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研究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披露動因及對財務績效的影響,要查哪些數據如何查找
這個可能要從公司的實際情況入手的了
② 求「上市公司股票價格波動與業績績效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的文獻綜述!!!
求「上市公司股票價格波動與業績績效之間的相關性分...,發行股票的公司被視為上市公司,因為一般人口有機會投資這些業務。相比之下,私營公司不會發行公共交易所可用的股票,這是一個可以進行證券交易和其他金融工具交易的受監管市場。對我溫柔的樣子也記得。那都是愛的所愛,
③ 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公司治理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的研究成果
[]陳柳欽:「西方新資本結構理論綜述」,《甘肅理論學刊》,2010年第2期
[]丁躍武:「基於控制權利益的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融資方式研究」2008年博士論文
[]李科、徐龍炳:「融資約束、債務能力與公司業績」,《經濟研究》,2011年第5期
[]繆丹:「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和控制權研究」2005年博士論文
[]肖作平:《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研究:——理論和證據》,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
[]張紅波、王國順:「基於經理人過度投資行為的控制權配置機制設計」,《當代經濟科學》,2011年第5期
[]張立達:《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績效關系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王忠文、馮濤:「國外資本結構綜述及我國上市企業資本結構問題分析」,《學術論壇》,2007年第9期
④ 研究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對企業業績影響的意義
我們研究資本結構,就是要優化資本結構,確定合理的資本結構,使企業資金達到良性循環,降低資金成本,減少財務風險,提高企業償債能力和績效。而在這一領域的實證研究還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必要做出以下幾點修正:
首先,因為企業的經營戰略將決定企業的投資決策,而投資決策又將影響企業的融資選擇,所以,不同的戰略就需要有一種合適的資本結構與之對應。應該將企業戰略因素納入到資本結構的研究當中去。
其次,這些學者主要都是從企業的績效對資本結構的影響角度考察企業績效和企業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而考察資本結構如何影響企業的績效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了,需要加強二者之間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
最後,在數據的選取上應該克服以往局限在2至3年的時間段的截面數據樣本,而選用面板數據模型,從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來考察資本結構,這樣可結合時間序列和截面數據的共同優點,並且擴大了樣本容量,改善了參數估計的有效性和穩定性。
因此,在以往研究方式的基礎上研究資本結構時,應該著重考察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經營戰略、股權結構之間的交互作用,尤其應當對股權結構、經營戰略和外部環境動態變化之間的交互作用對資本結構的影響做出更深入的分析,忽視這些交互效應可能是國內現有資本結構研究結論不一致的原因.
⑤ 許多論文用SPSS處理數據,類似股權結構對上市公司績效的影響。這些數據不是面板數據嗎
是面板數據,做面板數據分析的回歸,大部分垃圾論文是用spss,專業論文不是的
⑥ 上市公司資產結構對公司績效影響的實證分析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模糊,「公司績效」這個概念不對。
根據我的理解你是關心下面的內容:
大了來說,資產等於負債加所有者權益,如果所有者權益過高,負債就低,那麼財務杠桿的效用就發揮不出來,那麼股東關注的凈資產收益率就會受影響,還有很多財務指標也受影響,不一一列舉。反之亦然。
小的來說,資產包括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其比重大小就涉及到速動比率、流動比率、存貨周轉率等指標,這些都是股東或者投資者所關注的。
要做這個實證分析,我建議你去下同行業里兩個營業收入差不多的上市公司年報,然後做財務對比分析,或者直接從搜狐財經、大智慧等財經網站查看相關財務指標。
如果感覺結果不夠說服力,也可以做縱向對比,拿同一家上市公司不同年份的數據做對比,具體數據來源和上面方法差不多。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⑦ 我想問一下,上市公司有無股權激勵對公司績效影響的比較研究,如何做實證分析
美國《財富》雜志的數據表明,20世紀末,在美國排名千位的公司中,有90%對管理人員實行了股權激勵。在中國,我們從黃光裕和陳曉的國美企業戰略博弈中,也看到了股權激勵的身影。股權激勵成為企業的創富機器,它就像一副充滿誘惑力的「金手銬」,銬住企業核心人才,達到老闆與員工同心協力的效果,共同做大企業的「蛋糕」,實現了雙贏。
一元年薪,照樣能創造財富神話。美國蘋果公司史蒂夫•喬布斯就是「一元CEO」,但他手中握有企業的股權期權,他的薪酬更多地取決於手中股權的價值。因此,他更賣力地工作,讓「蘋果」重新「紅」起來,企業發展的同時,他也成為億萬富豪。適時地引進股權激勵,極大激發職業經理人的工作激情,加快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步伐。企業運用股權激勵這一「創富機器」,造就很多現實版的財富神話。
成功推行股權激勵,關鍵之處在於能夠產生財散人聚的積極效用,規避財散人散的悲劇發生。我從總結大量股權激勵咨詢項目的基礎上,認為企業必須勇闖三關,讓員工拚命跟你幹事業。
第一關:意識決定未來。企業常常面臨這種潛在危險,那就是高管帶著工作團隊集體跳槽,這對企業的打擊可想而知。所以,企業要打破傳統激勵模式思維障礙,盡快了解9D股權激勵這種激勵工具,思考如何引入這一工具,防微杜漸。
第二關:思路決定出路。有卓越的思路才能讓企業更好地突破發展瓶頸,外部專家的介入也能夠讓企業少走彎路。因為在我們的培訓課程上,能夠現場掌握股權激勵的核心工具,現場生成自身企業股權激勵方案。
第三關:應用決定成敗。也許你的企業在准備上市或者已經上市,希望能讓一幫老功臣分享公司的成果。但你對導入股權激勵機制,還存在很多疑惑。這時,你就有必要藉助外部的資深顧問團全程進駐,結合企業實際設計股權激勵制度,並指導應用。
有人才有可能,我們要用明天的利潤激勵今天的員工,用社會的財富激勵自己的員工。適時地導入股權激勵這一「創富機器」,你就有可能把你的企業建設成中國一流,世界一流!
⑧ EVA視角下上市公司績效分析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是什麼
EVA近幾年被神化了,但EVA也只不過是一個財務測試方法、一個指標。
EVA是基於為股東創造價值而衍生出來的一個財務指標,但對於我國來說,我個人認為理論意義巨大,但現實意義還是零!我全當您的提問是針對中國的,如果我理解錯了,您當我沒說過!
首先,EVA是一個高級財務指標,適合於成熟市場,適合於價值理念趨於財務理念的企業使用
要理解EVA,得先知道EVA重視的是什麼,EVA重視的是企業價值,簡單點理解,就是企業正常創造績效外,還創造了什麼,結果為正數,那就是多創造了價值,結果為負數,就是沒達標,結果是0,就是沒有成績,僅靠正常增長實現了債權人、員工、股東一般性收益。那麼上述收益對於中國企業來說,真的被看做是收益嗎?當然不是!中國的價值理念可以是每年合同額、可以是收入額、可以是避稅額、可以是退稅額、可以是政府補貼額,國有體制下還有利稅總額,反正所謂的價值是胡扯淡。從企業的角度看,對供應商來說,合同才是王道,企業有合同,供應商就來了,所以績效就是合同額;對500強評選,收入才是王道,500強看的最終的是市場,所以收入表明市場佔有水平,績效就是收入;對低技術企業,市場比較透明,銷售價無法擺脫透明的成本價,稅收就是最可怕的敵人,制定稅法的時候不管企業情況,「一碗水端平」,那麼這種企業,避稅就是績效,能避多少稅就有多少極潤,還TM都是扣除工資、費用後的凈利潤;對出口企業來說,我國的優勢說白了除了低成本,還是低成本,除了勞動力廉價,還有政府的強大退稅,但想退稅沒那麼容易,光有退稅額,沒有進項往往也不能退,這種企業,拿到多少退稅就有多充裕的現金流,退稅就是績效;農業企業,沒補貼誰養奶牛?很多農業企業就是靠補貼活著,在物流受限、權貴壟斷的時代,農業企業有門路才有多的補貼,有補貼才有活路,補貼就是績效;國有壟斷行業,比如煙草,全都是國有,收稅與不收稅沒有區別,收不收都是國有,利稅就是利潤+稅收,這種企業,利稅才是績效,但獲得績效靠的,是壟斷。
其次,我國的財務發達程度遠遠達不到會計專業人員所想像的那個地步,我國沒有職業經理人,屬於大股東治理模式,這個模式從屬於東南亞家族企業治理模式,大股東不是財務專業人員,不一定從財務方面去理解公司的發展和業績水平,所以EVA從現實意義上是一紙空談。我國公司在治理方面,不客氣地說,都不看重財務,都把成本管理、銷售、研發放在較為靠前的位置,如何運用財務手段管理公司,中國的老闆們九成都是財務白痴,EVA是一個財務專業人員都不一定能看懂的指標,期待白痴看懂專業得不得了的東西,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到過的企業,都是財務總監做成另一套財務報表給老闆看,對外公布的,還是審計報告,實際控制人如果不懂、不重視財務,一個高等級財務指標怎麼能對企業產生指導作用呢?其他股東都在搭便車,根據中國證監會、地方證監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等等可能對公司產生治理約束的部門的規定,只對實際控制人是否變著法的侵吞中小股東利益、財產有著較為明確的規定,對於用什麼來約束實際控制人的價值觀念,沒有任何規定,上市公司要求的每年多少多少利潤,只對擬上市公司有效,上市公司只要不虧,沒人管。而EVA在企業虧損的狀況下,仍然可以為正數,經濟環境不好,少虧就是盈利!我認為規范源於監管,企業都是逐利的,法律不管,什麼賺錢,企業就會干什麼,包括販毒甚至走私軍火。只有監管才能使企業改變價值觀念。
再次,我國的A股市場並不追逐企業內在價值,股東們追逐的是資本利得,這是老生常談,不是什麼新鮮事。證監會今年搞的強制分紅也只是無奈之舉,用未分配利潤和現金流量凈額去考察一個公司是否符合上市標准,對我們國家的企業和企業家來說,已經足夠先進和人性了。給丫們一個EVA指標,他們看得懂嗎?十八大精神還得學幾個星期,EVA要學多久?然而這不是關鍵,關鍵問題是投資者們看不看得懂,投資者看不懂EVA,證監會制定一個EVA指標,投資者買賬嗎?股價會漲嗎?不漲,哪來的政績?企業內在價值再高,領導們看不到吧?股民們也看不懂吧……
最後,公司治理的公司績效問題是縈繞科研工作者們的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數據不多研究不了,沒有普遍性,而數據多了,各公司的價值觀念又不同,你說用托賓Q?EVA?ROA?ROE?我看都對,又都不對。EVA是提供了一種新的理念,一種純粹財務的理念,即可以通過財務報表獲得,又是一個公認度越來越高的指標,對於科研工作,很有幫助,理論意義應該是重大的。我畢業的時候,很多同學在公司績效環節多數使用的都是EVA和托賓Q,回歸效果其實差距不大。有些教授提出了EVA只是演算法復雜,但實質信息仍來源於報表,不能擺脫財務虛假,不能打斷和其他績效指標的內在聯系,所以回歸結果在樣本容量越大的情況下,越一致。我認為這位教授是胡說八道,因為他沒有證據,但不能否認他站的高度很高,他可能說得比我更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