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託交易 » 王文忠上海技術交易所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王文忠上海技術交易所

發布時間: 2021-05-30 08:57:14

1. 朝核問題各國的立場

2011年
3月15日,朝鮮外務省發言人在平壤表示,朝鮮將無條件參加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且不反對在六方會談中討論鈾濃縮問題。
安理會通過決議強烈譴責朝鮮核試驗
聯合國安理會12日一致通過第1874決議,對朝鮮5月25日進行核試驗表示「最強烈的譴責」,並要求朝鮮今後不再進行核試驗或使用彈道導彈技術進行任何發射。 決議對朝鮮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以及尋求核武器的行為表示痛心。安理會對朝鮮進行核試驗表示「最嚴重的關切」,認為朝鮮此舉違反了安理會第1718號決議,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構成了挑戰,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本地區的緊張局勢,對國際和平與安全構成了威脅。 決議要求朝鮮早日回到《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框架中來,立即全面執行第1718號決議,以「全面、可核查和不可逆的方式放棄所有核武器和現有的核計劃,立即停止一切有關活動」。 決議對限制朝鮮進出口武器、檢查進出朝鮮的船隻、在公海檢查與朝鮮有關的船隻及防止外部資金流入朝鮮並被用於研發導彈和核武器等做出了明確規定,並要求所有聯合國會員國在相關問題上予以合作。決議還要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與安理會有關委員會磋商後設立一個專家小組,任期為一年,對安理會針對朝鮮採取的有關措施進行監督,並對安理會的有關行動提出建議。 決議同時表示,安理會決定對朝鮮採取有關措施,其目的不是要導致在朝鮮平民中出現不利的人道主義後果。 這一決議草案是中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美國等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以及日本、韓國的代表經過多輪談判並達成協議後提交安理會全體會議討論的。 朝鮮5月25日宣布成功進行一次地下核試驗。安理會15個理事國同日舉行緊急會議後一致認為,朝鮮核試驗違反了安理會2006年通過的第1718號決議,安理會對此表示「強烈反對和譴責」。 朝鮮曾於2006年10月進行地下核試驗,安理會隨後通過第1718號決議,對朝鮮核試驗表示譴責。 6月13日;朝鮮稱如遭封鎖將採取軍事行動。 朝鮮中央通訊社13日發布消息說,假如美國和他的同盟國家對朝鮮進行封鎖,朝鮮將採取軍事行動。此外,朝中社稱朝鮮開始啟動鈾濃縮活動,並將所掌握的鈈全部武器化,目前已對三分之一以上的用過的核燃料棒進行了處理。 聯合國安理會12日一致通過第1874號決議,對朝鮮5月25日進行核試驗表示「最嚴厲的譴責」,並要求朝鮮今後不再進行核試驗或使用彈道導彈技術進行任何發射。該決議對限制朝鮮進出口武器、檢查進出朝鮮的船隻、在公海檢查與朝鮮有關的船隻及防止外部資金流入朝鮮並被用於研發導彈和核武器等做出了明確規定,並要求所有聯合國會員國在相關問題上予以合作。朝鮮曾於2006年10月進行地下核試驗,安理會隨後通過第1718號決議,對朝鮮核試驗表示譴責。 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蘇珊-賴斯12日說,美國將根據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針對朝鮮的最新決議,爭取得到許可登船檢查前往朝鮮的可能運載違禁物品的船隻。

核試驗引發4.5級地震
朝鮮2006年10月9日首次實施地下核試驗。那次試驗後,朝方沒有公布核試驗地點和爆炸當量。但韓國情報部門認為,朝鮮核試驗地點為咸鏡北道吉州郡豐溪里以東30公里的一座360米高的山底,爆炸當量約為550噸TNT。 5月25日的試驗過後,朝中社的英文報道說,技術人員解決先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推進了爆炸當量和控制技術。試驗可望極大鼓舞朝鮮人民,更好地捍衛國家主權。朝方未公布本次試驗地點和具體時間。 位於韓國首都首爾的氣象部門9時54分(北京時間8時54分)監測到「人工地震波」,源自距朝鮮上次地下核試驗地點大約10公里到15公里處。韓方監測到本次「人工地震」的震級為里氏4.5級,而上次核試驗時監測到的震級為3.6級。俄羅斯方面監測到的地下核爆當量在一萬噸到兩萬噸之間。朝中社說,本次核試驗結果有助於解決進一步增加核武器威力和穩定發展核技術的科學技術難題。
中國外交雙月刊罕見強烈批評朝鮮
中國具影響力的《戰略與管理》雙月刊最新一期,刊文指摘朝鮮阻礙中美改善關系,並點名批評朝鮮領袖金正日「為維護世襲統治進行政治迫害」。文章強調,中國已無責任或義務支援朝鮮。據日本《東京新聞》報道,朝鮮國家觀光局日前發傳真,通知遼寧省有關部門,表示因為「國內狀況」,要暫時中斷接待來自中國的遊客。這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朝鮮首度單方面中斷接待中國遊客。分析人士認為,這決非個別事件,因為由中國主導的處理朝鮮核危機六方會談也出現變數。朝鮮已表示,不參加下月舉行的新一輪會談。此舉令中國甚為尷尬,中國外交部呼籲各方,要以務實態度推動和談進程。另一方面,北京《戰略與管理》最新一期,刊登題為《從新的角度密切關注朝鮮問題與東北亞局勢》的文章,抨擊朝鮮的對華政策。文章稱,朝鮮對中國的支持與援助沒有表示謝意,在國際問題上經常無視友好關系,毫無責任心,將中國拉進與美國對抗的被動局面。這篇由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王文忠撰寫的文章表示,朝鮮雖然遭受自然災害,人民生活處於惡劣水平,但是金正日為維護家族世襲統治,大規模進行政治迫害。文章指出,朝鮮在關鍵的時候根本不支持中國,中國已沒有責任支持這樣的國家。《戰略與管理》公開批評朝鮮當局,尤其是點名批評金正日,已引起國際高度關注。 朝核對中國的影響
朝核對中國的影響
朝鮮核問題全透析 最近,朝鮮半島再起風雲,從南韓前總統盧武鉉跳崖自殺,再到朝鮮悍然進行第二次核試驗,半島的局勢再次吸引起了全世界的目光。那麼朝鮮半島的局勢將會怎樣發展呢? 首先盧武鉉的死與朝鮮的核試驗沒有任何關系,一個是偶然事件,另一個是程序上不可逆轉的必然事件! 我們再看朝鮮問題遲遲不能解決的原因不是沒有一個解決的途徑,而是矛盾的主要各方其實都不肯完全徹底的解決!原因何在?搞清這點我們首先要理解半島的戰略局勢。 美國遲遲不肯與朝鮮對話其實是在搞拖延戰術,他是不想解決朝鮮核問題的,如果朝鮮核問題徹底的解決了,他就沒有在韓國駐軍的理由了,那麼他對半島的控制力必會大大下降,這是他不願看到的。 再說日本,我們雖然看到他口口聲聲說朝鮮有核武器是對他的一個威脅,而且他也一直宣揚這種威脅,但這只是它藉此發展軍事實力的一個借口而已,日本這個國家非常危險,軍事實力毫不比中國差,而他卻處處掩藏這種實力反而為其他國家的發展叫囂威脅論。所以朝鮮核問題本身在不能威脅到日本的前提下反而為日本進一步發展突破和平憲法的軍事實力提供了一個理由,由此他不會向朝鮮做任何的讓步。 再說韓國,其實韓國還是希望解決朝鮮問題的,但是他偏偏不是解決問題的主角,他沒有這等實力,他是依附美國的,他在某種程度上必須與美國保持同步以顯示其同盟關系,這種關系在李明博政府上台後表現愈發明顯,但問題是朝鮮是一個用超強硬態度回應強硬態度的國家,所以雙方關系鬧得非常僵,而對於朝鮮本身,他把其國內發展的困局通通歸結於美日帝國主義和走狗李明博政府的制裁,所以這也是他的一張牌,倘若他與美國日本關系正常法後,他就失去了為其國內發展問題辯護的借口,當然問題解決後他會從中獲得好處,但明顯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再談俄羅斯,他好像置身於外,其實不然,但他扮演的角色明顯不同,首先他沒有威脅感,他只關注美國在朝鮮半島的軍事實力,當然他還害怕另一個問題,倘若美日以此為借口在東亞部署他的TMD,這才是對他要命的,所以他還是希望解決朝鮮和問題的,但它與韓國一樣都不是解決問題的主角。 中國的話是非常希望解決朝鮮問題的,首先我們一貫反對任何國家發展核實力,當中也包括朝鮮,朝鮮半島有核武器顯然是對我們不利的,所以我們贊成聯合國安理會對朝鮮核試驗的譴責,但同時當我們明知美日打壓朝鮮的陰謀時必須對朝鮮表示某種支持,所以把我們有點為難。說真的,中國才是朝鮮核問題的最大受害者,朝鮮政權一旦有問題我們將面對很大的麻煩,而且這種麻煩是不可能建立在假設上的,應為其中牽涉的厲害關系東西太多,一旦問題發生,到時各方採取何種主動都是未知的,基於這一動搖自二戰以來建立的東北亞戰略格局是各方都不想冒險改變的。所以朝鮮問題的解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各方利益妥協和利用的一種必然結果。從中國的國家利益出發,中國當然不希望朝鮮發展和擁有核武器。一個「事實」上的盟友,擁有了核扳機,這完全有可能在朝美之間爆發大規模沖突時,引爆中國的核武庫。因此朝鮮擁有核武器,將使得中國面臨的戰略局勢更復雜多變,影響中國核戰略決策的自由獨立度。中國的感受,當然也如同六十年代初蘇聯對中國擁有核武器和美國對法國擁有核武。盡管如此,我們亦能理解朝鮮近來的行為。一直以來朝鮮的生存空間就受到擠壓。最近,氣氛友好的第二、第三輪六方會談的帷幕剛剛落下,近幾天來舉行的以朝鮮半島局勢為背景的幾次大規模軍事演習使半島局勢再起波瀾。 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不能等待,而只能積極參與朝鮮半島的核問題中去,為此,中國有可能在以下幾方面有所作為。第一、利用自己獨特的地位,巧妙借力。使多邊會談持續進行。中國是唯一一個能同時在朝美兩者之間發揮巨大作用的國家。一個是朝鮮天然和事實上的盟友(即使我們置身事外,朝鮮戰爭也必將我國牽連進去),一個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應積極推動、參與建立各種形式朝核問題多邊談判機制,並充分利用建立可信任朝核設施核查機制及落實任何一項由軍事、經濟、政治和外交多種成分構成的一攬子大交易離不開中美日俄韓朝六方緊密合作的特性,牽制美單極圖謀,增進自己在朝鮮半島地區的戰略優勢地位。中國還可以藉助東北亞各國在解決朝核問題過程中,形成的多層次、多方位和多種類多邊合作新框架,推動建立東北亞無核區,以根本消除日本、朝鮮的安全擔憂,並形成美中俄三大國共同向區域內各國提供安全戰略的穩定機制。 第二、盡快實現外交轉型,將「和平崛起」理念清楚的展現,從而在朝核問題上提升角色地位。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大國,惟其古老,所以在外交上容易含糊其言辭,模稜兩可,總是給不了解東方思維習慣的外國人造成錯覺。美國、日本、印度等對中國的崛起持有戒心,總以各種方式試探中國(南聯盟大使館事件、王偉事件、日美安保等)。最近,中國已經開始轉變,「在核心國家利益方面,中國會竭盡全力『有所作為』,並最終施加極大的影響力。中國目前具有足夠的技巧和信心做到這一點」。中國如能讓其他國家清楚的認識到:任何國家對朝鮮的戰爭都必將威脅中國的核心利益,就能在更大程度上避免沖突、保護自己。 第三、靈活施展外交手段,國際社會充分認識朝核問題是東北亞秩序內的大問題。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已經表現出靈活、積極參與的一面。朝鮮半島現狀是冷戰的延續,中、美、蘇之間斗爭的產物。三八線是美國和中、蘇、朝三方軍事力量的分界線,這條線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半島的和平。對朝鮮的任何威脅都會危及整個東北亞的穩定,最終需要鄰國的共同努力。

2. 雨花石 山峽石都是怎麼形成的

雨花石的孕育到形成,經過了原生形成、次生搬運和沉積礫石層這三個復雜而漫長的階段,也可謂是歷盡滄桑方顯風流了。 雨花石,是一種天然花瑪瑙,主要出產於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為全國最大的雨花石產地。所產雨花石之質、形、紋、色、呈象、意境六美兼備,被譽為「天賜國寶,中華一絕」。美麗的雨花石被人們欣賞、收藏已有千年歷史,近年來,古風復起,雨花石倍受國內外人士青睞,成為饋贈親友、欣賞、收藏的珍貴禮品……
雨花石為我國特有的美石,在百千種奇石中,堪稱石中皇後的佼佼者。提到雨花石,先聲奪人的是一則關於雨花石的神話:傳說古時雨花台上有一座雨花觀,雨花觀中有一位雨花真人。雨花真人端莊睿智、深藏若虛,他經年靜坐而絕少宣道,彷彿自己就是一部玄秘古奧的經書。一天,雨花真人開壇講經。微言大義、懸河流水、探本溯源、咳唾成珠,品格和智慧的魅力震撼了眾多百姓乃至感動了上蒼諸神,歡悅之中諸神命令降下一場五彩天雨來。五彩天雨比肩接踵雜沓而下,好似一幅珍藏在故宮博物院里的米芾山水長卷。泠泠雨水敲擊在雨花台上,一粒粒變成了瑪瑙般的雨花石。

春秋戰國 雨花石倍受宮廷皇室的賞識
雨花石文化的發展史與我國的賞石史、玉石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雨花石既有寶石的特質(如蛋白、瑪瑙、水晶、玉髓),又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玉與瑪瑙所不能及,故足貴也。」(明《靈岩石說》語)春秋末年,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所著的《尚書.禹貢》記載:「揚州貢瑤琨」。瑤琨者,似玉的美石,瑪瑙也。而揚州的轄區真州(今儀征市)惟盛產瑪瑙,是雨花石的主產地之一。且今天的月塘鄉砂礦,仍多產瑪瑙,質地尤其潤澤細膩,為社會所共認。六合、儀征兩地砂礦眾多,星羅棋布,唯月塘名聲最響。故此,早在春秋戰國時便將此地之「瑤琨」貢至宮廷,成為達官顯貴的案頭清供或為皇室嬪妃裝飾點綴之物乃是至情至理之事。好一個「揚州貢瑤琨」,五言而已,足以讓雨花石的熱愛者、研究者興奮不已。
[編輯本段]〖美麗傳說〗
南朝梁代 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問及雨花石的來歷,往往會聽到這樣的故事:南朝梁武帝時,有個叫雲光的高僧在石子崗(今雨花台)設壇講經說法,感動上蒼,為之雨花,落地後便幻成了五彩繽紛的雨花石,後人將講經處便稱之為雨花台。還有不少散見於史料中的詩文稱:雨花石為女媧補天的遺石。如「珍重養清泉,有時天可補」。(孔尚任詠《六合石子》) 「天也物也,物有不足,故昔女媧氏煉五色之石,以補其闕」。(戰國《列子》)雨花石也五色之石也,是否就是補天的遺石呢?其實,這都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想像,不足為據。很顯然,雨花石的成因是科學的,雨花石的歷史比雲光說法更加久遠。雲光說法與雨花石的結合源自所處年代佛教盛行的社會背景。如今時過境遷,當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的情景早已被歷史的煙雲所湮滅,而雲光說法這一神話傳說伴隨雨花石賞玩活動的延續,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北宋南宋 《怪石供》、《雲林石譜》續寫新篇章
繼南朝梁代「雲光說法」以後,雨花石文化發展的歷史線索漸次明朗起來。北宋中期,在退居江寧(今南京)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王文忠公全集》中,出現了以《雨花台》為題的詩文。北宋末年,史部侍郎盧襄正式為雨花台命名,都為雨花石文化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信息和根據。而對後世賞石產生直接、深遠影響的則非蘇軾莫屬。他在貶謫齊安(今湖北黃州市)任上往往於江中「得美石,與玉無辨,多紅黃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愛………既久,得二百九十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棗栗菱芡……挹水注之粲然」,遂作《怪石供》、《後怪石供》,對所集之石從質、色、形、象以及陳列、鑒賞進行了極為細致生動的描述。對今之雨花石賞玩、研究仍有重要的借鑒作用。而其慧眼識珠,善於發現的審美意識更令石界為之折服。正如雨花石收藏家張輪遠先生所評:「蘇公一履斯土,竟能獨具隻眼、識拔石子於庸夫俗子之手,豈非癖石子者先進乎。惟蘇公雖癖好,而所得則非靈岩石」。但齊安石與雨花石乃同宗同源之物,倘不論其產地而稱東坡先生為賞玩雨花石之鼻祖當受之無愧。無怪乎明人馮夢禎在賞品雨花石時也發出「恨不能起長公於九泉,與之品石耳」的感言,更有清人宋犖因景仰東坡而自號西坡,並足及黃州覓石而作《怪石贊》者。
宋代賞玩雨花石始盛,還因雨花台的修建立名而漸成江南登臨勝地之故。人們於閑暇之時前往雨花台不僅可以尋古探幽,一寄情懷;返歸自然,覽江采風,盡享川穀之野趣;還可搜石覓寶自得其樂。加之文人墨客時以詩詞歌賦竭盡文情渲染之能事,客觀上提高了雨花台的知名度,帶動了雨花石賞玩活動的深入。因此說,南宋紹興年間「後東坡無幾時」(張輪遠語)的杜綰著就《雲林石譜》,涉及六合及同類石 8 種之多,從而確立了雨花石在觀賞石中的歷史地位,當屬應運而生,是我國石史上的一大幸事。正如《萬石齋靈岩大理石譜》雲:「若杜季陽(即杜綰)者,稱之為癖靈岩石之第一人,誰曰不宜。惟靈岩石者,石中之尤物也。於宋代始著於世……茲遇季陽,當為我石慶矣」。
宋囚元使 成就《江石子記》
公元一二六零年,為南宋景定元年,亦元代中統元年。前者雖仍據江南一隅,但大勢已去,岌岌可危,不足道矣;而後者始盛,世祖登極,欲遍告天下,遣翰林侍講學士郝經出使南宋,卻被扣而囚於真州(今儀征市)長達十五年之久。於是見識雨花石遂嗜之且為之作《江石子記》。此記幾近千言,是一篇詳實記敘雨花石的專文。後人所概括的質、色、形、紋在此已初見端倪。有意思的是,由於作者的背景特別,難免夾記夾議。開頭言其「在儀真與山川百物隔絕」,至文章後部則由推測雨花石的形成演變、宇宙幻化、世事更迭,而至身陷囹圄,壯志難酬的無奈。故眼下只能將雨花石「姑汲新泉恣為濺弄,坐視諸山之為石子也」。縱觀石史之人事,如郝經者可能是絕無僅有的吧?
金元時代,雖然手頭沒有更多的史料反映這百餘年中雨花石史的狀況,但《江石子記》可謂是這個時期的經典之作,也足以說明人見人愛的雨花石連身處逆境的郝經都會「如獲物外之奇寶,濯之以清泉,薰之以沉煙,置之盤盂內,而弄於明月之下」,(郝經《江石子記》語)連原始人類都視如珍寶,是絕不會默默無聞沉睡百年的。
明萬曆年 雨花石文化發展史上出現第一次熱潮
沿著石史的隧道前行,雨花石文化發展史的脈絡也愈加清晰、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至明代萬曆年間,雨花石的賞玩活動呈現出盛況空前的熱潮。首先,賞玩的人數倍增。早期南京先民們曾把雨花石作為財富的象徵,到了明代,文人騷客和士大夫們則承前賢之遺風,往往以「官定舊陶,一盎清泉」陳列雨花石,作為案頭清供,以求風雅,鑒賞兼得,且爭相效仿,蔚然成風,一時涌現出很多藏家。如《素園石譜》作者林有麟、僑居金陵的新安別駕程克全、《醉石齋記》作者馮夢禎、六合縣令米萬鍾、《靈岩子石記》作者姜二酉以及「時過從里中藏石諸家」。(孫國敉《靈岩石說》載)甚至波及「新都」(今北京),足見此風之勁,玩者之眾也。
二、賞玩活動激活了雨花石的採集和市場銷售。《醉石齋記》雲:因「六合山中所產絕奇,好事者竟出金錢購之」,且好事者日眾,使需求趨於旺盛,原「牧童過而拾之,玩美俄傾,旋復棄擲」(姜二酉《靈岩子石記》)的現象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有「吳人在澗旁結草棚以市酒食」,「貧者日奔走以自給」,鄉民荷鏟而至,「斫山斧壑,先期候雨,沖流搜討」,「一時蜂湧蟻聚」,可見其盛。而為了得到更多更好的石頭,玩賞者竟相購買,價格也隨之上漲,原「出升許換得餅餌去」的不景氣情形已成了老皇歷。六合縣令米萬鍾就「自懸高價,殆十目羅之」。在南都(即南京),夫子廟桃葉渡、雨花台的石市異常活躍。有以石比玉抬高行情的,有囤積居奇待價而沽的,不一而逐。「寸許石子,索價每以兩許」令人咋舌。一如孫國敉所描述:「噫,一石子顯晦也有時也」。
三、雨花石的賞玩活動內容豐富,交流頻繁,鑒賞水平大大提高。1、陳列的器皿和方法極為講究。要麼是古董,要麼是官窯製品,大小多少都以不同器皿擺放。2、命以雅名。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從典藉詩書中尋覓清詞麗句,力求名符其「石」。3、邀友共賞。家有寶物,供於案幾,凈室焚香,請來好友一起品評,或題名或賦詩,視為樂事。《靈岩石說》載,別駕程克全以「一石奴唱名號以見客」,可惜號多鄙俚,晦澀難懂,一時亦為笑談。4、鑒賞水平不斷提高。由於交流增多,漸成共識,上升為理論,指導賞玩。孫國敉便將雨花石分為三等,甲為不等貯之清泉,入手奪目,「此神品也」;乙為必待入水,若助其姿,只能「屈居二乘」;「必假磨琢,及其後天瑩澈」者不能「以甲乙論也」。孫的標准扼要明了,於今無異。5、言為心聲,有感而發,留下更多史料。賞石活動的蓬勃發展、經久不衰,必然上升為文化形態,通過各種形式表達出來。較之前朝,為雨花石撰文、立譜、繪圖、作記、吟詩作賦者不勝枚舉。如明《一統志.南京》載:「雨花台石,聚寶山出」;「吳中四才子」之一文徵明的詩句「雨花台上雨花干,野色江光入座間」;陸君弼《夏日朱憲昌山人以錦石見貽》;葉譽《觀靈岩石子口佔六絕》;周暉《金陵瑣記》載:「朱孟辦獲三奇石於聚寶山間……黃鶴山樵王蒙圖銘之,宋太守又為作石銘」;李時珍《本草綱目》載:「金陵雨花台小馬腦,止可充玩耳」;陳眉公《太平清話》載:「五色石子出六合山瑪瑙澗中……而負石者之眾,此風惟萬曆甲午始見之」。陳慧禎《秋園雜佩》等等羅列不盡。
大清石事 樁樁表明雨花石文化的歷史在不斷延伸
這個時期的賞石活動,依筆者之拙見,概括為在前人推動發展的基礎上,進入了正常平穩的過渡階段。為後人留下的諸多史料無不打上這段歷史的烙印。
一、「指名道姓」,「雨花石」登台亮相。綜上介紹雨花石在不同時期有過不同的稱謂。而見諸史料直呼其名的當屬明末清初人徐榮的《雨花石》詩:「天雨諸香下帝台,大同天子講經來。尚留子石臨江活,恰似房花向日開」以及藏石世家張岱的《雨花石銘》:「大父收藏雨花石,自余祖余叔及余積三世而得十三枚,奇形怪狀,不可思議,怪石供,將毋同」為最早。
二、朝廷官員、《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六合石子》詩,凡三十二句五言十六韻,把雨花石之形成、來源、狀態、鑒賞作了豐富的想像、剖析和描述,可謂是精而又精的《記》了,真愛斯石者不可不讀。
三、大清第一石譜。著者諸九鼎既是官員也是文人也嗜石,廣交各地石友,遍及西北關東西南等地。每到一處,尋石覓寶,樂此不疲,以寄情礪志賞心也。日久天長,多有心得體會,遂作石譜並銘,也乃水到渠成之事。一如為其寫跋的著名詩人黃仙裳雲:「楊庵(諸九鼎字)為人磊落有骨,顧無他嗜好,行萬里路,破囊累累,書卷外惟貯奇石作伴,每小憩而出以摩娑弄玩,謂賞心樂事,無逾於此」。諸九鼎的《石譜》,記有藏石二十餘枚,主要為長江流域雨花石一類的五色石子,個別來自西北等地,大多標明尺寸,述其特色並以賦贊之,也為後人所效法。
四、同生共死,惟龔賢也。位居清畫壇「金陵八家」之首的龔賢好石之深,愛石之切從其詩文中可見一斑:「相逢頑石亦當拜,頑石無心勝巧人,作客十年魂膽落,歸來約與石為鄰」。其實他何止歸來為鄰,及至「歸去」也是與石相伴的。龔賢作古時,其友孔尚任親理喪事,其所藏雨花石「均繫上品………皆以為葬,湮滅不傳」。嗚呼!可謂前有古人後有來者。
五、《新都風物錄.雨花石》,堪稱雨花石文化史發展至清末民初的最全面的概括。筆者以為其內容之豐富、描述之詳實、文筆之細膩、語言之精練,皆不遜前賢,反復吟讀,無異於鑒賞美石也。作者蓮生在文中記述的三件事尤為使人耳目一新。其一,明確雨花台市場的存在。此前只《靈岩子石記》載有「余履齒每及雨花、桃葉間,必討其上乘者……」,「雨花」者應為雨花台,但那時是什麼樣的市場呢?季節性的?流動性的?簡陋的?一家兩家?三五十家?難知其詳。但此時在「雨花台石子崗之中腰,有築草房居,門外幾列售石子者」,足以證明前來旅遊、採石、購石的人也一定不少,故值得在此「築草房居」,以方便采購且是有利可圖的。
其二,首次明確述及平民之輩也有愛石藏石者。明萬曆時是「貧者采賣以自給」,「貧士獻琛,恐誤厚直」,而今有「江寧織造衙門茶役李升藏一石,輕易不示人。一日為債追逋,出於萬不得已,乃含淚割愛而求焉」。一衙役愛石且向人「索銀三十兩」,可以想見當時賞玩氣氛之濃和對雨花石的觀賞價值、收藏價值及市場價格的認可程度。
其三,首次詳實述及時人作偽的手法、題材、兜售的技巧和上當者茫然不知之態,極為生動傳神。有一清末遺老游江南時聽說雨花石神奇,便大肆收買,一時石販盡數推出,門坎幾近踏破。所得石中,較「奇」者有梗葉纏蔓的《子孫萬代》、色同鵝黃貴品的《南極慶壽》、身首肢爪無一不備的《歐西雪獒》。而一枚《幽春秘戲》的春宮圖竟以四十元之代價購得。惜上述「概贗造物也」。今人之作偽有過之而無不及,唯其逐利之心態古今相同。
六、一部《石頭記》,今人爭相說雨花。眾所周知,《石頭記》(即《紅樓夢》)的主人公賈寶玉「一落胎,嘴裡便含一塊五彩晶瑩的玉來」。(甲戍成本第二回),今人以為,此稱作「通靈寶玉」的就是雨花石。理由1、質、色、形、紋類似。《石頭記》卷八雲:此玉「大如雀卵,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與史料對雨花石的描述如出一轍。如宋代杜綰《雲林石譜》載:「江寧府江水中有碎石,謂之螺子,凡有五色……紋理瑩繭,後面望之透明,溫潤可喜」。而自古以來,南京具上述特色的石頭惟雨花石與之相近,別無其他。理由2、作者曹雪芹自幼在南京生活,至十三歲才離開,此後一直愛石詠石畫石。祖輩也極為好石。所以說,曹家三代四人在南京居住長達六十年之久,連他們家掌管的江寧織造府的衙役都愛石藏石,文人雅士上流社會自不待說,而一代文學巨匠是不可能對此熟視無睹、充耳不聞、一無所知,而在作品中生造出一個「通靈寶玉」來的。理由3、此玉的背景描寫與古詩文對雨花石的描述極為相似。劉賡堯《雨花石》詩雲:「曾聽生公來說法,媧皇補天是何年」,《石頭記》詩雲:「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明.華成漮《詠靈岩石子》雲:「君不見女媧補天幾千秋,猶有遺石存山丘」,《石頭記》詩雲:「只因鍛煉通靈後,便向人間惹事非」,可謂遙相呼應。如今,江寧織造府西苑遺址——曹雪芹早年生活過的地方,考古發掘出黃石、湖石、瓷片、瓦當等遺存,但願有一天也能出現「通靈寶玉」的生活原型——雨花石,以了卻「紅迷」、「石迷」們的一段懸念。
七、乾隆大帝下江南,賦詩藏石留史話。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帝王也概莫能外。在古城南京,民間有這樣的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六十壽辰時, 寵孫朱允火文 在盤子中用雨花石拼成「萬壽無疆」四個大字,連同一個酷似壽桃的雨花石,作為祝壽之禮和盤托出,皇親國戚、文武百官無不稱奇,使龍顏大悅。朱允火文稱帝後,對雨花石仍情有獨鍾,內宮案頭,時有雨花石作供。如果說這是「野史」,那麼清高宗賦詩藏石可是千真萬確的。乾隆帝在位六十一年,曾六次南巡,南京乃必到之地。以雨花台為題的詩便有五首,如《雨花台口號》、《戲題雨花台》等;在莫愁湖畔的景觀石上刻有他「頑石莫嗤形貌丑,媧皇曾用補天功」的詩句。一九九二年六月,在中國革命博物館舉行的《中國觀賞石展》展品中,就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的乾隆皇帝賞玩過的四枚雨花石。其中一枚龍首畢現,出神入化,令人稱奇,且為「真龍天子」所藏,給人印象愈深。
當代三傑 艱難歲月收藏研究結碩果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華民族災難深重,列強侵擾、軍閥割據、戰火連年、社會動盪,卻仍然有那麼多人眷戀著金陵這片古老的土地,深深地愛著美麗的雨花石,既證明雨花石有著無窮的魅力,更說明人們是多麼熱愛生活,嚮往和平。南許北張天津王便是他們中傑出的代表。
南許名澤初,別名問石(1897~1980),早年在金陵就職,晚年寓居上海。一生痴愛雨花石,以六十年的心血搜集精品達600枚之多,實屬不易。文壇前輩鄭逸梅曾為之寫《藏奇石的許問石》。滬上同為雨花石收藏家的夏風先生曾寫《雨花台下雨花石》,記述應許之邀,親臨許宅賞石的趣事,傳為美談。他「尋雨花石非得具備三個條件:麋鹿一樣善跑的腿,逛馬路的閑功夫,勝過猶太人的那份耐心」和「四字秘訣:曰色曰形曰紋曰逸」的經驗則倍受石界推崇。
天津王即雨花石收藏大家河北雍陽人王猩囚(1876~1948),世稱猩翁。天津為主要生活工作地。「數十年荒淫於雨花」並寫就《雨花石子記》,科學地提出雨花石因長江而形成的觀點,並就雨花石的質、形、色、紋、定名、玩賞、品級、交易等進行全面論述,讀來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猩囚先生乃北地人氏卻愛上南方的雨花石,也可以說是一種緣份,但彼此天各一方,能堅持數十年不改初衷,即使在日寇殺我南京三十萬同胞後的一九三九年,仍不忘託人一次次在南京為其採石、購石、郵石,尤其令人感慨不已!
北張曰輅號輪遠(1899~1986),與王猩囚同鄉,與鄭逸梅交往亦深。在天津南開中學時與周 恩來總理同為國文老師張皞如先生的得意學生。幼年在家鄉由於受猩囚先生的影響,對雨花石產生極大的興趣,後被保送金陵大學,惜因水土不服改轉北法術律系。但對雨花石一往情深,雖身處燕北,關山多阻,仍利用各種機遇,終身不輟,存石三千餘枚,並矢志為藏石立譜。
一九七九年,為了使自己畢生精心收藏的雨花石珍品,能夠供更多的人研究、欣賞,更好的得以保存,他毅然割愛,傾篋捐獻給地質部北京地質博物館,其胸襟之豁達、氣節之高尚,令人敬仰。張輪遠先生曾自撰聯語「曾擁圖書逾萬卷,幸隨頑石共千秋」,托吳郡哈佩先生書寫懸於室中,可謂是其一生的寫照。
一九四八年,張輪遠先生所著《萬石齋靈岩大理石譜》問世,是為二十一世紀雨花石界一大幸事,堪稱第一部系統研究雨花石的理論專著,填補了鑒賞、研究雨花石的空白。此譜集雨花石文化發展史之大成,凡前人涉及的有價值之內容無一遺漏,為後來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而比之前人,更有長足的進展。此譜在對神妙諸石「目察心摹」的基礎上,立論盡依科學方法,參考哲學、審美、心理、物理、礦物、及考古諸家折中之說,終開科學系統研究雨花石之先河。一九八二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再版,一九九三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輯入《古玩文化叢書.說石》中,可以想見此譜流傳之廣、影響之大。今石城雨花石愛好者幾乎人手一冊,研讀活用者不在少數。
民國期間因諸多社會原因,雨花石資源極為匱乏。日寇占據時,石市蕭條,往往「只一家售石者」,而「事變前,金陵城內販石者數十家」。對於雨花石的賞玩者、研究者來說,這個時代是不幸的。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不可扼制的。他們無畏艱險,逆流而上,在焊接這段石史的鏈條上點擊出耀眼的火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令人欣慰。捧讀他們的著述,誠如分擔這段沉重的歷史,心中溢滿感激,也為之驕傲。雨花石文化發展的歷史充滿神奇、欣喜、典雅、禮贊,又何嘗沒有凄風、苦雨、泥濘、酸楚和充滿期盼呢?
繼往開來 雨花石史走進新時代
新中國建立後,雨花石賞玩活動也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掀起了雨花石史上的第二次熱潮。一、雨花石賞玩隊伍日益擴大,整體素質大為提高。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得天獨厚的南京人對既有「革命精神」象徵,又充滿美感的雨花石更是珍愛有加。自五十年代到改革開放以來,雨花石愛好者、收藏者日益增多,工農商學兵行行皆有,乃至國內境外的愛好者也大有人在。韓國友人張俊寧在南京留學三年,歸國時行李中最多、最重的便是雨花石。台灣朋友邱信明先生來南京後,很快就喜歡上雨花石,一如當年東坡先生「一履斯土」而遇齊安石子也。十年下來,投資不下百萬,獨居一寓,四處皆石,儼然一座寶庫,鐵定執「石」不悟了。
據筆者主觀估計,經常在「圈」中走動,以石會友,藏品質量、數量達一定規模亦可稱為「家」者當有數百,愛好者當成千上萬。而一般喜愛者則不計其數。在眾多的愛好者、收藏家中,著書、作文、謳歌、研究者比比皆是,彰顯者有劉水著《雨花石鑒賞》、池澄著《雨花石譜》等,均有諸多新意,開卷悟讀,裨益自增。加之廣播、電影、電視、網路、照相技術的發展,大大促進了雨花石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二、雨花石量大質優品位高。尤其是進入八十年代,我國經濟發展上了快車道,建築用砂石需求旺盛,加之電力、機械的利用,在采沙掘石的同時,其副產品雨花石也源源不斷地開采出來,讓愛好者、收藏家們歡欣鼓舞,既慶石頭多,亦恨銀子少,追求永無止境。倘若走進他們家中,壇壇罐罐,大櫥小櫃,目之所及盡是雨花石,即使牆壁上、匾額中也是雨花石的放大圖片抑或還有某個書畫名家為其藏石而作的丹青墨寶。如將藏品陳列起來,便是一個地道的私家藏館,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殿堂。
三、雨花石市場遍及城鄉。明.姜二酉《靈岩子石記》雲:「靈岩子石……出六合靈岩山之澗中,而聚於金陵」;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六合的鄉民還是夜半過江到南京玉器廠排隊賣石。可此後由於長江大橋建成交通逐漸便利,市場需求趨旺,玩家慾望增強,不待石農進城,紛紛前往六合、儀征產地,采購覓寶。一如明萬曆年「蜂湧蟻聚」之盛況。在鄉村,往往一家就是一個工廠、一爿鋪子。在城市,凡遊人足及之處,就有雨花石銷售,價格由一元一把至成百上千數萬元不等。究竟有多少人從事雨花石的採集、經營難以估算。雨花石帶著她的美好、帶著古城的祝福,走進了千家萬戶,遍及五洲四海。
四、形成產業,出現不同性質的組織形式。在鄉村最早出現的是集體砂礦,個體拋光作坊;在六合城鎮有集體性質的雨花石工藝廠。現在廠家、公司很多,但90%以上都為私營性質。一九八四年南京建立社團性質的雨花石協會;一九八九年在南京雨花台建成南京雨花石博物館,二零零零年由劉水、丁鳳龍發起建立南京雨花石文化研究所,下屬兩個雨花奇石展覽館;在南京、上海、北京、天津、台灣、廣東等地還有為數眾多的私人藏館。無論是何種形式,它們都為弘揚雨花石文化,推動雨花石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歷史是不會忘記的。
五、雨花石文化與經濟聯姻,與「對外」掛鉤結出豐碩成果。自一九九九年開始,南京每年舉辦一屆雨花石文化藝術節,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傳播了雨花石文化,而且作為南京的「形象大使」,雨花石已走向全國,享譽世界,提高了南京的知名度,推動了南京的對外交流,為南京的現代化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作出了貢獻。
雨花石文化發展史源遠流長,未有窮期,凡摯愛雨花石的人,熱愛這片土地的人將前赴後繼,不辜負前賢,不愧對後人,堅持弘揚雨花石文化,讓雨花石這顆明珠永遠在古城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編輯本段]〖欣賞八法〗
雨花石的欣賞,究用何法,可以說是流派紛呈,因人而異,從無定式。歸納起來約有下列數種,概稱「雨花八法」。
一是汲水埋盆
此法為東坡居士所創。他在《雙石》一詩中有「汲水埋盆故白痴」之句。雨花石浸入水中方可發色,此盡人皆知。民諺中有"雨花石,砂中埋,雨不灑,花不開"的說法,亦含雨花石需經水潤之意。應用何水,古亦有說。最佳為天落水,次為山泉,再次為川流,忌用井鹵、熱湯。水需一日一換,換水宜在清晨。宿水染塵,頓掃石趣。
二是群石配景
將不同色彩、紋理的石子配置成趣,叫「配錦」,也叫「配碗」。其要訣是形要近似,紋、色要間隔。形似,特別是圓形或橢圓形之形,給人以圓潤之美。紋、色相間,則給人以繽紛錯落之感。書齋供養,可用稍大的盆盂。如配以明清筆洗,更臻雅趣。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收藏水平,配置成雙碗、四碗、八碗的組石。
三是迎光透影
有個別石子,照光比浸水更臻妙趣。 池澄家中藏一石,粗看只是一朦朧黑影;迎光透視,素衣高髻,竟似李清照端坐石中。迎光之法,選一個器口與石子相若的古董小壇,置石其上,置於窗前,舉目可觀,饒有別趣。
四是掛佩祈年
有的雨花石上有一自然生成的圓孔,如用紅繩穿扣,佩掛於頸,則有「祈年」之意。

3. 散打天下王文忠將戰滿建剛 誰是真正KO之王

滿建剛與王文忠分別來自武警散打隊與解放軍散打隊,同是軍人的他們比賽風格也硬朗無比,而且又身處90KG這個「巨人級別」,具有極為恐怖的殺傷力。在淘汰賽中,滿建剛僅用一個回合就以轉身後擺腿將對手楊站重創KO,強勢晉級。王文忠也是在淘汰賽中以同樣的技術將鄧志鎮KO,這也是「散打天下」開賽以來最華麗的兩次KO。體型龐大的他們能精準的做出如此高難度動作,也說明了他們過硬的身體與心理素質。

4. 王文忠的介紹

王文忠 男,漢族,1941年4月生,河北石家莊市人。1964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精密儀器系,高級工程師,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陝西省分會、河北省機械工程學會及河北省輕工設備管理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