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投資中國理由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投資中國理由

發布時間: 2021-06-11 16:42:40

㈠ 為什麼價值投資在中國行得通

行不通,有價值的公司太少。

㈡ 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外國直接投資接受國的原因

商務部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金伯生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穩定增長,主要得益於較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愈加廣闊的消費市場,這兩項吸引外資的最基本因素一直沒變。金伯生說,隨著我國對外資、合資企業在外資比例、國產化程度、外匯持有量和出口方面的要求逐漸取消,到中國發展並實現本土化生產的跨國公司越來越多。

金伯生還指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後,外商對中國投資的信心有所增強,在逐步履行對WTO的承諾和各行業領域進一步開放的背景下,外商可投資的范圍也更加寬泛。另外,中國經濟發展勢頭較強,連續幾年的持續高增長使全球企業在尋找投資地點時紛紛看好中國;還有就是近年來世界製造業集團處在新一輪調整之中,並開始對中國重新定位,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國已成為跨國企業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

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司長胡景岩指出,國際上外國直接投資的實現形式主要來自於跨國並購方式,而中國對於外資並購的研究自2003年4月實施《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以來正處於起步階段。隨著政策法規的逐步完善和系統配套措施的建立,並購方式將為中國持續有效地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開啟新的大門。

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認為,今後,製造業依然是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主導力量,但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逐漸向服務領域靠攏的大趨勢下,中國服務行業吸收外資的比重將大大提高。該機構經濟學家詹姆斯·詹稱,盡管2004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會略微放緩,但外資進入中國仍呈上升勢頭。

實際上,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得出的結論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的大致相同。早在今年7月初,經合組織就在一份名為《外國直接投資趨勢和近期發展》的報告中提出,2003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接受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但該組織公布的數字與聯合國貿發會議有些出入:2003中國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額為530億美元,美國為399億美元。

對於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獲得對外直接投資大幅減少,一些外國經濟學家認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去年全球經濟復甦總體而言還顯乏力;二是市場對國際安全形勢憂心忡忡;三是很多大公司著力對此前的並購業務進行整合,因此推遲了新的跨國並購活動。

此外,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同時指出,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已連續3年下滑,2003年跌至5600億美元,但今年以來呈現回升態勢。其中,流入發達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在2003年銳減25%,僅為3670億美元,而發展中國家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去年卻同比增長9%,達到1720億美元。流入亞太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由2002年的940億美元升至1070美元,強勁的經濟增長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是兩大主要原因。

㈢ 中國本土投資減少的原因

美國對外直接投資較2003年增加了1000多億美元,達到2520億美元並創下歷史紀錄,然而,美國2004年底通過的、並於2005年實施的《本土投資法》卻讓這一景象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數據顯示,2005年第一、第二季度,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分別為269.97億美元和336.09億美元,這比2004年第一、第二季度的523.67億美元和584.25億美元分別減少了48.45%和42.47%。綜合計算,美國2005年上半年606.06億美元的對外直接投資比2004年上半年的 1107.92億美元減少了501.86億美元,減少幅度達到45.3%。

美國商務部給出了今年上半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下降的原因:「這是《本土投資法》的激勵。」

「美國《本土投資法》的核心,就是將針對美國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稅稅率由35%下調至5.25%,期限為一年,條件是將這些收益投資於美國。這旨在鼓勵美國公司將海外利潤返回美國,而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數據應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度量該法案的實際影響。」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研究員孫建平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實際上,已經有很多知名的跨國公司拜倒在了《本土投資法》的誘惑面前。英特爾宣布將斥資3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興建晶元廠,「決定在亞利桑那州建廠是因為該州改變了稅制,而《本土投資法》也保障了公司從海外匯回的數十億美元利潤的利益」。此外,今年7月份IBM表示將匯回90億美元海外收益,而百事公司也表示會將大約75億美元的海外收益匯回國內。《本土投資法》的這一威力,也被稱為對美國海外投資的「虹吸效應」。

申銀萬國研究所研究員陸文磊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從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可以看到,2005年以來美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有明顯下降的趨勢,而跨國公司資本大量迴流美國,與美聯儲持續不斷加息一起成為支持美元匯率的最重要原因。

實際上,近期匯市在有關經濟數據公布後也有很多反常的走勢,外匯通分析師楊俊表示:「匯市這種怪異的走勢,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忽視了美國《本土投資法》對美元的支撐作用。如果把匯市比作汪洋大海,對於美國公司滯留在海外的資本而言,《本土投資法》則像是一座燈塔。」

㈣ 誰可以幫我提一些關於中國目前不應該投入巨大資金發展軍事的理由,謝謝

大體理個思路吧

1、蘇聯,前車之鑒
前蘇聯,將GDP的10-15%投入軍備競賽,嚴重製約經濟發展,最終被西方世界脫褲哦
2、中國目前國家戰略是守勢而非攻勢
守勢狀態只要較少軍費即可完成,而無需為不符合國家戰略的攻勢過多投入
3、科技水平
中國目前科技水平與西方差距較大,此時擴大軍備只會在低水平上重復,大量投入難以獲得整體戰力的提升,不如將更多經費用於基礎科研。提高整體科技能力,這樣當需要時,可以在短時期內轉化為戰鬥力。

以上思路的弱點

中國現在軍備並不透明
1、前蘇聯對外公布的軍費只有GDP的1.5%,而中國公布的軍費也很低,很容易被對手抓住把柄說中國現在軍費很少,還有很大提升餘地
2、科技水平,他們會以中國軍事現在已經達到西方先進水平為理由反駁你,你只能用中國在軍備上對俄羅斯的依賴來反擊,而他們會用J-20之類反擊你
3、守勢戰略。他們會提出西方日本威脅論,認為不反擊西方就會進攻。主張中國採取攻勢

所以,這個辯論,在國內現在環境下,你很難贏。根本原因是,你拿不到真實的數據

㈤ 投資基礎設施的理由是什麼

基礎設施投資的含義基礎設施投資是指能夠為企業提供作為中間投入用於生產的基本需求,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所需要的基本消費服務,能夠為社區提供用於改善不利的外部環境的服務等基本設施建設的投資.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所謂「乘數效應」,即能帶來幾倍於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其經濟是否可以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基礎設施投資與一般投資的關系:基礎設施是處在「上游」的產業部門,基礎設施投資是一種「社會先行資本」。它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構成其他部門(也包括本部門)必需的投入品和服務,如供電、供水、道路和交通等等。基礎設施在產業鎖鏈中屬於這樣一類產業,即當基礎產業、加工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時,一般要求適度加大基礎設施投資,要求基礎設施的適度超前發展。從價值構成上分析,基礎設施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價格,構成其他部門產品成本的組成部分,因而它們的價格變動具有很強的連鎖效應,會引起整個產業成本的波動。

㈥ 國外直接投資對中國有什麼重要性

外國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直接取決於這種投資在加強經濟的國內聯系方面發揮的作用。自1980年代以來,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超過世界產量和貿易的增長速度。除其他方面外,促成這種趨勢的因素包括,形成了製造業國際生產網路和現代服務業、取消了資本流動限制以及發展中國家開展了私有化進程。發展中國家外國直接投資年平均流入量增加了10倍。但是,多數(三分之二以上)外國直接投資仍然集中在發達國家。而且,對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也很集中,80%以上流入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流入了僅僅十來個(主要是中等收入)國家,其中包括中國和印度。
外國直接投資帶來資金和技術,因此,大大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然而,很顯然,收入較高和市場、基礎設施以及人力資本較發達的國家吸引了大多數外國直接投資。從這個意義上說,外國直接投資似乎對經濟增長差異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外,並非所有外國直接投資大幅度增加的國家都增強了經濟增長力度。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期間,與其國內總產值相比,所有主要拉丁美洲國家和一些較大非洲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份額都增加了;然而,總投資率卻停滯不前或者下降。而且,在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集中於采礦活動,很少有其他聯系,對就業影響很小,因此,沒有惠及經濟其他部門。
各國國內公司和機構必須具備必要的吸收能力和技術能力,國家才能從外國直接投資中受益。那些進行大量投資建設本國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和創業能力的國家(例如,新加坡和愛爾蘭)在發揮流入的外國直接投資杠桿作用方面也最為成功。反過來,如果以重大稅務獎勵措施或扭曲貿易政策(例如紡織品和成衣配額)吸引外國直接投資,而沒有同時建設本地能力,沒有使外國分公司與地方公司發展聯系,那麼,外國直接投資的長期惠益的餘地似乎很有限。

政策問題
在最近幾十年裡,貿易自由化是主要政策趨勢。在世界多數地區,這促進增加了出口量,但不一定提高了經濟增長率。有能力實現多樣化和改變生產結構、包括從事生產力較高的活動的國家經濟增長率比較明顯地提高。促使經濟和出口更加多樣化是一項重大挑戰。發展中國家既需要制訂積極的國內政策,也需要為比較有利的貿易環境。

第一,發展中國家政府有理由制訂積極的生產部門發展戰略。成功地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多數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曾採用過取積極的工業政策,支持經濟多樣化,促進經濟技術升級。在發展中國家中,獲得成功的國家採取的出口帶動經濟增長戰略是綜合採用以下措施:制訂支持性宏觀經濟政策(見下文)、有選擇地保護新生工業、提供出口補貼、制訂定向信貸計劃、制訂當地含量規則和進行大量人力資本投資以及與多國公司結成戰略聯盟。支助措施往往明確地與具體出口業績標准掛鉤。在多邊貿易協定范圍內,實施這種生產部門積極發展政策的空間縮小,但並沒有完全消失。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總協定)和多邊貿易談判烏拉圭回合給予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特別和差別待遇。但是,在實踐中,除最貧窮的國家外,發展中國家必須與發達國家實施同樣的規則,只是可以延長執行期和保護程度較高而已。

第二,發展中國家將需要一個較好的多邊貿易環境。發展中國家較好貿易機會應包括改善其出口農產品和輕工業製成品的市場准入、發達國家市場上減少對農業生產的國內支助,尤其是消除扭曲貿易的農產品國內和出口補貼。較好的貿易機會還意味著增加參與世界服務市場的機會,包括參與需要低技能勞工流動的服務市場的機會。最不發達國家必須能夠免關稅和無配額,進入工業國家市場。此外,所有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在適應較自由貿易秩序過程中失去貿易優惠的國家——都需要獲得援助,以找到辦法,解決調整適應這個秩序的成本問題。

第三,發展中國家還需要較大空間,採取旨在建設供應能力的政策,必須具備這種能力,才能在全球市場獲得成功,這種能力也會鼓勵經濟進行積極的結構變革。窮國所需的政策空間受到的限制則略小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所有發展中國家都必須比以往更加重視各種規則,這些規則促使生產多樣化,為出口市場生產搶手的原料,更重要的是,進入製造業和服務業。此外,還需要更加重視制訂各項政策,促使這些行業與國內其他活動建立聯系,而且,更廣而言,鼓勵國內市場整合。這可能需要制訂特別措施,扶植新生出口行業。此外,還需要更大空間,使關於知識產權的協定更側重發展。因此,多邊貿易協定在界定給發展中國家特殊和差別待遇時應該更加重視這些問題。更廣泛地說,正如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在2004年6月第十一屆會議上通過的《聖保羅共識》(TD/412號文件,第二部分)所強調指出,必須使國家政策空間與國際規章制度和承諾取得適當的平衡。

㈦ 中國吸引外商來華投資的優勢有哪些

豐富的自然資源,廉價且數量巨大的勞動力,政策的扶持,相對穩定的政治和治安環境等等!!!!

㈧ 價值投資在中國可行嗎

其實沒絕對的,其實很多人錯誤理解巴菲特,他的價值投是不錯的方法特別是那句,(公司內在價值和市場價格背離,如果低估則是買入,再好的公司高估也不買一股),這個當然有理由,但很多人卻把巴菲特當一般股民看待從來就沒人覺得他是主力,其實巴菲特就是主力,中國主力或美國主力都是靠割韭菜為生的,說白點巴菲特是個善庄是好主力願意告訴你一些方法,他其實就是一個長線主力,你真的要學巴老,那你就找一些有業績支撐的龍頭藍籌,低估時候買,高估就賣長期做波段。就玩一到兩只股票玩個10年8年。如果資金量很大學他是對的如果資金量不是很大,建議投機和投資結合來用!

㈨ 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動因

有以下幾點動因。
一、市場
(一)中國市場的地位日益重要。近幾年來,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發達國家的市場相對成熟和飽和,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相對較小,而中國經濟近10年來持續增長,據國家統計局的初步核算表明,
2009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為8.7%。中國市場總規模不斷擴大。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核心的跨國公司自然不可能忽視中國這一最具前景的市場。
二)消費
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有利於宏觀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的周期,而且隨著各項宏觀調控措施的逐步到位,我國經濟運行朝著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二、資源
(一)、廉價勞動力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排在前面,而在美國每小時工資約為16美元,在墨西哥約為4美元,在中國約為0.5美元。所以,廉價勞動力的優勢,也是吸引大量外國企業在華投資的原因之一。在華設廠投資,利用當地人力資源,既符合市場需求,又節省了勞動力方面的投資。
(二)、自然資源,以往東道國吸引對外直接投資的最重要因素是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中國地大物博,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利於外國企業利用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中國的資源加以利用。從而達到雙贏的局面。

㈩ 看好中國經濟前景的理由是什麼

10月19日消息, 中國經濟是否保持穩健增長?官方19日公布的三季度經濟數據給出了肯定答案。在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經濟專家眼中,看好中國經濟未來前景的理由還有不少


民間投資活力復甦

民間投資乏力,一度困擾中國經濟。去年,民間投資一度大幅下跌。各方面出台多項刺激政策,提升民間投資者信心。

「從現在的經濟發展態勢來看,(刺激政策)已經有一些成效。」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整體提升、多項指標向好,支撐這一局面的,不僅是大企業,也包括許多中小微企業。

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兼工商金融總監方嘯亦指出,據該機構調查,多數中國中型企業看好未來業務前景,並致力於開拓國內市場。在宏觀經濟環境穩步向好的環境下,依靠在技術上的持續投入和生產效率不斷提升,這些企業將隨市場機遇擴展而更加壯大。

一切都按照規律在運行,肯定經濟好轉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