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信託,資管計劃,基金,私募基金這些有什麼區別
1.信託:即信用委託,信託業務是一種以信用為基礎的法律行為。它涉及投入信用的委信託託人、受信於人的受託人和受益於人的受益人三方。由委託人依照契約或遺囑的規定,為自己或第三者(即受益人)的利益,將財產上的權利轉給受託人(自然人或法人),受託人按規定條件和范圍,佔有、管理、使用信託財產,並處理其收益。
2.資管計劃:集合客戶的資產,由專業的投資者(券商)進行管理。它是證券公司針對高端客戶開發的理財服務創新產品,投資於產品約定的權益類或固定收益類投資產品的資產。
3.基金,這里是指公募基金,即受政府主管部門監管的,向不特定投資者公開發行受益憑證的證券投資基金。
4.私募基金,即私下或直接向特定群體(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
其實從定義基本可以進行基本區分,4者的主體不同,另外形式及對象也都不同。當然具體區別,還需要更加細致的進行理解,這里只給出基本的說明。
『貳』 信託是私募還是公募,信託是私募還是公募帖子問答
信託是私募性質的。因為只面向特定募集對象。
『叄』 請問什麼是信託,私募是信託的一種么
信託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理財產品,是信託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一定的期限,一定的收益率。
關於你說的私募,其實是理財的性質,和公募相對,其實你說反了,應該是信託是私募的一種,私募還包括諸如基金等
『肆』 信託是有分私募和公募的還是說信託就是屬於私募
信託就是屬於私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
第六條
設立信託,必須有合法的信託目的。
第七條
設立信託,必須有確定的信託財產,並且該信託財產必須是委託人合法所有的財產。
本法所稱財產包括合法的財產權利。
第八條
設立信託,應當採取書面形式。
書面形式包括信託合同、遺囑或者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書面文件等。
採取信託合同形式設立信託的,信託合同簽訂時,信託成立。採取其他書面形式設立信託的,受託人承諾信託時,信託成立。
第九條
設立信託,其書面文件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信託目的;
(二)委託人、受託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住所;
(三)受益人或者受益人范圍;
(四)信託財產的范圍、種類及狀況;
(五)受益人取得信託利益的形式、方法。
除前款所列事項外,可以載明信託期限、信託財產的管理方法、受託人的報酬、新受託人的選任方式、信託終止事由等事項。
第十條
設立信託,對於信託財產,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登記手續的,應當依法辦理信託登記。
未依照前款規定辦理信託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手續;不補辦的,該信託不產生效力。
第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信託無效:
(一)信託目的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二)信託財產不能確定;
(三)委託人以非法財產或者本法規定不得設立信託的財產設立信託;
(四)專以訴訟或者討債為目的設立信託;
(五)受益人或者受益人范圍不能確定;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條
委託人設立信託損害其債權人利益的,債權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撤銷該信託。
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規定撤銷信託的,不影響善意受益人已經取得的信託利益。
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申請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一年內不行使的,歸於消滅。
第十三條
設立遺囑信託,應當遵守繼承法關於遺囑的規定。
遺囑指定的人拒絕或者無能力擔任受託人的,由受益人另行選任受託人;受益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依法由其監護人代行選任。遺囑對選任受託人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4)信託計劃是私募還是公募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
第五十條
委託人是唯一受益人的,委託人或者其繼承人可以解除信託。信託文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五十一條
設立信託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託人可以變更受益人或者處分受益人的信託受益權:
(一)受益人對委託人有重大侵權行為;
(二)受益人對其他共同受益人有重大侵權行為;
(三)經受益人同意;
(四)信託文件規定的其他情形。
有前款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所列情形之一的,委託人可以解除信託。
第五十二條
信託不因委託人或者受託人的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銷或者被宣告破產而終止,也不因受託人的辭任而終止。但本法或者信託文件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五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信託終止:
(一)信託文件規定的終止事由發生;
(二)信託的存續違反信託目的;
(三)信託目的已經實現或者不能實現;
(四)信託當事人協商同意;
(五)信託被撤銷;
(六)信託被解除。
第五十四條
信託終止的,信託財產歸屬於信託文件規定的人;信託文件未規定的,按下列順序確定歸屬:
(一)受益人或者其繼承人;
(二)委託人或者其繼承人。
第五十五條 依照前條規定,信託財產的歸屬確定後,在該信託財產轉移給權利歸屬人的過程中,信託視為存續,權利歸屬人視為受益人。
第五十六條
信託終止後,人民法院依據本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對原信託財產進行強制執行的,以權利歸屬人為被執行人。
第五十七條
信託終止後,受託人依照本法規定行使請求給付報酬、從信託財產中獲得補償的權利時,可以留置信託財產或者對信託財產的權利歸屬人提出請求。
第五十八條
信託終止的,受託人應當作出處理信託事務的清算報告。受益人或者信託財產的權利歸屬人對清算報告無異議的,受託人就清算報告所列事項解除責任。但受託人有不正當行為的除外。
『伍』 信託和私募兩者有什麼區別
區別:
1、在安全性方面。信託產品的安全性普遍高於私募基金,這主要是因為信託受銀監會的嚴格監管,行業較為規范,且信託公司本身注冊資本雄厚決定的。
2、在投資渠道方面。根據《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私募監管暫行辦法》)的規定,私募基金可投資於股票、股權、債券、期貨、期權、基金份額以及投資合同約定的如紅酒、藝術品等其他投資標的。而信託產品的投資范圍也相當廣,既可以投資證券等金融產品,也可以投資實業,兩者投資范圍限制區別不大。但信託投資實業的居多,投資金融的多為通道類產品;而私募基金投資股票股權之類的證券投資基金為大多數。
3、在流動性方面。信託根據簽訂的協議,在信託期限屆滿之前,不得回贖,但可以依法轉讓,流動性較差。而私募基金經常有封閉期和贖回費的設定,導致轉讓折價高,流動性也較差。
4、門檻性。信託類的門檻很高,一般都是100萬起步,並且不能大范圍公開宣傳,只能特定的小范圍宣傳和推介;2016年「7.15新規」出台後,根據規定: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和承擔能力,投資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且符合凈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機構,以及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的個人。但就市場實際情況而言,由於信託有大小額配比限制,100萬能買到的信託產品已經越來越少了。
5、收益性。目前市面上的信託產品多為固定收益,收益區間在10%以下,而私募基金隨標的不同,收益構成也不同,浮動收益較多,不能統一比較。總體上來說,金融產品的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的,投資者需要謹慎對待每個項目。
『陸』 信託是有分私募和公募的嗎還是說信託就是屬
信託跟公募和私募是不同的產品類型。
信託。即受人之託,代人管理財物。是指委託人對受託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照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其它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處分的行為。
公募。又稱公開發行,是指發行人通過中介機構向不特定的社會公眾廣泛地發售證券,通過公開營銷等方式向沒有特定限制的對象募集資金的業務模式。為適應更廣大投資者的需求,公募沒有合同份數和起點金額的限制。因為涉及眾多中小投資人的利益,監管當局對公募資金的使用方向、信息披露內容、風險防範要求都非常高。而私募是面向少量的、特定的投資者募集資金的方式。參加人一般應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風險識別和風險承擔能力。
私募。亦稱直募指的是私下或直接向特定群體募集資金的方式。與之相對應的是公募。 他們的共同點都是金融融資手段。公募和私募是證券發行的兩種形式。證券說通俗點就是股票。基金在上面就解釋得還能清楚了。信託的話,信託基金也可涵蓋在基金里。其實信託講通俗一點就是,企業在銀行貸不出款,只有找信託公司貸款,貸款利息比銀行高。信託公司的資金就是很多人的資金放在信託公司里,等到信託公司有收益時,進行分紅。 也可以是某人生前和信託公司簽訂協議,幫助其分配他的個人財產。假設A有1000萬遺產。他覺得自己的兒子不會理財,擔心如果一次性留給兒子1000萬,很快就會花光,那他就可以跟信託公司簽訂協議,讓A的兒子他以後每年可支取10萬作為日常開銷。
『柒』 信託是有分私募和公募的嗎還是說信託就是屬於私募
信託就是屬於私募
很多人對信託是私募還是公募有誤解,認為信託也可以是公募,而理由就是許多型腿股東是國有企業,信託可以做廣告可以與銀行合作,所以就認為是公募。
雖然信託產品有公募的一些特性,但其還是屬於私募產品,因為信託面對的是小額的投資人,所以很顯然信託是私募產品。
『捌』 再談信託到底是公募還是私募
有時有業內朋友問到「信託是公募還是私募?」。
而更多的時候是有人堅信「信託是公募!」,他們給出的一個理由是許多信託的股東是國有企業,信託公司可以做廣告,可以與銀行合作。
但我長期來堅持認為:雖然信託產品有一些公募的特性,但其是私募產品「,我也同意公募產品必須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能夠做廣告,能夠像股票一樣在二級市場流通,而面對的則是小額的投資人。很明顯信託是私募產品。
事實上,我一直認為「廣義來看,信託是私募的一個組成部分或一份子「。
與此同時,許多人包括專業人士對募募和公眾企業及相關概念非常模糊;譬如他們認為「公募的就是國有的,私募的就是私有的」;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解,我這里歸納總結幾點:
1.公募的,不一定是國有的;反而很多是私人的;譬如上市公司股票大部分應該是在私人擁有。
2.私募的,不一定是私人的;反而很多是國有的;譬如我國的許多創業投資基金的投資者是政府出資或國有企業投資。
如果理解了以上2點,那對下面2點也應該理解了。
3.國有的,不一定是公眾的;
4.民營的,不一定是私募的;張健:資深房地產投融資和戰略專家,華房基金創始合夥人,北大縱橫合夥人,清華房地產總裁商會特聘專家。畢業於同濟大學和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在房地產市場、投資、金融和戰略方面有20多年經驗。為世茂集團、萬科集團、中華企業、中房集團、香港建設、麥格里銀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提供房地產投融資和戰略咨詢服務、企業培訓和授課。出版專著〈房地產投資〉、〈房地產企業融資〉和〈房地產投資基金實務〉等六部房地產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