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在中國存在過度投資的問題嗎
存在的
謝國忠:今年GDP2.2萬億美元並未改變過度投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 11:34 《財經時報》
扣除固定投資和消費中重復計算的部分,我們預測2005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為8萬億,佔GDP總量的47%。這個比例仍然相當高,證明中國存在投資過度
我們預測,2005年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將增長12%,以修正後的2004年GDP數據計算,將達到179060億人民幣(2.2萬億美元)。
以支出法計算的GDP數據也同樣需要調整。中國政府公布2004年以支出法計算的GDP,為142390億元,比生產法計算的數據高出4%。估計中國國家統計局將調高支出法計算的GDP數據,以便與生產法計算的GDP數據相匹配。
2005年中國GDP為2.2萬億美元是合理的,其中固定投資佔47%,消費佔47.5%,經常性項目盈餘佔5.5%。由此計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675美元。
但是此次調整並不能改變中國過度投資的事實。固定投資佔GDP總值的47%這一比例過高。微觀層面的生產能力過剩和較低的資本回報率,比宏觀的GDP數據更能反映投資過度的現狀。
需求總量被低估
我們預測2005年中國名義GDP將增長12%,以修正後的2004年數據計算,將達到179060億人民幣(或2.2萬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675美元。這與我們對微觀經濟實體的觀測一致。
下面我們將作一簡略分析,闡述為什麼2005年中國GDP達到2.2萬億美元是合理的。分析數據部分來自於官方統計,部分來自於對微觀經濟實體的調查。
為了有效說明,我們假設一個北京的計程車司機年收入3萬元,他(她)的配偶年收入1萬元。我們預計,這樣的三口之家每年可以有1萬元的剩餘,也就是說年均消費3萬元(人均年消費1萬元)。上述的收入水平已經略微高於城市人口收入的平均水平。
根據中國官方統計,2004年城市人口為5.428億,在過去的20年裡平均每年增長4.7%。假設以這個速度繼續增長,2005年中國城市人口將達到5.683億,基於剛才的假設,城市人口消費將達到5.7萬億元。
同樣根據官方統計,2004年中國農村人口為7.57億,消費總量23910億元,這個數字還是比較符合客觀事實的。我們預測的農村人年均消費為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即3333元,總量為24930億元。
基於我們以上分析,我們可推測2005年中國消費總量為8至8.2萬億元,較2004年的7.5萬億元增長10%是相當合理的。因此,中國需求總量被大幅度的低估。當然,我們無法證明中國消費總量確實遠遠大於公布的數據。
今年GDP2.2萬億美元
無法准確描述是因為目前中國有兩種固定資產投資的計算方法:基於支出法計算得出固定資產形成總值(GFCF),比國家統計局每季度公布的固定資產投資(FAI)要低。
兩種方法關鍵區別在於投資交易成本(比如資產購置成本就只計算在FAI指標內,而不算在GFCF指標里)。另一方面,GFCF是理論上的固定資本形成凈值,FAI則不是。
從2002年起,中國這兩個指標的差異就逐漸擴大。2004年,GFCF是62350億人民幣,FAI是70480億人民幣。FAI的大部分數據都是由國有企業統計得出的,而許多政府官員和國有企業職工將個人的消費報銷,轉換成了投資項目。
單憑經驗,至少要將FAI數據中的10%剔除才能接近實際情況。而這10%應該計算在消費項目中。我們預計,2005年中國統計局將公布FAI數據為8.8萬億人民幣,如果剔除應計作消費的10%,GFCF應為8萬億人民幣。
預計2005年,中國政府將公布的經常性項目盈餘為1300億美元,或者1.1萬億人民幣。貿易盈餘為1000億美元,或8100億人民幣。
總的來說,我們預測中國2005年基於消費的GDP是17至17.2萬億人民幣(或2.1萬億美元),而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為17.9萬億人民幣(2.2萬億美元)。考慮到數據的可靠性,兩者之間的差額並不大。另外,通過分析,我們認為第三產業在GDP所佔份額並沒有被低估。事實上,如果沒有太大改變的話,2005年中國GDP是2.2萬億美元是個相對樂觀的估計。
未改變過度投資
根據這樣的預測,中國2005年GDP總值為17至17.2萬億人民幣,其中固定投資為8萬億,約佔GDP總值的47%。盡管這個比例與調整之前相比看起來小了很多,但仍然十分龐大。這也充分說明,中國明顯存在過度投資的現象。
另外,過度投資是一個微觀現象。正是由於微觀層面的生產能力過剩和較低的資本回報率,我們才深入分析宏觀數據,斷定中國過度投資。修正宏觀數據,並不能改變微觀層面的現實。
我們認為,在中國金融系統中,如果不創造不良資產,固定資產投資決不能保持在35%以上。47%與35%之間的差額是2500億美元,這就說明在統計上,中國需要將2500億美元的投資轉成消費。
我們相信,迅速提高消費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批准個人擁有國有資產。目前中國政府以國有企業、土地和礦產資源的形式擁有國有資產。據我們估計,如果政府能夠將這些資產股份化,分給中國老百姓,可以增加5%的消費量,也就是1000億美元,這可以解決中國一半的結構性失衡。
同時,中國也需要削減醫療和教育系統的隨意開支。醫療和教育都是國有壟斷機構,通常會利用其地位而增加隨意的開支。因此醫療和教育系統的不確定性開支是阻礙消費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這兩個市場中引入私有化和競爭有利於提高GDP中的消費份額,可以解決中國另外1500億美元的結構性失衡問題。
(作者為摩根士丹利亞太首席經濟學家)
2. 為什麼投資過度容易引起通貨膨脹
基本概念
通貨膨脹(Inflation)一般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持續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供遠小於求】。
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學中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之市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前者用於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後者用於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徵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
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不變,而紙幣發行量超過了金銀貨幣量的一倍,單位紙幣就只能代表單位金銀貨幣價值量的1/2,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紙幣來計量物價,物價就上漲了一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貶值。此時,流通中的紙幣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增加了一倍,這就是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主要是指價格和工資的普遍上漲。
通貨膨脹之反義為通貨緊縮。無通貨膨脹或極低度通貨膨脹稱之為穩定性物價。
(在若干場合中,通貨膨脹一詞意為提高貨幣供給,此舉有時會造成物價上漲。若干(奧地利學派)學者依舊使用通貨膨脹一詞形容此種情況,而非物價上漲本身。因之,若干觀察家將美國1920年代的情況稱之為「通貨膨脹」,即使當時的物價完全沒有上漲。以下所述,除非特別指明,否則「通貨膨脹」一詞意指一般性的物價上漲。)
通貨膨脹,是指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全面、持續上漲的物價上漲的現象。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現因素
穩定的小幅度通貨膨脹的其中一個影響是難以重新談判降價,特別是對薪資與合約而言更是如此。所以物價若緩步上漲,則相關的價格便較易於調整。烽火獵聘總經理認為有多種物價會「滯留降價」,但悄悄上漲。所以零通貨膨脹(物價維持平準)的效應會以降低價格、盈利、與雇員數的方式影響到其他方面。所以,若干公司的執行部門視溫和的通貨膨脹為「潤滑商業巨輪」。追求完完全全的價格穩定會帶來極具毀滅性的通貨緊縮(物價持續降低),將導致破產與經濟衰退(甚至經濟蕭條)。
金融體系視通貨膨脹之「潛在風險」為高於儲蓄累積財富的基本投資誘因。換句話說,通貨膨脹就是市場對金錢的時間價值之措辭。也就是說,因為今天的一元較明年的一元更具價值,所以未來的資本價值在經濟學上有所扣減。此種觀點視通貨膨脹為對未來資本價值的不確定性。
對低階層者而言,通貨膨脹通常會提高由經濟活動之前的貼現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通貨膨脹通常導因於政府提高貨幣供給政策。政府對通貨膨脹的所能進行的影響是對停滯的資金課稅。通貨膨脹升高時,政府提高對停滯的資金的稅負以刺激消費與借支,於提高了資金的流動速度,又增強了通貨膨脹,形成惡性循環。在極端的情形下會形成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
國際貿易:若國內通貨膨脹率較低,遭削減的貿易余額會破壞固定匯率。
鞋底成本:因為現金的價值在通貨膨脹時會萎縮,在通貨膨脹時期人們因此會傾向持有較少的現金。此詞表示真實的成本會更經常流向銀行。(鞋底成本一詞是句玩笑話,意指因走到銀行而磨損鞋底所產生的成本。)
菜單成本:商號須更勤於改變產品價格。此詞表示餐廳用於改印菜單所需的成本。
惡性通貨膨脹:若通貨膨脹升高的程度失去控制,會干擾到正常的經濟活動,損害供給能力。
在一經濟體中,會有若幹部門編入通貨膨脹指數,而若幹部門沒有,通貨膨脹行為會自未編入的部門向編入的部門重新分配。在影響幅度小時,這屬於一種政策性的選擇,不對儲蓄而對變現優先權與手頭資金課稅。若影響超出一定幅度時,則其效應歪曲,成為個人「對通貨膨脹的投資」,也就是鼓勵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
因為以上打擊通貨膨脹的理由都高於打擊其預期行為與打擊持有大量資金所需的小幅影響,大部分的中央銀行顧及物價穩定性,都以可見但極低的通貨膨脹為目標。
3. 過度投資的形成原因
委託代理所帶來的經營者偏離所有者財務目標,所有者財務監督不力而形成的 在兩權分離的現代企業制度下,經營者追求自己的私人目標(比如閑暇、個人帝國、迴避風險、高獎金),這會偏離所有者的財務目標,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代理沖突不可避免。例如,經理人不像他們在最佳時期付出那麼多努力。Jensen認為經理人可能使用自由現金流量來進行符合其自身最大利益的負NPV項目,因為他們能從控制更多資產中獲得私人利益(比如安插自己的親屬、在工程承包方選擇中尋租、在物資采購中收受回扣等)。 經營者對投資的未來前景過於自信而造成的盲目投資 一些經理的性格特質屬於過度自信型,對宏觀經濟和行業前景過於樂觀,在決策中好大喜功,決策民主化、程序化和科學性不夠,造成「跟風型」投資泛濫。郝穎等(2005)基於行為金融視角,對我國上市公司高管人員過度自信的現實表現及其與企業投資決策的關系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研究表明:第一,在實施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中,四分之一左右的高管人員具有過度自信行為特徵;第二,同適度自信行為相比,高管人員過度自信行為不僅與投資水平顯著正相關,而且投資的現金流敏感性更高;第三,過度自信高管人員投資的現金流敏感性隨股權融資數量的減少而上升;第四,在我國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權安排和治理結構下,過度自信高管人員在公司投資決策中更有可能引發配置效率低下的過度投資行為。 所有者財務考核和激勵不當而帶來的投資規模偏好 在我國企業的當期績效評價和激勵中,凈利潤的絕對數使用頻率很高,這就使得一些經理為了個人效用原因投資熱情高漲,項目真實報酬率是否低於股東要求的報酬率無所謂,只要其大於零就能有效增加凈利潤,就會增加經理的個人效用。
企業過度投資帶來的危害,既浪費了股東可貴的資本,又損害了企業的價值,導致企業業績滑坡。
4. 怎麼勸告同事不要過度投資
我會跟同事說,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框里,所以一定要把錢合理的運用上,不能把所有錢都用來投資,那麼接下來如果投資失敗的話,那麼自己該吃什麼喝什麼,所以一定要多想想後路。
5. 什麼是投資過度
投資過度,看似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其實它包含了好幾種情況,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在不成熟的投資條件下沒有投下比較合理的數目,大大超過了理性投資所應投的數目。
6. 過度投資的治理對策
優化經理獎懲機制 經理受投資者委託經營管理公司,掌握了公司資產的控制權。企業收益與經理的努力程度相關,在同等條件下,經理越努力,企業收益越好。公司必須設計激勵機制,盡量使經理的目標和股東的目標趨於一致,要達到這樣一種激勵效果:經理越努力工作,經理和股東的收益越高。也就是說,激勵機制要弱化經理的自利動機,經理以公司價值最大化為導向得到大於以私人收益為導向的收益,同時股東的收益也相應提高。所有者與經理人利益一致和集中所有權的監督可以緩和主要利益相關人的利益沖突,從而防止過度投資。經理薪酬必須與企業績效掛鉤,同時讓經理可以分享企業的剩餘收益。我國出台的《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為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提供了指南。已經有一些公司為高層管理人員提供了股權激勵。 懲罰是負面激勵,能督促經理盡量少犯錯。經理上任之初,要求他提交責任保證金。任期屆滿,根據經理履行契約和整個宏觀經濟環境的情況,如數退還或者扣除一定比例的保證金。
對於經理的獎懲,以正面激勵為主,負面激勵為輔。有關經理獎懲信息要在媒體上發布,讓投資者知曉經理的能力和履約情況。這也是對經理的一種輿論監督,可以形成聲譽效應。如果上市公司都將公司業績和經理獎懲信息向社會發布,慢慢就形成了一種聲譽機制來監督經理們的行為。 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 要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抑制過度投資,必須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Richardson(2006)使用美國1998-2002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治理結構有效地減少了過度投資,其中具有獨立董事的大公司經理較少可能過度投資。
減持國有股,改變「一股獨大」局面。一方面從競爭性行業全面撤出;另一方面引進戰略機構投資者,稀釋國有股比例。股權過於集中的局面,可以通過大力培養機構投資者來改變。機構投資者有動力也有能力來監督公司的經營管理。優化股權結構,改組董事會,從而改變大股東控制公司的局面,抑制過度投資行為。
董事會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機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決不能忽視董事會建設。董事會不能成為大股東會。吸收美國經驗,董事會應以外部董事為主。我國上市公司要求實行獨立董事制度,在上市公司董事會中要求1/3以上的獨立董事。實踐上,上市公司在形式上滿足了這一規定,但獨立董事沒有真正「獨立」,也沒有真正「懂事」。要「獨立」,必須從董事提名開始;要「懂事」,就必須重視董事資格。董事會中要專門設立獨立的董事提名委員會,負責董事的提名。獨立董事的資格認定可以考慮建立董事資格認證制度。獨立董事的薪酬也是一個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獨立董事從上市公司領薪酬,同時要監督公司經營,這容易導致監督失效。監管機構可以考慮成立獨立董事薪酬基金,由每家上市公司按一定辦法繳納,使獨立董事不直接從上市公司領報酬,有助於監督功能的發揮。獨立董事執行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後,還可以考慮提高報酬。「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獨立董事報酬升高,可以讓其不再當掛牌董事,而真正承擔獨立董事職責。
對於項目是否能夠上馬,涉及到財務、法律、市場、戰略等各個方面,作為外部人的獨立董事不可能是全能型的專家,但他(她)可以藉助專家的力量(比如聘請專業事務所人員進行篩選)進行決策,對過度投資進行有效遏制。 發展資本市場,創新融資工具 融資約束是過度投資的一個原因。發展資本市場,創新融資工具,減輕融資限制,從而抑制過度投資。
要降低上市門檻,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績優公司上市。同時,也要制定辦法讓業績惡化的公司及時退市,這是對業績惡化公司的一種懲罰,也是對其它公司的警示。
負債可以有效遏制過度投資。Jensen(1986)提出了「負債控制假說」,他認為負債是股息的替代品,可以減少經理控制的自由現金流量而減少代理成本。然而,我國銀行貸款對公司約束不「硬」,債券市場也不發達,特別是公司債券才剛剛起步,使得負債的治理效應大打折扣。我國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造雖基本完成,但完全市場化經營還有待時日,貸款的硬約束要逐步推進。國家應該在發展公司債券市場上下更多的功夫,從而改變資本市場股票重、債券輕的畸形結構。 強化信息披露,提高公司透明度 信息不對稱使資本成本升高,從而導致公司管理者不願分配剩餘現金,寧願留在公司甚至過度投資;信息不對稱也使投資者處於信息劣勢,監督成本升高,加劇了管理者的過度投資傾向。因而,強化公司的信息披露,提高公司透明度,可以抑制公司的過度投資行為。
政府監管機構一方面要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強監管,督促上市公司真實、及時、完整地披露公司信息。信息披露一定要真實,對虛假披露、欺詐投資者的行為要嚴肅查處。信息不及時披露,就失去了實效性,等於無效披露。信息披露不完整,容易引起誤解,誤導投資者行為。
公司披露的信息還要讓投資者容易獲得。這就要求公司披露信息的承載體要多樣化,報紙、網站等媒體充分利用起來。
公司信息充分披露,對外界透明度高,信息不對稱程度低,投資者監督成本下降,投資者監督的積極性就會上升。這樣,投資者可以選擇優質公司注入資金,也可以糾正管理者的一些非理性行為。 健全法律制度,加大執法力度 投資者權益得到有力的保障,投資者利益被侵害的危險降低,投資者信心提高,資本市場就能吸引更多的投資。法律是保護投資者權益有力的武器。投資者權益受保護程度越好,公司價值就越高。公司應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平等、公正地對待所有股東。針對經理層損害公司和股東價值的自利動機以及大股東侵佔中小股東利益的動機,法律應制定規則予以防範和打擊,從而抑制過度投資。
當股東認為利益受經理行為損害,法律可以賦予股東賠償要求權,舉證責任在經理方。而廣大中小股東的利益被大股東侵佔,可以允許中小股東通過集體訴訟和委託訴訟來維權。我國已經把大股東占款問題寫入刑法,明確表明大股東占款是犯罪行為,這是法律保護上市公司權益的一把利劍。
立法重要,執法更重要。依法辦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即使發現違法懲處的概率較低,只要懲處嚴厲,違法違規成本很高,也能殺一儆百,有效減少違法違規行為。
我國企業是否存在過度投資問題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組(2004)指出,投資效率的下降,尤其是投資收益低於投資成本,表明社會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度投資。
唐雪松、周曉蘇和馬如靜(2007)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2000—2002年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存在過度投資行為,並且同時也證明了現金股利和舉借債務是過度投資行為的有效制約機制。
李增福、唐春陽對滬深838家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1998—2002年的5年間,滬深全部上市公司資本性投資的年平均增幅為18.743%,而同期上市公司的EVA則表明,上市公司作為一個整體,不僅沒有為股東創造任何價值,反而在毀滅價值。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企業存在過度投資行為。那麼,過度投資行為與公司財務指標有什麼關聯性呢?以及如何選擇財務指標來抑制企業的這種過度投資行為呢?
三、傳統財務指標與過度投資之間的聯系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數企業開始意識到,就算是合理的效益最大化制度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這是因為效益最大化裡面主要指標的數據來源都是基於企業財務報表,而企業財務報表反映的又僅僅是發生成本,而沒有考慮到股東投資的機會成本。這樣容易造成公司管理層的短期行為,而忽視企業的長期發展。具體體現在片面追求企業規模和利潤從而導致企業過度投資和過度生產的一種不良現象。
7. 投資者為什麼容易出現過度交易
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投資者入市的目的是抱著賺錢的態度,急切的希望發財,
另一方面和證券公司有關,證券公司是鼓勵投資者進行過度交易的,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夠賺到更多的傭金,而傭金是證券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8. 財務管理投資不足和投資過度怎麼理解
投資不足:指的是放棄凈現值為正的項目而損害債權人利益進而降低企業價值的現象。
過度投資:指的是投資於不盈利項目或者是高風險項目而產生的損害股東以及債權人利益而降低企業價值的現象,過度投資會損害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這點需要注意。 發生過度投資主要有兩個情形:經營者和股東之間利益沖突,經營者自利行為會產生過度投資問題;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矛盾沖突,經理代表股東利益會採納成功率低甚至凈現值為負的高風險項目,從而產生過度投資。
理解以上名詞,主要是理解代理理論,企業產生財務困境的時候,更容易發生債務代理成本,產生過度投資或者投資不足的現象。
9. 過度投資的避免因素分析
行業生產能力過剩現象來自於該行業的企業投資過度.過度投資與技術競爭、環境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誘引眾多的競爭對手在同一時間競相投齎。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必須審慎地研究這些相關因素。 規模經濟
在許多行業生產能力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取得較好的效益。規模經濟效益促使企業競相擴張能力導致行業生產能力過剩。如果技術進步促使規模經濟效益更加顯著,能力過剩將隨之加劇。例如遠洋航運業,技術進步使得最低運營成本油輪的容量從五十年代的5萬噸發展到七十年代的30萬噸,為降低營運成本,數千家遠洋航運公司紛紛擴大油輪噸位,最終導致遠洋航運能力過剩。
技術變化
一項降低成本的新技術一旦問世,各企業競相投資,新技術生產能力迅速擴張過剩,直到把使用舊技術的企業排擠出去。對新技術的過度投資還會造成產品價格下跌使得淘汰過程更加激烈。例如在六十年代末,隨著一項甲醇低壓生產工藝問世,每加侖甲醇價格從1970年的27美分跣到10美分,1969年美國有16家甲酵工廠,到1973年半數工廠破產倒閉
熟練技術
一個企業生產某產品愈多,經驗愈豐富,技術愈熟練,該企業就享有熟練技術優勢。這類企業總是想盡早擴大投資,像持熬練技術優勢。例如電子存儲器行業,日本廠商就是為擴大熟練技術優勢,大量投資,擴充能力,導致行業能力過剩。 能力份額
在一些行業,例如航空運輸業,顧客對某公司的需求取決於該公司的能力份額.,在國外,一家擁有較多航班的航空公司通常佔有較高比鍘的市場份額,並控制航運價格。這就促使各公司增加客機,增加航班,如果所有的公司都這樣做,無疑是自相毀滅。
設施新舊
顧客往往欣賞更新。如在旅館業顧客對現代化設施的偏好刺激各旅館業業主建現代化的豪華太旅館,暇旅館則陷入顧客日減、空房率日增的困境
新企業進入
新企業的大量湧入是行業生產能力過剩的重要原因。如日本企業的進入造成了美國動態隨機自動存儲器行業能力過剩。新的非成員國石油公司的投產使得石油輸出國組織進退兩難。為了進入市場,新企業比老企業具有.更強烈的投資沖動。如果過度投資造成價格大戰,行業衰退,則新企業損失的是其新增投資。老企業則不僅是新增投資,而且包括現有生產能力。
隱匿投資意向
企業之間彼此不了解投資動向,構成了一種潛在的危機:許多企業在同一個時間對同一個領域投資。雖然企業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公布自己的投資意向,但許多企業更願秘而不宣。例如房地產開發業,開發公司一般不公布開發計劃,而悄悄地購地,以避免土地價格上漲。結果往往是數家公司在同一地段建造同樣的樓房,一旦購地結束,開發計劃公諸於世,誰也不願停下來,勢必造成投資過度。
投資期望膨脹
企業對某行業投資的樂觀情緒互相影響,造成投資期望膨脹。一個企業介意短期的能力過剩。如在半導體行業,日本企業從長期盈刺觀念出發,甘願忍受暫時的損失,對該行業進行太規模投資。相反,熱衷於短期盈利的企業則不會對暫時生產能力過剩的領域投資。 稅收的變化和銀行利率的下降會明顯刺激投資增加。籌資成本和稅收的下降有和j於新投資的形成,但損害現有企業的利益。因為在籌資成本和稅收下降的情況下,現有周定資產價值將下降。
政府的資助和限制。為了維持就業水平和促進主導產業的發展,政府往往資助某些行業的新增投資。倒如政府資助造船業,把低成本大容量油輪推向市場。與此相應,政府也會對某些行業實行限制政策。
投資決策往往面臨兩難選擇:如果一個企業沒有投資,而競爭對手投了資,則該企業失去了一次機會;如果大家都同時投資,又會造成全行業的衰退.因此,企業在投資決策時必須全面權衡各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