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中礦轉債投資價值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中礦轉債投資價值

發布時間: 2021-04-20 08:21:39

A. 我搜索一下廣東中礦珠寶珠寶白玉白玉是和田玉手鐲多少錢多少錢一個

這個問題沒有表達清楚。首先光有鑒定證書並不代表它就是有收藏價值的玉石品種,也與價格沒有任何關系,僅僅只是去鑒定過而已,批量製作玉石鑒定證書的話,檢測很粗略,價格正常在8-10元左右一張,數據也不全的,往往還會用「玉髓」(實際上是石英岩玉類的瑪瑙玉髓)、白玉(實際上是石英岩玉昆侖白玉)來混淆概念,並不是和田玉的,屬於低檔玉石品種,價格非常便宜的。

例如如圖這種類型,僅僅只值20-30左右一件。

B. 中礦資源國內項目都有哪些

萬噸稀土精礦儲備庫項目,將在5 年內完成,將極大提升公司資源價值,並能夠是國內重要的稀土生產基地。贛縣紅金稀土和定南大華目前分別擁有年處理離子型

C. 流體中礦質沉澱的原因和方式

成礦物質在流體介質中被攜帶、輸運一定距離後,最後在有利的構造-化學條件下沉澱堆積形成礦床。非成礦物質或與礦石一起堆積,或繼續保存在流體中,成礦後的流體則完成了它的「使命」而運移他處。

成礦物質自流體中沉澱有多種原因,基本原因可歸結為含礦流體內部出現不平衡狀態或是流體與所處環境之間發生不平衡狀態(如熱液與圍岩的化學反應),這二者都可導致成礦流體相對平衡態的失穩,致使成礦物質大量堆積。以下討論幾種重要的原因和堆積成礦方式。

1.物理化學條件改變

含礦流體p-V-t-x(壓力、體積、溫度、組分等)以及pH值、Eh值、fS2等任何一種參數的改變,都可能導致某些組分從溶液中沉澱下來。這部分內容在前面有關章節中已作了論述,現僅就溶液密度改變所造成的影響作簡要分析。在流體密度一定的條件下,它們從高溫、高壓地區向低溫、低壓地段遷移,若流體由於外來組分的參與而使密度(也即溶液的濃度)發生變化時,流體的流向就會發生改變。例如高溫、高壓的流體(密度較小)中,加入了下滲的大氣水(密度大),則原本向上運移的流體,此時將由於密度的加大而可能改變流向,由密度大向密度較小的地段運動,從而改變了成礦的部位或成礦的時間。

2.流體的不混熔和相分離(氣-液分離、液-液分異……)

一種含礦流體由於內部、外部因素的影響,平衡狀態被破壞,可由原來均勻的流體分開為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均勻的流體,即發生了流體不混熔。例如:

(1)岩漿熔離作用

混熔有金屬硫化物或金屬氧化物的鎂鐵質-超鎂鐵質岩漿在降溫過程中,可分異出硫化物(Cu-Ni)礦漿和氧化物(Fe,V,Ti,P)礦漿。這些密度較大的富金屬熔漿或沉到岩漿房底部凝固成礦層,或貫入到周圍裂隙中形成脈狀礦體。

成礦系統論

例如在淺成熱液金礦形成過程中的「沸騰」現象,就是由這種含礦溶液在運移路徑上因壓力突然減低或其他原因而發生的。由於沸騰作用,主體溶液中濃度加大,致使部分組分因過飽和而沉澱析出,參與成礦作用。

(3)H2O+CO2體系的不混溶,可能是太古宙綠岩帶金礦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3.流體的濃縮

地表蒸發作用可使鹽湖水中溶質的濃度增大,從而促成一部分過飽和物質沉澱堆積。在研究內生成礦作用時,也曾提出過流體濃縮造成礦石堆積的觀點。趙永鑫(1993)在研究寧蕪盆地鐵礦床地質時,對於富鐵礦石成因,提出了在開放構造環境下含鐵流體濃縮成礦的觀點,這是與岩漿分熔形成富鐵礦漿觀點不同的新認識。他的解釋是,在寧蕪地區晚中生代(J—K),近地表的開放構造環境是與火山作用背景相聯系的。在這種環境中,發育有張性構造角礫岩帶、次火山爆發角礫岩筒、斷裂疊加的次火山岩體原生裂隙帶。由於控礦構造溝通了深部與地表的聯系,引起了上升含鐵流體的快速運動。含礦介質的大量蒸發析出使得流體中礦質因濃縮而富集,直到形成富鐵熔漿式流體,它們冷凝後形成較大規模的富鐵礦體。

林文蔚等(1998)在研究山東焦家金礦成因時,提出成礦流體大規模濃縮是成礦的重要原因,造成流體濃縮的因素有:

(1)水-岩反應

這造成自由水的逸失和加入到蝕變岩中去,因而體系中水量減少。焦家礦區礦體旁側廣泛發育黃鐵絹英岩化。經計算,在由黑雲母(含水0.81g/100cm3)蝕變為絹英岩(8.29g/100cm3)的過程中,需要的水量為7.48g/100cm3。這就要求運水斷裂帶的多次開啟,伴有成礦溶液的多次濃縮和新的流體的補給,從而促成了溶液物理化學狀態的改變和礦質的沉澱。

(2)C,S等的加入

金礦床中常常富含有機碳、黃鐵礦等,它們在一定溫度、壓力下與水反應,發生水解,形成CO2,CO,SO2等。這就促使流體中水的減少和氣態組分的增加,因而使溶於水中的金屬物質趨於飽和而沉澱成礦。

4.流體的沸騰

含礦流體自深部運移到地殼淺表,壓力驟減,導致流體沸騰,CO2,SO2,H2S和水氣(H2O)大量逸出,促使流體的鹽度增大,金屬配合物飽和度增加,體系內壓減少,導致新的流體的補給。這又促成混合-冷卻機制的發生,以及金屬配合物的解體與沉澱。

根據S.E.Drummond(1985)的實驗研究,認為沸騰比其他沉澱機制能產生更大的礦石/SiO2值,是非常強有力的沉澱機制。沸騰對熱液體系最重要的化學影響是CO2和H2S的出溶,前者引起體系pH值的劇烈變化;後者引起硫化物不穩,並改變氧化-還原狀態。地質過程中的突然減壓,常能引起成礦流體沸騰並導致礦質大規模沉澱,這類情況多發生於環流成礦系統頂部,以及斑岩等許多系統中。

溫度梯度的變化也是重要的沉澱觸發機制,一般流體都是因降溫導致溶解度減小而發生沉澱。與此不同的是,王聲遠(1992)將大氣水的由地表下降升溫沉澱成礦過程概括為:「淺層萃取、低溫搬運、高溫沉澱」。在這類系統中有機物與金屬的配合物在低溫下穩定,在高溫條件下分解,恰與一般地殼內流體體系相反。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引起礦物沉澱的機制,如交代、吸附、解吸、熔離、出溶等地球化學行為。總體來說,礦質的沉澱是系統過程的終態,在不同系統中有趨同現象,並不特別復雜。按照成礦系統過程多通道性導致系統網路性的觀點,各種成礦因素的匹配和礦物的大規模沉澱都是系統自身組織的結果。

5.流體的混合

這是一種很重要也很常見的成礦機理。大量資料表明,很多熱液礦床的形成與兩種或兩種以上成礦流體的混合,主要是下滲大氣降水與上升深源流體的混合有關。不同流體的混合使體系的溫度、組分濃度、Eh值、pH值等發生顯著變化,成礦流體的平衡狀態遭到破壞,從而引發成礦物質的沉澱。在斑岩型礦床、SEDEX型礦床等的形成過程中,流體混合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於斑岩型礦床和SEDEX型礦床的廣泛分布和巨大經濟價值,勘查專家和礦床學家對它們作了長期、大量的研究工作,其成果之一是使人們對含礦流體的復雜來源、類型、組成、性狀及在一定環境中的活動機制,有了較完整的認識,建立了斑岩銅礦的熱水對流循環系統和SEDEX等礦床的洋底熱水噴氣沉積成礦系統。在這些成礦模式中,既反映了深部來源水(岩漿水、地幔排氣、深循環的大氣降水等)和下滲大氣降水的混合作用是礦石沉澱的主要原因,也顯示了在構造-礦化的不同發展階段,流體化學組成及物理化學性質的變化對蝕變和礦化分帶的影響。

以著名的澳大利亞Olympic Dam銅-鈾-金礦床為例,Haynes D W等(1995)提出了解釋該礦床成因的一個流體混合模式。他們認為,上升熱流體從深部帶來大部分的Fe,F,Ba和CO2,而下降的地下水攜帶有Cu,U和Au,以及大部分S。這兩種流體在中元古代時,在克拉通邊緣火山口環境中活動,在巨大的淺層角礫雜岩中彼此混合,相互反應而沉澱出磁鐵礦、赤鐵礦、硫化物和瀝青鈾礦等礦物組合。該文作者認為,Olympic Dam之所以能形成超巨量的礦石堆積,是由於成礦是發生在火山活動環境的一個可能存在的鹽湖之下(或在旁側)。這樣,深源上升的岩漿能提供充分熱能,又有源源不斷的湖水和與其連通的地下水能搬運大部分的Cu,Au,Ag和S進入成礦系統中,不同來源和性狀的流體的反復多次混合,是成礦的重要條件。Haynes等強調指出,形成巨型Olympic Dam礦床並不要特殊的岩石類型,關鍵因素是特定條件下大量的不同類型流體的混合成礦作用。這一模式盡管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驗證,但可以啟發人們去思考,在形成巨型礦床的過程中,流體的混合起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流體的混合受所在地質構造條件的制約,容易發生流體混合的有利構造因素是:①不同方向的兩組或更多的斷裂交匯處;②斷裂或褶皺構造的轉折部位;③侵入岩體的接觸帶及附近地段;④斷層與透水層的交匯處;⑤海洋底部的封閉-半封閉窪地。

在成礦過程中經常見到兩種不同地球化學體系的相遇,如下降的升溫熱液系統與上升的降溫熱液系統,氧化性流體系統與還原性流體系統,大陸來源流體與大洋來源流體等。兩個地球化學體系的相遇涉及大量物質,產生的反應往往不同於一個體系自身的緩慢演化,一旦發生就是大規模的不可逆反應。這一過程在斑岩礦床、淺成低溫熱液礦床、次生富集礦床、薩布哈(Sabkha)和HHP(產高熱)花崗岩改造礦床的形成中經常可見。

6.有機質作用

在流體運動過程中,有機質的加入能改變溶液的pH值、Eh值,以及流體的氧化還原條件,因而導致有用組分的沉澱富集。此外,有機質的吸附也可使溶液中某些重金屬發生沉澱富集,例如,湖北銀洞坡金礦選礦裝置中,碳質薄膜含金達20×10-6~30×10-6,南非礫岩型金礦中固體碳氫化物的金含量高達1000×10-6。再有,有機質的還原作用也可促使某些金屬元素的沉澱。例如,中歐地區含銅頁岩形成於靜海和腐泥型沉積環境,富含有機質達5%。Speczik(1989)以此來解釋波蘭含銅頁岩型銅礦床的成因:二疊紀含銅頁岩可以作為一種地球化學圈閉,當頁岩中有機質與上升的富氧和金屬的流體接觸而進行還原反應時,富含有機質的含銅頁岩,能夠提供足夠的還原劑,使銅的硫化物沉澱富集,同時使有機質氧化。此外,由於原油(伴生鹵水)的搬運、吸附和還原作用也可促使汞、銻礦床的形成(楊蔚華等,1997)。

D. 怎麼可以聯繫到中礦聯合基金

「中礦聯合基金」是中國第一家專門投資礦產資源行業的股權投資基金,致力於成為這一新興領域的領導者,成為全球資本與礦業企業互動的金融平台。

「中礦聯合基金」專注於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和發掘礦產資源行業的投資機會,重點投資領域包括貴金屬、有色金屬、稀有金屬、非金屬礦和能源礦產,投資階段包括勘探、開發、采選冶煉等。

「基金」已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的多家金融機構證券交易所、以及眾多礦業企業建立合作;建立了離岸基金、香港平型基金、境內產業基金三大資本運作平台;與眾多國內優秀投資機構和礦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專業的管理團隊、廣泛的國際合作網路和規范的基金管理制度是「中礦聯合基金」進行全球礦業投資、開展礦業公司並購和股權投資的基礎和優勢。

「中礦聯合基金」的管理團隊由全球頂級的礦業和金融專家組成,礦業投資、企業管理和資產管理經驗豐富。管理團隊把對投資者的「信託責任」作為行動和價值觀念准則,用良好的素養和專業的知識為投資者和股東創造財富。

聯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光華東里八號中海廣場南樓五層
郵編:100020
電話:8610-5977 2111
傳真:8610-5977 2011

E. 地殼中礦物質往往單獨存在是否正確

主量元素: 主量元素有時也稱為常量元素,是指那些在岩石中(≠地殼中)含量大於1%(或0.1%)的元素,在地殼中大於1%的8種元素都是主量元素,除氧以外的7種元素在地殼中都以陽離子形式存在,它們與氧結合形成的氧化物(或氧的化合物),是構成三大類岩石的主體,因此又常被稱為造岩元素。 地殼中重量百分比最大的10個元素的順序是:O>Si>Al>Fe>Ca>Na>K>Mg>Ti>H,若按元素的原子克拉克值(原子個數),則原子個數最多的元素是:O>Si>H>Al>Na>Mg>Ca>Fe>K>Ti。Ti、H(P)在地殼中的重量百分比雖不足1%,但在各大類岩石中頻繁出現,也常被稱為造岩元素。 上述地殼中含量最高的十種元素,在各類岩石化學組成中都占重要地位。雖然不同類型岩石的礦物成分有差異,但主要礦物都是氧化物和含氧鹽,尤其是各種類型的硅酸鹽,因此可將整個地殼看成一個硅酸鹽礦物集合體。 岩漿岩是地殼中分布最廣的岩石大類,從酸性岩直到超基性岩,主要礦物都是硅酸鹽,不同的是:超基性岩和基性岩主要由鎂、鐵(鈣)的硅酸鹽組成,中、酸性岩主要由鉀、鈉的鋁硅酸鹽和氧化物組成。大陸地殼中上部中酸性岩石佔主導的地位,下部中基性岩為主體;大洋地殼以基性岩石為主,因此地球科學家常稱地殼為硅酸鹽岩殼。也有的學者將以中酸性岩為主的部分稱為硅鋁質地殼,將以基性岩為主的部分稱為硅鎂質地殼。 由此可知:地殼中主量元素的種類(化學成分)決定了地殼中天然化合物(礦物)的類型;主要礦物種類及組合關系決定了其集合體(岩石)的分類;而地殼中主要岩石類型決定了地殼的基本面貌。微量元素: 在地殼(岩石)中含量低於0.1%的元素,一般來說不易形成自己的獨立礦物,多以類質同象的形式存在於其它元素組成的礦物中,這樣的元素被稱為微量元素。比如:鉀、鈉的克拉克值都是2.5%,屬主要元素,在自然界可形成多種獨立礦物。與鉀、鈉同屬第一主族的銣、銫,由於在地殼中的含量低,在各種地質體中的濃度亦低,難以形成自己的獨立礦物,主要呈分散狀態存在於鉀、鈉的礦物中。硫(硒、碲)和鹵族元素: 在地殼中,除氧總是以陰離子的形式存在外,硫(硒、碲)和鹵族元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以陰離子形式存在。雖然硫在特定情況下可形成單質礦物(自然硫S2),硫仍是地殼中除氧以外最重要的呈陰離子的元素。硫在熱液成礦階段能與多種金屬元素(如貴金屬Ag、Au,賤金屬Pb、Zn、Mo、Cu、Hg等)結合生成硫鹽和硫化物礦物,這些礦物是金屬礦床的物質基礎 。若礦物結晶時硫含量不充分,硒可以進入礦物中占據硫在晶格中的位置,硫、硒以類質同象的方式在同種礦物中存在。碲與硫的晶體化學性質差別比硒大,故碲通常不進入硫化物礦物,當硫不足時,它可以結晶成碲化物。 氯、氟等鹵族元素,通過獲得一個電子就形成穩定的惰性氣體型(8電子外層)的電層結構,它們形成陰離子的能力甚至比氧、硫更強,只是因為鹵族元素的地殼豐度較氧、硫低得多,限制了它們形成獨立礦物的能力。鹵族元素與陽離子結合形成典型的離子鍵化合物。離子鍵化合物易溶於水,但氣化溫度較高,在乾旱條件下,鹵化物還是比較穩定的。當鹵族元素的濃度較低,不能形成獨立礦物時,它們進入氧化物,在含氧鹽礦物中,常見它們以類質同象方式置換礦物中的氧或羥基金屬成礦元素: 在地質體中金屬元素多形成金屬礦物(硫化物、單質礦物或金屬互化物,部分氧化物),在礦產資源中作為冶煉金屬物質的對象。 金屬成礦元素按其晶體化學和地球化學習性以及珍稀程度可以分為:貴金屬元素、金屬元素、過渡元素、稀有元素、稀土元素。 貴金屬元素Ag、Au、Hg、Pt等,貴金屬元素在地殼中主要以單質礦物,硫化物形式存在,在地質體中含量低,成礦方式多樣,但礦物易分選,元素化學穩定性高,成礦物質的經濟價值高; 金屬元素Pb、Zn、Cu(又稱賤金屬元素)、Sb、Bi等,在地殼中主要以硫化物形式存在。成礦物質主要通過熱液作用成礦,硫(硒、碲)的富集對成礦過程有重要意義。礦床中成礦元素含量較高,是國民經濟生活中廣泛應用的礦產資源; 過渡元素Co、Ni、Ti、V、Cr、Mn和W、Sn、Mo、Zr、Hf等,這些元素在自然界多以氧化物礦物形式存在,部分也可形成硫化物(如鉬)或硫鹽(如錫)。 稀有元素Li、Be、Nb、Ta、Ti、Zr在地殼中含量很低,主要形成硅酸鹽或氧化物。 稀土元素釔和鑭系元素統稱為稀土元素,地殼中稀土元素含量低,但它們常成組分布。稀土元素較難形成自己的獨立礦物,主要進入鈣的礦物,在礦物中類質同象置換鈣。較常見的稀土元素礦物和含稀土元素的礦物都是氧化物或含氧鹽類礦物。親生物元素和親氣元素: 主要有C、H、O、N和P、B,它們是組成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的主要化學成分,在地殼表層的各種自然過程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部分微量元素(如Zn、Pb、Se等)以及在地殼表層和水圈中富集的元素Ca、Na、F、Cl等對生命的活動有重要意義,具親生物的屬性。某些親生物元素的過量或饋乏不僅會影響生命物體的正常發育,嚴重時還會引起一些物種的絕滅。放射性元素: 現代地殼中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同位素)有67種。原子量小於209的放射性同位素僅有十餘種,它們是:10Be,14C,40K,50V,87Rb,123Te,187Re,190Pt,192Pe,138La,144Na,145Pm,147Sm,148Sm和149Sm,自84號元素釙(Po)起,元素(同位素)的原子質量都等於或大於209,這些原子核都有放射性,它們都是放射性同位素。 現代核物理技術的高度發展,已經能夠通過中子活化及核合成技術生成許多新的放射性元素(同位素),若將這些元素計算在內,元素周期表內的元素總數應增加到109個。(2)礦物的分類、晶形及其物理性質 地殼中各種元素多數組成化合物,並以礦物的形式出現。礦物多數是在地殼(地球)物理化學條件下形成的無機晶質固體,也有少數呈非晶質和膠體。礦物學是地球科學中研究歷史最悠久的分支學科之一。自有人類以來就開始了對礦物的認識和利用,人類有了文字就有了對礦物認識的記載。礦物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有近三個世紀的歷史了,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礦物學研究中逐步引入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使礦物學進入了由表及裡、由宏觀到微觀的研究層次,開始了礦物成分、結構與物理性質、開發應用綜合研究的新階段。 迄今發現的礦物種數已達3000餘種。常見的造岩礦物只有十餘種,如石英、正長石、斜長石、黑雲母、白雲母、角閃石、輝石、橄欖石等,其餘屬非造岩礦物。按礦物中化學組分的復雜程度可將礦物分成單質礦物和化合物。化合物按與陰離子的結合類型(化學鍵)劃分大類,主要大類有:硫化物(包括砷、銻、鉍、碲、硒的化合物);氧的化合物;以及鹵化物。在各大類中按陰離子或絡陰離子種類可將礦物劃分類,各類中按礦物結構還可以劃分亞類,在亞類中又可以進一步劃分部、族和礦物種。硫化物及其類似化合物: 在礦物分類中,硫化物大類還可以分成三個礦物類。硫化物礦物的總特徵是:首先,它們由金屬陽離子與硫等陰離子之間以共價鍵方式結合形成。它們在地殼中的總量很低(<1%),但礦物種較多,占礦物種總數的16.5%。硫化物礦物的生成多與成礦作用有關,即絕大多數礦床中的金屬礦物都屬硫化物大類;其次,硫化物類礦物透明度和硬度較低,但通常色澤鮮艷、有金屬(半金屬)光澤、比重也較大;最後,結晶程度較好,硫與其它元素結合時配位方式多樣,因此晶體結構類型多,晶體形態多樣,容易識別。 在成員眾多的硫化物礦物家族中,方鉛礦(PbS)、閃鋅礦(ZnS)、黃銅礦(CuFeS2)、黝錫礦(Cu2SnFeS4)和黃鐵礦(FeS2)、斑銅礦(Cu5FeS4)、雄黃(As4S4)、雌黃(As2S3)、辰砂(HgS)等是最常見的硫化物。此外,還有硒化物和碲硫化物。氧的化合物: 幾乎所有造岩礦物都是硅酸鹽和氧化物,如長石、雲母、角閃石、輝石等。但也有一些氧化物和含氧鹽主要與成礦作用有關,如錫石(SnO2)和黑鎢礦((FeMn)WO4)、磁鐵礦(Fe2+Fe3+O4)、鈦鐵礦(FeTiO3),是錫、鎢、鐵礦床中的資源礦物(礦石礦物)。單質及其類似物: 它們在礦物分類中也是一個大類,包括由單質原子結晶的礦物和多種原子結合的金屬互殼重量的1%,但成礦能力很強,如自然銅(Cu)、銀金礦(AgAu)、自然鉑(Pt)、金剛石(C)、石墨(C)和自然硫(S)都可富集成礦。單質礦物中原子以金屬鍵或共價健和分子健相結合,原子間緊密堆積,礦物晶體對稱性高。寶石礦物: 寶石鮮艷的顏色和絢麗的光澤使其具有很高的價值 在礦物學分類中並未劃分此大類,但它們是具特殊經濟意義的礦物群體。經過加工,能用於裝飾的礦物,稱為寶石礦物。寶石礦物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是晶瑩艷麗,光彩奪目,即礦物的顏色和光澤質地優良。第二是質地堅硬,經久耐用,即寶石礦物的硬度較大;第三是稀少,即礦物產量少,又有一定的價值。據以上特徵,能稱為寶石礦物的只可能是氧的化合物和單質礦物中的少數非金屬礦物。自然界的寶石礦物共有百種,較重要的約20種。最貴重的寶石有四種:鑽石、紅寶石、藍寶石和祖母綠(見彩色照片)。 鑽石的寶石礦物是金剛石(C),它屬單質非金屬礦物,是硬度最大的礦物。金剛石結晶溫度(>1100℃)和壓力(>40Pa)很高,是元素碳在距地表大約200km或更深處結晶的晶體。 紅寶石和藍寶石是兩種極貴重的寶石,其寶石礦物都是剛玉(Al2O3)。剛玉雖是較常見的礦物,但能成為寶石礦物的剛玉僅出現在某些石灰岩和中酸性岩漿岩的接觸帶、基性岩牆及純橄欖岩中,成為寶石礦床還需經過沉積作用,即在碎屑礦物中聚集。 還有一種寶石 祖母綠也十分名貴,它的寶石礦物是綠柱石(Be3Al2〔Si6O18〕),綠柱石是環狀構造硅酸鹽,主要產於岩漿晚期形成的偉晶岩和一些高溫熱液形成的脈狀岩石中,作為寶石礦物的綠柱石主要產在熱液脈中,而且十分罕見。 礦物的形態由礦物的晶形和結晶程度決定。礦物的結晶程度主要受礦物生長時的物理化學環境控制,而礦物的晶形則與礦物的晶體結構有關。晶體是晶體結構的最小單位(晶胞)在三維空間重復增長的結果,如果晶體結構的對稱性高,晶體的對稱性也高。三維對稱的晶體呈粒狀晶體(如金剛石、方鉛礦等),二維對稱的晶體沿C軸發育的為長柱狀(如針鎳礦),若C軸不發育的呈片狀(如輝鉬礦、雲母等)。化學鍵的各向異性也影響晶體的形態,如金紅石、輝銻礦的八面體化學鍵沿C軸延伸,它們的晶體發育成柱狀、針狀或毛發狀(圖4-1)。硅酸鹽礦物晶形與其結構的對應關系,將在岩漿岩組成礦物中作簡要介紹。 晶體:a石英 b長石 c石榴子石 礦物的比重是單位體積中礦物的重量與4℃水重量之比,礦物的密度是單位體積中礦物的質量,兩者概念不同,但數值相當。決定礦物比重和密度的主要因素是:陽離子的原子量、晶體中的原子間距和原子的配位數。例如,方解石CaCO3和菱鋅礦ZnCO3結構相同,但Ca、Zn的原子量分別是40.08和65.57,因而方解石的密度(2.71g/cm3)就比菱鋅礦(4.45g/cm3)小。又如文石和方解石的成分都是CaCO3,但兩者的配位數分別為9和6,兩者的密度就有差異,分別是2.95g/cm3和2.23g/cm3。 礦物硬度是礦物內部結構牢固性的表現,主要取決於化學鍵的類型和強度:離子鍵型和共價健型礦物硬度較高,金屬鍵型礦物硬度較低。硬度也與化學鍵的鍵長有關,鍵長小的礦物硬度較大。離子價態高低和配位數大小對礦物硬度有一定影響,離子價態高,配位數較大的礦物硬度也較大。 礦物的顏色由礦物的成分和內部結構決定。組成礦物的離子的顏色,礦物晶體中的結構缺陷,以及礦物中的雜質和包裹體等,都可影響礦物的顏色。在離子鍵礦物晶體中,礦物的顏色主要與離子的顏色有關,如Cu2+

F. 可轉債是利空還是利好

債轉股是利空,債轉股操作對於公司來說就是通過定向增發來解決債務問題,銀行本來就面臨壞賬風險,定增解除了壞賬風險,對於持有公司股票的股東來說,以後的分紅會變少。進行債轉股操作之後,整合後的股權投資現值不低於當前債務價。

債轉股一直是股票市場中不可忽視的一種操作,債轉股是指債權轉化為股權,也就是指將債權債務關系變為股權關系。換一種說法就是,債轉股指的是將債務轉為資本,債權人應當將享有股份的公允價值確認為對債務人的投資。

總的來說,債轉股是利空的。債轉股操作對個人投資者來說是好還是不好,主要是從利空利多辯證的角度來看就行。

G. 稻穀中礦物質如何檢驗

雜質檢驗應該注意,稻穀以外的有機物質包括異種糧粒、癟谷均為雜質。嚴重病害、損傷、霉變或其它原因造成的變色變質等無使用價值的稻穀均為雜質。 1、 大樣雜質的檢驗:按標准規定,分取試樣500克分兩次進行篩選,然後將從篩上揀出的大型雜質和篩下物合並稱量。檢驗時應將篩底下的篩下物清理干凈。 2、 小樣雜質檢驗:從檢驗過大樣雜質的試樣中用分樣器分取試樣約50克,按標准規定,揀出其中的雜質並稱量。檢驗時應將扁平的穀粒揀出,用手指摁壓,感覺無米粒的即為癟谷,歸為雜質。 3、 雜質總量檢驗:雜質總量為大樣雜質與小樣雜質之和,以質量分數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