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是否有國債警戒線是多少
我國沒有國債警戒線。
2004年底中國國債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即國債負擔率為21.6%,遠低於由歐盟規定國際公認的60%的警戒線。
2014年6月末,中國金融信貸總額佔GDP的比重已達到251%。這一比重接近美英日等發達國家相接近,高於發展中國家債務水平。中國所有的信貸都來自於國內,中國不會受到外國融資條件變化的影響,中國的金融體系幾乎沒有貸款或其他資產的證券化,而中國國民儲蓄率依舊很高,中國爆發債務危機的可能性並不大。
國債警戒線,就是當一個國家的欠債達到或超過國內GDP一定的百分比,所造成國家信用及經濟等方面的危機 。作用:對本國發行債券起警示作用。
B. 我國現今有多少國債
保持我國國債規模的可持續性,需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逐步調整國債數量和品種期限結構,同時量化和控制其它政府債務,才能真正發揮國債政策的宏觀經濟調節作用。一、我國國債規模現狀(一)我國國債規模的演變我國國債規模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一1958年。為了籌集國家建設資金,發展國民經濟,我國在這一階段發行了幾億元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和經濟建設公債,發行規模不大,每年的國債發行額在當年GDP中比重不到1%.第二階段:1958—1980年。我國堅持財政平衡的思想,沒有發行國債,大多數年份預算保持平衡,即便有赤字,規模也很小,主要靠向中央銀行透支解決。第三階段:1981年一1993年。為了彌補財政赤字,籌集經濟建設資金,我國於1981年恢復國債的發行。但國債發行額較小,這一階段年平均發行量為198億元,累計發行量為2106億元,國債增幅比較平穩。第四階段:1994年一1997年。由於國家預算體制改革,不再允許財政向中央銀行透支解決赤字而改為發行國債,加之過於集中的還本付息,國債發行量呈現較大增幅。1994年國債發行量突破1000億元,1995年以後,每年發行量均比上年增長30%以上,遠高於同期財政收入年均增長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長速度。第五階段:1998年至今。為拉動內需和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為了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我國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政府投資,國債發行量陡升,導致1998年國債發行額高達3310.93億元,比上年增長了33.7%.此後國債年發行量就一直節節攀升。2003年國債發行總量達到6355億元,創下國債發行總量的新高。(二)國債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5年以來,成效是顯著的。1998年一2000年國家財政累計發行長期建設國債3600億元,共安排國債項目6620個,投資總規模2.4萬億元,到2000年底累計完成投資1.5萬多億元。1998年到2002年國債投資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5%、2.0%、1.7%、1.8%、1.8%.如果沒有國債投資的支持,我國不會在世界經濟普遍下滑的情況下還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國債貢獻率是從動態上衡量國債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的一個指標,它以國債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來表示。為了使數據更精確,可以根據GDP和國債發行額的數據,建立一元回歸模型,進行統計分析。L GDP和L DEBT分別表示對GDP和國債發行額取對數,利用Eviews軟體分析得到回歸方程為:L GDP=6.22+0.63×L DEBT R2=O.97 t檢驗值:(24.5)(18.5)變數統計顯著,F統計值為342.8,基本通過檢驗。GDP與國債發行額之間成正比,且國債發行對GDP的彈性為0.63,可見國債對國民經濟增長有很大正面作用。二、我國國債規模指標分析決定或影響一個國家國債規模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每個國家的經濟體制、經濟發展程度以及各種經濟條件和狀況都存在很大差異,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其他國家或組織的國債規模指標來衡量我國國債規模。從我國的具體實際來看,我國國債規模的相關指標主要包括:國債發行額、國債余額、國債還本付息額、全國和中央的財政支出、全國和中央的財政收入、GDP、居民儲蓄額。下面將衡量我國國債規模的指標分為兩方面:應債能力指標和償債能力指標。為配合下文的分析,表1給出了自1990年來我國國債規模相關因素的統計與衡量國債規模的各項指標值。(一)應債能力指標1.國債負擔率(國債余額/當年GDP)。它反映了全社會宏觀資源的利用效率,類似於企業的負債杠桿。從我國負擔率走勢上看,基本上是小幅慢升,在1998年前平均幅度是52以下,1998年由於國債發行的大幅增加,這一指標上升到10%,此後一直保持了較高的水平,2000年為14.54%,2002年接近20%.但由於我國國債余額增長率基數小,一直大於GDP增長率。而美國1970年代初國債負擔率在33%左右,到1990年代末上升到66%,之後有所下降;日本1970年代初國債負擔率只有5%,1980年代的10年中迅速上升到67%,1990年代末超過100%;德國1970年代初國債負擔率也只有5%,1980年代上升到40%左右,1990年代末上升到60%,與這些國家相比,我國國債負擔率處於較低的水平之上。同時,與西方發達國家規定的不超過45%,以及歐洲貨幣聯盟簽定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以下簡稱《馬約》)規定60%的比率相比,我國的這一指標顯著偏低。從這方面看,承受能力還具有較大的彈性空間。2.國債借債率(國債發行額/當年GDP)。它反映了當年GDP增量對當年國債增量的利用程度。從表1中看出我國該指標走勢一直平穩盤升,最高不過2002年的5.79%,與國際公認的50%警戒線相距甚遠。如果僅以這個指標為依據來判斷,則我國國債發行還有相當的空間。3.居民應債能力(國債發行額/當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從債權債務關系看,政府是凈債務主體,居民是凈債權主體。因此,國民經濟的應債能力最終主要落實到居民的應債能力上。從表1可以看出,盡管近年來我國國債發行規模增長很快,國債發行額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的比率逐步提高,但由於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也在快速增長,所以國債發行額占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的比率仍較低,居民購買國債的應債能力仍有較大潛力。(二)償債能力指標1.國債依存度(國債發行額/當年財政支出)。它表明財政支出靠債務收入的安排程度,該指標越高說明財政對債務依賴性越強,對財政未來發展威脅也越大。國債依存度有兩種:一種是國債發行額佔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即國家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另一種是國債發行額佔中央財政支出的比重,即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前者《馬約》中規定的標准為20%,而我國國家財政的債務依存度自1994年開始就已連續超過20%,近年來已達到30%.日本政府即使在財政最困難時期,國債依存度的最高年份也只有37.5%.在我國,由於國債是由中央財政發行、掌握和使用,因此分析中央財政的依存度更具現實意義。由表1,我們可清晰地看到,自1990年來我國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一直在攀升。1996年以後連年超過50%.1998年甚至達到了67.68%.2002年即使有所回落,也依然達到42%.總之,自1990年來我國中央財政的國債依存度一直遠遠超過國際警戒線25%.顯然,我國這一指標顯著偏高。2.國債償債率(國債還本付息額/當年財政收入)。它表明當年的財政收入中必須拿出多少份額用於國債還本付息,該項指標越高,說明償債能力越弱。由表1可明顯看出我國國債償債率已遠遠超過《馬約》中規定的10%的警戒線。1994—1998年我國國債償債率急增,至1998年的最高水平為23.82%,表明國債處於還本付息高峰期,已進入了不斷攀升的「發新債還舊債」的惡性循環時期。我們不能忽略各國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的差異。以2001年為例,我國2001年預算內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僅為16.52左右,而西方國家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一般為30%—40%.如果考慮我國的財政集中度,我們在評價國債償債率時,就不能簡單地拿10%警戒線來作為我國的標准。因此,根據我國目前國情,將國債償債率上限修正為20Z.但即使這樣,我國近幾年的國債償債率仍然高於警戒線。我國近些年由於國債規模的膨脹,加上新發國債期限較短,還本付息的支出負擔日益沉重,償債壓力會進一步擴大。此外,我國的國債期限結構不甚合理,國債償還期過於集中在「九五」後期和「十五」時期,我國今後一段時間還要面臨償債高峰的問題。在我國財政尤其是中央財政困難不能得到根本扭轉的背景下,就不得不利用發新債來還舊債,後果是國債規模越來越大,極大地加劇了國債的規模風險。從上述的指標看,我國國債規模從應債能力角度,還具有一定的發債空間;但從償債能力角度,則具有不容忽視的風險。三、結束語以上只是從應債能力與償債能力的角度分析了我國國債的規模。事實上,影響我國國債規模的因素還有很多,並且難以量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國家綜合負債。國家綜合負債是指國債規模加上各種隱性債務和或有債務。2.國債期限、品種結構。在國債期限上,我國現在大多是3、5年的中期國債,缺乏1年以內短期和5年以上長期國債,期限單一,平均期限偏短,償債高峰周期短;在品種結構上,國債品種結構設計不合理,我國20多年來不可流通的憑證式國債佔主導地位,滿足不了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品種的不足同樣制約著國債規模的發行空間擴展。3.中央銀行對國債的需求。就貨幣政策而言,央行在國債市場上的公開市場業務,是調節貨幣供給量的一個重要政策工具。中央銀行為便於公開市場操作則更關注國債的高流動性,希望多發行短期國債,並要求國債達到一定的規模,不能僅以財政赤字的消除為限。因此,在國債規模控制中,既要考慮財政原則,也要考慮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規模和期限結構。4.國債資金運用的效果。由於我國缺乏對資金使用效益的監管制度,加上地方政府對資金的爭奪,項目缺乏可行性研究等,使得國債的利用效率很低,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另外,我國國債還屬於籌資型國債,國債資金用於建設性支出的比例還比較低,形成「赤字債務化,債務消費化」的傾向,這勢必影響國債的實際規模。
C. 我國國債多久發放一次怎麼買國債
國債發行是國家按照所需發行的。所以每年發行的次數是不固定的。
今年3月發行了憑證式國債。4--6月發行電子儲蓄式國債。
目前還有6月10日左右的電子儲蓄國債沒有發行,可以關注。
提前到銀行預約或者提前准備。
D. 為什麼我國很少發行短期國債
國債發行需要很多准備工作,幾個月的國債沒什麼意義,國家難以用這些資金搞建設,因為還沒用,就到期付息了,而且時間短,利率就低,沒人買的。
E. 我國截止現在有好多國債
明年1月才知道今年的全部國債余額,今年還有國債沒有發行完。不過預計超過5萬億了。
具體數據可以參考今年上半年的國債管理報告:
2008年上半年實際發行國債總額為3899.93億元,扣除上半年國債兌付本金3588.25億元,上半年國債余額增加311.68億元,即6月末國債余額為51779.07億元。若加上606.79億元主權外債余額,今年6月末中央財政國債總余額為52385.86億元,控制在年末55185.85億元國債余額限額以內。
F. 歷史上哪個國家發行過無期國債
英美國家歷史上發行過無期公債或永久性公債
望採納
G. 為什麼我國要買國債
國債就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相對於公司企業發行的公司債或是個人簽寫的借據。購買國債形同借錢給一個國家的政府,可以賺取利息。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經濟發展快速,累積了許多現款,這些錢必須「找個地方放」,除了安全,也賺取利息。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量購買了美國債券。美國國債雖然有美元波動的風險,它是當前債信最高的資金安全港,基本上沒有欠債不還的風險。全世界的國家政府都購買美國國債。中國用外匯通過美國財政部或者證券機構購買美國國債;買美國國債對中國和美國都有好處,中國企業靠出口加工賺取了大量美元,這些美元存在中國的銀行每天銀行是要支付利息給儲戶的,因此把這些美元拿到美國去買美元國債,那麼我們就可以收取美元利息了,收到的利息又拿回來給儲戶們利息,說白了就是保值增值;同樣美國賣給我國國債,而他們得到美元,美國拿到這些美元過後,他們又可以向我們購買加工和製造的東西了,美國市場里的商品很多都是中國製造的啊!這樣雙方都有利。況且美國國債信用好,美國又是超級大國,軍事、科技、金融各個方面都是第一,所以買美國國債相對最安全。中國國內內需不足,中國的老百姓又沒有錢消費自己生產的產品,只能出口賺取美元,那麼多的美元回來為了不引發通脹和讓美國繼續購買我們製造的產品,我國只能去買美國國債或者出去購買石油或者工業原材料例如鐵礦。現在人民幣緩慢升值就是為了減少出口增加進口,提升國民的消費。
中國的外匯充足之後,由於面臨人民幣升值壓力,不再與美元掛鉤,也就是外貿不一定以美元支付,因為一國貨幣的升值會導致另一國貨幣的貶值,所以中國人民銀行改用一籃子的貨幣支付,也就是允許外匯中不只有美元,還有英鎊,歐元,日元,甚至是韓元,這樣做也是為人民幣升值做准備和規避外匯儲備中美元和美元資產貶值. 。
中國會出售美元以及美元資產的,但外匯中美元以及美元資產規模龐大,目標太大,容易引起美國的注意,為了緩和矛盾,中國會分規模,分步驟的出售美元以及美元資產,或者成立專門機構在國際市場上專門對美元和美元資產進行保值,增值交易.這樣做也是為了防範美元縮水.。
H. 我國國債有哪些年限,券種可供選擇
我國國債年限分為: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十年期。
國債的種類可分為:憑證式國債、電子式國債、記賬式國債。
I. 哪個國家曾發行過無期國債
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