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託交易 » 美國慈善捐贈先行信託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美國慈善捐贈先行信託

發布時間: 2021-05-26 19:40:56

A. 國外公益慈善基金有哪些好的方式是需要我們借鑒的

對慈善組織的注冊管理非常嚴格,只允許慈善組織在注冊的州募捐,去沒有注冊的州募捐屬於非法。例如,一個慈善組織在昆士蘭州注冊,則它只能在昆士蘭州募捐,如果要到其他7個州募捐,就必須到那7個州分別注冊,就是說全國募捐各州都要注冊。澳大利亞公民為境內的慈善機構捐款均可免收個人收入所得稅。

B. 我在百度百科裡看美國家族問題時,偶然看到說:家族信託作為傳承家族財富的一種方式,在歐美已經比較普遍

家族信託在海外作為一種財富傳承和保護的重要工具,已經有數百年的發展歷史。家族信託能夠更好地幫助高凈值人群規劃「財富傳承」,也逐漸被中國富豪認可。

近年來,家族信託已經逐漸被大眾所了解,但很多投資者卻不知道,在婚姻過程中,家族信託可以預防婚姻帶來的財產變化。國外某公司長女離婚案件中的財產分割問題,再次凸顯出家族信託的優勢。

要想讓家族信託在中國良好地運轉起來,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法規和政策加以監管,也需要大量信託人才。優脈成立於2014年,是隸屬於上海和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業務品牌。上海和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商務主管部門備案的外商投資企業,優脈是中國市場堅持買方定位的財富管理專業服務機構,主要股東為全球知名資產管理公司、著名投資人和資深行業專家。

C. 以慈善為名設立基金來避稅,美國富豪都是如何處理遺產的

前段時間喬布斯的老婆“裸捐”了喬布斯留給她的所有遺產,這筆巨額財富大概有200多億美元,當時的國際輿論基本上都是稱贊喬布斯老婆的,但是大家只不過是沒有了解過美國財產繼承的制度。因為美國高額的遺產稅,大部分美國富豪都不會選擇直接將遺產繼承給他們的兒女,基本都會捐給慈善基金會,但是這個慈善基金會基本上都是自己家運營的,相當於不用交稅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繼承遺產了。

找到了可操作性的漏洞,這些美國的富豪們在生前基本都會成立慈善基金會,而慈善基金會的成員都是家族成員,這樣既不用交稅,每年百分之五的支出中,成員會的工資還佔一大部分,所以後來的美國富豪們都選擇將自己的遺產捐給自家經營的慈善基金會。

D. 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為什麼要創立慈善基金會,並且捐那麼多錢這與信託有什麼關系

「有錢人在道義上有責任把他們的一部分財產分給窮人,因為所有超過家用之外的個人財產都應該被認為是讓社會受益的信託基金。」——卡內基

在美國,富人熱心慈善事業有其歷史文化淵源。在美國有這樣一種新教理念,即富人只是社會財富的管理人。在美國,在法律上,財富是私有的,但是在道德和價值的層面上,超過生活需要的財富就是社會的。早在19世紀,美國的富豪卡內基寫了一篇《論財富》的文章,被稱為「財富福音書」。卡內基認為,把多餘財富作為遺產讓親屬繼承,雖是人之常情,卻往往給接受人帶來利少弊多的影響。他說:「我給兒子留下了萬能的美元,無異於給他留下了一個詛咒。」他支持國家徵收累進遺產稅的做法,並認為,這是國家通過徵收累進遺產重稅,譴責自私的百萬富翁的毫無價值的生活方式。他還認為,處置多餘的財富,讓其真正有益於社會是一種本領。「賺錢需要多大本領,花錢也需要多大本領。」他不大主張把財富零星地施捨給窮人,而是可以通過辦企業的方式管理財富,使之升值,以有利於公眾利益。卡內基自己辦了基金會,資助貧困人群、文化和教育事業。他還捐資興建了荷蘭海牙國際仲裁法庭所在的和平宮。他認為,富人在生前應該處置好自己的財富,使之有利於公益,而「死時越有錢,死得越丟臉」。生活在朝氣蓬勃而又狂熱進行物質生產的世界裡,面對工業化進程產生的貧富差距和利益摩擦,卡內基悟出了富人如何為人的道理,即「恰當地管理財富,以使同胞手足之情能維系貧富之間的和諧關系」。美國社會的有序運轉,與這些理念不無關系。

美國富人爭相回報社會,一方面有他們的品格因素,也有宗教中「博愛」思想的影響,與美國的社會財富管理制度也有直接關系。完善的遺產稅和慈善基金管理制度刺激著美國慈善事業的發展。美國的遺產稅、贈予稅以高額累進而著稱。當遺產達到300萬美元以上時,稅率高達55%,而且還要先納稅後繼承。所以,要繼承大額遺產阻礙重重。有些州還規定,政府不僅對遺產征稅,對遺產繼承人還要加征一次稅。而建立慈善基金會或捐助善款則可獲得稅收減免。可以說美國是世界上的捐款大國,「捐贈活動」蔚然成風,在社區里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捐款活動。不少富人樂善好施,信奉「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原則,在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美國的貧富矛盾。

在美國社會,金錢確實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不過,我們在鄙視那些拜金主義的丑惡現象之餘,也應看到其財富倫理觀中積極的一面。排名世界前兩位的富豪,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金錢是什麼,賺錢為什麼。也許,他們不是完美的人,但至少,他們不是異化的人。

E. 請哪位高手幫我翻譯下面的英文呀,不要軟體翻譯的~有一些專業用語,這是關於慈善信託的,謝謝O(∩_∩)O~

當然這篇文章題目的反諷手法是慈善信託比在美國占優勢的非法律形式的非盈利機構擁有更長久的歷史。然而該國慈善機構可以獲得可信任形式的這一認知看起來要麼不被那些研究如何管理非盈利機構的人注意,要麼就是威脅到了他們。因此我們發現例如在一個非盈利機構中的董事會應該有多少個董事的最佳範例,或者在一個獨立的董事會中審計和薪酬委員會的功能組成。同樣決策者似乎力圖強加給非盈利機構精心製作的要求,然而,表面上看來由於缺少正式的管理結構而沒有遺憾地屈服於該領域,這其中包含單獨的慈善託管人。
更諷刺的是,與此同時我們通常使用術語「託管制度」來描述一個慈善團體的董事會是什麼樣的。確實,非盈利機構(至少是慈善機構)的董事經常被叫做「受託人」—或者從屬他們的州法律,他們的組織文件或者通俗語(包括由法院、調整者、實踐者和新聞界所採用的參考文獻)。術語的通常使用說明我們知道託管制度的意思。但是在私人信託環境中,託管制度的概念有了一個公認的內涵,但是私人託管者只不過是給予而不是管理。術語可以影響行為:例如,Henry Hans Mann擔心「如果一個大學的託管人自問什麼是託管人,她也許會自然地概括為…她是留本基金的託管人,並且她有特殊的責任來確保基金完好地保存。」
信託法確實適當地命令慈善機構管理的細節方面,無論是信託還是法人的。在信法的重述中提出慈善的定義控制整個董事會,從遺產訴訟到聯邦稅法。法人慈善機構的投資行為是很容易類推到信託的。當對給予實施限制時—就算這些組成法人慈善機構—調整者和法院通常應用慈善信託主義。當限制的修正被考慮時,這就包括州首席檢察官的權利來實施約束,類似司法權的引用和偏差。確實,一些調整者和法院在法人慈善機構應用信託主義來試圖改變其慈善意圖。

因為我對慈善信託不是很了解,我已盡力翻譯,希望有幫助。

F. 美國富豪捐贈慈善是否有避稅的目的

避稅是慈善的目的之一,但避稅不是慈善的源頭,慈善從文化上源於基督教的文化傳統,你的財富只是為上帝在代管,死後仍要還給上帝,人帶著「原罪」來到這個世界,需要用某種方式「贖罪」,慈善就是其中一種方式(尤其對有錢人而言)。而文化永遠是先於法律鋪墊在人們內心的,只有先有了這種文化氛圍,才會有後續的法律規范。正因為西方人有這種由宗教意識引導的慈善文化傳統,才會促進後來西方遺產稅法的制定,因為前期的社會基礎以及群眾心理基礎已經打下了,從訂立到實施才會順理成章,反過來由於其避稅功能,更加促進富人將資產交予慈善基金打理,形成文化——法律的良性循環,共同促進全社會認可慈善這種行為,即使他們知道其中的避稅考量,但像比爾蓋茨、巴菲特這種「首善」仍然得到了全美人民的廣泛認同,甚至沒有劫匪願意打他們的主意。
反之,像中國自古以來對財富管理普遍缺乏認知,所謂「達則兼濟天下」也不是指有錢了要救濟天下,而是指「在官場得志就要把好的治國理政思想傳遞出去,惠及天下」,與慈善本身並無關系,反倒是「朱門酒肉臭」、「為富不仁」一類說法流傳甚廣,導致中國一直未能鋪墊出像西方一樣的慈善文化與思想基礎,這也導致後續立法的困難。如果慈善只為避稅,那為什麼中國現在都沒有開征遺產稅?中國的官本位思想導致立法者自己首先就不願意遺產稅開征,否則他作為既得利益者就是第一個中槍的,他又不開公司,減企業所得稅跟他沒關系,但征遺產稅跟他關系就大了。所以我們現在還沒資格說別人做慈善是為了避稅,你連避稅的資格都沒有,完善中國的慈善捐贈環境,避免「郭美美」、「汶川捐款挪用」一類事件的一再發生才是中國慈善事業的當務之急。

G. 美國募捐過程中有虛假陳述將被視為違法行為嗎

美國是世界上慈善捐款金額最多的國家,其慈善捐款基本上是一個全民行為,並形成了以個人捐款為主的形態,具有草根性和自發性。在美國個人慈善捐款中,有17.8%的人將幫助他人滿足最基本生活需要,作為捐款的最主要動因。在美國,「奇葩」的募捐新聞並不少見。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是全美首個設立慈善研究學院的學府。該校慈善研究專家德瓦特·伯林蓋姆教授表示,在美國,一些不誠實的人會捏造各種理由來欺騙他人捐款。而面對這樣的事情最好的建議就是,絕不要向任何你不了解的人或是不了解的事由進行捐款。來源:燕趙晚報

H. 美國公益性慈善機構分為哪幾種形式

美國公益性慈善機構一般又劃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公益慈善機構是教會、學校、醫院等公共性機構。
第二:公益慈善機構主要的財政支持要來自政府的資助、公眾或其他公益慈善機構的捐贈。
第三:公益慈善機構必須是要支持另一個或更多的其他公益慈善機構

I. 美國對企業慈善捐贈的稅收優惠政策有哪些,這些資料可以在哪裡查

美國企業慈善捐贈稅收優惠制度的主要內容
1、 合格受贈人的界定
美國《國內稅收法典》第170條第(c)款列出了五類屬於經許可的受贈人組織。企業只要向這五類組織進行慈善捐贈,就可以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待遇。這五類都要求在美國或其屬地范圍內的,並且其凈收益不以任何私人股東或個人為受益人。具體而言,一是以宗教、慈善、科學、文學、體育競賽、教育或防止兒童或動物虐待為目的而組織並運作的社區福利基金、公司、信託基金和基金會組織;二是退伍軍人分會、退伍輔助機構、與退伍軍人有關的信託公司或與退伍軍人有關的基金會;三是按照寄居制度運作的國內兄弟會、聯誼會、共濟會等國內友善團隊和該制度下專門用於宗教、慈善、科學、文學或者教育的團隊或協會;四是專門為了其成員的利益或者為了殯葬之目的而成立的公募公司;五是包括聯邦、州、哥倫比亞特區、美國及其屬地的政治分區以及印第安部落政府及其分區的政府實體以公益為目的的捐贈。上述五類合格受贈人,既有慈善組織也有非慈善組織。較多企業的捐贈活動都可得到稅收減免資格,較大地提高了企業慈善捐贈的積極性。如此寬泛的界定范圍既能夠在全社會范圍內有效做到救濟貧困、提高社會福利、減少政府負擔,也能促進各地區的宗教、科學、教育、藝術、經濟的發展,縮小地域差距。
2、 稅收優惠額度
根據美國頒布的《國內稅收法典》第501(C)條規定,企業在參與慈善活動時,可享受以下稅收優惠:一是免稅:美國稅法規定只要以宗教、慈善、科學、促進公共安全、文學或教育為唯一目的或以促進國家或國際業余體育競賽或以防止虐待兒童或動物為唯一目的而成立並運行的公司可以享受免稅的待遇。二是所得稅豁免:由企業自行成立的公司基金會只要是在完全從事的慈善事業前提下,從捐贈、合同、服務費、投資等各種途徑獲得的收入可享受免徵所得稅。三是稅收抵扣:在美國,企業慈善捐贈的方式主要分為直接捐贈和間接捐贈兩種方式,企業以直接捐贈的形式進行規定捐贈物的捐贈時,扣除限額為調整後毛所得或應納稅所得額的10%;企業在通過間接形式進行慈善捐贈時,通過公益性慈善組織進行捐贈扣除限額是應納稅所得額的10%,通過私人基金會進行捐贈則不能獲得稅收優惠扣除的。四是稅額遞延:《國內稅收法典》規定企業向公益性慈善組織捐贈,其扣除額不得超過應納稅額的10%,對於超出限額的部分,可在捐贈當年算起往後的5年內進行遞延結轉,如果在這5年內該企業還要進行捐贈,則之前結轉的捐贈額要優先於當年的捐贈額進行扣除。譬如有一家企業今年應納稅所得額是100萬美元,它向公益性慈善機構捐贈了15萬美元,該企業當年獲得的稅收優惠扣除額為10萬美元,捐贈額超出了稅收優惠政策10%上限,剩下的5萬美元可以遞延結轉到第二年作為稅收優惠抵扣額。
3、捐贈物類型
捐贈物是企業慈善捐贈關系的客體。美國《國內稅收法典》就規定企業的捐贈物類型較為詳細明確,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貨幣捐贈,另一種是非貨幣財產捐贈。一是貨幣捐贈。若捐贈物類型為現金的貨幣形式,企業將現金間接轉讓給慈善組織使用或直接捐贈,企業捐贈現金的數額就是以捐贈時的實際價值來進行計量。二是非貨幣財產捐贈。美國聯邦稅法中就明確列舉了允許享受稅收優惠的非貨幣財產捐贈項目有:包括衣服、傢具、設備、藝術作品、珠寶、汽車等在內的實物捐贈;向慈善組織或其代理人轉移不動產的生效契約的不動產捐贈;包括股票債券以及其他證券的證券捐贈;不可撤銷轉讓的債券捐贈;所有權人將其全部利益捐贈給慈善組織的專利捐贈、企業向大學轉移技術使用權甚至所有權的知識產權捐贈等,並擁有一套相對完整成熟的實物價值專業資格評估體系。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國稅法上對可用以捐贈的非貨幣財產相對廣泛,但卻將企業代表慈善組織提供的服務排除在外,不得享受稅收優惠。
根據美國《國內稅收法典》對公司慈善抵扣作出一般規定顯示,對於捐贈物的價值評估是以在捐贈時的公平市場價值計量,遵循公允價值計量的方式,非貨幣財產同貨幣一樣予以稅前扣除。在企業非貨幣財產捐贈中捐贈物若為帶有普通所得性質的財物,捐贈額則取捐贈時的公允價值和調整後的基值中的較小者;若捐贈物為帶有長期資本增值性質的財物,捐贈額為其在捐贈時市場公允價值。
同時,為了進一步刺激企業通過非貨幣形式捐贈,美國稅收優惠制度允許企業把由於捐贈產生的運輸費等捐贈衍生成本計入到所捐贈存貨的價值中去。相對貨幣形式捐贈,非貨幣財產捐贈行為加快社會產品的流通,能使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大化,實現分配機制的穩健運行。正是由於美國稅收優惠制度對於捐贈物類型清晰的界定,使非貨幣財產成為美國相對成熟的捐贈形式,在整個慈善捐贈體系中佔有相當比例。

J. 我很納悶美國那些富翁的慈善捐款到底有用沒

捐款的初衷我想大多還是好的吧,但從社會的最頂層分發到社會的最底層,難免會出現許多問題:
首先,不可避免的貪污問題。汶川地震,十萬火急的救援資源也有人占為私有,更何況是平日里的捐款。從上到下,層層盤剝,到百姓手裡的自然寥寥無幾了;
其次,捐款數額再大也是不夠花的。每分鍾破產的人、患重病的人有多少?貌似龐大的款額平均到全世界的每個人手中,那麼沒個人又能得多少呢?
在一篇文章上看到中國人是普遍很吝嗇捐款的,不是沒有愛心,而是怕了,怕組織者假借人們的同情心騙取錢財。但想想來看我們普通百姓不去資助一些地區或人,如果再加上那些富翁放棄募捐,所有苦難中的人或許真的就只有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了。雖然不是說自食其力不好,但畢竟有些事情是受時間限制的……
總之吧,只有祈禱人們對生活在苦難中的人給予更多的關懷,經營這些事的人都有很好的職業道德,接受援助的人都是確實需要幫助的人……
(不知不覺嘮叨了這么多^^就這些,純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