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晶元企業的發展會對其他產業帶來哪些影響
2020年,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沖擊,中國應對得宜,率先走出疫情陰霾,半導體產業也取得了優於全球的良好表現。未來,隨著新基建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實施落地,中國半導體產業有望取得更大的發展。新形勢下,中國半導體產業應當如何調整在全球產業生態中的定位,助力全球共同發展?記者采訪了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教授魏少軍。
半導體產業為新基建提供重要支撐
記者:今年以來,國家再次強調了新基建的推進和實施,相關建設有望提速。您認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半導體行業的拉動作用有哪些?給半導體企業提供了哪些市場機遇?
魏少軍:信息技術是全球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新基建聚焦數字經濟的基礎建設,包括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等,這些都屬於信息技術產業,即使是特高壓、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項目當中也包含大量信息技術產品的應用。
半導體作為信息技術產業的基礎,為新基建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可以這樣說,新基建是信息技術的延伸和擴展,半導體是支撐新基建的核心關鍵技術與產品。半導體企業是參與國家戰略實施的中堅力量。
新基建的實施給半導體產業提供了重要的市場機會,比如軌道交通、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以前我國半導體企業參與這些市場是較少的,隨著新基建的實施,許多半導體企業也得以參與其中,為企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
全球半導體產業共享中國市場增長紅利
中國半導體市場的發展將對全球產業有哪些帶動作用?
記者:隨著新基建等的實施,中國半導體市場必將進一步擴大。中國半導體市場的發展將對全球產業有哪些帶動作用?全球半導體企業如何共享中國半導體市場的發展紅利?
魏少軍:中國半導體市場不斷增長是因為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中國經濟不斷增長是因為中國在信息技術,特別是信息基礎設施中的投入上不斷加大。
可以說,中國經濟增長已經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最主要的驅動力,拉動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增長。當然,今年的情況更加特殊一些,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各國經濟都形成沖擊。不過中國應對得很好,率先走出了疫情的沖擊,成為世界經濟中少有的亮點。
根據SIA最新公布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同比增長5.2%,銷售額達到2085億美元。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20年1-6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3539億元,同比增長16.1%。
因此,疫情以來,中國市場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所發揮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全球半導體企業都可以共享中國半導體市場增長帶來的紅利。如果沒有中美貿易摩擦,國外企業將可以更好地享受中國市場發展帶來的紅利。
中國半導體堅定不移向中高端挺進
記者:在新形勢之下,中國應如何調整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生態中的定位?
魏少軍:中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生態中扮演著三重角色,既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供給者,又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消費者,也是全球半導體技術發展的驅動者。
中國目前已經是重要的消費者,作為供給者我們的實力還偏弱,與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者的角色還不太相適應。至於技術的驅動者角色,我們做得還不夠。
當然這三者是在不斷調整當中,最終會形成一個合理的定位。
在過去幾十年當中,中國半導體產業不斷發展進步。以前中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生態中只能實現補差補足,目前已經可以在中低端領域實現供給,在個別領域可以向高端前進。
未來,中國半導體產業要堅定不移地向著中高端挺進,這是毫無疑問的。
技術創新和產業投資雙輪驅動
記者:2020年既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又是「十四五」規劃的編制之年。對於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魏少軍:2020年可以說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點,是時候讓我們認真總結一下這些年來中國半導體的發展情況。這對「十四五」規劃,乃至未來10年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我認為,第一,我們應當以2008年為基點,對2008年之前和之後兩個時期進行一個對比總結。過去12年,中國半導體產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2008年開始,我國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助力中國半導體取得今天的成績。
第二,在全面總結的基礎上,要認真分析中國半導體產業當前面臨的形勢。美國對華為以及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限制,使很多人對當前的形勢出現了誤判。有的認為我們形勢大好,有的認為我們什麼都不行。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對產業形勢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才有利於下一階段的發展策略的制定。
第三,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並沒有脫離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特徵,即創新驅動。未來中國半導體仍然需要國家在科技創新上有足夠的投入。從產業發展層面上看,無論是各地成立的產業投資基金還是科創板,已經使中國半導體產業投資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條件。但是,在科技研發層面上,中國的投入還不夠。中國半導體企業的整體實力與國際巨頭相比仍然偏弱,企業發展過程中在研發投入上仍然不足,這需要政府增加在科技研發上的投入,特別是對未來10~15年的科技發展,應當給予更高的重視。同時,科研投入資金需要保持穩定性、持續性和高強度。如果這個時候沒能跟上,未來的發展可能會受到更大制約。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需要技術創新和產業投資兩方面的雙輪驅動,而且是要平衡的驅動。
第四,避免一哄而上,走極端。當前各地不顧實際大幹快上集成電路項目的情況屢見不鮮,科創板某種程度上變成了「瘋狂板」。中國半導體產業只有通過創新的內涵式發展才能真正意義地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未來,還是要沉下心來回歸產業本質,認認真真地埋頭苦幹。
㈡ 外界為什麼不看好董明珠投資晶元產業
都知道晶元對於電腦空調手機來說是核心的東西,沒有它就等於沒有大腦了。董明珠很堅定地說,一定要做晶元。不過作為空調的巨頭,格力在空調方面我們沒得說。但晶元和空調完全兩個領域,格力能否在晶元上做的也很好呢,外界幾乎都不看好,畢竟晶元的門檻比空調高太多,花費的金錢也很多。
目前只要談到晶元,格力的創始人朱洪江一直表示沒有什麼信心,空調的晶元是非常高級的,一般只能選擇外國的。現在自己要做晶元的話,需要長時間積累不是說一兩年就能有成績的。如果弄不好,造成的將是格力陷入困境。
所以來說一般的企業要想跨入到晶元領域,風險很大的,不是想一想,說一說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大量的時間積累,大量的金錢來做維持的。這些都是外界大部分人不看好董明珠的原因所在,沒有信心。但是我很看好董明珠女士的做法,因為她對這種核心競爭力的匠心追求讓人很佩服。
㈢ 中芯國際將在上海投資120億美元建廠,晶元投資有哪些前景
在晶元領域,中國大部分晶元要靠美國進口,現在中國著重發展這個項目,我只能說這個領域在中國市場前景十分可觀。
㈣ 晶元概念股,集成電路製造設備的股票,哪個更值得投資
整個產業鏈中國底子太差,比如光刻機的生產,現在最高端被荷蘭壟斷,別人百年技術的沉澱,歐美其他國家半導體產業這么完備了都難望其項背,更不要說才起步的中國,然後其他的晶圓,封裝測試等等都還需要時間去沉澱。
這個需要幾十年時間
現在中國跟的上的也許只有ic設計一個環節
另外客觀的就半導體板塊股票的技術面分析而言
已經是均線空頭排列股價處於均線之下的明確下跌趨勢,現在投資這種股票,面臨的不是盤整就是下跌。
基本面和政策扶持不是股票上漲的根本因素,雄安千年大計,說政策哪一個比不上晶元半導體?但你買了結果是什麼?
㈤ 晶元發展前景
晶元產業鏈核心環節為產業鏈中游的晶元設計、晶元製造、封裝測試。而上游基礎EDA軟體、材料和設備是中游製造的關鍵,中國晶元在這部分較為受制於人,其中晶元產業鏈最薄弱的環節為最上游的EDA軟體。目前,中國國晶元產業鏈布局最完整的地區位於上海。
晶元產業鏈全景梳理:EDA軟體最薄弱
晶元產業鏈包括上游基礎層、中游製造層和下游應用層。上游EDA軟體/IP、材料和設備是晶元產業的基礎,其中EDA軟體/IP是中游晶元設計的關鍵;材料和設備是晶元製造和封測的基礎。中游製造是晶元產業鏈的核心,包括晶元設計、晶元製造和封裝測試。下游應用領域主要包括通訊設備、汽車電子、消費電子、軍事、工業、物聯網、新能源、人工智慧等等。
晶元產業鏈中上游各個環節的行業龍頭企業集中在上海,上游EDA軟體的代表企業概倫電子,原材料部分生產大矽片的龍頭企業滬硅產業,製造半導體設備的龍頭企業盛美半導體,中游晶元設計、封裝測試的龍頭企業中芯國際、紫光展銳、華虹半導體等。上海的晶元產業布局是全國最完整的。
——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晶元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㈥ EV/IC=企業價值/投資資本怎麼計算
企業價值/投資資本怎麼計算
1、利用公式:股權價值=稅後凈利潤/股權資本成本
計算不同資本結構下股權價值
2、
得出
企業價值=股權價值+債券市場價值
3、
計算:該資本結構下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負債市場價值比重*稅後負債資本成本+權益價值比重*權益資本成本
4、計算得出各個資本結構下的企業價值,比較企業價值,得出結論:企業價最值大的資本結構下,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
㈦ 現在所有晶元企業發展到1nm後還有發展空間嗎再發展下去是不是就沒意義了石墨烯晶元到底是個啥
1.還有發展空間,光同為1nm之間差距就很大。
2.有意義
3.石墨烯是原材料,現在晶元主流是硅,硅有極限,石墨烯晶元是研究方向之一。
4.500年都還是高端
5.它是光,物理上決定不被取代,光學物理學中重要分支。
㈧ 晶元行業出現盲目投資和爛尾項目,這種情況如何整治
關於近幾千年來,中國一直在努力發展自己本國的一個劣勢企業,例如現在的一個晶元製造等核心產業。其中讓我們注意到,現在中國企業他們所欠缺的就是其核心技術,其原因就是因為本身中國近兩年來遭遇到美國的各種晶元打壓,其中以華為公司和中興兩家公司為首,這兩家公司在美國市場基本上沒有任何的一個市場份額,也退出了美國市場。所以現在中國重視晶元的一個發展,也在大面積鼓勵民營企業發展自己的晶元。但是晶元行業卻出現了盲目投資和爛尾的項目,那麼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進行整治呢?其方式有以下幾個。
最後就是進行工商營業資格生產的一個頒發,因為我們相信只要相關的工商業深入到其中進行資格考察的話,那麼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面,減少資本的一個破產,對於破產的企業能夠有序的進行引導。
㈨ 晶元研發所需要的成本到底有多高科技企業的研發成本又是如何來的呢
晶元,又稱微電路、微晶元、集成電路等等。具體指的是那些內含集成電路的矽片,體積很小,常常是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的一部分!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晶元主要是在電腦,手機等通信領域使用率高的場景內,但其實晶元的應用范圍遠遠不止這些!比如很多家用電器,智能,人腦等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場景!因此晶元又被稱之為「工業糧食",可知其對於工業的重要性!
言歸正傳,我國對於晶元的使用情況如何呢?
不得不說我國也是一個晶元的使用大國,很多領域都有晶元的身影。在2016一年中,我國晶元進口額高達2271億美元,這是連續4年進口額超過2000億美元。而晶元進口的花費已經連續兩年超過了原油的進口花費,過去十年累計耗資更是高達1.8萬億美元!雖然花費巨大,但是卻又迫不得已,因為晶元普遍用於眾多熱門高新科技領域,比如手機,汽車,計算機等等,如果沒有自主研發的晶元,那麼就只能進口人家的,哪怕多貴也得啃下去啊!
問題來了,我國在很多領域都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然而為何小小的晶元卻未能自主研發呢?
晶元生產有多難?我國處於晶元狀況如何?
記得有人問過一個問題:晶元和原子彈生產相比,哪個比較難?這里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晶元的生產研發難度要遠遠高於原子彈!說晶元的研發與製造能力是代表了一個國家整體的科技水平一點都不為過!
可能在很早之前,有些人可能聽說過我國研發的「龍芯一號」,「龍芯二號」中央處理器等等!有人可能就會認為我國其實很早就掌握了晶元的獨立自主研發能力!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其所用的絕大多數材料仍然來自於國外進口,比如原材料、外延片、晶圓、封裝測試等等,都沒有實現完全的獨立自主研發!所以以至於知道現在,還要依靠著大量的技術進口,才能夠維持國內的一些領域!
其實這並不是說我國的科技水平低下,而是晶元的研發難度實在太大了!
主要難度其實並不能通過一篇文章就講清楚,因為它的生產經過了非常多的工序流程,生產規模龐大,系統極為復雜,而且所需投入的成本也是極大的!當今有名的晶元提供商有英特爾,三星,高通等,全球提供商不超過30家,出名的更是不超過10家!
我個人認為我國晶元研發之所以落後是因為以下幾點原因:
國內晶元產業起步晚,導致技術的劣勢比較明顯,生產的晶元在品質和性能上難以得到保證。(起步晚)
國內很多晶元企業早起給予政府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市場規律,存在投機取巧心理,過度依賴政府扶持,最終導致核心能力不強,以至於難以正真走向市場!(過度依賴)
晶元產業更新換代速度很快,且產業門檻較高,屬於高投入、高研發,但是回報可能較慢。(成本技術風險高)
國內產業鏈的整體發展水平和垂直整合直接影響國內晶元產業發展和效率的提升。(產業鏈的影響)
最後還是想說,一直以來受到國外技術封鎖,加上我國對於高新產業起步較晚,能以達到瞬間的崛起與超高水平的超越,這都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我相信未來幾年後,我國一定可以研發出屬於自己的「中國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