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信託公司的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財富管理及第三方理財機構的差異化、優、劣勢是什麼
其實中國現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財富管理,
中國的信託公司目前只能做單一信託和集合資金信託,和西方的真正意義上的財富管理差別很大,但是能實現高端客戶的財富保值增值,信託產品安全穩健,收益相對較高;
而私人銀行財富管理能提供的服務較多,涉及股票,基金,債券,存款,票據,期權等,但是預期收益高的產品往往風險很大,尤其是結構化產品,產品設計越復雜風險越大,適合風險承受能力強的客戶,同時低風險產品收益也低。
第三方理財機構其實就是銷售中間商,負責各類理財產品,證券產品的銷售而已。
歸根結底,對財富管理幫助最大的是理財顧問,選擇一個好的理財顧問尤為重要,他能根據你的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為你量身打造適合你的財富管理。
⑵ 最大的信託公司!最大的信託公司是哪家
如果你要購買信託產品我覺得不是找一家所謂最大的信託公司就可以了,主要是趙到一款合適的你信託產品,首先是收益高低,風險大小,時間期限等等這個都得需要符合你自己的要求才可以,在投資理財的時候千萬不要急於求成,要做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情,不然自己會很痛苦,哎!這都是我的經驗了,之前也是盲從讓我吃了不少虧。我後來挺朋友介紹了解了新湖財富這家第三方理財機構,他們不僅能幫我找到合適我的信託產品而且還幫我做風險控制,所以我的顧慮他們都幫我解決了,我覺得你要買信託產品之前最好是先了解一下新湖財富,希望能幫到你!
⑶ 資產管理公司和信託公司有哪些區別
資管產品,是獲得監管機構批準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或證券公司,向特定客戶募集資金或者接受特定客戶財產委託擔任資產管理人,由託管機構擔任資產託管人,為資產委託人的利益,運用委託財產進行投資的一種標准化金融產品。目前我國有91家公募基金,但證監會只批復了67家公募基金可以設立全資子公司做特定資產管理業務(這些在證監會網站可查詢)
資管產品與信託產品的區別:
相同點:
1.必須報備監管部門,信託是銀監會監管,資管計劃是證監會監管;
2.資金監管、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3.認購方式相同,項目合同、說明書等類似;
4.本質相同通道不同,都屬於投融資平台,都可以橫涉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產業市場等多個領域;
不同點:
1.全國只有68家信託公司,而資產管理公司只有67家,牌照資源稀缺性更加明顯;
2.資產管理公司投研能力強,尤其在宏觀經濟研究、行業研究等方面尤其突出。在這樣的研究團隊指引下選擇可投資項目,能有效的增加對融資方的議價能力並降低投資風險;
3.信託報備銀監會1次,募集滿即可成立;資管計劃要報備2次,募集開始時報備1次,募集滿後驗資報備1次,驗資2天後成立;
4.資管計劃具有雙重增信,經過資產管理公司、監管層的雙重風險審核
5.資管計劃小額暢打,最多200個名額
6.收益高,資管計劃一般比信託計劃高1%/年;期限短,資管計劃期限一般不超過2年
今後趨勢:基金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是證監會提倡的金融創新結果,因監管嚴格、運作靈活,收益較高,小額不受限制、專業管理等優勢,未來基金專項資管用來分拆信託或發起類信託產品是一種必然趨勢。
⑷ 什麼是信託公司
信託即受人之託,代人理財,這是信託的本質。是指委託人對受託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照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其它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處分的行為。
信託公司是經銀監會批准才能成立的,目前共65家。比較知名的有新時代、新華、中信、中融、四川、華潤、華澳等等,主要經營信託業務。
信託是很穩健的投資,就是門檻高,要100萬起步的,而且還不一定有份額;不過購買信託要注意幾點:
1、信託都是信託公司發行的,建議通過第三方理財購買,大連本地的可以去希望大廈8F大眾財富咨詢,但是最後的合同一定是和信託公司簽訂的;
2、信託打款賬戶,必須是以信託公司名義開頭的;
3、選擇信託產品的時候要選擇有實力的信託公司的產品。要看清楚這個產品的融資方,資金用途,最好詳細的查一下。還要看一些是不是做了本金預期收益全額擔保,做了擔保的風險小一些。
4、注意保留打款憑證,這是你購買信託的證明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信託的基本特徵。
① 委託人對受託人的信任。這是信託關系成立的前提。一是對受託人誠信的信任,二是對信託人承托能力的信任。
② 信託財產及財產權的轉移是成立信託的基礎。
信託是以信託財產為中心的法律關系,沒有信託財產,信託關系就喪失了存在的基礎,所以委託人在設立信託時必須將財產權轉移給受託人,這是信託制度與其他財產制度的根本區別。
財產權是指以財產上的利益為標準的權利,除身份權、名譽權、姓名權之外,其他任何權利或可以用金錢來計算價值的財產權,如物權、債權、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都可以作為信託財產。
③ 信託關系中的三個當事人,以及受託人以自己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處分信託財產是信託的兩個重要特徵。
信託關系是多方的,有委託人、受託人、受益人,這是信託的一個特徵。並且,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管理處分信託財產,這又是信託的另一個重要特徵。
信託產品
這種信託關系體現了五重含義:一是委託人將財產委託給受託人後對信託財產就沒有了直接控制權;二是受託人完全是以自己的名義對信託財產進行管理處分;三是受託人管理處分信託財產必須按委託人的意願進行;四是這種意願是在信託合同中事先約定的,也是受託人管理處分信託財產的依據;五是受託人管理處分信託財產必須是為了受益人的利益,既不能為了受託人自己的利益,也不能為了其他第三人的利益。
④ 信託是一種由他人進行財產管理、運用、處分的財產管理制度。
信託機構為財產所有者提供廣泛有效的服務是信託的首要職能和唯一服務宗旨,並把管理、運用、處分、經營財產的作用體現在業務中,它已成為現代金融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信託公司的主要業務是以售賣信託理財產品為主,還有其他的理財形式。這些具體在信託法十六中有如下規定:
(一)資金信託;
(二)動產信託;
(三)不動產信託;
(四)有價證券信託;
(五)其他財產或財產權信託;
(六)作為投資基金或者基金管理公司的發起人從事投資基金業務;
(七)經營企業資產的重組、購並及項目融資、公司理財、財務顧問等業務;
(八)受託經營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證券承銷業務;
(九)辦理居間、咨詢、資信調查等業務;
(十)代保管及保管箱業務;
(十一)法律法規規定或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的其他業務。
希望採納
⑸ 崗位跳槽到信託公司做信託經理,大家覺得怎麼樣
私募啥的就別買了,不太靠譜。陸家嘴財富不是信託公司,是第三方銷售公司。好的信託項目還是不錯的。房地產信託盡量買一線城市。
⑹ 國內信託公司的排名前三名是哪幾個公司
中誠信託算神馬?
銀監會是不會組織這種排名的 如果排的話
中融和中信誰是第一不好說
中融團隊強大 3家國有上市公司控股 4家三方 2個財富中心
中信後台硬 大項目比較多 單一也牛叉
平安真不行 項目經驗少 管理水平差 不過人集團里保險搞的牛叉 注資高
⑺ 誰知道中國最大的信託公司
目前2007年信託公司年報還未全部公布,只能根據2006年的年報進行比較。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中誠信託在2006年信託公司綜合排名中名列第一。
⑻ 信託基金在國外那麼流行,為什麼國內信託公司那麼少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最不缺的就是富豪。不管是百萬富豪還是千萬富豪,甚至是億萬富豪。中國的富豪們絕對算得上頭一份。在中國,僅僅是億萬富豪,都是數以萬計,總資產相加更是不計其數。
對於普通人來說,富豪們身價百億,有著花不完的錢,開不完的豪車,住不完的豪宅。都是普通人努力一輩子都達不到的高點。但是對於富豪們來說,他們也有著普通人難以理解的「煩惱」。就比如說那些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錢,富豪們還得專門找人來「管賬」。
中國人對於老一輩人的箴言十分認同,就拿應驗在無數富豪家族身上的「富不過三代」來說,中國的富豪確實很多,但是更多的還是「曇花一現」。身價百億就像是水中花,鏡中月,短短幾載就消失不見。
中國香港的豪門家族一直都非常著名,原因就是這些富豪家族的「長壽」。他們不像部分富豪,富不過三代就消失不見了,這里的大多數富豪家族,都已經傳承到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而他們的身價財富,也是越攢越多。
至於富豪們的財富究竟是如何管理,自然不是我們普通人的管理方法,有點錢就放在銀行吃利息。富豪們的流水動輒都是上億,放在銀行只有吃虧的份。拿著年利率5%的利息,富豪們分分鍾可以賺回來。

第二:傳統的財富管理中心
傳統金融機構我們都知道,無非就是私人銀行、信託公司以及保險公司。一般情況下,富豪們會選擇品牌認可度較高的機構,將自己的部分財產放在機構中,讓專門的人進行管理。
在上述的兩種財富管理方式中,都分別有優點和缺點,富豪們自己成立的家族辦公室,優點就是私密性好,缺點就是品牌認知度低,和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不能相媲美。
財富本來就是雙刃劍,管理得好就更上一層樓,管理的不好就是傾家盪產。如果不是專業的財富管理師,大可以選擇那品牌比較火的金融機構,雖然收益有限,但是在安全性上完全可以保證。
⑼ 買信託產品去銀行還是去信託公司
都可以。不過銀行賣的信託要比信託公司的收益低不少(不然銀行怎麼賺錢)。這么說吧。如果同一個項目,銀行的收益肯定要比信託公司的收益低。現在信託公司往往委託一些三方機構幫忙賣。也可以了解了解第三方財富管理。
⑽ 信託財富中心和三方財富有什麼區別
沒啥區別。三方財富很多都代銷信託公司的產品。信託財富中心就是信託公司自己培養的銷售部門。但是項目是一樣的。產品也是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