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託交易 » 若是信託受託人過失損失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若是信託受託人過失損失

發布時間: 2021-06-01 13:57:44

㈠ 整個信託期間在受託人無過失的情況下風險由誰承擔為什麼

委託人
財產是委託人交由受託人管理的,不因受託人產生的風險當然是自負了,否則誰來搞信託
當然這個是理論知識
現實中國內存在著信託資產出現風險,一般都是信託公司先自己墊付的

㈡ 為什麼信託機構會拒絕自益信託的委託人轉變受益人是不是轉換受益人會對信託公司造成損失

拒絕不會給信託公司多帶來一毛錢的利益!

信託公司拒絕協助原受益人和新的擬議中受益人辦理信託受益權轉讓登記手續,無非兩種情況:

1、違反原信託合同約定。比如【原告與致真公司要求同時辦理分割轉讓的再轉讓業務】,具體怎樣,得看到具體的信託合同才能說。

2、新的擬議中的受益人不具資格。其中既有其從事某項商業交易的具體資格,如外資獨資企業繞了個圈子,打算受讓的信託受益權對應的股權,是屬於國家規定的外資限制或禁止進入的行業的;又或者,其受讓資金來源不明,對」信託財產來源合法性「和」信託目的合法性「的判斷,是信託公司的應盡義務,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反洗錢。

到底什麼情況,還是得看信託合同等文件才能說清楚。

㈢ 信託產品中信託公司法律規定的承擔什麼責任

我國信託法上確定的受託人的義務有:
按照信託行為的要求執行信託的義務;忠實於受益人的義務(其主要內容是受託人不得利用信託為自己謀取利益與不得將信託財產變為其固有財產);以善良管理人的注意和謹慎來執行信託的義務;對信託財產與其固有財產以及其他信託財產分別管理的義務;建立信託帳簿的義務;親自執行信託的義務(不能讓他人代理,除非信託行為另有規定或者受託人有不得已事由)。
我國《信託法》以過錯責任為原則,無過錯責任為例外。如第22 條規定「違反信託目的,違背信託管理職責、處理信託事務不當」;第27條「將信託財產轉為固有財產」;第28 條「將固有財產與信託財產進行交易或者將不同委託人的信託財產進行相互交易」,而又未經委託人或受益人同意且未為信託文件規定的;可以看出,受託人主觀過錯是比較明顯的。無過錯責任的情況是受託人轉代理。依我國信託法,受託人以親自處理信託事務為原則,只有在信託文件有規定或者有不得已事由的情況下,才可以委託代理。但在委託代理情況下,即使受託人就委託人的選任和督盡到注意義務、善良和誠實行事,他仍將因為代理人的行為而承擔無過錯責任。

㈣ 信託業務人是委託人還是受託人呢為什麼說信託產品的風險絕大部分是由信託業務人來承擔急,謝了!

你的這個「信託業務人」是啥意思?從哪兒來的概念?

1、無論是依照國內現有信託相關法規,還是追述到海牙國際法院關於信託法律制度的國際公約中,信託這個法律關系中,只涉及三個主體:委託人、受託人、受益人。

國內目前被大多數人視為一種理財產品的集合信託業務中,委託人和受益人往往是一個人,就是所謂的自益信託。

2、按照目前國內的涉及一般投資者的信託業務來看,且如果你問題中所謂的信託產品就是目前大家最常提及的集合信託產品的話,則信託產品依法定為投資類產品,信託產品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故此總的而言應當比照股票、基金等風險投資類產品,設定買者自負的原則,也即投資者(委託人/受益人)為信託產品風險的首要承擔者。信託產品在法律上存在本金折損的可能。

3、一般大家都會認為應該由信託公司(受託人)承擔所謂「信託產品」的風險,這其實是錯誤的。嚴格的說法是:

委託人/受益人,承擔信託產品的風險。在確認其信託本益未能按時足額獲得清償時,可以向法定有權機構主張對受託人盡職管理義務的追究。比如是否有違反信託合同約定,挪用信託資金引致損失等等。但這不能改變委託人/受益人是信託產品承擔者這一事實。

㈤ 信託受託人的法律後果

受託人的忠實義務是道德義務法律化的結果
USES制度是指土地所有人在世時將土地轉移給受託人,受託人成為土地的所有者,在委託人去世以後,受託人可以為受益人的利益繼續持有該土地或者在合適的時機將土地所有權轉交給委託人指定的人,這樣就有效地規避了封建法律對於土地繼承和贈與的限制。在道義上,受託人負有按照委託人的指示行事的義務,自己不得享有土地的實際利益。
那麼英國歷史上是否確實出現過受託人違背其忠實義務的情況?我們認為,個別的受託人違背其忠實義務的情況應當說是難以避免的,但是,這種情況卻不曾大規模和普遍地出現與蔓延,究其原因主要是
(1)英國人幾乎都是忠實的教徒,虔誠的宗教信仰決定了他們不能作出違背道德義務的行為;
(2)土地用益制度階段是信託制度的發育階段,信託財產都是土地,不是金錢,其物理屬性決定了其難於像金錢那樣被挪用,所以也導致了受託人違背忠實義務的客觀限制;
(3)英國的法律體系特有的衡平法不是依據普通法的法律規范而是依據良心和道德進行裁決,導致任何違背受託人忠實義務的行為,雖然不會招致普通法的制裁,但是可能會招致衡平法的制裁。
從14世紀末開始到15世紀,衡平法院開始根據受託人應當依據自己的良心行事的理論,強制受託人遵守事先的道德上和倫理上的義務,越來越多的受益人在衡平法院獲得了救濟。到了15世紀中葉,衡平法院按照慣例使USES制度具有了強制性,從而終於將受託人的忠實義務轉化為了法律義務。因此,正是衡平法的發展,才賦予了忠實義務法律上的強制效力。

㈥ 信託公司把委託人的資產投資虧損了,信託公司要賠償嗎,怎麼賠償

要分別對待,如果信託公司在各個環節都已盡到受託人的責任,那麼是不賠償的,比如私募基金類的,08年股市大跌,基本上所有的私募基金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但大多數跌幅都遠遠小於上證指數以及其他公募基金。作為私募基金經理以及受託人(信託公司)都已經盡職了,這個就不賠償。否則只要把錢放信託公司不就等於放保險箱了嘛,照去年那樣不是賠死啦!
如果受託人由於自己的失職造成的信託財產的損失,受託人要進行賠償,但以受託人自有資產為限,不足的部分仍由委託人自己承擔。
所以選信託產品前要先選有實力的信託公司,在投資前一定要知道自己買的信託計劃資金投向是什麼,風險有哪些,信託公司是通過什麼手段來規避這些風險的,如果風險控制手段是您認同的,再購買,如果風險控制手段您覺得根本控制不住存在的風險,最好謹慎考慮後再決定是否投資。

㈦ 信託業務中,在受託人無過失的情況下,信託財產的風險由什麼負責

這個一直是由投資人來承擔的。投資人簽合同的時候都有風險提示函的。這個函也是必須簽的。對於信託來說。如果產品出問題。受託人,也就是信託公司肯定有責任。不可能無過失。因為信託出問題往往是投後管理沒管理好出的問題。如果管理人盡職盡責。有那麼多風控措施。能夠很好的保證投資人的資金安全(市場變動太劇烈的情況除外)。

㈧ 法律關系中自然人之間的民事信託糾紛案件中,因受託人過失造成信託財產損失,委託人可以據此向對方索賠嗎

你好

只要不是信託本身的風險,由其他原因造成的損失,可以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或賠償。

㈨ 委託理財之民事信託糾紛中,受託資金被第三方人騙走,受託人與承擔的法律責任。

《信託法》
第二十二條受託人違反信託目的處分信託財產或者因違背管理職責、處理信託事務不當致使信託財產受到損失的,委託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撤銷該處分行為,並有權要求受託人恢復信託財產的原狀或者予以賠償;該信託財產的受讓人明知是違反信託目的而接受該財產的,應當予以返還或者予以賠償。

㈩ 民事信託受託人所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第二十五條受託人應當遵守信託文件的規定,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處理信託事務。

受託人管理信託財產,必須恪盡職守,履行誠實、信用、謹慎、有效管理的義務。

第二十六條受託人除依照本法規定取得報酬外,不得利用信託財產為自己謀取利益。

受託人違反前款規定,利用信託財產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所得利益歸入信託財產。

第二十七條受託人不得將信託財產轉為其固有財產。受託人將信託財產轉為其固有財產的,必須恢復該信託財產的原狀;造成信託財產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十八條受託人不得將其固有財產與信託財產進行交易或者將不同委託人的信託財產進行相互交易,但信託文件另有規定或者經委託人或者受益人同意,並以公平的市場價格進行交易的除外。

受託人違反前款規定,造成信託財產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十九條受託人必須將信託財產與其固有財產分別管理、分別記帳,並將不同委託人的信託財產分別管理、分別記帳。

第三十條受託人應當自己處理信託事務,但信託文件另有規定或者有不得已事由的,可以委託他人代為處理。

受託人依法將信託事務委託他人代理的,應當對他人處理信託事務的行為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