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託交易 » 中國華融國際信託公司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中國華融國際信託公司

發布時間: 2021-05-27 07:53:28

⑴ 華融國際信託有限責任公司待遇怎麼樣 是新疆這邊的公司哦

信託好,穩定,試用期後年工資不會低於10萬,1,2年後起碼會在15-20萬。這是二線的城市,如果再一線城市會高於這個數。新疆烏魯木齊也算二線城市吧。。我在鄭州,我媳婦在信託,我在期貨公司,朋友多在金融機構,上面都是真實數據。。

⑵ 深圳十大信託公司有哪些

看門狗財富為您解答。

深圳有十家信託公司,以下不分排名:
1.華潤深國投信託有限公司
2.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託有限公司
3.中國民生信託有限公司
4.中鐵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5.華澳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6.華融國際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7.平安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8.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9.中建投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10.中糧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⑶ 華融信託到底多少風險

華融信託是中國華融(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之首)的子公司,有背後大股東的支持,風格比較穩健而保守,兌付風險相對較小。

⑷ 誰能給提供一份詳細的全國信託公司和基金公司的名單啊謝謝了啊

http://wenku..com/view/dbfe5bd176a20029bd642d87.html 信託
應該有58家.分別是:
寶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長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長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長信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東方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東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廣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國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國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國投瑞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華寶興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華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華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匯豐晉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匯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金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金元比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景順長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巨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諾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諾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鵬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申萬巴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泰達荷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泰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天治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萬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新世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信達澳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興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益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銀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銀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友邦華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中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中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中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中銀國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中郵創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個人認為實力最強的華夏、南方、博時三家基金公司

⑸ 國有銀行壞賬剝離給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之後,發生了什麼

1999年開始,信達、華融等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奉命處理四大商業銀行上萬億不良資產,十年後這些「壞賬銀行」又借市場化跳板把更多賬單塞進國家手中,如此輾轉騰挪的後果便是,壞賬不減反增,全體納稅人掏腰包。

要了解今次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仿照「信達模式」設立共管賬戶的性質,就必須知道中國這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的前世今生。亞洲金融風暴中的1999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決定將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的1.4萬億元的巨款壞賬果斷剝離,對口設立華融、長城、東方和信達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簡稱AMC),以求換得金融業和整體經濟的輕裝改革。財政部作為唯一股東向每家公司注資100億元,並擔保四大AMC從央行獲得6041億元再貸款,再向四大國有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共發行8110億元金融債券,以此按1:1的對價購買不良資產。

在華爾街,處置不良資產的公司往往被稱為「禿鷲」,他們靠那些「腐肉」為生,也替整個經濟體清理垃圾。而這批中國金融「禿鷲」的設立目標也是為了在十年存續期內「最大限度保全資產和減少損失」。央行行長周小川曾說,首次剝離的1.4萬億不良資產「50%是各級政府行政干預導致的,30%是為了支持國有企業,剩下的20%才是銀行自身經營造成的。」簡單說,AMC的成立就是給中國金融業向市場經濟轉軌「擦屁股」的,正是這四家「壞銀行」的存在讓四大國有銀行有了成為「好銀行」的可能性。

2006年底,官方公開數據顯示,AMC累計處置不良資產1.21萬億,占接受總額的83.5%,現金回收約2110億元,回收率約在20%左右。對於資產管理的十年成績,外界褒貶不一。盡管處理不良資產是個高技術難度的活兒,盡管四大國有銀行中工行、建設銀行雄踞全球銀行業賺錢能力前兩位的成績表明當初「扔下沉重包袱」、「以時間換空間」決策的正確性,但20%左右現金回收數據仍然表明,AMC辛辛苦苦十餘年,銀行系統不良資產還有1萬多億元,只是從商業銀行挪到到AMC口袋裡。

再考慮20%回收率背後的成本,AMC成立時從國有銀行借調了工作人員,回收現金的費用率在8.65%。AMC前期將相對優質不良資產處理萬之後,後期回收率一年比一年低,管理費用卻一年比一年高。AMC管理人員曾披露:「如果回收100塊錢你只能拿1塊錢獎勵,而製造100塊錢費用你可能拿20塊錢回扣,你選擇哪個?」甚至出於十年存續期結束後前途未卜的擔心,不乏有的AMC留著不良資產賺其他業務的錢,以免坐吃山空。

在AMC運作期間,關於國有資產流失的爭論一直非常普遍。首先是「大限將至」的時間壓力讓AMC不得不在後期以迅速清空庫存為目的實施「大甩賣」。曾參加過AMC資產包拍賣的業內人士稱,因為經濟周期而形成的不良資產如果必須在行政指令下的2006年底前處置完成,坑定會導致「賤賣」。他還透露,AMC為防範與私人交易時的道德風險,更傾向於賣給政府,價格自然也壓的很低。

最為極端的例子發生在2006年,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沈陽辦事處將18.67億國有金融不良資產低價轉讓,價格不足債權的1%。購買人隨手僅靠其中一筆債權(約占總額1.4%),不僅收回了1800萬的投入還另賺800萬元。有業內人士甚至將之指斥為「崽賣爺田不心疼」的行為。事實上,AMC擁有不良資產處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信息,且掌握了資產折扣權,但回收率並沒有硬性指標,運營損失由國家承擔,這其中就產生了「尋租」空間。

2005年初,國家審計署披露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現已被查出各類違規和管理不規范問題資金700多億元,發現案件線索38件、涉案資金67億元。時任審計署長李金華在通報中指出,一些AMC財務管理鬆弛,虛報、挪用回收資金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採取虛報冒領、截留收入、虛列費用等手段,將資金用於發高額工資及獎金補貼等。

監管機關還注意到,回收資產最大化及處置成本最小化似乎並沒有被放在AMC日常業務最重要的位置。憑藉手握上萬個企業的債務處置權,AMC建立了涉及租賃、證券經紀、不動產和信託業務在內的分支部門,華融官網曾顯示它擁有300家企業的股權,旗下擁有10家金融平台公司,2009年利潤同比增長102.9%。但是,所有AMC的業務信息包括最為重要的資金回收率並不曾定期公開。《紅色資本主義》作者卡爾•沃特直言,從不良貸款被剝離出銀行資產負債表那一刻起,政府和這些資產管理公司間的資金流動至今仍不完全透明。

總結「壞賬銀行」過去十年,明顯特點就是在上萬億國有銀行不良資產處置上「成效不大」,壞賬只是挪了窩但錢並沒清算。更為嚴重的是,AMC在十年運營中本身又再不斷產生新的欠賬。據統計,包括四家AMC在成立初期以及2005年再度剝離不良資產,央行提供給AMC的再貸款高達1.2萬億;AMC向四家銀行發行的8110億元債券10年後也無法償還。

也就是說,4家AMC政策性業務回收的現金在扣除各項費用之後,絕大部分用於支付央行再貸款和金融債的利息,所剩下的能夠償還本金的微乎其微。以華融公司為例,銀監會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末,華融公司共回收現金543.9億元,而同時期,華融公司向工行支付全部累計應付金融債券利息389.16億元,同時向人民銀行支付再貸款利息45.78億元,還有累計費用支出為28.91億元,三項合計已達463.85億元。

老賬還沒處理完,超過萬億的政策性業務虧損掛在了AMC的賬上,這就是「壞賬銀行」十年後所面臨的尷尬現實。不過在選擇AMC選擇後續改革路徑的時候,事業單位政府「管飽」的優越性再次體現。2009年建設銀行宣布持有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的2470億債券延期十年;隨後中國銀行業跟進延期債券10年,利率維持年息2.25%不變,財政部繼續對債券提供擔保。

另外,AMC欠央行的5739億再貸款則停息掛賬。正常情況下央行為保障資產負債大致平衡,每增加一筆債權就該相應的鈔票。每還一筆錢,也要注銷一筆基礎貨幣。掛賬意味著左邊AMC不用再償還貸款,右邊也不再縮減貨幣,流動性停留在市場上,就有可能導致全社會的通貨膨脹。

類似上述政策「管飽」落實到具體資產管理公司,就產生信達向市場化轉型時的「共管賬戶」。2010年,國務院批復信達與財政部共設「共管賬戶」,將歷史上形成的2000多億元巨額掛賬損失剝離至此賬戶,存續時間初定為十年。

「共管賬戶」本質上用未來的收益來還當前的欠賬,做法是將剝離的不良資產置換成優質資產,財政部向信達發放等額付息債券,以其作為信達唯一股東未來預期可獲得的分紅以及所得稅減免部分歸還。引入「共管賬戶」方案後,財政部作為不良資產的債主不需要立即支付現金化解損失,而信達的財務報表將變得干凈甚至「健康」,最終新帳、舊賬都留給了未來。

2010年《證券市場周刊》撰文指出,從AMC接收不良資產開始,所謂「政策性收購」就是個數字游戲。十幾年後,AMC欠央行約1萬億,簽四大國有銀行8200億,原購入的1.4萬億不良資產只有20%現金回收。無論這些欠款是進入「共管賬戶」還是債券延期、停息掛賬,都不過是在國家資產負債表的不同科目下「左兜換右兜」。但債務就是債務,企業核銷要靠利潤,財政核銷要靠納稅,央行核銷要靠通脹。

這些壞賬隱藏在中國的GDP效益中,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泡沫。僅以「共管賬戶」剝離剩餘壞賬的做法匡算,如果後來的長城、東方都仿照信達、華融的方式操作,未來十年近萬億不良資產還是處理不掉,最後的結果分攤到全民每個人需要為此掏出將近1000元。而據西南財經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野華的測算,包括農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本,中國金融漸進式改革成本已累計3.2萬億,若一次性核銷,2009年中國GDP總量的10%就沒有了。

凡是資本運作,必定有群體為此支付代價。央行與財政部不是創利企業,由央行和財政部承擔不過是由納稅人承擔成本的隱諱說法。分析中央財政拯救銀行壞賬的具體方法,也可以證明是如何為壞賬買單的。當壞賬積累的一定程度,銀行只有用自身利潤核銷壞賬才是直接支付。若國家動用外匯儲備向銀行注資,就相當於直接向市場多投基礎貨幣,以隱性通脹的方式攤薄所有人民幣使用者的福利,以鑄幣稅的方式搜刮國民以填補銀行的無底洞。

此外,AMC向四大銀行發行的金融債券是由中央財政擔保的,這種隱形擔保的形式雖然不是直接的、一次性的買單,但最終是由中央財政間接、延期支付的。央行再貸款雖然目前已停息掛賬,最後也還是通過流通領域的通脹造成物價上漲,民眾買單。總的來說,起初的銀行不良資產經過AMC處置後並沒有減少,如今通過市場化改革又再塞回財政體系,壞賬在被轉移、被延期支付的同時仍然在被放大、被惡化,最終接盤的只能是全體納稅人。

⑹ 華融集團是國企還是央企

華融集團是央企

1、華融集團是經國務院批准,由財政部、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於2012年10月12日在北京發起設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由財政部履行出資人職責。


2、截至2021年02月20日,根據財政部發布中央金融企業名錄,華融集團收錄於位於序號16位 。



(6)中國華融國際信託公司擴展閱讀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為中央金融企業 ,是經國務院批准,由財政部、中國人壽保險集 團(公司)於2012年10月12日在北京發起設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總部位於北京市。


2015年10月30日,中國華融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2016年8月,公司在「2016年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中排名第184位。


2019年9月1日,公司在「2019年中服務業企業500強榜單」中排名第72位。


⑺ 華融國際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華融國際信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融信託」)是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華融」)在重組新疆國際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新疆國投」)基礎上於2008年5月19日所設立。華融信託注冊地址為烏魯木齊市中山路333號,法定代表人袁護平。公司注冊資本198,288.63萬元,其中:中國華融持股194,492.67萬元,佔比98.09%。資金信託;動產信託;不動產信託;有價證券信託;其他財產或財產權信託;作為投資基金或者基金管理公司的發起人從事投資基金業務;經營企業資產的重組、購並及項目融資、公司理財、財務顧問等業務;受託經營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證券承銷業務;辦理居間、咨詢、資信調查等業務;代保管及保管箱業務;以存放同業、拆放同業、貸款、租賃、投資方式運用固有財產;以固有財產為他人提供擔保;從事同業拆借;法律法規規定或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的其他業務。
法定代表人:周道許
成立時間:2002-08-28
注冊資本:303565.33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50000030001543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新疆烏魯木齊市天山區中山路333號

⑻ 信託公司只有68家嗎

信託在國內已有3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四大金融支柱產業之一(四大支柱產業是:銀行、信託、保險、證券), 從2013年到2016年底,僅僅三年時間,我國信託行業受託管理的資產規模從10萬億到達20萬億元。這正是因為高凈值客戶選擇的結果,也讓信託超越保險成為僅次於銀行的第二大金融支柱。銀監會直管的金融機構,只有兩家:一家是銀行,還有一家是信託公司。目前中國有八百多家商業銀行,信託公司只有68家,央企背景的信託公司不到20家,信託是唯一一個可以橫跨:貨幣、資本、實業的機構,所以也是最貴的金融牌照。

⑼ 華融國際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有誰了解

公司是國有背景的,但是具體要看你想了解的崗位。信託產品銷售之類的崗位沒有什麼具體要求,有大量的一線人員待遇也一般。希望對你有用!

⑽ 華融資管目前入駐哪家股份

中國華融是經國務院批准,由財政部、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發起設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公司前身為創立於1999年的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公司總部設在北京,全國設有32家分支機構,旗下擁有華融湘江銀行、華融證券、華融信託、華融租賃、融德資產、華融渝富、華融期貨、華融置業、華融致遠投資、華融匯通資產10家子公司,服務網路遍及30個省、市、自治區,可以為客戶提供資產經營管理、銀行、證券、金融租賃、信託、投資、基金、期貨、置業等全牌照、多功能、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截至2011年底,公司總資產達2185億元,凈資本收益率達12.58%。

中國華融始終堅持「聽黨的話,跟政府走,按市場規律辦事」,穩步推進「五年三步走」發展戰略,即:一是大力推進實施「大客戶」戰略,徹底走市場化路子;二是適時引入優秀的戰略投資者,走市場化、多元化、綜合化的現代金融企業發展路子;三是擇機上市,實現公司跨越式發展。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2009年以來,中國華融利潤已連續三年翻番,三年半累計實現利潤112.7億元,2011年利潤首次突破50億元大關,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