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加坡黃金市場的市場簡介
1969年4月,新加坡黃金市場正式成立。此前,黃金的交易、進出口都由政府部門進行嚴格管制。1969年4月,新加坡政府向七家商業銀行和一家貿易商頒發營業許可證,同意其進行黃金交易,但交易對象僅限於工業用戶、金飾商及其它非個人用戶。當時的主要黃金交易品種規格為一公斤的金條,並且,政府要對每盎司金證受一美元進口稅。由於限制多,市場交易規模小。 1978年5月,新加坡政府按照國際慣例,全面放寬了外匯管制,使得黃金進出境口自由,為國際性黃金期貨交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978年以來,由於國際上黃金需求量的大幅增加,政府在1978年10月正式成立了新加坡黃金交易所,並開始正式進行黃金的現貨和期貨的交易,成為東南亞成立的地一家國際性的黃金期貨市場。
在以後的交易活動中,新加坡黃金市場與倫敦黃金市場、香港黃金市場和紐約黃金市場等地的市場聯系日漸密切,大大促進了新加坡黃金市場的發展,並使其進一步國際化。1983年,新加坡政府又進而改組了黃金交易所,增加交易內容,也提供金融期貨服務,使其與其他國際性交易所進一步銜接。從此,新加坡黃金市場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新加坡黃金交易所全名是新加坡黃金交易所私人有限公司。政府成立這樣一個交易所的主旨在於,在新加坡創建和經營一個黃金交易所,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還負有不斷探索、吸收和創新,制訂和及時修改黃金交易的有關規章和操作細則。
新加坡黃金交易所私人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2月,按照通過的新章程,決定把交易所改造成公共股份公司,全名是新加坡黃金交易所有限公司,這樣,就能容納更過的會員。新加坡黃金交易所原來注冊資金50萬新元,章程修改後的1983年,注冊資本增至200萬新元,由理事會負責策劃、決定和推行交易所的行政方案和日常業務。理事會由常年會員大會選出的6名理事組成,任期為一年,理事會正、副主席之職不能連任。
交易所的股東就是其正式會員。交易所在創辦初期,把會員劃分為交易會員和經濟會員兩類,共10名會員。黃金交易所於1981年4月25日開始,依照新章程取消了原來的交易會員與經濟會員的分類,並規定全體正式會員有權利用自有資金進行適量交易,而且享有如下權利:
可以委派場內交易員在交易所內進行交易;
允許保留適量的買賣空盤;
可以收取交易傭金和其他費用。
每一正式會員必須認購2萬股面值1元的交易所股份,而且須提交25萬元的銀行擔保,並交納常年會員費。若會員為公司,則每個會員至少要繳足資金100萬元。新加坡黃金交易所可以有權吸收准會員,亦稱附屬會員。由於這些准會員不是股東,因此無權儲蓄委員大會,不可用有交易所股份,也沒有表決權。准會員分為本地會員和海外准會員。准會員按規定要繳年損,至少繳足100萬元資金,准會員在交易所內交易不許通過正式會員進行,但可享有50%的傭金折扣。有一點應加以注意,那海外准會員不得直接參與新加坡居民進行交易。從1981年12月開始,採用了鼓勵准會員進行交易的措施,即在事先與正式會員聯系的條件下,允許本地准會員派員在交易所內進行交易。
新加坡黃金交易所經營的黃金包括現貨和6種期貨契約。交易所創造初期,只有100盎司這個唯一的基本點單位。從1980年6月16日開始又增設了以公斤為單位的金條。期貨契約分別為1、2、4、6、8、10個月後交割的6種期貨交易。交易中價格、結算和傭金的貨幣單位為美元。金價的報價以100%純金每盎司的美元價為基準,每盎司的最低報價單位為10美分,最高報價不超過上一結算10美元。黃金期貨每月都有自身的成交價,其價格的波動幅度也受每日停板額度為正負24美元。每當停止交易時,時間為1小時,過後重新開始恢復交易。現貨和已進入交割月份的即期貨不受停板限制。
成交於新加坡黃金交易所的交易,僅限於新加坡交割,黃金證書是黃金交易所(新加坡)批準的唯一交割工具,其格式應得到交易所和結算所得預先批准,而且必須由下列指定銀行簽發方為有效。這些銀行包括:大華銀行、華僑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華聯銀行、諾娃・斯科西亞銀行的新加坡分行。每一證書有效期為一年。黃金證書分為兩種,一種是1公斤面額黃金證書,可兌換1公斤、含量為52.148盎司的定金條;另一種證書為100盎司面額的黃金證書,可兌換至少三條1公斤的足金條。而且,兌換金條應引誘由交易所和結算所然認定合格的鑄造商和檢驗商的印章標志。
2.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的基本資料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ingapore Exchange Limited,SGX)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英文:Singapore Exchange Limited 縮寫:SGX 簡稱:新交所),是亞洲僅次於東京、香港的第三大交易所,亞洲的主要金融中心之一。
1999年12月1日,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ES)與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合並,成立了目前的新加坡交易所(Singapore exchange,SGX)
新加坡交易所網站網址
3.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
亞細亞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ASA GROUP HOLDINGS LTD
亞洲創建控股有限公司
ASIA DEKOR HOLDINGS LIMITED
亞洲電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ASIA POWER CORP LTD
奮發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BENEFUN INT HLDGS LTD
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
CHINA AVIATION OIL (S)CORP LTD
招商局亞太有限公司
CHINA MERCHANTS HLDGS(PACIFIC)
招商局蛇口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CHINA MERCHANTS SHEKOU HLDGS
潤迅通信國際有限公司
CHINA MOTION TELECOM INT LTD
中翔路橋集團有限公司
CHINA TOLL BRIDGES & ROADS LTD
奇勝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CLIPSAL INDUSTRIES (HLDGS) LTD
彩菱動畫有限公司
COLORLAND ANIMATION LTD
中遠投資(新加坡)有限公司
COSCO INVESTMENT (S) LTD
牛奶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DAIRY FARM INT'L HOLDINGS LTD
達科亞洲有限公司
DATACRAFT ASIA LTD
龍置地有限公司
DRAGON LAND LTD
鷹牌控股有限公司
EAGLE BRAND HOLDINGS LTD
東亞科技有限公司
EASTERN ASIA TECHNOLOGY LTD
永義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EASYKNIT INT LTDADJUSTED SHARE
依利安達國際有限公司
ELEC & ELTEK INT CO LTD
耀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4. 新加坡期貨交易所成立的時間
新加坡金融領域回顧
自本世紀60年代起, 新加坡已經逐步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這些年來, 憑借著良好的經濟和金融基礎、親商的法律和經商環境、戰略性的地理位置、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完善的通訊和基礎設施以及高水平的生活水準,新加坡吸引了眾多的國際知名金融機構。如今,金融服務業已佔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
在新加坡,本地及外國的各類大型金融機構約有700多家,為客提供種類繁多的金融產品和務:其中包括貿易融資、外匯換、金融衍生產品、資本市場運作、財團貸款、承銷、合並及購、資產管理、證券交易、財務顧問服務以及特殊保險業務等等。這些行業領頭機構為活躍和提升新加坡金融服務業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根據2006/07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新加坡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金融市場排名中名列前茅,與亞洲金融市場相比則是排名第一。另外,新加坡在2006年被美國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再次評為世界最全球化的國家。
新加坡交易所及證券市場簡介
新加坡交易所(SGX)成立於1999年12月,是由前新加坡股票交易所(SES)和前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合並而成的。新加坡交易所證券市場的交易活動由其屬下的兩家子企業 - 新加坡證券交易有限企業和中央托收私人有限企業共同負責管理。新加坡交易所已於2000年11月23日成為亞太地區首家通過公開募股和私募配售方式上市的交易所。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也是全亞洲首家實現全電子化及無場地交易的證券交易所。它致力於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健全、透明和高效的交易場所,幫助他們實現集資和投資的目標。這些年來,它建立並營造了一個活躍高效的交易市場,以一流的證券交易所而著稱於亞太地區。
新加坡交易所在截止至2006年末已有707家掛牌上市企業,總市值約5,896億新元。這些企業函蓋了各個行業,包括製造、金融、商貿、地產、服務等。
其中製造業 (含電子業) 所佔比例較高,達41%。
新加坡交易所是一個區域性交易所,它吸引了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在這里掛牌上市。截止至2006年末,外國企業佔了總上市公司的37%(約268家),其中中國大陸、香港及台灣地區的企業共158家。外國企業大部份是以新加坡做為融資平台,所以很多外國企業在新加坡本地沒有任何業務運營。其它63%(約460家)的上市企業則是新加坡本地企業,其中有不少的營收來自海外。在與本區域其他國際市場相比,新加坡的市場是最為國際化的。
企業到新加坡上市所考慮的因素
上市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上市成功後也有相應的責任。所以 企業在決定上市時應充分衡量上市的好處與責任。
上市所帶來的好處
上市企業將享有很多好處。其中一些主要的優勢為:
• 為企業的股票創造交易市場
• 加強企業的聲譽和財務信譽
• 提升企業及其產品的知名度
• 使企業有機會為其員工推出股票認購權計劃
• 可通過發行新股和其他證券為企業未來發展進行後續融資
• 利用企業的股票進行收購活動
• 為現有股東提供投資套現的渠道
上市所負有的責任
公開上市有其優點,但也意味企業及其董事負有更多的義務和責任:
• 對公眾股東責任提高
• 需要保持股息和利潤的增長勢頭
• 更容易遭到敵意收購
• 須了解並嚴格遵守監管機構的管理條規
• 提升業績報告標准而造成成本升高
• 在上市後對企業控制力有所影響
• 媒體對企業的關注會減少企業的隱私
作為私人企業的主要股東,依企業的計劃和目標衡量上市的好處和責任是極其重要的。企業應該和律師、獨立會計師和其他專業顧問詳盡討論,以便有更周全的考量。
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優勢
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企業,能享受到這一充滿活力的市場帶來的各項優勢。新加坡交易所透明的市場、完善的科技服務和高度的國際知名度,能讓上市企業和投資者在應付市場變化的同時,實現自己的融資和投資目標。另外,新加坡交易所領先的科技為投資者從全球各地進入其市場打開方便之門。新加坡交易所不斷擴展其全球網路並增強市場深度和交易量的努力,使市場參與者能擁有更高效率更具吸引力的市場。
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股票市場是亞太區最為國際化的市場,將近35%的上市企業來自海外。這個比例與本區域其它的資本市場相比是最高的,也就吸引了很多國際基金經理對新加坡上市企業的注視。此外,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新加坡境內管理的基金在2005年末達到7200億新元,比前一年增長了26%。新加坡擁有超過1500名專業基金經理和投資專家及250名投資分析專家。所有這些因素使得在新加坡上市的企業更容易登上國際舞台。( 見 附錄2a, 附錄2b與 附錄3〕
高效的融資平台
企業在新加坡除了上市是發行新股、募集資金外,它也隨時可以在二級市場集資供進一步發展之用。企業根據自身業務發展的需求和市場狀況可決定再次募集資金的形式、時間和數量。二級市場融資的手續十分簡便、速度也很快。另外,新加坡沒有外匯管制,發行新股及舊股所募集的資金可自由流動。
健全的法規體系
新加坡是一個高效和管理完善的市場,而它健全的法律體系向來眾所周知。這有利於那些尋求樹立良好公司治理形象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新加坡上市企業能獲得投資者更多的信心,並提升公司的知名度。
活躍的股市
新加坡股票市場流通性良好。在與亞太區幾個主要國際市場的換手率比較中,新加坡市場的表現是十分突出且活躍的。外國企業在新加坡市場的表現更為突出。尤其是大中華公司,每月的平均換手率遠遠高於新加坡本地企業。市場化的上市標准新加坡的股票市場有著開放、透明、明確的上市條件。它根據新經濟發展的需要而設計的市場化上市標准,有利於新興且具潛力的中國企業在新加坡市場融資。對於企業發展的最關鍵時期,新加坡交易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融資平台。另外,企業在上市前後都可與新加坡交易所聯系了解相關規定並討論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見附錄4)
靈活的上市條例
新加坡交易所的上市條例非常靈活。企業可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只在新加坡上市或在新加坡和其它市場同時上市。對於注冊地和業務運營地點,新加坡交易所都不做要求。企業也可從三個會計標准,即新加坡公認會計原則、國際公認會計原則及美國一般公認會計原則,選擇其一。此外,上市企業可自由選擇股票交易貨幣及會計報表貨幣。
創新的上市後服務
企業上市後仍然需要經常與投資者溝通和保持密切關系。為了給予上市企業這方面的支持,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幾項創新的上市後服務。這包括定期組織投資者交流會和安排上市企業全球路演。此外,新加坡交易所也推出了全球首創由交易所發起的研究計劃*。通過這些活動,投資者更有機會了解和認識新加坡的優秀企業,企業也能在國際舞台上獲得更大的關注。
融資途徑多種選擇
為滿足各類型企業的上市需求,新加坡交易所提供了幾個上市途徑供企業選擇。除了股票上市,企業也可選擇以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商業信託(Business Trusts)*、全球存股證(GDRs)或外國債券(Foreign Debt Securities) 方式在新加坡交易所掛牌上市。企業應按自身的需求選擇適合的融資途徑。
上市所面對的挑戰
企業改制及重組
由於歷史因素,一些企業的產權結構比較復雜,尤其是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因此,這些企業在上市前的改制及重組工作會比較復雜。
遵循國際化的企業管理規范
企業若要在海外市場成功上市,需要在企業管理方面遵循國際標准,因而一些管理水平還未與國際認可的管理體制接軌的傳統企業需要更多時間改進。這包括管理觀念的轉變及管理人才的選拔與培養。企業上市後也需要執行良好的公司治理。
上市的協調工作
由於上述體制及觀念上的不同,企業在與國際中介機構如主理商、會計師和律師等在准備上市過程中可能產生摩擦。企業需要與這些專業機構更多的相互溝通及互相理解。
宣傳活動及投資人關系
目前,大多數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外國企業都沒有在新加坡營業,因此新加坡的投資者對企業的業務和運作都不太了解。企業在上市前後應著重向公眾和投資者進行講解與宣傳。上市後,企業也應注意保持與投資者的良好溝通,讓投資者了解企業的發展前景。
*只供英文資料
交易時間
交易時間為每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9:00至中午12:30;下午2:00至 5:00。此外,也設有開市前時段(上午8:30至9:00)和閉市前時段(下午5:00至5:06)。新加坡的公共假日休市。
交易單位
股票交易主要以1000股作為一個交易單位。不過,也允許進行零股交易。
自2003年4月14日起,「單位股市場」取代了「零股市場」,從而使零股能夠以少於
整股的任何數量在股市交易。例如,一個購買1060股ABC股票的訂單,其中1000股將在目前現有的市場進行交易,其餘的 60股將在單位股市場交易。由於能夠在現有市場和單位股市場進行合並交易,因此,同一相關股票在這兩個市場中的交易,可以綜合在一個單一的合約中。
現有市場中仍保留整股的交易,以方便那些願意以指定的整股繼續交易的投資者。
5.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的歷史原因
由於歷史原因,新證交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與馬來西亞證交所有著密切聯系,在初期更是共為一體。1910年橡膠和錫礦業繁榮時期,股票交易成為兩地區經濟生活中共同的主要內容。從證券業協會成立直至1973年5月之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一直共有一家證券交易所,兩國將各自證券在兩地聯合掛牌,以直線電話相連,在交易中採用記分牌制度。1973年,馬來西亞政府決定終止馬新兩國之間的貨幣互換協定,兩地共用的交易所因此分家,但兩國企業仍在兩交易所雙重掛牌上市。從1990年1月1日開始,兩國企業互相交叉掛牌停止,作為替代,新證交所允許除牌的馬來西亞公司在克勞白國際市場上市交易。
新加坡證交所是一個共同的證券公司,其成員公司由證券經紀人成員組成。會員席位限於共同證券公司簽發有交易商許可證的證券公司。外國證券公司不能成為成員。在證交所中的交易,只能由同成員公司聯系的交易商或其代理處理。一個由5名委員組成的委員會,是證交所的最高決策機構。
在新加坡證交所正式上市的證券交易分為兩類,第一類的交易應該在結算合同和即期交割的基礎上進行(月內簽訂的合同應該在每月最後一個交易日進行交割);第二類證券的交易在簽約日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即可進行。交易所還設立了一個由電腦控制的中央票據交結所。全部會員公司即可通過該交結所進行交易,籍此可消除會員公司之間的臨時股票交割,從而加速交易進程,並降低運作管理成本。
6.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的介紹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英文:Singapore Exchange Limited 縮寫:SGX 簡稱:新交所),成立於1973年5月24日,同年6月4日,開張營業。經過十幾年發展,到1996年,新證交所上市公司數達226家,總市值2559億新加坡元。目前有2個主要的交易板,即第一股市(Mainboard)及自動報價股市 (The Stock Exchange of Singapore Dealling and Automated Quotation System or SESDAQ)。是一家會員制公司。
7. 新加坡交易所的發展歷史
新加坡交易所的前身為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成立於1973年5月24日。1999年12月1日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ES)與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合並成新加坡交易所。
2000年11月23日,新加坡交易所(SGX)掛牌上市,發行普通股10億股,發行價為1.10新元。新加坡交易所(SGX)是繼1998年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和2000年6月香港聯交所上市後,亞太地區第三家上市的交易所。
通過在新交所掛牌,中國公司可以從國際資本市場集資,享有國際知名度並從全面與透明的條例框架獲益。
新交所不但是優秀上市公司的大本營,在吸引國際發行商方面也位列全球交易所前茅,並快速成為國際金融衍生品在亞洲的海外風險管理中心。
8. 新加坡離岸金融市場的介紹
上世紀60年代,西方跨國公司投資重點向東南亞轉移,美國銀行為了消除美國政府限制資金外流緊縮措施的影響,策劃在亞太地區設立離岸金融中心。新加坡政府審時度勢,積極發展國際銀行業。1968年10月1日,新加坡政府允許美洲銀行新加坡分行在銀行內部設立一個亞洲貨幣經營單位(Asian Currency Unit,簡稱ACU),以歐洲貨幣市場同樣的方式接受非居民的外國貨幣存款,為非居民提供外匯交易以及資金借貸等各項業務。這標志著新加坡離岸金融市場的誕生。
9. 新加坡外匯市場的介紹
新加坡外匯市場是在70年代初亞洲美元市場成立後,才成為國際外匯市場。
10. 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的介紹
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SGX)成立於1999年12月,是由前新加坡股票交易所(SES)和前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合並而成的。新加坡交易所證券市場的交易活動由其屬下的兩家子企業 - 新加坡證券交易有限企業和中央托收私人有限企業共同負責管理。新加坡交易所已於2000年11月23日成為亞太地區首家通過公開募股和私募配售方式上市的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