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市場化國債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市場化國債

發布時間: 2021-04-18 14:59:43

A. 長期國債是什麼和普通的國債有什麼區別

一、長期國債的概念
國債是指中央政府在國內外發行債券或向外國政府和銀行借款所形成的國家債務。在現代經濟中,國債既是政府增加收入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宏觀財政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以籌措和發行的期限為標准,國債可分為長期國債、短期國債和中期國債,一般是10年或10年期以上的成為長期國債。最長的期限可達30年。
二、長期國債和短期國債本質區別是發行期限和發行對象的區別。
要說明這個問題,需要從國債發行的歷史沿革說起,國債發行經歷了非市場化發行和市場化發行時期,在國債的非市場化發行時期,每年國家發行國債,都要層層進行政治動員,甚至還要使用行政攤派的手段。在國債的發行完全市場化之後,人們看到的情況又是,每年的國債發行都引起銀行儲蓄大搬家,有相當多的人是拿著銀行儲蓄存單去買國債的。這種現象直接地表明了中國的國債發行是不規范的,是不符合國債性質的。因此現在國債的發行對象出現了較大變化。
1、由主要面向居民發行轉為主要面向金融機構發行。
2、由發行與銀行儲蓄同樣品種的債券轉為發行與銀行儲蓄品種不同的債券 。
長期國債就是這樣一個品種,期限在10年以上,這是銀行儲蓄品種中沒有的,是國債發行有別於銀行儲蓄的品種。而這一品種,大多是面向居民個人發行。、
結論:也就是說,同銀行儲蓄同樣品種的債券,基本面向金融機構發行,而銀行儲蓄沒有的品種,如長期國債主要面向居民發行。

B. 國債和 市場利率的關系

現在中國的存款市場利率一般與中國人民銀行所公布的基準存款利率掛鉤,但有一定的幅度的上下浮動,主要現在中國的利率市場還沒有完全市場化所造成的。國債的利率對於存款市場利率有一個先行指標作用,體現了一個接近市場資金成本的利率。

C. 國債招標有哪些方式

國債招標發行,通常是指財政部在國債發行中,採用的一種發行方式。即財政部對發行的國債先進行招標,由國債承銷商進行投標,隨後由國債承銷商通過證券交易所分銷給投資者。根據發行對象的不同,招標發行又可分為繳款期招標、價格招標、收益率招標三種形式,其中價格招標主要用於貼現國債的發行,收益率招標主要用於付息國債的發行。
應答時間:2020-12-1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D. 國債利率市場化的原因及意義

日本的利率自由化過程對其他國家的利率自由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板。其基本特點可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1)先國債、後其他品種;(2)先銀行同業,後銀行與客戶;(3)先長期利率後短期利率;(4)先大額交易後小額交易。

1997年4月,日本大藏省正式批准:各商業銀行承購的國債可以在持有一段時間後上市銷售。經過17年努力,到1994年10月,日本已放開全部利率管制,實現了利率完全市場化。來了完成這一艱難而必要的金融自由化過程,日本大概經歷了如下四個階段:

1、放開利率管制的第一步:國債交易利率和發行利率的自由化

日本經濟在低利率水平和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政策的支持下獲得迅速發展。但是,1974年之後,隨著日本經濟增長速度的放慢,經濟結構和資金供需結構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戰後初期形成的以"四疊半"(意為狹窄)利率為主要特徵的管制體系已不適應這種經濟現狀了。日本政府為刺激經濟增長,財政支出日漸增選增加,政府成為當時社會資金最主要的需求者。培育和深化非間接金融中介市場的條件已初步具備。1975年,日本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赤字再度發行赤字國債(第一次是1965年)。此後,便一發不可收,國債發行規模愈來愈大。1977年4月日本政府和日本銀行允許國債的自由上市流通。第二年開始了以招標方式來發行中期國債。這樣,國債的發行和交易便首先從中期國債開了利率自由化的先河。

2、放開利率管制第二步:豐富短期資金市場交易品種

在1978年4月,日本銀行允許銀行拆借利率彈性化(在此以前,同業拆借適用於全體交易利率是基於拆出方和拆入方達成一致的統一利率,適用於全體交易參加者,並於交易的前一天予以明確確定),6月又允許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1個月以後)利率自由化。這樣,銀行間市場利率的自由化首先實現了。

3、放開利率管理的第三步:交易品種小額化,將自由利率從大額交易導入小額交易

實現徹底的利率自由化是要最終放開對普通存貨利率的管制,實現自由化,如何在已完成利率自由化的貨幣市場與普通存款市場之間實現對接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日本政府採取的辦法是通過逐漸降低已實現自由化利率交易品種的交易單位,逐步擴大范圍,最後全部取消利率管制。在這一過程中,日本貨幣當局逐級降低了CD(大額可轉讓存單)的發行單位和減少了大額定期存款的起始存入額,逐步實現了由管制利率到自由利率的過渡。

在存款利率逐步自由化的同時,貨款利率自由化也在進行之中。由於城市銀行以自由利率籌資比重的上升,如果貸款利率不隨之調整,銀行經營將難以為繼。1989年1月,三菱銀行引進一種短期優惠貸款利率,改變了先前在官定利率基礎上加一個小幅利差決定貸款利率的做法,而改為在籌取資金的基礎利率之上加百分之一形成貸款利率的做法。籌資的基礎利率是在銀行四種資金來源基礎上加權平均而得,這四種資金來源是:(1)活期存款;(2)定期存款;(3)可轉讓存款;(4)銀行間市場拆借資金。由於後兩種是自由市場利率資金,所以,貸款資金利率已部分實現自由化。隨著後兩部分資金在總籌資中比重的增加,貸款利率的自由化程度也相應提高。

4、放開利率管制的第四步:

在上述基礎上,日本實質上己基本完成了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之後需要的只是一個法律形式的確認而已。1991年7月,日本銀行停止"窗口指導"的實施;1993年6月,定期存款利率自由化,同年10月活期存款利率自由化,1994年10月,利率完全自由化,至此日本利率自由化劃上了-一個較完滿的句號。

E. 國債市場的簡介

自1981年我國恢復發行國債以來,一直在不斷摸索和改革國債的發行方式。1991年,我國首次進行了以承購包銷方式發行國債的試驗,並獲得成功。這標志著我國國債一級市場機制開始形成。1993年,在承購包銷方式的基礎上,我國推出了國債一級自營商制度,19家信譽良好、資金實力雄的金融機構獲准成為首批國債一級自營商。1994年,我國進行國債無紙化發行的嘗試,藉助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交易與結算網路系統,通過國債一級自營商承購包銷的方式成功地發行了半年期和一年期的國債。1995年,在無紙化發行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引進招標發行方式,以記賬形式,由國債一級自營商採取基數包銷、余額招標的方式成功地發行了一年期國債。1996年,我國國債市場的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國債市場的發展以全面走向市場化為基本特色,「發行市場化、品種多樣化、券面無紙化、交易電腦化」的目標基本得到實現。同時,國債的二級市場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點面結合的格局,以證券交易所為點,以大量的櫃台交易和場外電話交易為面。國債現貨市場和回購市場的交易價格也日益活躍,成為反映貨幣市場資金供求狀況的重要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