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經濟不好國債會怎麼樣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經濟不好國債會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1-04-09 08:18:22

㈠ 經濟危機會對國債帶來較大的影響嗎

樊綱:全球金融風暴會引起世界經濟大危機,但不一定有大蕭條

在10月13日舉行的高交會資本市場高峰論壇上,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著名經濟學家樊綱表示,這次全球金融風暴會引起世界經濟的大危機,但不一定有大蕭條。

樊綱認為,目前的金融危機問題非常大,應該說比1929年的危機要深、要重,波及面要廣。這樣一種金融危機一定會產生經濟危機、經濟衰退。不過在危機是否會導致大蕭條的問題上,樊綱還是持較為樂觀的觀點,認為大蕭條不一定會出現。原因是相比1929年那一次,現在有了宏觀經濟學,有了宏觀調控。幾十年來人們也是因為有了宏觀政策、有了宏觀調控,才能一直避免發生一些大危機。這次各國中央銀行、各國政府深知不幹預的後果,聯手救市,也是人類智慧的發展。

談及此次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樊綱表示,「金融上直接的影響比較小,但會間接影響我國的出口、外匯市場。」他指出,我們在世界金融市場上沒有買真正意義上的壞賬,像買雷曼的會有一些,但是相對來講較少,直接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美國實體經濟進一步衰退,而且是世界三大主要經濟體同時衰退,會對我們的出口和外匯市場產生不利的影響。三大經濟體的衰退,將間接影響到亞太出口國,同時世界經濟不景氣的預期使得資源價格在下跌,資源產出國也有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開始到了要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的時候了,應根據新的形勢、新的供求關系,把擴大內需當作下一階段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

㈡ 購買國債對經濟有哪些影響

1.國債對經濟發展速度的調節效應
在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經濟發展處於「疲軟」狀態時,發行國債可以動員社會閑置資金參與經濟建設,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在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經濟發展處於「過熱」狀態時,發行國債又可以回籠流通中的貨幣資金,起到收縮社會總需求、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國債對社會總需求的雙向調節效應,是稅收等其他手段所難以替代的。
2.國債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節效應
社會經濟結構協調是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由於發行國債是非政府財力向政府財力轉化,它在增加政府投資能力的同時,會減弱非政府渠道的投資能力。這種投資主體的轉化,意味著投資結構的轉變,即由政府負責的社會公益設施、基礎設施及重點建設設施的比重必然加大,而由企業及個人的一般性產業投資比重則相對降低,表現在國民經濟結構中,會引起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產業、基礎產業與加工產業等的比例結構的相應變化。
3.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調節效應
一般認為,政府發行國債只是貨幣購買力從認購者向政府轉移,對流通中的貨幣量沒有影響。實際上,國債對貨幣流通量是否產生影響,還要取決於它的認購者、認購國債的資金來源及其中央銀行貨幣發行的關系。這可能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1)居民購買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居民購買國債的資金主要是手持現金和儲蓄存款。從資金運動的角度看,居民購買國債表現為居民手持現金和銀行儲蓄存款減少,財政財力增加,中央銀行的財政性存款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央行將財政性存款安排了商業銀行貸款,則可能引起貨幣流通量的增加;如果央行將其專供財政使用,則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甚至會因商業銀行儲蓄存款減少,相應的派生存款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也相對減少:如果國家實行財政、貨幣「雙緊」政策,將國債扣留國庫不用,則會使流通中的貨幣量絕對減少。
(2)企業購買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企業購買國債是企業資金向財政資金的轉化。如果企業用閑置不用的資金購買國債,這種轉化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如果企業用生產或消費的資金購買國債,則可能增加其對銀行的貸款需求,商業銀行貸款增加,如果沒有引起央行的貨幣發行,則對流通中的貨幣量影響也不大,如果商業銀行自身難以滿足企業貸款需求,並且不得不因此而增加其對央行的借款,央行又不得不以貨幣發行來擴大資金來源,滿足商業銀行的借款需求時,則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
(3)商業銀行認購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在國債由商業銀行認購的情況下,如果商業銀行正常的資金來源充裕,或能以壓縮其他貸款需求來滿足政府財政的需求,都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如果商業銀行原來的資金來源和運用缺乏調節餘地,則只能通過向央行申請貸款來滿足購買國債所擴大的資金運用,這可能成為央行增加貨幣發行的誘因,也可能使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加;如果央行並未因此而發行貨幣,則流通中的貨幣量也不會發生變化。

㈢ 國債收益率是怎樣影響經濟的

一個國家沒錢花要借錢,就要發行國債。然後賣出去。

比如我是西班牙政府。我發行100元紙幣的國債,把這張100元的國債賣出去拿到錢來用。

以後再用100元把這張國債債券買回來,就算是還債了,當然,我賣出這100塊的國債當然不可能賣到100塊。因為買這張國債債券的人需要從中獲利。

假如我賣99元,那麼買這張國債的人在我還給他100元回購這張100塊債券的時候,就能賺取1塊錢。這1塊錢就叫作"國債收益",而用1元去除以99元。就可以得出"國債收益率"了。而一個政府(或是金融機構)信譽不好。

也就是說如果他發行國債,人們覺得他以後可能還不起這些國債。那麼買這種國債的人就會少,比如現在的希臘。因為人們都認為希臘以後極有可能還不起這些國債。買這些國債的人就會承擔很大的風險,買的人就會少,而希望政府為了能借到錢。沒辦法只好把100塊的國債債券低價賣出。

比如現在,希臘100塊的債券只賣80元左右,而買這些債券的人如果以後得到希臘政府的還款。每還100元,國債買入人在那個時候就賺了20元左右。這樣算來20/80。大概就是25%的利潤。意思就是說這樣的希臘國債的收益利為25%。

㈣ 巨額的國債對經濟又起到了什麼影響

國債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它是政府對公眾的債務,或者公眾對政府的債權。〔1〕它是政府運用信用形式等籌集資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國債的發行,一方面能增加財政收入,影響財政收支,屬於財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對包括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的擴張和緊縮,起著重要作用。國債對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為社會經濟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其中有不同的經濟主體,有不同的經濟內容,有不同的經濟現象。因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
一、國債對經濟影響
(一)國債對財政收支的影響
政府行使其職能,必須有一定的財政支出。一般來說,政府的主要收入來自稅收,當政府稅收剛好等於或者大於其財政支出時,政府無赤字或有盈餘;當稅收小於支出時,政府赤字就產生。因此,為了追加收入,彌補財政缺口,政府便發行國債。籌集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將其使用權轉移到國家手中。根據乘數效應,在今後年度,必將引至國民經濟的大幅度增長。
(二)國債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政府發行國債,當中央銀行承購國債,會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這部分存款用於政府各項支出,撥給社會上的部門企業和個人時,其賬戶所在的商業銀行的存款就會相應增加,其結果就是貨幣供給量大大地增加。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擴張社會貨幣供給量。如果社會正好處於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的狀況,那麼很容易造成很嚴重的通貨膨脹,所以我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直接承購政府債券。在現代銀行制度下,這是中央銀行創造貨幣的機制。而商業銀行又具備擴張信用和創造派生存款的機制,它表明商業銀行雖然不能創造貨幣,卻能夠在中央銀行放出貨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張信用規模。於是中央銀行在承購國債時,擴大的貨幣供給不僅僅是國債本身,而可能是擴大的許多倍。按照存款准備金制度,當財政向社會有關方面進行撥款後,商業銀行的社會存款將會增加。於是,其中一部分作為准備金繳存中央銀行,另一部分可用來發放存款。存款的結果又使得社會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如此循環進行,使得信用擴張。當商業銀行動用超額准備金購買債券,沒有減少社會存款,貨幣供給沒有減少,而銀行購買債券,政府運用資金,會擴張貨幣供給。國債的流通對貨幣供給也有一定的影響,當企業或者個人等非銀行部門把國債轉讓給商業銀行,非銀行部門的存款就會增加,即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投放出來,貨幣供給量增加。當商業銀行將手中的國債轉讓給中央銀行時,商業銀行在中央的超額准備金將增加,這筆資金隨時可以投放出去,擴大貨幣攻擊量。因此,中央銀行買賣債券可以控制貨幣供給。
(三)國債對投資行為的影響
首先政府發行國債以後,如果將籌集的資金進行投資性支出,就直接擴大了政府的投資規模。實踐中,很多國家的債務收入都是用來作為擴大政府投資的;在另一方面,政府債券能影響資金市場的利率,而當利率升高時會引起投資支出的減少。因為人們的成本提高了。相反,當利率降低的時候,投資就會增加。國債同時對消費產生影響。政府舉借國債增加了政府現實可用的資源,如果這些擴大的收入來源被用於各種消費開支,那麼國債的直接效應就是增加政府消費。但從個人角度來看,國債使得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減少,從而使家庭或個人的消費減少。
(四)國債對總供給的影響
不管外債還是內債,如果能夠有效運用,投入生產過程,就能促進生產發展擴大未來的社會支出,從而擴大社會供給量。在舉借外債的時候也可以增加國內市場的供給。政府通過外債的發行,擁有了以外匯形式的貨幣購買力。政府可以進口緊缺的商品物資,從而增加社會供給量。國債還可以影響社會總需求。它是通過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來表現的。如果國債運行擴大了某經濟主體的投資或者消費,又沒有減少其他主體的投資和消費,那麼社會總需求就會增加。
二、國債在經濟中的其他作用
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債除具有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等基本功能之外,還具有以下幾方面重要作用:
(一)形成市場基準利率
利率是整個金融市場的核心價格,對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等市場上金融工具的定價均產生重要影響。國債是一種收入穩定、風險極低的投資工具,這一特性使得國債利率處於整個利率體系的核心環節,成為其他金融工具定價的基礎。國債的發行與交易有助於形成市場基準利率。國債的發行將影響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求狀況,從而引起利率的升降。在國債市場充分發展的條件下,某種期限國債發行時的票面利率就代表當時市場利率的預期水平,而國債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價格的變化又能夠及時地反映出市場對未來利率預期的變化。
(二)作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的結合點
首先,擴大國債的發行規模是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1998年8月為保證經濟增長率達到8%而增發2700億元特種國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次,國債,特別是短期國債是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唯一合適的工具。國債的總量、結構對公開市場操作的效果有重要的影響。如果國債規模過小,央行在公開市場上的操作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能力就非常有限,不足以使利率水平的變化達到央行的要求;如果國債品種單一,持有者結構不合理,中小投資者持有國債比例過大,公開市場操作就很難進行。
(三)作為機構投資者短期融資的工具
國債的信用風險極低,機構投資者之間可以利用國債這種信譽度最高的標准化證券進行回購交易來達到調節短期資金的餘缺、套期保值和加強資產管理的目的。

㈤ 為什麼經濟不景氣,國債的收益率卻越高

歐洲各國政府都有著巨額赤字,必須不斷借款。而經濟不景氣導致稅收下降,政府償還債務能力因此不斷下滑。同時國債收益率高導致政府融資成本大幅提高(因為它要支付的利息變高)。當收益率高於某一水平時,政府已經不可能從市場借錢,於是得轉向各種跨國組織尋求幫助。條件則是嚴厲的財政緊縮等等。所以對於政府而言這肯定是壞事。而對投資者來說,雖然表面上看債券收益率增高似乎是好事,但隱含的卻是市場對政府違約的擔憂。遠的不說,希臘今年債務重組,使債券持有人「自願」損失70%的債券凈值,同時觸發了希臘主權債務的信用違約掉期合約。這個可以說是前車之鑒,很難說將來會不會發生相同或者更壞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的債券收益率能夠掉到零以下。

㈥ 如果國內發生經濟危機,購買的國債是否會有損失

國債沒有兌付風險,就跟你把錢存在銀行一樣安全,甚至還要安全一些;即使發生經濟危機,例如美國的次貸危機,要倒也是銀行先倒;不過政府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出手了,例如美國,一般會讓大銀行合並小銀行,或者由政府接管銀行、以及由政府出面為儲蓄存款擔保,如英國。所以,你無需擔心銀行存款,更無須擔心國債兌付。

㈦ 國債市場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國債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它是政府對公眾的債務,或者公眾對政府的債權。〔1〕它是政府運用信用形式等籌集資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國債的發行,一方面能增加財政收入,影響財政收支,屬於財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對包括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的擴張和緊縮,起著重要作用。國債對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為社會經濟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其中有不同的經濟主體,有不同的經濟內容,有不同的經濟現象。因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

一、國債對經濟影響

(一)國債對財政收支的影響

政府行使其職能,必須有一定的財政支出。一般來說,政府的主要收入來自稅收,當政府稅收剛好等於或者大於其財政支出時,政府無赤字或有盈餘;當稅收小於支出時,政府赤字就產生。因此,為了追加收入,彌補財政缺口,政府便發行國債。籌集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將其使用權轉移到國家手中。根據乘數效應,在今後年度,必將引至國民經濟的大幅度增長。

(二)國債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政府發行國債,當中央銀行承購國債,會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這部分存款用於政府各項支出,撥給社會上的部門企業和個人時,其賬戶所在的商業銀行的存款就會相應增加,其結果就是貨幣供給量大大地增加。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擴張社會貨幣供給量。如果社會正好處於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的狀況,那麼很容易造成很嚴重的通貨膨脹,所以我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直接承購政府債券。在現代銀行制度下,這是中央銀行創造貨幣的機制。而商業銀行又具備擴張信用和創造派生存款的機制,它表明商業銀行雖然不能創造貨幣,卻能夠在中央銀行放出貨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張信用規模。於是中央銀行在承購國債時,擴大的貨幣供給不僅僅是國債本身,而可能是擴大的許多倍。按照存款准備金制度,當財政向社會有關方面進行撥款後,商業銀行的社會存款將會增加。於是,其中一部分作為准備金繳存中央銀行,另一部分可用來發放存款。存款的結果又使得社會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如此循環進行,使得信用擴張。當商業銀行動用超額准備金購買債券,沒有減少社會存款,貨幣供給沒有減少,而銀行購買債券,政府運用資金,會擴張貨幣供給。國債的流通對貨幣供給也有一定的影響,當企業或者個人等非銀行部門把國債轉讓給商業銀行,非銀行部門的存款就會增加,即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投放出來,貨幣供給量增加。當商業銀行將手中的國債轉讓給中央銀行時,商業銀行在中央的超額准備金將增加,這筆資金隨時可以投放出去,擴大貨幣攻擊量。因此,中央銀行買賣債券可以控制貨幣供給。

(三)國債對投資行為的影響

首先政府發行國債以後,如果將籌集的資金進行投資性支出,就直接擴大了政府的投資規模。實踐中,很多國家的債務收入都是用來作為擴大政府投資的;在另一方面,政府債券能影響資金市場的利率,而當利率升高時會引起投資支出的減少。因為人們的成本提高了。相反,當利率降低的時候,投資就會增加。國債同時對消費產生影響。政府舉借國債增加了政府現實可用的資源,如果這些擴大的收入來源被用於各種消費開支,那麼國債的直接效應就是增加政府消費。但從個人角度來看,國債使得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減少,從而使家庭或個人的消費減少。

(四)國債對總供給的影響

不管外債還是內債,如果能夠有效運用,投入生產過程,就能促進生產發展擴大未來的社會支出,從而擴大社會供給量。在舉借外債的時候也可以增加國內市場的供給。政府通過外債的發行,擁有了以外匯形式的貨幣購買力。政府可以進口緊缺的商品物資,從而增加社會供給量。國債還可以影響社會總需求。它是通過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來表現的。如果國債運行擴大了某經濟主體的投資或者消費,又沒有減少其他主體的投資和消費,那麼社會總需求就會增加。

二、國債在經濟中的其他作用

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債除具有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等基本功能之外,還具有以下幾方面重要作用:
(一)形成市場基準利率

利率是整個金融市場的核心價格,對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等市場上金融工具的定價均產生重要影響。國債是一種收入穩定、風險極低的投資工具,這一特性使得國債利率處於整個利率體系的核心環節,成為其他金融工具定價的基礎。國債的發行與交易有助於形成市場基準利率。國債的發行將影響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求狀況,從而引起利率的升降。在國債市場充分發展的條件下,某種期限國債發行時的票面利率就代表當時市場利率的預期水平,而國債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價格的變化又能夠及時地反映出市場對未來利率預期的變化〔2〕。

(二)作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的結合點

首先,擴大國債的發行規模是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1998年8月為保證經濟增長率達到8%而增發2700億元特種國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次,國債,特別是短期國債是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唯一合適的工具。國債的總量、結構對公開市場操作的效果有重要的影響。如果國債規模過小,央行在公開市場上的操作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能力就非常有限,不足以使利率水平的變化達到央行的要求;如果國債品種單一,持有者結構不合理,中小投資者持有國債比例過大,公開市場操作就很難進行。

(三)作為機構投資者短期融資的工具

國債的信用風險極低,機構投資者之間可以利用國債這種信譽度最高的標准化證券進行回購交易來達到調節短期資金的餘缺、套期保值和加強資產管理的目的。

㈧ 國債是和國家的經濟有直接關系嗎如果經濟下降了,那麼國債就會貶值嗎

國債的利率與國家的信用評級以及市場利率有關系的。經濟下降的話,國家要舉債借到錢必須提高國債利率才能借到錢。所以經濟的下降,會導致國債的利率提高。然後你說的國債貶值,我理解為國債的市場價格。在經濟下滑時如果投資者對國家經濟不看好,那國債是會貶值的 。

㈨ 國債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一)國債對財政收支的影響

政府行使其職能,必須有一定的財政支出。一般來說,政府的主要收入來自稅收,當政府稅收剛好等於或者大於其財政支出時,政府無赤字或有盈餘;當稅收小於支出時,政府赤字就產生。因此,為了追加收入,彌補財政缺口,政府便發行國債。籌集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將其使用權轉移到國家手中。根據乘數效應,在今後年度,必將引至國民經濟的大幅度增長。

(二)國債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政府發行國債,當中央銀行承購國債,會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這部分存款用於政府各項支出,撥給社會上的部門企業和個人時,其賬戶所在的商業銀行的存款就會相應增加,其結果就是貨幣供給量大大地增加。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擴張社會貨幣供給量。如果社會正好處於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的狀況,那麼很容易造成很嚴重的通貨膨脹,所以我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直接承購政府債券。在現代銀行制度下,這是中央銀行創造貨幣的機制。而商業銀行又具備擴張信用和創造派生存款的機制,它表明商業銀行雖然不能創造貨幣,卻能夠在中央銀行放出貨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張信用規模。於是中央銀行在承購國債時,擴大的貨幣供給不僅僅是國債本身,而可能是擴大的許多倍。按照存款准備金制度,當財政向社會有關方面進行撥款後,商業銀行的社會存款將會增加。於是,其中一部分作為准備金繳存中央銀行,另一部分可用來發放存款。存款的結果又使得社會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如此循環進行,使得信用擴張。當商業銀行動用超額准備金購買債券,沒有減少社會存款,貨幣供給沒有減少,而銀行購買債券,政府運用資金,會擴張貨幣供給。國債的流通對貨幣供給也有一定的影響,當企業或者個人等非銀行部門把國債轉讓給商業銀行,非銀行部門的存款就會增加,即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投放出來,貨幣供給量增加。當商業銀行將手中的國債轉讓給中央銀行時,商業銀行在中央的超額准備金將增加,這筆資金隨時可以投放出去,擴大貨幣攻擊量。因此,中央銀行買賣債券可以控制貨幣供給。

(三)國債對投資行為的影響

首先政府發行國債以後,如果將籌集的資金進行投資性支出,就直接擴大了政府的投資規模。實踐中,很多國家的債務收入都是用來作為擴大政府投資的;在另一方面,政府債券能影響資金市場的利率,而當利率升高時會引起投資支出的減少。因為人們的成本提高了。相反,當利率降低的時候,投資就會增加。國債同時對消費產生影響。政府舉借國債增加了政府現實可用的資源,如果這些擴大的收入來源被用於各種消費開支,那麼國債的直接效應就是增加政府消費。但從個人角度來看,國債使得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減少,從而使家庭或個人的消費減少。

(四)國債對總供給的影響

不管外債還是內債,如果能夠有效運用,投入生產過程,就能促進生產發展擴大未來的社會支出,從而擴大社會供給量。在舉借外債的時候也可以增加國內市場的供給。政府通過外債的發行,擁有了以外匯形式的貨幣購買力。政府可以進口緊缺的商品物資,從而增加社會供給量。國債還可以影響社會總需求。它是通過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來表現的。如果國債運行擴大了某經濟主體的投資或者消費,又沒有減少其他主體的投資和消費,那麼社會總需求就會增加。

㈩ 國債對經濟有什麼影響呢

你好,國債太多會過度透支一個國家的國家信用也就是貨幣,如果出現經濟危機或者大規模國債持有者要兌現的話有可能導致政府破產。 政府破產了,國家信用也沒了,這個影響不用我說你也明白有多深遠了~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