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果大量持有國債然後拋售會有什麼後果
如果以美國國債為例,以一種簡單的說法,大量拋售其國債,會引發國債價格下跌,然後繼續拋售賣出國債得來的美元,換成其他國家的貨幣,勢必會造成美元兌其他貨幣貶值。但國債價格下跌,其收益率會上升,因為國債價格和收益率是相反關系,當收益率到達一定可觀的狀態時,勢必重新吸引資金流入,推高國債價格,使其平衡。
而對於其他國家的國債就要復雜得多,一是美國國債是世界上流動性最好的國債,而且發行量很大,持有國家多、二是美元是世界貨幣、三是美國金融業發達、四是美國的金融產品環環相扣相互影響。
㈡ 外國持有中國國債嗎
中國的金融法規對國債的發行要求是要求不能到境外發行,在香港是試點,比例小
財政部於2009年9月28日在香港發行60億元人民幣國債。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在內地以外地區發行人民幣國債。 香港政府發言人昨日回應說,此次發債標志著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外界則普遍評價稱,長期而言,此舉不僅將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 中心的地位,促進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還能推動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結算和流通,令人民幣區域化進程加快。 人民幣「被花掉」的難題 對外經濟 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傑指出,「財政部希望通過在香港發行更"權威"的國債,以促進人民幣在境外的發展。」 這點不難理解。雖然包括國開行、匯豐銀行等中外機構眼下在香港發行了約300億元人民幣金融債券 ,但國債與這些金融債的「級別」顯然不可同日而語,更易受到投資者青睞。同時,人民幣國債勢必將為今後內地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提供定價基準(編註:通俗理解就是讓價格更公道,學術點說,就是使人民幣幣值有了更大范圍和更新角度的參照標准),進而帶動更多內地機構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
㈢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發行的債券
我國首次發行的債券,是1894年清政府為支付甲午戰爭軍費的需要,由戶部向官商巨賈發行的,當時稱作「息借商款」,發行總額為白銀l l00多萬兩。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交付賠款,又發行了公債,總額為白銀1億兩(當時稱「昭信股票」)。
自清政府開始發行公債以後,舊中國歷屆政府為維持財政平衡、都發行了大量公債。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以及蔣介石政府先後發行了數十種債券。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曾於1950年1月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實際發行額摺合人民幣為2.6億元,該債券於1956年11月30日全部還清本息。1954年,我國又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到1958年共發行5次,累計發行39.35億元,至1968年全部償清。此後20餘年內,我國未再發行任何債券,處於一個「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特殊時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轉向了經濟建設。1981年1月16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理》,財政部為平衡財政預算,開始發行國庫券,對象是企業、政府機關、團體,部隊、事業單位和個人。截止1997年,連續發行了17年。
1987年,為促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大型項目籌集中長期建設資金,我國發行了3年期的重點建設債券,發行對象是地方政府、地方企業、機關團體、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發行總額為55億元。1988年,為支持國家重點建設,我國發行了2年期國家建設債券,發行對象為城鄉居民、基金會組織、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發行額為80億元.
㈣ 中國持有那些國家的國債
美國,歐盟,日本,同時還持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債權
㈤ 國債可持有幾年
國債目前主要有憑證式、電子式、記賬式三種。時間從三個月到30年不等。
1、時間
憑證式有1、2、3、5年期的,電子式主要是3年期的,記賬式品種最多,短的有三個月、半年、1年的,中期有3年、5年的,長期有7年、10年、15年、20年甚至30年的。
2、利率
憑證式、電子式的利率通常比同期銀行存款略高,憑證式可隨時取,電子式通常要半年後才能提前兌取。提前兌取相應利率下降,按滿1、2、3、4年給予不同的利率(仍比銀行同期利率高),另外還要交本金千分之一的提前兌取手續費。憑證式、電子式國債要在發行日到銀行購買。一般來說,滿一年以上電子式的要比憑證式的稍微劃算一點。
憑證式國債前不久剛發過,已經賣完了。要買要等到下一次。電子式這兩年發行較少,但偶爾也有發行的,要注意看發行消息。
3、特點
現在可買的國債只有記賬式。記賬式國債只要有股票賬戶就可以買,而且可以隨意買賣,今天賣明天就可以把錢取出來,靈活性可比活期存款。由於記賬式國債流通性和安全性都比較好,所以收益率不高(比銀行同期利率低不少)。
另外,由於企業債的利率高、連通性好,安全性也還不錯(當然要比記賬式國債差些),所以這里的人基本不買記賬式國債而買企業債。
㈥ 中國國債有哪些
憑證式國債
憑證式國債從1994年開始發行,以填具「國債收款憑證」(憑證上記載購買人姓名、發行利率、購買金額等內容)的形式記錄債權。憑證式國債通過各銀行儲蓄網點和財政部門國債服務部面向社會發行,從投資者購買之日起開始計息,可以記名、可以掛失,但不能上市流通。投資者購買憑證式國債後如需變現,可以到原購買網點提前兌取,除償還本金外,還可按實際持有天數及相應的利率檔次計付利息。對於提前兌取的憑證式國債,經辦網點還可以二次賣出。
憑證式國債類似國外的儲蓄債券,是針對個人投資者中帶有儲蓄性質的這分部資金的特點設計的一種國債,安全性較好,具有購買、保管、兌現方便等特點。
記帳式國債
記帳式國債是從1994年開始發行的一個上市券種。記帳式國債不需印製券面及憑證,而是利用帳戶通過電腦系統完成國債發行、交易及兌付的全過程。記帳式國債可以記名、掛失,安全性較好,而且發行成本低,發行時間短,發行效率較高,交易手續簡便,正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所接受。
由於記帳式國債的發行、交易特點,它主要是針對金融意識較強的個人投資者以及有現金管理需求的機構投資者進行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而設計的國債品種,國債固有的市場功能得到比較好的發揮,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債券市場的主要形式。
無記名(實物)國債
無記名國債為實物國債,以實物券面(券面上印有發行年度、券面金額等內容)的形式記錄債權,是我國發行歷史最長的一種國債。發行時通過各銀行儲蓄網點、財政部門國債服務部以及國債經營機構的營業網點面向社會公開銷售,投資者也可以利用證券帳戶委託證券經營機構在證券交易所場內購買。無記名國債從發行之日起開始計息,不記名、不掛失,可以上市流通。發行期結束後如需進行交易,可以直接到國債經營機構按其櫃台掛牌價格買賣,也可以利用證券帳戶委託證券經營機構在證券交易所場內買賣。
定向債券
定向債券:為籌集國家建設資金,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管理,經國務院批准,由財政部採取主要向養老保險基金、待業保險基金(簡稱:「兩金」)及其它社會保險基金定向募集的債券,稱為「特種定向債券」,簡稱「定向債券」。
㈦ 中國持有那些國家的國債分別是多少那些國家持有中國的國債分別是多少
一是不分國內外,那麼國內金融機構持有量最高。 二是外國國家或者機構對我國的國債持有量,但是,這個問題看來只能問財政部了,因為我們沒有明確的持有中國國債的外國國家或者機構名單,沒有公布過。 中國國債余額截至2009年年末,記賬式國債(含特別國債)託管量為5332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436億元。 具體沒有一個大致的答案: 中國的經濟在穩健的發展 中國一發出國債就被 其他國家搶購一空 美國就持有中國8000萬億的國債 但具體是那個國家持有最多··沒人知道的·
㈧ 中國國債共有多少
美國財政部數據計算顯示,中國2009年10月末約持有美國長期機構債4,797.68億美元、長期公司債245.46億美元、股票1,007.5億美元。從2008年9月起,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2009年年底,中國持有美國國債8948億美元,約為2009年年底中國外匯儲備存量的37%,以及2009年中國GDP的18%。
持有美國國債面臨著較高的機會成本或實際成本。美國10年期國債的年度收益率平均為3%-6%,這遠低於投資者投資於股票指數或進行直接投資能夠獲得的平均收益率。對中國央行而言,持有美國國債有著更為現實的成本。這是因為,央行外匯儲備的累積會導致外匯占款增加,為防止外匯占款增加對國內基礎貨幣的沖擊,央行通常採用發行央票的方式進行沖銷,而央票是有利息成本的。
至於中國政府購買美國國債的主因,就是因為其著眼點並不放在投資的利息率上,而是希望穩定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藉此保護國家的出口業。要令人民幣不升值有兩個主要方法,一是在市場上大舉拋售人民幣,或是大舉購入美元。這個方法不可能持久,二是每年大量購入美國債,以防止人民幣匯率上升。
希望採納
㈨ 哪個國家持有中國國債最多
2010年02月16日...日本超過中國成為持有美國債最多國家去年12月日本增持美國國債115億美元,超過中國成為持有美國國債最多的國家。
㈩ 一個國家持有另一個國家的國債有什麼意義
對於一般國家,是將政府的部分資金投入其它國家債券,以獲得投資收益。
但,對於中國來說,不僅如此,還有另外一層意義,中國政府手中的外匯,大部分是國內外貿企業結匯所留存下的,也就是說,政府通過外匯管制把外匯留下,然後印刷同樣數額的人民幣還給了外貿公司,這樣政府就憑空多出了好多錢。這些錢投資外匯,可以平衡匯率波動帶來的 風險,也增加了政府的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