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日本衰落投資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日本衰落投資

發布時間: 2021-04-16 03:03:14

⑴ 日本為什麼會衰落到這個地步

轉自知道網友動漫破顏拳

大致說說我對日本這20多年來發展停滯的一些看法。

1.國民投資的提前透支。很多人談到日本經濟這二十年的狀況,很自然地就會提到「泡沫經濟」與「廣場協議」,但是這種看法大體正確但是沒有切中問題的要害。「泡沫經濟」對日本經濟最大的傷害並不是90年代初的不動產價格迅速下降,而是在於之前的房價地價飆升提前透支了大量國民投資。日本的國民儲蓄率一直很高,到了20世紀80年末,日本的房地產市場就如同擊鼓傳花的「博傻游戲」,地價的飆升讓當時的日本企業和居民認為與其投資於其他行業,投資於坐地升值的房地產豈不是更好,投資於房地產用於長期對外出租則更受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青睞。再加上廣場協議和日元升值,大量的外匯占款倒逼流動性,因此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的地價房價很自然就漲上天了。到了泡沫破裂之後問題就來了,林毅夫就說過東京的房子之前公允價值值5000萬日元的,泡沫破裂後就只值1000萬日元了,通俗點說就是貸款了20年工資的錢去年好不容易買了個房,結果今年這房只要3-5年工資就可以買了,相當於有15-18年的工資收入被提前透支了,日本的銀行體系消化了泡沫破裂的沖擊,但是代價就是投資的提前透支,日本銀行體系的貨幣派生能力(或者叫再融資能力)受到了限制。

2.日本的主辦銀行制度與日本特色的流動性陷阱。首先介紹一下日本的主辦銀行制度,大致來說就是日本各大商業銀行由財閥控股,同時財閥又控股實業企業,而財閥間又相互持股,最後日本政府又對財閥入股或者加以實質控制,從而形成一個高度組織化、政策性強的銀行體系,其宏觀調控的職能和天朝的情況類似。除此以外日本銀行體系還有一大特點,就是銀行傾向於提供年限長達10年,15年甚至20年的長期貸款,還款方式通常是年金,同時日本的金融體系還衍生出了以這些年金為基礎現金流的年金化理財產品或養老保險基金,整個金融體系存在著大量以年金形式支付、以長期貸款為基礎資產的衍生工具。日本的主辦銀行體系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日本快速工業化時期對日本的經濟增長起到了很明顯的助推作用,那就是為大量企業尤其是新興產業企業提供長期貸款,減輕企業每一個財年利息支出的負擔,有利於製造業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但是到了泡沫破滅後問題來了,那就是日本主辦銀行制度下的銀行體系活力是有限的。通俗的說主辦銀行制度下銀行考慮的是一個貸款項目未來10年,20年的現金流問題,但是到了泡沫經濟破滅之後銀行找不到其他更合適的能提供長期穩定收益的投資項目了:首先泡沫破裂後大量房產抵給銀行,這些資產就是死資產而已,不形成現金流,變現也不容易;另外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傳統的製造業已經很難有新的增長點,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又風險較大,前景柳暗花明。因此主辦銀行制度下的日本金融體系無法如他們以前那樣找到能夠長期保持穩定現金流的項目,高風險的項目又不敢做(為了作為日本特色的年金化的各種金融工具的基礎現金流來源,風險規避是必須的),所以日本的商業銀行傾向於大量投資由政府信用為擔保的日本本國國債、美國國債與其他固定收益的證券。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日本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多次「放水」「開印鈔機「效果都不好了:因為放水根本沒有放到企業里去,商業銀行並沒有積極擴大貸款規模,而是選擇了穩妥的投資選擇,即持有國債,結果就是央行放出去的水到頭來又回到了財政賬上。這一次的「安倍經濟學」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解決日本商業銀行貸款派生能力差的問題,不過這一次安倍「放水」比較徹底,包括負利率政策,加上日本國債發行的收緊,讓商業銀行體系的活力有所恢復,日本的大型跨國企業近兩年的年報比較好看。

3.結構性問題與錯失產業轉型時機。日本經濟的問題,很多人都談到了人口老齡化,當然老齡化是一個問題,但是並不是主要的問題,實際上日本的人均要素生產率甚至還處於穩步提高的狀態。日本經濟結構還是高度依賴於傳統製造業,比如汽車、電子元器件、鋼鐵、機械製造這些。但是20時機90年代互聯網這波大潮來的時候,日本正好是泡沫破裂的時期,由於剛才我講到的日本銀行體系的僵化,沒有能夠為新的互聯網時代的起步提供充足的投資。我個人認為,對日本來說,泡沫經濟破裂真不是時候。

4.經濟周期的問題。我認為日本經濟目前的情況,從某個角度來說是經濟的一個周期走向尾聲後長期沒有進入下一個周期的表現形式(個人看法)。

總的來說,我覺得日本式的經濟停滯應該說更多的和日本的財政金融領域有關,由於財政金融的問題傳導到實體經濟上的,讓日本在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前透支了太多投資。不過日本經濟基本面還是不錯的,從基礎設施、製成品的水平,核心技術來說都還是在世界上有競爭力,如果日本經濟走出了這個周期,有可能會有一些新的發展(比如安倍強調的未來日本經濟三大支柱產業:機器人、新能源、微電子)。

⑵ 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轉移到東南亞投資建廠,為何現在後悔了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而人口眾多也導致了勞動力資源充足。但是我國的勞動力比較廉價,十年前很多外資企業都在中國設立共產。日本也不例外,而日本現在大批企業都離開了中國。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轉移到東南亞投資建廠,為何現在後悔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東南亞投資建廠的成本太高了。在東南亞建廠需要花費大量的建設成本,而且在中國比較廉價的電,在東南亞反而成了稀缺品。中國已經實現了全國通電,而在東南亞好多地區沒有電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這是也日本企業後悔的重要原因。

⑶ 日本興起和衰落。

第一,對日本的獨占和政治改造。二戰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長達七年,保證日本領土的完整性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單一性,有利於日本長期穩定發展。美國還對日本進行了以民主、法制為基礎的政治改造。羅伯特

⑷ 中國盛行「陰謀論」:什麼「日本經濟衰落」都是

摘要:轉基因是一種新技術,但歷史上可能沒有哪一種新技術象轉基因這樣引發如此巨大的紛爭。尤其是在中國,科學在這個紛爭中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網易河北訊 轉基因是一種新技術,但歷史上可能沒有哪一種新技術象轉基因這樣引發如此巨大的紛爭。尤其是在中國,科學在這個紛爭中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美加等國家,雖然依然有紛爭,但已有大量種植,食品市場上也隨處可見。而在中國,各種謠傳和陰謀論依然盛行。

在美國,轉基因到底是什麼狀況,這樣的狀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民眾:質疑本是天性

動物會對陌生的事物充滿警惕。人雖然已經超越了通常所說的動物范疇,但「質疑新事物」這一本能依然或強或弱地保留著。從「鐵路驚龍脈」到「照相攝魂」再到「微波爐致癌」,都是這種天性的體現。到了轉基因,這種質疑展現到了極致。

與中國人相比,美國人新事物的接受要容易得多。比如對於國外已經很普遍的轉基因大豆,中國人會質疑「外國人壟斷了技術,陰謀控制中國糧食」;而對於水稻這種國外沒有成熟產品的轉基因,又擔心「國外都沒有,為什麼我們要做?」美國人則更容易傾向於「其他國家都還沒有做,我們做了搶得先機」。所以,多數美國人不會因為它是「新事物」而抗拒,而更願意根據「它是否為我們帶來好處」而去決定是否接受。

轉基因的安全是基於「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逐一評估轉基因操作所帶來的風險——如果每一步操作、每一個方面都沒有帶來額外的風險,就認為它的安全性跟相應的非轉基因產品一樣高。而這種風險評估是非常專業復雜的流程,需要由專業機構來完成。能夠接受這一理念是對轉基因的安全性質疑是否理性的關鍵。

在美國,能夠理解和接受這一理念的人比較多,所以對轉基因的質疑也就不象中國那麼多。有很多質疑本身也比較合理,比如「風險評估中還有某某問題沒有考慮到,不能排除某某的不確定性」,「這個轉基因品種帶來的特性價值有限,沒有必要」或者「對於環境影響的評估還不夠充分」等等。

當然,美國也同樣有「我不關心你進行了什麼研究,我就是認為它的安全性不確定」「沒有證明它絕對安全」這樣的質疑。不過這樣的聲音比較微弱,也得不到社會多數的贊同。

科學:普及產生理性

對新事物的抗拒是天性,不合理的天性只能通過人的理性來克服。而理性的產生,只能通過把對新事物的了解來實現。在中國,過去的十年中科普和宣傳轉基因的聲音非常微弱,「反轉」的聲音佔了主流。政府部門態度曖昧,科學家群體默不作聲,產業界還在萌芽階段,就更沒有動力去進行宣傳普及。

國是典型的市場運作。開發推廣農業新技術的公司有巨大的動力去宣傳轉基因技術帶來的好處。農業部(USDA)和FDA 這些機構也會積極地進行宣傳。而科學家群體也樂於向公眾發聲。在這樣的背景下,公眾很容易了解到轉基因的真實情況——謠言少了,盲目的質疑自然也就少了。

產業:市場才是根本

新技術在中國的應用往往是政府來推動的。政府撥款進行研究開發,然後再轉讓給企業。轉基因這種投資大、見效慢的新技術,一般都是要政府作為「國家戰略」才能獲得足夠的投入。這種體系很易導致研究與市場的脫節——拿經費完成課題交差,跟開發出產品賣給顧客,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理念。研究的目標不同,研究者的工作方式和態度也就不同。

開發轉基因產品這樣高度應用化的事情,美國基本上都由產業界來進行。企業投資開發,失敗了願賭服輸,成功了獲得巨額利潤。在中國,轉基因作為國家重點投資的項目,15年投資240億人民幣,被認為是「巨大的蛋糕」。平均到每年,其實還不到3億美元。而美國產業界一個公司的投入就經常比這高得多。比如蒙山都、先正達,近些年來的研發開銷每年在10億美元以上,巴斯夫也超過10億歐元。

這么巨大的投入集中使用,市場定位更清晰,開發目標更明確,自然能夠快速拿出優質的品種。中國的研究者為「自主研發得到兩個抗蟲水稻品種」而歡呼,而對這兩個品種本身因為缺乏吸引力而逐漸被淘汰卻諱莫如深。同一時期,國外的開發者已經把目光轉向了「新品種不僅要讓種植者得利,還要對消費者有吸引力」的品種。比如十幾年前,孟山都開發的一個抗病毒轉基因土豆,已經進入了商業化推廣,但最大的土豆客戶麥當勞覺得它帶來的好處小於人們對轉基因的疑慮,選擇了拒用,從而導致了這個轉基因品種退出歷史舞台。而最近進入到審批公示階段的一個新品種,「不變色從而減少農民收獲運輸中的損失,大大降低炸薯條中丙烯醯胺含量從而更健康」的轉基因土豆,就讓麥當勞難以拒絕。

簡單說來,美國的轉基因產業有更大的動力和能力去開發更好的產品,用產品帶來的好處去戰勝「萬一可能的風險」而產生的疑慮。

媒體:堅守職業素養

理論上,每個媒體人都會把「客觀獨立」當作自己的職業素養和工作信條。而在實際工作中,多數人都難免會帶入自己的態度。在轉基因的報道上,中國媒體的「態度和立場」往往明確到了無視職業素養的地步。在過去的十餘年中,多數媒體熱衷於報道轉基因的「負面新聞」,甚至是明顯的謠言。而大多數「負面新聞」,尤其是那些「某某科學家發現轉基因造成某某危害」的新聞,無一例外地,後來都被權威機構或者其他科學家批駁。但媒體在積極熱情地報道了開頭之後,卻對結局漠不關心。事實得不到澄清,謠言在反復傳播之後也就深入人心。

相比之下,美國的媒體就要嚴謹得多。尤其是主流媒體,基本上都能堅守職業素養。當一個「很抓眼球」的新聞出現,他們不僅會報道這個事件,采訪當事人,還會采訪能對這一事件發表專業評論的專業人士,以及相應的主管部門。如果事件有進展,尤其是對此前的事實有更正,他們會如實地跟進報道。比如德克薩斯州中部有牛因為牧草中含有氰化物而死亡,開始的時候以為是轉基因牧草,多個媒體紛紛報道了這一「驚人消息」。隨後被澄清不是轉基因牧草,而是雜交牧草,各媒體一般也做了跟進和澄清。而很多中國媒體在轉述最初的新聞之後,很多對後續進展視而不見。再加上網上「反轉控」們的反復炒作,這個轉基因躺著中槍的事件,就被許多人當成了轉基因的罪狀之一。

監管:嚴格帶來保證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轉基因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美國的轉基因產品不需要標注,如果是非轉基因,在「不產生誤導」的前提下可以自願標注——所謂的「不產生誤導」,是指可以說明產品沒有經過基因改造的事實,但用語不能讓消費者產生「非轉基因產品比轉基因產品優越」的認識。因為經過審批上市的轉基因產品,在安全和營養方面都跟相應的非轉基因產品一樣。如果讓消費者產生了這樣的印象,就是誤導了消費者,不符合科學事實,所以FDA不允許。

盡管美國的加工食品中估計有70%以上含有轉基因成分,而美國人的日常飲食中大量食用加工食品,但美國人對「轉基因產品」的感受並不深。甚至很多每天吃著各種加工食品的人,在說起轉基因的時候,也經常說「轉基因不天然,我不願意吃」。

對於絕大多數中國公眾來說,「不標注轉基因」是不可接受的事情,但美國人對此意見並不大。加州的37號提案要求「強制標注轉基因」,其實是在中國、歐洲和日本等國都在執行的做法,卻在加州的全民投票中被公眾否決。實際上,在這份提案公布初期,支持的比例超過了6成,提案者提出的「對轉基因食品的知情權」獲得了很大認同。反對派拿出了兩條理由:一是「知情權」在現行規定下也得到了保證,即「未標注的食品默認含有轉基因成分,需要非轉基因的人可以購買有機產品」;二是強制標注將使每個家庭每年的食品支出增加幾百美元。第一條理由顯而易見,第二條理由有獨立咨詢公司的評估報告,提案方也無法反駁。於是民意逆轉,這份提案被否決。

不管是37號提案的支持方還是反對方,對於「經過審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跟相應的非轉基因產品一樣安全」這一點,都沒有異議。所以,爭論的焦點,才變成「知情權」與「增加食品開支」的權衡——而多數人選擇了「每年少支出幾百美元」。

之所以雙方在安全性上沒有爭議,主要來自於嚴格的監管。雖然美國批准了最多的轉基因作物,但每一個批準的品種都經過了嚴格、規范和公開的審核。每一個產品的食用安全性評估和環境安全性評估,都公布在FDA網站上,除了專家審核,還有幾個月的時間收集公眾意見。公眾的質疑有充分表達的機會,申請材料無法回答的質疑還會被採納。所以,一旦通過,就不僅僅代表著專家和主管部門的意見,也代表著公眾的認可。

世界上沒有滴水不漏的監管。只要是人在管理,就難免有人鑽空子,有人違規。美國與轉基因監管相關的三個部門——農業部(USDA)、FDA和環保署(EPA),也經常會受到質疑。但是總體而言,他們的監管能讓多數民眾信服——有了這種信任,美國人對於轉基因安全性的疑慮,也就無法成為主流。

⑸ 日本經濟停滯後 日本國民的主要投資渠道是什麼

在當今的日本,老百姓投資創業的風氣並不是那麼濃。
多數日本人還是在做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要說那些離職創業的上班族,通常是有一定技能和職業資質的,比如:

行政書士(開辦,工商行政和投資創業方面的咨詢服務公司)
會計士和稅理士(會計事務所)
弁護士(律師事務所)
IT工程師(軟體技術承包公司)

沒有什麼技能的,通常是開「餐館」,加盟承包「24小時連鎖小超市」,開網吧,花店,咖啡店,拉麵店,回轉壽司店,盒飯店,水果店等。
會「電器維修」的可以開「舊貨在利用商店」將收購來的家電傢具維修後再出售。
或者從「歐美」「印度」等海外「進貨」做個人貿易,開網店什麼的。

⑹ 日本對中國的投資很大,如果日本完全撤資的話,中國和日本誰的損失大

沒有日本合作夥伴,我們可以找韓國,歐美。
沒有中國的市場和原料,僅靠東南亞,日本早晚沒落。

如今的國際舞台,你不走在別人前面,就被別人踩在腳下。

⑺ 日本在二戰後經濟由衰落到發達的原因拜託了各位 謝謝

內容提要]探究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原因,主要有美國的扶植,日本政府強有力的國家干預和領導,日本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精神的推動,日本傳統文化和教育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日本經濟發展 美國的扶植 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精神 傳統文化和教育 歷史上,日本憑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並發展起來,特別是二戰後的經濟復甦和繁榮。2001年10月第2版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第四章第二節關於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的原因中,教材把其闡述為以下幾點:第一,日本進行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第二,美國扶植日本;第三,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第四,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教材的闡述如蜻蜓點水式簡略,總有種言猶未盡之感,筆者認為有必要作更為具體而深刻地探究,讓歷史更為鮮活生動,讓學生更能深入問題的本質。 一、 美國的扶植政策。主要表現在: 第一,對日本的獨占和政治改造。二戰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長達七年,保證日本領土的完整性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單一性,有利於日本長期穩定發展。美國還對日本進行了以民主、法制為基礎的政治改造。羅伯特埃德爾斯坦和讓邁克爾保羅教授說:「為取得成功,就必須立即進行廣泛的體制改革,即創造性地打破阻礙日本經濟復甦或經濟增長的那些障礙。」①如解散財閥,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業中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財閥企業的一些封建性弊端,為企業間較為平等的競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領導崗位上。農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擴大農村市場,這使日本進入了一個比較純粹的資本主義社會。美國出於在遠東戰略的需要,還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國的「三權分立」原則對日本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政體進行改革。美國的這些措施為日本戰後走上和平建設,集中精力抓發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由於「冷戰」需要,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給予大力支持。美國放棄了對日本戰爭索賠,撤消了以拆遷日本軍事工業作為戰爭賠償的計劃。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國先後提出兩個新方案,對先前的「賠償方案」進行大幅度修改,將拆遷的工業設備減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乾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賠款。②戰後初期,美國給日本20多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並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鐵礦石等能源和原料。從而促進了戰後日本經濟的振興,並且美國「核保護傘」戰略大大節省了安全防務的費用。 第二、亞洲的兩場局部戰爭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特別是朝鮮戰爭,極大促進日本戰後經濟的復甦步伐。戰爭引起了「特需景氣」,侵朝美軍大量向日本廠商進行軍事訂貨和購買廉價勞務,使日本企業積存滯銷的1000-1500萬日元庫存產品一掃而空,並一舉改變了財政緊縮中苦苦掙扎的日本經濟被動局面。據統計,從戰爭爆發到1953年,這種特需收入為12.8億美元,廣義上的特需收入為23.8億美元。日本外匯儲備1949年僅為2億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億美元,三年內增長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匯收入中所佔比率到1953年達38.1%之多,20多萬人直接受益於特需生產,總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總計達36億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恢復,增加了勞動者的收入,帶動了有效需求的增長,而且為增加原料進口和先進技術進口,更新陳舊設備提供了有利條件。朝鮮戰爭的爆發及由此引起的國際局勢的變化,促進了日本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朝鮮戰爭賦予了日本實現擴大進出口上的機會,日本通常出口貿易顯著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總額增長為7400萬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創造了戰後日本月出口額的最高記錄。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額為5000萬美元,則下半年一下子躍升為8000萬美元。可以說朝鮮戰爭是日本經濟的回生妙葯。③ 二、日本政府強有力的國家干預和領導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推動,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 第一、政府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通過各種計劃,促進經濟的起飛。如鳩山內閣《經濟自衛五年計劃》,岸信介內閣的《新長期經濟計劃》,池田內閣的《國民經濟倍增計劃》。 第二、政府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指導、調節新型工業的發展。如先後通過《關於合成樹脂工業的育成》、《電子工業振興臨時措置法》、《合成橡膠製造事業特別措置法》,通過這些規劃的實施,不僅調整了產業結構,確立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向,而且使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和對國內經濟生活的調整達到了落實。當然重要的基礎產業,如果市場選擇它,那麼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對這些產業,政府在確認市場必定不去選擇,便以合適的方法選擇它們,由政府採用法律、金融稅制、中間組織協調利益手段的干預來補足。 第三、政府確定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經濟政策,實現從「貿易立國」至「技術立國」的轉變。日本國內市場狹窄,工業產品依靠大量出口,為此政府提出「貿易立國」的口號,出口貿易增長很快,1960年-1970年,日本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13.6%,而出口貿易平均每年增長16.9%。日本政府認為科技是國力的核心要素,適應新技術革命蓬勃興起的形勢提出「技術立國」的戰略思想。日本重視技術對國家發展的多方面作用,採取了從模仿到創新的經濟技術發展模式。據統計,從50年代至1977年,引進國外技術達2.9萬多項,然後根據本國的經濟特點和技術基礎加以改進、補充和發展,成為「日本化」的新技術。當然,許多人把經濟增長歸功於強大政府幹預,盡管有政府幹預,大部分時期日本的經濟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規律發展。據一項重要研究,經濟自由仍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④ 三、日本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精神的推動。 日本企業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許多大企業推行「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使職工利益與企業利益有機結合起來,職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職工報酬上的差距,使職工感到只有不斷競爭,不斷創新才能得到高報酬,從而具有壓力感。企業重視對職工的「感情投資」,主動協調勞資關系,培養職工「以廠為家」的敬業精神。這種「日本公司」模式有助於日本培養強大的工業能力。⑤企業管理者重視精神投資。正如索尼公司總經理盛田昭夫所說的「日本優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麼奧秘和秘訣。一個企業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種理論、計劃或政府政策。日本企業管理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與職員建立良好的關系,培養親如一家、唇齒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體員工同甘苦,共命運的企業。除日本之外,我還未發現有哪一個國家採用這套簡易的管理方法。實踐已經有力地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業管理者千方百計地培養同勞動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僅關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關心工人的生活;不僅關心工人個人,還關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結婚、病喪,更是企業「感情投資」的良機。例如,西武集團每年舉行獨特的擦皮鞋儀式,首先由高級職員為新職員擦皮鞋,然後是新職員為前輩擦皮鞋,總社和各分社社長都親臨這一隆重儀式,並由電視台通過衛星向全國轉播,以培養職工熱愛公司的精神,促進同事間的溝通。⑥日本的現代企業精神與日本傳統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有密切聯系。日本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不同於中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觀念,其家庭觀念的出發點是:家庭是一個經營單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國傳統的大家族關系和至今盛行的「裙帶風」,又可以比西方的結構更和諧、更密切、更團結,成為一種社會凝聚力。日本學者說:西方社會的單位是個人,由個人集合而成為國家,而日本的社會單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國家。⑦所以日本以「勞資一體」,「以企業為家」的宣傳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觀念轉變成了公司本位觀念,形成一種團結奮進的工作精神。 四、日本傳統文化和教育的積極影響。 第一、島國文化環境促進了日本的開放。二戰後的美軍佔領前,外族從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外族移入的情況,長期安定和相對封閉的環境,使日本人養成一種特殊的民族意識,在他們的觀念和感情中,異民族與日本民族有著鮮明的分界線,自然形成本民族的親和感與凝聚力,同時形成對外民族「內外有別」的心理,這種心理成為當今日本企業團結對外競爭的集團意識的基礎之一,也成為日本樂意吸收外國先進文化的文化,包括敵對國家的先進文化的心理基石。所以傳統日本文化是兼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並存性,是一種開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復和體。當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它總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⑧。 第二、輕思辯重實用的文化心理與有效吸收消化外來先進文化成果。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是重現實、重實用、重實踐,日本可以稱為世界先進文化最優秀的繼承者和實踐者。在近現代,日本人成功地吸收和消化了歐洲近現代科學技術,而且極迅速,極有成效。⑨ 第三、他們拒絕失敗,承認羞辱的態度深深根植於其心理中。日本公司文化輕易地容忍低回報,卻很難容忍徹底失敗。⑩而且在日本,一心向學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日本公司里,求學氛圍十分濃厚。 第四、日本教育體制是普及型教育體制。江戶時代的教育體制,已初顯義務教育的雛形,明治維新初年的全民義務教育就是以此為基礎。二戰後,日本政府把發展教育作為國策,在財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持實行小學和初中的義務教育,並免費為小學生和初中生提供餐點和教科書,1947年日本政府把義務教育增加了三年,每年要撥出國民生產總值的6%作為教育經費。這提高了國民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水平,為改善國民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政府重視培養人才,教育先行,並且做到人盡其才,學以致用。戰後日本經濟增長的60%,就是靠技術進步取得的。 綜上所述,二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創造奇跡,是由於其充分結合本國優越的歷史地理文化,並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從而創造更多的優勢來發展自己的結果。

希望採納

⑻ 為什麼近幾年日本的製造業漸漸沒落了

日本企業之潰敗,始於家電行業。

2009年,先鋒電子陷入經營困難,將Pioneer的品牌使用權出售給蘇寧電器。2016年,陷入巨額虧損的夏普賣身富士康。索尼也好不到哪去,在2008至2015年的8個財年裡,累計虧損1.15萬億日元(695億人民幣)。最慘的莫過於三洋,先變賣部分業務,又整體賣給松下,最後又被松下賣給了海爾和投資基金。

日本引以為傲的汽車產業,也不容樂觀。

2016年4月20日,日本第五大汽車製造商三菱汽車承認油耗造假。不到一個月內,日本第二大輕型汽車生產商鈴木汽車也承認燃效數據造假。就連稱霸全球的豐田,蟬聯4屆冠軍後,在2016年被大眾超越,讓出了全球銷售第一的寶座。

日本企業的集體潰敗,在「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亦見端倪。1996年,日本上榜企業多達99家,與美國並駕齊驅;2006年減少至70家;2016年僅剩52家,比20年前,銳減了近一半。

短短20年,日本企業經歷了什麼,為何呈現集體潰敗的趨勢?

高官無能,低層愚忠

最後說一點,日本的大企業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創業家族保持影響力的大企業,並不一定是家族企業,但創業家族在人事方面有決定權,比如豐田汽車,鈴木汽車,這種企業的強項是戰略決策速度快。也有軟肋,一旦決策錯誤可能導致致命傷。

另一類企業,就如東芝和夏普,其高層是從公司內部提拔上來的,每一屆總經理做3-4年,然後就換人,很難期待這些領導有什麼先見之明,因為他的責任和任務是在任期內少犯錯誤,所以,這一類企業的領導層通常沒有創新能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比起市場競爭,他們更擅長於在同事之間搞關系。

那為什麼大部分日本的大公司沒有落到東芝和夏普的地步呢?

應該說,很多公司也不同程度地遇到相同的問題,只是沒有暴露出來。另一方面,日本大企業的上層雖然無能,但其中層非常堅固,所以,最上層的領導像走馬燈似地換,短期看似乎並不影響其經營管理。

關於這一點,哈佛大學的杜維明教授有非常精典的觀察,他指出:「儒學在日本的發展不是孝道,而是忠君。」也就是,日本人可以不孝,但不能不忠。不能說日本社會完全是這樣,但有一定道理。忠誠是美德,但同時一個社會和一個企業要有修正領袖錯誤的能力,才能保證其可持續發展。否則,可能導致全軍覆沒。

⑼ 為什麼日本是全球最大債權國是因為日本國內的投資機會少嗎

現在世界第一債權國不是日本了,已經是我國。

⑽ 日本90年代的經濟衰落的原因

1,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

在日本歷史上,1985年是一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2,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3,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

(10)日本衰落投資擴展閱讀;

1,日本泡沫經濟的教訓;

第一,匯率的調整並不能阻止經濟的泡沫化,第二,尤其在CPI的穩定時期,我們更應該當心資產的泡沫化。

我們應處理好眼前的經濟繁榮與經濟的長期持續健康發展之間的關系。在我國當前反對加息的理由之一是,經濟過熱並非全局性的,所以加息有可能影響經濟繁榮。

2,日本泡沫經濟的背景;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當時美元匯率過高而造成大量貿易赤字,為此陷入困境的美國與其他四國發表共同聲明,宣布介入匯率市場。

此後,日元迅速升值。當時的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後的1美元兌120日元。由於匯率的劇烈變動,由美國國債組成的資產發生賬面虧損,因此大量資金為了躲避匯率風險而進入日本國內市場。

當時日本政府為了補貼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開始實行金融緩和政策,於是產生了過剩的流通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