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託交易 » 交易所對發幣方鎖定比例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交易所對發幣方鎖定比例

發布時間: 2021-06-09 03:38:13

㈠ 上交易所的幣,項目方如何定價

根據項目方個人規劃,操盤規劃來定價,看人

㈡ 注冊好基金會上交易所發幣需要怎麼操作

首先需要撰寫項目白皮書要英文版本的,就目前而言在區塊鏈方面法律相對比較完善的政策扶持的卓志比較推薦大家去注冊一個新加坡基金會,新加坡基金會相比較馬爾他來說注冊費用會低很多,相比較英國等地方來說後期又可以出法律意見書,所以新加坡目前來說無疑是不二選擇。文件下來後需要做法律意見書的話需要提供注冊紙、注冊證書、章程、白皮書英文版即可。我們的律師會根據新加坡法律法規對客戶的白皮書進行修改,並出具相關的法律意見書

㈢ 幣虎交易平台與發幣方勾結坑投資人的錢

你也去投了?

㈣ 各國幣的兌換比例最初是如何規定的

最早一個國家的貨幣(紙幣)的相對價值是由這個國家的黃金儲備量來決定的,我們稱為金本位體制
二戰以後,美元和黃金強制掛鉤,其它貨幣也和美元掛鉤(實際上都是和黃金掛鉤了),這形成了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即以美元為主體的全球貨幣體系。
1970年代以後,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浮動匯率取代了固定匯率體制,一開始一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是根據國際貿易的需求在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價格上變動的。後來大家認為這樣也不符合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採用購買力平價來確定貨幣的匯率,當然購買力平價理論只能從理論上來闡述貨幣應有的匯率,市場匯率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到了1980年代中期以後購買力平價理論被新古典貿易理論所代替(貿易、利率差、央行票據量綜合評判)所代替。

這上面說的都是從理論上對匯率的定價。

在1970年代中期,金融市場交易理論被迅速建立起來,這包括了對效率市場理論(市場包容一切理論)的重新定義和實踐驗證,期權定價理論模型的建立和實踐驗證,也包括了現代銀行和全球金融的管理理論,這個時候市場匯率的決定,往往取決於兩個方面:
1、貨幣發行當局對貨幣的強制匯率定價以及在這個定價上許可的波動范圍,如人民幣、新台幣、港幣、馬來西亞林吉特、阿根廷比索等等,雖然這些貨幣不可流通,但是在貿易條件下他們還是要有兌換的;至於完全可自由兌換的貨幣,象日元、歐元、英鎊等等,雖然他們的發行當局沒有強制制定匯率以及匯率的波動區間,但是他們都會有個底線,該貨幣的匯率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超出了底線,貨幣發行當局或最親密的貿易夥伴政府就會出面干預,最明顯的就是日元,當日元在接近100的時候日本政府就會出面干預,而當日元超過130的時候,亞洲其它國家就會不高興,會去和日本政府談判,甚至於自己悄悄地大量買入日元

2、在市場上,大的機構、銀行是根據自己所持有的外匯資產和負責所承擔的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政策風險等因素來決定自己的匯率報價的,這是因為金融機構要保障其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至於盈利性,只有在保障了安全性和流動性之後才考慮盈利,而小機構、銀行則是根據自己在規避風險的時候向大銀行平盤時的價格決定自己的匯率報價的。關於這一點我也有個比較詳細的回答,你可以去看看,地址http://iask.news.sina.com.cn/b/3700980.html 。
這里也給你貼一遍吧
銀行的報價依據是自己的外匯負債(就是大家的存款了)和外匯資產的風險控制標准來決定的。為了防止擠兌或者其它的風險,銀行的外幣儲備必須有多樣性,這給銀行的經營帶來了極大的市場風險,所以一般的銀行針對其持有的每一種外幣都會有一個風險控制額度,比如說一億美元(風險控制額度±10%),8000萬歐元(風險控制額度±5%),一億瑞士法郎(風險控制額度±15%)……當某種貨幣的持有量高出或者少於風險控制的允許范圍的時候,銀行就必須對外平盤,使得該貨幣的持有量處於可控風險的額度內,這時候銀行會根據當時的市場價格以及自己說希望的市場價格和自己所需要的數量來制定自己對於該貨幣的報價,這個報價可能會和其它銀行的報價相近,也可能會和其它銀行的價格相差很遠。
當某種貨幣的匯率對於銀行非常有利的時候,銀行會考慮以這個價格來交易這種貨幣,但是由於存在數量、期限等諸多問題,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在路透社和bloomberg看見的報價都是協議價,或者意向價,是否能夠按照這個價格成交,還是未知數。
銀行向自己的客戶的報價,往往是銀行可以接受的、又容易立刻對外平盤的價格,並且在數量上,遠小於自己在這種貨幣上的風險控制額度,一旦出現客戶的交易過大的時候,交易員會告訴你另外一個價格。
外匯的交易是訊價交易,也叫協議交易,銀行對外的報價也是獨立的,銀行針對每一個客戶的報價也都是獨立,我們所看到的報價,大多是綜合多個銀行的報價集中體現出來的,對於交易的獨立個體,銀行可以單獨向這個個體報價,當然銀行也可以針對某個特定的群體報價。如果你使用路透社的報價終端的話,你就可以看見,每一個報價後面都有一個銀行簡稱,這表明,這家銀行在上一時刻向市場報出(問詢)了一個該貨幣的該價格的報價,如果有人回應,這個人會直接與該銀行聯系,而不是和路透社聯系。有的時候,在和銀行進行了交易之後,在很短時間內,你就可以看見和你交易的銀行在路透社的終端上報出了一個和你的交易價格一樣的(或者是相差1~2個點的)價格,這說明,該銀行可能是由於和你進行了交易,要對外平盤,當然也可能是某個其它銀行向該銀行平盤時,該銀行頭寸不夠,需要再做一筆和你剛才的交易價一樣(或差不多)的交易,補足頭寸。 由於大宗交易的交割期經常會是48小時,有很多時候,我們還能再路透社終端的通訊系統中看見銀行和銀行之間的詢價信息,有的時候她們的詢價很搞笑的,動不動就會說「這個價能幫我留一天(或幾個小時、一段時間)嗎?」而她的詢價對手有時候會回答「只能留12個小時,過後請重新詢價」冷冰冰的回過去,總給人以熱臉貼冷屁 .股的感覺,呵呵 相對而言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大,但是其每一筆交易都是暗箱操作,你並不知道你的交易行實際的、可以接受的價格時什麼,你也不知道你的交易行實際的、可以接受的交易量時多少,所以我們無法通過一個合理的機制來統計交易量。 另一個方面,雖然整個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量超過2萬億美元,但是絕大多數交易員或者報價員在交易的時候時有交易額度授許可權制,一旦他在這個時間段的交易額度不夠了,她還會冷冰冰的告訴你,「現在沒有價」,而你過5分鍾再向她詢價的時候,她會非常熱情的告訴你現在的價格是多少,有時候還會告訴你,如果你交易XX美元的該貨幣的話,還可以給你優惠N個點(丫老外的辦事效率就是高,這么快就申請到授權不說,還有人找丫的平盤)。

基本上目前的報價有這樣幾種:
詢價:發出詢價價格,等等其它銀行回應,或者向某一個特點的目標(其它銀行、經紀商、客戶)發出詢價價格,等待其回應,這個價格會體現在路透社或者bloomberg的終端上,同時也會體現再他們的通訊系統中。這個價格是個單向的價格。這種報價方式往往發生在交易員(dealer)的規定的授權額度或者某種貨幣風險控制額度不足的時候。
報價:報出自己目前的買賣價,等待他人的回應,一般情況下,我們在某些保證金交易平台、銀行網站上看到的報價,因為報價人並不知道你是買還是賣,這種報價直到報出該價格的交易員(dealer)的授權額度滿了或者該貨幣的風險額度達到一定的水平了以後該交易員的報價才會改變。
撮合價:一般發生在經紀商的對外報價中,經紀商會將價格最相近(但不一樣)時間最相近(可能是同一時間),的兩個報價放在一起進行撮合,然後對外報價,等待交易雙方的回應。由於這里有個數量的問題,所以一般情況下經紀商會提出自己所希望數量要求,如果經紀商非常想促成交易雙方的交易那麼他會用自己的資金補足數量上的差異。這個價格也會體現在路透社或者bloomberg的終端上。

㈤ 合法正規交易所發行虛擬代幣需要注意什麼

首先是對接交易所,也就是交易所的選擇,建議上主流能排的上名的,交易量自然大很多。

然後詳細了解交易所要求及上幣資格,每家交易所上幣要求都不一樣,所需提供的資料也有差別。
大致流程我可以跟你講一下:
1、項目方向交易平台提起上幣申請;
2、平台方審核項目,完成初審後會與項目方做進一步溝通和調查;
3、一些平台方上幣要求持有一定數額的平台幣,或者通過投票上幣的方式進行上幣;
4、通過審核或達到活動條件後,進行上幣技術對接
5、發布上幣公告,並開始交易。
從側面幾個角度也能大致評估交易所的規模
1.基礎貨幣交易額
2.非基礎貨幣交易額
3.(小額)提充幣速度
4.用戶體驗滿意度
5.安全性
打字很累,只能框架說一下,如果想了解詳細的操作方式,交個朋友或者追問都可以

㈥ 我已經有新加坡基金會了,想發幣交易所不讓上,要我提供相關法律意見書及報備,這東西怎麼弄多少錢

這個看你想上什麼交易所了,有些是不需要的,當然了,那些是不知名的。稍微排名靠前的交易所,都有一筆上幣費的,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而且還是美金。
相比之下,相關的法律意見書費用也就是冰山一角了,我只能簡單的大概說一下。
基金會只是你來做這個事的主體,並不是一本證書在手,天下橫著走。
首先,你得證明你這東西不具有證券化性質,做這行的都懂,可以少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需要新加坡律師出具token非證券化性質證明法律意見書。
其次,你得說服你的投資者、購買者甚至是交易所,相信你買賣的這玩意兒是合法合規的,也就是白皮書法律合規律師意見書,當然,有了這個,你也不怕MAS來查水表了。
再次,根據自身狀況,讓律師出具相應的以發行token的方式籌集資金的私募或公募條款。
最後就是決定你的幣是賣給隔壁村的阿花,還是城裡的馬小雲了,這才是關鍵。從包裝、宣傳到選擇交易所,每一項都是決定你所發行的幣的價值與高度,要想牛叉,不惜重金也得砸下來,被認可的人多了,幣流通起來了,隨之的價值自然也就上升了。

㈦ 注冊新加坡非盈利基金會做發幣的話,目前監管嚴格嗎需要做哪些准備

現在成立基金會上交易所發幣的話,監管是相對比較嚴格了,不過新加坡一直以來對數字貨幣和相關產業十分友好,目前全球比較知名的DigiFinex、CoinTiger、DragonEx交易所都設立於新加坡,在新加坡做基金會發幣已經成了行業共識,可信度高,你只需要按規定做法律意見書,發幣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很多客戶已成功操作。

新加坡基金會發幣,需要做得准備為:成立新加坡基金會、做合規法律意見書。

如何成立新加坡基金會?

1:基金會的名稱注為(FOUNDATION LTD)
2:提供至少3位成員(我司提供一位新加坡國籍成員 還需要客戶自己提供2位)的身份證 護照或身份證明證件;
3:非盈利機構注冊資金1新幣 無股份比例(後期授權誰為法定代表即可);
4:注冊地址(我司提供)
5:新方律師審計師擔保(我司提供)
6:新方秘書(我司提供)
7:新方掛名成員(我司提供)
經營范圍
1、Development of other software and programming activities n.e.c.
2、Software consultancy (區塊鏈 ICO 的基本都是這兩個范圍)
注冊資金
1新幣 (非盈利政府規定只能1新幣)
注冊需3-5周;簽名遞交注冊申請後,2-3個工作日可網上查詢公司成立情況,3-5周取得證書、印章等全套文件:

ICO法律意見書,上交易所發幣時為了符合MAS監管需提供:

  • Legal opinion:根據新加坡監管條例出具Token非證券性質證明法律意見書。

  • White paper:白皮書法律合規律師意見書:證明項目合規合法,不觸及或違反任何現行新加坡監管條例。

  • Purchase agreement:根據新加坡條例要求,出具該項目已發行TOKEN的方式籌集資金的私募條款。

  • Singapore law governed terms、conditions for publice:根據新加坡監管條例出具token公募條款、網站公示以及免責申明。

並不是每個都需要做,如果不發幣,只需要做前面2個,要發幣就需要全部都做了。

㈧ 發幣上交易所怎麼選擇

首先肯定不能選擇有跑路風險的交易所,必須不能只看錶面,UI好看的基本都不行,域名不值幾千萬的基本不考慮,運行年頭少的不能選,十個交易所九個要在1-3年內被黑客盜光光,另外發幣肯定9 9 %都是失敗,所以還必須考量,發幣方的要求是不是特別苛刻,很多交易所割項目方,甚至要繳納保證金,繳納各種費用,這樣一來肯定被割。所以要保證金的一定不能上。一口一個不許帶模式的,這種交易所肯定是割的,表面一套背後一套。沒有信譽可講。另外交易所排名都是騙人的,不能看,非小號和mytoken,cmc都是假數據,花錢刷上去的。

㈨ 是不是申請了牌照就可以上交易所發幣了

題主您好,很多人不能區分交易所牌照的作用,是不是申請了牌照就可以做交易所發幣了?
針對性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准確來說交易所是交易平台是直接或間接性的與金錢接觸所以需要申請監管牌照做正規交易所,但不是注冊牌照就可以發幣了,如果嚴格按照可以發幣的流程操作是需要在是新加坡注冊一家非盈利性的基金會作為發幣的主體——幣種(幣名),在現在政策沒有放開的情況下發行TOKEN是需要有一方法律認可的,保障項目合法合規,規避一定的存在的風險,所以就會有很多項目方會通過新加坡持牌的律所出具相關的法律意見書,證明項目的合法合規性,換句話說這樣就可以發行TOKRN了,並且有一定的法律保護。

那麼牌照是何作用的呢?牌照是針對交易所的,為TOKEN發行方提供交易法幣與幣幣代換的平台,嚴格來說沒有牌照不具備開展交易的資格,所以很多交易所去海外拿牌照,交易所實際上是為項目方提供服務,按照項目方白皮書發展操控項目整盤,未上交易所之前的私募階段,前期的TOKEN第一階段發行量,第二階段發行量,上交易所的鎖場階段,交易所會有他們的鎖倉技術,鎖倉技術真的很重要,因為鎖倉做不好會使整個盤面失控不可收拾,所以不要完全依賴交易所提供的鎖倉,萬一交易所鎖不住倉損失也不可估量,所以我們已經為一個項目投資很多時間與資金的情況下還是有必要再做一個鎖倉技術作為預防的。

交易所的和項目方是雙向的,一方面項目方當然希望上幣實力雄厚的交易所,交易所也想收入一些好的項目,第三類項目做好了項目方會做自己的交易所,把直接自帶流量的項目轉到直接搭建的交易所,做雙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