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亞洲金融危機與中國國債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亞洲金融危機與中國國債

發布時間: 2021-06-10 16:51:14

Ⅰ 請問為什麼我們中國要在金融危機中購買大量美國國債幫助美國度過危機,對於我們中國有什麼好處

事實上是政治問題!現在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就是中國手中的金融原子彈。。一旦大規模減持 美國金融業乃至經濟就會崩潰。這就是新時代中國所擁有的與熱核武器同樣具有殺傷力的新武器 當然美國崩潰了 作為債主和主要貿易夥伴的中國也會遭重創。。所以這是個雙刃劍,將中國和美國捆在了一起
而且這把雙刃劍的成本也很高,,就是中國為了維持這把雙刃劍,每年都要源源不斷的向美國輸入大量的外匯。。
現在美國經濟危機,,經濟赤字擴大,,的確 如果這時中國大規模減持 美國就會崩潰,,,好多國人認為這樣既可保護中國的外匯財產又能痛打落水狗。。這很短視,如第一段所述,美國玩完了 中國也活不長了,,因為我們被我們自己創造的 金融武器綁架了

Ⅱ 中國與金融風暴

相關範文:

國際金融危機及我國的應對策略

內容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日漸明顯,資本的國際流動和國際資本市場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與之相伴的金融風險也越來越大。如何應對這種挑戰,趨利避害是擺在中國金融界和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機成因和後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國際資本流動 國際金融危機 應對策略

國際資本流動是指資本在國際范圍內的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流動,可以用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資本帳戶反映,資本流動分資本流入和資本流出兩種情況。國際資本流動可以採取很多形式,最常見的有國際直接投資、國際融資和國際負債三種。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資本的國際流動日益活躍,成為許多重大經濟事件背後的關鍵影響因素,這同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有著密切關系。這些情況其實也不外乎一種非常簡單的需求與供給的平衡關系。從需求角度來看,一是發達國家的老齡人口增加推動了養老金規模的逐步擴大,國際資本市場成為其投資和獲取增值收益的主要場所;二是中產階層人口增加,他們的經濟實力強,對投資的需求旺盛,又理解而且願意為獲取更高投資收益而承擔更高的風險,於是,其收入積蓄從傳統的銀行儲蓄流向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場,從而推動了共同基金的迅速發展;此外,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的管制從80年代中期以來逐漸放鬆,客觀上推動了國際資本市場,特別是衍生金融產品市場的快速發展。

國際資本市場的現狀

資本市場的組成不外乎兩個方面:市場的參與者和市場上的產品。20年前,商業銀行構成了整個金融市場的主體部分,而今天,盡管銀行類機構仍然是清算體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從資產規模來看已經遠遠低於投資類機構,如養老金和共同基金等。

對於中國而言,雖然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場規模很小,但已經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外部市場變化的波及效應。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介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資本流動壁壘和保護牆將逐步減少直到最終消失,這些波動的影響將變得更為直接和明顯。所以國際資本流動可能引發的問題從現在起就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國際金融危機及其成因

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資本市場對推動全球經濟發展,促進資本和技術在各個地區之間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隨之而來的波動和因此而導致的國際金融危機的風險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網路化和信息化的國際資本流動以全球金融市場的急劇動盪為主要特徵,金融資產價格波幅之大,傳播范圍之廣,為前所未見,這種劇烈的波動及其附帶的擴散效應就是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
國際金融危機一般有3種表現形式。貨幣危機指一國貨幣在外匯市場面臨大規模的拋壓,從而導致該種貨幣的急劇貶值,或者迫使貨幣當局花費大量的外匯儲備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維護現行匯率;外債危機是指一國不能履約償還到期對外債務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門的債務和政府債務;銀行危機是指由於對銀行體系喪失信心導致個人和公司大量從銀行提取存款的擠兌現象。
國際金融危機離中國並不遠。從歷史上看,上個世紀末是金融危機多發時期:從最早的1992年歐洲金融危機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再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機。其中以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最具備國際金融危機的特點,當然破壞力也最具全球性質。
作為現代經濟的血液傳導輸送系統,國際資本市場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關注。亞洲金融危機及其觸發的全球范圍的市場動盪不安給世界經濟造成巨大的破壞,直到今天其影響仍在繼續,這足以說明國際資本流動而引發的金融危機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對它的成因以及對策的研究是關繫到國家乃至世界經濟穩定和發展的重大問題。
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如果簡單的列舉,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經濟過熱導致生產過剩;貿易收支巨額逆差;外資的過度流入;缺乏彈性的匯率制度和不當的匯率水平;過早的金融開放。但是在實際中這些因素往往是綜合起來起作用的。以亞洲金融危機為例子來具體分析就不難看出,是內部和外部的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結果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總爆發。具體的原因可以歸結如下:
經濟發展過熱,結構不合理,資源效益不佳。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從70年代開始相繼起飛,增長很快。但長年的高速增長也積累了嚴重的結構問題,這些國家都注重於推動經濟的新一輪的增長,忽略了對結構問題的解決。
「地產泡沫」破裂後造成銀行壞帳呆帳嚴重。東南亞各國在過去十幾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期間房地產價格暴漲,吸引銀行向房地產大量投資,銀行呆帳的增加大大影響了東南亞金融體系的穩定,在危機之前一些金融機構已經瀕臨破產。
從外部看,其它資本市場,如日本股市的復甦和美元的持續走強,都使得一部分原來流入東南亞的外資撤離,構成了對這些亞洲國家貨幣的強大壓力。在這種形勢下,巨額國際資本的高流動性和高投機性終於攪起了這場空前的金融動盪。
國際金融危機具有廣泛和巨大的影響。以亞洲金融危機為例子,它對各國都產生了程度不同的負面影響。由於在進行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中國政府的調控和管理得當,那次亞洲金融危機並沒有對中國造成直接影響。但是不管如何,我國仍然感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種種間接影響。

我國防範未來金融危機的策略

六年後的今天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減弱了很多,但是其餘波仍未完全消除,國際經濟仍然在為成功擺脫衰退回歸繁榮而努力。另一方面國際資本市場的波動性和不可預測性仍然存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國家金融、經濟乃至政治上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下一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於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直接波及的中國而言,分析其產生原因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同時如何抓住機遇調整結構制訂策略,防範甚至提前化解下一次金融危機也是我國金融業今後發展的重要課題。

為了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融入全球化市場是歷史的必然。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既享受國際資本市場和資本自由流動帶來的種種好處,又同時防範和化解由此產生的金融危機風險就成為中國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它給中國金融機構、中央銀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許多政策上的挑戰。對此,只有未雨綢繆早作準備才是應對挑戰的正確策略。通過制定正確的政策措施,筆者相信中國一定能夠健康、順利地實現經濟的更大發展。

參考資料:
1.姜波克,《國際金融新編》第三版,August, 2001
2.胡祖六(Fred Hu),「刺激經濟增長與結構改革並行不悖」,亞洲華爾街日報,1998年8月5日
3.胡祖六(Fred Hu),「中國——亞洲的避風港」,《布隆帕格金融雜志》,1998年9月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Ⅲ 亞洲金融危機後,採取了哪些措施解救四大行,如何理解這一時期化解和防範金融風險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是進行財務重組。1998年,定向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專門用於補充資本金,使四家銀行資本充足率按1996年標准達到4%;1999年,將1.4萬億元資產(其中9800億元為四家銀行不良資產)剝離給新成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

二是改善內部管理。四家銀行進一步強化統一法人體制,實行嚴格的授權授信制度;國家正式取消貸款規模,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將經營效益和資產質量納入對四家銀行管理者的考核,實現了由行政評價向經濟評價的轉變。同時,較大規模地精簡了機構和人員。

三是強化外部監管。適應防範金融風險的需要,成立了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分離了人民銀行對證券和保險業的監管職能,人民銀行專司對銀行業的監管,集中精力監管銀行風險。

通過上述改革,加之四家銀行內部也進行了多項改革,許多先進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四家銀行經營績效考核和風險內控機製得以初步建立。粗放的發展模式,使中國銀行業走過了一條「大發展-大不良-大剝離」的道路。

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注資和剝離不良貸款並未根本解決體制機制問題,國有商業銀行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截至2002年底,四大銀行賬面不良貸款仍然高達2.1萬億元,不良貸款率達25%,遠高於5%的國際風險水平,加上透明度不夠,一時猜疑四起,一些境外媒體和國際評級機構再次紛紛做出四大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的判斷。

2002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行綜合改革,是這一時期整個金融改革的重點」,提出把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造成治理結構完善,運行機制健全,經營目標明確,財務狀況良好,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這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中國銀行業的發展走到了一個重要關口。繼續深化銀行業改革終於指向通過產權改造、重塑體制機制的股份制改造。2003年底,中央確定股份制改造作為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方向。

Ⅳ 為什麼金融危機對印度一點影響都沒有,對中國影響這么大呢還有為什麼中國現在還在不斷的購買美國的國債

誰說對印度沒有影響了
印度又不是什麼世外桃源
這次金融危機首先沖擊的是信貸業務比較發達的國家
你要說印度受到的波及小
可能是他的金融業不夠發達造成的(O(∩_∩)O 本人超不喜歡阿三)
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可能是出於經濟和外交兩方面的原因
畢竟成為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大國的債權國,從總的方面來說不是一件壞事,不僅可以緩和中美貿易順差帶來的摩擦,在政治上還能促進兩國的合作
但是問題也是有的,就比如這次的金融危機,正是由於中國持有美國過多的國債所以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為金融危機的根源就在美國(雖然他不承認)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在這個問題上專家也爭論的很多
有興趣你可以去找找看

Ⅳ 我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後大量發行的國債,從使用方向來看屬於什麼是建設國債還是特種國債啊

特種國債吧

Ⅵ 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損失大嗎

危機確實很難預測的,尤其是金融危機。因為它有一種社會心理的傳播,你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發生以後,不知道傳播速度有多快,危機面有多廣,對中國來說,包括香港,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基本面的工作,就是要從匯率制度方面,宏觀政策基本面比較健康合理,尤其金融體系一定要穩定,有效率,健康有效率,這個時候我們最大程度上,就是預防避免危機的發生,既使由於外部沖擊,比如美國次級債也好,類似泰銖沖擊波的擴散也好,中國受到沖擊的話,我們也處於最好的位置應對這些危機,而且使危機殺傷力破壞程度能夠達到最小。
恰恰也證明,這是美國那些次級債的風險,風暴沖擊為什麼對中國這么小?返過來,我們在開放問題上還是比較謹慎的,進一步補充的是,剛剛錢院長在一開始說的,我們今天討論的是風險,東南亞的國家,為了防範風險吸取的教訓,積累這么多外匯儲備,積累這么多外匯儲備引起國際收支失衡,應該是這個邏輯。但是我認為,這樣的觀點,我看美聯儲好像弄來弄去亞洲國家你們拿了太多外匯來買我們的國債,我們赤字才能撤,因此引起全球經濟不平衡。反過來說,美國打伊拉克少開點開支,美國經濟再下來一些,我出口不了這么多東西,我外匯也不會有這么多。我講的是從極端角度講,我的本意不要誤解,我的本意是講中美之間確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一定要共同解決現在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美國要經濟結構調整,我也要經濟結構調整,中美之間,一定要在緊密合作中間,戰略對話中間,才能真正的共贏,全世界經濟才能持續的增長。這是我的本意,我剛剛講的是極端,他從極端理解,我從極端來說。

Ⅶ 據說此次金融危機中國向美國購買2000億美圓國債

美國副財長是否認了!中國的中央銀行也否認了!但可能性是有的!但不大?

Ⅷ 金融危機中國買了美國的國債是對是錯

恩。有一定道理的 總過的美金持有量很大 美金的價值直接影響到我們外匯價值 是縮水不少 但是其他國家也受到了美國的影響。 不單單是我們國家!

Ⅸ 美國金融危機與國債負擔率之間關系和中國國債負擔率發展趨勢,求詳細點的,謝謝

5厘米的扇形的周長怎麼做

您的回答被採納後將獲得系

Ⅹ 為什麼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堅持人民幣堅挺,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又強調人民幣沒有被低估,不願升值

1、對於任何國家來說,貨幣就是國家的信用,如果一國貨幣幣值大起大落,會給該國家經濟帶來很大風險。幣值穩定是任何國家和政府追求的目標,幣值大跌,會導致物價上漲,誘發通貨膨脹;反之會導致出口下降,進口增加,引來游資進入,通貨緊縮。

2、98年金融危機時,東南亞、東亞國家貨幣普遍大跌,如果人民幣也應聲下跌雖然短期內會保證中國出口穩定,但是會加劇其它國家國內經濟的復甦,也會導到人民幣信用下跌,誘發國內通貨膨脹。從另一方面,由於當時中國有足夠的外匯儲備,所以沒有必要通過貶值來保證國際收入平衡。

3、當前的中國經濟地位與98年時完全不同,當時的中國僅僅是一個地區經濟強國,而現在中國卻是一個擁有世界影響力的世界性經濟大國,僅次於日本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大的國家和美國國債的最大債主。很顯然中國與十年前相比,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中國完全有能力保證本國幣值的穩定,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主要來自美國,因為中美兩國之間存在巨額貿易順差,因此美國要求人幣升值只是出於一己私利,目的是在於打擊中國的對美國出口,轉嫁本國的經濟窘境,這與八十年要求日元升值是同一個道理。其實這只是美國的一廂情願,因為目前的中國與當年日本的情況並不相同,中國的產品對美國的相關產品的沖擊很小,因為中國主要生產中低端產品,與當年日本的情況完全不同。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中國絕不會輕易遷就美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