理層的矛盾表明,這給上海家化的未來帶來了不確定性。 股東主義理論里,一切圍繞股東旋轉,當下的公司治理框架,就是沿著這個理論出發的。對於股東本位的制度設計,支持者看來是不證自明的。更有種說法是,股東財富就是社會財富,這是資本分配最優化的過程中必須的路徑。 人民網財經研究院認為,中國公司治理需要進行改革。大股東侵害公司利益的事件表明,在大多數情況下,公司治理的焦點並非股東無法捍衛其自身利益,而是公司無法捍衛其自身利益。上海家化算不上是一個典型案例,但當下有太多類似的事情發生。比如,當大股東股權解禁可流通的時候,公司往往以市值管理的名義,為減持配合。在很多時候,這極有可能犧牲了公司的利益。在這個時候,就必須引入其他利益相關者,更多地予以平衡。 上市公司的管理層與股東之間,並非簡單的管家與東家的關系。上市公司是一個獨立法人,有自己的生存權和利益,他與股東的關系並非在所有的時候一致,那麼管理層在其中應扮演何種角色? 我們知道,中國第一代創業家慢慢淡出之後,中國職業經理人階層面臨崛起,這些關系如何協調,對於中國的未來尤其重要。無論是較早的國美控制權爭奪、雷士照明管理層與投資者的沖突,還是現在上海家化的內斗風波,這些案例都表明,中國的公司治理已經到了檢討這些核心問題的時候了。

H. 葛文耀的被免職務

平安信託稱個別高管違法違紀,葛文耀則稱平安違約未完成入股時承諾,矛盾最終在頂點爆發。2013年5月11日,上海家化集團召開臨時董事會議,決議免去葛文耀上海家化集團董事長和總經理職務,由家化集團董事、平安信託副總經理張禮慶出任家化集團董事長。
2013年5月16日,備受市場關注的上海家化股東會如期召開。董事長葛文耀表示此前沒有處理好與平安的關系,深表歉意,自己會平息事態,並將修復與大股東平安的關系。
因上海家化原董事長葛文耀與公司大股東平安信託內斗牽出的「小金庫」問題,日前上海家化披露的整改報告顯示,公司正式承認滬江日化為其關聯公司,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上海家化和滬江日化累計發生關聯交易24.12億元,其中,向滬江日化累計采購金額為14.33億元,累計銷售金額為9.79億元,這些交易從未經過審計和披露。
在整改公告發布後,葛文耀連發4條微博對事情進行說明,希望為上海家化背書,「我負法律責任」。
12月19日,證券律師嚴義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實已經涉嫌違法,當時葛文耀作為董事長應該負連帶責任,「具體怎麼處罰還需根據調查進一步判斷,主要是關聯交易價格是否公允和資金流向。」

I. 平安信託和平安保險是不是一家公司的

你好,中國平安集團下屬平安人壽,平安養老,平安陸金所,平安銀行,平安好醫生,平安信託等子公司,所以平安信託直屬於平安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J. 如何看待普華永道對上海家化的內部控制出具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這個事情還是要放在大背景下來看。2013年5月份的股東大會,上海家化更換了會計師事務所,由普華永道擔任公司的審計工作。當時,葛文耀在回應股東提問時表示,這是大股東上海家化(集團)有限公司的要求。同月,上海家化集團召開臨時董事會議,決議免去葛文耀上海家化集團董事長和總經理職務,由家化集團董事、平安信託副總經理張禮慶出任家化集團董事長。
假如是美國上市公司,由美國P in charge,這三條也會被認定為MW。樓上也有人說認為不重大,我覺得這是A股特殊環境下的認識,A股比這大的事多了。市場反應也是這樣,新聞到處都是"普華否定內控報告 家化股價反向大漲",說明市場普遍認為上海家化沒什麼大事。但從內部控制的角度,從保護投資者利益出發,這三個控制缺陷最終被認定為MW,還是很合理的
經歷2013年的內部動盪,再加上這份報告,2014年估計是內部整頓年了,大家都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