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有幾大家族,分別是哪幾個
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指20世紀上半葉控制中國政治,經濟命脈的四個家族,即蔣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陳果夫、陳立夫家族。
有道是:蔣家的天下陳家的黨,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財。
蔣介石是「四大家族」毋庸置疑的領軍人物,有了蔣中正的才能和野心才有了曾經煊赫無比的「四大家族」——「蔣宋孔陳」。蔣控制的是政治,陳控制的是黨,宋孔兩家先後擔任財政部長,長期把持國家的財政大權。
(1)中國信託龍騰擴展閱讀
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一說最早是由中共領導人瞿秋白在1920年代提出的,後來陳伯達在國共內戰中寫《中國四大家族》一文中指稱四大家族借抗戰為名聚斂民財,獲得了多達200億美元的財富。
現在,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一般是指民國時期以蔣介石為首的資本主義買辦統治集團。即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陳果夫、陳立夫四大家族,是國民黨官僚資產階級的代表。
抗戰開始以後,四大家族利用戰爭時期的新情況,極力加強官僚資本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壟斷地位,大發國難財,使官僚資本迅速膨脹。
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迅速膨脹和壟斷地位的加強。是依靠政治特權和經濟掠奪來實現的。它掠奪的對象不僅有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還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和中小地主階級。
雖然四大家族為民間嚷嚷上口,也成為指控國民黨失去民心重要的緣由;然而學術界對四大家族是否存在,更進一步說,他們的「聚斂」成果一直存在爭議。因為這些人的爭議是因黨國體制牟取暴利而生。
當前,大陸學術界目前已經認為這類說法很有爭議;經研究考察後,蔣陳雖有些家產但實際上微不足道。孔宋雖是大財團,但財富的累積仍屬於個人資本主義的范圍,與國家資本主義並不相同。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認為:陳伯達既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學者,他的創作基本上是宣傳品。其著作《四大家族》里頭有許多謬誤,如陳果夫、陳立夫根本不是大家族。蔣中正、蔣經國非常清廉。 而孔宋家族原本就是巨富,孔祥熙、宋嘉澍還曾是孫中山革命時期的金主,宋子文的總財產約七八百萬美元,至今沒有查到貪污的具體事證。
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雖掌管國民黨黨務機構,但陳果夫晚年連看病的錢都沒有,葬禮費用也是由國民黨出,而陳立夫赴美也是借錢來養雞,經證明二陳主管黨務而未見以公謀私斂財的證據。但是也有人認為,四大家族為了掩飾貪腐,故意使出障眼法做清廉秀以欺騙世人。
美國斯坦福大學所藏的張嘉璈檔案中,發現了1939年10月,日本特務機關對國民政府官員在上海外國銀行存款所做的秘密報告。
報告顯示,蔣介石擁有資產6639萬(809萬美元)、宋美齡有3094萬(377萬美元)、宋子文有5230萬元(637萬美元)、孔祥熙有5214萬(635萬美元)。鑒於情報機關所做調查,目的不是公開發表抹黑國民政府高官,因此有一定的可信度。不過國民黨的支持者普遍質疑此資料的准確性。
『貳』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為什麼叫五礦
中國礦業集團是央企,盤子非常大,在各省市都有分公司。分公司根據成立的先後順序按數字排列,五礦就表示第五礦業公司
『叄』 台灣文化大學的詳細資料
中國文化大學,簡稱文化大學、文大,別名華岡,創立於1962年,是一所位於台灣台北市士林區陽明山麓的私立大學,毗臨陽明山國家公園,海拔約410公尺,下臨台北關渡平原,俯瞰淡水河與台北港,校總區面積約21公頃。
創辦人張其昀為史地學家及教育家,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早年是南高史地學派和學衡派的重要成員;嗣後於國立中央大學任教時為國風社的靈魂人物之一,為現代儒學和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先驅。因此中國文化大學的創辦被認為和學衡、國風存在精神聯系,更是對中國文化學奠基人柳詒徵的紀念,為南雍辦學宏旨的延續。
中國文化大學現有學術單位包括文學院、外國語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社會科學院、農學院、商學院、新聞暨傳播學院、藝術學院、工學院、環境設計學院、教育學院,共12學院、59個學系組、41個碩士班、11個博士班;推廣教育部另設有19個系所組。目前董事長為創辦人張其昀之子張鏡湖,校長為吳萬益。
歷史源流
梁啟超先生於1921年擬在天津辦一大學,定名為中國文化學院,並約地理學者即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往任助教。此校後因經費無著而未辦成,但張其昀對此知遇之恩銘記心頭,以能繼任遺志而報知遇,因而在學校草創時命名為中國文化學院,實有此意。
於1962年籌備之初,時任教育部長的張其昀決定先辦研究所,校名曰中國文化研究所,下分十二個學門:三民主義、實業計劃(甲)工學、(乙)農業、哲學(含教育)、文學、史學、政治、經濟、法律、地學、家政及藝術。次年五月,大學部哲學、中國文學、東方語文(內分俄文、日文、韓文三組)、英文、法文、德文、史學、地學、新聞、美術、音樂、戲劇、體育、家政、建築及都市設計等十五個學系成立;九月,夜間部行政管理、社會工作、大眾傳播與商學等四學系成立並招生,乃易名為中國文化學院。
增設大學部後創辦人張其昀原訂名遠東大學,後因總統蔣介石認為「遠東」為歐美之地理觀點,建議改以「中國文化」為校名。文大前身為中國文化學院與中華學術院,1980年改制大學。
「華岡」名稱由來
中國文化大學又名華岡(英語:Hwa Kang)。中國文化大學在陽明山山仔後的校地原為一片橘子園,當時未有名稱。迨至校舍落成,創辦人張其昀取「美哉中華,鳳鳴高岡」之意,擷「華岡」以為地名。在今日校園中的大賢館頂樓(集吳稚暉字)、曉園碑刻與大義館西面入口(於右任書)均可見此字樣。學生社團也多冠以華岡二字,以表示屬於中國文化大學的社團,而在中國文化大學就學或服務的都可稱為華岡人。或有作「華崗」者,為誤用。
學校象徵
校訓、校徽
文大採用「質朴堅毅」四字,作為校訓,以「木鐸」為校徽。
質是質直,朴是樸素、堅是堅強,毅是弘毅。更簡而言之,質朴是實事求是之意,堅毅是精益求精之意。
[編輯] 校歌
作詞:張其昀/作曲:黃友棣
華岡講學,承中原之道統;陽明風光,接革命之心傳。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必有真知,方能力行。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有所不得,反求諸己。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編輯] 象徵顏色
華岡學園的代表色是灰、黃兩色,象徵中國文化「輝煌」之意,並且蘊含張其昀「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的辦學理念。
[編輯] 學術成就
中國文化大學與中華學術院主持編撰的《中華網路全書》是中華民國的第一部中文網路全書。全書共分10冊,38種類別,條目約15000餘條。另外,中國文化大學在法律、新聞傳播、社會科學、藝術、體育、外語領域見長,而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在台灣私立大學中,長久以來均保持國家司法考試合格率排名第三的成績,僅次於東吳大學、輔仁大學,名列全國前十之法學院,此外並通過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
[編輯] 學校環境
中國文化大學除毗鄰陽明山國家公園外,校舍古色古香的傳統式瓦頂建築風格亦為其特色之一,張其昀曾提及盧毓駿教授在校園建設規畫時欲將華岡學園打造為中國建築的博物館,讓每一種風格的中國建築都能在此處展現,因此今日可見許多「器」字形建築坐落在校園各處。往日多有匾額懸於其上,但隨館樓改建與空間調整,已不多見。學校總土地面積達113公頃,校總區佔21公頃,另有新店華林實驗場92公頃、碧園實習農場約30公頃以及雙溪苗圃地0.06公頃,供農學院學生實習之用。仍持續洽購或洽租鄰近不動產,增加學校空間之發展與利用。
[編輯] 校本部
* 大成館:創校時首先興建的館樓,有匾額「萬里樓」一面,由盧毓駿教授研究周代明堂之設計,為校內館樓中藝術價值最高者,現為新聞暨傳播學院及社會科學院所在,附有興中堂、齊園講堂、實習法庭。
* 大仁館:主要為八角攢尖頂建築,由盧毓駿教授設計,現為藝術學院、外國語文學院所在。內設學生藝廊,供美術系學生展出作品,五樓及六樓為音樂系的琴房以及供學生演出的三葉聽。別稱「稚暉樓」。
* 大義館:由盧毓駿教授設計,格局方正,頂樓為天壇式造型,現為理學院、工學院及華岡印刷廠所在,一樓為全年開放之24小時K書中心(學生多暱稱為24K),以及中國信託銀行的存提款機,另館內設有測候儀器供大氣系學生制播華岡氣象報導之用。頂樓西面又名「觀海樓」。
大義館與大典館間有空橋相連,名為春秋坊。
* 大典館:由盧毓駿教授設計,亦為明堂式建築為基礎,但四個突出的角改為圓形的堡壘式建築,舊時用以突顯圖書館所在地「知識堡壘」之意涵。現為文學院、環境設計學院、語文中心、出版部所在。文化大學郵局亦設於此處。
* 大賢館:現為法學院所在,1F至2F為一般教室,3F則為法學院辦公室、教授研究室。
* 大恩館:別名華僑塔,又名「開國紀念館」,原為塔形建築,改建後僅稱為大恩館。地下樓層有社團辦公室、1F為階梯教室、2F及10至12F為行政單位所在、3F至7F為一般教室。而8、9F則改為商學院辦公室。
* 大忠館:別稱「華岡藝術館」,由名建築師王以唐設計,為重檐攢尖頂,附有華風堂劇場、數位學習中心,地下設有華岡美食廣場與大雅館連接。立面左側曉園為創辦人衣冠冢,也是觀賞夜景處。
* 大孝館:舊時別稱「華岡國術館」,改建後成為教育學院與體育館所在。鄰近道路由於視野遼闊,可俯瞰台北市區,是觀賞夜景的著名景點之一,又名「情人坡」。
* 大功館:為農學院所在,由該校建築暨都市設計系前任系主任徐秀夫教授設計。
* 大德館:兩層樓建築,全部皆為理工學院實驗室。
* 曉峯紀念館:為一紀念創辦人張其昀(字曉峰)的建築,主要由三棟大樓組成:華岡博物館、圖書館、資訊中心。內部尚有校史室、數位地球中心、歐豪年美術中心、池田大作研究中心。
* 菲華樓:菲華樓原為教職員宿舍,取名「菲華」緣為紀念菲律賓華僑庄萬里先生於創校伊始首捐鉅資。改建後為國際交流中心、展示中心與會議室。
[編輯] 宿舍
* 大雅館:除與大慈館同為女生宿舍外,五樓以下為華岡美食廣場與社團辦公室。
* 大庄館:又稱「庄萬里紀念館」,與大倫館同為男生宿舍,此宿舍為套房設計,附有浴室及冷氣。
* 大倫館:由盧毓駿教授設計,與大庄館同為男生宿舍。
* 大慈館:與大雅館同為女生宿舍。
『肆』 上海浦東仁濟醫院到黃浦區龍騰人才發展有限公司怎麼走
浦東陸家嘴,現在已是上海最具魅力的地方,改革開放的象徵。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一片神奇的土地是和兩位古老的上海人連在一起的。這兩位 上海人便是明朝的大文學家陸深和他的夫人梅氏。 據上海地方誌記載,迤邐而來的黃浦江在這里拐了 一個近九十度的大彎,留下了一片突出的沖積灘地,從浦江之西向對岸眺望,這一塊灘 地猶如一隻巨大的金角獸伸出腦袋張開嘴巴在這里飲水。在這一塊灘地上,由於陸深的 舊居以及陸氏的祖塋都建在此,因此稱之為陸家嘴。 陸家嘴街道位於浦東新區西北部,東起浦東南路、泰東路,南沿陸家渡路,西部和北部緊靠黃浦江,陸地面積為2.10平方公里,居民2.41萬余戶,6.90萬餘人,設24個居民委員會。辦事處在浦東新區福山路55號。 陸家嘴地區又有大陸家嘴、小陸家嘴、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之說。小陸家嘴:「浦東南路、東昌路內」,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南浦大橋-龍陽路、楊浦大橋-羅山路內」,即內環浦東部分。明永樂年間,黃浦江水系形成,江水自南向北與吳淞江相匯後,折向東流,東岸形成一塊嘴狀的沖積沙灘。明代翰林院學士陸深,生卒於此,故稱這塊灘地叫陸家嘴。境內河流縱橫,主要有高巷浜、謝家浜、東洋涇浜、陸家嘴港等。明末清初,境內西南和中部有散居漁民,後來形成彭家宅。清乾隆年間,為防汛和抵禦咸潮築有護塘,塘外為荒灘,塘內有護塘溝,江蘇等地船民來此定居,逐漸形成楊家毛、喻家門、花園石橋、冶坊橋等自然村宅。清嘉慶年間形成王家門小村落。清道光年間又形成張家堰、吳家弄、姜家弄等自然村落。 清同治元年(1862年)後,英、美、法、日、德等國,在境內先後闢建倉庫、碼頭、堆棧、工廠。同治十年,清政府建立輪船招商局,並在爛泥渡建北碼頭,在陸家嘴設立南棧房。英商在爛泥渡建太沽棧。在陸家渡有法商永興棧,德商瑞記洋行火油池等。陸家嘴沿江先後建起英商祥生鐵廠、日商黃浦造船所、日華紗廠、英商茂生紗廠、英美煙廠等。民族工商業也在此興辦天章造紙廠、熒昌火柴廠、鴻翔興船舶修造廠等。爛泥渡地區商業漸趨繁榮,大宗家用器具、磚瓦竹木等建築材料,各類土特產等均以此為集散地,逐漸形成商業街。抗戰期間,境內商業由爛泥渡路和陸家嘴路,逐漸移向東昌路。境內自南向北,設有陸家渡、爛泥渡、游龍路、隆茂棧、春江、墳山、小南洋、泰同棧等8個舢版對江渡。現大部渡口被工廠、倉庫等所佔,僅存東昌路、泰同棧、陸家嘴3個輪渡站。 解放後,東昌路成為浦東地區最繁榮的一條商業街。有百年老店松盛油醬店、大鴻運酒樓、東方羊肉麵店、德興館等名特商店,其他各類商店,一應齊全。新辟東寧路與陸家嘴集市貿易市場。 1992年,境內有市屬工業26家,區屬14家。其中有年創匯2000萬美元的上海腸衣廠,上海第一家滬港合資經營的上海聯合毛紡織有限公司,日產鮮奶26萬瓶的上海乳品三廠等。開發開放浦東後,境內商業、金融業也有新的發展。自1980年起,在東昌路兩側開設中國農業銀行、浦東電話局、滬東商場、常青花店、麗華家電商店、遠東電梯廠第一門市部、紅江服裝店等數十家。東昌路東段的南側開辦了交通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浦東分行,上海信託貿易投資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浦東分公司等金融機構。1992年在境內又開設東方航空公司浦東售票處和建設銀行、上海投資信託公司浦東證券營業部等。 解放後,通過社會改革和整頓,境內居民委員會組織不斷得到健全。1958年起,街道組織家庭婦女參加集體生產勞動。1960年,先後有1000餘名家庭婦女走上工作崗位,組織起一批里弄生產組、托兒所、食堂和加工場等街道集體企事業,1984年5月全部劃歸區集體事業管理局。1979年創辦街道合作社,有服務、飲食等行業。現已發展到20餘戶。1984年下半年又興辦街道工商企業,今已發展到47戶。1992年底,總營業額2921.87萬元,利潤216.58萬元。其中街道辦企業營業額1887.82萬元,利潤124.4萬元;合作社營業額652.18萬元,利潤34.3萬元;民政福利企業營業額381.87萬元,利潤57.88萬元。私營企業稅收32.25萬元,個體工商業稅收45.96萬元。 為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從浦城路以東到浦東南路,拆除東昌路沿街兩側商店與民房,建高層與多層住宅和商店,道路也從原寬14.5~20米拓寬到24米。先後填平楊家溝、西小石橋、高郵浜、陸家渡浜等河流。改建和拓寬陸家渡路、田度路、東昌路、東寧路、陸家嘴路、浦東南路和泰東路等,改造境內所有彈街路有19027平方米。2000戶居民使用液化氣。拆除西小石橋、吳家弄、朱家宅等簡屋棚戶,陸續興建了長航、長田、桃園、東昌、東園等新村住宅。一些高層建築也先後拔地而起,至1992年底新建築面積已達53萬平方米。浦東南路西小石橋居民已動遷,該地建築一幢18層綜合性金融辦公的銀都大廈。在黃浦區工人體育場原址,建高度約90米的浦東海關大樓,它與浦西老海關大樓隔江相望。境內已破土動工還有新上海大廈、招商大廈、建設銀行大廈、三利大廈、證券大樓和上海導航中心。 境內水陸交通方便,對原有的三個輪渡站進行擴建,又新建了延安東路越江隧道。有13條公交線路經過。 人生就像騎單車,只有不斷前進,才能保持平衡。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