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忽然投資失敗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忽然投資失敗

發布時間: 2021-06-10 03:15:39

㈠ 你最慘痛的一次投資失敗的經歷是怎樣的

我曾經投資現貨交易,做的是果蔬。梨這個品種。當時市場價格是一塊多,而盤面是三塊多,我就一路做空,結果它一直漲,最後虧了百分之六十。沒有實際交割,不回歸的不能做,得到的啟示。

㈡ 投資失敗,欠債千萬,每天都在煎熬,已經十天了,其他人還不知道,無法想像後果,現在是生無可戀。

你還真厲害,能借到1000多萬做生意。不過怎麼會輸得那麼慘。之前沒有市場調研的嗎。

㈢ 投資失敗傾家盪產了怎麼,好絕望,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還有沒有希望了,現在頹廢中接下來該怎麼辦

投資失販敗當然慘,現在是你最困難的時候,你必須堅持住,只要活著,就還有希望。

㈣ 投資失敗,欠了幾十萬。感覺人生好迷茫

工作還是得努力做的
但你最好找親朋好友看能不能先借你錢
把利息高的債先還一還,再慢慢還利息低的

㈤ 生意失敗,突然不知道何去何從好迷茫

當時做生意的時候就應該做好失敗的准備了吧?昨天的事明天就是故事,去年的事來年就是經歷,加油!

㈥ 投資失敗

朋友 你投資過多少次了 每次都失敗 我倒是認識一位高人 不知道你能接受嗎

㈦  投資項目失敗的原因

在上一節里,著重總結了投資項目成功的範例,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投資項目失敗的教訓也觸目驚心。這里想集中討論造成投資項目的主要原因,以供借鑒。

一、立項論證和決策上的失誤

主要表現在6個環節上:

(1)原材料或開採的礦源上出了問題,主要是在礦源不清的情況下就急於上選場,造成損失的最多。這一點對地質勘查單位具有諷刺意味:本身是勘探的,恰恰搞不清自己的開發產地。

(2)市場銷路出了問題。有的在項目論證時,產品的市場銷路還很好,可是建成之後(常常托延了建設時間),市場變化了,銷路不暢。

(3)投資品即預訂的設備,技術水平達不到設計要求,投產之後需要不斷追加投資,加以補救。有的甚至原設計的設備和工藝就是落後的,造成無法改變的局面。

(4)成本預測不準確,一旦投入生產,實際成本遠遠超過設計水平。有的甚至根本沒有預先進行成本評估,只是憑借「想當然」而拍板定案。

(5)外部環境十分不利,但預先缺乏估計,項目一旦進入實施或投產階段,各種難題接踵而來,有的是當地根本不允許使用道路,有的各種名目的收費難以承受,直至把你趕走為止。

(6)用人不當,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而這種人往往被領導所賞識,有的把事情辦糟之後揚長而去,不受任何追究。

上述問題,有許多是在選項時就沒有進行認真地科學地論證,單憑少數領導個人說了算,根本聽不進不同意見。

二、管理十分混亂的主要表現

有的有章不守,有的無章可循,完全應付著干,主要表現是:

(1)在調查的十幾項失敗投資的事例中,多數是無賬可查,完全是依靠當事人的回憶,從立項到項目失敗,根本沒有記錄,沒有檔案,甚至沒有人承擔責任。

(2)損失浪費嚴重。有的年產不足10公斤黃金礦山,一年請客吃飯竟花掉十幾萬元;有的派往礦山的在職職工,人浮於事,但所有體力勞動,全部靠臨時工;有的礦山勞動計量、弄虛作假、無人過問。

(3)工作拖拉,資金不到位,往往把建設周期搞的曠日持久,錯過了最有利的時機,造成虧本。如213隊硅鐵廠計劃一年建成,此時硅鐵特別暢銷,只要一年就可收回投資,而實際三年才投產。結果不但錯過了賺錢的機會,還造成大量產品積壓。

三、現行的管理體制和機制的不足

現行的管理體制和機制的不足,形成不了硬性的財產和利益約束,往往是干好了,不會有相應的回報;干壞了也不會受到應有的懲罰。損失國家的錢不心痛,或不那麼心疼。即所謂有人投資決策,無人對損失負責;有人花錢,無人還債。這是造成投資失敗的主要原因。下面有兩個例子很說明問題,一個是合辦的企業有效益,人家把我們踢出來,我們基本沒有反映;一個是合辦企業辦糟了,人家把股份拿走,我們也沒有什麼反映。

前者是山西地勘局213隊辦的乙炔廠,與當地一位村長(個人)合辦,我方投資38萬元,很有效益,但是村長不同意把分紅拿走,堅持再投入。當我方的分紅投入加原投入達到70萬元時,村長早已通過各種途徑把企業效益轉移了。我方見勢不妙,提出撤資,但村長則強調無資金可還,最後總算拿出二台汽車頂賬,折價僅為20萬元,我方欣然接受。

後者是山西主辦的高嶺土項目,與港商合資,我方占股份49%,港方占股份51%,組成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金2000萬元,總預算3767萬元。但是當總造價一再突破、已經達到9千多萬元,且投資之後根本沒有效益時,該項目卻成了我方獨資,獨自承擔經濟責任。

上述兩個事例,根子都在機制上。假如這兩個合辦企業,是私人對私人,肯定要付諸公堂的;即使私人對國有企業,而不是對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地勘單位,也不會善罷干休。所以從投資失敗的教訓中大家深深感到,再不能用現行的體制和機制繼續維持下去了。它的主要弊端是從上到下,被嚴重的依賴機制、干預機制所控制;最下層,是企業化(注意不是企業)的單位辦項目;中間層是事業性質的地勘局提供投資或提供貸款擔保;最上層是國家機關管理分配投資或疏通貸款。在這個體制下,下邊辦項目,必然向上邊要投資,誰要到,誰就佔了便宜,因為它可以不還;誰不要,只能是白不要。這就產生了一種機制,積極促進要錢,於是立項論證,完全是以要錢為目的,可行性研究變成了可批性研究,至於項目的最終後果是什麼樣,則考慮的不多。而主管投資大權的上邊,由於它本身不是企業,只能單純享受權利,無法承擔責任。享受權利,促使它對下過多的干預;無法承擔責任,促使它不顧忌失敗的後果。所以這種機制很難提高投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