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投資需求不夠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投資需求不夠

發布時間: 2021-06-10 16:23:58

1. 什麼導致經濟體系中消費需求的不足

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消費需求也會增加,但出於「預防不測事件」、「養老」、「子女教育」等主客觀原因的考慮,人們往往會把增量收入的一部分用於儲蓄,結果消費的增長即邊際消費傾向小於一,從而導致經濟體系中消費需求的不足。除非投資需求不斷擴大,以彌補邊際消費遞減所留下的缺口,否則就不可能增加就業量。其二是投資誘導問題。凱恩斯認為,投資的大小取決於投資引誘,投資引誘等於資本邊際效率與利息率的差額。為什麼昵?凱恩斯是這樣解釋的:「只有當資本邊際效率至少等於利息率時,資本家才肯進行投資,否則,如果資本邊際效率小於利息率,資本家便不會進行投資,而寧可把資本存放在銀行里,以獲取較高的利息收入。

2. 為什麼消費需求偏旺而投資需求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則該國應實行松貨幣政策這樣不會引起消費更加旺嗎

額...個人認為應該是寬松貨幣和緊縮財政,以寬松貨幣刺激生產需求,才能滿足消費需求,促進生產力增長,而消費需求旺盛,卻沒有相應的商品生產力所對應,自然出現求大於供的狀態造成通脹,這時的寬松貨幣,如果加上略高利率,通過銀行大量將M2放貸到企業,促進商品產生,也相應抑制食利者的消費慾望。

3. 凱恩斯是如何解釋需求不足與失業不足的理論

凱恩斯認為,就業水平取決於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在短期內取決於總需求。當總需求不足,國內生產總值達不到充分就業水平時,這種失業就必然產生。凱恩斯用缺口緊縮性的概念來解釋這種失業的原因。緊縮性缺口指實際總需求小於充分就業總需求時,實際總需求與充分就業總需求之間的差額。
凱恩斯把總需求分為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他認為,決定消費需求的因素是國內生產總值水平與邊際消費傾向,決定投資需求的是預期的未來利潤率(即資本邊際效率)與利率水平。在國內生產總值既定的情況下,消費需求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由於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因而消費需求不足。投資是為了獲得最大純利潤,而這一利潤取決於投資預期的利潤率(即資本邊際效率)與為了投資而貸款時所支付的利息率。凱恩斯用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說明了預期的利潤率是下降的,又說明了由於貨幣需求(即心理上的流動偏好)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有一定的限度,這樣預期利潤率與利息率越來越接近,投資需求也是不足的。消費需求的不足與投資需求的不足造成了總需求的不足,從而引起了非自願失業,即周期性失業的存在。

4. 論述題 凱恩斯是如何解釋資本主義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的他所引中出的...

信春哥不掛科,不信凱恩斯

凱恩斯的分析是: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存在三條永恆的心理規律,抑制著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增長:1、消費傾向遞減規律,雖然消費隨著收入一起增加,但消費總比收入增加得慢。2、資本邊際效率遞減3、出於交易、謹慎和投機的需要,普遍具有"流動偏好"的心理。費需求不足使得儲蓄增加,投資需求不足又不能吸收儲蓄將其轉化為投資,結果造成了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

1,赤字財政預算。
2,適度通貨膨脹。
3,福利措施。

5. 如何解決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社會總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為貨幣購買能力不足,並由此導致了蕭條。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靈活偏好規律(1)資本家在經營生產時,既要考慮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又要考慮商品的總需求價格。如果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資本家就有利可圖,增僱工人,擴大生產。反之減僱工人,縮小生產。直至兩者相等,資本家預期獲得的總利潤達到最大量,生產和就業都達到均衡狀。此時的社會總需求,就稱為「有效需求」。
(2)有效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由於邊際消費傾向的作用造成消費需求不足,也造成投資需求不足,即社會總需求的不足,必然導致社會總就業量的不足和經濟危機的產生。

6. 投資需求與資本輸出不足的原因分析

3個心裡規律
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邊際投資效率遞減、流動性偏好規律
基於這三個規律的理論證明了有效需求不足,具體推導這說不清楚

凱恩斯以前的經濟學家認為資本主義市場能自動均衡,無需宏觀調控,凱恩斯認為自動調節代價太大,需要政府幹預,政策主張精煉為4個字:相機抉擇

7. 論述凱恩斯怎樣分析總有效需求不足

為什麼會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凱恩斯的分析是: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存在三條永恆的心理規律,抑制著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增長:1、消費傾向遞減規律,雖然消費隨著收入一起增加,但消費總比收入增加得慢。2、資本邊際效率遞減3、出於交易、謹慎和投機的需要,普遍具有"流動偏好"的心理。費需求不足使得儲蓄增加,投資需求不足又不能吸收儲蓄將其轉化為投資,結果造成了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

8. 凱恩斯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給我們的借鑒意義是什麼

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也稱為有效需求理論。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 預期可給僱主(企業)帶來最大利潤量的社會總需求,亦即與社會總供給相等從而處於均衡狀態的社會總需求。 在19世紀20年代已出現有效需求的概念。1820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發表《政治經濟學原理》,提出由於社會有效需求不足,資本主義存在產生經濟危機的可能。1936年,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貨幣通論》,重提有效需求不足,並建立起比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 1929年爆發世界經濟危機,傳統的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可以藉助市場自動調節機制達到充分就業的說教破產,以凱恩斯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不得不承認,資本主義社會經常存在就業不足,因而經常處於蕭條狀態。凱恩斯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論以試圖解釋這種現象。根據凱恩斯的觀點,有效需求是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從而處於均衡狀態的社會總需求,它包括消費需求(消費支出)和投資需求(投資支出),並決定社會就業量和國民收入的大小。有效需求並不一定能保證達到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影響有效需求的主要有3個心理因素和貨幣供應:①消費傾向。即消費支出對收入的比率。人們的消費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多,也即邊際消費傾向是遞減的,收入越增加,收入與消費之間的差距越大。②對資本資產未來收益的預期。它決定資本邊際效率(增加一筆投資預期可得到的利潤率,資本邊際效率是遞減的)。③ 流動偏好。即人們用貨幣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和財富的願望強度。這種流動偏好可以出於交易動機(應付日常支出)、謹慎動機(應付意外支出)和投機動機(捕捉投資機會),並決定對貨幣的需求量,又影響利率。凱恩斯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在國民收入增加時,由於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收入和消費之間的差距擴大,儲蓄增加,從而發生消費需求不足。這時需要有投資增加以彌補差距,抵消儲蓄。但由於企業家對投資前景缺乏信心(由於第二和第三心理因素),投資支出往往不能彌補差距,儲蓄不能全部轉化為投資,從而也使投資需求不足。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不足使就業量在未達到充分就業之前就停止增加甚至趨於下降,形成大量失業。當經濟繁榮達到一定階段,投資誘力減弱,企業家對投資的未來收益缺乏信心,引起資本邊際效率突然崩潰時,經濟危機就爆發了。根據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凱恩斯主張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用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的政策,提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

9. 用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解釋消費和投資為何不足 消費和投資為何不足的內在機理分別是什麼

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可用下述的公式表達:D=D1+D2=x(N)+D2=F(N). 式中,D1是消費量,D2是新投資量,N是就業量,X是消費傾向,D=F(N)就是有效需求。很顯然,當上述各參數都充分的條件下,D是有效需求;當D1=X(N)小於「充分條件」的時候,D就小於有效需求,即有效需求不足。這種情況的造成,不但與就業量N不足有關,而且與消費傾向X不足有關。就業量不足與新投資量不足有關,也就是說,充分就業須要有一個新投資量D2的支撐;而消費傾向X不足則不但與就業量N有關,而且與社會收入的分配有關。當社會收入分配嚴重不公時,會從兩方面影響消費傾向:1,低收入者以及失業者的消費能力過低導致的消費傾向不足;2,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過低造成的消費傾向不足,從而合成為整個社會消費傾向不足。於是,惡性循環便由此開始:消費傾向不足導致消費量過低,消費量過低導致投資誘惑過低,進而導致新投資量過低,新投資量過低導致就業量過低,就業量過低更加劇了社會收入分配不公,消費傾向愈加走低,這就是所謂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