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分別解釋一下信託型私募基金和結構型私募基金
信託型私募基金:通過信託計劃,進行股權投資或者證券投資,也是陽關私募的典型形式
組合(結構)型私募基金:為了發揮公司式,契約式,虛擬式3種組織形式的優越性,可以設立一個基金組合,將幾種組織形式結合起來。組合式基金有4種類型:
(1)公司式與虛擬式的組合;
(2)公司式與契約式的組合;
(3)契約式與虛擬式的組合;
(4)公司式、契約式與虛擬式的組合
Ⅱ 交通銀行原董事長潘其昌何時因病逝世
2018年8月3日,交通銀行原董事長潘其昌,於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6歲。
潘其昌,1932年9月生於浙江慈溪。1950年2月參加工作。1987年2月任交通銀行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兼上海分行總經理。1993年10月任交通銀行董事長。
2015年,國務院批准《交通銀行深化改革方案》。圍繞探索大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實施內部經營機制改革、推進經營模式轉型創新三大重點,交通銀行穩步推動深化改革項目落地實施,改革紅利逐步釋放,轉型動力有效激發,核心發展指標不斷提升。2017年,交通銀行已連續九年躋身《財富》世界500強,營業收入排名第171位; 位列《銀行家》雜志全球1000家大銀行一級資本排名第11位,較2016年排名上升2位。
Ⅲ 集合信託計劃是信託為什麼叫陽光私募
繼銀信合作的單一通道業務不斷受限後,信託公司的「集合通道」也在迎接新的沖擊。
所謂「集合通道」是指信託公司通過集合產品來做通道,較常見的「集合通道」有陽光私募模式等。
21世紀資管研究中心近日獲悉,上海證監部門日前已下發有關通報,要求轄區內券商同「外部金融產品」合作開展跨線條業務時需保證合規、警惕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券商與之合作的 「外部金融產品」,主要以信託計劃和基金子公司專項計劃為主。而在業內人士看來,來自上海證監部門的此次通報,對「集合通道」雪上加霜。
事實上,信託公司「集合通道」業務的失守或不止於此,隨著私募基金業備案工作的開展,陽光私募行業的「去信託化」時刻也將到來,而信託公司為陽光私募提供「發行載體」的通道業務亦在縮水。
一方面,來自其他金融牌照的湧入正在讓信託公司「通道出租」業務承受著市場沖擊,其牌照價值正日趨縮水;而另一方面,來自監管的多重合圍也讓信託公司的各類通道業務進退維谷。
監管通報券信模式風險
據21世紀資管研究中心了解,上海證監局下發《關於要求證券公司合規開展各類創新業務的通報》(下稱通報)指出,部分券商存在其固定收益部或資產管理部同銀行、信託公司及基金子公司簽訂投資顧問協議等現象,並提供交易安排與流動性支持。
事實上,由於此前券商資管等業務因受到投資范圍限制,多「借道」信託計劃、基金子公司專項資管計劃等外部工具為「通道」從事各類投融資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證監會曾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從事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風險管理的通知》(下稱26號文),對基金子公司的集合類通道業務進行了叫停,而此後,開展集合通道業務的信託公司則成為了券商該類業務中主要合作對象。
「券商找到一個項目,然後再找信託公司或基金子公司來做通道,然後用自己的營業部做募集。」上海一家券商的資管項目負責人肖冰(化名)透露,「後來 26號文下發後,基金子公司敢拿集合做通道的少了很多,更多是找信託來做。」
在該模式下,券商通過投資顧問或財務顧問協議實現對集合信託的控制,而信託公司則在其中賺取相應的通道費。
「項目通常是券商的,渠道則來自於營業部和三方,而只有產品是信託提供的。」肖冰坦言:「對於收益分配和兌付責任,則通過投顧協議的形式確定,這種模式相當於信託把集合產品租借給券商,券商則擁有了一塊臨時的『信託牌照』。」
券信模式涉嫌違規?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券信業務合作欠缺標准化,在券商和信託的部分合作業務中,信託公司有時亦非純通道方。「也不能說信託完全是通道,因為具體的收益和兌付義務也要視項目的開展方式而定。」 肖冰指出。
據其介紹,若信託公司「不介入」作為通道的集合產品,僅賺取1‰-2‰的通道費用,但券商方面還需以書面形式對項目提供兌付或回購保證;而信託公司若全程參與項目盡調,則項目收益則由雙方協議共享。
「如果沒有本息的協議保證,拿集合做通道等於在『玩火』,因為一單集合信託出事,所在公司的集合業務都會受到影響。」上海一位信託經理潘堯(化名)直言,「現在許多信託都不敢拿集合做通道了,就算做也需要通過合同來明確雙方權責。」
然而,在下發的《通報》中,前述模式的「投資顧問協議」「約定超額收益」「本息變相承諾」「遠期回購」等操作均被指涉嫌違規,而這也意味著,前述業務模式或將迎來監管整治。
「這個通報其實管不到信託,也沒有這類業務叫停,只是券商做得更小心了,信託也變相受到影響。」 潘堯表示,「但這類業務本身屬於監管套利,沒有可持續性,被叫停也只是時間問題。」
更有業內人士認為,由於集合產品會承擔風險,因此不能稱之為通道業務。「集合不能被稱為通道,因為所謂通道業務是不實際承擔風險的。」一位基金子公司項目經理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還有一類 「集合通道」,即信託公司與銀行開展的「假集合」業務,而該模式亦曾被市場懷疑出現在去年底中誠信託與吉林信託的兌付事件之中,不過,或受到此前風險事件影響,信託公司的該類「假集合」業務目前已較為鮮見。
「這類業務的權責最後容易和銀行糾纏不清」,北京一位信託經理表示:「今年監管層對信託的態度比較嚴,這類業務已經很少有信託敢做了,而且就算做了集合,公司也要去參與盡調的。」
而亦有業內人士認為,和被指涉嫌違規的「純通道」業務相比,券商以集合資管計劃參與交易結構的「嵌套模式」,即券商以集合資管投資集合信託的形式開展項目運作,會滿足合規要求;與此同時,隨著券商資管場外資產直投業務的放行預期的臨近,也意味著信託將面臨更大范圍的沖擊。
「用資管嵌套的模式比純投顧協議的方式要更合規,資管參與了交易結構,收益分配的問題就解決。」肖冰表示,「不過現在大家更期待的是資管開放非標直投,這樣就不再需要借信託的通道了。」
陽光私募「去信託化」時刻
在與券商等機構的合作中,信託的集合通道業務正在日趨退潮,而與此同時,此前藉助信託完成運作的陽光私募也邁入「去信託化」時刻。
值得一提的是,私募行業的「去信託化」與去年6月份正式施行的新《基金法》不無關聯,該法正式將私募基金納入監管序列,而在此前,沒有明確監管權的私募機構不得不尋求牌照機構的產品通道來實現份額募集,而私募機構僅作為產品的「投資顧問」出現。
「之前私募行業不受保護,套上信託其實也是一種合法化路徑,有利於增強產品的規范性,同時在稅收方面也有一定優勢。」北京一家私募人士指出,「但是新基金法成立後,協會接受了私募基金的備案,私募的募集也有了依據。」
事實上,私募機構的「去信託化」已初現端倪,例如在國內知名私募重陽投資旗下的「重陽A股阿爾法對沖基金」中,重陽投資就作為該只基金的受託管理人而非「投資顧問」,同時亦無信託公司從中承擔通道角色。
無獨有偶,富舜投資、上海世誠、榮盛泰發等公司在多隻已備案基金中的管理類型為「受託管理」而非「顧問管理」,截至7月22日,該類已備案的「去通道化」私募基金已達100隻,占已備案產品的僅4成。
與此同時,券商資管和基金專戶也在同信託搶食私募通道業務,如上海淘利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發行的「諾德-淘利趨勢套利5號資產管理計劃」就藉助了諾德基金的專戶實現發行,而其另一隻產品「華寶證券淘利趨勢套利6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則將華寶證券的資管計劃作為通道。
在當前全部已備案產品中,有61隻私募基金借道基金專戶或券商資管的通道發行,而取道信託的陽光私募產品僅有44隻。
而在牌照紅利流失,領域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以信託為發行載體的陽光私募規模也出現明顯縮水。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2日,今年成立的陽光私募數量達到1048隻,總規模為243.66億元,較去年同期內361.87億元的規模縮水32.67%。
在業內人士看來,信託公司通道業務的日漸式微與行業背後行之將盡的制度紅利有關。而隨著監管收緊和資管業的持續開放,其制度紅利或將進一步收窄。
「信託具有財產獨立、破產隔離等法律特性,像資產證券化等項目中就離不開信託關系的支撐,而其他資管計劃仍然屬於委託關系。」潘堯指出,「但是在傳統業務,特別是通道業務上,信託公司的優勢正在快速喪失。」
Ⅳ 交通銀行原董事長潘其昌在何處逝世
2018年8月3日,交通銀行原董事長潘其昌,於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6歲。
潘其昌,1932年9月生於浙江慈溪。1950年2月參加工作。1987年2月任交通銀行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兼上海分行總經理。1993年10月任交通銀行董事長。
2015年,國務院批准《交通銀行深化改革方案》。圍繞探索大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實施內部經營機制改革、推進經營模式轉型創新三大重點,交通銀行穩步推動深化改革項目落地實施,改革紅利逐步釋放,轉型動力有效激發,核心發展指標不斷提升。2017年,交通銀行已連續九年躋身《財富》世界500強,營業收入排名第171位; 位列《銀行家》雜志全球1000家大銀行一級資本排名第11位,較2016年排名上升2位。
Ⅳ 保監會統信部主任向東
政界精英田紀雲原國務院副總理
王丙乾原財政部長、國務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王光英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李金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審計署審計長
金人慶原北京市副市長、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財政部部長
戎子和原財政部副部長、代部長
王紹鰲原財政部副部長
胡立教原財政部副部長
貝仲選原財政部部長助理
余蔚平財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翟熙貴原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
陳華審計署國外貸援款項目審計服務中心主任
李予昂原國家稅務總局局長
程法光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
孫志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中將)
穆虹國家發改委副主任
李克穆保監會黨委副書記副主席
柯卡生銀監會非銀司司長
曹聰國家稅務總局地方司副司長
郭左踐中國保監會財險監管部主任現中國保監會天津監管局局長
楊凌隆中央辦公廳調研室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丁先覺財政部基建司司長國務院金融監事會原主席
范巍國務院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
侯慧君中央紀委監察部駐教育部紀檢組監察局副局長
易仁萍審計署管理司副司長
張漢興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民政部計財司司長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
魏禮江國務院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
傅東中國財政雜志社黨委書記兼社長
譚純喜中國審計報社社長
貴敏財政部農業司副司長
路英財政部社保司副司長
劉光忠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
劉鍵國土資源部財務司副司長
謝庚中國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
畢朝英財政部離退休局副局長
杜儉國務院金融機構監事會原主席
劉高潮國家文物局機關服務中心副局長
馮秀華財政部國務院參事室國務院參事(正司長級別)
崔敬伯財政部稅務總局避副局長民建第三、四屆中央委員
央行系統戴相龍原中央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天津市市長、現任中國社保基金會黨組書記
王成銘中國人民銀行黨組成員兼機關黨委書記中央金融工委副書記
樊晡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黨委書記
史紀良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副行長、現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副主席
王啟人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行長助理。中央委員,中央駐澳門聯絡辦主任
李東榮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副行長
段曉興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行長助理
金建棟原人總行金融管理司司長
郭玉華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人事司司長
任俠中國人民銀行內審司原副司長
蔡荀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副行長
李亞新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副行長
郝治安人民銀行太原市分行行長
趙保衛中國人民銀行山西省朔州分行行長
路國英中國人民銀行甘肅省分行副行長
李小秋中國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副行長
王樹臣中國人民銀行寧夏分行行長
商業銀行系統總行
牛錫明交通銀行總行董事長
陶禮明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總行行長
段曉興原華夏銀行行長
史紀良原中國農業銀行總行行長
吳北英中信銀行總行副行長
王文彥中國工商銀行總行董事
喬偉交通銀行董事會副董事長
魏盛鴻中國民生銀行總行副行長
林克平中國民生銀行總行黨委副書記
宮少林招商銀行總行副行長招商局集團董事
劉淑蘭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副行長
顧京甫中國建行總行業務總監(副行長級別)
錢中濤中國進出口銀行總行副行長
王希坤中國光大銀行總行副行長
郭玉華中國進出口銀行副行長、兼紀委書記
郝震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審計局副總經理
郭義明中國民生銀行總行財務總監、黨委委員
朱紅波中國農業銀行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胡亞輝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個人金融業務部副總經理
王燕中國建設銀行總行信息技術管理部副總經理
何志成中國農業銀行總行高級經濟師
陳偉平安銀行副行長
何仲森銀川商業銀行董事長
於化北河北省張家口商業銀行董事長
謝衛全國人大代表交通銀行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王德衍中國銀行總行董事長、行長
各地分行
杜煒中國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行長
沈若雷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行長
張德寶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辦公室總經理
楊志宏中國工商銀行河南省分行總會計師
張永革中國農業銀行青海省分行行長
周金倫中國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行長
李楚章中國農業銀行廣州分行行長
姚金華光大銀行南京分行行長
施繼德中信銀行蘇州分行行長
王樹臣中國銀行寧夏自治區分行行長
徐常寧中國建設銀行寧夏分行副行長
束堅中國農業銀行新疆自治區分行副行長
沈弟茵交通銀行海南分行副行長
李文佔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河南省分行副行長
楊傑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山東分行副行長
魏秀蘭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紀檢委書記
汪長安中國銀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長
於丕濤國家開發銀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長
倪百祥中國工商銀行浙江分行行長
任海龍民生銀行杭州分行行長
潘守庚中國銀行黑龍江省分行行長
閆振生中國銀行石家莊分行副行長
杜煒中國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行長
徐良深圳發展銀行成都分行副行長
申松君中行浙江省分行行長
邱發宗中行四川省分行行長
葉一新中行澳門分行行長
王德文工行新加坡分行行長
丁燕生前中銀香港及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
吳念魯前中國銀行盧森堡分行行長
張斌中國銀行深圳分行業務部總經理
吳慶平中國工商銀行山東萊蕪分行行長書記
曹霖中信銀行深圳分行副行長
地方政府侯凱上海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章銳夫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高瑞科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王詩全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駱玉林青海省副省長
韓英廣東省九屆人大副主任
庄惠春浙江紹興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
曾廣宇民建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委
楊任遠原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邵明鈞廣東省深圳市稅務局原局長
周桂根江蘇省財政廳廳長
苑廣睿天津市河北區區長
冀國強天津市靜海縣縣委書記
李雙成江蘇省財政廳副廳長
邵桂芳江蘇省連雲港市人大原副主任
李小平江蘇省地稅局局長
張凡陝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黃玉德陝西省西安市地方稅務局局長
李生誠新疆銀監局局長
吳炳貴廣西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李培林湖北省財政廳副廳長
朱小莉湖北省水利廳紀委書記
葉青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
王小烈河南省審計廳副廳長
王連清河南省國家稅務局局長
繆學剛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環保廳廳長
王希龍江蘇省徐州市市委書記
左紹偉河北省財政廳副廳長
顧月濤河北省秦皇島市人大辦公室副主任
章永福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王維國甘肅省地稅局局長
董樹林甘肅省煤炭工業局局長
崔正華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趙春甘肅省發改委主任
吳仰東甘肅省白銀市政府市長
張智軍甘肅省財政廳副廳級
馮毅雲南省審計廳廳長
陳秋生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財政廳廳長
陸浩雲南省統計局局長
陳輝明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何紹華成都市副市長
趙世洪河北廊坊市委書記
劉新春山西省太原市人大主任
李愛慶北京市財政局副局長、北京國資公司董事長
王罡北京市財政局機關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
黃炳福江蘇省蘇州市委副秘書長
趙文娟江蘇省蘇州市政協副主席
任振榮財政部駐寧夏監察專員辦事處專員
呂勇海南省農墾總局局長、黨組副書記
賈國明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竺向東青海省財政廳辦公室副主任
楊之春甘肅省財政廳黨組成員、省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
李津寧夏地稅局副局長
蔣金波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巡視員省委書記辦公室副主任
企業系統金建棟國泰證券首任總裁
邵淳華夏證券有限公司原董事長、中國航母的奠基人
崔立中中國水利水電對外公司總會計師
謝衛全國政協委員、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姚江濤江南證券有限公司總裁
張樹忠大通證券總裁
徐鍔原攀鋼集團總會計師、副總經理
陶冬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香港)有限公司副總裁
黃強涌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
沈若雷香港申聯國際投資(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
鄭浩鳳凰衛視中文台專題組副總監
魏崇智香港中國廣告有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小平中國金幣總公司副總經理
張志鴻鴻基世業房地產公司董事長
袁振宇北京住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中關村科技發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詹平原長江三峽集團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財務總監
胡峰銀河證券首席基金分析師
董鋒中信建投證券公司財務總監
繆建民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
戴鳳舉中國再保險有限公司原董事長總經理
劉家德中國人壽股份副總裁
馮知傑中國人壽財險副總裁
王新利民安保險(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兼深圳分公司總經理
王志泰中國人保信託投資公司原副總經理
葉楠招商局海達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
段方曉瑞泰集團副總裁
陳剖建天安集團董事長
劉央西京投資管理公司(香港)主席
向可碧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雲南省分公司原總經理
張亦興中國銀行信託投資公司董事
汪曉峰金信信託董事長
劉志忠尤尼泰稅務師事務所董事長
徐波微軟中國區財務總監
魏東涌金集團創始人
譚麗霞海爾集團副總裁,首席財務官
陳基華中國鋁業執行董事、副總裁
范肇平南山集團副總經理科研院所於中一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著名財政學專家
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副局長
張天成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常務理事
呂世傑中國國情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系統王廣謙中央財經大學校長
王柯敬中央財經大學前校長、中央財經大學校友總會會長
邱東中央財經大學前黨委書記北師大國民核算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北師大國民核算研究院院長
高一斌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姚遂中央財經大學原副校長
陳明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
梁勇中央財經大學副書記
史建平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
郝書辰山東財經大學黨委書記
姚得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副校長
李光龍安徽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郝如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
杜英斌山西財經大學前校長
陳永達原青海省工商銀行副行長、現杭州工商幹部管理學院副院長
劉姝威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CCTV感動中國人物
易仁萍南京審計學院院長、黨委書記、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高一斌國家會計學院第三任院長中國會計學會會計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劉怡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財政學系副主任
梁紅梅西北師大經濟教研室主任
趙國春新疆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老一輩名師陳岱孫,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家,北京大學教授。
崔敬伯,1932年回國,曾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中法大學、中國大學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員,川康直接稅局局長,直接稅團副團長和國民黨政府立法委員。建國後,歷任財政部稅務總局避副局長,中央財政幹部學校副校長,中央財政金融學院教授。
崔書香,1937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系碩士學位。1939年獲哈佛大學瑞德克利夫學院經濟學系碩士學位。1952年至今,先後任中央財經學院、中央財政部幹部學校、中央財政金融學院、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姜維壯,1962年起,中央財政金融學院財政系教授,財政部學位委員會、教材編審委員會和全國在職同財政幹部培訓指導委員會委員等。
聞潛,著名經濟學家,均勢市場理論和消費啟動理論創始人,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天民,著名會計學家。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Ⅵ 中國十大企業家
來源:收藏家雜志電子版2019年12月 僅為轉載,侵權可聯系刪除
排名不分先後。
排名第一位:劉鑾雄
劉鑾雄,廣東潮州人。1951年生於香港。早年就讀於加拿大大學,獲學士學位。1974年畢業回港,加入其家族的吊扇製造業務,獲「風扇劉」之綽號。
劉鑾雄眼光敏銳,極具魄力,以狙擊手姿態馳騁於香港股市,自1985年迅速崛起。現已發展成為擁有4家上市公司的綜合性大集團,總市值追隨十大財團之後,成為香港候補財閥,業務擴及地產、傳媒、建築及製造業等方面。
2020年4月6日,劉鑾雄家族以1150億元人民幣財富名列《胡潤全球百強企業家》第62位。
劉鑾雄收藏界主要事件:
2006年,劉鑾雄以1737.6萬美元買入安迪沃霍爾的畫作《毛澤東》(Mao),2007年,香港蘇富比拍場,劉鑾雄再以3920萬美元(約3.0487億港元)買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世界名畫《清晨》,此畫既是高更在塔希提島巔峰時期的畫作,也被業界公認為可與梵高、畢加索等國寶級大師頂尖之作比美的大作。
2011年,劉鑾雄以1.94億元天價競得齊白石《山水冊》;緊接著,2012年,畢加索名畫《阿爾及爾的女人(F)》上拍,劉鑾雄再次豪擲1600萬美元將其拿下,就在眾人還在唏噓驚詫時,劉鑾雄再甩出一句:「這幅畫在2011年上半年的要價已經4200萬了,1600萬買這么靚的畫,太值了!」嗯,大富翁的思維果然就跟常人不一般!我們緊盯著當下,人家永遠在放長線!
2006年以4300萬元港幣收入英國畫家大衛·霍克尼作品《The Splash》英國畫家大衛·霍克尼作品,這幅畫是他2006年以4300萬元港幣收入,通過仇國仕、李鑒宸、程壽康三人的緊密協調,2020年2月的倫敦蘇富比「當代藝術」專場拍賣會上2311.7萬英鎊成功拍賣掉,摺合人民幣達到2億元以上,過了14年,凈賺人民幣1億6千多萬。
排名第二位:張宗憲
張宗憲中國藝術品收藏家,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不遺餘力地收藏中國瓷器和中國字畫,在世界文物收藏圈內受到普遍敬重。他是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公司在香港拓展市場的主要推動者。同時他對北京、上海幾大藝術品拍賣公司也傾注了大量精力和財力。
張宗憲收藏界主要事件:「看得見、買得到、捂得起、賣得掉」。他一個階段專注於收藏一個系列,有了階段性成果之後再轉向下一個系列,不使自己無所追求。
隨著他的畫作陸續在蘇富比以高價賣出,他又開始了下一個「戰役」:滿世界收了100多件宮廷御制掐絲琺琅彩,在故宮專家的協助下出版了精美藏品集,並於2007年12月在蘇州博物館舉辦了藏品展。張先生又於2012年春天在蘇州博物館舉辦了鼻煙壺收藏展。400餘件展品,多姿多彩,雅俗共賞。開展那天,上海收藏家代表團50餘人前去祝賀,見張先生在人群之中應付自如,真乃收藏界的「常青樹」。
排名第三位:劉益謙
劉益謙,1963年出生,曾就職於上海森林電子工程有限公司、上海邁爾福電工設備有限公司,現任新理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天茂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益謙是2008年十大新聞人物。2013新財富中國富豪榜以170億排名第三十名。
2015年3月,劉益謙以1402.6萬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8690萬元)拍得一件歷經600多年歷史的明代佛經,為本屆紐約亞洲藝術周期間最昂貴的拍品,也是亞洲以外地區拍賣價格最高的中國書畫作品。
2016年4月5日,以2.4億港元,加傭金2.7億港元(約合2.25億人民幣)競拍成功張大千晚年巨作《桃源圖》。2016年胡潤百富榜,劉益謙家族以345億財富排名第44位。2018年10月,劉益謙家族以350億元人民幣財富位居2018年胡潤百富榜第71位。2019年7月,位列2019福布斯中國慈善榜第90位。
2019年10月10日,劉益謙家族以400億元財富位列《2019年胡潤百富榜》第65位。
2020年2月26日,劉益謙家族以410億元人民幣財富名列《2020世茂深港國際中心·胡潤全球富豪榜》第386位。
2020年5月12日,劉益謙以312.5億元人民幣位列2020新財富500富人榜第71位。
劉益謙收藏界主要事件:劉益謙是一個收藏大鱷,他名下的收藏品,可謂是五花八門,基本上每一件都是大手筆。劉益謙在收藏界如同大神一般的存在,可與收藏界另外一位大佬馬未都相媲美。劉益謙的諸多藏品中,得意之作首推雞缸杯。劉益謙為了雞缸杯,也是下了血本,斥資2.8億拍下。阿美迪歐·莫迪利亞尼,《側卧的裸女》,西藏唐卡(15世紀),明朝佛經,蘇軾《功甫帖》(約1790年),紫檀雕花龍椅(清),官窯花瓶(Song dynasty)
排名第四位:陳泰銘
陳泰銘,籍貫台灣,國巨集團董事長,男,1956年9月28日出生,台灣十大富商之一。關之琳的前夫。學歷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 現職國巨董事長 ,身價逾百億元 ,興趣美食、品酒、馬術及藝術品收藏。
2020年2月26日, 陳泰銘家族以160億元人民幣財富名列《2020世茂深港國際中心·胡潤全球富豪榜》第1251位。
陳泰銘收藏界主要事件:陳泰銘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主要收藏西方和中國的現當代藝術以及中國官窯瓷器。陳泰銘曾經砸下3300萬美元在紐約蘇富比秋季當代藝術拍賣中,買下拍場中第二高價,為英國藝術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自畫像畫作,手筆令人咋舌,打破當時該尺寸作品最高價記錄。
排名第五位:王健林
王健林,男。1954年10月24日生於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1970年入伍,1986年從部隊轉業,畢業於遼寧大學,7月進入大連市西崗區人民政府任辦公室主任,1989年起擔任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十一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兼任APEC中國工商理事會副主席、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
2009年中國經濟十年商業領袖。2011年福布斯中國慈善榜第1位。2013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王健林以凈資產860億人民幣問鼎中國首富。2014年彭博億萬富翁指數中,王健林凈資產達到人民幣1543億元,亞洲第三。2014年福布斯中國慈善榜第1位。2015年福布斯發布全球富豪榜,王健林以242億美元財富成為中國內地首富。2015年胡潤發布全球華人富豪榜,王健林以2600億財富首超李嘉誠成全球華人首富。
王健林收藏界主要事件:王健林收藏了很多畫家的作品,國內外就畢加索,莫奈、吳冠中、傅抱石、李可染、楊振洋等一百多位近現代畫家的1000多幅館藏級作品,市值超100億元。
排名第六位:馬雲
馬雲,男,漢族,中共黨員,1964年9月10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市,祖籍浙江省嵊州市谷來鎮,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始人,現擔任日本軟銀董事、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理事會主席兼全球董事會成員、華誼兄弟董事、生命科學突破獎基金會董事、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
1988年畢業於杭州師范學院外語系,同年擔任杭州電子工業學院英文及國際貿易教師,1995年創辦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信息發布網站「中國黃頁」,1998年出任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國富通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1999年創辦阿里巴巴,並擔任阿里集團CEO、董事局主席。
2013年5月10日,辭任阿里巴巴集團CEO,繼續擔任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6月30日,馬雲當選全球互聯網治理聯盟理事會聯合主席。2019年9月10日,馬雲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繼續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成員。
2017年12月15日,榮獲「影響中國」2017年度教育人物。2018年9月10日,馬雲發出公開信宣布將於2019年9月10日卸任集團董事局主席,由CEO張勇接任。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馬雲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2019年3月,馬雲以373億美元財富排名2019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21位。2019年5月10日,馬雲等17位全球傑出人士被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任命為新一屆可持續發展目標倡導者。2019福布斯中國慈善榜排名第3位。2019年10月獲得福布斯終身成就獎。2019年10月19日,入選2019福布斯年度商業人物之跨國經營商業領袖名單。
馬雲收藏界主要事件:馬雲被國民親切稱呼為「馬爸爸」,阿里巴巴集團的創始人,創造淘寶、支付寶,同時馬雲以及他的團隊一起締造了電商界的神話「雙十一」,每年的成交額成倍的上漲,是商業天才也是慈善大家。在一場慈善拍賣會上,有一幅書法作品被拍賣出了468萬元,那就是馬雲的墨寶《話蟬》。作為專業的書法家可能一幅作品都不會賣出這個價格,而馬雲的墨寶一出場卻引發了熱烈關注,瞬間成為了焦點被買家積極競拍,並最終以468萬元一錘定音。2015年3月,馬雲突然現身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引起一陣騷動。在隨行人員的陪同下,馬雲在其藝術品投資智囊團李鑒宸陪同下觀看了周春芽和劉煒的作品,時隔幾天後,他又出現在北京香格納畫廊,欣賞曾梵志的作品。這不是開玩笑,2014年他就過了把癮,次年其畫作就入選最貴藝術品。由馬雲和曾梵志合作完成《桃花源》油畫,2015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被人以3600萬港幣拍下,按單位尺寸計算,價格甚至超過齊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拍下天價,除了曾梵志的功底外,更與馬雲的名氣不無關系。但更與其馬雲背後強大的藝術品投資智囊團息息相關。
排名第七位:王中軍
王中軍,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1960年出生於北京,1994年獲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大眾傳媒專業碩士學位;同年,與弟弟王中磊一同創立華誼兄弟。1998年,王中軍先生帶領華誼兄弟成為首個以投資方式進入電影行業的民營公司,並於2009年帶領華誼兄弟在創業板成功上市,成為中國首家上市娛樂公司。
從《手機》到《非誠勿擾》,從《夜宴》到《可可西里》,自稱對電影是外行的王中軍,打造了國內第一家創業板上市的民營影視製作公司。2015華人富豪榜榜單第338名。
王中軍先生曾獲得2009中華文化人物、2009年度華人經濟領袖、2010年度時尚企業家、2010《綜藝》年度人物、2010和2013年度最具影響力的25位企業領袖等諸多獎項。
王中軍先生酷愛藝術及收藏,作為獨立藝術家,他如今已成功舉辦3次個人畫展。王中軍先生還熱衷於公益和慈善事業,將畫作義賣所得全部捐贈華誼兄弟公益基金。
2015年5月5日,王中軍以2990萬美元(約1.85億人民幣)(含傭金)拍下了畢加索於1948年創作的油畫《盤發髻女子坐像》。
2016年,王中軍畫作《我不是潘金蓮》拍出345萬,早在2012年他就畫出了兩張布面油畫,分別是80x60cm的《我不是潘金蓮之一》和70x60cm的《我不是潘金蓮之二》。
王中軍收藏界主要事件:在2014年11月的紐約秋拍,蘇富比推出梵高《雛菊與罌粟花》,這幅作品歷史價值非凡,蘇富比專家稱之為「二十年來出現於拍賣市場中最珍貴的梵高靜物油畫」,估價為3000萬至5000萬美元,吸引了現場藏家相繼舉牌,最後以5500萬美元落槌,由一位電話上的藏家競得,背後的買主即為王中軍。此作,加計傭金後成交價達617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15億元)!亦是中國藏家首次購藏如此珍稀的梵高之作。
排名第八位:潘石屹
潘石屹,男,1963年11月14日出生於甘肅天水,著名地產商,SOHO中國的董事長,大學畢業後到國家石油部工作,1987年開始在深圳和海南開創房地產生涯。
1992年,潘石屹與合作人共同創建了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開發房地產。1995年,潘石屹與妻子張欣共同創立了SOHO中國有限公司。2013年11月11日匿名人士指出潘石屹將撤出上海投資佔SOHO總量75%,潘石屹對此作出否認。
2014年7月23日,潘石屹夫婦參觀了Facebook。2014年7月24日,潘石屹微博披露,他和妻子張欣參觀美國科技公司蘋果公司,蘋果CEO庫克親自接待並講解他們新的辦公樓。
2014年7月24日,SOHO中國基金會向哈佛大學捐款1500萬美金一事,引起巨大爭議。2014年10月29日,SOHO中國又與耶魯大學簽訂捐助協議,向耶魯大學捐贈1500萬美元。2016年胡潤百富榜,潘石屹、張欣夫婦以220億財富排名第95位。2016胡潤房地產富豪榜,潘石屹、張欣夫婦以130億排名第31。[3]2019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潘石屹、張欣夫婦以94億美元財富排名第597位。[6]2019年10月10日,《2019年胡潤百富榜》揭曉,潘石屹以220億元人民幣財富獲得153名。2019福布斯中國400富豪榜,張欣、潘石屹家族排名第107位,財富值215.7億元人民幣。2020年2月26日,潘石屹、張欣夫婦以250億元人民幣財富名列《2020世茂深港國際中心·胡潤全球富豪榜》第729位。2020年3月20日,潘石屹、張欣夫婦以250億元人民幣財富名列《2020胡潤全球房地產富豪榜》第68位。
潘石屹收藏界主要事件:「長城腳下的公社」位於北京北部山區的「水關長城」附近,佔地8平方公里,已建成的一期12幢別墅分別出自中國、日本、泰國等地的12位亞洲著名建築師之手。
排名第九位:李嘉誠
李嘉誠(1928年7月29日—),漢族,出生於廣東潮州潮安縣,祖籍廣東潮汕地區,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及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資深顧問。連續21年蟬聯香港首富,1999年始連續15年華人首富。2020年《福布斯》發布香港富豪榜顯示,李嘉誠位居第二,身價294億美元。
1939年6月,剛讀初中的李嘉誠在與家人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靜庵的家裡。1958年開始投資地產。1979年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1年獲選「香港風雲人物」和太平紳士。1989年獲英國女王頒發的CBE勛銜、1992年被聘為港事顧問、1993年度香港風雲人物、1995年至1997年任特區籌備委員會委員。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連續15年蟬聯華人首富寶座。2011年,李嘉誠工夫茶傳奇故事入選國家孔子學院漢語外教文章。2014年3月,李嘉誠將屈臣氏股份近25%作價440億港元賣給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在8個月中已套現超過710億港元。2015年3月下旬,李嘉誠旗下公司和記黃埔與西班牙電信公司Telefonica達成最終協議,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將斥資約102.5億英鎊(約合956億元人民幣)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電信運營商O2。
2017年11月,李嘉誠基金會決定未來8年再捐資20億元支持汕頭大學建設,曾被傳要從汕頭大學撤出被證實為謠言。2018年5月10日,李嘉誠正式退休;6月29日,李嘉誠辭去汕頭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職務;9月,李嘉誠入選「世界最具影響力十大華商人物」。
李嘉誠收藏界主要事件:4至10世紀的敦煌寫經共有43卷,將於慈山寺內輪流展出,圖為《道行般若經》第9卷。
排名第十位:張近東(張桂平)
張近東,祖籍安徽天長,出生於江蘇南京。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高級經濟師,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工商聯扶貧工作委員會主任。自2003年起連續15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2018年1月30日,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0年,張近東在南京創辦了蘇寧。1999年全面切入綜合電器領域,率先提出了全國連鎖發展模式,帶領蘇寧走向全國。2009年張近東帶領蘇寧向互聯網轉型,2010年,蘇寧易購上線[6]。2017年3月9日,張近東在全國兩會上發表《大力推動實體零售向智慧零售轉型》演講,明確提出未來零售就是智慧零售。張近東及蘇寧重視社會責任的履行,先後發起了「陽光脫貧計劃」、「夢想大篷車」、「善行者」、「足球1+1」,「築巢行動」、「溪橋工程」、「冠軍課堂」、「圓夢課堂」、「校園足球夢」等系列公益慈善項目。2020年4月6日,張近東以950億元人民幣財富名列《胡潤全球百強企業家》第89位。
張近東收藏界主要事件:元代畫家任仁發《五王醉歸圖》以超過3億元的價格成交,這位藝術品市場上低調的「隱富」也由此引發社會關注。
附加:王石
王石,男,1951年1月生,原籍安徽金寨,生於廣西柳州,蘭州交通大學(原蘭州鐵道學院)給排水專業畢業,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原任集團董事會主席,兼任中國房地產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房地產協會城市住宅開發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深圳市房地產協會副會長,深圳市總商會副會長等職。2014年9月,仁川亞運會期間在參選亞洲賽艇聯合會主席的投票中以18比7大勝日本對手大久保尚武成功當選,其任期為5年。
2015年10月23日,當選深圳市社會組織總會會長。
2017年6月30日,萬科召開股東大會,王石正式辭任萬科董事會主席,為充分肯定王石過去33年對萬科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貢獻,董事會委任王石為董事會名譽主席;7月1日,王石就任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2018年8月,辭去華大基因獨立董事一職半年後,王石正式宣布出任華大基因第一大股東華大控股的聯席董事長。
2018年12月,王石入選「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榜單。2019年12月18日,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
王石收藏界主要事件:雞血石杯
來源:收藏家雜志電子版2019年2月 僅為轉載,侵權可聯系刪除
Ⅶ 舊上海的黑幫老大是哪幾個
舊上海的黑幫老大有三位,分別是:
1、張嘯林
1877年張嘯林出生在浙江慈溪,隨後跟隨著自己的父母到了浙江杭州,張嘯林從小開始就表現的游手好閑,無所事事,打架斗毆對於張嘯林來說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小時候的張嘯林開始不斷接觸一些流氓混混,成為了當時杭州出了名的地痞。
在杭州「出名的」張嘯林開始向著更大的城市前進,他去往了上海,但是到上海後他發現在這里他並不能像在杭州一樣。
在這個時候他結識了自己的妻子婁麗琴,可謂是臭味相投,張嘯林也開始了自己的黃色黑色和白色生意,並且與杜月笙、黃金榮結拜,被稱為上海三亨。
張嘯林的結局:林懷部要下手為了引蛇出洞專門找借口和樓下的司機發生了爭吵。說時遲那時快,林懷部迅速拔槍對著張嘯林一甩手,砰然槍響,正中張嘯林面門,張當場斃命。
(7)建信信託潘擴展閱讀:
抗戰後,杜月笙自以為勞苦功高,想讓蔣介石給他個上海市市長的職位過過官癮,對他早有看法的蔣介石豈可讓他名正言順重新稱霸上海,使上海成為游離於中央政權之外的獨立王國?於是決定趁著日寇投降接收重建上海的契機,加以抑制,蔣對內明確表示對黑幫一錄取締。
三大戰役結束後,看到蔣家王朝氣數已盡,杜月笙開始謀慮去從。雖然中共方面通過黃炎培等勸他留下,但他自己感覺和共產黨作對20餘年,特別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殺了上海總工會委員長汪壽華以及眾多共產黨人,可謂血債累累,留下能有好果子吃嗎?而跟蔣介石去台灣,還不是寄人籬下?
經過深思熟慮,杜月笙選擇了有「自由港」稱號的香港。於是他便開始為出走香港做准備,賣了杜美路上的一處公館,去香港買下了堅尼地台18號的一處小洋房。
Ⅷ 潘龍清的人物經歷
細看潘總的簡歷,他的從業經歷主要在政府部門:從南匯縣縣長、黨組副書記、到曾經的金山縣縣長、縣委書記、再到上海市農委副主任、松江區區長、區委書記、上海市外經貿委主任、黨委書記……長長的經歷、整整35年時間,潘總毅然告別自己熟悉的政府機關,轉而來到一個全新的領域。
政府部門重在宏觀,強調服務,企業經營則側重微觀,強調效益。潘龍清認為,作為公司一把手,一定要做到「少琢磨人,多琢磨事」。這個角色的改變,可以使自己「多琢磨一點事情」。
「在任何組織內,優柔寡斷者和盲目沖動者都是一種傳染病毒,都能給公司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金融機構更是如此。」他說,「我現在經常琢磨的問題就是盈利,有利,才能有力嘛!合規與創新,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其實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在合規的基礎上創造,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自去年到上海國際集團上任之後,我每天都要研讀金融方面的資料,每天晚上都要備課,備的就是明天要做決策的課。」
上海國投成立於1981年。25年的經歷,歷任的公司領導,其實大都走的是這樣一條穩健經營、規范管理的道路,用實實在在的業績,在海外融資、證券、信託、基金等領域樹立了良好的信譽和品牌。在重新登記以後,上海國投更是秉承開拓創新、嚴控風險、專業理財的經營理念,截至2005年底,相繼開發了118個信託產品,累計受託規模達89億元。潘龍清到任後,將其一貫低調、務實的處事風格發揚光大,使公司資產質量有了很大提高。2005年,公司實現利潤總額18,414萬元,比2004年增長21%;實現信託及中間業務收入6,522萬元,比2004年增長35%;凈資產收益率達6.14%;到期兌付的投資者實際加權平均收益率為4.20%,實際運作的收益率超過了預期的收益率。此外,公司還於2005年一季度提前全部完成了銀監會規定的清理存款性負債這項責任目標,公司經營業績在全國信託公司中位居前列。
不求最大,但求最精
在我國,信託業目前是與銀行、保險和證券並立的四大金融支柱行業。有資料顯示,2005年,信託市場的融資規模已經占據了同期資本市場融資的20.8%,這說明,信託業的發展不僅有力地提高了我國直接融資的比重,而且還增加了金融市場的投資品種,滿足投資者不斷擴大的資產管理需求。
但信託業至今仍存在信託配套法規不健全,理財業務競爭混亂,信託公司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問題。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信託業的健康發展。
在政府部門工作30多年的經歷,使潘龍清養成了一個凡事都要事先制定一個發展規劃的習慣。目前,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上海國際集團以金融投資為主導的戰略定位已經明晰,正在為抓緊集聚發展地方金融資產而努力。上海國投作為上海國際集團的控股子公司,利用信託平台優化配置各類資源,發揮協同效應。
上海國充分發揮信託業特有的制度優勢,積極打造公司品牌。在業內,上海國投首創了第一個使用優先、劣後收益結構,並帶有準資產證券化性質的「磁懸浮股權信託項目」,並在後續產品中廣泛運用「優先劣後」受益權的結構性安排,滿足不同客戶對收益和風險的不同偏好。此後,公司又積極探索「從項目到產品、從產品到產品線」的研發模式,建立了有公司特色的品牌化、系列化信託產品。比如「藍寶石」、「紅寶石」、「白金」系列信託產品。其中,「藍寶石」系列結構化證券投資信託產品對不同收益風險特徵的資金進行分解組合,風險低、收益穩,已累計發行35個,合計規模達到14.87億元。相比同期證券基金產品銷售黯淡、難以維繼的局面,「藍寶石」系列卻供不應求,獲得投資者的廣泛認同,逐步形成了具有較高聲譽的系列化品牌產品。
咬定青山,直面群雄
當前信託公司賴以生存發展的理財市場正面臨來自銀行、基金、券商、保險行業的不斷滲透和激烈競爭。
潘龍清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信託業就必須加快創新步伐。上海國投以突破「200」份合同為切入點,積極探索標准化信託業務,將產品開發模式從項目開發到標准化信託產品開發。並搭建信託產品流通平台使之流通。標准花工作是信託公司形成標准化產品,進而形成核心業務,做大做強的基礎。目前,上海國投已開發了「現金豐利」信託計劃,作為對此類信託產品的嘗試。同時,上海國投正在積極探索標准化基礎設施投資信託計劃,並著力開拓資產證券化、企業年金等信託業務,積極爭取在新的業務領域有所發展。上海國投不斷完善客戶營銷模式,開發了業內首個信託商務平台,獲得了2005年度浦東科技發展專項基金獎。
市場競爭表面上看是產品與服務的競爭,而從深層次看,其實質是人才的競爭。上海國投將進一步強化人力資源管理戰略,培育四種能力———研發創新能力、投資管理能力、營銷能力和合規風險管理能力和建立一種機制———快速反應經營機制,包括快速的金融信息收集分析機制、快速的項目信息捕捉機制、快速的新產品開發機制和快速的決策機制,這是近期的核心工作。上海國投在業務創新的同時,高度重視合規經營。作為2005年非銀行金融機構建設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試點,上海國投主動構建合規風險管理體系框架,不斷完善內控制度、風險管理制度和各項操作規程,全面倡導企業合規文化建設,將合規理念貫徹到日常經營活動中。談到2006年的工作思路,潘龍清認為,正確認識和把握公司所處的經營環境,樹立危機意識、緊迫感,是做好2006年工作的動力和立足點,也是為了走出一條有上海國投特色的經營發展道路。潘龍清感到金融綜合經營大勢所趨,信託公司競爭壓力與日俱增;創新是信託業發展的主旋律,信託業務繼續呈快速發展的態勢;監管層 「分類監管」的思路已基本成型,對全國信託公司實行了分類評級,優質信託公司將有機會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一些規模小、競爭力差的信託投資公司將不可避免面臨優勝劣汰的境地。為此,潘龍清對上海國投的整體工作提出了「四個硬」的工作方針,即1)以轉變觀念、融入市場、推進公司持續發展為硬道理;2)以開拓創新、提高效益、確保金融資產保值增值為硬指標;3)以科學管理、防範風險、強化集團競爭優勢為硬功夫;4)以打造品牌、凝聚人心、構建企業和諧環境為硬任務。
潘龍清表示,發展才是硬道理。站在市場化企業的角度看待自己時,我們會發現自身正處於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所以要轉變觀念,到市場中尋求發展機遇,這是每個「信託人」所要思考和面對的課題。效益是公司發展的基礎和保證,而企業經營運作的最終成果也要反映在效益上。因此,公司必須強化成本效益觀念,把提高效益作為公司經營規劃的核心目標之一。
近年來,信託產品已涉及房地產、教育、資本市場、上市公司、銀行信貸資產、銀行票據資產等眾多領域。但是,由於信託公司普遍缺乏創新獨立的信託產品、缺乏風險緩沖機制,沒有形成規模效益,導致其盈利模式不清晰,信託業務普遍盈利微薄,也使得信託公司沒有形成核心業務和與之配套的核心能力。而如果信託業離開自己的產業根基去與其它金融行業爭奪業務,比如像在過去信託業發展中,信託公司的很多業務和銀行交叉,搞准銀行業務。那麼,信託業就將再次陷入了產業趨同之中,必然沒有競爭力。如何立足自身,求得更好發展,是「信託人」所要思考的問題。潘龍清認為,財產管理職能是信託的基本職能,其他職能是財產管理的衍生職能。信託公司在信託品種的設計上應盡可能體現信託基本功能,目前信託公司通過發售風險較低收益相對穩定的貸款信託產品,應該說,更多的目的是市場培育,藉此提升信託公司自身的信用。因此,信託公司在起步階段開發貸款信託類產品當屬我國信託業初級階段的產物。信託業要成為一個獨立的金融產業,需要不斷的結合委託人的需求,突出自身特色,充分運用信託制度優勢和功能優勢,創新開發出更多的信託金融產品。
潘龍清表示,如果放開信託公募產品,必定有利於形成信託公司核心業務,更重要的是通過公募,可以進一步規范信託業務。比如實施第三方託管、嚴格的信息披露等來接受公眾監督、約束,這些對信託業的健康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不是所有的信託產品都適合公募,信託產品公募需要一定的基礎條件,比如:信託產品資金需求量要龐大、信託產品可標准化、信託產品須成熟,風險可控。依據實際運作經驗及市場需求分析,我們認為適宜公募的信託產品主要有三類:基礎設施類信託產品、資產證券化產品、結構性證券投資信託產品。而且,為防範風險,對於實行信託公募的信託公司也要設定一定的准入門檻。潘龍清最後引用了銀監會蔡鄂生副主席近期到上海國投調研時說過的一句話———「信託公司要找出清晰的發展路子」。他表示要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上海國投都將一如既往,竭盡全力做大做強信託主業,力爭打造國內一流的信託品牌。
不管怎麼琢磨,都離不開發展與效益、創新與合規,這就是潘龍清。
最佳信託公司 上海信託董事長 潘龍清:
首先感謝上海證券報、「誠信託」評選活動的專家評委和參加此次活動的所有人士,正是因為你們所做的大量工作和鼎力支持,信託公司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和尊重,才能在中國經濟的成長繁榮中貢獻力量、分享喜悅。上海信託能獲得「誠信託——最佳信託公司獎」,我們感到由衷地欣喜,這個獎項不僅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