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是反對中醫葯發展的大老虎,誰在阻攔中醫葯立法
中醫發展上去了,醫院吃什麼?官員吃什麼?所以大多數官員全力要阻礙中醫葯的發展。現在中醫確實是在夾縫中生存,一點小病就為了報銷就到醫院住院,病還治不好,錢又花光了,沒有辦法就去找中醫,結果一兩副中葯就治好了,花錢不多。現在醫院看小病掙大錢,中醫看大病掙小錢,這是一個極大的反差,所以住院報銷是救活了醫院,坑害了國家,苦海了百姓啊。沒有辦法啊。哈哈
⑵ 中葯行業在哪點發展最好
大環境:中國全面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對葯品的需求無疑是巨大的,所以中葯行業無論在哪都應該不錯的。
在政策持續推進、人口老齡化加速以及居民收入提升等多重因素推動下,將著力推動中醫葯發展列為國家戰略,加快發展中醫葯健康服務,深入開展中醫葯服務百姓健康推進行動,在深化醫改中充分發揮中醫葯作用,重點打造一批中醫葯健康服務知名品牌,形成中醫葯健康服務產業集群。
而在2013年10月,國務院出台的《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業體系,形成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屆時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而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中醫葯產業,基於「治未病」的理念,在健康服務領域有比較優勢。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中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醫療健康服務業的發展,首先是中國已經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對健康服務業的需求增加很快。數據顯示,2013年年底我國老年人已近兩億人,2020年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這為醫葯消費提供了強勁的支撐;其次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積聚了巨大的私人財富,具有享受更高品質健康服務的能力,在市場有巨大需求和民眾有能力滿足需求兩方面作用下,醫療健康服務業就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從我國發展現狀來看,醫療健康需求巨大,這給醫葯類上市公司巨大的市場空間。從目前公布的上市公司看,業績已經部分反映了市場需求,並且這種高速增長仍將會得到延續。在目前市場跌宕的行情中,醫葯已經不僅僅體現為是傳統的避險需求,更多體現為進攻屬性,在市場調整的時候,反而是基金調倉醫葯股的較好時機。
如果幫到你,希望你採納,你的採納是我最大動力!
⑶ 我國中醫葯發展史上的傑出人物及其成就
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就創造了原始醫學。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食物能減輕或消除某些病症,這就是發現和應用中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礎上,發現用獸皮、樹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過反復實踐和改進,逐漸產生了熱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的過程中,發現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傷後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從而創造了運用砭石、骨針治療的方法,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療法,進而形成了經絡學說。
1。基本理論萌時期
中醫理論主要來源於對實踐的總結,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問世。該書系統總結了在此之前的治療經驗和醫學理論,結合當時的其他自然科學成就,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初步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難經》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成書於漢之前,相傳系秦越人所著。其內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方面,補充了《黃帝內經》之不足。
2。發展成熟時期
秦漢以來,內外交通日漸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龍眼、荔枝核等,漸為內地醫家所採用。東南亞等地的葯材也不斷進入中國,從而豐富人們的葯材知識。《神農本草經》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中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它總結了漢以前人們的葯物知識,載葯365種,並記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等葯物學理論。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該書所載葯效大多是正確的,如麻黃治喘,黃連治痢,海藻治癭等。
公元三世紀,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在深入鑽研《素問》、《針經》、《難經》等古典醫籍的基礎上,廣泛採集眾人的有效葯方,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成《傷寒雜病論》。該書以六經辨傷寒,以臟腑辨雜病,確立了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與治療原則,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世又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實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糧丸有方無葯),《金匱要略》載方262首,除去重復,兩書實收劑269首,基本上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被譽為「方書之祖」。
西晉醫家皇甫謐(公元215~282)將《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的基本內容,進行重新歸類編排,撰成《針灸甲乙經》12卷,128篇。該書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其內容包括臟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針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書中經過考查確定了當時的腧穴總數和穴位349個(包括單穴49個,雙穴300個),論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證與禁忌,總結了操作手法等,對世界針灸醫學影響很大。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醫葯職令時規定,本書為醫學士必修書。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體編寫的《諸病源候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因證候學專著。全書共50卷,分67門,載列證候1,700餘條,分別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狀。其中對一些疾病的病因及發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較詳盡而科學。例如:對某些寄生蟲的感染,已明確指出與飲食有關;認為絛蟲病系吃不熟的肉類所致。書中還記載了腸吻合術、人工流產、拔牙等手術,說明當時的外科手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隋唐時期,由於政治統一,經濟文化繁榮,內外交通發達,外來葯物日益增多,用葯經驗不斷豐富,對葯物學成就進一步總結已成為當時的客觀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組織蘇敬等二十餘人集體編修本草,於公元659年完稿,名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中國古代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葯典。它比歐州紐倫堡政府公元1542年頒行的《紐倫堡葯典》早883年。該書共54卷,包括本草、葯圖、圖經三部分,載葯850種,在國外影響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就以此書的傳抄本規定為學醫的必讀課本。
唐代醫家孫思邈(公元581~682)集畢生之精力,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為30卷,合方論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載方2,571首。二書還對臨床各科、針灸、食療、預防、養生等均有論述。尤其在營養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認為癭病(指甲狀腺腫類疾病)是因人們久居山區,長期飲用一種不好的水所致,勸告人們不要久居這些地方;對夜盲病人,採用動物肝臟治療等。公元752年,王燾著成《外台秘要》,全書共40卷,1,104門(據今核實為1,048門),載方6,000餘首,可謂集唐以前方書之大成。
3。輝煌時期
宋代,政府對中醫教育比較重視。宋政府設立「太醫局」,作為培養中醫人材的最高機構。學生所學課程包括《素問》、《難經》、《傷寒論》和《諸病源候論》等。教學方法也有很大改進,如針灸醫官王惟一曾設計鑄造銅人兩具(公元1026年),精細刻制了十二經脈和354個穴位,作為針灸教學和考試醫師之用。考試時,試官將銅人穴位注水,外用蠟封。受試者如取穴正確,可針進水出。是這中國醫學教育事業的創舉。公元1057年,宋政府專設「校正醫書局」,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搜集、整理、考證和校勘,歷時十餘年,約在1068~1077年陸續進行。目前我們所能讀到的《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經過此次校訂、刊行後流傳下來的。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紀的金元時代,中醫學出現了許多各具特色的醫學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劉完素(公元1120~1200),認為傷寒(泛指發熱性疾病)的各處症狀多與「火熱」有關,因而在治療上多用寒涼葯物,被後世稱之為「寒涼派」:張從正(約公元1156~1228),認為病由外邪侵入人體所生,一經致病,就應祛邪,故治療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後世稱之為「攻下派」;李東垣(公元1180~1251),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治療時重在溫補脾胃,因脾在五行學說中屬「土」故被後世稱之為「補土派」,朱震亨(公元1281~1358),認為人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即認為人體常常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治療疾病應以養陰降火為主,被後世稱之為「養陰派」。
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1593)親自上山采葯,廣泛地到各地調查,搞清了許多葯用植物的生長形態,並對某些動物葯進行解剖或追蹤觀察,對葯用礦物進行比較和煉制,參考文獻800餘種,歷時27年之久,寫成了《本草綱目》,收載葯物1,892種,附方10,000多個,對中國和世界葯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大約在公元十一世紀,中醫即開始應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成為世界醫學免疫學的先驅。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紀,由於傳染病的不斷流行,人們在同傳染病作斗爭的過程中,形成並發展了溫病學派。如明代吳有性認為傳染病的發生,「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他稱之為「戾氣」。他指出「戾氣」的傳染途徑是自口鼻而入,無論體質強弱,觸之皆病。這就突破了中醫學歷來認為的病邪是由體表進入人體的傳統理論,在細菌學尚未出現的十七世紀中葉,這無疑是一偉大創舉。到了清代,中醫在治療溫病(包括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發熱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葉桂的《溫熱論》、薛雪的《濕熱條辨》、吳瑭的《溫病條辨》及王士雄的《溫熱經緯》等。
清代醫家王清任(1968~1831)根據屍體解剖和臨床經驗寫成《醫林改錯》,改正了古代醫書在人體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錯誤,強調了解剖知識對醫生的重要性,並發展了瘀血致病理論與治療方法。
近百年來,隨著西醫在中國廣泛地傳播,形成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並存的局面。一些醫家逐漸認識到中西醫各有所長,因此試圖把兩種學術加以匯通,逐漸形成了中西醫匯通學派。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唐宗海(1862-1918)之《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朱沛文約19世紀中葉)之《華洋臟腑圖像合纂》;張錫純(1860-1933)之《醫學衷中參西錄》等。
中醫葯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並以顯著的療效、濃郁的民族特色、獨特的診療方法、系統的理論體系、浩瀚的文獻史料,屹立於世界醫學之林,成為人類醫學寶庫的共同財富。中醫葯學歷數千年而不衰,顯示了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它與現代醫葯共同構成了我國衛生事業,是中國醫葯衛生事業所具有的特色和優勢。
【 原創:周公解夢 時間:2004-4-17 14:25:41 】
大盤的調整正是我們選擇目標的時候,醫葯股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我國對制葯企業實施GMP認證,國家葯監局推行GMP標準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我國葯品生產企業的規模化水平,大量資金、人力的投入無疑將提高企業的升產經營成本,而從另一個角度看,規模小、實力弱的企業劣勢已經顯現,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行業進入門檻的相對提高,預計在全面實施GMP 認證後,企業將由5000家減少到3000 家左右,這對改變行業低水平競爭的局面必將產生根本性的影響。這對行業的發展來說,無疑是中長期的利好舉措。我本人曾經搞過葯品的生產和銷售,對此有很深的體會。有好產品的企業利潤空間很大。一個獨家產品救活一個企業的故事多的是。
在過往的幾年當中,世界葯品市場的年增長率為5.5%左右,而我國醫葯行業伴隨著經濟增長、人口老齡化與城鎮化的到了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長率,在1990 年到2002 年的12 年間,我國醫葯行業產值復合增長率達13.31%,銷售收入復合增長率為11.94%。據預測,2020 年中國葯品市場將達到1200 億美元而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的第一大市場。巨大的市場就有巨大的機會。
醫葯股在一二級市場中表現出兩種特徵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關注。其一是華海葯業、海正葯業不斷挑戰新高,其二是千金葯業、益佰制葯,康恩貝,武漢健民等醫葯股票的不斷發行。
具體到個股。可以分成4個部分。
生物制葯 主要是600161 天壇生物 600196 復星實業 000039等它們的特點是有爆炸性的題材支撐,生物技術的發明創造往往給它們無窮的想像。基因工程的每一個突破它們也會有反映。走勢看600161 600196比較強。但是由於600196有可轉債,不排除主力拉高股票價格在轉債上套利。關於這個我們另文探討。更覺得600161有龍頭風范,當然它們之間的聯系是比較密切的。往往有聯動現象。
中葯 主要是雲南白葯、東阿阿膠 同仁堂和九芝堂等。因為中葯企業或藉助保健品行業的優勢、或藉助產品的政策保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所受傷害相對較小。有比較固定的市場。業績穩健,中成葯工業近兩年來產值平均增長20%,而利潤增長則達到24%,遠超過行業的平均水準,而隨著農產品價格的提高,以及原料種植成本的推動下,中葯的價格有進一步提高的趨勢。其中我更看好000989的九芝堂。社保基金不會永遠被套。
西葯 市場中大部分是西葯企業。它們面廣量大,有相當部分有自己的特色產品,在市場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我最看好的是600276恆瑞醫葯。已經在閩發有專門的介紹。其他的600521 600267 000513 600479等等都可以關注。
醫葯公司 主要有國葯股份 上海醫葯 南京醫葯等。它們整體我不太看好。因為現在葯品招標盛行,平價葯店越開越多。好多公司經營一般。除非它們和企業聯合。
隨著市場對上述板塊中中成葯、生物制葯以及西葯題材挖掘的深入,醫葯板塊的強力品種也必然形成共振,爆發會有那一天的。
⑸ 2019國家對於中醫葯的發展政策規劃有哪些
國務院頒布了2019年第10號文發布了關於加強葯材種植的規劃。
其中規定了發展目標:
到2020年,建立道地葯材標准化生產體系,基本建成道地葯材資源保護與監測體系,加快建設覆蓋道地葯材重點產區的生產基地。
到2025年,健全道地葯材資源保護與監測體系,構建完善的道地葯材生產和流通體系,建設涵蓋主要道地葯材品種的標准化生產基地,全面加強道地葯材質量管理,良種覆蓋率達到50%以上,綠色防控實現全覆蓋
⑹ 如何看待中醫葯的發展前景
你好!
中醫葯是我國的國寶,國粹,需要保護,政府會加大力度保護的。L
⑺ 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文件背景
中醫葯(民族醫葯)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做斗爭中逐步形成並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葯工作,中醫葯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中醫葯事業發展還面臨不少問題,不能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提出,要堅持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充分發揮中醫葯作用。
⑻ 中醫葯產業發展未來的價值是什麼
中醫葯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應該是研究和發掘古代密方驗方和臨床應用的添加方。(做成濃縮的丸劑,便利世界人服用),就是中醫葯走出國門,為全世界人民服務。讓世界人認識中國認識中醫葯,這就是價值,讓中醫葯為世界人民健康服務的價值。(如青蒿素)
⑼ 中醫葯歷史發展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
中醫葯在中國五千年歷史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如今大家都講究效率,就連看病也是追求效率,所以越來越多人選擇西醫,很多人不了解中醫,甚至從來沒有接觸過中醫。認為中醫沒有西醫有用,然而中醫葯在中國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我國有著非常高的地位,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中醫葯的發展歷史。中醫指的是中華醫道,我們最開始知道中醫是在神農嘗百草的故事裡,這也被看作是中醫的開始,中醫的發展歷史從原始社會開始,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基本框架,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總結才形成了我們現在龐大的中醫葯體系。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採用中草葯和針灸等方法治療人體的疾病,西醫是從國外傳入中國的,在西醫沒有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一直是採用中葯治療疾病。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神醫,有華佗、扁鵲、孫思邈和張仲景等等,在千年之前華佗就開始使用麻沸散來進行外科手術,在中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有很多的醫學典籍,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等等,如果沒有中醫,那麼多的疑難雜症和瘟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