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託交易 » 信託不能上市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信託不能上市

發布時間: 2021-06-08 19:10:22

㈠ 六家都未成功 信託公司上市之路有多難

業內人士認為,增強資本實力是信託公司謀求上市或掛牌的首要原因。事實上,近年來信託行業已經掀起了增資潮,上市或掛牌新三板有助於信託公司進一步增強資本實力。此外,藉助轉型公眾公司完善公司治理,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公司的激勵機制,為原有股東提供退出渠道,提升公司的品牌效應,亦被認為是信託公司謀求上市的重要原因。

㈡ 信託公司IPO存在什麼障礙,為什麼要採用借殼

第一,信託公司信息透明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信託公司一方面有保密的性質。但是上市成為公眾公司,必須要對信息公開,透明。這一點就很難做到。

第二,業務同質化嚴重,信託公司的業務同質化非常嚴重。幾乎市場中的信託公司做的業務類型雷同度很高。
第三、缺乏核心的盈利模式。信託公司目前的盈利主要是來自於產品的管理費。其他的收入來源沒有。
第四、信託公司在做業務的時候未決訴訟很多。因為項目一出問題就必須和融資方打官司,但是打官司往往需要很長時間,而且官司不斷。這直接影響了上市的過程中證監會的審核。

㈢ 請問高手,信託集合產品可以投資未上市股權嗎,就是會對要上市的企業有影響嗎

OK高手來了。嘿嘿。。。
是可以的,這種在信託行業叫股權收益集合信託。是只受資方用受限股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原始股或者非流通股作為質押資產來向信託公司申請融資,信託公司在嚴格審核風險之後會暫時持有該股份,一直到合同到期日,該公司在以合同價格或者上市時的流通價格來回購。這樣信託公司從中贏利,不知道我說的你懂了沒,不懂沒關系在問我就可以。
還有你問的那個說對上市企業有沒有影響,答案是有的。個人認為是有利得影響,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的運作時需要大批量的流通資金的,所以通過信託融資,可以很好的解決上市公司的流通資金問題,而且回購方便,對自己行使企業股權也沒有影響,還有就是在信託合同期間,信託公司持有股權時,一般不行使股東權利,除非有特定的大事件需要緊急裁決是在形式股東權利。所以信託公司的暫時持股,不會對上市公司的股東持股比例產生影響。反而解決了上市之前的資金需要。
不知道我說的清楚不?如果清楚,請把分給我,謝謝。

㈣ 信託公司都是一些比較大型的公司,到目前為止為什麼只有兩家公司上市了,其他的信託公司為什麼不上市

那是因為國家限制信託機構上市,不過現在政策逐漸放寬,會有信託公司陸續上市的

㈤ 私募股權信託產品的問題,企業有信託成分無法上市,那麼私募股權信託如何退出求高人解答!

由於所持有的企業無法上市,只有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尋找買家,把股權兌現成現金才能實現退出。有時候這種私募股權是營造目標客戶所需求的且符合客戶配套運營的子公司為目的運作進行的,一個公司若要有一定產業鏈需要一定的資金和時間,而這類私募股權就是通過幫助營造產業鏈其中一環,把所持有股權的公司打包銷售給客戶使其資金可以退出。

㈥ 信託為主體做股權投資 IPO有障礙嗎

作者:周永信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26499891/answer/3356253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但以信託製做股權投資,真正發展起來起始於2008年。
2008年6月25日,銀監會印發了《信託公司私人股權投資信託業務操作指引》。這使得以信託計劃的方式進軍股權投資領域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之後出現了很多信託制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可惜好景不長。
很快,證監會就表示,公司上市前存在信託計劃持股的,必須進行清理,否則不予放行。
有人認為這是部門博弈的結果,但應該也存在以下原因:
一是信託持股突破了《公司法》對股東人數的限制,違反證券法對公開發行證券的有關規定;
二是信託公司作為受託人要為受益人的相關情況保密,這與資本市場的信息披露原則有沖突;
三是信託登記制度的缺失,信託公司作為企業上市發起人股東無法確認其代持關系。
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反正此路不通了。
不過信託制的確成就了一批基金(其中有幾家現在已非常知名,也非常成功),因為他們當時以信託方式募集來資金後,投了一批很不錯的項目。後來不能IPO了,就將股權轉到了關聯公司,基本沒有影響退出。
2012年4月,銀監會和證監會眾多創造高層通過洽商,對重啟信託計劃開設證券投資賬戶達成了共識。同時,兩部委也對放行IPO前信託計劃持股空間的可行性進行了溝通。可惜,最後沒有結論。
所以現在的情況是,信託計劃作為主體做股權投資,IPO仍有障礙。
再說下信託計劃嵌套有限合夥。
2009年建銀國際就曾做過迅速類似騰飛的嘗試,即其設立的建銀醫療保健股權投資基金(不過不是嵌套有限合夥,而是嵌套公司制,但原理相通)。後來未見該基金有項目以IPO的方式退出。
2010年9月底,天津成立了4家所謂的「信託計劃嵌套有限合夥」的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其中有三家是由中信信託牽手上海華岳投資設立的。分別是博道信元股權投資合夥企業、華辰佳業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御道元誠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另有一家是由西安國際信託和江西鄱陽湖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的天津大石洞穩健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
這四家企業的運作模式是,信託公司先成立信託計劃,然後將募集信託資金以有限合夥人方式設立有限合夥制企業,並以有限合夥企業的身份參與到投資當中。
從理論上來講,這種信託嵌套有限合夥的方式,可以規避信託計劃參與IPO的政策限制,因為在PRE-IPO的公司股東中,信託計劃將以有限合夥企業的身份出現。

㈦ 上市前將股權信託,會影響公司上市嗎

個人認為是有利得影響,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的運作時需要大批量的流通資金的,所以通過信託融資,可以很好的解決上市公司的流通資金問題,而且回購方便,對自己行使企業股權也沒有影響,還有就是在信託合同期間,信託公司持有股權時,一般不行使股東權利,除非有特定的大事件需要緊急裁決是在形式股東權利。所以信託公司的暫時持股,不會對上市公司的股東持股比例產生影響。反而解決了上市之前的資金需要。

㈧ 信託計劃作為主體做股權投資,IPO 會有障礙嗎

以信託計劃為主體做股權投資,在2005年就曾出現過(當年12月30日渤海銀行成立,引入了境外投資者渣打銀行和天津信託通過募集民間資金成立的集合信託計劃,這一創新做法在當時曾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但以信託製做股權投資,真正發展起來起始於2008年。
2008年6月25日,銀監會印發了《信託公司私人股權投資信託業務操作指引》。這使得以信託計劃的方式進軍股權投資領域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之後出現了很多信託制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可惜好景不長。
很快,證監會就表示,公司上市前存在眾多穿在信託計劃持股的,必須進行清理,否則不予放行。
有人認為這是部門博弈空間的結果,但應該也存在迅速騰空以下原因:
一是信託持股突破了《公司法》對股東人數的限制,違反證券法對公開發行證券的有關規定;
二是信託公司作為受託人要為受益人的相關情況保密,這與資本市場的信息披露原則有沖突;
三是信託登記制度的缺失,信託公司作為企業上市發起人股東無法確認其代持關系。
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反正此路不通了。
不過信託制的確成就了一批基金(其中有幾家現在已非常知名,也非常成功),因為他們當時以信託方式募集來資金後,投了一批很不錯的項目。後來不能IPO了,就將股權轉到了關聯公司,基本沒有影響退出。
2012年4月,銀監會和證監會高層通過洽商,對重啟信託計劃開設證券投資賬戶達成了共識。同時,兩部委也對放行IPO前信託計劃持股的可行性進行了溝通。可惜,最後沒有結論。
所以現在的情況是,信託計劃作為主體做股權投資,IPO仍有障礙。
再說下信託計劃嵌套有限合夥。
2009年建銀國際就曾做過類似的嘗試,即其設立的建銀醫療保健股權投資基金(不過不是嵌套有限合夥,而是嵌套公司制,但原理相通)。後來未見該基金有項目以IPO的方式退出。
2010年9月底,天津成立了4家所謂的「信託計劃嵌套有限合夥」的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其中有三家是由中信信託牽手上海華岳投資設立的。分別是博道信元股權投資合夥企業、華辰佳業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御道元誠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另有一家是由西安國際信託和江西鄱陽湖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的天津大石洞穩健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

㈨ 國內信託公司哪家實力最強,為什麼大部分都沒有上市

我國68家信託公司中,真正意義上算是上市的信託公司只有陝國投和安信信託。其他66家信託公司都並沒有上市。
同質化較嚴重,缺乏明顯有競爭力的業務,被認為盈利不可持續,加上信託的私募性質,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因素,信託公司上市之路一直較為坎坷。
除了盈利模式不明晰會導致信託業務的可持續性受質疑之外,目前信託公司面對的上市最大阻礙就是監管層沒有放行,允許信託公司上市的一紙文件始終沒有落地。

㈩ 為什麼幾乎所有信託公司不上市

那是因為國家限制信託機構上市,不過現在政策逐漸放寬,會有信託公司陸續上市的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