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信託公司有幾家
有65家,分別是:
安徽國元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安信信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百瑞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北方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渤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重慶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大連華信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大業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東莞信託有限公司
方正東亞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甘肅省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廣東粵財信託有限公司
國聯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國民信託有限公司
國投信託有限公司
杭州工商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華澳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華寶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華宸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華能貴誠信託有限公司
華融國際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華潤深國投信託有限公司
華鑫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吉林省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建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江蘇省國際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江西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交銀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昆侖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平安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青島海協信託投資有限公司
山東省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山西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陝西省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愛建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上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四川信託有限公司
蘇州信託有限公司
天津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西安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西部信託有限公司
西藏信託有限公司
廈門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新華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新時代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興業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英大國際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雲南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浙商金匯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中誠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託有限公司
中國金谷國際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中海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中航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中糧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中融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中泰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中鐵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中投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中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中原信託有限公司
紫金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㈡ 中國信託業發展歷史有哪些
中國的信託業始於20世紀初的上海。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專業信託投資機構——中國通商信託公司,1935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央信託總局。新中國建立至1979年以前,金融信託因為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下,信託沒有能得到發展。
1979年10月,國內第一家信託機構——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宣告成立,此後,從中央銀行到各專業銀行及行業主管部門、地方政府紛紛辦起各種形式的信託投資公司,到1988年達到最高峰時共有1000多家,總資產達到6000多億,佔到當時金融總資產的10%。
我國信託業發展的幾起幾落有其客觀原因:
誕生時缺乏基礎,一是缺乏一定的市場需求和經濟基礎。「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是信託的基本功能,因此信託生存的首要條件是有「財」可理。建國以來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採取的是高積累、高投資、低工資、低收入的政策,民間基本上無可理之財。二是缺乏健全的社會信用基礎。
信託「以信任為基礎」,信任關系的確立和穩定是信託賴以生存的土壤。我國社會信用關系尚缺乏剛性,信用鏈條十分脆弱,契約意識較差;總體而言,信用基礎仍十分薄弱,制度建設滯後,不完備。
直到2001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正式施行,我國的信託制度才初步確立。在此之前沒有一部專門的信託法,也無其他明確信託關系的法律規范。這使信託機構的活動長期缺乏權威的基本准則,令信託業的發展陷入歧途。這些年來,信託公司主要從事銀行存貸業務、證券業務和實業投資業務,沒有集中到「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主業上來。
㈢ 中國信託行業發展現狀如何
近年來,信託行業實現了快速發展,信託行業信託資產總額持續攀升。前瞻網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房地產信託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信託行業資產總額達到了7.47萬億元,相比上年提高55.27%。伴隨著信託行業快速發展,信託行業兌付危機頻頻爆發。
2012年以來,信託行業信託產品兌付風險的暴露日漸頻繁,尤其是在房地產信託領域,信託兌付危機頻頻出現,數家大型信託公司接連曝出信託產品兌付危機,涉及金額都非常大,反映出信託產品市場風險積聚比較嚴重,部分風格激進、業務集中、兌付時間集中的公司面臨著較大風險。
信託業頻頻爆發的兌付危機折射出了信託業發生的深層次困境。從我國信託行業業務結構變化情況來看,融資類業務佔比近年來雖然有所下滑,但是依然占據主要部分,截至2012年末,信託行業融資類業務佔比依然高達48.87%。
由於我國信託行業業務結構以借貸融資為主,所以信託公司在經濟周期波動和轉換過程中面臨較大的信用風險管理壓力,借貸融資類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的兌付(償付)風險日益突出。
融資性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缺乏流動性,缺少風險定價、風險轉移、風險緩釋機制,所以一旦經濟下行,信託行業融資類業務將面臨很大的兌付風險。而且,由於信託行業面臨著剛性兌付的「潛規則」,所以融資類業務的兌付風險全部轉入了信託公司內部,一旦出現兌付問題,信託公司就要想辦法進行兜底處理完成兌付。
在不健康的業務結構和「剛性兌付」的雙重壓力下,信託行業發展顯得「異常脆弱」,一旦經濟下行,很多信託公司將面臨著巨大的兌付壓力,事實上,很多兌付風險依然沒有暴露,而且在不斷集聚。
從商業銀行的經營情況來看,截至2013年3月末,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達到5243億元,同比增長20.7%,不良貸款率0.99%,比年初上升0.02個百分點。這已是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不良貸款余額連續六個季度反彈,未來一段時期不良貸款規模可能還會繼續攀升。商業銀行尚且如此,作為風險承受程度更高的信託行業,面臨的兌付危機可想而知。
信託行業步入了調整期,行業發展亟需轉型。從中國經濟金融發展趨勢來看,我國的信託公司發展空間依舊廣闊,盡管要經歷轉型期帶來的痛苦,以及承受來自其他金融機構的競爭壓力,但是轉型也是信託行業尋求可持續發展的不二選擇。
前瞻網認為:信託行業需要尋求經營戰略的重新定位,未來可選的經營戰略轉型方向包括:專業私人財富管理信託公司、專業的金融信託服務機構、以投資管理為主的專業信託公司、綜合性的信託公司、金融控股集團等。
信託公司都應該選擇自身的轉型道路,盡管轉型道路選擇可以不同,但是無論如何,信託公司都應當在專業投資(資產)管理能力和高凈值客戶的服務能力方面尋求提高和突破,從而實現信託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
㈣ 什麼是中國信託業發展報告
《資產管理藍皮書·中國信託業發展報告(2013):大資產管理時代的信託業》是首部由資產管理行業內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理論功底的人士所編著的藍皮書,全面見證中國信託行業"黃金十年"的成就和問題。《資產管理藍皮書·中國信託業發展報告(2013):大資產管理時代的信託業》全面跟蹤、反映中國信託行業自2002至2012這十年間所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具有建設性和現實性的意見和建議,並對2013~2017年間中國信託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探討,為信託行業以及更大層面上的資產管理行業指明可行的方向。
㈤ 中國信託規模已降至了25.61萬億嗎
據報道,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為25.61萬億元,較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2.41%,為近兩年來首次負增長;同比增速較2017年四季度末的29.8%進一步放緩至16.6%。
分析人士表示,下一步在防風險、嚴合規、穩轉型、提質效的指導思想下,傳統房地產與政府融資平台信託業務合規風險提高,展業難度增大,信託公司的展業范圍將逐漸從房地產、政府融資平台擴展至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等新興領域。
㈥ 中國信託行業發展現狀如何
中國信託業從1979年恢復至今,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歷程。2001年《信託法》的頒布奠定了信託行業的法律基礎,2007年銀監會頒布新的《信託公司管理辦法》和《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明確了信託公司作為財富管理機構的功能定位,為信託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㈦ 中融信託產品業績如何
中融信託是屬於比較激進的信託公司,通過快速的發展,資產管理規模已經能夠躋身信託行業前3強了,收益也是靠前的,不僅有傳統的信託產品,還發行了紅酒信託,藝術品信託之類的創新型信託產品,這些信託還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是傳統的產品收益應該還是有保障的,可以放心的購買。
㈧ 中國信託公司實力排名
要看是按照什麼標准排名的,如果按照注冊資金的話:平安第一,中融第二,華信第三。這樣吧,你去優選財富官網上查一下吧,他那裡排名很齊全的。滿意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