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宣建光投資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宣建光投資

發布時間: 2021-04-17 03:26:20

『壹』 2010全國注冊監理工程師通過名單

1 宋立新 杭州天工
2 劉建光 杭州信安
3 董成浩 寧波國際投資
4 魏軍 寧波國際投資
5 孫進國 溫州華廈
6 夏小鋒 溫州華廈
7 葉權良 溫州華廈
8 張光輝 溫州華廈
9 黎明 溫州市宏業
10 閔志剛 溫州市宏業
11 文湘黔 溫州市宏業
12 丁韶春 浙江明康
13 鍾華 浙江明康
14 王建國 浙江榮陽
15 王懷河 浙江騰飛
16 張壙生 浙江騰飛
17 金迪 慈溪市建設工程
18 高海 杭州愛立特園林
19 蔣紅鵬 杭州誠信投資
20 喻遠興 杭州恆力
21 張興建 杭州華安
22 魏輝 杭州建友
23 張花鑫 杭州銘陽
24 張曉容 杭州蟠龍
25 陳迅 杭州天恆
26 鄧文革 杭州天恆
27 梁英輝 杭州天恆
28 林衛國 杭州天恆
29 柳家勇 杭州天恆
30 吳勁 杭州天恆
31 宣 杭州天恆
32 張益勇 杭州天恆
33 屠仁華 杭州天朋
34 蔣永偉 杭州鑫潤
35 宋超 杭州信安
36 喻興娟 杭州信安
37 張春峰 杭州信安
38 胡紹明 杭州信達投資
39 戴愛軍 湖州市中立
40 曹惠人 嘉興市綠園
41 徐紅偉 開化縣建築設計
42 常大江 寧波國際投資
43 高淑芹 寧波和興
44 郭雲興 寧波和興
45 權峰 寧波和興
46 黃俊華 寧波弘正
47 蔣為峰 寧波市天正
48 常文平 磐安縣萬基
49 蔣茂利 磐安縣萬基
50 張力 磐安縣中正
51 劉大新 衢州華瑞
52 顧瑞士 紹興市工程建設
53 呂志成 紹興市綠能
54 肖偉生 桐鄉市工程
55 張書友 桐鄉市工程
56 周春香 桐鄉市工程
57 關惠玲 溫嶺市正意
58 熊勝平 溫嶺市正意
59 饒彥 溫州華地
60 曾紀石 溫州華地
61 於文新 溫州市長城
62 袁宗新 溫州市長城
63 金輝 溫州市建昊
64 李曉英 溫州市建昊
65 曾承威 浙江長城
66 黃國元 浙江長城
67 張銳 浙江長城
68 周南富 浙江大學監理
69 熊國南 浙江泛華
70 蔡志遠 浙江方圓
71 江建標 浙江方圓
72 林國良 浙江方圓
73 呂勇輝 浙江方圓
74 王勇珍 浙江方圓
75 葉志平 浙江方圓
76 李巧英 浙江工程
77 謝平 浙江工程
78 侯立華 浙江廣盛
79 勾建興 浙江國信
80 黃敏 浙江國信
81 陳曉東 浙江宏超
82 劉壯飛 浙江華傑
83 張法軍 浙江華傑
84 魏墉 浙江江南
85 朱沈鳴 浙江金匯
86 葉軍 浙江金立
87 高承家 浙江京安
88 揭由康 浙江明康
89 王曉燕 浙江明業
90 寧方中 浙江南方
91 王錦桂 浙江南方
92 劉毅 浙江榮陽
93 謝革春 浙江榮陽
94 汪博文 浙江省工程咨詢
95 謝義明 浙江省工業設計研究院
96 張洪明 浙江省工業設計研究院
97 尹德懷 浙江盛華
98 胡志平 浙江騰飛
99 潘增健 浙江騰飛
100 陳柏 浙江天成
101 程慨 浙江天成
102 褚慶波 浙江天成
103 吳宏偉 浙江天成
104 陳堅發 浙江天正
105 談啟亮 浙江天正
106 沈泰來 浙江武義廣廈
107 鍾玉良 浙江武義廣廈
108 張秀雲 浙江新世紀
109 張立雲 浙江億華
110 朱智華 浙江億華
111 黃紅光 浙江致遠
112 唐朝洪 浙江中隧
113 張中華 浙江中譽
114 王健軍 舟山鑫星
115 劉自然 男 杭州廣業建設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116 胡艾利 女 杭州廣業建設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117 李春玉 女 杭州廣業建設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118 趙宇宏 浙江深美
119 姜勇 男 浙江東南建設管理有限公司
120 張理會 男 浙江東南建設管理有限公司
121 汪暉 男 浙江東南建設管理有限公司
122 趙德沛 男 慈溪市建設工程監理咨詢有限公司
123 李春霞 女 海鹽濱城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124 錢建金 男 海鹽濱城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125 趙雪松 男 海鹽濱城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126 林魯西 男 杭州風景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
127 潘國華 男 杭州港航工程公司
128 黃石 男 杭州華安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129 鄭宏賢 男 杭州華安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130 龐再雄 男 杭州建友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131 李勇 男 杭州金石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132 劉旭東 男 杭州經緯工程造價咨詢事務所有限公司
133 唐勇軍 男 杭州榮慶工程監理咨詢有限公司
134 劉新泉 男 杭州市城市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35 吳恆 男 杭州市城市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36 趙漢明 男 杭州市城市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37 趙龍愛 女 杭州市城市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38 方偉 男 杭州天恆投資建設管理有限公司
139 楊興 男 杭州鑫潤工程監理咨詢有限公司
140 顧寶彬 男 杭州信安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41 劉周平 男 杭州信安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42 潘大紅 男 杭州信安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43 吳漢昌 男 杭州信安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44 秦學鋒 男 杭州之江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45 王群英 女 杭州築龍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146 邵志良 男 湖州中設建設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147 王小榮 男 湖州中設建設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148 徐雷迅 男 湖州中設建設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149 孫曉強 男 嘉興市禾城工程監理咨詢有限公司
150 李進寶 男 嘉興市建昌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51 馬戰明 男 嘉興市建昌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52 朱關兵 男 金華市市政設計院有限公司
153 朱建珍 女 龍元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54 胡俊傑 男 寧波東鑫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55 范久祥 男 寧波國際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156 陳維達 男 寧波市盛達工程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157 李軍英 女 寧波市斯正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58 馮巍 男 寧波市天正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159 黃必勝 男 寧波市天正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160 盧勇國 男 寧波市天正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161 石國超 男 寧波市天正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162 王瑞平 男 寧波市天正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163 徐曉強 男 寧波市天正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164 楊志斌 男 寧波市天正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165 張麗麗 女 寧波市天正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166 全小芸 女 磐安縣萬基建設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167 胡金華 男 平湖市平誠工程咨詢管理有限公司
168 王耀明 男 平湖市平誠工程咨詢管理有限公司
169 丁志清 男 紹興市城建監理有限公司
170 李整 男 紹興市城建監理有限公司
171 王偉坤 男 紹興市城建監理有限公司
172 胡成海 男 溫州誠力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173 胡琮哲 女 溫州恆傑工程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174 林學恩 男 溫州恆傑工程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175 戴志昌 男 溫州華廈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76 許淑琴 女 溫州華廈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77 尹丹心 男 溫州華廈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78 賈志凱 男 溫州市長城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79 李勇強 男 溫州市長城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80 馬德勝 男 溫州市長城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81 陶方利 男 溫州市長城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82 許道根 男 溫州市長城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83 鄭傳靈 男 溫州市長城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184 李頡 男 溫州市大豐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185 趙立艷 女 溫州市大豐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186 鄭玉波 男 溫州市大豐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187 潘之晨 男 永嘉縣安泰建設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188 仇亮 男 浙江誠駿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189 虞順進 男 浙江稠城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190 倪志斌 男 浙江處州建設管理有限公司
191 路俊明 女 浙江大學建設監理公司
192 趙建華 男 浙江東方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193 傅實清 男 浙江方正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
194 郭玉芳 男 浙江方正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
195 李基雄 男 浙江方正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
196 樓宏疇 男 浙江方正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
197 樓希華 男 浙江方正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
198 潘遠明 男 浙江方正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
199 邵群 男 浙江方正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
200 張立萍 女 浙江方正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
201 鄭洪 男 浙江方正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
202 孫定海 男 浙江海濱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203 施成棴 男 浙江華誠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204 孫利明 男 浙江華誠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205 胡堯輝 男 浙江華傑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206 趙立南 男 浙江華能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207 王瑞明 男 浙江華廈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208 楊湘智 男 浙江環科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209 徐谷平 男 浙江建安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210 馬玉安 男 浙江江南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211 徐桂傑 女 浙江全立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212 牟愛民 男 浙江榮陽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213 謝繼敏 男 浙江榮陽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214 翟小棟 男 浙江榮陽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215 張平 男 浙江森威監理有限公司
216 林文森 男 浙江省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217 朱忠斌 男 浙江省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218 薛標 男 浙江省古典建築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219 朱佩明 男 浙江省直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220 劉懷韜 男 浙江盛業建設有限公司
221 付順義 男 浙江天成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222 應承剛 男 浙江天正項目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223 李寧生 男 浙江文華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224 苗盛 男 浙江文華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225 孫銳 男 浙江一誠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226 陳維平 男 浙江振亞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227 張景玉 男 浙江質安建築監理有限公司
228 蔡全德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29 曹東海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30 程挺松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31 黃敏安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32 劉全北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33 潘偉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34 潘憲強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35 盛耀群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36 童國友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37 汪有儀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38 王貴嶺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39 謝昆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40 徐國強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41 徐國忠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42 姚少珍 女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43 余永春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44 張劍彬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45 張瑾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46 張曉宏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47 朱能武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48 朱衛東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49 朱勇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50 宗一軍 男 浙江中環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51 汪芳彥 男 浙江中潤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52 陳章林 男 舟山市利昌大地爆破工程有限公司
253 陳綺琴 杭州市城市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54 王偉光 杭州市城市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255 吳鵬 杭州市城市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貳』 雲南大學走出過哪些名知名校友

董澤,雲南雲龍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雲南航空學校、雲南大學創始人之一。“護國軍神”唐繼堯妹夫。

董澤是雲南“ 學貫中西、洋為中用 ”第一人,雲南近代化、工業化傑出貢獻者。董澤更是中國航空教育事業第一人。

董澤倡導並籌資創立的雲南航空學校,承載了中國近代航空教育的發端與起步,成就了雲南在中國近代航空教育史上不可磨滅的重要歷史地位與貢獻。

『叄』 北京虹睿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北京虹睿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2018-04-02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7號樓31層3110。

北京虹睿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10107MA01B5X44W,企業法人宣建光,目前企業處於注銷狀態。

北京虹睿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技術推廣、技術咨詢、技術服務。(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北京虹睿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肆』 為什麼漢宣帝之後西漢就衰落了 漢高祖劉邦開創了大漢王朝,史稱西漢。在歷經文景之治後,漢武帝統治時

1、漢朝 (公元前202年 —公元 220年)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兩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一段歷史,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 大漢帝國行政區域最強大的帝國,匈奴帝國戰敗而向北狼狽逃遁。張騫出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後蒙古人的叛亂。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漢代為漢高祖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後期定都洛陽 漢長安城復原圖,又稱東漢、後漢。 西漢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一個強盛、富饒的王朝,它繼承和鞏固了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西漢共傳十四帝,前後經歷210年。
西漢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各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原戰國時各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到西漢時中華地區在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面都逐漸趨於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化。從此中華地區的各族就出現了統一的漢族。漢族和周邊各少數族都是漢代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成員。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國號釋義】
楚霸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改國號為「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又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為了防止反叛和鞏固皇權穩定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或貶或殺,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較弱,而劉邦在攻打匈奴時,曾被匈奴冒頓單於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帝國和平,於是,漢朝初期並沒有什麼戰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繼位,但是在此期間,實際是呂後攝政。呂後尊劉邦遺囑用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劉邦的黃老政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但呂後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釀成「諸呂之亂」。
呂後死後,諸呂之亂被以周勃為領袖的大臣鏟除,眾臣迎立漢文帝劉恆。他和兒子漢景帝即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雖然景帝年間(前154年)發生了此時期唯一的動亂—「七國之亂」,但是僅經歷數月即為周亞夫所平定,並未對漢朝帶來實質影響。這段時期,匈奴雖然幾次入寇中原,但大多數時間里和南越一樣,出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漢朝方面則不斷積蓄國力,透過馬復力等措施來積極備戰。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稱羨的盛世時代。
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變得更為強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並採納董仲舒的建議,開始重用儒術。盡管武帝時期兼用儒、法、道、陰陽、縱橫等各家人才,漢朝也一直「霸王道雜之」,但武帝時期對儒家的採用,使得儒家思想得到重視,並在以後逐漸成為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軍事上,積極對付漢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這期間,漢朝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天才將領,終於擊敗匈奴單於,使得「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服朝鮮,使中國成為亞洲第一霸主,世界第一大帝國。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制西域的目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因此有了「絲綢之路」的美稱。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但是,漢朝經歷多年戰爭,加上漢武大帝好大喜功,對經濟產生巨大沖擊,導致漢朝國力衰弱,前朝積蓄被揮霍殆盡。為此,漢武大帝晚年曾發表著名的輪台之詔,希望不再窮兵黷武,也使漢朝不至於敗亡。為搶救經濟,武帝在位期間曾採取一系列政策,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穩定物價,與民爭利,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
漢武大帝晚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因此被害。武帝死後,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聰明的漢昭帝清醒的誅殺了上官桀等一批陰謀權臣,避免了霍光被怨殺。霍光從此輔佐漢昭帝治國。昭帝時期遵循武帝晚年的政策,對內繼續休養生息,以至於百姓安居樂業,四海清平。昭帝死後,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他行為放縱,密謀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廢掉。之後霍光又迎立劉病己即位,是為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於宣帝。地節二年,霍光去世。但霍氏一門逐漸腐敗黑暗。宣帝將腐敗的霍氏集團一網打盡。宣帝治國摒棄不切實際的儒學,採取道法結合的治國方針,在整頓吏治上沿用昭帝時期,勸民農桑,抑制兼並,降低豪強在國家中的角色。經過了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明顯恢復,使漢朝再度迎來了盛世,這就是著名的昭宣中興。
宣帝死後,漢元帝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敗。元帝柔仁好儒,導致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漢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後、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由於趙氏姐妹不能生育,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了條件,皇太後王政君權力急劇膨脹。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哀帝有「斷袖之癖」,終日與他寵信的對象董賢廝混玩耍不理朝政。外戚王氏的權力進一步膨脹。國家已經呈現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元壽二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後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但是,劉衎已經淪為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自己擔任「假皇帝」。公元8年,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東漢 公元23年腐敗的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民變下終於滅亡。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隨後擊敗了綠林軍。其後,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朝宗室劉秀在鄗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滅劉盆子,是為光武帝,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即位後,於37年終於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實現全國統一。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社會安定,加強中央集權,對外戚嚴加限制,史稱光武中興。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號為「明章之治」。期間,於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十月,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刻石頌功,從此基本掃除了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佛教在這時也傳入中國。但是,在章帝後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為東漢的衰落埋下伏筆。
88年,年僅31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年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但是實際上都是竇太後操縱朝政,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年僅14歲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但是之後和帝信用宦官,從此東漢的政治淪為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爭斗。不過,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奮,不失為英明之主。元興元年(105年)冬12月,年僅廿七歲的和帝病逝。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殤帝。漢殤帝僅在位8個月就駕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劉慶之子漢安帝劉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後鄧綏臨朝理政。鄧太後勤儉節約,任用賢良,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卻也對宦官勢力縱容。
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後逝世,安帝親政,將鄧氏家族誅殺殆盡。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聽信奸臣,肆意無忌。朝政昏庸不堪。東漢快速衰敗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葉城。外戚閻氏秘不發喪,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前少帝,但其在位僅200餘日就病死。少帝死後,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但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為漢順帝。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132年),貴人梁妠立為皇後,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為大將軍。漢安二年(143年)八月,順帝病死,太子劉炳即位,是為沖帝,即位是年僅2歲,由梁太後臨朝執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漢沖帝駕崩,年僅三歲。正月廿五日,梁冀擁立劉纘即位,是為漢質帝。質帝非常聰穎,稱梁冀為「跋扈將軍」,因此質帝不久就被殺害,年僅八歲。
本初元年閏六月初七日,大將軍梁冀擁立漢章帝之孫劉志即位,是為漢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梁太後臨朝執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勢力幾無邊界,他殘害忠良,公飽私囊,無惡不作。桓帝對他暗中也頗為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圍梁宅,梁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宦官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為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後又封為車騎將軍,其他四人各一萬戶,世稱五侯。五侯貪婪放縱,終致在延熹九年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漢桓帝駕崩。桓帝沒有留下子嗣,由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靈帝即位之初,就引發以竇太後、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斗爭。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永康二年(164年)製造第二次黨錮之禍。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職,朝政腐敗到了極點。終致在西元184年爆發了由張角所帶領的黃巾之亂。雖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場叛亂,但是漢朝政府經此一役已國力大減。且中央政府為了順利平叛,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給各地州官。各地豪強大族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袁紹、袁術、曹操、孫堅、董卓等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漢靈帝死後,董卓掌權,廢後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漢獻帝劉協。董卓被呂布誅殺後,軍閥割據完全表面化,出現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的袁術;位於江東的孫權;位於荊州的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璋等勢力。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朝丞相的名義討伐各路軍閥,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大的敵人袁紹軍的主力,但同時架空漢室權力,全權代理皇帝處理朝政,漢朝皇帝此時已經是空有名分而無實際了。曹操雖然想以漢朝丞相的名義企圖招安但卻引起各路諸侯的反抗,認為他是奸臣,不得已曹操只能逼迫漢獻帝下詔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路軍閥。前期曹操雖連戰得勝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倉皇北逃。三分之勢逐漸形成。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繼承曹操爵位,並於220年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改國號魏,自稱魏文帝,東漢滅亡,漢朝國祚告終,中國進入分裂的三國爭霸時代
漢朝建立初期,各地叛亂不斷,高祖連征叛亂而無暇顧及邊防。河南地復為匈奴所有。南越,閩越,黔中地區趁機與漢朝脫離,後來文帝派人說服南越王和各國歸順,又恢復了一統的局面。但不久南越就因為荊州兩湘地方不肯開關通商而肆起發動進攻。此時恰值漢武大帝時期,漢朝的文治武功已到極盛,遂徹底剿滅了南越王政權,南越也首次直接歸中央管理。西元前127年,衛青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隴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雲中、雁門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擴展。西漢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陰山以北。前121年,漢將霍去病出隴西擊滅居於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設酒泉郡。後又分割為張掖、敦煌、武威三郡。連同在湟水流域設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前138年,東甌王迫於閩越王的威脅,舉國內遷到今江淮流域。前110年,漢朝又滅亡了閩越國。前111年,漢朝平南越,又佔有了海南島,在該地設十郡。在西南地區,漢朝征服了諸國,邊界推移到雲南哀牢山和高貢黎山。東北地區滅亡了衛滿朝鮮,設置了東北四郡。大漢帝國的國土已基本成型。而在西域設郡也加強了對西域的控制。
西漢末期,由於帝國的衰落和皇室的動盪,疆域萎縮。東北撤銷了真番、臨屯二郡。西南地區由七郡變成五郡,並且放棄了海南島與象郡。王莽篡漢時期已經僅剩秦朝時的疆域,西域各國因為大漢帝國的衰落而逐漸脫離管制。東漢王朝末年,中原戰亂不斷。遂放棄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陝北、晉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後放棄。高句麗與林邑兩國蠶食東北及南方國土。只有西南地區擴展至大盈江一帶。
漢朝初期,劉邦封異姓王七人。但因各地叛亂不斷遂而消清大部分異姓王,僅留長沙王吳柄。同時大封同姓諸侯,這些王國「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譖於天子」。地方王國勢力的強大導致中央政府所實際控制的區域萎縮。呂後時期,增加外戚諸侯王。到文帝時期又紛紛鏟除,增加劉氏諸侯王。但是地方王國勢力的膨脹已經對中央政府構成嚴重威脅。文帝接受賈誼的建議,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諸侯的勢力。景帝即位後採納晁錯的建議,直接縮減王國的封地,引發諸侯王的強烈反彈,導致吳楚七國之亂爆發,但未幾就宣告失敗。景帝藉此縮小各王國的轄地。武帝時期則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餘子皆分一縣或一鄉的土地。因此王國不斷縮小,漢郡不斷擴大,加上邊郡的開擴,漢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強。同時,政府將大量面積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國103個,轄縣、侯國、邑、道等縣級政區1587個。
州作為行政區劃,在西漢時期萌芽發展,到東漢宣告形成。自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設了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東漢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選重臣出任刺史,稱州牧,掌一州軍民。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至此,中國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縣兩級制度變為州郡縣三級制。十三個州為:司隸(治雒陽)、徐州(治剡縣)、青州(治臨淄)、豫州(治譙縣)、冀州(治高邑)、並州(治晉陽)、幽州(治薊縣)、兗州(治昌邑)、涼州(治隴縣)、益州(治雒縣)、荊州(治漢壽)、揚州(治歷陽)和交州(治龍編)。興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則至漢亡,全國有十四州。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
代末年,由於長期戰亂,人口下降。西漢初期人口數據估算在1500萬—1800萬之間。此後由於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以及漢武大帝時期的領土擴張,人口數量大幅提升。根據《漢書》的記載,公元2年西漢的戶數為1235.6490萬,口數為5767.1401萬。
由於中國歷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黃河流域,故西漢人口密度分布極不均勻。以淮河、秦嶺為界,北方人口約八成,南方人口不足兩成。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佔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並、朔方四州。揚、荊、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烽火遍地,加上自然災害頻發,人口數再次銳減。東漢明帝時,全國人口數量僅3500萬左右。後人口開始恢復。永和五年(140年),全國有戶969.8630萬,口4915.0220萬。至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萬,口5648.6856萬。已大致恢復至西漢極盛時期。東漢的人口分布又有變化。中原人口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荊益兩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揚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之後由於三國時期的戰亂,到晉朝初期,全國人口又只有1600萬人。
漢朝實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較大的權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漢朝,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必須做御史大夫後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還設有御史中丞,掌管宮內事務。九卿則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祿勛(掌門房)、衛尉(掌衛兵)、太僕(掌車馬)、延尉(掌法律)、大鴻臚(掌禮賓)、宗正(掌皇帝族譜)、大司農(掌全國經濟)、少府(掌皇室財政)。漢武帝時期,為了鞏固皇權,皇權開始大幅膨脹,尚書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漢武帝將身邊重臣如嚴安、主父偃、朱買臣等為郎加以侍中,與尚書令共議軍國大事,組成中朝。原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外朝。漢朝的選舉制度是察舉制,以地方推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與推薦相輔而行。推薦過後是還要經過考試覆核;覆核合格後才能量才錄用。無論是特舉賢良方正,還是歲舉孝廉、茂才,均須經過中央覆試。武帝時期設置大學,是中國古代第一所學校,專門培養才學之士 。東漢時期,為糾正察舉薦人之濫,開始注重考試,形成察舉與考試相結合的選士制度,而且考試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薦基礎上加強考試,這是漢代察舉制發展的新趨勢。薦舉為主,考試為輔,是兩漢察舉制的基本特點,也就是說你舉薦個人,我還要看看他有什麼本事。漢朝早期實行徵兵制度,男子廿三歲起至五十六歲之間,服役兩年。一年包圍京師,名為正卒;另一年戍守邊郡,叫做戍卒。正卒分為兩支,一支為南軍,守衛宮城,另一支為北軍,保衛首都其他地區。
漢代軍職:伍長-什長-都伯-百人將-牙門將、騎督、部曲督等-別部司馬(軍司馬)-都尉(騎都尉)-校尉(但五校幾乎成清貴武職,偏文)-中郎將(五官、左、右、虎賁中郎將類同五校)-裨將軍-偏將軍-雜號將軍(裨將軍、偏將軍應該就是雜號將軍之末,但與其它兩字將軍地位有別)-四征、四鎮、前後左右將軍-衛將軍-驃騎、車騎將軍-大將軍
漢朝的土地所有制與秦朝相同,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向國家耕地稅,耕地稅率為畝產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稅分為算賦和口賦。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年每人納一百二十錢(一算)。口賦是兒童稅,七至十四歲的兒童每年每人納廿錢。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雖然恢復了農業生產,但經濟勢力讓然略顯不足,而商人地位低下。文景時期,在晁錯的建議下,改行貴粟政策,國家存糧進一步大漲,經濟實力也因而爆棚,商人的地位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漢元帝時期,土地集中日益嚴重,自耕農大量破產,淪為佃農。豪強庄園勢力日益強大。東漢後期,這一現象更甚,地主庄園勢力的膨脹,亦間接導致了三國局面的形成。漢朝時期,鐵農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
西漢早期,冶鐵業分國營(中央政府)、官營(地方經營)和民營三種類型。當時著名冶鐵家有卓王孫、南陽孔氏等。漢武大帝於元狩三年收冶鐵為國營,對國家財政較有利,但民間卻鮮有私人冶鐵業了。之後一直沒有改變此政策。到了東漢,冶鐵業由社會自營,加上水排的發明,冶鐵業更加發達。漢朝的紡織業亦有國營與民營之分,民間著名紡織業者有陳寶光等。到東漢時期,蠶桑養殖在長江流域和嶺南等地開始推廣,特別是四川地區。蜀錦更價值連城,在三國時期甚至成為蜀漢一大財源。
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時期,在貴粟政策下,商人競買爵位,擴大貿易領域,促進了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漢時期,全國已有數個商業中心,如長安、洛陽、邯鄲、江陵、吳、壽春、番禺、成都等。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隨著商業的發展,一些經商哲學紛紛出現。到東漢時期,中原地區商道線路發達,各地貨物往來更加頻繁。
在史學方面,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為以後兩千年正史的編纂提供規范。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卅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卅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編寫的《漢書》分為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全書體例仿效《史記》,惟改「書」為「紀」,廢「世家」入「列傳」,還開創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藝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漢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完整的斷代史。更是成為了以後歷代王朝撰寫本朝歷史的範本。而兩漢時期其他的史書還有《東觀漢書》、《漢紀》和《吳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學者認為,漢代的作家所開創的史學標准,直到18世紀都一直領先於世界。漢代在立國時用無為而治之法,文景時期,又用道家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不僅強調無為,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簡,務在安民。 而從漢武帝之後,統治者又確立儒家思想成為了正統思想,並輔之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即先用德禮教化,教化無效再施之以刑罰。這種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成為漢武大帝以後漢王朝法制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漢宣帝曾有名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便是這種思想的精闢闡述。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所毀壞的很多文獻書籍,通過漢代學者的不懈努力和發掘記錄得以重現,包括五經當中的古文尚書,也是這時候發掘整理出來的。漢武大帝採納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經學成為學術主流。由於不同學者對經書的理解與記憶都有偏差,學術也被分為不同流派。宣帝時期,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兩家,共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東漢晚期,古文經學走向發達,今文經學日益衰微。

『伍』 衛子夫的謚號是漢武帝封的還是漢宣帝追封的

漢宣帝

《後漢書》皇後紀第十下

論曰:漢世皇後無謚,皆因帝謚以為稱。雖呂氏專政,上官臨制,亦無殊號。
中興,明帝始建光烈之稱,其後並以德為配,至於賢愚優劣,混同一貫,故馬、竇二後懼稱德焉。

就是說皇後都是依附皇帝的謚號,漢朝時代祔廟的規矩還是一個皇帝一個皇後的,漢武帝死後,皇後衛子夫自殺,不足以祔廟,而霍光出於某種私心吧,不願意讓漢昭帝的生母趙氏祔廟,就追尊李夫人為孝武皇後和劉徹合葬了。
後來劉詢登基掌握大權後,追尊自己的曾祖母衛子夫為思皇後,沒有依附皇帝的謚號,所以說她是第一個有獨立謚號的後妃,在後世獨立謚號就很多了,新皇帝追尊自己的生母為太後的,為了區別嫡庶都不系皇帝謚號。

『陸』 誰知道新密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怎麼樣

首先聲明新密經濟根本不落後,是很富裕的.樓上的都胡說!在全鄭州郊縣中和全河南省排名次都位居前列.請看我的答案.

新密市 郵編452300 區號0371
位於河南省中部,屬鄭州市。面積978平方千米,人口74.52萬。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C,年降水量為652毫米,無霜期220天。區內已形成了以煤炭、造紙、建材、耐火材料為支柱的工業生產體系。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炭、鋁礬土、水晶石等,其中煤炭儲量達50億噸,素有「烏金之鄉」之稱。主要土特產有金銀花、大蒜、杏仁、柿餅等。名勝古跡主要有打虎亭漢墓、裴李崗文化遺址和戰國魏長城遺址、軒轅皇帝宮、天爺洞。

軒轅黃帝宮,又名雲岩宮。座落於新密市東部。被譽為「中華人文始祖聖地」、「天下第一宮」、八陣兵法研創地。這里山水秀麗,風光旖旎。自古流傳著許多傳奇的故事和動聽的歌謠:「南京到北京,不如雲岩宮。三柏二石一所廟,王母娘娘坐空中。石頭縫里長柏樹,老龍叫喚不絕聲。黃帝風後研八陣,雲岩立宮聚群英。」黃帝宮位於武定湖北岸,依山傍水, 環境幽雅。人祖軒轅洞內,黃帝與風後的塑像神態悠然,栩栩如生,似在談古論今,議安天下。講武場、祖師殿、議事亭和嫘祖草堂,似一顆顆明珠,鑲嵌在大殿四周,使整個殿宇錯落有致,層次格外分明。 黃帝宮前,是一水明鏡,雲霞留影在水溪,柳綠珠映,鳥飛鶯鳴,倒影浮沉,粼粼碧波,好似水中一晶宮。 對岸有三座鼎足而立的城堡。近前左右兩座,猶如宮闕。左邊的四周環水,位於情人島之上,松柏所籠罩。城堡內有風後八陣圖碑和供人們旅遊度假造型別致的小木屋。右邊的座落在清心島。最南邊的八陣兵俑城,恰似屏風。城堡內數百個兵馬俑組成的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黃帝宮,又名雲岩宮。座落於新密市東部。被譽為「中華人文始祖聖地」、「天下第一宮」、八陣兵法研創地。這里山水秀麗,風光旖旎。自古流傳著許多傳奇的故事和動聽的歌謠:「南京到北京,不如雲岩宮。三柏二石一所廟,王母娘娘坐空中。石頭縫里長柏樹,老龍叫喚不絕聲。黃帝風後研八陣,雲岩立宮聚群英。」黃帝宮位於武定湖北岸,依山傍水, 環境幽雅。人祖軒轅洞內,黃帝與風後的塑像神態悠然,栩栩如生,似在談古論今,議安天下。講武場、祖師殿、議事亭和嫘祖草堂,似一顆顆明珠,鑲嵌在大殿四周,使整個殿宇錯落有致,層次格外分明。 黃帝宮前,是一水明鏡,雲霞留影在水溪,柳綠珠映,鳥飛鶯鳴,倒影浮沉,粼粼碧波,好似水中一晶宮。 對岸有三座鼎足而立的城堡。近前左右兩座,猶如宮闕。左邊的四周環水,位於情人島之上,松柏所籠罩。城堡內有風後八陣圖碑和供人們旅遊度假造型別致的小木屋。右邊的座落在清心島。最南邊的八陣兵俑城,恰似屏風。城堡內數百個兵馬俑組成的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再現了當年黃帝與風後布兵研創八陣的壯觀場面。 背後,是一彎月狀的一泓清水。從玄女島穿過玄女峽,乘舟仰視,兩岸懸崖峭壁驚人,石頭縫里長出的松柏青蔥密布,猶如三峽縮影,這便是軒轅黃帝宮後景「九龍潭」。潭中有一小島,島上建有一所「九龍廟」,又名「龍抓王小廟」,廟旁立有積德行善碑。在潭北尖石岩上,有一帶狀瀑布,瀑布如噴銀吐玉,常年不斷,水沖岩聲大如龍吟,似驚雷轟鳴,被世人稱之為「響水潭」。 這里如畫的風景,有人作了客觀的比喻,說它「大似盆景,小似西湖」。夜色融照下的黃帝宮更加迷人、浪漫。近幾年來,黃帝宮經過開發建設,已成為風景優美的旅遊區和避暑勝地,遊人們盡情地乘舟在湖面上穿梭。釣魚台、天然游泳場和水上歌舞廳,給古樸典雅的旅遊區增添了無限生機。
新密市情——歷史沿革
上 古

三皇時期,古密地為補國,都城在今縣西牛店一帶。

五帝時,軒轅黃帝在雲岩(雲岩官)練兵講武。唐、虞、夏、商四代,密縣屬豫州。

周 代

周初,密縣為密國、鄶國。密國姬姓,是周王室同姓貴族國,後被周宣王所滅,都城在今大隗鎮;鄶國是周武王所封,姬姓,為火正祝融之後,公元前769年被鄭武公所滅,都城在今曲粱鄉古城寨村。

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鄭武公滅鄶,屬鄭。在今大魄鎮置新密邑也叫新城。

周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54年)夏,齊桓公借口鄭國國君逃避首止之盟,又違背農時修築新城,親率宋公、陳侯、衛侯、曹伯伐鄭,包圍了新密。

周靈王十年(公元前562年)九月,晉率諸侯會於蕭魚(今尖山鄉蕭魚口)。

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韓哀侯率兵滅鄭,新密邑屬韓國。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攻韓,俘韓王安,韓國滅亡,新密邑屬秦國。

秦 代

秦統一六國,置三川郡,新密邑屬之。

西 漢

漢王劉邦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密縣,屬河南郡,縣城在今大隗鎮。

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卓茂任密縣縣令。旅政有方,民感其德,後人在大隗鎮、縣城建有卓君廟。

西漢末年(公元23年),王莽、劉秀曾在密縣境內作戰。

東 漢

建武四年(公元28年),密縣人侯霸被光武帝劉秀拜為尚書令,次年晉大司徒,封關內侯。建武十二年霸死,光武帝親臨弔唁,追封侯霸謚號則鄉哀侯,食2600戶。

晉 代

永嘉四年(310年),晉都洛陽被匈奴族漢帝劉淵所破,晉皇太子司馬業逃難至密縣,住雲岩官南側黃路坡寨,後改為王居城。建興元年(313年)即皇帝位,史稱 "孝愍帝"。

南 北 朝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分密縣為武陵、曲梁兩縣,屬廣武郡。

北魏時,建光林寺,是密縣第一座寺院。

東魏天平四年(537年)春,滎陽人張儉等率眾於大隗山,通寶炬。被東魏武衛將軍高元盛所鎮壓。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撤武陵、曲尖二縣,復置密縣,屬滎陽郡。

天保三年,在縣東建浮圖寺。

隋 代

開皇元年(581年),建超化寺,佔地方圓20餘里,僧侶2000餘人。明清時期寺院被破壞,現僅存部分佛殿。

二年(582年)在縣西北召建華嚴寺。

大業十二年(616年),縣城由大隗鎮遷址法橋堡(今名縣城)。

唐 代

武德三年(620年),撤密縣,且密州,轄零水、洧源二縣。

四年,廢密州,撤零水、洧源二縣,復置密縣,屬鄭州。

開元二年(714年),於超化寺院內建造中空13層磚塔,高約30米。

天寶七年(748年),縣東曲梁建鐵鍾寺。同年,縣西尖山上寺溝建上香峪寺。

宋 代

開寶元年(968年),建中香峪寺。

二年,建雲岩官。

咸平四年(1001年),縣衙西建法海寺。

崇寧四年(1105年),大隗鎮建月華寺。

金 代

大定元年(1161年),縣西南柏璧山下,建白龍王廟。

元 代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南京路為汴梁路,領州五,密縣居鄭州。

至正二年(1342年),密縣改稱密雲縣,屬鈞州。同年,在縣西建報恩寺。

十五年,在縣西北建助泉寺。同年二月,密縣地震。

十九年,密縣蝗災,莊稼被吃光,人捕蝗蟲為食。

明 代

洪武元年(1368年),改密雲縣為密縣,屬開封府鈞州。

三年,知縣馮萬金重建縣城,增築土城堵,圍3.5公里,有四門(東仁育門,西文正門,南禮節門,北樂和門)。

四年,縣衙西建城隍廟。

洪武、永樂年間(1368-1424年),官府組織山西洪洞縣人多次移民密縣。

成化二十年(1484年),《密縣志》纂修成書。

弘治八年(14坤年),建通濟橋(大隗鎮東)。

嘉靖二十九年(1650年)重修宋太師歐陽文忠公墓。鈞州同知方渝為墓碑撰文。

萬曆元年(1675年),知縣蕭文元續修《密縣志》。

三年,據載,密縣首次人口資料為戶3888,口32267,其中丁13640。

四月,鈞州改曰禹州,密縣屬之。

十六年二月十九日,徐霞客由滎陽至密,經西北香爐山、聖借池、石佛地過縣城到天仙廟等地游覽。密縣山水名勝,《徐霞客游記》有載。

崇禎四年(1631年),密縣大雪五日夜,澗谷皆平,不少食畜凍死,民絕灶火,雪融屍現者不一。

五年夏,淫雨60日夜,多數房屋、土洞倒塌,致有人、畜死亡。

六年,夏,大旱。

七年,知縣苗之廷續修《密縣志》。是年,蝗飛蔽日。

八年春,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打密縣城;知縣苗之廷率軍頑抗,城未破。

十二年,知縣曹化申建東、西磚城面,添設墩堡、敵台,東、西、南翁城,並修城壕。

十三年,旱災、蝗災交織,人相食。是年,王村保張文明,招募民工修築超化寨,地勢險峻,山水環繞,為一邑勝地。

十四年春,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二次圍攻密縣城,經三日夜激戰,城破。義軍派冷英為密縣縣令,兼管登封。後冷英被超化寨主張文明殺害。

清 代

清初,密縣屬開封府禹州。

順治二年(1645年),知縣勸諭復業,開墾荒蕪土地570餘頃。

五年,知縣李芝蘭,指使在縣西北石坡口建 "白衣堂",招僧數人,以防虎患。

六年春,群狼入城,傷數人。

七年,在城西關建惠濟橋,後稱李公橋。

八年,縣東建浮山雙橋。知縣李芝蘭纂修《密縣志》。

十三年,青屏山頂建屏峰塔一座。

十六年,知縣李鵬鳴,續招復業戶583戶,2232人。是年,知縣李鵬鳴重修《密縣志》,雕版印刷成書。

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縣城東門外建興學書院。

十七年至二十年,密縣連遭蛇、水、旱、瘟疫四災。

二十三年,知縣衷鯤化在縣治西建檜陽書院。

二十四年,暴雨數日,衙房傾倒,知縣衷鯤化移衙於舊治,對倒塌衙房整修。

二十八年,在雲蒙山南建浮山雙橋,後稱官夫橋。

二十九年,縣城外南嶺建文峰塔。是年,春夏無雨,麥苗旱死大半,耕牛十之八九得瘟疫死亡。

三十四年四月六日 地震。

雍正八年(1730年),大水,民房倒塌,砸死數百人。洧水河沿岸沖毀土地4萬余畝。

十一年,知縣蔣彥改舊布政分司署為"普濟堂",撥地362畝,收養無靠者。

乾隆元年(1736年),奉旨蠲免密縣水沖地2200畝,豁除連潤銀272兩。

六年,在縣西南平陌設塘訊,建官廳 1間,墩台1座,守兵4人。

十三年,全縣12200戶,人107011口。

十五年,乾隆與皇太後巡幸游篙、洛,十月途經密縣,憨留牛兒店鎮,尖營膳畢,易騎圍獵,射虎於城西北隅裴家窪,日西駐蹕於城東大營。百姓頂香,跪道旁迎送。老民、老婦恩賞銀牌。

三十九年春,多紅風、黑焰,莊稼歉收。

四十九年,於城西街、觀音堂、大隗鎮。牛兒店建社倉4座。

五十年,春、夏大旱,多大風,秋季無收。緩征錢糧,年征一半。

五十一年春,人相食,疫大作。

嘉慶二年(17盯年)冬,大雪3日,平地積雪3尺。

十年七月,地震。

二十二年,知縣景倫與武進謝增同纂《密縣志》,開雕成書。

七年,城廂及各保設義學21處。

十五年,溱水暴漲,沿河村莊淹沒殆盡。

成豐三年(18魄年),禹縣王紅磚率農民起義,屯兵大鴻寨。元宵節攻入密縣城,放監開倉,焚燒大堂、官宅。城守官王青山頑抗喪命,知縣胡燕青的妻子兒女被殺,本人隻身逃往鄭州。

二十一年,縣設煤厘局,管理煤礦事宜。

二十四年,閨三月十八日地震,五月十三日,雷、電十大風交加,冰雹如拳,樹木多拔,洧水兩岸尤甚。

二十五年三月,雨雹,小麥歉收,秋冬大旱,玉米無收,麥未播種。次年春,大飢,人相食。

三十年,縣按詔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學制四年。畢業獎勵,最優等為方廩生,優等為增生,中等為附生,下等發回原籍為佾生。

三十一年,改各保義塾為初級小學堂,共26處。是年,縣設立師范傳習所(附設於高等小學校內)。鄉會試及科考停止。自清初至是年,全縣共考得進士14名,其中文11名,武3名,考取舉人124名。
三十二年四月,密縣設勸學所。

三十三年,超化棗樹溝媒礦工人陳治有、費華等,為提高工人工資,爭取人權,組織60餘名礦工向煤礦資本家進行斗爭,後又到鞏縣小關圈窯,聯合礦工同礦主斗爭,隊伍發展到千餘人,後在洛陽被清軍鎮壓。

三十四年,縣商會成立,會長為孫誼。

宣統元年(1909年),縣西鐵匠張小五、張群、郭須發動農民舉行抗捐稅斗爭。三月三日,桌眾千餘人進入縣城,砸毀縣衙、鹽店、煤厘局,張小五被捕遇害。

二年,縣設教育會、教育講習所、自治研究所、自治籮辦事務所。

三年,縣成立議事會、參事會,縣行察局改為笛務局。

中華民國時期

1512年(民國元年)

知縣姚晟年繼任密縣知事,沿清制。縣衙改為知事公署。

1913年

1月,成立密縣清鄉守望社。次年,改為保衛團。

2月,成立公款局;改官立高等小學堂為縣立高等小學校,堂長改稱校長,畢業獎勵廢止。

1948年

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陳(庚)、謝(富治)部隊第四、九縱隊,12日午夜攻克密縣城。

5月8日,國民黨駐鄭州十六兵團第四十一師、四十七師、暫編第二十六旅,計9個團,加之新、密、登、滎四縣保安團,共2.5萬餘人,西進密縣。駐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縱隊七十六團、七十七團,奉令在密縣城東南塔坡蛆擊,登密戰役開始。激戰三日解放軍擊退國民黨部隊進攻20餘次,斃敵千餘人。後誘敵於景店地區,敵127旅被全殲,余部潰逃鄭州,登密戰役勝利結束。

10月,密縣全境解放,中共密縣委員會、密縣人民民主政府搬遷縣城辦公。潛逃在鄭洲的國民黨密縣政府徹底覆滅,縣長高萬青進往台灣。

11月3日, 縣人民民主政府分區召開萬人大會,慶祝密縣解放。

1949年

是月,為支援人民解放軍大軍南下,在曲粱成立支前司令部,設下牛、雙樓支前站,動員群眾捐獻糧食260萬公斤,柴禾、飼料各100多萬公斤。

6月,成立密縣工會,田玉明任主席。1960年3月,改為密縣工會聯合會,後改為密縣總工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密縣縣城及各區政府所在地舉行大會,熱烈慶祝新中國光榮誕生。

12月18日,密縣首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在縣城開幕,出席代表121人。

是年,密縣人民民主政府成立生產推進社,附設糧食門市部,以低價拋售糧食,穩定市場糧價、物價,打擊投機糧商。

1950年

2月,全縣開始土地改革。縣人民民主政府發布命令,嚴禁地主、富農疏放土地、財產。

4月,縣人民民主政府開始在全縣貫徹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1956年

8月23日,密縣兵役委員會成立。

12月26日,召開密縣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王銀安當選為縣長。

是年,全縣高級農業合作社發展到241個,有7.76萬個農戶入社,占總農戶的99·8%。

1957年

1月13日,縣人民委員會決定每月1日、15日為縣長接待群眾日。

7月,暴雨10日,雨量達167毫米。僅10日中午2小時內降雨量達103毫米。山洪暴發,河水猛漲,沖淹禾苗11萬畝。縣委、縣人民委員會領導群眾開展生產自救。

縣委召開民主人士座談會,幫助縣委整風。

8月,根據省、地委有關指示,全縣分自留地43358畝,占總耕地面積4·71%,人均0·11畝。

11月,反右派斗爭開始,全縣先後有436人錯劃為"右派";後按照中央有關政策,分別於1978年11月、1979年6月予以復查,全部改正。

1958 年

年初,開展"除四害" (老鼠、麻雀、蒼蠅、蚊子)運動。

2月22日,密縣首屆黨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會議在「左」的思想指導下,對農田水利、綠化、中小學教育及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提出了不切實際的口號,浮誇風開始在全縣蔓延。

9月,密縣3隻改良綿羊,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會上展出。

密縣種羊場技術員賈子敬出席農業部召開的全國綿羊改良現場會,並作了書面發言。
是年,上海玉器廠工人用一塊6噸重的密玉雕刻成國家登山健兒攀登珠穆朗瑪峰英姿的巨型工藝品,題名為"攀登世界高蜂",被國家定為國寶,陳列在上海工業展覽館。

是年,國家衛生部部長李德全來密視察工作。

1959年

1月12日,密縣人民委員會衛生科改為密縣衛生局.

1960年

2月7日,密縣1200名青年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支援建設,安家落戶.

5月,密縣編制委員會成立.

8月5日至8日,中共密縣第二屆代表大會召開,李世民當選為第一書記.

1961年

6月,密縣貫徹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精簡機構,下放全民所有制職工4417人、城鎮居民462人,6508名集體所有職工被精簡後退回農村,原外地下放回縣的857名職工又返回原藉。

1964年

2月,縣政府決定並報上級批准,撤觀音堂人民公社,設劉寨、岳村人民公社;北召人民公社遷至尖山,改名尖山人民公社;米村人民公社遷至牛店,改名牛店人民公社;五里店人民公社遷至袁庄,改名袁庄人民公社。

1965年

10月,滎、密公路開始動工興建。

中央農業部批准密縣為綿羊改良重點縣。

1966年

2月14日,國務院副總理、財政部長李先念,由縣長李鳳鳴陪同,在來集王家窩視察農田水土保持工作。

8月,中共密縣縣委發出關於深入開展宣傳貫徹中共八屆十一屆全會公報和《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緊急通知。文化大革命在密縣開始。

1967年

4月2日,密縣革命委員會籌備委員會成立。縣委、縣人大停止辦公。

1971年

5月20日,07108工程開始施工,縣內三岔口至坡劉村,長20.5公里。次年5月渣油表處路面。

1974年

7月10,密縣新縣城籌建處成立。

1976年

10月25日,密縣舉行萬人集會遊行,慶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聲討「四人幫」反革命罪行。

1977年

超化莪溝發現裴李崗古文化遺址。

1979年

2月,縣委召開四級幹部會議。傳達貫徹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及省、地常委擴大會議精神。強調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9月,新縣城建設初具規模,縣委、縣革命及縣直部分單位遷入新縣城辦公。

1980年

1月3日,開放各鄉鎮的清真寺。

秋,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12月,密縣召開新婚姻法及計劃生育宣傳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動員大會。

密縣至禹縣公路開通。

是年,全國醫葯總局在北京召開的銀花品嘗鑒定會上,密縣銀花以味濃、清香定為等級銀花,為全國之冠。

1982年

8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密縣來集鄉和城關鎮的惠溝、五里店、楚溝、楊寨、高溝、甘寨六大隊劃出,成立新密區,屬鄭州市管轄。

1983年

1月1日,新縣城青屏劇院落成。

7月22日,開封地區撤銷,密縣歸屬鄭州市。

1985年

1月,密縣召開首屆體育運動會。

9月10日,縣城隆重舉行建國後首次教師節慶祝大會。

1986年

密縣電視差轉台在青屏山建成試播。

1988年

11月18日,縣委召開"各界人士座談會",就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問題徵求意見。

11月23日,省委副書記趙地主持的省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座談會"在密縣召開。

1989年

是月,密縣同鄭州礦務局聯合投資100萬元,在青屏山建成新密電視台並開播,同時開播了密縣調頻電台。

2月18日至26日(農歷旺月十四至二十日),新縣城舉行花燈盛會,近30萬人次參觀。同時,開展了法制、計劃生育宣傳教育。

24日,長途全自動電話在密縣開通。

3月,縣委、縣政府決定本月為《義務教育法》宣傳月。

是月,經密縣政府批准,鄉撤銷學區建制,成立教育管理委員會。

4月13日,縣人民政府發布《加強水資源管理布告》,明確密縣水資源由縣水利局統一管理。

5月20日,中共密縣委員會發出通知,要求各級黨組織、政府及單位認真學習並堅決貫徹執行國務院總理李鵬在首都黨政軍幹部大會上的講話,強調要深刻認識在北京發生的反革命動亂的嚴重性,同黨中央保持一致,維護正常的社會政治制度和生產秩序。

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密縣撤縣換市為新密市.

『柒』 湖南省有哪些名人

湖南省的名人有蔡倫、雷鋒、沈從文、齊白石、蔡鍔等。

一、蔡倫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今湖南郴州)。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

二、雷鋒

雷鋒(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興,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共產主義戰士。1954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5月,雷鋒作為所在部隊候選人,被選為遼寧省撫順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2年2月19日,雷鋒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陽軍區首屆共產主義青年團代表會議,並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在大會上發言。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年僅22歲。

三、沈從文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煥,乳名茂林,字崇文,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縣人,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

四、齊白石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

五、蔡鍔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邵陽人,近代偉大的愛國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

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其遺著被編為《蔡松坡先生遺集》。

『捌』 古幣的價格

截止時間2020年4月,古幣的價格在1000-10000元不等。

古幣數量已經不算太多,而且銀屬於貴金屬,收藏風險較小,非常適合投資和收藏。古錢幣收藏越來越活躍,更多人注意起古錢幣的價值。然而他們重視的僅僅是經濟價值,大多數人都忽視了其蘊含的美學意蘊和文化內涵。

雖然大多數人不關心,但越來越多的學者、收藏家注重起古錢幣的美學研究。研究古錢幣,挖掘其文化底蘊,有助於對我國古代的書法、鑄造等文化的研究。

要確定一枚古幣的收藏價值,應主要從鑄造數量、存世量、和技術工藝、文獻記載以及幣材的質地、品相等條件來綜合評價。從藏家和市民的接受程度看,預計後期光緒元寶的價格還將繼續上漲。

(8)宣建光投資擴展閱讀

國內近幾年來,跟著錢幣收藏商場不斷升溫,古錢幣漸漸走入了大家的視界。對此,業界專家表明,古錢幣具有很大的收藏投資空間,但收藏時必定要注意,並非所 以的錢幣都是越來越值錢,要提高鑒賞常識,防範贗品,防止只收大錢、名錢、銅錢、好錢四大誤區。常常有許多藏友過於盲目的收藏,通常弄到一些假幣。

專家表明,在古錢幣收藏范疇,常常會呈現這么一個誤區,即是大多數新入行的藏家都覺得古錢幣時代越久越值錢,本來,決議一枚古錢幣收藏價值的,最主要的還是存世量,再依據技能技術以及幣材的質地、品持平條件來進行歸納評估。

『玖』 小灰陶人頭像

新密市 郵編452300 區號0371
位於河南省中部,屬鄭州市。面積978平方千米,人口74.52萬。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C,年降水量為652毫米,無霜期220天。區內已形成了以煤炭、造紙、建材、耐火材料為支柱的工業生產體系。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炭、鋁礬土、水晶石等,其中煤炭儲量達50億噸,素有「烏金之鄉」之稱。主要土特產有金銀花、大蒜、杏仁、柿餅等。名勝古跡主要有打虎亭漢墓、裴李崗文化遺址和戰國魏長城遺址、軒轅皇帝宮、天爺洞。

軒轅黃帝宮,又名雲岩宮。座落於新密市東部。被譽為「中華人文始祖聖地」、「天下第一宮」、八陣兵法研創地。這里山水秀麗,風光旖旎。自古流傳著許多傳奇的故事和動聽的歌謠:「南京到北京,不如雲岩宮。三柏二石一所廟,王母娘娘坐空中。石頭縫里長柏樹,老龍叫喚不絕聲。黃帝風後研八陣,雲岩立宮聚群英。」黃帝宮位於武定湖北岸,依山傍水, 環境幽雅。人祖軒轅洞內,黃帝與風後的塑像神態悠然,栩栩如生,似在談古論今,議安天下。講武場、祖師殿、議事亭和嫘祖草堂,似一顆顆明珠,鑲嵌在大殿四周,使整個殿宇錯落有致,層次格外分明。 黃帝宮前,是一水明鏡,雲霞留影在水溪,柳綠珠映,鳥飛鶯鳴,倒影浮沉,粼粼碧波,好似水中一晶宮。 對岸有三座鼎足而立的城堡。近前左右兩座,猶如宮闕。左邊的四周環水,位於情人島之上,松柏所籠罩。城堡內有風後八陣圖碑和供人們旅遊度假造型別致的小木屋。右邊的座落在清心島。最南邊的八陣兵俑城,恰似屏風。城堡內數百個兵馬俑組成的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黃帝宮,又名雲岩宮。座落於新密市東部。被譽為「中華人文始祖聖地」、「天下第一宮」、八陣兵法研創地。這里山水秀麗,風光旖旎。自古流傳著許多傳奇的故事和動聽的歌謠:「南京到北京,不如雲岩宮。三柏二石一所廟,王母娘娘坐空中。石頭縫里長柏樹,老龍叫喚不絕聲。黃帝風後研八陣,雲岩立宮聚群英。」黃帝宮位於武定湖北岸,依山傍水, 環境幽雅。人祖軒轅洞內,黃帝與風後的塑像神態悠然,栩栩如生,似在談古論今,議安天下。講武場、祖師殿、議事亭和嫘祖草堂,似一顆顆明珠,鑲嵌在大殿四周,使整個殿宇錯落有致,層次格外分明。 黃帝宮前,是一水明鏡,雲霞留影在水溪,柳綠珠映,鳥飛鶯鳴,倒影浮沉,粼粼碧波,好似水中一晶宮。 對岸有三座鼎足而立的城堡。近前左右兩座,猶如宮闕。左邊的四周環水,位於情人島之上,松柏所籠罩。城堡內有風後八陣圖碑和供人們旅遊度假造型別致的小木屋。右邊的座落在清心島。最南邊的八陣兵俑城,恰似屏風。城堡內數百個兵馬俑組成的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再現了當年黃帝與風後布兵研創八陣的壯觀場面。 背後,是一彎月狀的一泓清水。從玄女島穿過玄女峽,乘舟仰視,兩岸懸崖峭壁驚人,石頭縫里長出的松柏青蔥密布,猶如三峽縮影,這便是軒轅黃帝宮後景「九龍潭」。潭中有一小島,島上建有一所「九龍廟」,又名「龍抓王小廟」,廟旁立有積德行善碑。在潭北尖石岩上,有一帶狀瀑布,瀑布如噴銀吐玉,常年不斷,水沖岩聲大如龍吟,似驚雷轟鳴,被世人稱之為「響水潭」。 這里如畫的風景,有人作了客觀的比喻,說它「大似盆景,小似西湖」。夜色融照下的黃帝宮更加迷人、浪漫。近幾年來,黃帝宮經過開發建設,已成為風景優美的旅遊區和避暑勝地,遊人們盡情地乘舟在湖面上穿梭。釣魚台、天然游泳場和水上歌舞廳,給古樸典雅的旅遊區增添了無限生機。
新密市情——歷史沿革
上 古

三皇時期,古密地為補國,都城在今縣西牛店一帶。

五帝時,軒轅黃帝在雲岩(雲岩官)練兵講武。唐、虞、夏、商四代,密縣屬豫州。

周 代

周初,密縣為密國、鄶國。密國姬姓,是周王室同姓貴族國,後被周宣王所滅,都城在今大隗鎮;鄶國是周武王所封,姬姓,為火正祝融之後,公元前769年被鄭武公所滅,都城在今曲粱鄉古城寨村。

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鄭武公滅鄶,屬鄭。在今大魄鎮置新密邑也叫新城。

周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54年)夏,齊桓公借口鄭國國君逃避首止之盟,又違背農時修築新城,親率宋公、陳侯、衛侯、曹伯伐鄭,包圍了新密。

周靈王十年(公元前562年)九月,晉率諸侯會於蕭魚(今尖山鄉蕭魚口)。

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韓哀侯率兵滅鄭,新密邑屬韓國。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攻韓,俘韓王安,韓國滅亡,新密邑屬秦國。

秦 代

秦統一六國,置三川郡,新密邑屬之。

西 漢

漢王劉邦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密縣,屬河南郡,縣城在今大隗鎮。

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卓茂任密縣縣令。旅政有方,民感其德,後人在大隗鎮、縣城建有卓君廟。

西漢末年(公元23年),王莽、劉秀曾在密縣境內作戰。

東 漢

建武四年(公元28年),密縣人侯霸被光武帝劉秀拜為尚書令,次年晉大司徒,封關內侯。建武十二年霸死,光武帝親臨弔唁,追封侯霸謚號則鄉哀侯,食2600戶。

晉 代

永嘉四年(310年),晉都洛陽被匈奴族漢帝劉淵所破,晉皇太子司馬業逃難至密縣,住雲岩官南側黃路坡寨,後改為王居城。建興元年(313年)即皇帝位,史稱 "孝愍帝"。

南 北 朝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分密縣為武陵、曲梁兩縣,屬廣武郡。

北魏時,建光林寺,是密縣第一座寺院。

東魏天平四年(537年)春,滎陽人張儉等率眾於大隗山,通寶炬。被東魏武衛將軍高元盛所鎮壓。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撤武陵、曲尖二縣,復置密縣,屬滎陽郡。

天保三年,在縣東建浮圖寺。

隋 代

開皇元年(581年),建超化寺,佔地方圓20餘里,僧侶2000餘人。明清時期寺院被破壞,現僅存部分佛殿。

二年(582年)在縣西北召建華嚴寺。

大業十二年(616年),縣城由大隗鎮遷址法橋堡(今名縣城)。

唐 代

武德三年(620年),撤密縣,且密州,轄零水、洧源二縣。

四年,廢密州,撤零水、洧源二縣,復置密縣,屬鄭州。

開元二年(714年),於超化寺院內建造中空13層磚塔,高約30米。

天寶七年(748年),縣東曲梁建鐵鍾寺。同年,縣西尖山上寺溝建上香峪寺。

宋 代

開寶元年(968年),建中香峪寺。

二年,建雲岩官。

咸平四年(1001年),縣衙西建法海寺。

崇寧四年(1105年),大隗鎮建月華寺。

金 代

大定元年(1161年),縣西南柏璧山下,建白龍王廟。

元 代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南京路為汴梁路,領州五,密縣居鄭州。

至正二年(1342年),密縣改稱密雲縣,屬鈞州。同年,在縣西建報恩寺。

十五年,在縣西北建助泉寺。同年二月,密縣地震。

十九年,密縣蝗災,莊稼被吃光,人捕蝗蟲為食。

明 代

洪武元年(1368年),改密雲縣為密縣,屬開封府鈞州。

三年,知縣馮萬金重建縣城,增築土城堵,圍3.5公里,有四門(東仁育門,西文正門,南禮節門,北樂和門)。

四年,縣衙西建城隍廟。

洪武、永樂年間(1368-1424年),官府組織山西洪洞縣人多次移民密縣。

成化二十年(1484年),《密縣志》纂修成書。

弘治八年(14坤年),建通濟橋(大隗鎮東)。

嘉靖二十九年(1650年)重修宋太師歐陽文忠公墓。鈞州同知方渝為墓碑撰文。

萬曆元年(1675年),知縣蕭文元續修《密縣志》。

三年,據載,密縣首次人口資料為戶3888,口32267,其中丁13640。

四月,鈞州改曰禹州,密縣屬之。

十六年二月十九日,徐霞客由滎陽至密,經西北香爐山、聖借池、石佛地過縣城到天仙廟等地游覽。密縣山水名勝,《徐霞客游記》有載。

崇禎四年(1631年),密縣大雪五日夜,澗谷皆平,不少食畜凍死,民絕灶火,雪融屍現者不一。

五年夏,淫雨60日夜,多數房屋、土洞倒塌,致有人、畜死亡。

六年,夏,大旱。

七年,知縣苗之廷續修《密縣志》。是年,蝗飛蔽日。

八年春,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打密縣城;知縣苗之廷率軍頑抗,城未破。

十二年,知縣曹化申建東、西磚城面,添設墩堡、敵台,東、西、南翁城,並修城壕。

十三年,旱災、蝗災交織,人相食。是年,王村保張文明,招募民工修築超化寨,地勢險峻,山水環繞,為一邑勝地。

十四年春,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二次圍攻密縣城,經三日夜激戰,城破。義軍派冷英為密縣縣令,兼管登封。後冷英被超化寨主張文明殺害。

清 代

清初,密縣屬開封府禹州。

順治二年(1645年),知縣勸諭復業,開墾荒蕪土地570餘頃。

五年,知縣李芝蘭,指使在縣西北石坡口建 "白衣堂",招僧數人,以防虎患。

六年春,群狼入城,傷數人。

七年,在城西關建惠濟橋,後稱李公橋。

八年,縣東建浮山雙橋。知縣李芝蘭纂修《密縣志》。

十三年,青屏山頂建屏峰塔一座。

十六年,知縣李鵬鳴,續招復業戶583戶,2232人。是年,知縣李鵬鳴重修《密縣志》,雕版印刷成書。

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縣城東門外建興學書院。

十七年至二十年,密縣連遭蛇、水、旱、瘟疫四災。

二十三年,知縣衷鯤化在縣治西建檜陽書院。

二十四年,暴雨數日,衙房傾倒,知縣衷鯤化移衙於舊治,對倒塌衙房整修。

二十八年,在雲蒙山南建浮山雙橋,後稱官夫橋。

二十九年,縣城外南嶺建文峰塔。是年,春夏無雨,麥苗旱死大半,耕牛十之八九得瘟疫死亡。

三十四年四月六日 地震。

雍正八年(1730年),大水,民房倒塌,砸死數百人。洧水河沿岸沖毀土地4萬余畝。

十一年,知縣蔣彥改舊布政分司署為"普濟堂",撥地362畝,收養無靠者。

乾隆元年(1736年),奉旨蠲免密縣水沖地2200畝,豁除連潤銀272兩。

六年,在縣西南平陌設塘訊,建官廳 1間,墩台1座,守兵4人。

十三年,全縣12200戶,人107011口。

十五年,乾隆與皇太後巡幸游篙、洛,十月途經密縣,憨留牛兒店鎮,尖營膳畢,易騎圍獵,射虎於城西北隅裴家窪,日西駐蹕於城東大營。百姓頂香,跪道旁迎送。老民、老婦恩賞銀牌。

三十九年春,多紅風、黑焰,莊稼歉收。

四十九年,於城西街、觀音堂、大隗鎮。牛兒店建社倉4座。

五十年,春、夏大旱,多大風,秋季無收。緩征錢糧,年征一半。

五十一年春,人相食,疫大作。

嘉慶二年(17盯年)冬,大雪3日,平地積雪3尺。

十年七月,地震。

二十二年,知縣景倫與武進謝增同纂《密縣志》,開雕成書。

七年,城廂及各保設義學21處。

十五年,溱水暴漲,沿河村莊淹沒殆盡。

成豐三年(18魄年),禹縣王紅磚率農民起義,屯兵大鴻寨。元宵節攻入密縣城,放監開倉,焚燒大堂、官宅。城守官王青山頑抗喪命,知縣胡燕青的妻子兒女被殺,本人隻身逃往鄭州。

二十一年,縣設煤厘局,管理煤礦事宜。

二十四年,閨三月十八日地震,五月十三日,雷、電十大風交加,冰雹如拳,樹木多拔,洧水兩岸尤甚。

二十五年三月,雨雹,小麥歉收,秋冬大旱,玉米無收,麥未播種。次年春,大飢,人相食。

三十年,縣按詔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學制四年。畢業獎勵,最優等為方廩生,優等為增生,中等為附生,下等發回原籍為佾生。

三十一年,改各保義塾為初級小學堂,共26處。是年,縣設立師范傳習所(附設於高等小學校內)。鄉會試及科考停止。自清初至是年,全縣共考得進士14名,其中文11名,武3名,考取舉人124名。
三十二年四月,密縣設勸學所。

三十三年,超化棗樹溝媒礦工人陳治有、費華等,為提高工人工資,爭取人權,組織60餘名礦工向煤礦資本家進行斗爭,後又到鞏縣小關圈窯,聯合礦工同礦主斗爭,隊伍發展到千餘人,後在洛陽被清軍鎮壓。

三十四年,縣商會成立,會長為孫誼。

宣統元年(1909年),縣西鐵匠張小五、張群、郭須發動農民舉行抗捐稅斗爭。三月三日,桌眾千餘人進入縣城,砸毀縣衙、鹽店、煤厘局,張小五被捕遇害。

二年,縣設教育會、教育講習所、自治研究所、自治籮辦事務所。

三年,縣成立議事會、參事會,縣行察局改為笛務局。

中華民國時期

1512年(民國元年)

知縣姚晟年繼任密縣知事,沿清制。縣衙改為知事公署。

1913年

1月,成立密縣清鄉守望社。次年,改為保衛團。

2月,成立公款局;改官立高等小學堂為縣立高等小學校,堂長改稱校長,畢業獎勵廢止。

1948年

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陳(庚)、謝(富治)部隊第四、九縱隊,12日午夜攻克密縣城。

5月8日,國民黨駐鄭州十六兵團第四十一師、四十七師、暫編第二十六旅,計9個團,加之新、密、登、滎四縣保安團,共2.5萬餘人,西進密縣。駐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縱隊七十六團、七十七團,奉令在密縣城東南塔坡蛆擊,登密戰役開始。激戰三日解放軍擊退國民黨部隊進攻20餘次,斃敵千餘人。後誘敵於景店地區,敵127旅被全殲,余部潰逃鄭州,登密戰役勝利結束。

10月,密縣全境解放,中共密縣委員會、密縣人民民主政府搬遷縣城辦公。潛逃在鄭洲的國民黨密縣政府徹底覆滅,縣長高萬青進往台灣。

11月3日, 縣人民民主政府分區召開萬人大會,慶祝密縣解放。

1949年

是月,為支援人民解放軍大軍南下,在曲粱成立支前司令部,設下牛、雙樓支前站,動員群眾捐獻糧食260萬公斤,柴禾、飼料各100多萬公斤。

6月,成立密縣工會,田玉明任主席。1960年3月,改為密縣工會聯合會,後改為密縣總工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密縣縣城及各區政府所在地舉行大會,熱烈慶祝新中國光榮誕生。

12月18日,密縣首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在縣城開幕,出席代表121人。

是年,密縣人民民主政府成立生產推進社,附設糧食門市部,以低價拋售糧食,穩定市場糧價、物價,打擊投機糧商。

1950年

2月,全縣開始土地改革。縣人民民主政府發布命令,嚴禁地主、富農疏放土地、財產。

4月,縣人民民主政府開始在全縣貫徹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1956年

8月23日,密縣兵役委員會成立。

12月26日,召開密縣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王銀安當選為縣長。

是年,全縣高級農業合作社發展到241個,有7.76萬個農戶入社,占總農戶的99·8%。

1957年

1月13日,縣人民委員會決定每月1日、15日為縣長接待群眾日。

7月,暴雨10日,雨量達167毫米。僅10日中午2小時內降雨量達103毫米。山洪暴發,河水猛漲,沖淹禾苗11萬畝。縣委、縣人民委員會領導群眾開展生產自救。

縣委召開民主人士座談會,幫助縣委整風。

8月,根據省、地委有關指示,全縣分自留地43358畝,占總耕地面積4·71%,人均0·11畝。

11月,反右派斗爭開始,全縣先後有436人錯劃為"右派";後按照中央有關政策,分別於1978年11月、1979年6月予以復查,全部改正。

1958 年

年初,開展"除四害" (老鼠、麻雀、蒼蠅、蚊子)運動。

2月22日,密縣首屆黨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會議在「左」的思想指導下,對農田水利、綠化、中小學教育及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提出了不切實際的口號,浮誇風開始在全縣蔓延。

9月,密縣3隻改良綿羊,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會上展出。

密縣種羊場技術員賈子敬出席農業部召開的全國綿羊改良現場會,並作了書面發言。
是年,上海玉器廠工人用一塊6噸重的密玉雕刻成國家登山健兒攀登珠穆朗瑪峰英姿的巨型工藝品,題名為"攀登世界高蜂",被國家定為國寶,陳列在上海工業展覽館。

是年,國家衛生部部長李德全來密視察工作。

1959年

1月12日,密縣人民委員會衛生科改為密縣衛生局.

1960年

2月7日,密縣1200名青年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支援建設,安家落戶.

5月,密縣編制委員會成立.

8月5日至8日,中共密縣第二屆代表大會召開,李世民當選為第一書記.

1961年

6月,密縣貫徹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精簡機構,下放全民所有制職工4417人、城鎮居民462人,6508名集體所有職工被精簡後退回農村,原外地下放回縣的857名職工又返回原藉。

1964年

2月,縣政府決定並報上級批准,撤觀音堂人民公社,設劉寨、岳村人民公社;北召人民公社遷至尖山,改名尖山人民公社;米村人民公社遷至牛店,改名牛店人民公社;五里店人民公社遷至袁庄,改名袁庄人民公社。

1965年

10月,滎、密公路開始動工興建。

中央農業部批准密縣為綿羊改良重點縣。

1966年

2月14日,國務院副總理、財政部長李先念,由縣長李鳳鳴陪同,在來集王家窩視察農田水土保持工作。

8月,中共密縣縣委發出關於深入開展宣傳貫徹中共八屆十一屆全會公報和《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緊急通知。文化大革命在密縣開始。

1967年

4月2日,密縣革命委員會籌備委員會成立。縣委、縣人大停止辦公。

1971年

5月20日,07108工程開始施工,縣內三岔口至坡劉村,長20.5公里。次年5月渣油表處路面。

1974年

7月10,密縣新縣城籌建處成立。

1976年

10月25日,密縣舉行萬人集會遊行,慶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聲討「四人幫」反革命罪行。

1977年

超化莪溝發現裴李崗古文化遺址。

1979年

2月,縣委召開四級幹部會議。傳達貫徹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及省、地常委擴大會議精神。強調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9月,新縣城建設初具規模,縣委、縣革命及縣直部分單位遷入新縣城辦公。

1980年

1月3日,開放各鄉鎮的清真寺。

秋,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12月,密縣召開新婚姻法及計劃生育宣傳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動員大會。

密縣至禹縣公路開通。

是年,全國醫葯總局在北京召開的銀花品嘗鑒定會上,密縣銀花以味濃、清香定為等級銀花,為全國之冠。

1982年

8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密縣來集鄉和城關鎮的惠溝、五里店、楚溝、楊寨、高溝、甘寨六大隊劃出,成立新密區,屬鄭州市管轄。

1983年

1月1日,新縣城青屏劇院落成。

7月22日,開封地區撤銷,密縣歸屬鄭州市。

1985年

1月,密縣召開首屆體育運動會。

9月10日,縣城隆重舉行建國後首次教師節慶祝大會。

1986年

密縣電視差轉台在青屏山建成試播。

1988年

11月18日,縣委召開"各界人士座談會",就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問題徵求意見。

11月23日,省委副書記趙地主持的省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座談會"在密縣召開。

1989年

是月,密縣同鄭州礦務局聯合投資100萬元,在青屏山建成新密電視台並開播,同時開播了密縣調頻電台。

2月18日至26日(農歷旺月十四至二十日),新縣城舉行花燈盛會,近30萬人次參觀。同時,開展了法制、計劃生育宣傳教育。

24日,長途全自動電話在密縣開通。

3月,縣委、縣政府決定本月為《義務教育法》宣傳月。

是月,經密縣政府批准,鄉撤銷學區建制,成立教育管理委員會。

4月13日,縣人民政府發布《加強水資源管理布告》,明確密縣水資源由縣水利局統一管理。

5月20日,中共密縣委員會發出通知,要求各級黨組織、政府及單位認真學習並堅決貫徹執行國務院總理李鵬在首都黨政軍幹部大會上的講話,強調要深刻認識在北京發生的反革命動亂的嚴重性,同黨中央保持一致,維護正常的社會政治制度和生產秩序。

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密縣撤縣換市為新密市.
參考資料:網路 -----新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