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託交易 » 檀談之牛熊交易所山東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檀談之牛熊交易所山東

發布時間: 2021-05-24 20:42:12

A. 現在還能投資黃金嗎

當然可以啦,最近行情不錯啊,而且黃金投資比起其它投資優勢多多啊,個人覺得黃金T+D很不錯啊
它是現貨延期交收業務也叫做遞延業務,指採用保證金方式進行買賣,交易者可以選擇合約交易日當天交割,也可以延期交割,同時引入延期補償費機制來平抑供求矛盾的一種現貨交易模式。最有代表性的市場是倫敦黃金市場、香港黃金市場和上海黃金交易所市場。
它是一種更為靈活的、敞開的現貨交易,是一種現、期貨合一的交易。該交易雖然按照現貨價格成交,但是買賣雙方可以靈活確定交收時間以及數量。現貨延期業務的推出,既可以幫助企業利用黃金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也可以滿足投資(投機)者的日常投資需要。該投資品種具有較低的投資成本和較高的市場流動性,而這些功能都是原有現貨市場所無法滿足的。
目前,上海黃金交易所現貨延期業務主要有T+D品種和黃金T+N單雙月品種。其與現貨業務的主要區別是延期業務開盤價格由集合競價形成,交易過程中實行保證金制度,具有做空機制,執行每日無負債制度。在交易環節中,引入了持倉概念。此外,延期交易還可以隨時申報進行實物交割,交割環節中通過引入中立倉機制、延期補償費機制來保證交割的實現,平抑供求矛盾。

B. 牛熊證是什麼意思

自2006年6月中,港交所推出牛熊證產品後,此產品在市場發展迅速。今年第一季度香港牛熊證市場只有三家,其後新的發行商陸續加入市場。
所謂牛熊證,是一種反映相關資產表現的結構性產品,包括牛證和熊證。投資者可以按照對相關資產(比如對股票、指數或者商品)的看法,利用小量資金進行相應投資。
詳細點說,所謂牛熊證是一種反映相關資產表現的結構性產品,包括牛證和熊證。投資者可以按照對相關資產(比如對股票、指數或者商品)的看法,利用小量資金進行相應投資。以與股票掛鉤的牛證為例,某公司股價100元,發行商發行牛證,行使價定為80元,那麼發行價將會是股價100元減行使價80元,即20元,通過購買牛證,投資者就獲得了在到期日以80元的價格購買該股票的權利。
與衍生權證相似,牛熊證為一種具有杠桿作用的投資產品,投資者只需投資相對少量的資金便可追蹤相關資產價格的表現,牛熊證發行商也同樣須先取得香港交易所批准,方可將牛熊證上市牛熊證最大的特點也是其與衍生權證最大的區別在於,牛熊證具有強制收回機制。在牛熊證的有效期內,如相關資產價格觸及上市文件所載的指定水平即收回價,發行商會即時收回有關牛熊證,並終止該只牛熊證在市場上買賣,之前設定的到期日不再有效。發行商發行的牛熊證依照收回價的確定分為兩類,一類是收回價等於行使價,即N類牛熊證;另一類是收回價高於行使價的牛證或收回價低於行使價的熊證,即R類牛熊證。在具體操作上,我們以牛證為例,當N類牛證的相關資產現貨價格跌至收回價並觸及收回價時,強制收回事件便會發生,發行商必須收回該只牛證並終止其在市場上買賣,被收回後,此牛證不會有任何剩餘價值,牛證持有者不會從發行商獲取任何剩餘款項。再來看看R類牛證,與N類牛證相同,當R類牛證相關資產的現貨價格跌至收回價並觸及收回價時,強制收回事件便會發生,此類牛證強制收回後會存在一定的剩餘價值,此剩餘款項計算方法須於上市文件中註明。然而,當強制收回事件發生後至下一交易時段內正股的最低成交價跌至或低於行使價時,即使是R類牛證,也會沒有任何剩餘價值。正是由於收回機制的存在,相對期權、權證等衍生品,牛熊證的理論價值計算方法比較簡明,隱含波幅及時間值耗損等因素對牛熊證價值的影響較為輕微,一般而言其價值等於現貨價格與行使價之差再除以換股比例,若相關資產的價值上升,牛證的價值一般也會接近等比例上升,而熊證的價值則一般會接近等比例下降。

C. 港股窩輪和牛熊證究竟有什麼不同

1、"窩輪",是香港股票市場上一種風險極高的投資產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權證,實際上是英文"WARRANTS"的譯音。"窩輪"專業的名稱應該是"認股證",認股證還包括股票認股證,而它本身則是期權的一種。

2、所謂牛熊證,是港交所2006年6月12日引入的全新投資產品,一種反映相關資產表現的結構性產品。它是一種期權。牛熊證類屬結構性產品,能追蹤相關資產的表現而毋須支付購入實際資產的全數金額。牛熊證有牛證和熊證之分,設有固定到期日,投資者可以看好或看淡相關資產而選擇買入牛證或熊證。牛熊證是由第三者發行,發行商通常是投資銀行,與香港交易所及相關資產皆沒有任何關連。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3-1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D. 牛熊市為什麼叫牛熊市

【牛市一詞的來源】
〖說法一〗
就目前所有的資料來看,在1785年的英國,一本叫做《小街交易所指引》的書上,已經出現牛和熊這兩個名詞。但是,當時牛、熊的意義跟現在不同,當時的倫敦證券交易所叫做小街交易所,簡稱小街。
從這本書作者的說法,可以看出200多年前牛跟熊的意義比現在明確多了。牛不是指希望股市上漲的人,而是等於今天靠保證金買進股票卻遭到虧損的人。
荷蘭的鬱金香交易所早在17世紀中葉,就已經發明了保證金制度,但是1785年的倫敦,買股票似乎不用保證金,「牛」可以身無分文,就買進股票,希望在必須繳款前賣出獲利。根據當時的作法,一個人即使全部財產不到10英鎊,也可以在倫敦的證券交易所大買股票,例如,這個人可以在3月時購買價值4萬英鎊、在5月交割股款的股票,融資倍數高達四、五千倍。
這個人在結算前,可以想盡辦法,把自己買進的股票賣出去,解脫肩上超級沉重的負擔。如果整個市場牛群聚集,他就找不到接手的人,就會遭到重大虧損,因此在付款之前,他必須跑遍整個交易所,從一家號子逛到另一家號子,找人接手,他心中充滿希望和恐懼,表情陰晴不定,情緒低落、滿臉不高興、脾氣不好,跟牛的行為差不多,因此這種作手被人稱為「牛」。
在200多年前熊不只是抱持悲觀看法的作手,還是實際放空的人,也就是賣出一批股票或公債,同意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交出他實際上沒有的東西,因此他不斷的要找人,希望低價買進他未來必須交出來的證券,因此對所有不幸的新聞、壞消息、能夠壓低證券價格的謠言等等,他都會很高興,十足表現出幸災樂禍的樣子。
因此,當時要分辨牛和熊很容易,表情沉重、憂郁的人一定是牛,不斷東張西望,拿壞消息嚇人的人一定是熊。牛希望股價上漲,熊希望股價下跌。後來的人可能因此把上漲的股市叫做牛市,下跌的股市叫做熊市。
〖說法二〗
據記載,這兩個股市術語出現於19世紀早期美國股市。首先出現的是熊,在1709年就有所記載,最早指因為預計股價會跌就賣掉將來才發行而現在還沒到手的股票,這樣就使得投機商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購入股票。這樣的投機商就被稱為牛皮批發商,源自片語 sell the bear's skin before one has caught the bear。慢慢的,這個片語就表示對於股價越來越不樂觀。 為了區分市場的升跌,他們把健步向前的牛作為漲升的象徵,寓意向上的趨勢不可阻擋.而把倔強好糾纏的熊作為下降的象徵,表示下跌結束的遙遙無期.牛市的用法出現於1714年,也是受到了熊市的影響而產生的。
〖說法三〗
因為牛是往上攻擊 (牛角往上頂),所以代表多頭市場,代表利多和股價往上走;熊是往下攻擊 (熊掌向下揮)代表空頭市場,代表利空和股價下跌。
〖說法四〗
牛市,又稱為多頭市場,是指證券市場上價格走高的市場。其相反為熊市(空頭市場)。 稱為多頭市場或牛市的原因,是因為價格上揚時市場熱絡,投資人與證券經紀人擠在狹小的證券交易所中,萬頭攅動,如傳統牛市集的圈牛群一般壯觀,故戲稱之為牛市。牛在西方文化中是財富與力量的象徵,源於古埃及。 空頭市場又稱為熊市 (Bear market) ,指證券市場上,價格走低的市場。熊市的名稱,來自美國西部拓荒時代,美墨邊境的牛仔閑暇時常常比賽馬、鬥牛,或是抓灰熊來鬥牛,圍觀下注作娛。後來美國人就把熊和牛視為對頭動物。既然多頭市場稱牛市,空頭市場就戲稱熊市。並不是真的曾有「熊市集」。 史上最有名的熊市是19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恐慌。
【熊市一詞的來源】
說法一:
就目前所有的資料來看,在1785年的英國,一本叫做《小街交易所指引》的書上,已經出現牛和熊這兩個名詞。但是,當時牛、熊的意義跟現在不同,當時的倫敦證券交易所叫做小街交易所,簡稱小街。
從這本書作者的說法,可以看出200多年前牛跟熊的意義比現在明確多了。牛不是指希望股市上漲的人,而是等於今天靠保證金買進股票卻遭到虧損的人。
荷蘭的鬱金香交易所早在17世紀中葉,就已經發明了保證金制度,但是1785年的倫敦,買股票似乎不用保證金,「牛」可以身無分文,就買進股票,希望在必須繳款前賣出獲利。根據當時的作法,一個人即使全部財產不到10英鎊,也可以在倫敦的證券交易所大買股票,例如,這個人可以在3月時購買價值4萬英鎊、在5月交割股款的股票,融資倍數高達四、五千倍。
這個人在結算前,可以想盡辦法,把自己買進的股票賣出去,解脫肩上超級沉重的負擔。如果整個市場牛群聚集,他就找不到接手的人,就會遭到重大虧損,因此在付款之前,他必須跑遍整個交易所,從一家號子逛到另一家號子,找人接手,他心中充滿希望和恐懼,表情陰晴不定,情緒低落、滿臉不高興、脾氣不好,跟牛的行為差不多,因此這種作手被人稱為「牛」。
在200多年前熊不只是抱持悲觀看法的作手,還是實際放空的人,也就是賣出一批股票或公債,同意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交出他實際上沒有的東西,因此他不斷的要找人,希望低價買進他未來必須交出來的證券,因此對所有不幸的新聞、壞消息、能夠壓低證券價格的謠言等等,他都會很高興,十足表現出幸災樂禍的樣子。
因此,當時要分辨牛和熊很容易,表情沉重、憂郁的人一定是牛,不斷東張西望,拿壞消息嚇人的人一定是熊。牛希望股價上漲,熊希望股價下跌。後來的人可能因此把上漲的股市叫做牛市,下跌的股市叫做熊市。
說法二:
據記載,這兩個股市術語出現於19世紀早期美國股市。首先出現的是熊,在1709年就有所記載,最早指因為預計股價會跌就賣掉將來才發行而現在還沒到手的股票,這樣就使得投機商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購入股票。這樣的投機商就被稱為牛皮批發商,源自片語 sell the bear's skin before one has caught the bear。慢慢的,這個片語就表示對於股價越來越不樂觀。 為了區分市場的升跌,他們把健步向前的牛作為漲升的象徵,寓意向上的趨勢不可阻擋.而把倔強好糾纏的熊作為下降的象徵,表示下跌結束的遙遙無期.牛市的用法出現於1714年,也是受到了熊市的影響而產生的。
說法三:
因為牛是往上攻擊 (牛角往上頂),所以代表多頭市場,代表利多和股價往上走;熊是往下攻擊 (熊掌向下揮)代表空頭市場,代表利空和股價下跌。

E. 牛熊證在集合競價時段怎麼樣才可以以低於昨日收盤價或昨日收盤價買進呢

滬深交易所的集合競價時間是上午九點15分到九點25分,每個交易日上午9:15至9:25,電腦會匹配撮合系統對接受全部有效委託進行集合報價。系統根據競價規則自動確定集合競價的成交價,所有成交均以此價格成交;集合競價的成交價確定原則是,以此價格成交能夠得到最大成交量,所以關鍵在於交易量大小。

F. 請問投資市場牛熊兩動物的歷史起源是怎樣的

「牛市」,也稱多頭市場,指證券市場行情普遍看漲,延續時間較長的大升市。
「熊市」,也稱空頭市場,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續時間相對較長的大跌市。
「平衡市」,是指多頭和空頭力量大致相當,在一定時間內,證券價格在一定范圍內上下波動,呈現水平趨勢。一般相伴的成交量都逐漸縮小,直到突破。或稱箱體運行。
牛市、熊市、平衡市 是證券市場的三種趨勢。

牛市:成交量大,一路上揚,均線多頭排列,成交活躍;
熊市:成交量萎靡,股價一路下跌,均線空頭排列,成交萎靡。

說法:
說法一
就目前所有的資料來看,在1785年的英國,一本叫做《小街交易所指引》的書上,已經出現牛和熊這兩個名詞。但是,當時牛、熊的意義跟現在不同,當時的倫敦證券交易所叫做小街交易所,簡稱小街。
從這本書作者的說法,可以看出200多年前牛跟熊的意義比現在明確多了。牛不是指希望股市上漲的人,而是等於今天靠保證金買進股票卻遭到虧損的人。
荷蘭的鬱金香交易所早在17世紀中葉,就已經發明了保證金制度,但是1785年的倫敦,買股票似乎不用保證金,「牛」可以身無分文,就買進股票,希望在必須繳款前賣出獲利。根據當時的作法,一個人即使全部財產不到10英鎊,也可以在倫敦的證券交易所大買股票,例如,這個人可以在3月時購買價值4萬英鎊、在5月交割股款的股票,融資倍數高達四、五千倍。
這個人在結算前,可以想盡辦法,把自己買進的股票賣出去,解脫肩上超級沉重的負擔。如果整個市場牛群聚集,他就找不到接手的人,就會遭到重大虧損,因此在付款之前,他必須跑遍整個交易所,從一家號子逛到另一家號子,找人接手,他心中充滿希望和恐懼,表情陰晴不定,情緒低落、滿臉不高興、脾氣不好,跟牛的行為差不多,因此這種作手被人稱為「牛」。
在200多年前熊不只是抱持悲觀看法的作手,還是實際放空的人,也就是賣出一批股票或公債,同意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交出他實際上沒有的東西,因此他不斷的要找人,希望低價買進他未來必須交出來的證券,因此對所有不幸的新聞、壞消息、能夠壓低證券價格的謠言等等,他都會很高興,十足表現出幸災樂禍的樣子。
因此,當時要分辨牛和熊很容易,表情沉重、憂郁的人一定是牛,不斷東張西望,拿壞消息嚇人的人一定是熊。牛希望股價上漲,熊希望股價下跌。後來的人可能因此把上漲的股市叫做牛市,下跌的股市叫做熊市。

說法二
據記載,這兩個股市術語出現於19世紀早期美國股市。首先出現的是熊,在1709年就有所記載,最早指因為預計股價會跌就賣掉將來才發行而現在還沒到手的股票,這樣就使得投機商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購入股票。這樣的投機商就被稱為牛皮批發商,源自片語 sell the bear's skin before one has caught the bear。慢慢的,這個片語就表示對於股價越來越不樂觀。 為了區分市場的升跌,他們把健步向前的牛作為漲升的象徵,寓意向上的趨勢不可阻擋.而把倔強好糾纏的熊作為下降的象徵,表示下跌結束的遙遙無期.牛市的用法出現於1714年,也是受到了熊市的影響而產生的。

說法三
因為牛是往上攻擊 (牛角往上頂),所以代表多頭市場,代表利多和股價往上走;熊是往下攻擊 (熊掌向下揮)代表空頭市場,代表利空和股價下跌。

說法四
牛發狂的時候是低著頭,角朝天一路狂奔,古代用牛氣沖天來形容這種陣勢.當大多數買家對股市看好而又有大量資金投入的情況下,那麼股市就會一路上揚,氣勢如虹,比如現在的行情.所以用牛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而熊走路總是慢騰騰的,而且還有長達幾個月的冬眠.當對股市出現太多利空消息時,如利率上調,大批買家看跌,大量資金抽出股市,這時股市就在一個水平線上上下波動,幾乎不上漲或上漲很慢,就像熊走路和冬眠一樣.

G. 牛市、熊市等說法的來歷

來源於十八世紀的歐洲。

在表現股市漲跌時,十八世紀的歐洲人選擇了「牛」和「熊」這兩個物種。因為在西方古代文明中,牛代表著力量、財富和希望,而熊代表著抑制狂熱、消化自身、見機重生。

對古代獵人們來說,公牛的血可餐,骨頭可以製成矛頭、魚鉤等,而牛皮可以製成衣服和帳篷,因而公牛就代表財富。在古羅馬傳說中,有個受人尊敬的米捉爾神,將一頭逃走的烈性牛屠殺。

野牛被殺後,它的肉身化成覆蓋大地的植被,它的脊柱化為小麥,它的血管化為藤類植物,它的精子變成各種對人有益的動物。牛犧牲了自身,但使萬物獲得誕生。正因如此,古羅馬人對牛有無限的崇拜人們用「牛市」表示股市上升之勢,代表了一種對財富的期盼。

熊也是古代西方人崇拜的對象。美洲和歐洲的許多人認為熊具有強效的治病功能。熊每逢冬季要冬眠5個月。在冬眠期內,熊可以隨時清醒,甚至可以懷孕育崽。當春天來臨,熊再返地面。

人們用「熊」表示跌市,其深遠意義在於:股市的調整是不為人們的意志所左右的(像熊一樣不能馴化),熊市是牛市的消化,使之再度循環。熊是投資者的治療醫生,教人們控制自己無止境的慾望,教人們怎樣像熊一樣,在必要的時候從喧囂中歸隱起來,耐心等待,冷靜地思索並保持高度惕,直到重生機會的來臨。

另據考證,用這兩個動物的名字命名,也是取自它們各自的攻擊方法。

通常情況下,當一個人被一頭公牛頂撞,由於公牛的角是從下向上發力,因此他會當場向天空飛出去;當一個人被一隻熊襲擊,由於熊掌運動方向是從上向下,因此他會向大地倒下去。

這兩種動物攻擊對手的方式,與股票走勢類似,因此人們把行情持續上升稱為「牛市」,把行情持續下跌稱為「熊市」。

(7)檀談之牛熊交易所山東擴展閱讀:

出現牛市標志主要有:

1、價格上升股票的種數多於價格下降股票的種數;

2、價格上升時股票總交易量高,或價格下降時股票總交易量低;

3、企業大量買回自己的股票,致使市場上的股票總量減少;

4、大企業股票加入貶值者行列,預示著股票市場價格逼近谷底;

5、近期大量的賣空標志著遠期的牛市;

6、證券公司降低對借債投資者自有資金比例的要求,使他們能夠有較多的資金投入市場;

7、政府降低銀行法定準備率;

8、內線人物(企業的管理人員、董事和大股東)競相購買股票。

出現熊市標志主要有:

1、股票價格上升幅度趨緩;

2、債券價格猛降,吸引許多股票投資者;

3、由於受前段股票上升的吸引,大量證券交易生手湧入市場進行股票交易,預示著熊市到來已為期不遠;

4、投資者由風險較大的股票轉向較安全的債券,意味著對股票市場悲觀情緒的上升;

5、企業因急需短期資金而大量借債,導致短期利率等於甚至高於長期利率,造成企業利潤減少,使股票價格下降;

6、公用事業公司的資金需求量很大,這些公司的股票價格變動常領先於其他股票,因而其股票價格的跌落可視為整個股市行情看跌的前兆。

H. 電梯廣告效果好嗎

電梯廣告只是幫商家曝光的渠道,如果沒有營銷意識和後續跟進,單靠曝光就想扭轉生意,幾率不大。

本質上,電梯廣告是一個高效的媒介,但最終效果是媒介、內容、活動、場景等因素的合力,缺一不可。

1.內容

內容包含畫面和文案,必須簡潔明了,一個廣告太多重點就是沒有重點。

2.活動

活動做得好,短期內直接帶動營收。

而一個好的活動要至少要解決消費者3個疑問。

怎麼參與?

參與了有什麼好處?

為什麼要現在參與?

場景

3.場景營銷,即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替對方設計解決方案,簡單來說就是:

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行為=什麼需求

你走進一家商家,連上商場WiFi,連接頁面立馬推送給你一張5樓海底撈的優惠券,同時告知你4樓Zara打折。這就是一個很精準的場景營銷。

電梯廣告是天然的家庭消費營銷場景,覆蓋衣食住行各種需求,以下場景已被多次驗證:

白領下班回家,又累又餓,進電梯看到外賣平台的廣告——順手就拿出手機,在該平台上點了晚餐;

女孩子早晨出門上班,打扮得漂漂亮亮,對著電梯里的鏡子打量自己,看到健身房廣告上身材惹火的模特,蠢蠢欲動——於是掃碼關注了公眾號,周末可以去試試體驗課;

新房剛交房,業主正盤算裝修事宜,走進電梯看到家裝公司的廣告,二維碼旁寫著「免費看本小區樣板房」——毫不猶豫地掃碼,去對面單元看樣板房去了。


很多時候消費者並非不需要你的產品,只是你的廣告沒有出現合適的場景里,無法喚醒他特定的心理需求。電梯廣告不僅是天然的營銷場景,還會因為其沉浸式體驗,引發二次傳播。

試想一下,鄰居一起走進電梯,都在為暑假怎麼安排孩子發愁,正好看到你的教育培訓廣告,自然會引起討論和發酵,帶來二次傳播。

利用電梯廣告這個高效媒介,再結合社區人群的需求,在特定時間推廣他們最需要的東西,您的企業不愁沒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