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託交易 » 哪裡能下載信託周刊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哪裡能下載信託周刊

發布時間: 2021-06-12 03:20:17

Ⅰ 誰能給我一下摩根大通的詳細資料嗎

摩根大通的總部位於紐約,它為3000多萬名消費者以及企業、機構和政府客戶提供服務。該公司擁有7930億美元資產,業務遍及50多個國家,是投資銀行業務、金融服務、金融事務處理、投資管理、私人銀行業務和私募股權投資方面的領導者。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Co)為全球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由大通銀行、J.P.摩根公司及富林明集團在2000年完成合並。
*大通曼哈頓公司於1799年由為紐約市供水的曼哈頓公司成立,至1922年成為全國商業和工業貸款的領先者,並在六年之中成為全美最大的銀行。
*J.P.摩根公司早先作為一家英國的商人銀行由John Pierpont Morgan的父親在倫敦建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公司對包括美國鋼材、通用電器以及美國電話電報等一些知名企業最初的建立構造及融資起了重大作用。
*富林明集團是一家以倫敦為基地的全球性投資銀行集團,其亞洲業務均以怡富名義運作,而怡富證券則是於1970年由富林明及怡和公司共同在香港建立的該地區首家投資銀行集團。
合並後的摩根大通主要在兩大領域內運作:一是在摩根大通的名義下為企業、機構及富裕的個人提供全球金融批發業務;二是在美國以「大通銀行」的品牌為3千萬客戶提供零售銀行服務。其金融服務內容包括股票發行、並購咨詢、債券、私人銀行、資產管理、風險管理、私募、資金管理等。
摩根大通是全球盈利最佳的銀行之一,擁有超過700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的資金超過6300億美元。公司在全球擁有772名銷售人員,覆蓋近 5000家機構投資者客戶;股票研究覆蓋5238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3175家亞洲公司。自1998年以來,由摩根大通擔任主承銷的股票在上市後股價走勢表現突出,一周後股價平均上漲17%,一個月內平均上漲27%,三個月內平均上漲37%。公司在全球擁有9萬多名員工,在各主要金融中心提供服務。摩根大通亞太總部位於香港,在亞太地區15個國家的23座城市,擁有8500名員工。摩根大通名列1993年以來亞洲股票和股票相關發行的第一名,自 1993年以來,公司為亞洲公司主承銷了88次股票交易,共募得超過150億美元的資金。
摩根大通 (NYSE:JPM,TYO: 8634) 是一間1968年在Delaware法律之下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總部設於美國紐約市,是一間跨國金融服務機構,及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業務遍及50個國家。

摩根大通是2000年由美國大通銀行及JP摩根合並而成,業務包括投資銀行,個人及商業金融服務,金融交易處理,投資管理,個人銀行等。旗下有超過9000萬名客戶,包括多間大型批發客戶。

2004年,摩根大通收購芝加哥第一銀行,把芝加哥第一銀行的行政總裁Jamie Dimon委任為營運總裁,成為現行政總裁的接班人。

辦事處

摩根大通的總部設於曼克頓區的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One Chase Manhattan Plaza),部份銀行業務則轉移到德克薩斯州休斯頓的摩根大通大廈(JPMorgan Chase Tower)。

合並後的摩根大通主要在兩大領域內運作:一是在摩根大通的名義下為企業、機構及富裕的個人提供全球金融批發業務;二是在美國以「大通銀行」的品牌為3千萬客戶提供零售銀行服務。其金融服務內容包括股票發行、並購咨詢、債券、私人銀行、資產管理、風險管理、私募、資金管理等。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七十二,在《巴倫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八。該企業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一。

摩根大通公司發展歷程
J·P·摩根公司是1968年12月20日建立的持有摩根銀行全部股權的銀行持股公司。
摩根銀行原名紐約摩根擔保信託公司,是1959年4月20日由兩家商業銀行合並而成的,一家也稱為J·P·摩根公司,一家是紐約擔保信託公司。
組成紐約摩根擔保信託公司的J·P·摩根公司建於1860年,以J·皮爾龐特·摩根名字命名。創建之初,該公司只是一家個人經營的辦事處,專門買賣外匯。爾後業務不斷發展。1864年更名達布尼·摩根公司,1871年改稱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1895年改為J·P·摩根公司。該公司從早期開始,就同美國金融界發生的歷史事件有著密切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公司包攬美國對西歐的金融業務,大發其財。根據1933年銀行法,摩根公司改為商業銀行,把原來經營的投資銀行業務交付給摩根斯坦利。1940年以後,摩根公司由合夥公司改為股份有限公司,並開始經營信託業務。
紐約擔保信託公司建於1864年,1896年改名為紐約擔保信託公司。1910年合並莫頓信託公司和第五大道信託公司,1912年合並標准信託公司,1929年合並商業銀行。
二戰以後,美國銀行界的競爭日趨劇烈。摩根公司同紐約擔保信託公司合並為紐約摩根擔保信託公司就加強了實力,能夠更有效地進行競爭。60年代末期,作為紐約摩根擔保信託公司即摩根銀行的持股公司――J·P·摩根公司建立之後,經營范圍進一步擴大。為了適應國內外金融市場的變化,該公司先後建立了一些新的附屬機構,其中包括1971年建立的23――六公司(1976年更名為摩根社會發展公司)1981年建立的摩根期貨公司,1986年建立的J·P·摩根證券公司等。
進入90年代以來,伴隨著信息的浪潮,公司的業務范圍進一步擴大,如推出網上銀行、為用戶提供更加方便的信用卡服務等等。銀行的業務已遍布全球,公司的規模也進一步擴大,但公司仍始終本著真誠、公正與公平的原則,為全球千千萬萬個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
摩根大通在香港有30年歷史,多次被評為香港最優秀、最具影響力的投資銀行,在執行香港復雜上市發行方面具有廣泛的經驗。1999年11月,摩根大通擔任聯席全球協調人,成功發行香港盈富基金。摩根大通在此次金額為43億美元的交易中作用舉足輕重,接獲機構需求量為承銷團之首,占機構投資者訂單總量的32%,零售訂單的6.4%。摩根大通自1987年起即開始在中國投資及開展投資銀行業務,主承銷過許多國企發行項目,包括多起H股重組上市項目:華能國際電力、安徽海螺、成渝高速等,B股有內蒙古伊泰煤礦等,以及N股:華能國際電力。今年5月,摩根大通在中國財政部10億美元的10年期債券發行中擔任聯席牽頭行及薄記行。此前,還為財政部1億美元世紀債券和5億美元7年期全球債券擔任過主承銷。摩根大通於2000年為華能國際收購山東華能擔任財務顧問。
2004年6月14日,美聯儲發表聲明,批准美國摩根大通銀行與美國第一銀行的兼並方案。合並後的新摩根大通銀行資產總額達1.12萬億美元,一舉超過美洲銀行,與1.19萬億美元資產的第一大銀行花旗僅一步之遙,而且業務也將從紐約擴展到整個中西部,成為了繼花旗之後第二家真正跨地區的銀行。

摩根大通中國戰略
[編輯本段]

進軍中國
摩根大通在中國市場的悠久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初。1909年,JP摩根擔任湖廣鐵路債券的承銷商。1920年代,大通銀行在上海和天津開設了辦事處,為當地及外國機構提供金融服務。
摩根大通與新中國的關系始於1973年,當時擔任大通銀行主席的大衛·洛克菲勒帶領第一個美國商業代表團訪問了中國。大通銀行當年就成為中國銀行首家美國代理銀行,並於1982年成為首家在北京開設辦事處的美資銀行之一。
2003年10月,摩根大通得到中國證監會批准,取得了QFII資格。這是摩根大通進軍中國金融市場的又一重要步驟。
摩根大通旗下的基金公司摩根富林明與上海國投簽署協議,合資成立基金公司。摩根大通作為商業銀行取得了經營人民幣業務和外匯兌換牌照,這為其在中國境內開展包括投資銀行業務在內的各項業務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摩根大通董事長哈里森指出,摩根大通這樣的國際性金融機構能夠利用其寶貴經驗,幫助中國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積極創新的金融服務行業。他們掌握這個過程所必需的種種工具,例如風險管理方面的豐富知識和經驗,對全球范圍資本市場的廣泛接觸,創造分散風險及促進競爭的新型金融市場的第一手資料等。哈里森表示將與中國分享這些財富並將這些工具中國化。

投行業務進入亞太三甲
一段時間以來,摩根大通在中國並不很受關注,無論是商業銀行業務還是投資銀行業務,盡管它是美國第二大金融機構,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的典範。原因何在?
摩根大通的商業銀行業務主要是批發銀行業務,很少做零售銀行業務。因為在其經營哲學中,做批發業務更有利於管理。摩根大通在中國也秉承這個原則,因此並沒有受到公眾的重視。從投資銀行業務來說,2000年9月合並以前的JP摩根和大通曼哈頓都是商業銀行,盡管JP摩根已經得到美國證監會的特批,可以從事證券業務。合並後的摩根大通的投資銀行業務幾乎是從零起步,在中國更是如此。
經過3年的努力,摩根大通的投行業務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業績,在全球投資銀行中,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交易量都取得了前五名的成績,在亞太地區更是進入三甲,在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已經拔得頭籌。
僅僅在10月份,摩根大通就在中國內地市場做成了六項業務:
在中國政府海外發行的合計15億美元的國債中,摩根大通是全球聯席賬簿管理人之一;
中國電信在以近800億人民幣從母公司收購六省市網路資產的項目中,摩根大通是獨立財務顧問;
中海油簽署了收購澳大利亞的Gorgon項目,估計金額3億美元。摩根大通是財務顧問之一;
中信國際金融發行的1.8億美元可轉債項目,摩根大通是獨立賬簿管理人及全球聯席協調人;
中旅國際投資發行的1.5億美元可轉債項目,摩根大通是獨立賬簿管理人及獨立全球協調人;
在摩托羅拉對中興通信晶元廠的收購中,摩根大通擔任摩托羅拉的財務顧問。

招攬高級人才
摩根大通以中國市場為戰略性發展重點,有超過1/3的亞洲員工派駐在大中華地區。摩根大通加大了中國區的力量,從其他機構挖來了幾位在業內頗有影響的投行人才。
摩根大通秉承著全球一盤棋的策略,利用綜合性金融控股的優勢,在全球每一個地方都全方位地開展業務。

Ⅱ PPP項目能享受哪些稅收優惠政策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門-私人企業-合作」的模式)指的是公共部門通過與私人部門建立夥伴關系,共同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是20世紀90年代後出現的一種新的融資模式(信託周刊章)。PPP模式的一個典型結構是公共部門與中標單位組成的特殊目的公司簽訂特許合同,由特殊目的公司負責融資、建設及經營。這種融資形式的實質是政府通過給予私營公司長期的特許經營權和收益權來換取基礎設施建設,以解決政府的財政困境。
為推動PPP模式的發展,財政部先後出台《財政部關於印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的通知》(財金〔2014〕113號)、《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和《財政部關於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財金[2014]76號),以上政策的出台,充分證明政府對公共經濟領域中公私合作方向的重視與肯定,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並獲取合理回報,大力推廣項目融資的PPP模式。但是,就PPP項目建設能夠享受哪些稅收優惠政策呢?通過研究,對我國PPP項目的稅收優惠政策進行梳理,總結如下:
一、PPP項目經營期的稅收優惠政策
(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從事以下PPP項目實現的投資經營所得享受以下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1、減免企業所得稅政策:享受三免三減半的企業所得稅政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3號)第二十七條第二款、第三款、《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2號)第八十七條、《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執行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46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實施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9〕80號)的規定,投資企業從事《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規定的港口碼頭、機場、鐵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電力、水利等項目。從事公共污水處理、公共垃圾處理、沼氣綜合開發利用、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海水淡化等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新辦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和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享受稅收優惠的開始時間為: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
另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問題的補充通知》(財稅〔2014〕55號)第一條還規定:企業投資經營符合《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規定條件和標準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採用一次核准、分批次(如碼頭、泊位、航站樓、跑道、路段、發電機組等)建設的,凡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可按每一批次為單位計算所得,並享受企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優惠:(1)不同批次在空間上相互獨立;(2)每一批次自身具備取得收入的功能;(3)以每一批次為單位進行會計核算,單獨計算所得,並合理分攤期間費用。
2、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專用設備投資額的10%抵免當年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3號)第三十四條規定:企業購置用於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投資額,可以按一定比例實行稅額抵免(信託周刊章)。所謂的稅額抵免,是指企業購置並實際使用《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節能節水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和《安全生產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規定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該專用設備的投資額的10%可以從企業當年的應納稅額中抵免;當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後5個納稅年度結轉抵免。其中專用設備投資額,根據財稅〔2008〕48號)第二條的規定,是指購買專用設備發票價稅合計價格,但不包括按有關規定退還的增值稅稅款以及設備運輸、安裝和調試等費用。當年應納稅額,根據財稅〔2008〕48號)第三條的規定,是指企業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稅率,扣除依照企業所得稅法和國務院有關稅收優惠規定以及稅收過渡優惠規定減征、免徵稅額後的余額。享受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優惠的企業,應當實際購置並自身實際投入使用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企業購置上述專用設備在5年內轉讓、出租的,應當停止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並補繳已經抵免的企業所得稅稅款。根據財稅[2008]48號的相關規定,企業利用自籌資金和銀行貸款購置專用設備的投資額,可以按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抵免企業應納所得稅額;企業利用財政撥款購置專用設備的投資額,不得抵免企業應納所得稅額。企業購置並實際投入適用、已開始享受稅收優惠的專用設備,如從購置之日起5個納稅年度內轉讓、出租的,應在該專用設備停止使用當月停止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並補繳已經抵免的企業所得稅稅款。轉讓的受讓方可以按照該專用設備投資額的10%抵免當年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當年應納稅額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後5個納稅年度結轉抵免。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10]256號)的規定,納稅人購進並實際使用規定目錄范圍內的專用設備並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如增值稅進項稅額允許抵扣,其專用設備投資額不再包括增值稅進項稅額;如增值稅進項稅額不允許抵扣,其專用設備投資額應為增值稅專用發票上註明的價稅合計金額。企業購買專用設備取得普通發票的,其專用設備投資額為普通發票上註明的金額。
3、經營期間項目公司股利分配的企業所得稅政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3號)的規定,經營期間項目公司股利分配享受以下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1、經營期間涉及股利分配,如果項目公司是境內居民企業間分配股利,免徵企業所得稅;境內居民企業分配股利給自然人股東,需代扣代繳20%個人所得稅。
2、如果項目公司有境外股東,跨境分配股息給境外非居民企業,一般適用10%的預提所得稅,如果境外非居民企業與中國間有簽訂雙邊稅收協定,在符合一定條件下能夠適用稅收協定安排下的優惠預提所得稅稅率。
(二)增值稅優惠政策
從事PPP項目中的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和風力等涉及到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項目,可以享受以下增值稅優惠政策。
1、銷售自產的再生水免增值稅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資源綜合利用及其他產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156號)第一條第(一)項規定:銷售自產的再生水免增值稅。其中所謂的再生水是指對污水處理廠出水、工業排水(礦井水)、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廠滲透(濾)液等水源進行回收,經適當處理後達到一定水質標准,並在一定范圍內重復利用的水資源。再生水應當符合水利部《再生水水質標准》(SL368—2006)的有關規定。
2、污水處理勞務免徵增值稅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資源綜合利用及其他產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156號)第二條規定,對污水處理勞務免徵增值稅。污水處理是指將污水加工處理後符合GB18918—2002有關規定的水質標準的業務。
3、增值稅即征即退的政策
(1)銷售以垃圾為燃料生產的電力或者熱力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100%的政策
根據財稅[2008]156號第三條第(二)的規定,銷售以垃圾為燃料生產的電力或者熱力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的政策。垃圾用量占發電燃料的比重不低於80%,並且生產排放達到GB13223—2003第1時段標准或者GB18485—2001的有關規定。所稱垃圾,是指城市生活垃圾、農作物秸桿、樹皮廢渣、污泥、醫療垃圾。
(2)銷售以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頁岩為燃料生產的電力和熱力,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50%的政策
根據財稅[2008]156號第四第(四)和第(五)項的規定,銷售下列自產貨物實現的增值稅實行即征即退50%的政策:以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頁岩為燃料生產的電力和熱力。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頁岩用量占發電燃料的比重不低於60%;利用風力生產的電力。
(3)銷售自產的電力或熱力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100%的政策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調整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及勞務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1]115號)的規定,對銷售下列自產貨物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100%的政策:即(1)利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熱、余壓生產的電力或熱力。(2)以餐廚垃圾、畜禽糞便、稻殼、花生殼、玉米芯、油茶殼、棉籽殼、三剩物、次小薪材、含油污水、有機廢水、污水處理後產生的污泥、油田採油過程中產生的油污泥(浮渣),包括利用上述資源發酵產生的沼氣為原料生產的電力、熱力、燃料。
4、垃圾處理、污泥處理處置勞務免徵增值稅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調整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及勞務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1]115號),對農林剩餘物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增值稅政策進行調整完善,並增加部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及勞務適用增值稅優惠政策。其中,與垃圾處理有關的PPP項目運營有關的稅收優惠是:對垃圾處理、污泥處理處置勞務免徵增值稅。
二、PPP項目的稅務處理:項目期滿移交階段
由於PPP項目中的項目公司獲得的是一定期限的政府特許權許可,在特許權期限到後,運營期滿,全部資產無償移交政府,實質上不擁有設施的所有權,由於其無形資產的計稅基礎已在特許經營期限內攤銷完畢,也不作稅收處理。

Ⅲ 提供一下花旗銀行的資料。謝謝啦

總部坐落於美國紐約派克大道399號的花旗銀行,是華盛頓街最古老的商業銀行之一。1812年7月16日,華盛頓政府的第一人財政總監(Commissioner of the U.S. Treasury )塞繆爾.奧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與紐約的一些商人合夥創辦了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團的前身。當時,該銀行還是一家在紐約州注冊的銀行。在創建之初,紐約城市銀行主要從事一些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1865年7月17日,按照美國國民銀行法,紐約城市銀行取得了國民銀行的營業執照,更名為紐約國民城市銀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此後,紐約國民城市銀行迅速發展成為全美最大的銀行之一。
20世紀初,紐約國民銀行開始積極發展海外業務,1902年,該行在倫敦開設了它的第一家國外分行,到1915年持有萬國寶通銀行之前,紐約國民城市銀行已在拉美、遠東及歐洲建立了37家分支機構(Muro,1984,p.47)。萬國寶通銀行成立於1901年,當時主要是為了發展對中國及菲律賓的貿易,次年它在上海成立了美國在華的第一家銀行分行,不久又相繼在遠東其他地區設立海外分行32家。通過兼並萬國寶通銀行,紐約城市銀行的海外分支網路擴大了近一倍。到1939年,花旗銀行(1927年以後,紐約城市國民銀行的中文行名改為花旗銀行)在海外的分支機構已達到100家。
20世紀20年代花旗銀行開始開拓零售銀行業務。1921年成立了第一家專對個人服務的分行,1928年成為首家提供個人貸款的商業銀行,70年代花旗銀行的零售銀行業務又獲得了新的發展,它成為美國VISA卡與萬事達卡的最主要發行者之一。1977年,花旗銀行率先大規模將ATM機引入銀行系統,目前,花旗銀行已是美國最大的信用卡發行者。為把零售金融業務推向全球化同時擴展分銷渠道,花旗集團於2000年11月收購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設於15個國家的共2,600家分行,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業。
1929年和1930年,花旗銀行先後收購了農民信貸與信託公司和紐約美國國民協會銀行,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花旗農民信託公司,1959年花旗農民信託公司改名為第一花旗信託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Trust Co.),兩年後合並於第一花旗銀行,成為其信託部的一個組成部分。
1955年3月,花旗銀行兼並了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同時更名為第一花旗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合並後的第一花旗銀行成為僅次於美洲銀行和大通曼哈頓銀行的美國第三大銀行,1962年第一花旗銀行更名為第一國民城市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1961年第一花旗銀行率先推出了大額可轉換定期存單(CD)業務,該業務使花旗銀行能夠與政府債券競爭資金,花旗銀行取得了新進展。同時,花旗銀行進一步國際化,到1982年底,花旗銀行已在94個國家擁有1490餘個分支機構,海外機構的資產和收益占花旗銀行全部資產和收益的60%。
1967年花旗銀行組建了控股公司——第一花旗公司(First National Corporation),1971年第一花旗公司改組為多銀行持股公司,1974年3月28日更名為花旗公司(Citicorp),花旗銀行也同時更名為Citibank,N.A.。花旗銀行是花旗公司的核心附屬機構,資產在70年代中期占整個控股公司資產的95%以上,以後有所下降,在80年代改比例在85%左右,目前約佔60%左右。花旗銀行的董事長、總裁也同時是花旗公司的董事長和總裁。
20世紀80年花旗公司先後兼並了Diner』s Club、加州忠誠儲蓄銀行(Fidelity Savings)、芝加哥第一聯邦銀行(First federal of Chicago)、邁阿密比斯肯聯邦銀行(Biscayne Federal)、華盛頓特區的國民永久儲蓄銀行(National Permanent Savings)。同時,其跨國業務業有了進一步進展,海外分支機構擴展到了芬蘭、紐西蘭等國。
20世紀80年代末,花旗銀行由於在海外及商業房地產方面的不良貸款而陷入了困境。1990年至1992年3年內,信貸損失准備達到100多億美元,1991年稅後利潤虧損9.14億美元。不過,經過里德領導的三年復興計劃(1992-1994),花旗銀行迅速調整了資本結構、恢復了資本實力。1995年,花旗銀行凈收入達到創紀錄的35億美元,資本總額也上升到了277億美元。花旗銀行的一級資本上升到了192.4億美元,占總資產的11.9%。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宣布和旅行者集團合並。旅行者集團原是一家生命與財產保險公司,後來它通過收購一家美國投資銀行—史密斯?邦尼(Smith Barney)公司,把業務范圍擴大到了投資銀行、商業信貸、融資服務等領域。1997年,該公司又以90億美元兼並了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公司,新組建的所羅門?史密斯?邦尼(Salomon Smith Barney)公司一躍成為美國第二大投資銀行。旅行者集團目前的業務范圍主要有:生命與財產保險、投資銀行、商業信貸、私人理財、資產管理等。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的合並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一起企業兼並案,合並後組成的新公司成為「花旗集團」,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合並後花旗集團的總資產達到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營業收入為750億美元。通過與旅行者集團的合並,花旗集團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公司之一,由1997年《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排名第58位一躍升至1998年的第16位。
1999年,花旗集團與日本第三大證券行日興證券於日本共組合營企業-日興所羅門美邦。該合營企業自成立以來各項排名均突飛猛進,2000年更於股票及相關交易界別中榮登榜首。在2001年上半年,日興所羅門美邦於日本市場安排股份配售交易所占的市場份額為55%,超過所有競爭對手的總和。2000年4月,集團的投資銀行旗艦所羅門美邦成功收購寶源投資,建立了一家一流的泛歐洲投資銀行,令花旗集團於毆洲市場的地位更上一層樓。為把零售金融業務推向全球化同時擴展分銷渠道,花旗集團於2000年11月收購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設於15個國家共2,600家分行,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業。2001年,為壯大其在墨西哥以至其它拉丁美洲國家的地位及業務表現,花旗集團以逾120億美元收購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機構Banamex。
歷經近兩個世紀的潛心開拓,花旗集團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資產達1兆美元,於全球雇有二十七萬名雇員,為逾一百多個國家約二億消費者、企業、政府及機構提供品種繁多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包括消費者銀行和信貸、企業和投資銀行、保險、證券經紀及資產管理服務。以紅色雨傘為標志的花旗集團旗下的主要品牌包括:花旗銀行、旅行家集團、所羅門美邦、CitiFinancial及Primerica金融服務公司。集團2000年的核心收入達140億美元,2001年收入達146億美元,為全球盈利最高及財政最穩健的公司之一,其股本總值達880億美元(2001年),一般股本回報率為20%。雄厚的資本促使集團能運籌帷幄,順利過渡逆境並於不同的經濟環境中大展鴻圖。在2001年、2002年《商業周刊》評選的全球1000家公司排名中,花旗集團皆名列第5位,在全球金融界中排名第一。

Ⅳ 被罵「命硬」,守寡6年的翁靜晶,憑什麼55歲高齡還能再嫁進賭王家族

據港媒報道,香港女演員翁靜晶在社交平台發文,承認自己再婚嫁前任香港首富何東的曾孫何彪,

雖然圍繞在翁靜晶身上的流言有些可怖,但好在其現任丈夫何彪並不介意,且兩人的關系頗受何家人祝福。何彪的父親何鴻章生前,就認定了翁靜晶是何家的媳婦。

翁靜晶的一生傳奇之餘也有些坎坷,著實令人唏噓,不過好在如今再次覓得良人,走進婚姻殿堂,希望今後能夠幸福。

Ⅳ 誰能具體說一下什麼樣的基金比較抗跌

"下跌市
22隻私募逆市飄紅
據《證券日報》基金周刊最新統計,4月15日至7月14日三個月時間里,上證綜指累計下跌21.97%,同期逾九成非結構化陽光私募基金跑贏大盤,且有22隻信託產品逆市飄紅,成為調整時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這22隻私募基金既有公募派的梁文濤、孫建冬、江暉,也有記者派的童第軼,民間派、券商派也各有代表產品上榜。

上海澤熙投資旗下的澤熙瑞金1號,近三個月凈值總回報10.8%,是表現最好的陽光私募基金,該產品今年3月5日成立,發行規模高達10億元,至7月9日單位凈值達到1.2521元,其中近一個月期間凈值增幅3.89%。排名第二的是券商派私募基金,華泰聯合證券旗下的三能1號,在股市下跌的三個月中凈值逆市增長 10.12%,瑞銀證券旗下的瑞僖穩健收益2期、瑞僖穩健收益,招商證券的招商智遠FOF1期均在22隻逆市飄紅的私募產品之中,顯示出券商派基金經理對短期趨勢的把握更敏銳,善於抓住短線操作機會。公募派私募基金中,曾任易方達平穩增長(點評)基金和基金科匯(點評)的基金經理梁文濤,執掌的泓湖2期、泓湖1期近三個月凈值總回報為1.62%、1.54%,在非結構化陽光私募產品中排名第六、第七,奪得公募派私募基金冠亞軍;前華夏紅利(點評)基金經理孫建冬募集成立的鴻道1期保持戰績,近三個月凈值總回報0.11%。原工銀瑞信基金投資總監江暉執掌的星石17期、星石8期、星石12期三隻產品亮相逆市飄紅榜。而剛剛興起的記者派私募基金業有著良好表現,童第軼執掌的龍贏1號近三個月以1.01%的總回報躋身陽光私募業績排行榜前列。"

Ⅵ 標准化的資產證券化「真像看上去那麼美」嗎!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考慮到資產證券化復雜的交易結構;較長的項目審批時間以及嚴格的審批程序;發起人(委託人)多為實力較強的大型國有企業,融資方讓渡財產權利的意願如何;還款來源不確定性相對較高;參與機構盈利空間有限等因素,故其在實際運用中仍存在一定的「缺憾」,另外,資產證券化產品在商業銀行之間的相互認購亦使得基礎資產的風險並未完全脫離銀行體系。標准化的資產證券化「真像看上去那麼美」嗎?這是一個需要權衡的問題!本期《信託周刊》共刊載了11篇文章,內容涉及銀行實務、金融同業合作研究、私人銀行、金融風險研究等領域。另外,本期《信託周刊》新增了「金融微言微語」欄目,特遴選了近期的經典微信、微博,內容豐富精彩,值得一看! 在「銀行實務研究」欄目中,119期《信託周刊》精選了5篇文章。《理財新規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建議》一文對「8號文」的內容進行了解讀,文章指出,理財新規的實施將對銀行的盈利能力、資本充足率、管理成本等方面造成壓力,相比之下,將對中小銀行造成較大的影響。為更好地促進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作者提出:1.監管層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鼓勵商業銀行從事信託投資業務,規范銀證合作和銀信合作;2.明確商業銀行的理財理念,向客戶普及相關知識,真正實現產品風險與客戶偏好的匹配;3.調整理財產品結構,落實理財新規,重點化解「資金池」相關風險;4.加大理財產品研發創新力度,探索標准化的債權性資產和投資性資產的新業務模式等對策建議。 《基層商業銀行推進聯動營銷業務探究》一文介紹了基層商業銀行產品營銷的主要特徵,指出商業銀行做大做強零售業務離不開對公、對私業務的整體聯動與交叉營銷,因此,整合對公和對私業務渠道資源,實現聯動交叉營銷,是做大做強銀行零售業務的重要途徑。有鑒於此,作者提出:1.打破公司客戶經理、個人客戶經理、結算客戶經理分設的格局,通過整合人力資源,實施綜合型客戶經理制度;2.在實施綜合型客戶經理有困難的基層支行,採取組建綜合型營銷團隊的方式來實現資源整合、聯動交叉銷售;3.在實施綜合型客戶經理制度和組建綜合型營銷團隊條件不成熟的基層支行,可視情況開展跨條線營銷活動等建議。 《商業銀行財務顧問業務研究》一文介紹了商業銀行財務顧問業務的發展現狀,指出商業銀行開展財務顧問業務具有「滿足客戶需求,鞏固合作關系;增加業務收入,改善利潤結構;打造業務品牌,應對同業競爭」等優勢,但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對財務顧問業務的定位有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現在:為滿足中間業務收入考核指標,把財務顧問業務單純作為收費工具,甚至部分銀行的部分項目存在「息轉費」的現象,扭曲了財務顧問業務的本質。作者就系統推動財務顧問業務提出建議如下:1.明確財務顧問業務定位,將其定位為中間業務的主力產品之一,並作為綜合營銷的先導產品;2.細分客戶群體,針對不同類型客戶有重點地開展財務顧問業務;3.建立並完善包括「綜合營銷、內外部合作、考核激勵、風控」等業務機制體系。 《商業銀行個人經營性貸款與小企業貸款的比較研究》一文分析了個人經營性貸款業務與小企業貸款業務的共性特點,從「貸款發放對象;貸款擔保;貸款期限」三方面對個人經營性貸款業務與小企業貸款業務進行了比較分析。作者提出:應從存量客戶中挖掘經營性貸款客戶,在個人經營性貸款客戶選擇上要立足於在國家產業政策支持、區域優勢明顯、受經濟波動和通脹影響較小、經營周期相對穩定、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在營銷業務時要加大公私業務聯動。對於一時無法具備對公貸款條件的小企業客戶和私營業主、個體工商戶客戶群體,在對公業務方面可以積極爭取開立對公結算賬戶,在對私業務方面可以大力推薦個人經營性貸款。在風險防控層面要強化調查對借款人第一還款來源的可靠性審查。 《對商業銀行理財新規的幾點思考》一文分析指出,「8號文」的實施將抑制通道類業務過快擴張的勢頭,理財產品特別是非標准債權資產規模擴張的速度將放慢;而理財產品運作透明性將顯著提高,之前隱藏的期限錯配風險、信用風險等將逐步顯性化。預計銀行資產規模和盈利增速將繼續放慢,資本金補充壓力加大,而信用債市場或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在「同業合作研究」欄目中,119期《信託周刊》刊載了《銀擔合作的機制創新》一文,文中分析了我國銀擔合作的現狀,就銀擔雙方權利義務不對等的問題進行了闡述,並提議構建「風險共擔、平等互利」的銀擔合作新機制,對此,作者提出「實行擔保行業分級監管;將擔保機構納入徵信系統;擔保機構加強自身的管理規范、完善內控機制」等建議。作者指出,通過構建銀擔合作的新機制,將利於銀擔雙方進一步強化風控意識和督管措施,合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實現銀企擔三方共贏。 在「私人銀行研究」欄目中,119期《信託周刊》精選了《關於私人銀行業務創新與合規管理的思考》一文,文中指出私人銀行業務要根據客戶的特定需求對其進行區分並提供專業化的產品和服務,只有不斷創新,努力提升產品的個性化、區別化、高端化,才能與個人金融產品形成區別、拉開差距,不然只能成為與個人金融的同位競爭。另外,目前有必要對私人銀行業務制定統一的市場准入標准與業務范圍,應對私人銀行業務給出較為詳細的合規和風險管理要求,在從業人員資格管理與從業規范方面,監管部門需制定從業資格的相關辦法。 在「金融風險研究」欄目中,119期《信託周刊》精選了4篇文章,《股權收益權信託面臨的困境研究》一文指出,在股權收益權信託中,不論是融資方作為公司股東還是信託公司作為股東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或者無法保障信託受益人的信託收益,或者無法行使其享有的權利使其成為虛名。對於股權收益權回購協議能否進行強制執行公證這一問題,作者指出,股權收益權回購協議是典型的雙務合同,協議的履行通常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很難認定該類合同中債權債務關系明確,故存在即使辦理了強制執行公證,也未必到期能夠產生強制執行公證的法律效果的風險。 《金融機構辦理在建工程抵押信貸業務面臨的法律風險及其建議》一文分析了當前金融機構辦理在建工程抵押信貸業務主要面臨的「在建工程抵押期限設定」、「在建工程抵押登記立法不完善」、「在建工程抵押優先權與建設工程價款優先權沖突」、「在建工程抵押權與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優先權沖突」等問題,對此,作者提出「修訂抵押權期限設定的相關制度規定;盡快出台全國統一的《在建工程抵押登記管理辦法》;做好貸前調查,前置在建工程抵押權優先受償順序;把繳清稅款、土地出讓金作為發放房地產開發貸款的前提條件;審慎辦理土地抵押及在建工程抵押登記相關手續」等對策建議。 《商業銀行抵債資產會計核算問題探究》一文指出由於抵債資產接受成本高、管理風險大、變現時間長、處置損失嚴重,如果管理不當,將會對商業銀行經濟效益產生十分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如何加強並規范商業銀行抵債資產經營管理,加快抵債資產的處置變現,對於維護合法權益、規避和化解經營風險,尤其是對盤活不良資產、優化信貸資產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贏利水平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目前,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租賃處置;拍賣處理;不良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處置抵債資產。作者還分別就抵債資產的取得、保管,抵債資產減值,抵債資產處置等環節的會計處理做了詳細闡述。 《不良資產收購中的房地產評估要點》一文指出,不良資產收購中的房地產評估具有「房地產類型多且分布散」、「評估工作時間短」、「房地產評估價值類型復雜」、「委託方提供的資料中沒有完備的產權資料導致不確定性因素多」等特點,因此,在房地產評估中,需通過走訪當地國土局、房產局等相關政府部門,對是否取得《國有土地使用證》、《房地產權證》、《房屋所有權證》等權屬證書,房產是否抵押、查封、欠費,以及土地規劃資料等情況進行摸底排查。最後,根據委託方的要求,考慮評估對象的特點、交易方式的特殊性如快速變現、拍賣市場客戶購買心理、買受人需額外支付拍賣傭金等因素對房地產處置價格的影響,出具建議處置價格。

Ⅶ 百度一下德國的路德宗教會

路德宗(Lutheranism)是以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團體之統稱,因其教義核心為「因信稱義」,故又稱信義宗,它是德意志宗教改革運動的產物,由馬丁·路德於1529年創立於德國,這一新的宗派的建立,標志著基督新教的誕生。目前其信徒分布在瑞典、丹麥、挪威、德國和美國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共有427個獨立的教會團體,信徒約6840萬人。信仰依據編輯

1583年編成的《協同書》(the Book of Concord),包括三大新經《尼西亞信經》、《使徒信經》、《亞大納西信經》,馬丁·路德的《教義問答》、《施馬爾卡爾德信條》,梅蘭希頓(Melanchthon)的《奧格斯堡信綱》等。[1]2主要特點編輯(一)「因信稱義」,主張人們唯有對基督的真正信仰,才能成為義人,即無罪的、得救的、高尚的、得永生之人、憑遵守律法、道德戒律和外在善功並不能得救。人只有具備了純正的信仰才能成為真正的基督徒,外在的善功只是純正信仰的必然結果。(二)強調聖經的最高權威,認為《聖經》是上帝的啟示,因而是信仰的唯一源泉和准則,一切教義、禮儀和制度均要與之保持一致。(三)堅持「平信徒皆為祭司」,即每個基督徒在教會中均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權利,都可以擔任神職,故不應有任何特權。(四)從「因信稱義」的原則出發,不重視教會的形式和體制的統一,不同的教會制度如主教制、公理制或長老制,在不同的路德宗教會團體中均存在。在北歐該宗擁有國教地位。(五)實行洗禮和聖餐兩項聖禮,突出佈道和唱聖歌,實行嬰兒受洗,認為聖餐禮是神聖的,表明基督真實「臨在」於餅和葡萄酒之中。3歷史發展編輯世界發展路德宗在16世紀傳入北歐諸國和西歐部分地區,至18世紀中葉開始傳入北美。由於移民背景復雜,分散的路德宗教會始終沒有聯合起來。美國內戰更加劇了南北教會的對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路德宗教會才開始著手合並。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在西方列強大肆進行殖民擴張的同時,路德宗也逐漸傳播到亞、非、拉美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二戰結束後,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教會團體的分散和諸多的新問題,路德宗強調加強團結、統一認識,開展傳教和提高教會的作用等新任務。為此,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1947年路德宗世界聯盟(LWF)成立於瑞典,標志著路德宗在世界范圍內的聯合達到了新的階段。此後,該聯盟積極推動教會內外普世合一運動,關注社會與政治形勢的變化。該組織在1957年的尼阿波利斯大會上突出了「自由、團結、改革、服務」的主題、針對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形勢,調整了路德宗的傳教方針,在傳教會議上提出三項任務,即對亞非拉新興的獨立教會從財政上予以扶持,從工作上給予協作,派人培養當地的神職人員,各國的路德宗教會團體也著手解決本國存在的問題並開展活動。德國地區二戰後,東西德大部分路德宗教會最初是統一的,均參加了「福音教會」,有著共同的領導機構,協同開展活動,因而教會成為冷戰時期聯結兩個德國的特殊紐帶,這就決定了德意志路德宗教會始終十分注意東西方關系的切身政治問題。各教會對待國家政治的態度雖存在分歧,但其基本立場是,一方面承認兩個德國政府都是由上帝建立的,基督徒應服從國家政權,另一方面又主張應有條件地承認政府的行為和措施。有的教會團體甚至聲稱基督徒不應順從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政府及其強迫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行為。因此,西德教會與東德和蘇聯曾因軍隊牧師、資助東德教會、無神論宣傳、蘇聯的宗教政策等問題發生了一系列摩擦和爭吵,關系逐漸惡化。1968年後,東西德路德宗教會基本上斷絕了共同開展活動的關系。對於德國重新統一,路德宗教會一貫予以擁護。它還主張東西方應和平共處,停止發展核武器和實現裁軍,但也有的教會認為核武器作為防禦手段有其正義性。西德路德宗也曾針對該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貧富不均現象,提出公正分配生產資料和財富的主張。北歐地區瑞典、挪威和丹麥的路德宗教會擁有國教的地位,教會在立法、財政等方面受議會和政府的制約。其神學立場較保守、少變。但是,戰後教會內外要求實現政教分離的呼聲日益高漲。1953年瑞典頒布法律,擴大公民選擇宗教信仰的自由,部分取消了對公共教育和政府公職的宗教信仰限制,瑞典政府和議會還在60年代初成立專門委員會調查政教關系。挪威政府和議會還在60年代初成立專門委員會調查政教關系也開始注意到擴大教會自主權的要求,但至今無顯著成果。同一時期,北歐教會內還出現了提高婦女地位的呼聲。1958年,瑞典議會通過法案,允許教會向婦女授聖職,1960年開始任命女牧師,但她們的許可權與作用仍受限制,教會內對此事也意見不一,直至1979年始正式確認在教會中男女一律平等。美國地區美國路德宗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經歷了一個持續發展的「復興」時期。教會及信徒數量有較大增長。教會團體也加快了聯合的步伐。1960年~1962年,一些分散的小教會團體分別合並為美國路德宗(American Lutheran Church)和全美路德會(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n)。較古老保守的美國密蘇里州路德會(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也開始轉變其僵硬態度,與其他路德宗教會和其他宗派開展對話,謀求合作。但由於基要派人士重新掌握了該會的領導權,致使路德宗內部的進一步聯合趨於停滯。60年代中期,美國社會新思潮和社會運動不斷涌現,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及女權運動風起雲涌,路德宗的信徒增長率開始停滯,甚至出現降低的勢頭。為此,它著手進行自我調整與改造。前述三個主要教會團體於1965年組成禮儀改革專門委員會,力圖在保留福音傳統的同時,對禮儀進行一些適度的改革。與此同時,它們在理論上強調了關心社會現實問題的重要性,以改變其不關心社會政治問題的舊形象,但這些活動遭到教會內部保守勢力的反對。為吸收更多的信徒,它們還對傳統的福音傳道活動進行了反思,提出流動傳教、跨教會傳教等新方法,並且啟用青年擔任教會領導人,此利於吸收青年信徒。7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路德宗人數減少幅度趨緩,但並未停止。因為這一時期五旬節派對路德宗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吸引了部分信徒的興趣,與此相聯系,基要派勢力有所抬頭。這突出表現在路德宗密蘇里會的轉變中。它們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奪取了該教會的領導權,繼續堅持「聖經無謬」論,反對婦女任聖職,排擠自由派人士,並退出了一些從事普世教會運動的機構及其活動。該教會逐漸成為美國路德宗的保守派的主要營壘,擁有信徒280萬人,會刊《見證報告人》(Witness Reporter)。這些變化引起了其他路德宗教會團體的反思,它們採取了更為積極和靈活的方式促進聯合。經過長期談判,美國路德宗(ALC),全美路德宗(LCA)和福音路德教會聯盟(AELC)於1987年5月合並為美國福音信義會(The Evangelicae 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該會採用1978年完成的「路德宗禮儀書」(Lutheran Book of Worship),既保留了福音傳統又作了一些適應現實的改革。它在美國擁有540萬信徒。會刊《路德信友》(Lutheran)。此外各教會也十分注意討論墮胎等生命倫理學和同性戀道德問題。亞非拉地區亞非拉地區的路德宗教會團體,在不斷高漲的民族獨立運動的推動下,加速了本色化運動進程。如拉美地區路德宗教會,於1965年7月在利馬召開第四次協商會議,會議強調本地區教會的自身團結,擺脫外來控制,爭取社會平等,擴大傳教等。普世合一運動70年代後,在路德宗世界聯盟的領導下,國際路德宗在普世教會運動、傳教和爭取社會正義與世界和平方面表現十分活躍。在普世教會運動中它倡導「和解的多樣性」(Reconciled diversity)即在承認和保護不同教派特點的前提下,進行對話,謀求聯合。以此為基礎,該聯盟及一些國家的路德宗教會與天主教、長老宗、衛斯理宗、安立甘宗、浸禮宗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對話,就神學和社會問題交換看法,發表了許多有關文件,這種對話且有向基層教會發展的趨勢,除此之外,還力圖開展與世界其他宗教和意識形態,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對話。在傳教方面,路德宗世界聯盟極力呼籲其所屬教會大力推進福音傳教工作,鼓勵各國各地區及基層的教會自治自理;同時號召它們加強傳教工作的協調與合作。由於70、80年代路德宗在歐美的影響有所減退,而在亞非拉地區卻有所增加,因而它對第三世界更加重視。1977年,路德宗第六屆大會在達累斯薩拉姆召開,這是該宗世界性大會首次在南半球國家舉行,反映了第三世界教會地位的上升,也說明第三世界國家教會開始形成一個力量。1987年,中、南部非洲和美國的一批黑人神職人員和教徒創立了「黑人路德宗國際會議」(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Black Lutherans),對路德宗的神學合一運動和非洲傳統宗教等問題均提出了自己的獨立見解。在社會問題上,路德宗大部分教會都採取了較為現實的態度和立場,主張本著「公正」的原則處理社會問題,反對戰爭和軍備競賽,要求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提倡「人權」,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倡導維護生態環境;呼籲消除社會貧困。1999年10月31日,路德宗世界聯盟和天主教雙方高級代表在德國奧格斯堡簽署《成義教理聯合聲明》。2006年7月23日,路德宗世界聯盟、世界衛理公會協進會 (World Methodist Council)及羅馬天主教在韓國舉行的世界衛理公會大會上,簽署了具歷史意義的有關「因信稱義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JDDJ)。此聲明表達了確認在「因信稱義」的聖經教導上的共識。[2]2009年1月19日,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舉行了傳統性的大公接見活動,會見了前來羅馬慶祝聖亨里克節日的路德派教會代表團。這項會晤是在第101屆促進基督信徒合一祈禱周的開端舉行的。[3]2010年12月16日上午,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接見路德宗世界聯盟主席穆尼伯·尤南牧師及其代表團。[4]路德宗流傳已有460餘年的歷史。在基督新教各宗派中,它是最早建立的宗派;在神學理論上,對其他教派具有較大的影響;也是人數較多的宗派。其教會團體除少數持基要派觀點外,多數持福音派神學思想,並注意吸收某些新的神學觀點。它重視社會現實問題,注意在各國的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和施加影響。[5]在華情況來中國的路德宗因國籍不同而差會名稱各異,中文都稱信義會。在華傳教區主要在鄂、湘、豫。在上海由1905年(清光緒31年)傳入的北美信義會(E.L.A)和挪威路德會(簡稱N.M.S)合成一個信義會,該會在南昌路38號有1所禮拜堂。[6]中國基督教信義會從歐美傳來的路德宗教會有近20個差會。信義宗教派(Lutheran Church)很早就已經在武漢地區活動。1913年(民國2年),就有4個信義宗差會在漢口近郊灄口聯合設立灄口信義神學院,並出版《信義神學志》與《信義報》,在全國有一定影響。1920年(民國9年)部分信義宗差會在中國組成聯合組織「中華信義會」,成立「中華信義會總部」。到了解放戰爭後期,有16個差會屬於信義宗的教派加入了「中華信義會」,其中在河南、湖北的有5個。「中華信義會」下屬主要聯合事業有灄口信義神學院、中華信義會書報部、信義書局與信義大樓。信義會在武漢的信徒崇拜聚會活動始於1947年,該年7月6日河南豫中信義會一批信徒來到武漢,先後在信義大樓、青年會、海軍「黃宮舞廳」活動,由以美差會為背景的「豫鄂」、「豫中」兩會合辦,牧師為郭紹汾。不久,武昌設立了該會小教堂。在漢口黎黃陂路與洞庭街交界處的信義大樓,共6層,建築面積達7 000多平方米,是由信義宗的美國、丹麥、瑞典、挪威、芬蘭等8個差會捐資於1924年建成的。該樓為過漢之中西教士提供寄寓,也常租給官僚大亨居住。建國後,武漢基督教界開展三自愛國運動,中華信義會於1951年1月在漢口召開會議,宣布割斷與西方差會的一切關系,改名為「中國基督教信義會」,將原來16個以差會為背景的總會統一起來,按照地域劃分教區。「中國基督教信義會」的全國總會設在漢口,負責人為喻筠、陳建勛。[7]中華福音道路德會1913年(民國2年)9月,美國密蘇里州路德會(The 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傳教士牧師雅仁德(Rev.Arndt)夫婦來到漢口,為福音道路德會在華傳教之始。雅仁德首先在漢口海壽里租房傳教。1926年之前武漢曾設有7個教堂。該會初來武漢時,曾先後採用信義會與路德會之名,但為避免與鄂北的挪威路德會相混淆,1927年後改名「美國福音道路德會」。1942年又改名為「中華福音道路德會」。以後該會又陸續向沔陽、宜昌、沙市、恩施與四川萬縣等地發展,抗日戰爭後又發展到重慶、昆明等地,但它的重點活動地區為湖北及四川東部,它的總會一直設在漢口。1927年大革命時,該會所辦之路德中學堅持與學生運動相敵對的立場,受學生沖擊,是當時武漢基督教中唯—被停止宗教活動的教派。1934年該會堅持要在所辦小學里向兒童講授宗教課,拒絕向中國政府立案,因而所辦7所小學都被封閉。30年代,他們在所辦的雙周刊《路德教見證》中常常宣傳反蘇、反共、反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該會總會在武漢解放前一直由美教士任主席,解放後雖由中國牧師李牧群接任(在重慶),但與西差會割斷關系之前,仍由西教士以代主席身份在漢控制一切。武漢設聯合區會,武漢解放後區會負責人為魏天年、魏章榮等人。[7]1949年,美國傳教士陸續回國,途徑香港並開展福音和救濟的工作,組成了日後的「美國路德會香港分會」(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 Hong Kong Mission)。起初,傳教士在調景嶺搭建臨時帳篷,舉行聚會,服事附近的難民;繼而開辦聖經學院,培訓聖工人員。1950年,租用九龍大埔道232號,創辦第一所堂會,舉行國粵語聚會。1953年,該會開辦第一所中學。自60年代起,該會陸續開辦多間中、小學及幼稚園,向學生提供基督化的全人教育,另一方面,學校亦成為福音的基地,堂會及佈道所以校舍為堂址,積極進行學生福音工作。自50年代協助難民開始,該會一直致力發展社會福利工作。至1977年,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成立。同年,該會由宣教區發展為本地獨立教會,並注冊為「香港路德會」(Lutheran Church-Hong Kong Synod),與美國路德會建立夥伴教會關系。該會會友逾八千人,有堂會34間,佈道所八間;中小學及幼稚園40餘間,教員千餘人,學生2萬多人;並有社會服務單位40多個;另設有支援機構九間。[8]廣州中華信義會1867年,德國信義宗教士來華傳道,當時名叫巴陵會,初在廣州油欄門設立禮拜堂進行宗教活動,又設信義神學院,選擇「各方青年俊秀」培養成巴陵會教士。由於活動場地的限制,該會必須另設新址。由傳教士韓士伯、何必力在下芳村購置土地建立新堂(即德國教堂處)。1882年教堂建成,廣州中華信義總會也設在這里。它是德國信義宗在廣東傳道的大本營,信義神學院也設在這里,因為這里是德國教士在廣州的總會,下芳村地區的老百姓叫它為德國教堂。廣州中華信義會的傳教地區,不限於廣州,而是面向廣東全省各個縣,省內北部和東北部的縣份,都有它的活動影子。信義會對客籍居民集中的地方尤其重視,先後向惠州、花縣、清遠、英德、韶州、始興、南雄、江西贛南地區,還有順德、中山、新會、從化、增城等地區派出傳教士。在這些地區建立分會,設立教堂。據1936年統計,廣州中華信義會名下有10個公會,69個區會,中西職員73人,華人牧師7人,四人牧師11人,男教師40人,女教師10人,神學院有學生25人。除了直接的宗教活動以外,還配合傳道活動辦了一些中小學,其中廣州的中德中學和韶州的德華女子中學頗有名氣。此外,在各地辦了一些由教會控制的小學。抗戰期間,教會的影響繼續擴大,它通過傳道、賑濟、救災、慈善事業等擴大宣傳。到1946年廣州信義會的徒眾有了很大的增加,在粵贛兩省有教徒一萬餘人,成為一個很有影響的教會。抗戰期間,廣州中華信義會曾被一些單位佔用,作過孤兒院。1945年,德、日法西斯戰敗投降。因德國教堂是德國牧師募資修建的,抗戰期間又有部分德國人居住在教堂范圍內,故被當時國民黨政府當局認作敵偽財產,在1946年初被國民黨政府的粵、桂、閩區敵偽產業處理局及中央信託局聯合查封。有的房屋被國民黨政府士兵占作營房,有的被當地政府挪作官署,有的田產被農民奪回,有的房子被拆掉。事情發生後,廣州中華信義會總幹事藍體恩連續發信上訴於國民黨政府行政院,竭力申辯廣州中華信義會產業並非德國產業,不屬於敵偽財產。他說:「信義會的經費來源多屬自籌自給」,「一般由中外教友捐資」。他把美國的教會也扯進來,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信義會的日常經費支出「則由世界信義宗大會,及美國信義會撥款……救濟」。藍體恩甚至運動參與接收敵偽財產的美國代表葛雷出面支持。葛雷出具的信義會產業並非敵偽財產的證明上說:中華信義會產業,「並非德國產業」,以後「管業權屬信義會,德國人不得過問。」葛雷以一紙證明,判定信義會產權歸屬。由於葛雷的干涉,逼使敵偽產業處理局不得不對查封一事再下令「暫緩執行」。以後國民黨政府又下令取消查封。[9]台灣地區1950年代,即有四國(美國、挪威、丹麥、芬蘭)八差會一起合作,後因政策不同,有三國四差會仍在台灣信義會內,其餘四差會各自獨立發展,漸次成立新的總會。在台灣的信義會教會,共有六個總會:台灣信義會、中華基督教信義會、中國信義會、中華福音信義會、台灣信義會、中華福音道路德會。除了上述六個總會外,禮賢會台北堂由香港禮賢會在1975年來台設立,後因1980年代香港禮賢會面臨經濟危機,因此原亦設有之堂會機構如永和佈道所、台北禮賢學舍、台北普濟診所等,後來發展就大受影響,而陸續停辦。[10]中華基督教信義會大陸時期原名為「遵道會」。 來台後原屬台灣信義會「新(竹)苗(栗)區信義會」,1958年獨立成立總會,向台灣當局登記,正式名為「中華基督教信義會」(The Chinese Lutheran Brethren Church,簡稱CLBC)。CLBC是由「北美路德信友教會」(The Church of the Lutheran Brethren of North America)(以下簡稱母會)於1900年由五個路德宗教會合組而成。設立之初的異象就是向中國人傳福音。因此在1902年差派齊郝倫牧師及師母抵達湖北棗陽開始宣教事工,1905至1910年又有華倫女士、文達道牧師夫婦、安達倫牧師夫婦等相繼抵華,1910年在河南省桐柏縣,1911年在平氏設立宣教總站,集中力量在湖北省、河南省接壤的邊境傳福音設教會,辦學校及一些醫療工作,所以又叫"豫(河南)鄂(湖北)邊區信義會"。[11]1930年在河南省唐河設立傳福音總站,1933年安德牧師夫婦(Rev E. C. Anadahl)步伍其父安達倫牧師後塵來華,安牧師夫婦在河南工作6年後旋即於1939年回美,因正值日軍侵華,接著是內戰。1954年再來台灣,1979年正式退休回美。[11]遵道會宣教士除以上提到的外,還有齊師母(1902)、羅美珍小姐(1906)、王德龢牧師外號王老虎(Rev P. M. Valder 1919)、饒利亞小姐(1917)、聶和慈牧師(Rev A.E. Nyhus 1928)等均來華。華人教會領袖有張渭濱,塗常五牧師等。直到1949年差會共差派34位宣教士來華。[11]中華基督教信義會雖屬信義宗教會,除了強調四個「惟獨'也即:"惟獨聖經,惟獨基督,惟獨信心,惟獨恩典",主張政教分離外,也有幾項和其他信義宗教會稍異之處。 其中有:一、篤信聖經是上帝的話和三大信經(使徒信經、亞他那修信經、尼西亞信經)及奧格斯堡信綱為信仰根基。二、強調信徒個人重生得救經驗,也即不在意傳統家世。三、不注重崇拜儀式,比如講台在中間,而一般信義宗教會講台在右邊,牧師不必穿特別服裝。四、平信徒也可以參與聖工事奉,如:主日講道、分享等,也即平信徒祭司。五、根據聖經教導,不強調但也不排斥靈恩。六、注重教會自立、自養:為落實此政策,差會規定七年內補助款逐年減少,至七年完全自立。因為這一項早期在台灣蒙召獻身的傳道人尤其有家室者,因早期台灣經濟落後、信徒不知愛傳道人、或信徒收入不高,只夠本身維持家用,奉獻不夠傳道人基本生活所需,相當辛苦,有外出兼職、也有教會利用開辦幼兒園以增收入。如:新竹勝利堂、桃園永生堂、龜山佈道所等,但教會還是先後完成了自立、自養,傳道人子女也有多人獻身傳道如駱月眉、駱玫玲等。七、注重宣教,開拓教會。當教會人力、物力夠時,就開拓新事工。如:勝利堂開拓得勝堂。八、注重本色化地方教會,因此沒有一間教會使用」北美路德信友教會「××分會的名稱,就是由別的教會轉入本會者像雙和教會、復興堂、新生堂也仍然保留原名,以免建造在別人根基上(羅十五20)中華基督教信義會來台工作的動機,是由於1950年美國世界展望會主辦男聲合唱團,前來遠東作福音演唱,團員中一位Joe Erickson先生,看到台灣接受福音人數之眾多受感之後在美國Fergus Falls所召開海外宣教年會中,提出向台灣傳福音的呼籲,這項呼籲當即獲得本會母會信徒,特別是過去大陸時期,與本會具有密切關系人士的良好反應,進一步認為有向台灣外省籍同胞,恢復傳福音之必要。此一建議當即獲得海外宣教委員會之同意,乃於1951年差派原在豫鄂工作多年的聶和慈牧師夫婦(Rev A.E. Nyhus)前來新竹開拓工作,1952年購下南大路214號雙棟日式房屋(現改編為南大路430號),稍加修葺,正式成立教會,聶牧師夫婦工作一段時間 後,業於1964年退休返美。[11]著名成員馬丁·路德梅蘭希頓梅蘭克吞弗里德里希·威廉·奧古斯特·福祿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