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4萬億國家投資可以帶來什麼
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需投資4萬億元 十項措施中第五項 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強重點防護林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支持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
所以是鼓勵企業技術改造 從穩定 環保出發的 促使化工行業尋求技術化道路 肯定會有新的風范
至於落實么 我就沒什麼看法了
B. 中國四萬億投資,主要投向哪些方面
拉動本國內需。用於道路、港口、鐵路、環境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產品結構調整等軟實力建設,同時,用於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健全。
C. 4萬億投資的實質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由於次債危機影響到了美歐的實體經濟,美歐的消費市場萎縮,我國出口產業受到影響,由於國內經濟對出口的依存度很高,出口產業的危機影響到了國內其他產業,失業增加影響了人們對未來的信心,從而抑制消費,資本家對未來的投資收益沒有信息,因此投資縮減。
4萬億的投資實質上就是當企業和個人不願投資的時候,政府來進行投資決策,增加投資,從而拉動經濟增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4萬億從哪裡來,如果靠印鈔,結果就會加大通脹,如果靠發行債券或者稅收或者其他財政手段,那麼就會產生擠出效應,應為錢不過是從私人手中轉移到了政府手中,政府代替私人作了投資決策,私人手裡可以投資的錢就越少了,而政府的投資決策由於腐敗等原因存在很大的失誤,所以,4萬億對中國經濟而言意味著什麼還很難說。
D. 4萬億的政府投資用在哪些方面了、
首先,4萬億投資計劃的實施,對民間投資起到了積極的保護和拉動作用。雖然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范圍廣、沖擊力大、速度快,4萬億投資計劃的出台時間很緊、規模很大、速度很快,但對民間投資還是起到了積極的保護和拉動作用。
一是4萬億投資計劃的重點,為民間投資的跟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知道,此次的4萬億投資計劃,主要集中在保障性住房、農村民生工程、重大基礎設施、社會事業、自主創新 和節能減排 等方面,這些方面不僅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而且是民間投資涉及較少的方面。利用應對金融危機的機會,加大對這些方面的投入,把社會效益遠高於經濟效益、公益性遠高於市場性 的設施由政府來進行投資和建設,為民間投資的下一步有力跟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4萬億投資計劃的實施,保護了民間投資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積極應對,極有可能對經濟產生毀滅性的影響。特別是面廣量大的民營企業,更會遭受重創。正是4萬億投資計劃的快速有效實施,才使我國經濟在很短的時間內停止了下滑,並迅速出現了企穩向好的跡象。因此,4萬億投資計劃的實施,不僅保護了經濟,也保護了民間投資者的信心。
三是4萬億投資計劃的實施,進一步理順了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的關系。雖然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的界限比較清晰,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卻經常出現相互「越位」、相互「缺位」、相互「錯位」的現象。此次4萬億投資計劃的實施,更加清晰地勾畫了政府投資的范圍,對理順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的關系提供很好的借鑒。
第二,4萬億投資計劃在實施過程中的某些偏差,間接地對民間投資產生了一定的擠占效應。
在肯定4萬億投資對民間投資積極作用和影響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由於4萬億投資政策 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一定偏差,特別是資金的分配、信貸資金的供應、政策的賦予等方面,間接地對民間投資產生了一定的擠占效應。具體表現在:
一是國有企業 ,特別是中央企業成為4萬億投資的最大受益者,普遍「不差錢」,使他們具有了與民營企業爭地盤的強大實力,使一些地區、一些行業出現了「國進民 退」的現象,而國企新「地王」的頻繁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民間投資被擠壓的跡象。
二是地方政府的過度投資,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民間投資形成了擠占效應,地方許多過去可以由民間資本界入的市政工程、公共設施等,在此輪投資中,也因為政府「不差錢」而被政府全面承包了,使民間投資在一些地方被「擠出」。
三是自4萬億投資計劃實施以來,民間投資的跟進速度明顯不快,也直接導致了政府投資作用的更好發揮,這意味著,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的拉動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不僅如此,在某些方面,由於4萬億投資計劃的實施范圍過廣,還在一定程度了抑制了民間投資的啟動。
總之,4萬億投資對民間投資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對民間投資的不利影響也是值得關注的。從今年前九個月的經濟數據來看,經濟復甦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如何更好更快地啟動民間投資、發揮民間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對經濟的進一步復甦影響很大,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影響深遠。
E. 國家的4萬億投資是否是刺激中國通貨膨脹率的罪魁禍首呢,求解
可以說是。4萬億投資的初衷是為了保證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不被國際金融危機所影響或減少應影響,這一目的也達到了,但在實施兩年後,其後遺症逐漸凸顯,大量發行紙幣造成流動性過剩;加之中國經濟增速驚人,相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經濟不振,美元疲軟,人民幣被普遍看漲,造成輸入性通脹。兩者結合促成了中國的高通脹
F. 08年4萬億投資的效果 與股市的關系
2008年底,當世界金融危機大爆發之際,我國政府提出了4萬億刺激經濟的計劃,各級地方紛紛緊跟發債,主要用於基本建設,我國的股票走出了低谷並出現了一波強力的中級反彈,行情一直到2009年8月初的3478點,與此同時全國大中城市,特別是京廣滬杭等地房地產行業出現了巨大的泡沫,我國相應的問題也出現了,出口和內需遇到了發展瓶頸,物價上漲,社會不穩定因素加大,政府開始調控,2009年底就加大力度,我國股市從此一蹶不振一直到如今。
G. 國家的四萬億投資具體投到了哪些項目上
中央政府的投資是11800億。其餘由地方政府出。
這4萬億的構成,大體是這樣的:民生工程,主要是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林區、墾區、煤礦棚戶區改造,大體總的規模是4000億左右。
農村的民生工程包括水、電、路、氣、房,就是農村安全飲水、農村電網改造、農村道路建設、農村沼氣建設、農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大體上是3700億。
基礎設施的建設,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等,大體上是15000億左右。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社會事業方面,大體上是1500億。節能減排、生態工程大體上是2100億。調整結構和技術改造,大體上是3700億左右。這樣加在一塊,是30000億。再加上汶川大地震重點災區的災後恢復重建10000億,總的構成就是這樣4萬億。
H. 政府投資4萬億人民幣,這4萬億錢從哪裡來的
政府4萬億投資怎麼來的詳細如下:
赤字+國債+貸款+債券
如圖所示:
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報告《關於對4萬億元投資的說明》。開篇提出的4萬億元投資的內涵,即從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擬通過增加中央基建投資、中央政府性基金投資、中央政府其他公共投資和災後重建投資等,安排1.18萬億元投資,加上地方配套和社會投資,形成4萬億元的投資規模。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為彌補財政減收增支形成的缺口,擬安排中央財政赤字7500億元,比上年增加5700億元,同時國務院同意地方發行2000億元債券,由財政部代理發行,列入省級預算管理。」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商量了一個具體辦法,發放一些期限比較長、利率比較低的政策性貸款,作為項目資本金用於充實3萬億元的配套。
總結:中央財政拿出:1.18萬億元,另外配套資金3萬億元。在實際的刺激政策中,加上地方財政配套、銀行信貸、企業票據等,流向市場的資金可能不止4萬億。
I. 4萬億投資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4萬億不會助推通貨膨脹
自去年11月開始逐步實施「4萬億」拉動內需政策以來,4萬億投資的效果已經初現,但這一計劃從誕生之初就出現爭議。有觀點認為,啟動中國居民巨大的消費能力,才是經濟復甦的關鍵;單純依靠投資拉動的GDP增長,只能實現短期增長並且引發通貨膨脹。
針對此觀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投資研究所所長羅雲毅在6月14日召開的全國招投標領域年度聚焦會議上否定說,「4萬億的投資新政與通脹無關」。
北京大學公共經濟管理研究中心證券市場與政策研究所所長李國魂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也表示,「認為4萬億投資引發通貨膨脹是極為片面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李國魂的理由是:首先,國家實施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是通過深思熟慮的,指向也非常明確;其次,4萬億的投資是分期分批實施的,絕不是搞大幹快上,更不是蜂擁而上,其中的很多項目本來就是既定規劃之中的;第三,國家出資所拉動的資金,更多的是來自各省、市、自治區和民間。所有的投資均會以經濟效益為前提,尤其是所拉動的民間投資更不會採取盲目發熱的態度。
「4萬億的投資不會引發通貨膨脹,這也可以從國內大宗商品的價格中窺見一斑。農產品的價格盡管有小幅波動,但是並沒有大規模上漲。工業消費品價格總體上仍處於下跌通道中。」李國魂表示。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1至5月份,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下降8.2%,降幅擴大0.5個百分點。CPI仍在低位徘徊。
「這充分說明我國目前的物價形勢並沒有發生顯著變化。也就是說,即使流動性逐步增強,貨幣供應加快,加之美元近期的貶值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會刺激市場的通脹預期,但是,真實需求不出現明顯回升,通脹預期也勢必會隨之回落。所以,當前的各種因素都不足以支持通脹預期的形成。」李國魂說。
J. 誰能說出國家4萬億投資構成清單與去向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6日詳解了中國四萬億投資的去向,並表示初步方案已經有所調整,因為形勢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實施的過程中,有一些方面可能還需要做一些調整。
張平說,擴大投資是刺激經濟增長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為了有效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們國家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的沖擊,所以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特別是四季度以後,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擴大內需,包括擴大消費、擴大投資的政策措施。當然在這同時,也在積極地穩定出口。
張平表示,在擴大投資方面,中央政府一開始提出的投資方向和重點就是非常明確的,這一次擴大投資一定不去搞一般的加工工業,不去搞重復建設,把重點鎖定在關注民生、關注「三農」,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同時,要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非常明確的。
張平稱,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國家發改委和有關部門認真地進行了研究。按照關注民生、關注「三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節能環保,調整經濟結構的要求,我們對「十一五」規劃和其它一些中長期專項規劃進行了分析匯總,從去年的四季度開始到2010年底,這兩年多的時間裡面有4萬億的投資規模。
張平說,這4萬億的資金構成,是按照現行的投資補助標准和補助政策來計算的。這些錢不都是中央政府出,有一些還需要地方來承擔,有一些還可以吸收社會投資,包括企業的投資和民間的投資。中央政府的投資是11800億。我舉一個例子,比如對教育,對學校的投資,中央政府對規劃內項目承擔三分之二的投資,地方需要承擔三分之一。比如說對民生工程的廉租房建設,我們對中部地區每一個平方米是補助300元,對西部地區每個平方米補助400元,對東部地區中央政府不給予補助。
張平稱,農村的民生工程包括水、電、路、氣、房,就是農村安全飲水、農村電網改造、農村道路建設、農村沼氣建設、農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大體上是3700億。
張平介紹說,基礎設施的建設,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等,大體上是15000億左右。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社會事業方面,大體上是1500億。節能減排、生態工程大體上是2100億。調整結構和技術改造,大體上是3700億左右。這樣加在一塊,是30000億。再加上汶川大地震重點災區的災後恢復重建10000億,總的構成就是這樣4萬億。
張平說,這里我想作這樣幾點說明:第一,我們這一些項目的確定,都是按照「十一五」規劃,以及其它中長期規劃來選定的;第二,需要中央承擔的投資11800億,在具體年度的安排中,要經過全國人大的審議批准;第三,這些項目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因為形勢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某一些方面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投入,有一些方面可能還需要做一些調整。
張平說,最近國務院批准了十個重點產業的調整和振興規劃,這十個產業的調整振興規劃有一些項目就要納入到中央給予支持的范疇,要安排一定數量的技術改造貼息資金。所以,在執行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我想這也是符合實際的。
張平指出,我們現在已經形成的這樣一個構成,實際上也是在去年四季度初步方案,又聽取了社會方方面面的意見,包括專家的意見、地方和部門的意見,也包括社會輿論的意見,所以,已經有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