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趕考的考生們都會攜帶盤纏,為何土匪不搶劫他們
我們在看正史或者影視劇中發現,古代很少發生土匪搶劫趕考的學生事件,按道理來說趕考的學生都會帶有盤纏,那為什麼很少發生這種情況,或者說土匪為什麼對趕考的學生那麼仁慈,這裡面究竟有什麼樣的原因呢?
三、道德規范與江湖規矩。古代中國人雖然普遍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但是有儒家傳統思想的規范,對讀書人較為尊重,因為讀書人傳播的聖賢教導的,對讀書人不敬就是對聖賢不敬。此外,行有行規,土匪也有自己的規矩,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都有明確的規定,比如不搶讀書人、教書先生、大夫等等,這些人都是對社會有益的人,還有就是不搶老弱病殘孕,這些人都是值得幫助和同情,所以也不會搶,這些規矩都是長期約定俗成的,沒有人去破壞。
Ⅱ 古代兩書生趕考的故事
春秋時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賢納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聞風而歸,西羌積石山,有一個賢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雙亡,勉力讀書,養成了濟世之才,學就安民之業,那時候左伯桃已經快上五十年紀,因鑒於中國諸侯行仁政者少,恃強霸者多,所以一向沒有做官的念頭,後來聽說楚元王慕仁為義,遍求賢士,乃攜書一囊,辭別鄉中鄰友,逕奔楚國而來,迤邐來到雍地,時值嚴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陣陣如刀如刺的狂風,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濕透了,勉強忍住寒冷前進,看看天色漸漸黑了下來,遠遠望見遠處竹林之中,有一間茅屋,窗中透出一點燈亮來,伯桃大喜,就跑到這茅屋前去叩門求宿,屋裡走出一個書生來,四十四五年紀,知道了左伯桃的來意,便一口歡迎他進屋去。左伯桃進得屋內,上下一看,只見屋中傢具簡單,而且破陋不堪,一張床上滿堆了一些書卷,左伯桃請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愛好讀書,想救國救民的人,二人三言兩語,便十分投機,大有「恨相見之太晚」的意思,兩人便結拜做異姓骨肉。
左伯桃見羊角哀一表人材,學識又好,就勸他一同到楚國去謀事,羊角哀也正有這個心思。一日天晴,兩人便帶了一點干糧往楚國而去。
曉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糧將要用盡,而老天又降下大雪來,左伯桃兀自思量,這點干糧,若供給一人受用,還能到得楚國,否則兩個人都要餓死。他自己知道學問沒有羊角哀的淵博,便情願犧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罷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塊大石來坐著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來,左伯桃已經脫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凍得只剩了一口氣。羊角哀大慟而號。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糧帶走,速去求取功名。言畢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國得由上大夫裴仲薦於元王,元王召見關角哀時,羊角哀上陳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賜黃金百兩,綢緞百匹。羊角哀棄官不做,要去尋左伯桃的屍首。
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屍首尋著之後,給左伯桃香湯沐浴,擇一塊吉地安葬了。羊角哀便在這里守墓。
左伯桃的墳和荊軻墓相隔不遠,相傳荊軻因刺秦王不中,死後精靈不散,見左伯桃葬在他的旁邊,鬼與鬼便起了糾紛。一夜:羊角哀夢見左伯桃遍體鱗傷而來。訴說荊軻的凶暴,羊角哀醒來之後:提劍到左伯桃墳前說道:「荊軻可惡,吾兄一人打不過他,讓小弟來幫你的忙罷。」說罷,自刎而死。是夜:狂風暴雨,雷電交作,隱隱聞喊殺之聲。天明:荊軻的墳爆開了。
這消息給楚元王知道之後,給他們建立了一座忠義祠,勒碑記其事,至今香火不絕。
http://..com/question/16938010.html
Ⅲ 古代寒門書生進京趕考,所需要的巨額盤纏都是怎麼來的
科舉製作為影響中國非常深遠的選官制度,影響了一千多年的學子前仆後繼進京趕考。但是不禁讓人疑惑,那個時候吃飯都成問題,更不用說進京趕考路途漫長,所需盤纏非常的多,那錢是從哪裡來的呢。我想發表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就是國家補貼,科舉製作為關乎王朝政治興衰的一項重要的制度,王朝當然也是格外的重視,同時考慮了路費的問題。所以歷代的王朝都會給考生一定的補貼,一路上給予特殊照顧,有的會有專車接送,所以學子能順利的進京趕考。
所以說古代學子進京考試也是非常不易的,但是一旦他們學習有所成,金榜題名,一切都是值得的。
好了我就先寫到這里,大家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討論,覺得小編寫的好的請點個贊吧,謝謝。
Ⅳ 大人私訪途中救一貧病書生,自己出資其赴京趕考體現了什麼形象特徵
小說看多了吧
Ⅳ 古代的窮書生如果想要進京城趕考,都會用哪些方式籌錢
都知道現在孩子簡直太幸福了,在高考的時候在自己當地的考點考試就行了,但是在古代我們知道需要進京趕考的,但是很多時候離京城很遠,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趕往這個考點去考試,這個錢財是怎麼來的呢?
所以說,無論從私人的角度來說,還是從當時朝廷的角度來說,進京趕考的學生是都是不愁路費的。
Ⅵ 進京趕考的窮書生,衣食住行都是如何解決的呢
科舉考試的出現打破了貴族對官位的壟斷和世襲,使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了古代讀書人的人生理想。科舉制是農耕文明所有文官選拔制度中最具公平性的制度,歐洲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也曾高度贊揚過科舉制度。古代的讀書人如果想通過科舉制進入仕途,就要通過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用一個不恰當但很形象的比喻來說,就好像是現代的小升初考試、中考、高考和公務員考試。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對讀書人的待遇雖然好,但能夠有資格進京趕考的卻人少之又少。僅以清代為例,童生錄取率為2%。這是什麼概念呢?2018年,我國有17個省的985院校錄取率,連2%都不到!這么看來,古代的童試難度就已經堪比今天的考985了。1898年12月18日,17歲的魯迅先生與堂叔周伯文、周仲翔、弟弟周作人一起參加了會稽縣試,結果名落孫山。童試中的區區一個縣試就如此困難,鄉試自然是難上加難了。范進中舉之後為何會極樂生悲瘋掉?刺激到他的可不僅僅是封建禮教。
Ⅶ 趕考,講故事
俗話說人定勝天、事在人為,人生中難免會遇到坎坷之時,這時最重要當然是心態,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是走出迷途的前提。有了良好的心態,才會盡可能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決困難,激勵我們在逆境中奮發圖強,朝著人生曙光前進。
曾經有一個故事,講述古時候有兩個秀才,二人關系很好,因上京趕考路途遙遠,他們相約一起前往,順便看看沿途風光美景,也是不亦樂乎的好事。但偏偏不巧,上京途經一條大路,聽見不遠處正在吹吹打打,原來有人家出殯辦喪事,一行人正抬著一口黑糊糊的棺材,其中一秀才心理頓時一驚,倒吸了一口氣,心想:「這下完了,碰見這晦氣東西!剛出門就觸了霉頭,看來命中註定如此呀!這次進京趕考又白來一趟了。」
後來果然應驗,此考生心情一落千丈,剛進考場,滿腦子就是那「黑糊糊的大棺材」的場景縈繞心頭,瞬間兩眼發蒙頭腦一片空白,下筆尤如千斤。成績公布後,果然名落孫山。
而另一個秀才同樣也看見了那口棺材,開始時也感覺很是晦氣,後來一經思索,棺材、棺材,啊呀!這不正是要當官又要發財呀,想必今日要鴻運當頭了,趕考高中的好兆頭啊。進入考場後,三步並一步,心情大好,文思敏捷如泉涌般源源不斷,下筆如飛酣暢淋漓。後開榜之日,果真一舉高中。
由此看來,人生在世,難免會遇見不如意的事情,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不順利,就此沉淪消極,因為好與壞本來就是相互轉化的,那就要你用開朗的心態看待這個世界了,目之所及光芒萬丈。
Ⅷ 古代進京趕考,窮書生如何解決路費和食宿呢
古代為了選取人才,於是就出現了科舉制度,用來選拔官員,而科舉制度最初是從隋唐時期開創的,之後持續了百年之久,一直到清朝末期,科舉制度才算真正的消失。
正所謂知識就是力量,點亮人生,對社會有用的人不管在什麼都是非常受歡迎的,即使在古代也對有才能的人給予可觀的優待。
Ⅸ 古代秀才進京趕考要多久,包括來回的時間和考試的時間
1、舉人才可以進京參加會試,秀才要先到省城參加鄉試,中舉才能在來年參加會試。
2、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會試(秀才考舉人),而明代成祖於永樂年間遷都之後,一直實行兩京制度,分別是北京與南京,所以除了以上兩地的考生外,其餘省份的都必須前往京師參與考試。
3、全國各地的舉人進京趕考,得看所在地到京城的距離。
都城地域問題
第一先看京城在哪,其他的就十分容易確定了。
隋唐時都城在長安,各地人到長安考試,但是有時候皇帝也會臨時讓人到洛陽考試。就像唐玄宗在位時,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
宋朝人考試當然在開封,河南人順其自然沾了光,南方人又得劃船過江,同樣被黃河攔截住的北方人日子也不怎麼好過,也得轉過頭,收拾好包袱乘木排渡過黃河。
直到南宋,京城移到臨安,蘇南浙北的人撿了大便宜,而河南人就得跨淮過江,四川人只能順長江飛流直下,沿路山高峽深,浪高礁尖,危機四伏,稍差片刻一船的學子就會「拍在沙灘上」。
而金國、元朝也都舉辦過科舉,這兩朝均擁有三個首都,元朝的上都(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大都(今北京)與中都(今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白城子)形成三角之勢,金國的上京(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城南2公里)、中都(今北京)、汴京(今河南開封)則成為一條狹窄的長帶,不管如何,中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又重新北移,南方人得就千里迢迢的北上。
到了明清時,除了南北直隸(南京、北京)的舉人可以在當地考試,其他地域的舉人都得趕到北京參加考試。
根據查閱史料,我們能初步斷定幾個省份抵京趕考的大概時間:
湖南
左宗棠,湖南湘陰人,從道光十三年(1833年)開始,22歲的左宗棠就踏上了赴京趕考的旅途,由於前兩次的落榜,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二月初,左宗棠第三次進京趕考,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月抵達京城,大致三個月的時間。
四川
丁治棠,四川合川人,曾參加光緒十五年(1889)舉行的會試,於光緒十四年(1888)陰歷十二月二十日從家中出發,坐船到重慶。二十三日,他再坐船順流而下,前往上海。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終於在正月二十日到達上海。二月初二到天津港
,初七到達北京,他在路上一共花了47天的時間。四月二十六日,他離開北京回家,回家路線相同,七月回到重慶。丁治棠到北京參加會試,前後一共用了8個月的時間。
雲南
從雲南省城昆明上北京會試,有兩條道路可走。如沒有特殊原因,人們都選擇
出雲南勝境關進入貴州再北上。
這條道路上有很多驛站,最大的幾個驛站之間的路程為:昆明滇陽驛(今昆明東北波羅村)到貴陽府城(今貴州省貴陽市)1040里,貴陽至平溪衛(今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590里,平溪衛至羅舊驛(今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羅舊鎮)210里,羅舊驛至澧州城(今湖南省常德市澧縣)880里,澧州至孫黃驛(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130里,孫黃驛至荊州府城(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120里,荊州府城至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490里,襄陽至衛輝(今河南省衛輝市)1030里,衛輝至北京順城門(宣武門)1240里,全程5730里,一般要行走3個月。
廣州
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里提到過鴉片戰爭時上奏道光的奏摺從廣州到京城的時間平均是15天,而「靖逆」的奕山、琦善分別走了57、56天。這二位都是被「抬」著走的,軍情奏摺自然是快馬驛站傳送,普通的舉人速度應介於二者之間。舉人在鄉里屬於「頭面人物」,交通工具應不會太差,還有很多書需要帶。認為應該在25——35天之間。
這可以從古代官員赴任的標准行程來算,明清兩代,從南京沿運河至京城是3個月,從南京至廣州大約也是3個月。因此如果走運河路線,一個古代廣州人,到京城大約要半年時間。
創造以上因素的前提
1、盤纏是否夠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赴舉者劉蛻曾在一篇文章中訴說了赴舉的辛酸:「家在九曲之南,去長安近四千里。膝下無怡怡之助,四海無強大之親。日行六十里,用半歲為往來程,歲須三月侍親左右,又留二月為乞假衣食於道路。……況有疾病寒暑風雨之不可期者,雜處一歲之中哉!是風雨生白發,田園變荒蕪。」劉蛻所說的「半歲為往來程」,雖然訴說了趕考的辛酸,也吐露了其間巨大的經濟壓力。半年間不僅收入全無,還有旅途車馬費、旅店費、飲食等盤纏,是一筆大開支。
古代考試還有一項開支,學生考試用的每套試卷都由考生來支付,加上置辦一些考試裝備,如脂燭水炭、餐器、衣席等,加起來不是小數目。
就像之前提到過的丁治棠,在8個月的時間內,盡管他沒有將每筆開支都記載下來,但他在落榜後,曾經傷心地說:「費銀數百,如泥牛沉海,毫無消息」。他花十兩八錢銀子買了洋船的船票,到天津港又花了七千錢雇車從天津到北京,落榜了後又花了一筆錢捐了一個教諭的職位,從天津返回上海的輪船費是九兩八錢。
2、是否太平
走到偏僻人稀之地,土匪搶劫趕考舉子的事件雖不能說完全沒有,但很少發生。這是因為,舉人上京趕考所帶路費都不太多,而官府對搶劫舉子的土匪追查很嚴,且判刑很重,土匪犯不著冒很大的風險,去干獲利不多的事。另外,土匪也不會搶錯,因為上京趕考的舉子大多用黃布做成旗幟,其上大書「奉旨會試」等,結伴招揺上路,識別很容易。
3、疾病
進京趕考的舉人,最大的擔心和麻煩就是在路上生病。劉鳳騫便是在去會試的路上生病的,不過他生的只是一點小病,雖然影響了寫詩,卻仍能吹簫解愁和繼續趕路。若生了重病,輕則耽誤考期,重則病死異鄉。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舉人,晉寧州金砂村的李承祜、李承祐(光緒二年即1876年丙子科舉人)兄弟倆,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雙雙赴京會試。李承祐在路途上受了風寒,到京城後卧床不起,沒等到會試便病死京城。兄長李承祜忙於料理胞弟的後事,又要扶柩回晉寧,只好放棄這次會試。此後,李承祜也沒有考中進士,享年79歲而病故。
4、天災
進京路途太遙遠,無論走路、騎馬、坐車、乘船,有時也會發生事故。如昆明舉人尹尚廉,道光二年(1822年)上京城會試,走到距京城不遠的今河北衡水市安平縣時,他圖方便搭乘安平同知周炳的運銅船沿滹沱河北上,船行至新灘時被大風吹翻,可憐這位飽讀詩書的尹尚廉竟溺死異鄉。
Ⅹ 古代科舉盛行,但是貧窮的書生怎麼湊夠進京趕考的盤纏的呢
自隋朝建立科舉制度以來,中國人便把讀書和做官聯系了起來——讀書就是為了步入仕途。在科舉制誕生之前,官場都被既得利益群體把持,導致了讀書好的當不了官、能當官的也不一定有多少才華。
遠一點的如安徽,可以拿到20兩,最遠的海南則可以達到30兩!清朝各個時代白銀的購買力都是不盡相同的,如果以700元人民幣來摺合的話,海南的考生可以拿到大概2萬元的路費。
最後就是地主們為了巴結未來的官員們,所做出的政治投資了。畢竟拉攏多個考生,比拉攏一個已有職有權的官員,所付出的成本低太多。一個商人或者地主,如果能夠以不多的資本,投資多個考生,但凡是有一名能夠金榜題名,自己的回報又何止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