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朝的28大將
唐朝的二十八員大將應該是長孫無忌(齊國公),李孝恭(河間王),杜如晦(萊國公),魏徵(鄭國公),房玄齡(梁國公),高士廉(申國公),尉遲敬德(鄂國公),李靖(衛國公),蕭瑀(宋國公),段志玄(褒國公),劉弘基(夔國公),屈突通(蔣國公),殷開山(勛國公),柴紹(譙國公),長孫順德(薛國公),張亮(勛國公),侯君集(陳國公),張公瑾(郯國公),程咬金(魯國公),虞世南(永興公),劉政會(邢國公),唐儉(莒國公),李績(英國公),秦叔寶(胡國公),羅成(越國公),薛仁貴(平陽郡公),薛丁山(兩遼王),樊梨花(威寧侯)。
1.長孫無忌: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子,母親為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文德皇後同母兄。
2.李孝恭: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將。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隋朝右領軍大將軍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二。
3.杜如晦: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長安)人。唐朝初年名相。
4.魏徵: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5.房玄齡: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於世,齊州臨淄人(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
6.高士廉:高儉(575年-647年),字士廉,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初宰相,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隋朝洮州刺史高勱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後舅父。
7.尉遲敬德: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後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省神池縣)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8.李靖: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葯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唐朝傑出的軍事家。
9.蕭瑀:蕭瑀(575年—648年),字時文,南朝梁明帝蕭巋第七子,梁靖帝蕭琮異母弟,蕭皇後之弟。唐朝宰相,從小以講孝道聞名天下,而且能夠善於學習和書寫,個性正直,為人剛正不阿,光明磊落。
10.段志玄:段志玄(598年-642年),名雄,字志玄,以字行,齊州鄒平(今山東濟南)人,唐朝名將。
11.劉弘基:劉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陽(今陝西涇陽)人,唐初名將,隋朝河州刺史劉升之子。
12.屈突通:屈突通(公元557~628年待考),復姓屈突,隋末唐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屈突通的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徙居昌黎(今遼寧朝陽),後家長安。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治臨邛,今四川邛崍)刺史。
13.殷開山:殷嶠(?—622年),字開山,雍州鄠縣(今西安市鄠邑區)人,唐朝開國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4.柴紹:譙國襄公柴紹(588-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人。唐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5.長孫順德:邳國襄公長孫順德(生卒年不詳),唐朝初年外戚、將領,北魏太師、上黨文宣王長孫稚曾孫,北周秦州刺史長孫澄之孫,文德皇後長孫氏的族叔。高祖起兵晉陽,拜統軍,平霍邑、破臨汾,又在桃林生擒隋主將屈突通,平定陝縣,屢建戰功。李淵稱帝,拜為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
16.張亮:張亮(?-646年),鄭州滎陽人(今河南鄭州),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7.侯君集: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官至兵部尚書。封陳國公。
18.張公瑾:張公謹(594年-632年),字弘慎,漢族,魏州繁水(今河南省南樂縣)人,唐朝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9.程咬金: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20.虞世南: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21.劉政會:劉政會(?-635年),滑州胙城(今河南滑縣牛屯鎮)人。隋末唐初大臣。
22.唐儉:唐儉(公元579-656年),字茂約,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北齊尚書左僕射唐邕之孫,隋朝戎州刺史唐鑒之子。
23.李績: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
24.秦叔寶: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唐統一後,秦瓊久病纏身,於貞觀十二年(638)病逝。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後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謚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25.羅成:羅成,是隋唐系列小說中人物,排第七條好漢,羅藝之子,與秦瓊是表兄弟,精通槍法,因皮膚白皙面容俊俏但卻不苟言笑,有綽號「冷麵寒槍俏羅成」。與秦瓊、程咬金等於賈家樓結義,居末位。先後助瓦崗軍攻破長蛇陣、銅旗陣,反王大會時奪得狀元魁。
26.薛仁貴: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
27.薛丁山:薛丁山(公元649年—公元720年),小說演義人物,其歷史原型為唐朝名將薛仁貴的兒子薛訥。母親柳金花。娶樊梨花、竇仙童、陳金定為妻,曾率軍平定西涼(西突厥),後因其子薛剛元宵夜酒醉打死皇子驚死高宗被武則天下令處死。
28.樊梨花:樊梨花,大唐貞觀年間人,中國古代四大巾幗女英雄之一,她因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樊梨花,在我國地方史記、掌故稗史中都有記載,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1)長安信託杜擴展閱讀: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而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又稱《二十四功臣圖》 ,比例皆真人大小,畫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時常前往懷舊。閣中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勛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
參考資料: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網路
B. 武漢金凰首飾83噸假黃金曝光,老百姓買黃金會買到假的嗎
現在太多東西存在假冒偽劣這問題了,老百姓買到假東西的事件層出不窮。老百姓買到假黃金的事件也是存在的,因為黃金是貴重東西,平時又不多見,加上黃金的鑒別對於老百姓來說,存在困難,所以還是有可能買到假黃金的。
C. 西安這座城市有多少年的歷史
西安,一座聞名世界的古城,
承載了13個王朝5000年的文明史。
像一本:至今保存完好的線裝書,
記錄著最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
古老的歷史景觀
浸潤培育出西安市民風格獨特的文化生活。
即便在21世紀,
變化中的西安,依然繚繞著古韻古意,
連小資的紅酒咖啡里,
也飄盪著唐詩宋詞……
塤的聲音,最能和西安的氣氛相融。
場景之一:城牆和塤
西安是由古城牆圍成的四方城,秦磚漢瓦疊砌的城牆承載著長安千年文化的厚重。西安人每天穿梭來往於城牆之間,宛若行走在幽深漫長時間隧道里。人們在現世生存中疲憊了,煩躁了,心胸狹窄鼠目寸光了,不要緊,趕快登臨城牆吧,在城牆上望一望,走一走,仰天長嘆一聲,頓時有縱橫古今、穿越時空的浩然大氣,心中的小恩怨小煩惱也就煙消雲散了。
見了城牆,不由自主想到一連串獨具中國特色的古樂器:笙、管、簫、笛等,事實上真正能吹奏出城牆以及西安這個城市靈魂聲音的是一種叫做塤的古樂器。塤出土於西安半坡遺址,由黃土燒制而成,吹奏出的是土音,剛而濁。西安人普遍喜歡吹塤,尤喜歡夜晚登上城牆吹奏。一人在城牆上如影子如幽魂般吹塤,城牆下涌集了那麼多人傾聽,它是那樣的深厚、神秘有極強的穿透力,以致使一些年幼少女驚恐而哭。塤的聲音最能表達中華民族的性格,最能與西安這座城市的氣氛相融。
場景之二:書院門的字畫和北院門的牌匾
書院門牌樓。
西安人通常所說的書院門,指的是從碑林到關中書院門口這一條步行街。街是青石板鋪成,街兩旁都是些仿古建築,裡面是密密麻麻的店鋪:賣湖筆端硯的,賣名人字畫的,賣古籍的,制印的……每家店鋪都古色古香、老闆袖著手坐在屋子裡面,或捧一隻紫砂壺,或手裡旋轉兩顆翠玉保健球,眯著眼,決不吆喝。
西安人普遍鍾情古文物,喜好字畫,隨便走進一個西安人家裡,可能沒有筆記本電腦大屏幕彩電,但必定有幾枚古錢幾片瓦當,幾本郵票和古書,幾幅於佑任或石魯的字畫。有人家裝修房子或喬遷新居,一般會來書院門挑選一些當今名家字畫或古代名人字畫拓片裝飾其中,許多普通市民家中,中堂上都懸掛「讀書是福,開卷有益」、「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條幅。
中國各大城市,手寫的風格各異的店鋪牌匾西安最多,而最集中的地方要數繞過鍾樓穿過鼓樓洞口北院門一條街,石板路兩旁仿唐或明清風格店鋪,賣民間手工藝品、傳統日用雜貨、各種地方風味小吃及名目繁多的老字型大小點綴其中。再不起眼的店鋪的匾額或招牌都是古今名家手書。即使那些流動於街頭巷尾的小吃擔,如鏡糕、籠籠肉、蜂蜜涼糕、麻醬米皮,擔頭上晃悠晃悠的小木板招牌上也常是顏真卿或董其昌的字。賣鏡糕老頭在鼓樓洞口避雨,懷里緊抱一隻塑料袋,雨停了,老頭小心翼翼打開塑料袋,露出寫有「鏡糕」兩個大字的長方型小木板,竟是於佑任先生手書的,你一邊買鏡糕一邊問起,老頭就滔滔不絕講起這字的來源,並分析字的運筆氣勢風格流派,連鏡糕都忘記賣了。西安人不但有收藏古玩字畫嗜好,也有沿門逐店研讀招牌匾額的雅興,讀出喧囂中的寧靜,清新中的古意。
場景之三:易俗社和自樂班
秦腔自樂班,演員即觀眾,觀眾即演員。
從周秦漢唐一路走來的西安人什麼都敢藐視,北京廣州的搖滾樂隊來演出,他們一般不怎麼捧場,認為那是從秦腔中學來的,是秦腔的孫子。他們迷戀秦腔,並不全因它土生土長古音古意,而是秦腔石破天驚的撕扯吼叫最能表達他們靈魂的渴望震顫。這個城市地下埋皇陵地上長寺廟,陰氣重於陽氣,人們用秦腔驚天地泣鬼神的陽剛之氣來平衡幾千年郁積的陰森和鬼氣,達到陰陽平衡剛柔並濟。
有百年歷史的劇院——易俗社,白天晚上連軸轉上演傳統摺子戲經典名劇《三滴血》、《鍘美案》、《屠夫與狀元》……觀者如潮場場爆滿。台上名角表演得精湛絕倫爐火純青,台下觀眾看得如火如荼如痴如醉。民眾聽戲看戲,自己清唱作樂更成了生活重要內容,於是自發組成無數民間自樂班,於炎陽酷暑天,凜冽西風中,在城牆根下、護城河邊、公園林陰中、小巷門樓前,隨處可見秦腔的即興表演,觀眾即演員,演員即觀眾,且不分男女老少皆可進去吼上幾聲,居然個個有板有眼字正腔圓,水平不亞於易俗社專業演員。
場景之四:德福巷的咖啡紅酒
和中國其它大城市一樣,西安也有無數高樓大廈,無數酒吧茶室咖啡館,高樓大廈大都集中在城西南角高新開發區,酒吧咖啡館則一窩蜂開在名叫德福巷的一條小街里。
德福巷,酒吧咖啡館雲集。
和西安現存的眾多地名如朱雀門、端覆門、化覺巷、四府街、竹笆市、灑金橋、後宰門一樣,德福巷這個名字也起源於唐代,現在的建築是在唐遺址上仿建的。外部建築是古代的,裡面裝潢設備卻是現代的西式的。來這里消費的大都是高新區有錢的金領白領和沒有多少錢但有情調的小資和大學生。
小資也和別處不同
表面上看這里的情色男女和別的城市的沒什麼兩樣:衣鮮妝美,優雅的坐姿,不失體面的玩笑,小口小口地品著正宗的外國手磨咖啡,小茶匙慢悠悠攪著紅酒里的冰塊;聖誕樹上花花綠綠的閃光塑料紙;成人玩具如義大利積木、英國拼圖、台灣九連環……且慢,仔細看吧,你會看見玟瑰花的陰影下放一本唐詩宋詞的線裝版選本,情色男女優雅的白話文英文中不時夾雜一兩句唐詩宋詞:「舉杯消愁愁更愁」呵、「相見時難別亦難,春風無力百花殘」、「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出生在這樣一個城市,唐詩宋詞早在娘胎里就融入他們的血液,成為取之不盡的古典情懷和用之不竭的日常用語。從德福巷出來,這些金領白領小資們說不定會直奔老孫家羊肉泡饃館、老樊家臘肉夾饃鋪、賈三灌湯包子店、秦鎮米皮攤,坐在油跡斑斑長條木凳上,於煙熏霧罩中淋漓痛快海吃一碗羊肉泡饃、一個臘肉夾饃、一籠灌湯包子、一大碟辣油調得紅紅的米皮,這一點又區別於其它城市,其它城市金領小資們刻意標簽化模式化,穿什麼吃什麼用什麼在哪裡消費似乎都是固定的,不能有差池的,西安的金領白領小資們完全可大而化之,隨意而為,因為他們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武則天的後裔,身上有著皇族的血脈呵。
窮人一朝富了,最怕別人看出他從前窮時的陋習,貴族怕什麼?貴就貴在自己身上的平民意識和大眾意識。
場景之五:賈平凹及其他
西安是一座陰氣頗重的城市。在最具中國文化精髓的唐宋詩詞中,是沒有太陽這個意象的,惟月亮的陰晴圓缺貫穿其中,月光浸潤著漢字,漢字譜寫著陰柔詭譎的中國文化,所以中國文化也是陰性的。
這樣的城市這樣的文化浸潤造就的文化人,要麼是半人半仙,要麼是半人半鬼,作家賈平凹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賈平凹的生活習性寫作習慣與常人頗為不同,他通常晝伏夜出,寫作前,喜歡登上夜晚的古城牆,充分吸納城市上空濃郁詭譎的陰氣。這還不夠,他還要在他的書房四圍擺滿從古墓里出土的大小形狀各異的土陶罐,每隻陶罐大張闊口,傾吐千百年來養精蓄銳的陰氣,置身於這濃郁深重的陰氣里,他神奇般地靈感噴發、文思泉湧,下筆如有鬼,他的文字有著原汁原味的古音古意,他的語言有著月光般的空靈、飄忽和清涼;還有那麼一點兒月光掠過古城牆的森森鬼氣。他就是靠著這千年不散的詭譎陰氣滋補浸潤他的錦綉文章,也靠著這股陰氣醫治好了他嚴重的肝病。
把作家捧成明星
在中國,彷彿有個規律,只有演藝界娛樂圈裡演電影的唱歌的演小品的才有可能被大眾捧成明星,作家只能在文化或文學圈子裡打轉轉,就連很有影響的王安憶、余秋雨、王蒙,出了這個圈子,誰也不知道他們是干什麼的。
可西安不一樣,西安人向來不拿演電影的唱歌的演小品的當回事,生生把個寫純文學作品其貌不揚的賈平凹捧成個超級大明星,上自政府高官、企業老總,下至釘鞋的掃大街的賣鍾樓小奶糕的,無人不曉賈平凹大名的,無人不讀他的《商州三錄》、《廢都》、《白夜》、《土門》。把一個作家生生捧成明星,這事只有在西安才會發生。
西安還有個名不見經傳的奇人叫李紅旗(筆名唐漢),在城外倉頡廟(中國漢文字發源地)附近租了間紙窗瓦屋,苦研數載,齊刷刷拿出十大本線裝版著作《唐漢解字》,直接挑戰許慎的《說文解字》和郭沫若的甲骨文。
在西安這個詭譎的斯文之地靈性之地,這樣的奇人高人不計其數,飯館里,夜市上,護城河邊的垂釣中,一不小心就撞上一個熟讀《周易》的,研究天象的,精通佛經道義的,拆字算命的,他們神態安詳衣飾不鮮,混跡在芸芸眾生中決不顯山露水,但個個身懷絕技、博大精深。
不是葉子,不是枝幹,是根。西安是中國文化這棵大樹下面深得探不見底的根。在「落葉滿長安」的秋天來西安吧!你會在寧靜與肅殺中,更加刻骨銘心地感受到這根的博大與精深。
D. 慈城的歷史
慈城鎮
寧波市慈城鎮
[1]是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轄鎮。地處浙江東部沿海寧紹平原,位於寧波市江北區西北部,東與鎮海區相連,西與餘姚市接壤,北與慈溪市相臨,南隔餘姚江與鄞州區相望,可謂是「眾星拱月」。其鎮域面積102.57平方公里,下轄景明、望京、浮碧、古井4個社區,15個居民區,41個村,2008年人口約6萬,是寧波市15個中心城鎮之一。轄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江,平均海拔3.3米,地形北高南低,山水相依,其自然環境優美秀麗,而其山色,城池更因「慈湖、雲湖(英雄水庫)、鄮湖(毛力水庫)」三湖之交相輝映而尤顯風姿。慈湖是慈城的點晴之筆,為慈城增添了水靈秀氣,而獅子山、大寶山、清道山等卻烘託了慈城的雄渾霸氣。
慈城地域優勢明顯,交通便捷。其距寧波市中心約15公里,距離寧波櫟社機場20餘公里、距離北侖港約38公里;有市公交車331、333、335、336、337路直通慈城,行程15-20分鍾;西側的餘姚江即是浙東運河的部分。境內有蕭甬鐵路(簫山-寧波)、甬余公路(寧波-餘姚)、慈駱公路(慈城-駱駝)、庄浦公路(庄橋-慈城)。杭州灣大通道貫穿慈城、進入寧波,使慈城成為寧波市北端的門戶客廳上海遠郊。
慈城土壤肥沃,物產豐富,且可開發利用率高。2008年全鎮共有各類企業400餘家,已形成了有色金屬、服裝、建築、機械、化工、輕紡、醫葯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以種植業、林特業、畜牧業為主要結構的都市農業已成為慈城經濟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慈城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歷代名人輩出,且具有優越的、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2000年來,相繼被命名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和寧波市中心鎮。經過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慈城將逐漸顯示古色、綠色、山色、水色和現代經濟特色。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和平居委會(光華路14號)、東街居委會(竺巷東路42號)、新民居委會(竺巷東路42號)、尚志居委會(尚志路62-1號)、北門居委會(尚志路62-1號)、慈東居委會(民權路34-1號)、得勝居委會(日新路38號)、支援居委會(中山路82號)、中山居委會(中山路82號)、解放居委會(雷家巷1號)、新生居委會(雷家巷1號)、妙山居委會(妙山衛生院內)、雲湖居委會(雲湖公有村)、街道辦事處(民權路34-1號);金沙村(後新屋)、五聯村(菜場)、公有村(回龍庵)、南聯村、八字村(石人橋)、五湖村(湖頭)、五星村(山林隊)、妙山村(妙山橋)、三聯村(楊家)、向上村(郭浪橋)、民豐村(高地段)、浦豐村、國慶村(橫碧橋)、勤豐村(雷家弄8號)、新聯村(山沿)、湖山村(湖山)、觀庄村(後觀庄)、山東村(禮睦廟)、山西村(姚家)、白朱灣村、南門村(裘街)、東鎮村(覺民路7號)、北門村(中華路23號)、東門村(東門外路135-1號)、東山村(東山下)、慈湖村(大池頭)、上嶴村(梧桐下)、毛嶴村(大路下)、毛力村(孔家)。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慈城設治始於吳越勾踐時(約公元前495年),名叫句章。縣治在餘姚江畔城山地方,作為越國的屏障。
唐朝開元26年(公元729年)房琯為令,遷縣治於浮碧山以南,浚疏闞湖,以灌溉城郊;又以漢名儒董仲舒雲世孫董黯母患屢疾,喜歡大隱溪水,奉母築室以待,擔溪水供母飲,母病漸愈,以此故事以名縣稱為慈溪,屬明州。
慈溪原屬明州,到洪武十四年以犯明諱,改為寧波府,下轄鄞、慈溪、奉化、定海(鎮海),象山五縣,後來到清咸豐間,將昌國衛(舟山群島)改為定海,原定海改為鎮海,是為寧屬六縣。
明永樂十六(1418年)慈溪縣令失縣印,請示於朝廷,詔令重鑄新印,改溪字從谷,名為慈溪。
明嘉靖年間,慈溪縣境濱海,遭到倭寇侵犯,始建慈溪城 ,積極防禦倭奴侵犯,清同治十五年重修加高。民國二十六年(1973年)拆城。
一九四九年五月,慈城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以解放路為界分孝東孝西兩鎮。1954年十月慈溪縣治遷至今慈溪縣滸山鎮,舊慈溪改稱「慈溪鎮」,劃歸餘姚線。一九五八年一度轉為人民公社,為東風人民公社。 一九六零年十月又恢復建制鎮劃歸寧波市管轄。一九八四年十月原慈東鄉合並於慈城鎮而劃歸寧波市江北區管轄,為區內最大的建制鎮。一九九二年五月,雲湖鄉和妙山鄉劃歸慈城鎮。
2001年10月27日,乍浦鄉劃歸慈城鎮。
編輯本段風景名勝
[慈城孔廟]
慈城孔廟
孔廟(亦稱文廟、學宮)
孔廟[2]坐落在慈城竺巷東路55號,基地18畝五分九厘,南至竺巷東路、北至太陽殿路、東至綠化地帶及電影院、西至民居,四周均有紅色高牆外留滴水約2尺余。
根據舊志記載:孔廟是一個祀孔和縣屬的教育行政機構,主祀大成殿及配祠外,專設「教諭」和「訓導」二署,置專職,以登記生員,並輔導學生。生員對縣令和縣丞皆以打拱作捐為禮,免除下跪.倘若生員犯法,則例須先行通知教諭和訓導(當時稱為學老師)召集鄉試中式生員在明倫堂共議,查明實情,革去功名,作為庶民,則見令、丞時須下跪刑責所以「教倫」「訓導」二學官在生員中有崇高的地位。
[慈城孔廟石碑]
慈城孔廟石碑
慈城學宮最早建於宋朝,雍熙二年由縣令初建於縣治西40步(據雍正志所主,即城隍廟地基,先師殿即大成殿居其中;慶歷八年遷至縣志東南一里,適居城之中部,歷代累有興毀,以迄於今,除大成殿外其餘稍有改建,仍保持光緒原貌,修復較易。設若一但修復,則在浙東地區是為最為完整的文廟。在寧波市的文化景點上,發揮燦爛的光芒。
當時建廟之初,延攬色邑宿儒杜醇為諸生師。光緒志有傳,鄞宰王安石有記。在宋建炎四年毀於金寇南侵。淳熙四年重建,元至元八年增建儀門,並闢地建通道至學前埠頭。明洪武改成德堂為明倫堂,後於堂後建梯雲亭,歷洪熙至嘉靖35年毀於夷冠,三十六年又重建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梯雲亭等齋戾,宇祠廨字,清朝數經重修,獲御書「萬世師表」,御制「孔子」贊,及「顏、曾、思、孟」四子贊勒石置和御書』生民未有」「與天地參」額,諸多建置。殆至道光十一年,太子天國攻陷慈城,焚毀明倫堂及教諭住宅,同治元年邑人馮氏創捐重建,重修梯雲亭,增建兩旁齋房六間,疏浚泮池。
甲第世家
甲第世家[3]即錢宅之別稱,坐落於寧波市慈 城鎮 金家 井巷內。東與福字門關接鄰,西約100米出巷口即民權路,北達尚志路,由於曾遭人災,現僅存東向部分約1600平方米的建築。
[錢宅]
錢宅
據《慈溪縣志》記載,它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為嘉靖進士錢照之住宅。平面布縱長方形,硬山造前後二廳,建築面積422餘平方米,前廳五間,通面寬17.35米,用六架梁,樑柱粗壯,截面呈橢形,脊瓜柱和童柱裙瓣呈圓舌形,柱料卷殺,前後檐柱,小株角形,施平身科一斗三升或一斗六升,明間四攢,次間二攢,塑斗作為靴斛,為典型的明代建築。
錢照嘉陵七年中舉,十一年中進士,官至僉事,後來他的下代又數人登第,因被稱為「甲第世家」。原台門內曾立有文徵明題的「甲第世家」匾一方(文革間被毀〕。
該宅座北面南,平面布局和建築特點都具有浙東明代居民建築的特點,是寧波市保存較完整的組建築群,也是研究明代晚期信宅建築的典型。
福字門頭
該宅原為明嘉靖間布政史馮叔吉故居的一部分,後因馮氏後裔衰落,賣給應氏,改建院落,大門東側,為衣架錦式屏門二扇,牌科式;二門的照壁在南端,有一磚刻大「福」字,故稱「福字門頭」。 前廳為五開間,通闊18.8米時浮9.9米,明間為為抬梁式,平樑上支蜀柱,前中柱金檁下的童柱下端為舌形,而前後上金檁下的童柱為方形,後金柱前名柱頭皆施十字科,前檐柱為小八角,下為方形腰沿柱基,其餘柱其皆為扁珠形,柱頭卷殺,梁袱間隙用蘆葦為心,谷殼拌泥抹灰,硬山屋頂,明間後方兩檐柱旁砌八字形牆,上端斗磚雕做出斗拱,後牆中間辟有主架錦式門。朝北一面有門楣題額上款書「乙丑冬月」中題「澤流思順」下款書「陳鳴寶題」。
後進為一「三合院」,有左右廂房,皆為樓屋,經教證,前廳具明代建築之待點和風貌,後樓建築為清初其之風貌,迄今保存尚完整。
馮岳彩繪台門
[慈城鎮]
慈城鎮
大門之正南分為三開間照壁,也稱影牆。石砌須彌座,上刻卷草、鳳凰、牡丹。牆體由磚砌成,上部磚雕,頂端砌出中間高,兩側低約65厘米。通高約4米,原約40厘米。全壁分三開間,一明間寬3.4米,北距台門4.9米。二次間略斜,平面各八字形。全壁長7米。 瓦當圓開,有龍葵花等紋飾。以兩柱將明間與次間分隔,檐下有平身科,明間四朵,次間兩朵,柱頭有柱頭科,背為一斗三井。座斗下為伏遠瓣,無出跳。
實勘在照壁之正北有台門,尚殘存數間。上部留蘆芯、泥沫的牆體,珠式立柱。西方中廳與廳前為天井,在左右之隔牆,其中朝里一側上端原來也有精細的磚雕,都已砸去。右邊的天井又有一堵牆,左右兩端有一道拱門,這牆將天井分為南北兩段,天井中有一口古井。東廳為高平屋,硬山式的兩開間,宋架結構類似布政房東大廳,此東廳,前有廊,西邊門前開六扇柱子門,進六往東有門可以進入中間。東門前部下有欄牆,上面開柱子門四扇,地面為石板。東間有地板鋪地,柱礎全部是珠形。西間天花板上油漆花卉至今還沒有褪色。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4]
京劇界的一顆巨星——周信芳
[慈城鎮]
慈城鎮
周信芳(1895—1975),我國當代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和藝術革新家,字士楚,藝名「麒麟童」。浙江寧波江北區慈城鎮人。1895年1月14日,生於江蘇清江浦(今清江市)。周信芳六歲隨父旅居杭州,從陳長興練功學戲。七歲登台演《鐵蓮花》中的定生,藝名「七齡童」,1906年後,隨王鴻壽赴漢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後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連成社,與梅蘭芳、林樹森、高百歲同台。1912年返滬,在新舞台等劇場與譚鑫培、李吉瑞、金秀山、馮子和等人同台,頗受熏陶,演技漸趨成熟。1915年至1926年間,先後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連台本戲《漢劉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間兩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將《蕭何月下追韓信》、《鴻門宴》、《鹿台恨》、《反五關》等戲介紹給北方觀眾,人稱「麒派」。1975年3月8日逝世。
錢太希
[慈城鎮]
慈城鎮
錢太希(1882-1950)近代書法家,小學家。錢罕,字太希,又名吟棠,慈城聰馬橋人,世代書香,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先受聘為嵊縣中學國文師。抹雲老人秦潤卿創辦上海修能學社,錢太希先生受聘為教師,後到效實中學任教。其教授文字學(小學)尤有特色。曾從章太炎先生共研小學,章太炎先生與馮君木先生譽他為「活字典」,冷僻俚語,能不加思索,都能獲解。從梅調鼎先生學書法。錢太希先生博採漢晉、南北朝、隋、唐諸書法家元眾長,又受晚清崇尚碑學之風影響而致力碑學,又崇晉王楷書。故落筆揮灑,跌宕自如,婀娜多姿。西冷社諸同人譽與任革叔為「 浙東二炒」。近代金石書畫泰斗趙叔孺對錢太希的字評價甚高。稱其字「天資卓絕,下筆幽雅,無時下之俗」。沙孟海投於其門下,獲受教益,稱其師「碑誌文字,每石皆有特色,古今書法家殆無第二手」。錢太希先生曾有《錢太希書品》行世,惜流傳不廣,晚年隱於慈城。
應昌期
[慈城鎮]
慈城鎮
1917――1999)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人,1917年10月23日出生於慈城玉皇閣桂花廳兩側的樓房內。應氏為寧波大族,相傳先世系漢代河南汝南郡名門,西晉末為躲避「八五之亂」而遷到浙江沿海一帶,子孫繁衍,人才輩出,以德望事功,文章著稱於世。
到抗戰結束後,先生欣然應命到台灣銀行任職,長達18年之久,期間歷任總行營業,業務及國外各部經理,並升到副總理代總經理,採取了各種切合國家經濟發展及工商業實際需要的措施。
秦潤卿
[慈城鎮]
慈城鎮
(1877――1966)名祖澤,號抹雲老人,今寧波江北區慈城人,其父秦九齡曾任招商局帳房後常失業,坐守家中,門第清寒,15歲由其表叔介紹海豫源錢庄學業,由於深自體會到家境清貧,不能比擬富家子弟,因而生活儉朴奮發向上,逐級由學徒信房外職到經理、督理。
清宣統元年(1909)豫源改組為福源秦仍任經理,乃博採各銀行,錢庄之長,改用新式薄遍,設資產負債表,開設信託等金融業務。民國6年(1917),上海南北市錢庄合並成立錢業公會,秦任副會長。後又升任會長,參與創建了錢業市場,現金公庫和銀錢業聯合準備庫。民國10年起創辦『錢業日報』。
他不僅在金融領域卓有成績,而且對故鄉的教育事業也頗為關心。他於1915年在慈城西營建校舍,辦學校,專收貧寒子弟免費入學,定名為"普迪小學"誠聘謝益三先生為校長,延聘左聯五烈士之一的趙平復(即柔石)。著名文藝理論家和作家巴人執教,教學質量在當時全省私立小學中名列前茅
E. 境外資產保護信託有何缺點
當事人對於資產的有效控制時間較為長久。然而,如果論及此種信託的缺點,舉其大者如下:
1.成立此種信託的費用較高,而且其必須負擔連續到來的年費與辦理稅捐申報手續,這也常成為是否設立此種信託的考慮點。
2.此種信託可能遭致有心人士的濫用:除了有心規避債權之人外,也會出現有心人士利用境外資產保護信託從事藏匿合法資產以避免稅賦,以及將不法資產用以洗錢(money laundering)。
換言之,不論是避稅或是洗錢,都是將資產置於一信託中,並設法讓資產經由一完全不同的信託回到委託人手裡。因為透過此種信託,在外觀上委託人或行為人對於信託並無控制權,而受託人是位於不承認美國法或引渡條約的外國,也因此,此種信託常被作為掩飾或誤導的媒介。
信託的種類依設計者的心念可以千變萬化,境外資產保護信託也可謂是提供了另一種饒富創意的資產規劃模式。當然,就其它國家實施此種信託的經驗以觀,亦可說是毀譽參半。
以美國為例,其多半透過各種執業倫理與責任的規范,對於協助信託成立的專業人士(例如律師、會計師或投資顧問等)加以規范;此外,1986年的洗錢防製法也擴張了洗錢的定義,而將廣泛的財務交易行為包含在內,以杜絕法律之逸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