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託交易 » 投資信託計劃增值稅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投資信託計劃增值稅

發布時間: 2021-05-10 18:48:47

❶ 企業持有信託計劃 是否繳納增值稅

財稅2016【140】號第四條資管產品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以資管產品管理人為增值稅納稅人。
企業持有信託計劃,受託方(信託公司或資產管理公司)為納稅義務人,企業不需要交稅。

❷ 資管計劃徵收增值稅3%適用哪些情況

財政部與稅務總局於當日聯合印發了《關於資管產品增值稅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通知》規定,資管產品管理人運營資管產品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行為,暫用簡易計稅方法,按照3%的徵收率繳納增值稅,並將於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通知》稱,對資管產品在2018年1月1日前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未繳納增值稅的,不再繳納;已繳納增值稅的,已納稅額從資管產品管理人以後月份的增值稅應納稅額中抵減。
所謂資管產品管理人,包括銀行、信託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專業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養老保險公司。
而資管產品,包括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信託(包括集合資金信託、單一資金信託)、財產權信託、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定向資產管理計劃、私募投資基金、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股債結合型投資計劃、資產支持計劃、組合類保險資產管理產品、養老保障管理產品。

❸ 信託貸款交不交增值稅

需要繳納增值稅。
信託貸款業務的放貸方,應按照「金融服務——貸款服務」,以6%的稅率計算繳納增值稅。

❹ 信託投資收益要交增值稅嗎

不需要交增值稅,不符合增值稅的納稅條件。

❺ 信託產品收益是否要交稅

這一個問題要分兩部分來說:

第一。企業用資金認購信託產品。公司投資信託產品按照法律是應該繳稅,但實際上信託公司在分收益的時候沒有保稅或代扣的責任和義務。所以,一般企業自有資金買的信託獲得的收益在審計中會劃到其他收入或營業外收入或是投資所得,算到總收入里扣掉總成本後這些包含了信託收益的利潤是要收稅的,所以對企業來說,是正常審計的話就會自動繳稅的。

第二。個人投資者認購信託產品。和企業不一樣,個人投資者認購信託需要個人去報稅。在中國,就看你願不願意把個人所得稅報給稅務了,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個人投資者不需要繳稅,按照合同需要支付你多少利息你就可取得多少收益。

❻ 信託業如何應對增值稅新規

去年以來,一系列稅收文件陸續出台資管行業的增值稅問題進一步明確。信託行業作為資管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關於資管產品增值稅有關問題的通知》,將從明年1月1日起實施,在此之前應積極應對開展工作,以盡量減少稅收政策變化對於業務的影響。

優質室友都在這里了
廣告

在被要求打破剛性兌付、去杠桿、去嵌套的資管行業監管的大背景下,一系列稅收政策文件包括《關於明確金融 房地產開發 教育輔助服務等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6〕140號,以下簡稱「140號文」)、《關於資管產品增值稅政策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財稅〔2017〕2號)及《關於資管產品增值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7〕56號,以下簡稱「56號文」)等應運而生,使得資管行業的增值稅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明確,彌補了以往資管產品的增值稅稅收漏洞。
信託行業作為資管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系列為文件的出台對於整個信託行業鏈條上的各利益相關者都會帶來影響。需要注意的是,56號文將從明年1月1日起實施,在此之前作為受該政策影響的各利益相關者應積極應對開展工作,以盡量減少稅收政策變化對於業務的影響。

委託人/受益人
梳理信託計劃資產
投資信託產生的相關收益是否繳納增值稅並不能一概而論。因此,委託人/受益人需要較為全面地梳理所持信託計劃資產,根據現行增值稅政策對其相關收益是否應稅進行判定。
積極與管理人進行溝通
投資人在梳理完成投資資產的涉稅影響後,對於受增值稅影響的信託計劃資產需要予以關注。投資者應注意管理人對於信託合同條款的修訂,尤其是對於信託收益的相關條款,並與管理人進行積極溝通,維護自身的權益。

信託計劃管理人
法律文書梳理
梳理所有類別信託計劃涉及的相關法律文書,包括但不限於信託計劃合同;全面梳理信託計劃涉及的利益相關者清單及溝通材料。
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
56號文實施後,為保證業務能夠順利開展和平穩運行,管理人需要就稅負承擔問題、計稅原則確認問題和涉稅資料交換問題與各方做好提前溝通。
新產品設計
營改增後,信託公司需要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考慮增值稅因素,針對不同類型的產品(如凈值型產品和固定收益回報產品)設計不同的稅負轉嫁方式。另外,對於多層嵌套的信託計劃,是否需要重新設計產品的投資結構以降低額外稅負可能也是信託公司需要考慮的問題。
梳理涉稅資產
全面分析、梳理信託產品所持資產的類型和收益形式來明確其是否涉及現有增值稅法規中所規定的應稅項目。部分較為特殊的資產收益安排,例如股權和收益權等權益的轉讓和回購、預期收益差額補足、對賭約定、收益互換等,其涉稅判定可能存在一定的爭議,應給予特別的關注。
核算方案修改
信託產品管理人需要對產品增值稅涉稅會計科目進行梳理,制定會計科目設置、調整方案;梳理增值稅會計處理流程、記賬方式;制定價稅分離方案,修訂估值操作手冊。
系統改造
信託公司需對內部系統架構和數據進行評估,識別需要改造的部分,明確內部系統信息傳遞流程、連接方案。需要注意的是,系統改造以及測試工作均需要在2017年年底完成,以確保在2018年1月1日能按時切換到改造後的系統,在時間上較為緊迫,在此也建議系統的開發改造工作盡早開展。
就不明確事項與主管稅務機關的溝通
由於在目前的增值稅框架下,還有許多政策待明確的事項。這不僅使得管理人在系統落地上存在較大的困難,建議在梳理資產後,就相關不明確事項與主管稅務機關達成一致意見,降低自身的合規風險。
聘請中介機構協助落地
中介機構作為有著豐富行業經驗的第三方,能夠幫助企業進行增值稅落地的全流程項目管理以及提供法律文書審閱、涉稅投資行為分析、會計核算方案建議、系統改造分析、新政策崗位設置及人員培訓等全方位協助和支持,幫助企業順利完成增值稅改革的落地執行工作。
一系列稅收文件陸續出台對於信託業帶來的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這無疑給信託業帶來很大的挑戰,信託業應抓住時機,全力做好應對,積極籌劃,迎接挑戰

❼ 我司從事信託業務,17年12月管理一款資金信託產品,運營信託產品過程中收到的利息要繳納增值稅嗎

《關於資管產品增值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7〕56號)第一條規定,資管產品管理人運營資管產品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暫適用簡易計稅方法,按照3%的徵收率繳納增值稅;第六條規定,本通知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對資管產品在2018年1月1日前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未繳納增值稅的,不再繳納;已繳納增值稅的,已納稅額從資管產品管理人以後月份的增值稅應納稅額中抵減。
根據上述規定,12月發生的此業務不繳納增值稅,從2018年12月1日期開始繳納增值稅。

❽ 信託要交哪些稅

信託涉及的課稅種類

現代信託財產的種類也在不斷擴大,幾乎包羅動產、不動產、股權、債權、股票債券、現金、儲蓄、專利、特許權等等一切具有確定價值的財產。在參加信澤金信託培訓的時候聽說,相應的對信託的課稅,可以有下列種類:

1、對收益的課稅,即對信託財產租賃所得、投資所得、經營所得、財產轉讓增益所得等收益征稅;

2、對流轉的課稅,即對信託財產交易額課征的營業稅(或增值稅);

3、對契約、合同、文書、憑證等課征的印花稅。

❾ 資管業務增值稅怎麼算才對

財政部網站公布《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資管產品增值稅政策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財稅[2017]2號),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明確金融房地產開發教育輔助服務等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6〕140號,以下簡稱140號文)第四條規定的「資管產品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以資管產品管理人為增值稅納稅人」問題進行補充通知。一起和宏興會計教育小編來了幾下。

通知指出,2017年7月1日(含)以後,資管產品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以資管產品管理人為增值稅納稅人,按照現行規定繳納增值稅。對資管產品在2017年7月1日前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未繳納增值稅的,不再繳納;已繳納增值稅的,已納稅額從資管產品管理人以後月份的增值稅應納稅額中抵減。
此外,資管產品運營過程中發生增值稅應稅行為的具體徵收管理辦法,由國家稅務總局另行制定。
據悉,財稅〔2016〕140號文發布以來,該文件第四條規定引發了資管行業的熱議,本報也在1月6日刊文,請業內人士就此事的前因後果進行了分析,以下為全文:
「一句話規定」 牽動資管行業
資產管理行業在2016年底迎來新規——《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明確金融、房地產開發、教育輔助服務等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6〕140號,以下簡稱140號文),雖然直接涉及資管產品的規定只有一句話,卻讓整個資管行業「炸開了鍋」!隨後,財政部稅政司、國家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相關負責人緊急對上述規定作出解讀,稱「營改增後,資管產品征稅機制未發生變化」。雖然解讀讓資管產品管理人心裡踏實了不少,但「一句話規定」如何落地,仍然讓納稅人非常關注。
解讀:營改增後征稅機制未變化
140號文規定,資管產品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以資管產品管理人為增值稅納稅人。這「一句規定話」發布後,引起了整個資管行業的振動。
2016年12月30日,財政部稅政司、國家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對140號文部分條款作出進一步解讀。針對140號文「資管產品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以資管產品管理人為增值稅納稅人」的規定,解讀稱該條政策主要界定了運營資管產品的納稅主體,明確了資管產品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應以資管產品管理人為納稅主體,並照章繳納增值稅。
解讀進一步指出,資管產品,是資產管理類產品的簡稱,比較常見的包括基金公司發行的基金產品、信託公司的信託計劃、銀行提供的投資理財產品等。
簡單地說,資產管理的實質就是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各類資管產品中,受投資人委託管理資管產品的基金公司、信託公司、銀行等就是資管產品的管理人。
營改增前,類似資管行為在營業稅下需要納稅嗎?其實,原營業稅稅制下,對資管類產品如何繳納營業稅問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信貸資產證券化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6〕5號)已有明確規定,即對受託機構從其受託管理的信貸資產信託項目中取得的貸款利息收入,應全額徵收營業稅;在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貸款服務機構取得的服務費收入、受託機構取得的信託報酬、資金保管機構取得的報酬、證券登記託管機構取得的託管費、其他為證券化交易提供服務的機構取得的服務費收入等,均應按現行營業稅的政策規定繳納營業稅。
增值稅和營業稅一樣,均是針對應稅行為徵收的間接稅,營改增後,資管產品的征稅機制並未發生變化。只是2006年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用信託計劃來做的,用的是受託機構的概念,這和資管計劃管理人是一個概念。具體到資管產品管理人,其在以自己名義運營資管產品資產的過程中,可能發生多種增值稅應稅行為。例如,因管理資管產品而固定收取的管理費(服務費),應按照「直接收費金融服務」繳納增值稅;運用資管產品資產發放貸款取得利息收入,應按照「貸款服務」繳納增值稅;運用資管產品資產進行投資等,則應根據取得收益的性質,判斷其是否發生增值稅應稅行為,並應按現行規定繳納增值稅。
挑戰:管理人面臨稅收新課題
隨著金融模式不斷創新,資管產品越來越豐富,出現了專項資管計劃、通道類資管計劃、集合資管計劃等,這些資管計劃將面臨新的稅收問題。
根據140號文規定,專項資管計劃從原始權益人取得基礎資產,這部分基礎資產收益如果需要繳納增值稅,則增值稅納稅人就是這個計劃的管理人(券商)。但對於資管計劃,券商一直都是在表外核算,很少就資管計劃的投資納稅。現在140號文要求資管計劃的管理者繳納增值稅,對整個資管合同的約定、資管計劃的運行和資管計劃的兌付收益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有些2016年5月1日後的資管計劃已經結束,券商已經向投資者兌付收益,這部分增值稅應如何繳納?
140號文要求加強對資管業務的增值稅管理,明確了增值稅納稅人,將給資產管理人帶來重大影響,既增加了合規成本,還需要審閱並修改其法律文件來適應新法規。由此而來的一系列增值稅問題,在幾種主要的資管產品上都將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