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控股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根據官網顯示,相關公司有很多,以下舉例5家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
1、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是國家在原中國石化總公司的基礎上於1998年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出資設立的國有公司、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
本公司下屬有12家油氣生產企業,主要是勝利油田分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西南油氣分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華北分公司、江漢油田分公司、江蘇油田分公司、東北油氣分公司、華東分公司、上海海洋油氣分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
2、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海油」或「中海油」)是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屬的特大型國有企業(中央企業),總部設在北京,現有98750名員工,有天津,湛江,上海,深圳四個上游分公司。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是上市公司——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分支機構之一,隸屬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主要以對外合作和自營的方式在中國黃海、東海等海域從事海上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和生產。
3、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12月29日,是根據《公司法》規定設立的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獨資公司,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國有重點骨幹企業。公司以投資建設運營電網為核心業務,承擔著保障安全、經濟、清潔、可持續電力供應的基本使命。
國家電網公司直屬產業作為公司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業務板塊包括電工裝備製造、信息通信與電子商務、節能與電能替代、境外投資與運營、工程總承包等。擁有16家產業公司、6家上市公司。
4、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英文名稱China Unicom、簡稱「中國聯通」、「聯通」)於2009年1月6日在原中國網通和原中國聯通的基礎上合並組建而成,
在國內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境外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是中國唯一一家在紐約、香港、上海三地同時上市的電信運營企業,連續多年入選「世界500強企業」。
5、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中央企業。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是經國務院同意,國務院國資委批准,由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對等原則合並組建的A+H股上市公司。
B. 我國歷屆國家領導人都有哪些
1、1949年9月~1954年9月——毛澤東
2、1959年4月~1965年1月——劉少奇
3、1983年6月~1988年4月——李先念
4、1988年4月~1993年3月——楊尚昆
5、1993年3月~1998年3月——江澤民
6、2003年3月~2008年3月——胡錦濤
7、2013年3月~ 今——習近平
(2)國家領導人到訪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主席一詞的來歷:
中國古代沒有桌椅,人們席地而坐。席地而坐也頗講究,先鋪上房間那麼大小的席子叫「筵」,每個人坐的小墊子叫「席」。(跟現代的椅墊和蒲團差不多)而今要考查這一遺風,除了在電影戲劇中可看到之外, 到日本和韓國的家庭拜訪一下,可知筵、席和席地而坐的情景。
當然,他們的「筵」、「席」不一定是草、竹編制而成的了。現在大家常說的「酒席」、「筵席」、「酒筵」意思相近,是從大小不同的筵、席來定名酒宴的。
古人進屋,先脫鞋,再走過筵,坐在席上。因此,現在把廣東人說的「埋位」叫「入席」。這正是我國古代席地而坐的遺風。入席時,客人有客座,主人中的長輩獨自坐在正位或主家席位,以示尊重叫做主席。
C. 外國領導人到訪中國後,在中國期間的食、宿、行等花銷是中國政府免費提供呢還是他們付款消費的若是消費的
一般來說,各國領導人出訪,費用各國政府自理。各國政府都有專項出訪經費,由納稅人承擔或贊助商贊助;用完了就哪也去不了了。當然也有特例,訪問國可以主動邀請並自費接待。
D. 國家文化部持有哪些上市公司股票
國家文化部作為一個行政單位,應該是不能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行政部門怎麼可能會持有公司股份呢?你應該是看錯了。
E. 哪個國家的領導人到中國訪問走紅地毯自己拉著行李箱上飛機
有國家的領導人到處關房了,走紅地毯,自己拉著行李箱來
F. 一個上市公司的最高領導人是董事長還是CEO
一般都是董事長
G. 一些國家的領導人為何會在海外有資產呢
現在發主要是可能有些非法獲得的資產轉移在國外了。
H. 國家哪些領導人視察重慶長安汽車廠家
長安汽車總部在重慶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
長安汽車是中國汽車四大集團陣營企業、最大的中國品牌汽車企業,也是唯一一家中國品牌汽車產銷累計突破1000萬輛的車企,成為中國汽車品牌的領導者。長安汽車擁有153年歷史底蘊,32年造車積累。目前
重慶長安汽車,領導人,廠家
長安汽車總部在重慶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
長安汽車是中國汽車四大集團陣營企業、最大的中國品牌汽車企業,也是唯一一家中國品牌汽車產銷累計突破1000萬輛的車企,成為中國汽車品牌的領導者。長安汽車擁有153年歷史底蘊,32年造車積累。目前
I. 國家首腦訪問級別是怎麼分的
國家元首是一國的最高首腦,是一個國家在實質或形式上對內對外的最高代表。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轉型後,對國家元首體制進行改革,實行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三權合一的新型現代國家元首制,以適應改革開放新需要。
自古以來,國家元首,不論是君主國的君主還是共和國的執政官、總統等,一般都身兼行政首長,是行政權的體現者。這情況到近代出現了兩方面的變化。其一是行政權的分割。由於責任內閣制的興起,內閣首長的地位日漸提升。在實行議會內閣制的國家,總理甚至取代總統成為行政首長。其二是某些國家是以立法機關的首腦作為國家元首,英格蘭和法蘭西便曾分別以議會議長和國民公會主席作為國家元首。另外,在當代的某些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元首由議會常設機關的首腦擔任。
總統制下的國家元首
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
任何法案都需要總統簽署,除非議案得國會絕大多數同意。總統制下的國家元首通常由選舉選出,是行政機關的首長,獨立於立法機關。屬行政機關的政府只向總統負責,總統有權任命和解僱而無需經過議會,因而有「總統制「之名。一些總統制國家(例如美國)的國會可決定是否贊同主要官員的任命。議會討論候任人是否合適,並沒有權批准或否決任命。任命後主要官員不必向國會集體負責,與內閣制的問責不同。
有些總統制設「總理「一職;總理只向總統負責,而不是議會。這些「總理「的政治影響力通常不大,有些更只是管理人員而並不是政治家。總統制的「總理「與內閣制的總理(或首相)不同,他們沒有憲法賦予的實權,政治地位比較低。他們通常負責政府的日常運作,總統則訂定國家政策。內閣制下的總理領導執政黨和政府;總統制下的總理卻是服務政府,如其他官員一樣,可能隨時被解僱。
美洲國家普遍採用總統制,美國是其中的圭臬。雖然大部分的總統由民主方法選出,部分國家元首發動軍事政變或政變奪權(如卡斯楚)。總統制的特徵(如行政機關向統治者而非議會負責)與君主獨裁製其實有相似的地方。
美國的總統制源自18世紀英國的憲法制度。當時,英國君主的權力仍然很大,控制政府,國會無權過問。所以,有人認為現代的總統制事實上承襲自18世紀歐洲的「舊制度「。很多歐洲國家的制度已從行政(首長)主導發展成國會(內閣)主導。1870年代,美國總統安德魯·詹森受彈劾,幾乎丟職,總統權威受削。有人預測美國會跟隨歐洲模式,從總統制漸變為半總統制,甚至內閣制;眾議院院長將成為權力核心,變為名義上的總理。但這並沒有成為事實。20世紀初西奧多·羅斯福及伍德羅·威爾遜的領導令總統重建政治影響力。
半總統制下的國家元首
密特朗
前法國總統弗蘭索瓦·密特朗,半總統制下的國家元首半總統制包含了總統制和內閣制的特點,政府需向總統和國會負責。根據法國現行的第五共和憲法,總理由總統任命,但需要得到眾議院(chamber of deputies)支持。所以當國會被反對派控制時,總統只能從反對派中揀選總理,這被稱為共治(cohabitation)。例如,1980年代,左派的法國總統弗蘭索瓦·密特朗任命了新戴高樂派(右派)的雅克·希拉克為總理。(法國的「共治「通常由總統負責制定國家的外交政策,總理則負責國內事務。)
有些國家的政制逐步演化成類似半總統制,甚至總統制,例子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魏瑪共和國。魏瑪共和國的憲法規定,總統任命的內閣要向國會(reichstag)負責,但民選總統在緊急情況下可運用很大的酌情權。最初總統只是象徵式的國家元首,政務由國會主持。但由於當時社會動湯不安、政局不穩,總統開始運用緊急權力。1932年,權力嚴重失衡,就算總理在國會得到支持,總統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也能隨意廢立。最後,興登堡沒有咨詢國會,利用職權任命了阿道夫·希特勒當總理,造就了納粹的獨裁統治。
註明:1982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國家主席原有的兩項實權——召集最高國務會議權及統率武裝力量權均被取消,在法律上成為虛位元首,但中國共產黨堅持對國家權力絕對領導,使得中共中央總書記憑借擔任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實現對最高權力的掌握。
內閣制下的國家元首
比利時利奧波德三世,
利奧波德三世
二戰時運用權力代表國家向德軍投降。議會制(又稱內閣制)的國家中,國家元首可能只是國家的象徵行政首長,理論上擁有行政權力(所以英國的政府稱為女王陛下政府,即理論上政府是屬於君主的,而不是議會的)。事實上,憲制經歷漸進的演變,由首相領導的內閣行使實際權力,並向國會負責。首相從議會中選出,得到議會的支持。議會有權著首相和內閣成員辭職或解散國會。因此,政府問責於國會,並有責任向國家元首提供「意見「(即代元首處理行政事務)。在一個議會制國家中,舊的憲法可能賦予國家元首很大的行政權力,有如總統制下的總統。隨時代變遷而演化出的問責機制甚至政府機關往往在過時的憲法中隻字不提。所以,憲法越舊,有漏洞的機會越大。國家元首可能因此有過大的權力。1867年,「英屬北美法案「中沒有提及首相一職,但該職位已經存在。1848年,含糊、過時的義大利王國憲法讓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能夠在有爭議的情況下任命貝尼托·墨索里尼。
英聯邦國家議會制的
英國首相卡梅倫
運作依據一系列的憲法條文、不明文的慣例、orders-in-council、英王制誥等。總督在特殊的情況下可能有額外的權力(例如澳大利亞總督john kerr解除澳大利亞總理gough whitlam的職務)。
曾有國家元首因為憲法含糊或國家陷入危機的情況下擅用大權。1940年,德國軍隊進攻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leopold iii)向德軍投降,違反政府的意願。奧波德三世認為他要根據登基時的誓言為國家負責,而他判定他的政府選擇對抗是錯誤的,會損害比利時的利益,於是他代國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雖然經投票後比利時的人民容許他續任,但由於他的做法引起爭議不斷,最終他放棄王位。
無行政權力的國家元首
無行政權力的國家元首完全沒有實權,連象徵權力也沒有。在不同的國家,這些元首的權力和職責各異。1970年代,瑞典通過現代憲法,瑞典國王在議會的一切權力被廢除。但內閣每月仍會向國王在王宮內正式匯報。相反,無實權的愛爾蘭總統要接觸內閣官員需經過總理辦公室安排,但總理仍會向總統匯報;總統不能取得政府文件。
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
無行政權力的國家元首在20世紀出現。
例如:
愛爾蘭總統
印度總統
泰國國王
瑞典國王(自1975年起)
德國總統
日本天皇(自1945年起)
J. 領導人出訪有國事訪問、正式訪問、工作訪問等,有什麼區別
一、定義規格不同
接待規格上以「國事訪問」為最高級,其次為正式訪問、工作訪問。
1、國事訪問
指國家元首應他國元首邀請進行的訪問。接待規格非常正式,完全按外交禮儀安排。一般有紅地毯、檢閱儀仗隊、鳴禮炮21響等。 在美國還有「白宮會談」與「白宮晚宴」這兩項。
2、 工作訪問
規格低於國事訪問。不需要繁瑣的儀式,領導人為磋商重大問題舉行的會晤往往採用這種形式。其禮賓安排比國事訪問簡單。
3、 正式訪問
一國政府首腦及外交部長等內閣成員,應他國政府首腦、相應官員的正式邀請,對該國進行的訪問一般稱為正式訪問。
二、接待方式和范圍不同
正式訪問的范圍是最大的,國事訪問和工作訪問都屬於正式訪問之列。
(10)國家領導人到訪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我國其他領導人,比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全國政協主席等,應有關國家相應領導人的正式邀請,對該國的訪問一般也稱為正式訪問。在外交實踐中,有時也稱「正式友好訪問」。
工作訪問一般禮儀從簡,不會安排很多其他活動,主要談工作。2015年3月,哈薩克總理馬西莫夫就應中方邀請,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前對中國進行了工作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