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滇緬投資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滇緬投資

發布時間: 2021-06-12 02:35:32

A. 滇緬公路現在還有嗎

滇緬公路,即中國雲南省到緬甸的公路。建滇緬公路於1938年開始修。公路與緬甸的中央鐵路連接,直接貫通緬甸原首都仰光港。滇緬公路原本是為了搶運中國國民黨政府在國外購買的和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而緊急修建的,隨著日軍進占越南,滇越鐵路中斷,滇緬公路竣工不久就成為了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唯一的運輸通道。這是一條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國際通道。這是一條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築成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1. 滇緬公路又稱昆瑞公路(昆明至瑞麗)。
2. 滇緬公路又稱320國道滇西段。
3. 滇緬公路又昆畹公路(昆明至畹町)。
4. 滇緬公路又稱中美合作公路。
5. 滇緬公路又稱抗日公路。

B. 滇緬抗戰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滇緬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與美、英盟軍殲滅日本侵略者的戰場,是中國人民在近現代史上第一次將侵略者趕出國門的戰斗。
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我國西南邊疆的保山、臨滄、德宏、怒江一帶,爆發了一場以保衛滇緬國際通道、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為目的的抗日愛國戰爭,這就是聞名於世的滇西抗戰。它是我國8年抗戰中最早向日寇發起的戰略性反攻,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抗日戰場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性戰役之一。這場戰爭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軍對我國實施東西突擊,最終稱霸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夢想。在這場關系重大的決戰中,中國遠征軍、美國盟軍、愛國華僑和滇西各族人民團結一心,以傷亡20多萬軍民的代價,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史詩。
保山,作為滇西抗戰的主戰場,當地市委、市政府順勢而謀,精心打造「二戰文化之旅」,主要的景點為龍陵松山戰役遺址、騰沖滇西抗戰博物館、騰沖國殤墓園。另外,保山正在爭取各方支持,加強與緬甸、印度的合作,努力開通保山——緬甸密支那——印度雷多的旅遊線路,這也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在這塊曾經烽火連天的土地上,海內外遊客除了感受二戰文化之外,還可以體驗「中國生態SPA康樂園之旅」、「高黎貢山生態之旅」、「南方絲綢古道之旅」。
這是我國第一個民間投資、民間收藏的抗戰博物館。該博物館由柏聯集團投資建設,展品為段生馗先生20多年收集和保存的3500多件二戰文物,包括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軍、美英盟軍、民眾抗戰等方面的文物。博物館館址設在至今保存完好、當年中國遠征軍20集團軍司令部舊址。

C. 中國是不是已經失去了整體收購緬甸的最佳時機

向左轉,還是向右轉?這是一個問題。
平王東遷,周王室徹底失去了對國家的控制,天下進入了一個群雄爭霸的時代。在群雄中,秦國的先天條件和後天條件並不突出,甚至可以說是很有一些差的。秦的領地關中平原,土地不如中原肥沃,物產不如中原豐富;交通不如中原便利,經濟不發達,文化相對落後;秦國取得諸侯地位相對較晚,爵位又低;因此,秦國很難吸引人才。很多最後落戶秦國並建立功業的人才,最初都不是把秦國當作首選目標,而是在別的國家碰了壁、倒了霉,沒有辦法了,才到了秦國。自身條件不突出,周邊環境更差。秦的西面和北面被諸如山戎、姜戎、義渠戎之類的少數民族所環繞,這些比秦國更加落後的蠻族是秦的心腹之患。他們窮得很,戰鬥力卻很強悍,經常來找秦國的麻煩;秦國擊敗他們撈不到什麼好處,打輸了卻會遭到洗劫。秦國最初的列代先王大都在和戎族的戰爭中戰死。秦的東面則是春秋時代最為強大的諸侯國:晉國。晉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均領先於秦國,雖然秦國也曾經利用晉國的內亂干涉過其內政,但總的來說在春秋時期秦國一直遭到晉國的壓制。逐漸強大的秦國也曾試圖越過晉國在中原地區搞擴張,吞並鄭國,卻被打得頭破血流。直到晉國解體,分裂為三個國家,秦國才得到了發展的機會。晉國的分裂改善了秦國的生存環境,商鞅變法則大幅提升了秦國的自身實力。秦惠王繼位,處死了政治對手商鞅,但卻沒有改變商鞅制定的國策。強大起來的秦國急需為自己的進一步發展尋找一個突破口。關於這個新的主攻方向在那裡,秦王國強大的軍隊到底是要向左攻擊還是向右攻擊,由秦惠王主持的御前會議上發生了一次我國歷史上極為著名的辯論,史稱「司馬錯論伐蜀」。辯論的參賽雙方分別是著名辯手張儀和不著名辯手司馬錯。
關於秦國的主攻方向,司馬錯主張進攻蜀國,張儀反對,提議進攻韓國。他認為:韓國的領地位居天下正中央,但其實力是戰國七雄當中最弱的一個,最容易進攻;並且韓國還有一個國中之國,就是周王室的直轄領地。周王室這時雖然只擁有洛陽及其周圍很少一點領地,但在名義上仍然是天下的共主,除了領地之外,還擁有象徵天下的九鼎。進攻韓國,不僅可以奪取天下正中央的領地,而且可以獲得額外的戰利品「周王室」。秦國應當和魏國、楚國搞好關系,邀請他們共同攻擊韓國。當然要自己擔當主攻,為了防備魏國、楚國來搶周王室這個終極戰利品,秦應當在鞏義方向屯兵扼守交通要道,阻止楚軍、魏軍北上,讓他們瓜分一下韓國南部就可以了。而秦軍主力則順黃河而下,奪取周的洛陽和韓的新鄭。這樣,秦就奪取了天下正中央的領地,以及象徵天下的九鼎。然後秦就可以宣布自己獲得天下霸權,秦國由諸侯晉級為天下之主,像周武王建立周王朝那樣建立一個嶄新的秦王朝。至於像蜀國那樣的蠻夷之地,就算打下來也沒什麼用出。「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向蜀國進攻只會讓天下霸業越來越遠。
張儀是中國歷史上最能說的說客,號稱可以靠一根舌頭改變天下。面對天下最有名的辯手張儀提出的頗具說服力的發言,不著名辯手司馬錯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正因為中原諸侯均把蜀國視為蠻夷之地,所以進攻蜀國才不會招致諸侯的干涉;而蜀國本身這時正鬧內亂,蜀國國君是個像桀紂一樣的暴君,正遭到國民的反對呢。秦軍進入蜀國,就像狼入羊群一樣,可以輕而易舉的獲取勝利。不僅可以獲得富庶的領地,而且可以獲得制止暴亂的好名聲,最重要的是不會引起諸侯干涉,戰略目的能夠得到實施。進攻韓國和周王室,很容易被諸侯當作出頭鳥。面臨困境的韓國和周王室只要一邀請,對秦國懷有警惕之心的諸侯們就會打出「保衛周天子」這種王道無比的旗幟,出兵干涉。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盡管實力大幅提升,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單挑其他任何一個諸侯國都可以獲勝,但顯然還抗不住天下諸侯們的群毆。當出頭鳥,不僅不會獲得好處,反而會被爆打。像九鼎這樣的戰利品,現在奪取還為時尚早。秦惠王是一個聰明的君主,他盡管寵信張儀,但在這次事關秦國國運的戰略選擇中,他最終選擇了司馬錯的主張,出兵攻打蜀國。果然像司馬錯說得那樣輕而易舉的吞並了蜀國,順便把正坐著同樣打算的巴國爆打一頓。巴國也同樣看出進攻蜀國是個便宜事,無奈國力不如秦國,結果在巴蜀兩國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被秦國一箭雙雕。正如司馬錯預計的那樣,秦國進攻蜀國,這種重大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引起中原諸侯們的警惕,這使得秦國順利的奪取了四川盆地。秦國用了五年時間,基本消化了新領地。擁有川中平原和關中平原兩大糧倉的秦國,其綜合國力翻了一翻,已經不是中原諸侯們可以對抗的了。盡管後來秦國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的犯錯誤,甚至是嚴重的錯誤,比如說在邯鄲城下被諸侯聯軍爆打,但秦國仍然可以憑借遠較六國雄厚的國力迅速翻身。
反觀戰國時代第一任霸主魏國,因為主攻方向不明確,既不進攻最危險的敵人秦國,也不吞並好處最多的韓國,而是在獲得了趙國表面上的降伏之後,越過趙國去吞並中山國。這種吞並看上去挺爽,但卻不能有效增加魏國國力,馬陵之役後,魏國國力迅速衰退,喪失了統一天下的可能。
今天的中國,也到了需要選擇主攻方向的時候!此次人民海軍出兵索馬里,大長國威。但是不要忘了,我們的艦隊要通過馬六甲才能到達索馬里;而通過馬六甲,需要經過兩個反華國家批准。這兩個反華國家,並不是總能夠批准人民海軍通過馬六甲。
今天的中國,並不擁有像當年的秦國那樣天下第一的國力,但卻有著比秦國還要惡劣的多的地緣政治環境。在我們的左側,美國精心構築了N條從日本到東南亞諸國的島鏈,像一條條鎖鏈一樣封鎖住了我們的出海口;在我們的右側,前蘇聯也曾炮製過一個類似的封鎖線。前蘇聯一方面用蘇印同盟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中國,另一方面支持越南在印度支那擴張來形成對中國的半包圍;並用入侵阿富汗來加強這種包圍。蘇聯解體一度使中國的地緣環境略有好轉,但好景不長,美國迅速替代蘇聯接手陸地封鎖線。在阿富汗駐扎的是蘇軍還是美軍,對於我們來說都不是什麼好消息。至於越南,則更加奇妙,它竟然在蘇軍撤退之後把金蘭灣出租給了美軍。不久前還在戰場上血腥廝殺的對頭,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反華」,就這么組成了一個荒唐丑惡的聯盟。
我們實際上是生活在一張接近嚴密的包圍網之中的。我們的周邊國家中,只有兩個盟友,一個是巴基斯坦,一個是朝鮮。巴基斯坦是我們全天候的朋友,他們為了自身的安全,是不會背叛我們的,但能夠給我們提供的戰略迴旋實在有限。中巴兩國接壤的邊境線本來就很短,更何況這一地段還在駐阿美軍的威脅之下。另一個盟友朝鮮,我實在不想多說。當初我們有那麼多鮮血流在朝鮮,中蘇對抗的時候它們選擇了什麼?再說朝鮮本身也在包圍之中,即使它們想幫我們,也無法為我們提供戰略出口。那麼,中國的出路在哪裡呢?難道我們就這樣永遠的受制於大洋彼岸的那個國家嗎?當然不是。其實我們有一個天然的戰略出口:緬甸。讓我們拿出地圖來看一下,緬甸和我國有著相當長的邊界線,這是一個相當寬闊的出口,和中巴兩國之間的羊腸小道完全不同。所謂邊境線,乃是一條人為劃定的、地圖上的虛線,這種虛線完全是人為的,在地球表面本來是沒有的,人們在地圖上畫出來,就有了邊境線。如果不把它畫出來,那就是沒有。這條虛線對自然界沒有一絲一毫的改變,因為本來就不存在。如果把地圖上把中緬之間的那條虛線擦掉......我們就解放了,就自由了。所以,我們應當接受緬甸加入中國的申請,接納緬甸成為中國的第六個自治區。什麼?!緬甸還沒有申請加入中國?!那為什麼不做些工作,使得緬甸申請加入中國?!因為我們還沒有意識到緬甸加入中國的好處,以及可行性。
緬甸和我國有著相當長的邊界線,同時緬甸本身又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對於我國來說,緬甸就是一個優質天然深水良港。抗戰期間,滇緬公路曾經是我國最重要的、幾乎是唯一的戰略出口。在我國東部地區全部淪陷之後,堅持抗戰的中國幾乎完全依賴這條動脈獲取戰略物資。今天,如果緬甸為我所有,那麼,我們就獲得了一個新的出海口。這個新的出海口是不受第N島鏈威脅的,也就擺脫了美國的封鎖。如果美國試圖在印度洋上炮製一條新的島鏈,首先印度洋上沒有那麼多可以構成島鏈的島嶼,這個是上天決定的。其次如果美國試圖在印度洋上封鎖我們,沒有印度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的;而印度不是日本、南韓和菲律賓,在印度的國土上沒有美軍駐扎,印度並不是美國的小弟和馬仔。更何況對於美國來說,遏制印度也是他的戰略目標之一。這個新的出海口還有一個附帶的好處,就是不必通過馬六甲海峽。也就是說,這個新的出海口不受頑固反華的印尼和新加坡威脅。可能大家都知道(不知道的人亂棍打出),我們這些年是經常受印尼的氣的。這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中等國家,時不時地就冒出一股反華浪潮。對於這些反華浪潮,我們不僅不去制止,反而一味的遷就。就好比印尼扇我們一記耳光,我們不僅不反抗,還要笑嘻嘻的把臉迎上去。印度洋海嘯,我們發動全國人民捐款支援印尼。別人死了爹,為什麼要抬進咱們家來哭啊?不就是因為印尼控制著馬六甲,捏著中國的睾丸嗎?新加坡一直在明裡暗裡跟我們搗亂,其中包括支持台獨,我們也拿他們沒辦法,不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嗎?可是如果我們獲得了緬甸,那麼不僅僅是得到了一個不必通過馬六甲的出海口的問題,同時我們在戰略上也可以對東南亞反華勢力構成有效壓制。東南亞戰略形態就會完全反轉。那樣的話,就是美國借給那幫反華勢力幾個膽子,它們也不敢和中國對抗了。然後我們就可以更進一步,利用這個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波斯灣的優質天然深水良港,形成一個可以有效威脅霍爾穆茲海峽的軍事力量。我們不必控制霍爾穆茲海峽,我們只要能夠威脅它就可以了。只要能夠威脅霍爾穆茲,也就捏住了整個西方社會的睾丸。必須承認,現有的人民海軍不具備這樣的實力。但新的出海口對於人民海軍來說既是一個重擔,同時也是飛躍式大發展的契機,對人民海軍的戰鬥力有著巨大的拉動作用。並且沒有島鏈威脅的新出海口,其本身也是人民海軍走向深藍的物質基礎。
一個新的出海口,不僅可以拉動人民海軍的戰鬥力,而且對於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有著無與倫比的拉動力。西南諸省是我國最落後、最窮的地區,西部大開發以來,雖然經濟也有一定的發展,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西部的落後面貌。一個新的出海口,卻可以把這一地區變成新的珠三角、長三角。當然,在這個經濟大發展的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當然是前緬甸地區。
整體收購緬甸,是個一本萬利的買賣,可以使中國受益無窮。他的好處,我如果坐在這里說,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可是如果實現不了,那就是白說。畫餅是不能充飢的。我認為,整體收購緬甸,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之所以還沒有實現,僅僅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工作做好。
在當今世界上,已經不存在強行兼並一個國家的可能了,就連那個唯一的超級大國也不能。雖然叢林法則永遠存在,但已經披上了「文明」的外衣。我們不能像八百年前的成吉思汗那樣,如果緬甸不接受我們的收購要約,派一隊騎兵把他們的人殺光就行了。「文明」社會里,要有「文明」的做法。兩國結合必須你情我願,不能搶親。
當今世界的通用游戲規則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制定的,這個游戲規則規定:二戰結束之後,國與國之間的邊界神聖不可改變。這是通用游戲規則,我們必須遵守,因為我們不具備對抗整個游戲規則的力量。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游戲規則本身不是神聖不可改變的。盡管游戲規則由數不清的條約和慣例組成,構成游戲規則的各種文本浩如煙海,但其實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那就只有兩句話:1、凡是符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根本利益的,就是對的;2、凡是不符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根本利益的,就是錯的。游戲規則就這么簡單。如果誰還認為游戲規則本身是神聖不可改變的,誰就去買塊豆腐一頭碰死算了。因此,我們需要的就是充分了解游戲規則,然後按照我們的需要解釋規則。我們知道,二戰結束之後,兩個完全獨立的國家自願合並,一共發生過三次:一次是利比亞加入埃及,不過後來又解體了;另一次是敘利亞加入埃及,不過後來也離婚了;最後一次是波多黎各共和國申請加入美利堅合眾國,獲得批准。現在世界上已經沒有波多黎各共和國了,有的只是美利堅合眾國波多黎各自由邦。
這三次合並完全是出於自願的,所以並沒有受到國際社會的反對。還有一次,伊拉克強行吞並科威特,被地球聯軍爆打,不僅被迫吐出吃進嘴裡的肥肉,還喪失了兩國之間的爭議地區。伊拉克和美國的例子擺在那裡,我們當然不能學伊拉克,那樣做不僅達不到目的,而且有對抗全世界的危險,太蠢。我們該學習的是美國。如果緬甸申請加入中國,美國甚至都找不出反對的理由。他們可以接受波多黎各的入盟申請,我們為什麼不能接受緬甸的加入申請?我們接受緬甸加入中國的申請,在道義上沒有任何障礙,接下來就是我們有沒有接收緬甸的足夠實力。
拿破崙說:真理就在大炮的射程之內。大漢高祖說:所謂江湖道義,不過是說出來供大家參考的。在國際關系中,什麼江湖道義啦,談判技巧啦,能夠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大炮的數量和射程永遠永遠永遠永遠永遠永遠永遠永遠永遠是起決定作用的根本因素。這個道理,除了白痴和小屁孩都應當明白。美國通過《廣場協定》掠奪走了日本人民整整十年的血汗錢,難道日本人傻啊?日本人才不傻呢,小鬼子精明著呢,鬼精鬼精的。為什麼鬼精鬼精的小鬼子還要接受美國人的敲詐呢?不就是因為美軍駐扎在日本么。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盡管中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和美國相比仍然弱小,甚至和沒落貴族俄羅斯相比也有較大差距。我們不具備全面抗衡美國的實力,所以不要妄想在熱點地區一展身手。想調解以巴沖突?會碰一鼻子灰。想在巴爾干火葯桶支持一個盟友塞爾維亞?會讓歐洲人笑掉大牙。想把手伸向波斯灣?那會被打得頭破血流。就不說那麼遠的目標,就說家門口的東海爭端,人民海軍也不具備趕走小鬼子的實力。但緬甸則和這些目標完全不同。緬甸既沒有石油,也沒有鐵礦、銅礦或者別的戰略物資,最重要的特產是海洛因,之外是些沒有戰略意義的寶石。暹羅灣不是波斯灣,不是引人矚目的熱點地區。在絕大部分國家眼裡,緬甸是個鳥不拉屎的鬼地方。傳統歐洲大國,對緬甸沒有一絲一毫的興趣。
緬甸本不是一個重要國家,緬甸在戰略上唯一的重要性就是:可以成為中國的出海口。緬甸對中國很重要,因此也就對美國很重要。如果緬甸在中國手中,我們就能打破美國的封鎖。如果緬甸在美國手中,就能加強對華封鎖。美國是一個聰明的國家,如果我們接受緬甸加入中國的申請,美國會在一瞬間就明白他的根本利益受到了最為嚴重的侵犯,立刻就會有干涉的沖動。
看一看地球儀,我們會發現緬甸有許多叢林。美軍曾經在叢林戰中吃過苦頭,這讓他們對叢林記憶猶新。而我們曾經在叢林中輕松擊敗越南。顯然,世界上還沒有哪一支軍隊會白痴到在叢林中和PLA格鬥。緬甸,在PLA的大炮射程之內。
盡管緬甸有著漫長的海岸線,但這條海岸線上目前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戰略目標。就算美軍把整個緬甸海岸線炸個稀巴爛,也沒什麼意義。我們以後再修港口就是了。事實上整個緬甸,對於美軍來說都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戰略目標。攻擊中國本土?顯然美國還沒有那麼瘋狂,這不符合游戲規則。游戲規則規定這種情況下最多也就是一場局部的、代理人之間的戰爭而已。我們要充分利用游戲規則。更何況美國雖然在衰退,但還遠沒有衰退到為了轉移國內視線,鋌而走險打一場全面戰爭的地步。「大日本皇軍」恐怕有著和美軍同樣的沖動,而且「皇軍」還有一支實力雄厚的海軍,但缺乏強力的陸軍,同樣難以有所作為。緬甸,不在「皇軍」的大炮射程之內。印度吃過PLA的苦頭,印尼軍隊也就趁在國內嚇唬嚇唬老百姓。緬甸周邊沒什麼像樣的軍隊能夠對PLA構成威脅。至於美國的歐洲盟國們,才不會吃飽了撐得來這里浪費軍事資源呢。並且歐洲和美國一樣在經濟衰退,既沒有興趣,也沒有力量配合美國來制裁中國。沒有歐洲盟友的配合,美國甚至連制裁和封鎖都做不到。顯然,我們是有著接收緬甸的實力的。以今天中國的國力和PLA的軍力,接收緬甸不存在實力上的問題。
我們接受緬甸加入中國的申請,在道義上和實力上都沒有障礙。真正的障礙,是緬甸人民的民族感情。
緬甸這個國家,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都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並沒有到接近於砸斷骨頭連著筋的地步,但也是有著不可低估的文化影響的。緬甸曾經長期是中國的屬國。屬國不是固有領土,過去緬甸並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卻深受中國影響。今天,由於長期受美國制裁,緬甸在世界上處於一種半孤立狀態,所以緬甸對中國有一定的依賴性。但中國給與緬甸的幫助還遠遠不夠。正是這一點沒有做好,使得整體收購變得困難重重。毫無疑問,對於緬甸來說,並入中國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這機會可以使緬甸在一夜之間,從落後的半原始社會,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但當今世界是民族主義盛行的世界。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就算並入中國對於緬甸來說有一百樣好處,卻至少有一個壞處,那就是要失去民族獨立性。對於任何一個民族來說,這樣的代價都未免大了一點。如何克服這個困難呢?讓緬甸人民接受中國文化。緬甸人民為什麼要接受中國文化?用經濟開路,把中國文化送進緬甸,使緬甸人民接受中國援助的同時接受中國文化(說白了就是經濟開路,繼之以文化侵略)。在歷史上形成的中緬文化聯系,使得這種文化輸出不會有大的障礙。緬甸信奉小乘佛教,而小乘佛教同樣也流行於我國西南地區。直到今天,小乘佛教還是西南少數民族的主流信仰。在現實中高度發達的中國經濟同樣對緬甸人民有影響,人民幣的受歡迎程度顯然會提高中國文化的吸引力。緩慢的,但又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把經濟和文化輸出做好,讓緬甸人民接受中國文化。時機成熟的時候,在軍政府中扶植一個親華派做老大,以緬甸人民的名義申請加入中國。不同意的頑固分子,可以在空氣中消失。然後緬甸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代理人戰術是美國最擅長的戰術之一,我們應當好好的向美國學習。前期工作沒有做好,時機到來的時候,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機會在手中溜走。遺憾啊............!
今年五月(就在汶川大地震前幾天),緬甸遭受風災,死亡兩萬,一百萬人無家可歸,比印度洋海嘯悲慘的多,卻沒有見中國政府有什麼像樣動作。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地震呢,當然也不可能知道我們自己會地震,當時為什麼沒有發動群眾為我們的緬甸兄弟姐妹們捐款呢?難道我們就只會捐助敵對的印尼,而不會幫一把自家兄弟?!緬甸軍政府不接受外國救援是一個方面,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重視這個本應高度重視的兄弟。緬甸軍政府不接受外國救援隊進入緬甸,我們可以把救災物資直接送給軍政府嘛,還可以讓中國佛教協會和緬甸和尚們聯合救災嘛。什麼救援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把緬甸的災害當作自己的災害來救援。只要印有「中國製造」字樣的帳篷和方便麵送到災民手中,哪怕是通過軍政府的手送出的,不認識漢字的緬甸人也會對中國充滿感激之情。我們竟然沒有這么做,遺憾啊............!
中國甚至不是緬甸的第一大投資國。這讓我不可理解。要知道,這些投資是可以數十倍乃至數千倍的回收的。要想獲得無與倫比的利益,不扎一點本錢怎麼行呢?我們可以在緬甸的電力、電信、交通等國民經濟基礎領域搞建設,即使緬甸出不起錢,我們自己投資也要搞。建設一個現代化新緬甸,又有著受中國控制的經濟基礎,然後就可以加入中國了。再說也花不了幾個錢,也就是辦奧運會的費用的十分之一就夠了。與其把那麼多錢燒了,何不用來獲取巨大利益,獲取足以徹底改變中國戰略地位的利益呢?消化加入中國的緬甸,還有一個附帶的困難:這里的地理結構相當復雜,交通不便。但我想這是一個小的困難。六十多年之前,美國可以修一條滇緬公路來支援中國抗戰;六十多年之後,難道我們修不出一條滇緬鐵路來支撐中華民族的騰飛嗎?
整體收購緬甸,可以使西南經濟騰飛(當然也可以使緬甸經濟騰飛),可以獲得一個不受威脅的出海口,可以打破海陸兩條封鎖線,可以對東南亞反華勢力構成有效壓制,可以從根本上扭轉我國的戰略處境。接收緬甸,可以提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接收並有效消化緬甸之後,我們就可以參與制定游戲規則,從游戲規則的遵從者,一躍而成為游戲規則的制定者。我們制定的游戲規則當然也可以是一大堆的條約和條例,但本質也只有兩條,那就是:1、凡是符合中國根本利益的,就是對的;2、凡是不符合中國根本利益的,就是錯的。而整個世界,必須遵從這一新的規則。這才是我們需要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暹羅灣不是地球熱點,美國的大部分盟國對這里沒有興趣。美國單獨行動(最多拉上「皇軍」),基本上是既沒有理由,也沒有能力阻止我們。美國一直在制裁緬甸,我們一直在支援緬甸,緬甸人民對中國有親切感。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發生了太多的事情,有助於實現這一重大的戰略目標:緬甸風災,美國衰退。面對這種種可遇不可求的機遇,我們自己沒有把工作做好,白白的浪費了時機。緬甸,是上天恩賜給中國的最好的禮物。違天,不祥;天與不取,反受其亂。緬甸人民是我們的兄弟,我們總不能盼著兄弟年年遭災吧?更何況我們就是盼也盼不來啊。我們也不能指望美國年年衰退,更不能指望美國永遠犯錯誤。一旦美國明白了緬甸的重要性,不再制裁緬甸,而是像招安利比亞那樣招安了緬甸,我們就再也沒有機會接受緬甸了。美國就會完善對華包圍圈,牢牢的把中國封鎖住。到那時,悔之晚矣。
盡管最佳時機已經錯過了,但現在醒悟還不晚(因為美國還沒有修正他們的錯誤嘛)。踏踏實實的把工作做好,用拉動內需、在國內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熱情去參與緬甸建設,用抗震救災的態度去援助緬甸。在不受干涉的前提下,無障礙的接受這片在列強眼中本來是無足輕重的土地,從而大大增強我們的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D. 滇緬輸油管線簡介

建設中緬石油管道不僅僅是一條破解「馬六甲困局」的能源大動脈,更是維護國家安全和地區穩定繁榮、南進印度洋大棋局中的一枚至關重要的高招妙棋:中緬石油管道9月全面開工,是近期我國能源格局的一個重大突破.打通這一整體油氣戰略的西南大通道,將使我國在海上、東北、西北三大油氣管道之外,又開辟了一條新的大通路,形成了一張覆蓋中國全境的油氣輸送網路,對於破解威脅我國能源安全的「馬六甲困局」,其意義無論如何估量都不為過.
我國進口石油的80%都是經馬六甲海峽輸送的,由於該地區政治情勢復雜,充滿變數,國際上各方勢力都試圖染指、控制這條航運咽喉要道,加上恐怖分子、海盜活動頻繁,更增加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交界處的馬六甲海峽的波詭雲譎,因而我國能源安全一向有「馬六甲困局」之說.如何破局突困,就成為我國確保能源安全大戰略大棋局必須考慮的問題,中緬石油管道的開工建設,不啻是突出重圍的一著高招,一招走好,滿盤皆活,其重要性並不亞於二戰時期的滇緬公路(亦稱史迪威公路).
有關能源專家指出,中緬石油管道一期工程年輸送原油能力為2200萬噸,二期工程有望達到4000萬-6000萬噸,接近我國2008年原油總進口量的三分之一.而一旦陸上三條油氣管道全部建成投產,能夠承擔我國40%的油氣進口量.尤其是傳統的經馬六甲海峽的海上運輸承擔的油氣進口量可望從當下的八成以上減至六成,大大減輕對馬六甲海峽通道的依賴度,從而能夠更好地維護我國的能源安全.與海上航運相比,陸上管道運送有利於增強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可控性,遠比海上運輸的風險小.
中國的近、現代歷史反復表明,西部地區包括西南、西北部一向是我國的戰略大後方,是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依託的「大三線」.隨著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對能源需求日益緊迫,從國外進口油氣有增無已,能源領域的「兩洋」戰略也愈加凸顯.這種戰略大棋局的博弈,時下在東海和南海油氣田開采方面的雙管齊下固然刻不容緩,而北線和南線陸路進口油氣管道的建設,南北對進,更是大棋局中份量極重的兩枚大棋.東北、西北油氣進口源地是俄羅斯和上合組織成員國的中亞諸國,西南油氣進口通路則是瀕臨印度洋的南亞多國.中緬石油管道的開工打造,也是我國南出印度洋大棋局中的重要環節.這條石油管道的原油從產地中東、非洲抵達緬甸西海岸實兌港,仍需海上運輸,由海及陸,只是避開了馬六甲海峽,卻也無法避免印度洋航線及必經的亞丁灣海域.從去年12月26日起至今,中國海軍先後派出三批護航編隊巡弋印度洋、亞丁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保護我國包括油輪在內的商船的安全航行.依筆者管見,我國的「兩洋」攻略應取「南出、東峙、北守」布局,以保障能源「一盤棋」的攻防均衡,即在瀕海三個主要戰略方向,南海應積極進取,東海宜以峙制動,渤海要拱衛北線.其中的「南出」,就是打通大西南——東南亞陸上通路,直達印度洋. 國內一些戰略分析人士近期提出,我國傳統的「一洋」戰略正在發生變化.21世紀的中國大戰略必須依託大陸,面向大洋,一出太平洋,二出印度洋.西部印度洋通道與國家安全緊密相關,在地緣政治環境中,中國將緬甸作為戰略屏障甚或戰略後方,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從國際政治角度看,緬甸戰略位置極其重要,虎踞於馬六甲海灣出口,北可依託中國,輻射寮國、泰國、柬埔寨等東盟國家,西可制約印度向南海、東南亞伸展拳腳的空間.
正因為如此,中緬陸上石油管道的開建就具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和影響.中國真誠地希望緬甸國內形勢保持穩定、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盡快盡善地化解果敢地區的危機,消除各種不確定因素,這也有利和平崛起的中國的西南邊陲,有一個比較良好的周邊環境和可靠的緩沖地帶.如是而觀,建設中緬石油管道不僅僅是一條破解「馬六甲困局」的能源大動脈,更是維護國家安全和地區穩定繁榮、南進印度洋大棋局中的一枚至關重要的高招妙棋.
請採納

E. 二戰時期日本在緬甸投入了多少軍隊

二戰時期日本在緬甸投入日軍緬甸方面軍下屬三個軍,其中本多政材的33軍負責防守緬甸北部,處於中國軍隊的進攻范圍之內,其中四18師團主要對抗從中國駐印軍,第56師團負責對抗雲南方向的中國遠征軍。

緬北滇西戰役背景:1942年春,日軍入侵緬甸。中國應英軍要求,派遠征軍入緬支援英軍作戰。1943年10月,為執行盟軍魁北克會議關於在緬甸對日軍發動攻勢和打通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的決定,駐印軍在總指揮史迪威指揮下逐次集結於印緬邊境的雷多地區,准備向緬北日軍發動進攻。

駐滇西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決定以騰沖為目標對日軍發動進攻。駐緬北和怒江西岸的日軍共4個師團,轄9個步兵聯隊、8個特種兵聯隊,在第33軍司令官本多政材指揮下實施防禦。

(5)滇緬投資擴展閱讀

戰役影響

緬北滇西反攻戰役,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唯一獲得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這次勝利不僅打通了中國與盟國間的陸上交通線,而且揭開了亞洲戰場盟軍向日軍反攻的序幕。緬北滇西之戰被後來的軍事學家稱為「東方諾曼底之戰」。

滇西緬北反攻的勝利,再一次表現了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向全世界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使全國軍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從而重新振奮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F. 滇緬公路現在還用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滇緬公路國內段改稱昆畹公路,1990年又改為320線。1994年,320國道終點從畹町延長到瑞麗姐告大橋。昆瑞公路現為國道主幹線GZ65(上海-瑞麗)末段。

據1957年的路況調查資料,滇緬公路彎道半徑小於20米的彎道有近千個,有的彎道半徑僅有8米;縱坡大於9%的有500多段,有的達18%以上;有近千道臨時式涵洞,上百座臨時式、半永久式的橋梁;橋梁載重能力低,有的橋只能載重8噸;全路能使用的瀝青路面僅剩21公里。1959年至1986年,省交通廳使用養路費投資,對羊老哨坡、級山坡、天子廟坡、南天門坡、三台山坡等10個大坡和其它一些路段進行改造,改造里程累計268.57公里。到1984年底,公路里程縮短93.7公里。

1972年5月,在功果橋下游20多公里處,永保橋建成通車。

永保橋是滇緬公路永平至芭蕉河路段改線後另建的新橋。永保橋通車後,功果橋被拆除。昌淦橋變為支線橋。

1974年6月,在惠通橋下游400米處,紅旗橋建成通車。

祿豐縣董戶村至一平浪22公里公路路窄彎急,曾經是昆明至下關間的"瓶頸"路段。1979年,省經委、省交通廳決定利用祿豐至一平浪間已廢棄的米軌鐵路路基改建為公路,與原公路構成單向行駛的上下行復線。1982年,這項工程完工。

在對重點路段進行改造的同時,承擔滇緬公路養護任務的昆明、楚雄、大理、保山、芒市5個公路管理總段在道班開展"五小"活動,即改一個小彎道、降一個小坡、加快一小段路基、改建一道小涵洞、填補一小段路基缺口,使滇緬公路行車條件不斷改善。

1986年,昆明碧雞關至安寧一級公路動工修建,拉開了雲南高等級公路建設的序幕,也拉開了對滇緬公路實施大規模改造的序幕。1989年9月23日,碧安一級公路建成通車,實現了雲南高等級公路零的突破。繼碧安公路之後,滇緬公路的改造捷報頻傳。

1994年2月6日,136.2公里的安(寧)楚(雄)汽車專用二級公路建成通車。

1994年12月30日,94.5公里的大(官市)龍(山卡)三級公路通車。

在國道主幹線GZ65止點的瑞麗市,1992年10月,姐告大橋建成通車。

滇緬公路通車時,畹町與緬甸九穀間的界河橋是一座木便橋,後改建為單孔凈跨8米的石拱橋,日軍從滇西潰退時將其炸毀。1945年3月,畹町界河上建成一座跨徑21.33米的單孔石台貝雷鋼架木面橋,橋面寬3.3米。1993年2月20日,一座寬16米的單孔預應力混凝土下承式單肋柔拱剛性橋梁跨越界河,該橋凈跨30米,橋長40米。

從1992年12月至1997年7月,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連打"三大戰役",芒(市)瑞(麗)路、芒市過境公路和南天門路段二級公路相繼通車,使滇緬公路德宏州境內的131公里路段全部達到了二級以上標准。此後,龍陵縣建成龍陵至雙坡埡口24公里二級公路。

1998年7月18日,178.779公里的楚(雄)大(理)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滇緬公路有了第一段高速公路。

2002年9月29日,166公里的大(理)保(山)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高速公路跨越橫斷山,滇西的交通條件大為改善。

2005年6月27日,129.93公里的安(寧)楚(雄)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滇西交通的"瓶頸"被突破。

2007年2月28日,昆(明)安(寧)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2008年9月8日,保(山)龍(陵)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瀾滄江上,從古老的霽虹橋,到經歷了抗日戰爭烽火的功果橋,到永保橋,再到大保高速公路上的瀾滄江大橋,雲南數千年的交通史得到了生動展示。

怒江上,20世紀70年代,惠通橋旁,紅旗橋建成通車,90年代,三大地怒江大橋建成,如今,離三大地不遠,又一座更加宏偉的怒江大橋飛躍,怒江天塹變通途。

從昆明通往滇西的公路幾經改造、更替,早已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滇緬公路。但雲南人很難了卻滇緬公路的情結,一直習慣將通往滇西、通往緬甸的公路稱為滇緬公路。

沐浴著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的春風,年過古稀的滇緬公路,舊貌變新顏。這條大通道從昆明至龍陵573公里已建成高速公路。今天的昆(明)瑞(麗)公路,與剛通車時的滇緬公路相比,里程縮短了250多公里。滇緬公路建成時,從昆明到畹町,汽車要行駛七八天,如今,汽車一天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