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託公司受讓某銀行分行已貼現但並未到期的銀行承兌匯票項目
銀行已貼現但並未到期的承兌匯票是銀行的債權,銀行將該債權轉讓給信託公司,信用公司將該債權打包出售給購買信託產品的公眾,就是這么個意思,大家出錢買進銀行已經貼現的承兌匯票的債權,等承兌匯票到期後的資金支付給買信託產品的公眾。
② 資產包轉讓為什麼要成立信託計劃
以信託方式將不良資產打包轉讓被法院駁回
將銀行不良資產打包轉讓給資產公司後,資產公司又以信託方式將資產包整體轉讓給了信託公司,信託公司在僅以公證及公告的方式履行債權催告手續後,便以原告的身份對債務人提起了訴訟。那麼信託公司的訴訟請求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呢?日前,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裁定給出明確答案:信託公司依法不具有本案原告的主體資格,駁回原告信託公司的起訴。對此判決,原被告雙方均未上訴。
2000年4月4日,建行某分行與某實業公司簽訂了一份借款合同,約定實業公司向建行借款人民幣450萬元,利率為月息5.82‰,期限自2000年4月17日至2001年4月16日。當天,建行又與實業公司簽訂了一份抵押合同,約定實業公司以其所有的三層樓房為上述貸款提供抵押擔保,擔保范圍為上述貸款本金、利息、罰息、賠償金及實現貸款債權和抵押權費用,並依法辦理了他項權登記。兩份合同簽訂後,建行依約向實業公司足額發放了貸款。然而借款到期後,實業公司並沒有按約履行還款義務。此後,建行向實業公司進行了多次催收。
2004年6月28日,建行與信達資產簽訂了債權轉讓協議,約定建行將上述債權轉讓給信達資產,並向實業公司履行了通知義務。2004年11月29日,信達資產又與東方資產簽訂了債權轉讓協議,約定信達資產將上述債權轉讓給東方資產,也向實業公司履行了通知義務。2006年6月2日,東方資產與信託公司簽訂了財產信託合同,約定東方資產將上述債權信託給信託公司,由信託公司進行管理、運用及處分。東方資產於2006年6月2日在《金融時報》上發布公告,就上述債權設立信託事宜履行了通知義務並進行了催收。信託公司於2008年5月再次以公證及公告的方式向實業公司催收債權,但實業公司依然沒有履行還款義務。為此,信託公司一紙訴狀將實業公司告上了法庭,請求法院依法判令實業公司清償信託公司借款本金人民幣450萬元及截至2008年6月20日的利息342萬余元及至實際清償日止的利息;信託公司對上述債權有權以實業公司所提供的抵押物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抵押物的價款優先受償;訴訟費用由實業公司承擔。
法院經審理後認為,信託公司依法不具有本案原告的主體資格,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三十九條的規定,法院裁定駁回原告信託公司的起訴。
當事人說
信託公司:清償借款本金和利息
實業公司:不存在債權債務關系
原告方信託公司認為,法院應當支持自己的訴訟請求,理由有二。
一是信託公司具有訴訟主體資格。從法律方面分析,信託財產的受託人有權以自己的名義對信託資產進行管理或者處分,而訴訟作為管理或處分的手段之一當然是受託人的權利。所以原告為管理、處分信託資產的目的,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是有明確法律依據的,並且該訴權是排他性的,委託人東方資產對信託資產不能再享有訴權。從信託合同約定分析,信託合同明確規定了受託人處理、處置或選擇、聘請服務商處置信託財產的權利和職責。未規定委託人管理、處分信託財產的權利。因此,依照信託合同的約定,作為管理、處置信託財產的一種手段,本案原告信託公司有權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
二是涉訴信託不是專以訴訟或討債為目的的信託。東方資產設立財產信託的真正目的在於提高處置不良資產的效率而非訴訟或討債。該信託的目的在於通過轉讓不良資產的收益權而使不良資產相對於委託人而言提前變現,而不需藉助某個具體債權項目的債務清償得以實現。也就是說,即使涉訴債權沒有任何回收,本信託的信託目的仍然是可以實現的。可見,涉訴信託的信託目的不是專以訴訟和討債為目的。因此,法院應當支持其訴訟請求。
被告方實業公司表示,信託公司不是本案適格的訴訟主體,不具有訴訟權利能力,其訴請應予駁回。理由有三。
一是債權人東方資產與信託公司之間只是信託關系,而不存在債權轉讓關系。作為受託人,信託公司與實業公司更不存在債權債務關系。因此,信託公司提起訴訟,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所規定的起訴條件。東方資產與信託公司簽訂的信託合同及刊載的債權催收公告均說明了東方資產將其不良資產設立信託,委託信託公司進行催討,目的就是為了討債。根據信託法第十一條的規定,為了訴訟或者討債目的而設立的信託合同關系無效。因此,信託公司向實業公司主張權利沒有合同及法律依據。
二是在信託合同及其資產信息清單中,東方資產信託給信託公司的信託財產僅為本金450萬元,並無利息。信託公司無權對其受託財產之外的利息進行處置,因此,信託公司主張貸款利息沒有合同及法律依據。
三是在貸款合同中,原債權銀行與實業公司並未約定復利。因此,信託公司訴請中包含的復利毫無合同及法律依據,不能成立。
連線法官
信託公司對受託債權無徑行起訴權
法院裁定生效後,記者連線了天津二中院民二庭庭長邱健,請他就本案的焦點問題,即信託合同是否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信託公司是否具有本案原告的主體資格作了分析。
邱健認為,本案債權始於建行與實業公司之間,東方資產通過債權轉讓方式最終受讓了該債權後,履行了通知債務人的義務,該債權轉讓協議即對債務人產生約束力。因此,東方資產取得了債權人地位。就該債權轉讓協議而言,債權債務雙方為東方資產及實業公司,而信託公司則是與東方資產訂立信託合同而取得的「債權」。因信託關系是屬於一種委託經營關系,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第二條以及第十一條第(四)項的規定,信託公司的經營范圍應僅限於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整頓信託投資公司方案》第一條的規定,堅持把信託投資公司真正辦成「受人之託,代人理財」,以手續費、傭金為收入的中介服務組織,嚴禁辦理銀行存款、貸款業務。由此可見,信託公司不具備代人主張債權的經營業務,即使訂立了具有該方面內容的信託合同,依據信託法第十一條第(四)項「專以訴訟或者討債為目的設立信託」的規定,也應屬於無效情形。因此在本案訴訟中,信託公司並不直接享有其所主張的債權,依法也不具有以自己的名義通過訴訟方式追討上述債權的權能。因此,信託公司不是本案適格的原告。信託公司提出本案之訴,沒有法律依據。
③ 信託貸款債權轉讓是怎麼規定的呢
可以的,按照《信託公司管理辦法》第二十條規定,信託公司可以開展貸款業務,債權轉讓後,信託公司成為債權人,可以理解為貸款業務。 而且,有時在剛性兌付過程中,信託公司先拿自己的錢墊付給投資者,就是一種債權轉讓。
④ 債權轉讓集合信託是什麼意思
1、債權轉讓類信託:所謂債權信託,通常指委託人將債權轉移給受託人,由受託人為受益人對該債權進行管理或處分的一種信託。
以某企業發行的一款債權類信託理財產品為例,該公司以自己擁有產權的一些固定投資作為抵押,聯合信託公司發行一款信託理財產品。
2、債權轉讓類信託風險要素:
與股權類信託一樣,債權類信託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比如,某企業成功通過債權融資以後,一旦經營發生困難,向投資者支付本金和收益就可能產生困難。
⑤ 重慶市阿里巴巴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債權轉讓上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什麼情況
待遇怎麼樣要看公司的實力啊!是不是!不過你要了解很詳細的貸款知識才行啊!
貸款的步驟是你提交個人貸款需求和大概資料給銀行或者貸款產品代理譏構,然後銀行對貸款申請者的貸款申請進行初步審核,安排專人聯系貸款申請者,聯系後如果通過初審,然後再指導貸款申請者提供所需材料,然後再審核,最終達成貸款放款
⑥ 債權和股權信託有什麼區別
看門狗財富為您解答:
債權類信託一般分為借貸之債與買賣之債:①借貸之債,即信託成立後,受託人(信託公司)
將信託資金以貸款形式貸放給融資方並簽署借款協議,按照約定周期收回利息及到期返還本金的投資方式。該種投資方式由受託人與融資方形成借貸之債;②買賣之債,即信託成立後,受託人將信託資金用於購買融資方某項財產的所有權或收益權(
如購買機器設備所有權、商業物業收益權等) 並簽署權益轉讓合同與溢價受讓( 回購) 合同,按照約定周期收取溢價款及到期收取與信託資金等額的受讓( 回購)
款。該種方式由受託人與融資方形成買賣之債。
股權類信託一般分為股權融資類信託與股權投資類信託。兩類信託均為在信託成立後受託人將信託資金以增資形式、購買融資方持有的股權或股權收益權形式進行投資,只是在股權融資類信託中投資人獲得固定收益,而在股權投資類信託中投資人獲得非固定收益。
債權融資與股權融資是兩種最為基本的投資方式,從法律上講,債權類信託所構建的法律關系以「債」為基礎,構建債權關系,股權類信託則構建股權法律關系。債權類信託與股權類信託各有利弊,在選擇信託產品投資時,投資者應結合融資方財務情況、經營情況、擔保情況以及項目管理情況等要素對項目進行篩選投資。
( 一)
控制力比較。債權具有相對性,受託人在債權法律關系形成後具有要求融資方按照先前約定支付價款、償還債務的權利,此時如融資方拒絕償債或無力償債,受託人只能訴諸法院(
即使有擔保財產,受託人處置擔保財產也必須通過法院訴訟或強制執行),因此受託人權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股權則類似於物權,表現為受託人在投資完成後成為交易對手股東之一(
一般為大股東),雖然不享有債權,但是對被投資主體具有支配地位,從理論上講,此時的受託人不僅能夠控制被投資主體的資金往來和進出,而且能夠決定其董事選任與人員安排,財務上、人事上均能對被投資主體加以控制。因此,從這個角度講,股權投資的安全性是高於債權投資的。
(二)優先性比較。債權投資對於融資方來說,屬於其一般債務(如有擔保則為優先債務),而股權投資對於被投資方來講則不是債務。債務金額不會變,但是投資的股權價值卻隨著被投資企業的凈資產變化而變化,因此債權投資在投資之初即將風險進行了鎖定,而股權方式投資的風險和收益卻時刻發生著變動。同時,債權因是融資方的一般債務,其具有法律上的優先性,舉個例子,對於同一個融資方,其既有借款1000萬元(受託人貸款,期限1年),又被增資款1000萬元(受託人投資,於1年後受讓退出),如在運行1年後融資方僅剩餘1000萬凈資產,則在償還完畢借款後企業凈資產為0,受託人投資的股權便沒有任何價值。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債權投資的安全性又高於股權投資。
⑦ 銀行債權可以轉讓給信託投資公司嗎
銀行債權是可以轉讓給信託投資公司的。
1、銀行的債權本質就是信貸資產;
2、銀行將信貸資產作為基礎資產;
3、打包給信託公司,就是信貸資產證券化。
⑧ 信託受益權中sg受讓是什麼意思
《信託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受益人的信託受益權可以依法轉讓和繼承,但信託文件有限制性規定的除外。這就是《信託法》對信託受益權轉讓事項的全部規定。銀監會頒布的《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第二十九條也 規定,信託計劃存續期間,受益人可以向合格投資者轉讓其持有的信託單位。信託公司應為受益人辦理受益權轉讓的有關手續。信託受益權進行拆分轉讓的,受讓人不得為自然人。機構所持有的信託受益權,不得向自然人轉讓或拆分轉讓。
這就是現有從廣義法律上所能找到的有關信託受益權轉讓的全部規定。學術界對此問題也鮮有研究,筆者試就這一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受益權是受益人享有的一種私權,作為一種財產權利,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受益人通常可以進行自有處分,甚至可以無償地贈與他人。因此,原則上應當允許受益人轉讓其受益權,主要是信託利益取得權。這是各國信託法的一般規則。我國的《信託法》也明確除非信託文件有限制性規定,原則上受益人的信託受益權可以依法轉讓和繼承。甚至於,受益人不僅可以將受益權全部轉讓,受益人還可以將一部分信託受益權在數量上加以分割後進行部分轉讓。
大陸法系信託法對受益權轉讓沒有完備的規定,因此學者們對於受益權是否可以隨意轉讓還存在著不同意見。有學者認為,即使委託人沒有賦予受益權具有受益人身專屬權的意思,受益人將受益權轉讓給他人,也是委託人沒有遇見到的。因此,應當排除受益權的可轉讓性,不允許轉讓。也有學者認為,受益權是具有債權、物權性質的財產權,原則上應當可以轉讓或進行其他處分。
美國《信託法重述》第六章第一節規定,具有行為能力的受益人有權自願轉讓其信託利益,這種轉讓可以是有對價的,也可以沒有對價。除非信託條款或者議會法律另有規定,否則,受益人轉讓受益權不需要通知受託人或取得受託人的同意,也不一定採取書面形式,而且,受益人也可以變更或者撤銷其轉讓。我國的《信託法》事實上也是堅持信託受益權具有可轉讓性,除非信託文件作出了特殊的限制性規定,否則應當認定信託受益權具有可轉讓性。
但是信託受益權的轉讓應當如何進行?適用何種法律?遵守有何程序?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必須面對的問題就是信託受益權的性質如何。因為信託受益權性質的認定,決定了信託受益權轉讓合同的法律適用問題。如果信託受益權是債權,那麼債權的轉讓合同法上已經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應當適用合同法上有關債權轉讓的法律規定,但是如果認為信託受益權是物權,那麼就應當適用物權法上關於物權變動和合同法上關於買賣合同的相關規定。因此,討論信託受益權的轉讓問題的起點,就是信託受益權的性質?
筆者以為,信託制度作為一種發源於英美法的財產管理制度,與大陸法系民法傳統的財產權制度很難真正融合。信託財產的雙重所有權結構以及受益權的性質、內容,均難以恰如其分地納入大陸法系一物一權的傳統所有權支付。從我國《信託法》的規定看,討論受益權的性質很難,但是受益權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基於信託關系和信託財產所產生的債權及物權。二是強制實施信託的權利。三是監督受託人和追索信託財產的權利。四是對信託的相關事務表示意見的權利。其中,最核心的權利為取得信託利益的權利。受益權包含的這些權利的范圍和性質,顯然難以完全納入大陸法系的物權或債權。因此,較為適宜的觀點可能是,把受益權看成是一種特殊的權利。但是信託受益權的內容中最核心的權利應為取得信託利益的權利,該權利也是信託受益權所包含的的其他內容的基礎性權利,這一核心權利本身應屬於債權,因為該權利的行使對象是受託人,內容為請求受託人向其交付一定信託利益的權利,該權利的實現有賴於受託人的配合,具有對人權的屬性。
信託受益權的轉讓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實現這一核心權利的轉移,即將取得信託利益的權利轉讓給受讓人,轉讓人獲得轉讓的對價或者其他利益的滿足,而受讓人取得向受託人請求交付信託利益的權利。因此,筆者認為,對於信託受益權的轉讓,理論上應當按照債權轉讓的模式進行。
根據《合同法》第八十條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
關於信託受益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問題,應當按照合同法的相關約定,即除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方才無效,否則,只要轉讓人與受讓人達成信託受益權的轉讓合意,受益權的轉讓在轉讓方和受讓方之間產生轉讓的效力。
但是受益權轉讓要產生對受託人的效力,則必須以通知受託人為條件。受益人轉讓其受益權後,受讓人即取得了信託受益權,有權向受託人請求信託利益。但受託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信託的受益權已經發生轉讓,可能繼續將信託利益支付給原受益人,或者找不到受益權的受讓人。因此,為保護自己的權益,使受託人能夠及時、准確地履行支付信託利益的義務,信託受益權轉讓後,受益人、受讓人應以適當的方式,及時將受益權轉讓事項通知受託人,該轉讓對受託人才具有約束力。未經通知受託人的,受益權的轉讓對受託人不生效力。也就是說,受託人在接到受益權轉讓的通知之前,依照信託文件所為的一切行為,均不受受益權轉讓而受到受益人或受讓人的追究。為保護無辜的受託人,英國法明確規定,受託人不知道信託受益權已經轉讓,仍向原受益人支付信託利益的,對由此造成的錯誤支付,不承擔責任。
而且,受託人接受轉讓通知時,所有能夠對抗受益人的事由,均可以對抗受益權的受讓人。受託人如對受益人享有屬於信託財產的債權,且該債權的清償期先於受益人轉讓受益權或者兩者居於同時,那麼,受託人可以對受讓人主張抵銷,以免受益人借轉讓受益權之機,使受託人及信託財產陷於不利地位。
根據筆者的了解,在現實的信託活動中,特別是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中,信託公司作為專業的商事信託受託人對受益人轉讓其信託受益權的,通常都在信託文件中規定只有經過信託公司的轉讓登記,方才可以對受託人生效。有學者認為,既然信託文件有此限制性規定,則只有按照信託文件的約定進行了轉讓登記的受益權轉讓行為方才對受託人生效,如果沒有辦理登記的,則不生效力。
但是問題在於,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已經簽署了信託受益權的轉讓合同,也對信託公司進行了通知,這種轉讓是否產生受益權轉讓的效力,該轉讓能否對受託人產生效力。
筆者認為,《信託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的「信託文件有限制性規定的除外」。這種限制性規定是指限制信託受益權轉讓和繼承的規定,而不應是限制信託受益權是否對受託人生效的規定。
但是信託受益權作為債權,最初在信託受益人之間和信託受託人之間具有相對的法律關系,信託文件中對信託受益權設定了限制性條件,規定必須經過信託受託人辦理受益權變更登記後方才對信託受託人生效,應視為原債權債務關系的雙方即轉讓人與受託人之間達成的關於受益權轉讓的限制約定,該限製作為原受益權的負擔,即使經過轉讓,按照法理學上「後手不得優於前手」的一般法理,受讓人獲得該受益權也應繼續承擔此權利負擔。因此該信託受益權的轉讓行為如果要向受託人生效,則必須經過受託人辦理變更登記方才生效。
當然,如果轉讓人與受讓人已經達成信託受益權的轉讓合意,並且也向受託人進行了通知,但是受託人就是不予辦理變更登記,則轉讓人或者受讓人有權要求受託人予以辦理,否則可以視同已經辦理。受益人可以向受託人主張信託受益人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