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做農村,村鎮污水處理的公司,能桑德,首創,北控等抗衡的非上市企業有嗎
幾乎沒有吧,上市公司有資金優勢。看到哪個技術好幾本直接收購小的民營企業的了。PPP項目上市公司包的多,實際上市公司的技術未必就很強,人家國企上市公司其實很多掛個概念而已,設備都不一定自己生產的,北控其實就是典型的區域投資,並沒有自己專業的村鎮污水設處理設備,更多的是和地方政府一起規劃從頂層設計。很多民營企業都開始抱團合作了,個人覺得這是個不錯的選擇。像江蘇有個263艦隊,包含專業分散污水處理、河道污染治理,土壤修復、廢固垃圾處理,膜技術匯集不少技術先進的民營企業。透露小島消息立升的膜就是從263艦隊某家企業購買的。多種技術的融合才能有效解決農村污染問題。
B. 國家對農村鄉鎮污水處理的政策
請看以下報道:
污水處理向鄉鎮延伸/農村污水處理費政策存在空白
日期:2010-1-20
污水處理向鄉鎮延伸
記者發現,隨著各地對環保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地方鄉鎮要求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尤其是隨著節能減排任務壓力不斷增加,採取在大中城市興建污水處理設施,減少COD的空間將縮小,鄉鎮一級的污水處理將成為一些地方減少COD的新領域。
鄉鎮一級的污水處理廠基本依靠政府資金建設。在湖北省已建或在建的10多座鄉鎮污水處理廠,都是依靠國家和省補助才得以實施的。荊州市建委介紹,為了配合湖北省荊州市四湖地區的流域治理,通過省級補助方式,今年在湖泊周邊建設10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對日處理每噸污水能力補貼1300元;管網建設也是按照地方每投資100萬元,省市補貼50萬元的標准進行。
但記者發現,環保高要求與經濟低水平矛盾也在鄉鎮污水處理中顯現,即使有上級政府補貼,一些鄉鎮一級的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仍困難不少,走上市場化運行軌道更是希望渺茫。
一方面,我國絕大多數鄉鎮經濟實力薄弱,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後續資金不足。為配合湖泊治理,湖北監利縣新溝鎮正在建一個日處理污水4000噸的鄉鎮污水處理廠,省級財政補貼了520萬元。鎮黨委副書記熊耀平說,當地還有管網建設費800萬元,即使上級財政補貼一半,仍然有400萬元的缺口壓得當地政府喘不過氣來。他說,新溝鎮是監利縣經濟狀況最好的鄉鎮,每年能夠用於公共建設的資金也只有150多萬元。
因此,湖北省四湖地區流域不少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在去年11月簽訂了有關投資開工協議後,至今無實質性進展。
另一方面,鄉鎮經濟落後,導致城鎮化的供水體系不健全,農村自來水收費率低,與自來水費捆綁的污水處理費也難以收齊。監利縣新溝鎮雖然也在向上級政府打報告,收取污水處理費,但當地自來水的收取率才40%,自來水廠已負債100多萬元。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自來水供水管網本身跑冒滴漏,農村貧困戶、無人戶大量存在。
農村污水處理費政策存在空白
記者發現,從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上看,污水處理費只有縣級以上才可以徵收。鄉鎮一級的污水處理費收取是空白。
由於鄉鎮污水處理費收取無政策保障,即使開征污水處理費,中部鄉鎮普遍經濟水平低,群眾生活水平不高,難以負擔高成本的污水處理費。一個日處理能力只有4000噸的污水處理廠,要保本運行,污水處理費要遠遠超過1元/噸。一般的農村群眾無法負擔。湖北監利縣福田寺鎮每天產生生活污水排入四湖流域。在省里投資310萬元後,這個集鎮人口只有8600人的鄉鎮在今年9月份基本建成了一個日處理污水2000噸的處理廠。副鎮長楊小波說,保障污水處理廠商業化運行的污水處理費收取根本沒有納入政府的計劃。當地1.5元/噸的供水價格也是政府不敢輕易再收取污水處理費的主要原因。
另外,人才不足、管理不規范也是當前一些鄉鎮污水處理中面臨的挑戰。楊小波介紹,目前污水處理廠還是鎮政府在先行管理。可只有2000噸日處理能力的污水處理廠根本就沒有企業感興趣,當地政府已計劃將污水處理廠先期交給鎮自來水廠來管理。這個自來水廠已承包給了社會人員,造成了污水治理監管上「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情況,鎮污水處理廠後期持續穩定運行前景不容樂觀。
強化補貼手段 堵塞政策漏洞
以上一系列問題的存在,加上鄉鎮污水處理廠規模過小,一般企業根本無法正常進入這個市場,鄉鎮污水處理距離市場化還有非常大的距離。不少基層幹部和專家建議,要在堅持推進市場化的基礎上,逐步加強對鄉鎮污水處理行業的扶持。
首先,對已運行或在建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國家和上級政府應進行一定的固定補貼政策。目前,我國對鄉鎮污水處理還沒有專門的補貼政策,只有一些特定區域和項目上才有補貼,而且這些補貼缺乏持續性,忽視了鄉鎮污水處理中的一些實際難題。湖北省宜昌市建委副主任陸鋒介紹,宜昌沿長江建有6個鄉鎮污水處理廠。為確保三峽水庫水質,國家對這些鄉鎮的污水處理廠都採取逐年遞減的補貼方式確保正常運轉。按照各地污水水量,國家在2006年補0.80元/噸,2008年為0.40元/噸,2009年為0.30元/噸,2010年為0.20元/噸,之後國家不再補貼。
劉立偉說,除補貼建設資金外,國家應在補貼上考慮鄉鎮經濟落後現狀,強化對污水處理費的補貼。他說,鄉鎮污水處理規模小,污水主要以生活污水為主,進行初級處理就能夠達到國家排放標准,因此主要成本還是集中在電費和人力成本上,只要能夠有效解決這兩個問題,就能確保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
其次,補齊鄉鎮污水處理費收取上的政策空白,防止因此加重農民負擔。專家認為,我國中西部農村地區經濟落後,農民收入低下,對一些地方收取鄉鎮污水處理費必須慎重,國家要有一個明確的政策標准,不能通過加污水處理費增加農村群眾負擔。
第三,要堅持市場化原則,供水與污水治理必須分開管理。為避免一些地方出現污水處理設施閑置或者拿了國家補貼不處理污水等問題,國家所有的補貼行為,必須是以推動污水處理向市場化轉變為原則,運行體制上堅持企業參與,政府補貼,走市場化道路;應將污水處理設施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開,將經營權向市場拍賣;企業不能在同一個地區既供水,又參與污水治理。
C. 農村污水處理的前景怎麼樣
前景廣闊,由於人口數目眾多,自上世紀80年開開始,農村水污染的問題就已經開始顯現出來,如今更是呈現出了愈演愈烈的趨勢。因此,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以及建設新農村水利工程以及成為了國家發展的新任務。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農村污水處理行業發展前景預計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農村污水處理市場規模就已經達到了400億元,預計在2020年農村污水處理市場規模將會增長至840億,在2025年將會突破1000億大關,成為又一個千億市場,行業市場規模極為廣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破解農村污水處理問題上,還需要尋求更為合適的商業模式,或許可引入PPP模式到農村污水處理領域。從而提高企業涉足農村污水治理的積極性,改善農村水資源質量。
D. 農村污水處理項目有哪些
農村污水處理項目有
1 新農村社區污水處理
2 鄉鎮污水處理
3 沒有城市管網的區域、其他相似的污水處理項目
E. 村鎮污水ppp項目設備招標的大致流程是什麼樣的要拿設備拿去測試么
上圖為招投標流程
F. 解決村鎮污水建設問題的關鍵是什麼
村鎮污水治理除了技術上的難點外,在企業與政府、施工單位與當地居民、政府與當地居民等的溝通上也存在諸多問題。泓濟環保經多年的實踐認識到,良好的溝通村鎮污水治理項目建設實施中是至關重要的。
在施工方和當地居民的溝通方面,何蓉提到,得益於國家大力倡導的農村改廁政策,泓濟環保的iCELL系列產品已經在許多農村地區的改廁項目中得到應用。但在項目實施中,尤其在入戶施工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居民不理解、不支持等情況。因此,泓濟環保意識到,作為企業或施工方,在項目實施前和實施過程中,與當地民眾做好溝通,互相理解和尊重是推進項目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期時間短也是泓濟環保目前在實施項目中遇到的比較棘手的難題。在某些村鎮項目中,由於決策領導不具備村鎮水務的專業能力,導致項目的決策時間冗長,最後導致項目實施的工期被壓縮,進而導致監管、配套不到位,最終使得項目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給後期運維帶來許多問題。
泓濟環保堅信,企業若要和政府、民眾做好良好的溝通,科學普及、媒體傳播、搭建橋梁都是十分重要的,行業論壇、產業聯盟、媒體等都可以在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引導政府和民眾觀念改變,為環保企業乃至環保事業帶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G. 農村污水處理前景怎麼樣
當前,以消除城市黑臭水體為目標的水體環境生態修復服務,正成為我國水污染治理環境服務業的新辟戰場。目前,國家正大力支持農村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推進農村污水、垃圾集中處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規劃建設農村污水、垃圾處理設施,並保障其正常運行。
據了解,我國農村污水處理發展滯後,農村水污染物排放量維持高位,佔全國水污染物排放量超過50%,且處理率普遍較低,與城鎮污水接近90%的處理率形成強烈反差。然而,農村污水治理市場尚未得到充分開發,雖然單個處理規模比較小,但全國有2856個縣、40906個鄉,以及幾十萬個村,所以水污染治理市場規模不容小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農村污水處理行業發展前景預計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農村污水處理市場規模就已經達到了400億元,預計在2020年農村污水處理市場規模將會增長至840億,在2025年將會突破1000億大關,成為又一個千億市場,行業市場規模極為廣闊。
H. PPP模式在村鎮污水處理領域如何應用
一、梳理出村鎮污水處理工程要建設的工程內容和建築規模以及大概的投資額度。
二、對外公布項目信息,吸引潛在的社會資本方前來洽談,進一步細化合作事宜。
三、辦理相關項目手續。
四、進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和物有所值評價。
五、財政、發改入庫審查。
六、編制實施方案進行評審、審批。
七、採取公開招標、邀請招標或競爭性談判方式遴選社會資本方,確定最終合作夥伴。
八、與中標社會資本方進行談判,明確收益來源、合作年限、財政補貼、政策保障等基本要素,最終簽訂PPP合作合同。
九、設立項目公司(可由社會資本方自行設立,也可由政府指定的出資人代表與社會資本方共同成立)。
十、項目公司正式開展項目融資及建設工作。
十一、項目實施期間開展項目運營績效評價。
十二、合同期滿後開展移交工作,並開展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