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持倉收益 » 中國上市公司融資替代效應研究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中國上市公司融資替代效應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4-06 16:26:00

⑴ 求有關上市公司融資偏好分析的參考文獻,中文15篇外文5篇,請表明作者,書名(論文名),版本(刊物名


網路學術可以找到參考文獻,輸入關鍵詞,在輸入年份,就能找到相對應的參考文獻。如果不知道參考文獻格式要求,可以網路搜,參考文獻自動生成器。直接按著填就出來了。

網路搜索參考文獻自動生成器,按著裡面填,點生成參考文獻就出來了。

數據資料可以在網路文庫、中國統計年鑒中找到。


參考文獻標准格式
參考文獻類型:專著[M],論文集[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准[S],專利[P],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A]
電子文獻類型:資料庫[DB],計算機[CP],電子公告[EB]
電子文獻的載體類型:互聯網[OL],光碟[CD],磁帶[MT],磁碟[DK]
A: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可選)
[1]劉國鈞,陳紹業.圖書館目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B:期刊文章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1]何齡修.讀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C: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
[序號]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A].原文獻主要責任者(可選).原文獻題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7]鍾文發.非線性規劃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應用[A].趙煒.運籌學的理論與應用——中國運籌學會第五屆大會論文集[C].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468.
D:報紙文章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8]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新思路[N].人民日報,1998-12-25(10).
E:電子文獻
[文獻類型/載體類型標識]:[J/OL]網上期刊、[EB/OL]網上電子公告、
[M/CD]光碟圖書、[DB/OL]網上資料庫、[DB/MT]磁帶資料庫
[序號]主要責任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電子文獻的出版或獲得地址,發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2]王明亮.關於中國學術期刊標准化資料庫系統工程的進展
[8]萬錦.中國大學學報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
作者.題名[D].所在城市:保存單位,發布年份.
李琳.住院燒傷患者綜合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醫科大學,2009.

其他的:
作者.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沈平,彭湘粵,黎曉靜,等.臨床路徑應用於嬰幼兒呼吸道異物手術後的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0):930-932.

作者.書名[M]. 版次.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胡雁.護理研究[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38.

作者.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丁文祥.數字革命與國際競爭[N].中國青年報,2000-11-20(15).

作者.題名[EB/OL].網址,發表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患者安全的10個事實 [EB/OL].
其他: [R]、[P]、[A]、[C]、[Z]等。

⑵ 資本成本和資金成本一樣嗎

資本成本是商業資產的投資者要求獲得的預期收益率。以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公司的經理把資本成本作為評價投資項目的貼現率或最低回報率。可見,按照現代公司財務理論的解釋,資本成本既是投資者所要求的回報率即預期收益率,同時又是有條件約束的資金使用者融資成本。

資金成本,是指資金使用者為籌措和佔用資金而支付的各種籌資費和各種形式的佔用費等,是將盈利和資金的一部分支付給資金所有者的報酬,體現著資金使用者和所有者之間的利潤分配關系。從資金成本的這一定義看,是單純從資金使用者角度考慮融資成本。

1 概念不同

表面上看,企業在實際使用資本時都是先將其轉化為貨幣,然後進行投資或購買實物資產,在這一意義上講,可以用貨幣統一表示資本與資金,因而資本成本與資金成本似乎也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從深層次看,資本成本與資金成本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關於資本成本(CostofCapital,COC),目前最權威的定義是《新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給出的:「資本成本是商業資產的投資者要求獲得的預期收益率。以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公司的經理把資本成本作為評價投資項目的貼現率或最低回報率」[1]。可見,按照現代公司財務理論的解釋,資本成本既是投資者所要求的回報率即預期收益率,同時又是有條件約束的資金使用者融資成本。

而資金成本,屬於中國財務理論研究中特有的范疇。「所謂資金成本,是指資金使用者為籌措和佔用資金而支付的各種籌資費和各種形式的佔用費等,是將盈利和資金的一部分支付給資金所有者的報酬,體現著資金使用者和所有者之間的利潤分配關系」[2]。從資金成本的這一定義看,是單純從資金使用者角度考慮融資成本。

資本成本是與資本市場、現代公司財務理論一起引入中國的「舶來品」。而資金成本,則是中國企業改革「撥改貸」後的「產物」,是一個由企業管理者單方面決定的融資成本。然而,直到今天,中國的財務理論界仍然把這二者混為一談:要麼仍用資金成本的名稱和定義,根本不提資本成本;要麼一方面使用資本成本的名稱,另一方面卻依舊採用資金成本的定義。

2 定價理論和現實經濟的背景不同

從定義上看,資本成本與資金成本都是企業發行融資工具的代價,也即決定企業融資決策的價格指標。受這一共同點啟發,下面從定價理論和現實經濟的背景中探討它們的根本區別。

2.1 從是否應考慮風險因素看

與普通商品相比,金融資產最大的特點是收益具有不確定性即風險,而且資本資產的風險性遠遠大於貨幣資產。因此對金融資產定價時,其風險就成為人們不得不考慮的因素。其中,貨幣資產由於其期限很短,可以忽略其風險,直接以籌集費和佔用費來定價,但資本資產的定價就必須考慮其風險的大小。1964年和1965年,美國著名財務管理專家WilliamF.Sharpe和J.Lintner在H.Markowitz的基礎上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用於確定資本資產的風險價格即資本成本。自此,西方公司企業在融資決策中就主要使用風險定價的資本成本概念。

相反地,中國理論界過去一直都忽視了資本定價中的風險因素,誤以為「資本本身的價格等於構成資本的商品的價格」[3]。直到1988年,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金融市場》編寫組的專家們在介紹短期資金市場、長期資本市場時也僅僅是指出兩者的區別在於期限長短的不同,絲毫沒有涉及兩者的風險大小不同。因此,在中國理論界缺乏風險報酬意識的背景下,企業融資時側重使用建立在籌集費和佔用費基礎上的資金成本概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2 從是否體現出完善的現代公司治理機制看

委託代理理論認為,在公司企業中,公司管理者的利益與股東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公司管理者需要的是他們個人收益的最大化,是他們在職支配資源滿足個人需要、獲得效用的最大化,是他們藉助於運作公司,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而這種利益最大化卻可能與股東利益最大化發生沖突。因此,必須設計相應的公司治理機制以保護股東的利益。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下,投資者就能夠保護自己的投資利益,對公司管理者形成硬約束。一旦公司大肆進行股權融資,而其實際支付的資金成本達不到具有同等經營風險公司的資本成本時,就會出現原股東回報率下降的情況,後者就可以利用公司治理中的約束機制制約管理者的行為:或者「用手投票」,在股東大會上否決該再融資提案或撤換管理層,或者「用腳投票」,撤資轉向其他的投資項目造成該公司的股票市值下跌從而使公司容易遭到敵意收購,以此形成投資者對公司管理者的硬約束。這就要求公司管理者在制定融資決策時必須支付一個最低的風險報酬率。這時股權資金成本將被迫等於股權資本成本。在這種情況下,資本成本與資金成本就會趨於一致。

但是,如果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投資者就無法約束公司管理者的融資決策。在這種軟約束機制下,公司股權融資的實際資金成本就會小於其股權資本成本,甚至可以為零,從而嚴重侵害投資者的利益。這時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就會成為完全脫節的兩個概念。

鑒於中國公司治理機制還很不健全的現實,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資本成本的理念體現了現代企業制度中保護投資者的公司治理機制,而資金成本則體現了中國國有企業「所有者虛置」的特徵。

2.3 從各自產生的歷史背景看

自從1938年美國學者JohnB.Williams提出股票定價的未來現金流折現模型後,折現率即資本成本的確定就成為一個核心問題。直到1952年,H.Markowitz在投資組合理論中首次用未來收益的標准差來衡量資本資產的風險,這個問題才柳暗花明。CAPM模型提出後,來自古典經濟學靜態要素成本之一的資本成本徹底完成了向動態成本的轉變。可以說,投資組合理論和CAPM模型揭示了資本資產的風險與其預期報酬率之間的關系,標志著財務理論的飛躍發展,並使得公司財務理論與投資理論融為一體。

與西方財務理論中的資本成本不同,資金成本是中國經濟體制轉軌變遷中的產物。最早由蔣一葦教授提出了「資金有償使用」的建議,具體的實施措施就是1984年開始的「撥改貸」改革。事實證明,「撥改貸」後,國有企業開始有資金成本的意識了,其財務經營關系看上去與真正的市場經濟下的企業經營行為有點相似。但僅僅是「有點相似」而已,因為「撥改貸」是試圖讓企業在所有者缺位的情況下靠貸款來組建和發展。顯然,這種情景下的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毫無共同之處。

從理論上講,國有企業籌措、佔用資金所以要付出代價,存在資金成本范疇,是因為有其存在的理論依據和客觀基礎,這是由資金本身的特徵及資金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而決定的。如果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沿著市場化的道路走下去,資金成本很可能轉為資本成本。但是,「撥改貸」並未進一步促進國有企業的市場化。這是因為提供貸款的銀行沒有市場化。國有企業肆無忌憚地追逐國有銀行資金,對應的資金成本無法約束國有企業管理者對資金的有效需求。

1990年中國深滬證券市場成立,宣告中國開始引進現代資本市場的架構體系。在「撥改貸」後,國家財政實際上向國有企業注資很少,現在讓國有企業上市籌資,上市公司也就順理成章地想當然地把從股市裡籌措的資金當作國家無償補充的資本金看待,使得籌資異化為圈錢,以致股權資金成本的約束力還不如銀行貸款的約束力。於是資金成本就一直停留在對經營者的軟約束狀態,始終無法演變成具有硬約束性的資本成本。由此可見,正是中國國企的改革路徑決定了資金成本不同於資本成本這一結果。

3 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在中國混淆的危害

3.1 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混淆的原因雖然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從內涵到外延都迥然不同,但在中國財務理論與實踐中卻經常將兩者混為一談。黃少安、張崗發表於《經濟研究》2001年第11期的《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分析》一文就是典型的例子,該文認為上市公司股權融資的總資本成本為CS,「其構成包括:股票投資股利PS;股權融資交易費用CT;股權融資的公司控制及負動力成本CP;股票上市廣告效應帶來的負成本-PA。」「CS=∑(PS,CT,CP,-PA)」。顯然這里的CS應該是資金成本而非資本成本。此外,袁國良、鄭江淮、胡志乾(1999)、仇彥英(2001)等以及許多教科書也都出現了類似的混淆。其混淆程度之深和覆蓋面之廣均不容忽視。

首先,中國設立資本市場時只注重資本市場架構的建設而忽視了相應財務理念的引入。在現代財務理論中,投資學與公司財務學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但是,出於為國企解困的目的引進了資本市場架構和投資學體系,但卻忽視了與之配套的現代財務管理思想包括資本成本理念的更新。在趕超式資本市場制度安排下,中國資本市場得以迅速建立,實現了低端信用的債權融資制度向高端信用的股權融資制度的迅速切換。然而,正是這種忽視市場內在發展邏輯的強制性制度變遷造成了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的並存與混淆。

其次,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初期的指導思想存在一定失誤。資本成本是現代公司制的產物,因此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時必須考慮投資者的必要報酬。1992年以前,中國國有企業實行的都是資金平衡表體系,沒有資本、凈資產等概念。1992-1995年間,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國有企業普遍展開了按照重置成本法進行評估計價的清產核資工作。在此基礎上,國有企業開始實行資產負債表體系,也就有了第一筆凈資產。由此可見,國有企業第一筆凈資產即資本是1992年以後才問世的。中國財務界接觸資本概念才不過10餘年的歷史,對於代表資本所有者必要報酬的資本成本就更加陌生了。特別是這一時期改革的指導思想出現了一定失誤,資本成本理念更被有意無意地淡化了。前證監會主席周小川的一次講話可為佐證:「由於改革的早期主要是考慮向企業下放經營權,因此存在一種股東消極主義,即削弱股東權利和作用的傾向」[4]。因此,在這一歷史局限性下,代表投資者必要報酬的資本成本遲遲不能正位,資金成本和資本成本的混淆自然就在所難免了。

3.2 二者混淆在投融資決策中的危害

在現代財務理論中,資本成本是公司融資決策與投資決策的交匯和依據所在,堪稱現代財務理論的核心;而資金成本只能反映企業單方面的融資成本。在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混淆的情況下,如果將資金成本用於企業投融資決策,就會帶來嚴重失誤。

首先,如果企業在融資決策時使用資金成本,就會出現股權資金成本遠遠小於債權資金成本的現象。據《2003年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在深滬股市2002年分配方案中實施現金分紅的668家公司中,現金股利支付率在25%以下的公司有120家,其中每股現金分紅低於0.05元的上市公司就達184家之多。這樣,以該年證券市場平均市盈率40倍來計算,流通股投資者的平均回報率只有0.95%,還不到同期國債利率水平的一半。即使加上股權融資交易費用,流通股的股權資金成本也奇低,遠遠小於債權資金成本。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上市公司普遍出現了與西方國家相反的股權融資偏好。截至2003年底,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債券31隻,可轉債23隻,託管市值分別為367億、222億元。再看股票融資,同樣截止2003年底,上市公司在滬深交易所累計發行股份總額為6428.46億股,其中上市股份為2269.92億股,總計籌資額(包括A股籌資額和A、B股配股籌資額)為人民幣10131.72億元[5]。資本市場融資功能超強發揮的直接後果便是扭曲了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在融資渠道有限、大量企業一窩蜂地爭奪上市融資機會的情況下,非市場的行政干預和黑箱操作問題就不可能得以根治,按市場化原則擇優配置資源的機制也就很難真正實現。

其次,由於企業融資的資金成本遠遠小於資本成本,如果將資金成本混同於資本成本,在實踐中就有可能誤作投資項目決策中的折現率,從而高估項目的凈現值,導致投資過度和資本浪費的後果。中國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的投資過熱現象不能不說與資本成本意識淡漠有密切關系。

再次,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的混淆還給中國資本市場建設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6]。例如,本來同一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與非流通股都具有相同的經營風險等級,因而都應該具有相同的資本成本。但按資金成本計算,則溢價的流通股資金成本就遠遠小於非流通股的資金成本,用被大大低估的流通股資金成本作為股票定價的折現率,就會高估股票的理論價格,使國有股減持在定價方面遲遲不能取得進展。

最後,由於資金成本並不考慮投資人的回報,國有股股東就缺乏對公司管理者的約束動力。在資本成本缺位的背景下,由於國有股的產權代表是政府機構或其授權的國有持股公司,其具體代理人在法律上並不擁有剩餘索取權,因此他們雖然有權力選擇國有企業的董事會成員和經理,但不必為資本收益承擔任何後果。這也是中國公司治理結構難以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資本成本是一個財務學概念,不能混同於會計學中的資金成本概念。資本成本體現的是健全的公司治理機制和對資本風險報酬的尊重。而資金成本是中國經濟轉軌過程中的財務概念,在其誕生及之後的一個時期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資本市場的出現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從此企業的價值就不再與歷史成本有關,而是取決於未來現金流的折現。這時,與風險程度相匹配的資本成本就應該取代資金成本成為投融資理論中的核心概念。面對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混淆帶來的危害,財務理論界也應該盡早摒棄資金成本概念,全面接受與國際接軌的資本成本理念。

⑶ 潘敏的科研成果

(一)主要論文1. 潘敏、夏慶等《貨幣政策周期與國債利率期限結構》,《財貿研究》,2012年第1期。2潘敏,夏慶等《匯率制度改革、貨幣政策與國債利率期限結構》,《金融研究》2011年第9期。3.潘敏、朱迪星,《市場周期、投資者情緒與企業投資決策》,《經濟管理》,2011年第9期。4.潘敏、羅霄、繆海斌,《銀行信貸、行業產出與溢出效應》《投資研究》,2011年第8期;5.潘敏,謝龍,《外部監管之於銀行內部治理:替代還是促進?來自中國銀行業的經驗證據》,《管理學家》(學術版),2011年第4期;6.潘敏、朱迪星,《投資者非理性假設下公司金融決策前沿理論述評》,《金融評論》,2011年第3期。7.潘敏、繆海斌、陳曉明,《金融救市下的中國商業銀行信貸擴張行為分析》《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8. 潘敏、朱迪星、熊文靜,《市場時機效應難以對資本結構產生影響的原因—基於財務成本視角的實證研究》,《技術經濟》2011年第1期.9.MIN PAN, SHENGQIAO TANG, Option Pricing and Executive Stock Option Incentive Compensa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under General Error Distribution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 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28.No.1(2011),81-93.(SSCI、SCI Indexed)10.潘敏、繆海斌,《經濟復甦下的非常規貨幣政策退出:理論分析與中國的選擇》,《世界經濟研究》,2010年第12期。11.潘敏、朱迪星,《企業的投資決策在迎合市場情緒嗎?-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經濟管理》2010年第11期。12.潘敏、郭廈,《基於投資者行為的金融危機傳染理論述評》,《財經科學》2010年第11期。13.潘敏、繆海斌,《銀行信貸與宏觀經濟波動:2003-2009》,《財貿研究》2010年第4期。14.潘敏、繆海斌,《非常規貨幣政策退出的時機與策略》,《經濟學動態》2010年第6期。15.潘敏、繆海斌,《銀行信貸、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壓力》,《經濟評論》2010年第2期。16. PAN Min, TANG Shengqiao, Stock Option Pricing and Executive Stock Option Incentive Compensa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under General Error Distribution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Management and Global E-business, Vol.Ⅰ andⅡ: 107-111 2009(CPCI-S,CPCI-SSH收錄,2010);17. PAN Min, TANG Shengqiao, Executive Stock Option Pricing Based on Volatility Estimated by SV-GED Model: Evidence from Shanghai and Shenzhen 300 Index,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6th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EI收錄,2010)18.PAN Min, TANG Shengqiao, Executive Stock Option Pricing and Incentives: Evidence from Asian Option based on Volatility Estimated by SV-GED Model,Proceeding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MASS2009,(EI收錄,2010)19.PAN Min, XIA Qing ,Application for an Adaptive Monte Carlo Integration Algorithm with General Division to Hedge Digital Option,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PCI-S收錄,2009)20. PAN Min, TANG Shengqiao, Multiple Layers Stock Option, Optimal Compensation and Agent Incentives,Proceedings of China-Canada Instry Workshop on Enterprise Risk ISBN:978-1-926642-00-0(CPCI-SSH收錄,2009)21. 潘敏、郭廈,《資本結構動態權衡理論述評》,《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3期。22. 潘敏、唐勝橋,《基於SV-GED模型估計波動率的管理層股票期權定價研究—來自滬深300指數的實證研究》,《公司治理評論》2009年第1期。23. 潘敏、夏丹,《企業家應恪守實業經營之道:黃光裕案的反思》,《董事會》2009年第4期。24.潘敏、謝珺,《公司金融理論前沿追蹤》,載 顧海良主編《武漢大學海外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年度報告(2008)》,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25.潘敏、謝龍,《中國上市銀行內部治理的有效性—基於內生性視角的實證研究》,《管理學家》(學術版)2008年第12期26. 潘敏、唐勝橋,《期權定價與管理層股票期權定價的有效性—基於SV-GED模型估計波動率的亞式期權的實證研究》,載郭熙保主編《發展經濟學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27. 潘敏、李義鵬,《債券信用風險定價:一個理論綜述》,載 朱新蓉、何建華主編《金融與投資論叢》,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年出版。28. 潘敏、李義鵬,《商業銀行董事會治理:特徵與績效—基於美國銀行業的實證研究》,《金融研究》2008年第7期。29. 潘敏、董樂《行業特徵與商業銀行股票期權激勵》,《珞珈管理評論》2008年第2卷(1)30. 潘敏、董樂《商業銀行股票期權激勵:特徵及其影響因素—基於美國銀行業的實證研究》,《國際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31. 潘敏、李義鵬,《商業銀行董事會結構與首席執行官報酬—基於美國銀行業的實證研究》,《經濟評論》,2008年第1期。32. 潘敏,《不要迷信股權激勵》,《董事會》2008年第9期。33.潘敏、邵科,《企業是否存在目標資本結構—基於中國上市公司融資選擇的實證研究》,《金融研究》,2007年第6期。34.潘敏,《債權治理機制與管理者激勵安排》,《管理學報》,2006年第4期。35. 潘敏,《商業銀行公司治理:一個基於銀行業特徵的理論分析》,《金融研究》,2006年第三期。36.潘敏,《銀行管制與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經濟評論》2006第3期。37.潘敏、楊磊,《我國上市公司增發新股公告效應的檢驗》,載鄭振龍主編《金融前沿理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38. 潘敏,《健全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機制》,《光明日報》理論版,2003年5月14日。39.潘敏,《融資方式選擇與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努力激勵》,《中國軟科學》2003年第3期。40.潘敏,《法人資產制度與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改革》,《保險研究》2003年第2期。41. 潘敏、金岩,《信息不對稱、股權制度安排與上市企業的過度投資》,《金融研究》2003年第1期。42 潘敏、謝獻謀,《兩權分離的實質與我國股份制企業的內部人控制問題》,《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該文由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2003年第4期全文轉載。43 潘敏、陳新年,《金融開放中我國銀行業面臨的風險與防範對策》,《宏觀經濟管理》2002年第10期。44 潘敏,夏頻,《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供求與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45. 潘敏,《融資方式、金融契約與公司治理》,《經濟評論》2001年第5期。46. 潘敏,《自有資本、清算價值與企業的負債期間選擇》,《六甲台論集·經濟學篇》(日本)第46卷第3號。1999年10月.47. 潘敏,《非對稱信息下的企業融資選擇》,《六甲台論集·經濟學篇》(日本)第46卷第1號.1999年4月。48. 潘敏,《金融政策的企業資產負債傳導機制》,《六甲台論集·經濟學篇》第45卷第2號(日本)1998年7月。
國際會議論文 Pan Min and Tang Shengqiao, 2009. 「Stock Option Pricing and Executive Stock Option Incentive Compensa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under General Error Distribution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Proceedings of the 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Management and Global E-business, Vol.ⅠandⅡ: 107-111(CPCI-S,CPCI-SSH收錄,2010) Pan Min and Tang Shengqiao, 2010. 「Executive Stock Option Pricing Based on Volatility Estimated by SV-GED Model: Evidence from Shanghai and Shenzhen 300 Index」,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6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EI收錄,2010) Pan Min and Tang Shengqiao, 2009. 「Executive Stock Option Pricing and Incentives: Evidence from Asian Option based on Volatility Estimated by SV-GED Model」,Proceeding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MASS.(EI收錄,2010) Pan Min and Xia Qin, 2009. 「Application for an Adaptive Monte Carlo Integration Algorithm with General Division to Hedge Digital Option」, 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PCI-S收錄,2009) Pan Min and Tang Shengqiao, 2009. 「Multiple Layers Stock Option, Optimal Compensation and Agent Incentives」, Proceedings of China-Canada Instry Workshop on Enterprise Risk ISBN:978-1-926642-00-0(CPCI-SSH收錄,2009) (二)學術著作1. 《20世紀的西方經濟學》,譚崇台主編,參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發達國家發展初期與當今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比較研究》,譚崇台主編,參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2.《資本結構、金融契約與公司治理》(學術專著),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7月版
(三)已完成科研項目1. 《商業銀行管理層報酬補償激勵機制研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項目主持人,研究期間:2008-2010。2.《基於銀行業行業特徵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主持人,研究期間:2006—2009。3.《金融危機下中國金融救市政策的效果與對策研究—基於銀行信貸供給的視角》,教育部「國際金融危機應對研究」應急課題。項目主持人,研究期間:2009—2010。4.《債權融資下的公司治理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主持人,研究期間:2003-2004。5.《最優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結構》,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項目主持人,研究期間:2001-2003。6.《金融契約、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機制研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項目主持人,研究期間:2001-2003。7.《做大做強武漢生物醫葯產業的途徑研究》,武漢市科技局科技攻關計劃項目,項目主持人,研究期間:2003—2004。8.《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影響因素分析》,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營業管理部重點金融研究課題。項目主持人。研究期間:2001年。9.《中國市場主體失信行為案例分析及理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學部主任應急研究項目。子課題負責人,研究期間:2001至2002年。10.《發達國家發展初期的歷史經驗與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道路的比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子課題負責人。研究期間:2002-2004。11.《提高我國銀行業的控制力和競爭力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子項目負責人,研究期間:2005-2007。12.《資本充足性約束下銀行風險偏好和行為調整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子項目負責人,研究期間:2006-2007年。13.《發展經濟學前沿理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子課題負責人。研究期間:2005至2008年。14.《金融經濟學精品課程建設》,武漢大學教學改革項目,項目主持人,研究期間:2007-2008。15.《中國建設銀行風險內控管理體系設計》,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委託項目。子課題負責人,研究期間:2002年。16. 《加入WTO背景下金融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武漢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子課題負責人,研究期間:2003-2004。17.《貨幣銀行學精品課程建設》,武漢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子課題負責人,研究期間:2003-2005年。18.《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研究》,武漢大學教學改革項目,課題主持人。研究期間:2004-2005。

⑷ 我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研究 一、 選題的依據及意義: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含文獻綜述): 三、

這個回去問導師呀

⑸ 我過上市公司為何偏好外源融資 而又為何偏好股權融資

外源融資是指吸收其他經濟主體的儲蓄,以轉化為自己投資的過程。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單純依靠內源融資已很難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外源融資已逐漸成為企業獲得資金的重要方式。
股權融資是指企業的股東願意讓出部分企業所有權,通過企業增資的方式引進新的股東的融資方式。股權融資所獲得的資金,企業無須還本付息,但新股東將與老股東同樣分享企業的贏利與增長。
現如今我國公司還處在結構問題突出的年代,公司結構體系不完全則會直接導致公司做不大做不強。(例如:人才管理,制度管理,產業化管理,市場管理等等問題)
通俗點說外源融資讓公司規模從小變大 ;股權融資則讓公司由弱到強;

⑹ 為什麼要限制本票業務

「四因素」造成銀行本票業務萎縮
金融時報 2004-11-25
近幾年,隨著金融機構會計業務的集中以及網路技術的發展,銀行本票業務需求直線下降?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銀行本票的市場份額縮小。原來要求同一票據交換區域內不能辦理匯票,這相當於給本票提供了相當的市場份額。而現在同城異地都能使用匯票,本票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
銀行本票的資金保障優勢受到沖擊。由於現在各商業銀行的會計處理後台都已經轉移,有的移至省行,有的移至總行,會計核算和管理的半徑逐步擴大,各商業銀行各種票據結算基本都實行了通存通兌,銀行本票的資金保障優勢受到了沖擊。
銀行本票不再受企業財務人員的青睞。隨著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新型結算工具的迅速崛起和社會信用的好轉,本票結算開始極度萎縮。企業對其接觸的少,有的企業財務人員甚至不知道本票是什麼,這也是本票使用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銀行本票的功能未及時開發。銀行本票由銀行代簽,銀行的資金風險相應加大,但其功能卻始終停留於原地,隨著同城交換范圍擴大及銀行信息的技術提升,其結果勢必造成銀行本票的使用萎縮。
對此筆者建議:一是積極推動銀行本票業務的創新發展,結合實際開發有利於促進銀企關系的本票業務新功能,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基礎上更加便利客戶使用;二是保持銀行本票的一貫信譽,同時充分利用網路技術,提高銀行本票使用效率,並以此促進銀行本票的推廣使用;三是加大對銀行本票業務的宣傳力度,讓客戶能對銀行本票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了解銀行本票的優勢,讓客戶真正了解銀行本票,從而進一步推廣使用銀行本票。

⑺ 論文,某個上市公司融資策略研究,應該從哪幾個方面研究

1、首先是資金使用計劃,為什麼需要錢,需要多少,預計帶來多少利潤
2、其次是融資途徑:內部集資、銀行、信託、發行配股、可轉債、股權質押等
3、就是最重要的融資周期和融資成本問題
4、操作路線圖,通過與資金使用計劃對比找出最經濟最合適的融資方式,安排融資策略和費用預算
5、不可預測因素分析

⑻ 6]吳婧.上市公司負債融資治理效應研究[D].鎮江: 江蘇大學 ,2007. 」表示的是什麼文獻

[3] 未拍劇目編輯

⑼ 中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現狀、融資現狀,理論界和實務界如何解釋上面的現象拜託各位了 3Q

(一)目前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的基本現狀 1.股權結構的含義。股權結構是指各股票投資主體所擁有股票的種類和數量在目標投資企業全部股份中的分布構成,表現了以財產所有權為基礎的各不同持股主體之間的所有權構成。 2.股權結構的分類。(1)集中型股權結構。集中型股權機構的特點是股權高度集中於一個或幾個大股東手中,中小股東所佔份額很小;(2)分散型股權結構。分散型股權結構的特點是股權分布分散,股東數量較多,單個股東的作用有限;(3)階梯型股權結構。股權相對集中於一定數量的股東手中,股權分布呈現從高到低的階梯形態,各個股東以其持股水平為依據,決定其行使權利的努力程度。 3.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目前,在國內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中,大致包括以下三大類股份: (1)原發起人持有的尚未上市流通股份(發起人股),主要包括國家股, 內資發起人持有的股份,外資發起人持有的股份,其他發起人持有的股份;(2)非發起人持有的未上市流通股份(非發起人股),主要包括上市前募集的法人股(募集法人股),上市後形成的轉配股(轉配股),上市期限已確定的內部職工股(職工股),其他未上市流通的股份;(3)已上市流通的股份,主要包括A股, B股,和H股。 (二)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特點 1.未流通股股本比重大。未流通股股本在上市公司總股本中的比重相當大,截至2000年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未流通股占總股本的38%,雖然未流通股在總股本中所佔比重在最近幾年中有下降的趨勢,但是仍然維持在相當高的比重,在上市公司股本結構中仍占絕對優勢。 2.國家股股本占絕對優勢。國家股股本在上市公司總股本中佔有絕對優勢, 1997年國家股在上市公司總股本的比重為32.60%,期間雖略有下降,但在2000年又達到了37.32%的高峰,且一直處於第一大股東地位。 3.法人股比重相對較高。法人股股權在我國上市公司總股本中的比重相當高,基本維持在25%~30%;在1997-1999年度法人股比例有逐步上升並超過國家股的趨勢,但在2000年國家股比重再一次與法人股拉開了差距,這表明在2000年度上市的公司中,國有企業仍然占據多數。 4.流通股比重較低。流通股股本在上市公司總股本中所佔比重較低,流通股最主要是A股,A股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變化幅度並不是很大,這反映了中央政府近些年來所採取的「穩步減持國有股比例,增大可流通股份比例」的政策取向。 (三)我國企業股權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股權分置。首先,股權分置(人為地劃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造成市場定價畸形是產生股價泡沫的制度根源。其次,股權分置是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地位不平等的制度基礎。最後,股權分置造成一股獨大,就沒有辦法徹底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 2.股份種類過多。中國上市公司股本結構中的股份種類過於繁多,流通股(A股、B股、H股)因流通市場的不同而彼此處於分割狀態,有著各自不同的市場價格,無法遵循同股同利、同股同權、同股同價的原則。 3.股權的高度集中性。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向國有股呈現高度集中性,國有股股東是大多數上市公司唯一的大股東,這導致股本結構中各大股東之間的實力分布極不平衡,產權多元化特徵不明顯,缺乏形成權力制衡的產權基礎,極易造成對中小股東利益的侵蝕。 4.證券市場市場化程度較低。目前,我國股市仍是一個政府調控色彩過濃的「政策市」,證券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很低,由於莊家的操縱和散戶的非理性投機行為,人為造成中國股市頻繁的異常波動,影響證券市場的運作效率。 (四)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優化方向 1.股票全流通和國有股投資的優化。解決股權分置,其核心要義是賦予非流通股流通的權利,摒除同股不同權。只要股票具有了正常的流通性,就會自然而然的形成「同股同權,同股同利」的本來經濟局面。 2.統一股份種類。統一股票市場涉及許多具體問題,如國有股、法人股的流動問題,A股和B股的對接問題。在目前的情況下,A股與B股的接軌不是短期能夠實現的。首先,A股與B股接軌的前提是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實現其還需時日;其次,A股與B股市場的對接對於投資者的風險難以預料,這些都會影響二者的順利接軌。 3.大力培育合格的機構投資者。對於發展中的中國證券市場而言,由數個適當身份的大股東持有公司適度集中的股權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有利於公司績效的改進。所以,政府部門在減持國有股的過程中,應積極推進各類基金組織的發展,培育機構持股者的力量。 4.發展銀行持股模式。銀行是公司非常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它參與公司治理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首先,銀行自其產生以來就是公司最大的資金支持者。其次,銀行相對其他利益相關者更關注企業的經營活動,因為企業經營狀況直接影響著銀行本息的償付。再次,銀行更有能力和動力參與公司治理結構,銀行具有在人員、資金、設施等方面的強大優勢,同時,通過參與公司治理結構,銀行可以獲取更大、更長遠的利潤回報。最後,銀行參與公司治理,有利於公司的全面發展。 (五)中國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業績水平 全國工商聯經濟部和中華財務咨詢有限公司25日在此間發布2010年度「中華工商上市公司財務指標指數」。數據顯示A股主板與中小板上市公司整體盈利能力從2007年至2010年呈V型變化趨勢。中國整體經濟持續向好各 行業 盈利能力平穩增長。 該指數自2008年5月以來每半年發布一次。本期指數依據23個行業1772家A股主板、中小板非ST上市公司其中民營企業835家和209家A股 創業板 上市公司2010年年報計算得出。本期指數主要顯示特徵為: 一、2007年至2010年全行業平均指數呈平穩上升趨勢與中國宏觀經濟基本走勢吻合。22個行業中14個行業毛利率有所上升其中10個行業的毛利率超越2007年平均水平。 二、主板及中小板的民營上市公司在盈利能力、成長能力、長期償債能力、短期償債能力以及營運能力方面表現均優於國有及其他類上市公司。 三、創業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成長能力、長期償債能力以及短期償債能力整體表現優於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 四、在宏觀經濟呈現先降後升發展態勢的20072010年期間醫葯生物、食品飲料以及信息服務三個行業盈利能力依然持續增強。 具體在盈利能力方面餐飲旅遊、醫葯生物、房地產行業位於前三名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商業貿易最低;在成長能力方面有色金屬、電子元器件、家用電器行業位於前三醫葯生物、餐飲旅遊和公共事業最低;在長期償債能力方面信息服務、電子元器件和醫葯生物行業最低黑色金屬、房地產、商業貿易行業最高。 此外與2009年相比2010年房地產行業平均毛利率增幅最大繼之是紡織服裝、交運設備行業。 (六)中國上市公司經營水平的提高、經營業績的持續增長,有賴於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創新是上市公司生存的根基,也是核心競爭力形成和持續的原動力 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要經過長期培育才能形成,在形成過程中,創新是核心競爭力形成的最主要、最有效方式。 核心競爭力一旦形成,就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防止對手模仿的唯一方式是不斷提升和改進核心競爭力的等級,而提升和改進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持續的創新能力。從小的方面來說,這使得對手模仿時投入大,花費時間長,總是望其項背。 創新要追求的是兩個方面的目標:一是使消費者的價值獲取最大化,獲取最大化的市場份額;二是使創新的發明者和應用者的成本結構發生重大改變,降低成本、擴大利潤空間,提高使用價格武器的主動性,提高市場的話語權,如果有可能還可以在生產產品,或者服務產品上形成行業標准,進而整體提升競爭力。除此之外,企業創新,還包括管理的創新、技術的創新、工藝的創新、機制的創新、新產品研發的創新。 二、創新要具備三方面能力: 一是戰略創新能力。戰略是決定公司成敗的首要因素,公司的成功,不是戰術的成功,而是戰略選擇的正確;公司的失敗,不是戰術的失敗,而是戰略選擇的失敗。公司發展方向和目標選擇正確,成長為行業領導者只是時間問題,公司發展方向和目標選擇失誤,不僅不會實現既定的目標,還會走向消亡。戰略創新是戰略管理最高層次的內容。戰略創新是打破行業傳統和行業習以為常的規則,創造出通常人們認為不可能實現的價值,而成為行業領導者。 戰略創新最為挑戰性的案例是面對整個市場的競爭戰略。上市公司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同行業的公司,而是整個市場,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只有放在更為廣闊范圍來考察,才能夠打造出一流的企業--這種戰略思維人們都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而把人們普遍認為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得以實現,就實現了戰略性的創新。 戰略創新不僅體現在戰略設計的創新,還體現在戰略實施過程的創新,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整套的行動系統創新的基礎之上。 未來市場競爭中只有兩種企業存在:一種是在價值鏈的某個環節上具有最佳能力要素的企業;另一種是將這些能力要素進行最優化組合的企業。 二是對市場的預測和反應能力,能捕捉和實施把握市場的機會。這種能力最為重要的是適時、適度,領先市場半步,領先競爭對手一步,就能獲取競爭優勢;反之,超前市場需求、高於人的需求升級發展的速度,不僅不會成功,反而會失敗。 舉例來說,IBM在PC機領域的成功、微軟在操作系統領域的成功、英特爾在電子晶元領域的成功,都是適時適度、領先市場半步、領先競爭對手一步成功的範例。反之,施樂公司20世紀70年代就成為在PC機的研發、操作系統的創新領域最早的發明者,但由於當時市場還遠沒有培育出來,無論在人的觀念、意識,還是支付能力方面,都還沒有形成現實的市場需求,這種創新對施樂公司的發展毫無價值。 三是動員和獲取市場資源的能力。公司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對經營資源的佔有和拓展,動員資源的能力是公司發展的條件,動員和組織社會資源,如上市、發債券、戰略聯盟、合資合作、股權互換、兼並收購,都可以在短時間內擴大經營能力,實現快速拓展市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