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2018世界投資報告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2018世界投資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6-09 07:21:28

Ⅰ 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嗎

聯合國報告: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

報告預測,2018年全球國際投資有望出現增長,但增長勢頭將十分脆弱,預計增長約5%。報告指出,雖然有全球經濟增長向好等諸多利好因素,但全球投資仍可能受到地緣政治風險、貿易關系緊張和美國稅改等因素的沖擊。

來源:新華網

Ⅱ 誰能發我一份2016世界投資報告中文版

我也想要。最好再給我一份聯合國敘利亞問題最新會議摘要,對了,也要中文版的。

Ⅲ 電子產品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電子產業是我國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 1995年到2003 年, 電子產業總產值由2471 億元增加到24058 億元, 增長874%, 年均增長32.9%; 電子產業增加值由449 億元增加到3545 億元, 增長690%, 年均增長29.4%, 均遠遠高於同期製造業的平均增長速度。電子產業的持續快速增長, 初步確立了我國作為世界電子產品生產大國的地位。1998 年中國大陸電子產品總產值佔世界電子產品
總產值的4.52%, 超過作為世界重要電子產品生產基地的韓國(3.96%) 和台灣(2.86%), 僅次於美國(30.40%) 和日本(19.58%)。①電子產業的快速增長是與該行業的外國直接投資密切相關的,電子產業是外商投資最集中的製造業領域。本文將就電子產業外國直接投資的現狀、趨勢、特點及其影響進行分析, 最後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
一、電子產業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現狀
1.電子產業FDI 在製造業中的地位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是外商投資最集中的製造業領域, 該產業三資企業資產合計為7645.07億元, 占我國全部三資企業資產總額的19.47%,資產超過排名第二位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的兩
倍; 同時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也是外資資產比重最高的行業, 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三資企業資產佔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資產的63.25%, 遠遠高於23.26%的全國製造業平均水平。
電子產業之所以成為外商投資額最多、增長
速度最快的製造業領域, 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中國市場的迅速增長及巨大的市場潛能。以
通信行業為例, 僅2004 年一年, 中國新增局用電
話交換機容量就達到7019.6 萬門, 新增行動電話
交換機容量達到6048.9 萬戶。中國市場已經成為
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巨大的
市場吸引跨國公司展開激烈的爭奪。二是中國國
內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按現行匯率計算, 中國國
有製造業職工的周工資只有22.35 美元, 分別相
當於泰國的38.33%, 馬來西亞的28.7%, 韓國的
9.2%, 台灣省的6.8%, 香港特區的5.1%, 美、
日、德的4%左右(呂政, 2003)。為降低製造成
本, 外資將電子產業中的低端產品或技術含量不
高的生產環節向中國轉移, 以利用中國在勞動密
集型產品上的比較優勢。比如, 隨著台灣製造業
成本的提高, 台灣電子信息產業的企業紛紛向中
國內地轉移, 中國台灣電子信息硬體製造產值在
海外已達50.1%, 其中中國內地產值高達31.1%
(胡靜林, 2003)。
2.電子產業吸引外資的平均規模
1996 年以來, 各行業總計的外商對華直接投
資平均協議金額和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協議
金額變化幅度不大, 均穩定在200 多萬美元。但
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
額總體上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 從1996 年的
258.3 萬美元增加到2003 年的742.7 萬美元, 其
中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額最高的2000 年達到
742.7 萬美元。
電子行業外商直接投資協議額增大的重要原
因一是來華投資的跨國公司增多, 目前位居世界500 強的電子電氣類跨國公司已全部來華投資。
二是跨國公司投資金額增大, 例如諾基亞在2000
年5 月主要投資並倡導了一項總投資達100 億元
人民幣的北京星網(國際) 工業園項目。2000 年
電子行業外商協議投資金額大幅度增長可能與當
年上述大型外商投資協議的簽署有很大關系。但
是也應該看到, 雖然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外商
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額較高,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
仍有較大差距。根據《1994 年世界投資報告》,
設置在發達國家分支機構的平均FDI 規模為1730
萬美元, 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資, 平均每個企業
的外資規模約為430 萬美元。與世界水平比較,
中國外資平均項目規模仍然明顯偏小。
3.外資投資企業類型的變化
1997 年以來, 電子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量
變化不大, 但外資企業數量卻保持較大幅度增長
的勢頭, 規模以上外資企業數從1997 年的330 個
增加到2001 年的479, 增加45.2%。在外資企業
中, 港澳台商投資企業數從1997 年的423 個減少
到2001 年的386 個, 下降8.7%; 而外商投資企
業數從1997 年的330 個增加到2001 年的479,
增加速度較快, 增幅達到45.2%, 外商投資企業
的比重超過港澳台投資企業而成為電子行業外資
的主體。從登記注冊類型來看, 合資經營企業、
合作經營企業、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數量變化
不大, 外商獨資企業數量快速增加, 從1997 年的
60 個增加到2001 年的207 個, 增幅高達245%,
外資在電子行業的投資有傾向於採取獨資企業形
式的趨勢。
外商直接投資方式變化的原因在於: 在改革
開放之初, 外商對中國投資環境還很生疏, 通過
合資或合作的形式與合適的中方夥伴結成合營載體, 既有利於與各級政府溝通並順利進入中國市
場, 又有助於規避各種非市場因素帶來的風險,
加之當時的法規不允許外商建立全資銷售子公司,
中方合營者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便成為外商選擇
以合資或合作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因素。隨
著改革開放的日漸深化, 中國各級政府的辦事效
率和法制化程度不斷提高、外資政策放鬆, 外商
投資企業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主權, 原先因其具有
明顯的互補性而成為中方可以利用的那些資源逐
漸減少並弱化。近年來大量進入中國的國際著名
跨國公司, 往往擁有人才、技術、產品、品牌到
規模、融資、管理等多種有形和無形的所有權優
勢, 為了實現壟斷核心技術和獲取高額市場回報
的雙重目標, 並實施全球化的經營控制戰略, 通
常更願意選擇以獨資方式進行戰略性的集中投資
(朱仲羽等, 2002)。
4.外商投資方式的變化
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 並購一直是外商直
接投資的主要推動力。在1990 年, 全球外商直接
投資金額為2020 億美元, 其中並購金額為1510
億美元, 佔75%, 到2003 年, 外商直接投資達1.3
萬億美元, 其中, 跨國並購金額為1.1 萬億美元,
佔85%左右。但我國利用外資長期以綠地投資為
主, 與全球跨國公司投資存在嚴重錯位, 其產生
原因主要在於中國法規和政策上的限制。但近幾
年來情況發生較大變化, 跨國公司在華並購有增
加的趨勢, 發生在電子信息產業外資並購案主要
有: 愛默生電氣斥資7.5 億美元購買華為的電氣
業務部門, 阿爾卡特通過收購中方股份獲得上海
貝爾的控制權, 東芝公司收購東芝與無錫華晶合
資的「無錫華芝」中方股份。外資並購投資的增
加主要在於政策的放開, 2001 年11 月14 日, 中
國證監會和外經貿部聯合頒布《關於上市公司
及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規定》, 允許外商非投資性
公司, 如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通過受讓非流通股
的形式收購國內上市公司股權, 實現買殼上市;
2001 年2 月14 日, 中國證監會頒布了《外商投
資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
明書特別規定》, 外資企業可能獲准收購國內500
強企業, 包括國內A 股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
國有股和法人股。另一方面, 由於創建合資企業
從考察談判到開業一般要1.5- 2 年時間, 要達到
一定規模又需3- 5 年時間, 而並購只要3- 5 個月
就可以迅速形成生產規模, 獲得被收購企業的市
場份額。所以對跨國企業而言, 採用並購投資方
式, 可以快速、低成本地進入中國市場, 減少市場競
爭, 並可以達到強強聯合的目的(李曉華等, 2005)。
5.外資投向的地區集聚
從總體上看, 電子產業主要集中於東部地區,
天津、廣東、上海、福建、北京、江蘇和山東等
七省市電子產業的企業數量佔全部電子產業企業
數量的52.69%, 資產佔全部電子信息行業資產的
65.20%。電子行業在省內也呈現出地區集聚的特
點, 例如, 廣東東莞、江蘇蘇州已形成電子產業
集群和世界電子產業的重要生產基地, 廣東的深
圳、東莞、惠州、廣州四市電子產業總產值佔全
省的83.67%。外資在電子產業的分布也呈現出地
區集聚的特徵, 以所有者權益衡量, 投向上述七
省市電子產業的外資占電子產業全部外資的比重
達到86.68%。電子信息產業以及投向電子信息產
業的外資均呈現地域集中的特徵, 電子信息產業
的地區集中度與外資的地區集中度表現出很強的
相關性。
電子產業以及該行業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地
區聚集的成因有以下幾方面: (1) 外國及港澳台
公司在某個地區投資後, 如果收益高, 該公司會
繼續進行後續投資, 包括對原有子公司的追加投
資和設立新的配套公司; (2) 當某個大型跨國公
司在某地投資後, 其上下游供應商、經銷商和各
類專業服務公司以及競爭對手也會隨之進入; (3)
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聚集能夠促使該地區的企業
產生集聚效應, 集聚效應推動外資投向的進一步
集中。美國學者Head 進行的一項對外國投資影響
的研究發現, 在對外商有吸引力的地區, 地區聚
集存量每增加10%, 該地區被潛在投資者選中的
可能性就增加5- 7% ( Head, 1995)。
二、外國直接投資對電子產業發展的影響
1.外資對電子行業增長速度的影響
產業的增長速度與外商直接投資表現出比較
明顯的相關性, 外資占工業增加值比重較高的行
業, 增長速度相對較快(江小涓, 2002)。電子產
業的快速發展是與外國直接投資密不可分的。從
圖1 可以看到, 在電子信息產業製造業, 三資企
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總體上快於整個電子信息產
業製造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 三資企業工業總產
值占電子信息產業製造業總產值的比重從1995 年
的37.49%增長到2003 年的69.68%, 三資企業的
快速發展對信息產業製造業的快速增長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2.利用外資對電子行業出口的影響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 我國外貿出口一直保
持快速增長的勢頭, 外貿出口總額從1995 年的
1487.7 億美元增長到2003 年的4382.3 億美元,
與此同時, 電子產品的增速更為迅猛, 電子產品出口總額從1995 年的165.32 億元增加到2003 年
的1420.9 億元, 電子產品出口占外貿出口的比重
從1995 年的11.11%增加到2001 年的32.42%, 增
幅遠遠高於外貿出口額的增幅。聯合國跨國公司
與投資司的研究發現, FDI 與出口存在顯著的正
相關性, 人均FDI 每增加1%, 發展中國家高技術
產品出口就會增加0.78%, 中技術產品出口增加
0.39%, 低技術產品出口增加0.31% (UNCTAD,
1999)。電子產業出口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
由外商直接投資推動的。電子產業中三資企業出
口額占電子產業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94 年的57.
35%增加到2003 年的83.72%, 年均增長36.8%,
其中外商獨資企業所佔比重從1994 年的20.84%
增加到2003 年的59.43 %, 年均增長47.37 %,
均高於電子行業合計出口額31.17 %的平均增
長率。
3.電子行業出口競爭力的變化
我們利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來衡量電
子產業競爭力的變化。一般而言, RCA<1, 則表
明該國在該產業或產品上處於比較劣勢; 若RCA>
1, 則表明該國在該產業或產品上處於比較優勢,
RCA 越大則比較優勢越大。RCA 指數大於2.5 表
示具有極強的出口競爭力; RCA 指數介於1.25 和
2.25 之間表示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介於0.8 和
1.25 之間表示具有中等競爭力; 小於0.8 表示競
爭力較弱。由於數據收集上的困難, 本文採用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中辦公設備及電子
產品(Office machines and telecom equipment) 的數
據來近似地替代電子工業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RCA。分析表明, 中國辦公設備及電子產品的
RCA 值持續增加, 從1990 年的0.58 提高到2003
年的2.11, 從競爭力較弱發展到具有比較強的競爭
力, 辦公設備及電子產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也從
1990 年的1.05%增加到2002 年的12.64%

Ⅳ 2008年世界投資報告

2008年世界投資報告
http://www.unctad.org/ch/docs/wir2008overview_ch.pdf

Ⅳ 世界第二大美元資產國是哪

位於日內瓦的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12日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連續第三年下滑,但中國吸引外資總量逆勢上漲,繼續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

當天發布的《2019年世界投資報告》說,受美國稅改政策以及部分經濟體加強外資項目審查的影響,去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為1.3萬億美元,較2017年減少13%,連續第三年出現下滑。

貿發會議秘書長穆希薩·基圖伊表示:「外國直接投資繼續困在危機後的低點。這對國際社會應對貧困和氣候危機等迫在眉睫的全球挑戰來說,不是個好兆頭。」

具體來看,2018年流入發達經濟體的FDI總額減少27%,降至2004年來最低。其中,美國稅改導致美國跨國公司海外資本迴流美國,致使去年歐洲吸引外資總量減半;而受「脫歐」影響,英國外資流入也大幅減少了36%;另外,美國FDI流入量也縮水9%至2520億美元,但美國仍是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

與發達經濟體FDI流入量銳減相比,去年流入發展中經濟體的FDI呈現小幅增長態勢,增幅為2%。同時,發展中經濟體吸引FDI佔全球總額的比重升至54%,創下歷史新高。其中,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外資流入增長4%,成為全球外資流入最多的地區。

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FDI流入量增長近4%,達約1390億美元,繼續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貿發會議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表示,中國投資環境的進一步開放和便利化,是中國保持對外資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報告預測,2019年全球FDI有望溫和復甦,預計增長10%,約達1.5萬億美元,但仍低於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完)

附報告全文:

聯合國2019年《世界投資報告》全球發布稿

聯合國《世界投資報告》主編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

日內瓦萬國宮

2019年6月12日

一、全球投資趨勢和前景

201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流量繼續下降,減少13%至1.3萬億美元。這是全球FDI連續第三年下降。主要是由於美國2017年底實施的稅改促使美國跨國企業在2018年前兩個季度將大量留存的海外收益匯回,導致發達國家中一些傳統外資流入大國的FDI流入出現負增長。此外,部分主要外資吸收國加強外資項目審查機制,將一些大型外資項目拒之門外,也減少了外資流入。

1.外資流入趨勢

流入發達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減少了了27%,降至2004年來最低。流入歐洲的投資減少了一半,不到2000億美元,主要原因是資金匯回導致了幾個主要外資流入國出現凈流出。流入愛爾蘭和瑞士的FDI分別為- 660億美元以及– 870億美元。受脫歐進程影響,英國外資流入也大幅下降了36%。流入美國的外資也減少了9%,至2520億美元。這主要是由於跨境並購下降了三分之一。流入澳大利亞的FDI達到60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流入發展中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小幅增長,增長了2%。由於發展中經濟體外資流入的增長以及發達經濟體外資流入的大幅下降,發展中經濟體佔全球FDI的比重上升到54%,創歷史新高。

· 雖然非洲許多較大的外資接受國吸收外資水平下降,但流入該地區的FDI仍然增長了11%,達460億美元。這一增長得益於對資源的持續投資、投資的多樣化以及南非在持續幾年投資低迷後的復甦。

· 作為全球外資流入最多的地區,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外資流入增長了4%,保持穩定。該區域公布的綠地投資項目的金額翻了一番,從2017年的停滯狀態強勁反彈,顯示了持續的投資活力。

·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外資下降了6%,未能保持2017年的增長勢頭,重回過去長期下滑的局面。該地區外資仍然比大宗商品繁榮時的峰值低27%。

流入轉型經濟體的FDI在2018年繼續呈下降趨勢,減少了28%至340億美元,主要原因是流入俄羅斯的資金減少了49%。

在全球前20大外資流入目的地中,發展中及轉型經濟體仍佔一半。美國仍是最大的外資接受國,外資流入達2520億美元;其次是中國,為1390億美元。中國香港及新加坡分別排在第3和第4位。

2.對外投資趨勢

2018年發達國家對外投資大幅下降了40%,為5580億美元。美國跨國公司的大規模資金迴流使美國對外投資出現負的凈流出,導致美國未能進入2018年全球20大對外投資經濟體名單。但歐洲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增長了11%,達到4180億美元。法國成為第三大投資來源國,2018年對外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

發展中經濟體對外投資下降了10%,降至4170億美元。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對外投資下降了3%,為4010億美元;中國對外投資連續第二年下降。拉美和加勒比的對外投資急劇下降。

3.進入模式

2018年下半年全球並購交易出現增長,緩沖了美國稅改導致的全球FDI的下降。全年跨境並購額增長了18%。這主要由美國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推動的。

2018年全球綠地投資出現反彈,同比增長41%,達9610億美元,但各地區很不均衡。製造業綠地投資扭轉了長期下滑趨勢,已宣布的項目金額同比增加了35%。大部分綠地投資發生在亞洲,但非洲的綠地投資也大幅增長了60%,拉美及加勒比地區綠地投資急劇下降。

4.全球FDI前景

隨著美國稅改對美企海外收益回匯的影響逐漸減弱,預計2019年發達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將出現反彈。綠地投資對全球FDI趨勢有預示作用。2018年宣布的綠地項目同比增長了42%,表明跨國公司計劃在今後幾年擴大投資。

但受投資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地緣政治因素影響,2019年全球FDI的復甦將是溫和的,預計增長10%,約1.5萬億美元,仍低於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

自2008年以來,外國直接投資趨勢呈現長期低迷的趨勢。主要原因包括外國直接投資回報率下降、跨國公司海外投資呈現輕資產傾向以及全球投資政策環境惡化。

國際生產日益呈現輕資產特點,其持續擴張很大程度上是由無形資產以及非股權形式的國際生產方式驅動的。這體現在特許權使用費、許可費和服務貿易的增長明顯快於外國直接投資和貨物貿易的增長。2018年全球100強跨國公司的排名也證明工業跨國公司正在下滑,一些企業甚至掉出了榜單。

跨國公司是全球研發的主要投入者。全球100強跨國公司的研發支出佔全球企業研發的三分之一以上。科技、制葯和汽車企業是最大的研發投入者。發展中經濟體100強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與銷售額之比)明顯更低。跨國公司在研發領域的綠地投資相當可觀,且保持增長。過去五年,跨國公司共宣布了5300個海外研發項目,占綠地投資項目的6%以上,高於之前五年的4000個。45%的項目位於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經濟體。大多數與研發有關的外資項目都是附加值相對較低的設計、開發和測試活動,而不是基礎研究。

國有跨國公司數量穩定,但國外收購放緩。全球有近1500家國有跨國公司,與2017年持平。歐洲跨國企業佔全球的三分之一多,另外45%來自發展中經濟體,其中18%來自中國。全球100強跨國公司中,國有跨國公司佔16家。國有跨國公司的並購額佔全球的比例從2008 - 2013年年均超過10%逐漸下降至2018年的4%。

二、全球投資政策最新發展

1.外國投資限制和法規不斷增長

2018年,約55個國家和經濟體出台了至少112項影響外國投資的政策措施。其中三分之二的措施致力於自由化、促進和便利新的投資。34%的措施對外資作出了新的限制或規定,這是自2003年以來的最高比例。它們主要反映了對關鍵基礎設施、核心技術和其他敏感商業資產的外國所有權在國家安全方面的關切。針對國家安全問題,發達國家採取了一些新的措施。

由於政府幹預,2018年許多超過5000萬美元的跨境並購均告失敗。至少有22筆交易因監管或政治原因被凍結或撤銷,為2017年的兩倍。出於國家安全考慮,9起被暫停,3起因反壟斷主管機構的關切而被撤銷,另外3起因其他監管原因被中止。此外,有7筆交易因東道國當局的批准延遲而被放棄。

2.各國在加強外商投資的審查機制

近年來,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審查變得更加普遍。至少有24個國家(佔全球FDI總量的56%)建立了專門的外國投資審查機制。外資國家安全審查最初是作為限制外國參與國防工業的一種手段。此後逐漸擴大到保護其他戰略性產業和關鍵基礎設施,現在則被用來保護被認為在新工業革命時代對國家競爭力至關重要的核心科技和技術。

從2011年以來,至少有11個國家引入了新的篩查機制,至少有41項對現有制度的修訂。大多數修訂通過增加接受審查的部門或活動、降低審查門檻或擴大外國投資的定義,擴大了審查的范圍。其他新的法規擴大了外國投資者的披露義務,延長了審查程序的法定時限,或對不遵守通知義務的行為引入了新的民事、刑事或行政處罰。

但總的看,吸引投資仍是國別投資政策的主流。大多數新的投資政策措施仍然朝著自由化和促進及便利投資的方向發展。許多國家取消或降低了各種行業外資准入限制。簡化或精簡外國投資行政程序的趨勢仍在繼續。此外,一些國家為特定行業或地區的投資提供了新的財政激勵措施。

3.國際投資政策制定依然活躍

2018年,簽署了40項新的國際投資協定,包括30個雙邊投資協定和10個有投資條款的其他協定。一些新的協定,包括主要投資國簽訂的大型區域性協定,納入了一些新的條款,將對全球國際投資協定體制產生深遠影響。同時,許多國家還在制定新的投資協定範本和指導原則,以此對未來雙邊及區域投資協定的談判和制訂施加影響。

與此同時,終止生效的國際投資協定數量繼續上升。2018年,至少有24項終止生效,其中20項是單方面的,4項是替代性的(通過新條約的生效)。截至2018年底,終止生效的國際投資協定總數達到309個(其中61%發生在2010年以後)。

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有3317個國際投資協定,包括2932個雙邊投資條約和385個有投資條款的其他協定。其中生效的國際投資協定有2658個。

4.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案件持續增長

2018年,投資者根據國際投資協定提起了71起公開的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案件,與過去三年的水平基本持平。投資者國家爭端案件總數已達942起。幾乎所有爭端案件都是基於老一代投資條約。迄今為止,已有117個國家對一項或多項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案件作出回應。

2018年公布的仲裁裁決中,超過三分之二是基於管轄權或案情做出的有利於投資者的裁決。到2018年年底,602項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案件得到裁決。

三、中國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

2018年,中國仍為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外資吸收國,吸收外資逆勢上漲,全球排名第二。2018年中國吸收外資創歷史新高,達1390億美元,佔全球吸收外資總量的10%以上。全球排名僅次於美國。

中國投資環境進一步開放和便利化。2018年,中國《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禁止和限制類產業不斷減少,服務業以及一些製造行業加大了對外資的開放,取消或放鬆了對外資持股的限制。同時,投資環境不斷優化、便利化。體現在外資流入上,是製造業吸收外資的快速增長和大型並購交易的增長。

中國外資流入有望繼續保持高水平。2019年年初,中國頒布了新的《外商投資法》,建立了外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並宣布了一系列投資便利化以及市場開放的措施,這些都有利於進一步吸引外資。受中美貿易摩擦等影響,外國投資者採取了多元化的投資策略,部分外資向東南亞和南亞轉移。但總體來看,流入中國的外資仍有望繼續保持高質量、高水平。

中國對外投資全球排名第二,未來有望保持在較高水平。2018年中國對外投資連續第二年減少至1300億美元,僅次於日本。當前全球投資政策環境不穩定,保護主義抬頭,主要吸收外資國對外資准入的審查進一步加嚴,將一些大型的並購項目拒之門外。同時,中國加強了對外投資的有序管理,這是中國對外投資下降18%的主要原因。隨著中國企業國際化、參與國際競爭的客觀需要和「一帶一路」雙邊合作的推動,以及中國企業在加強出口導向型的對外投資以繞過貿易壁壘,減輕貿易戰影響,中國的對外投資將保持在較高水平。

Ⅵ 2007年全球跨國公司總營業額、世界貿易總額

聯合國貿發會議10月17日在全球同步發行了其年度世界投資報告,報告預測,隨著2007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較2006年放緩,全球范圍內的外國直接投資盡管也能保持增長,但是增長的速度可能也會降低。

盡管2007年上半年,全球跨國投資達到581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4%,但是第三季度起,外國直接投資大幅下降。聯合國會議投資、技術和企業發展司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對記者說,這種情況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危機引起的全球資本市場的不穩定和流動性危機。

而從美國最新的統計數據來看,次貸危機仍然難稱得到緩解,信貸緊縮和美元貶值的情況仍然在持續,除中國等少數國家外,大部分國家都下調了自己2007年和2008年的經濟增長預期。

美元貶值效應

從貿發會議的統計來看,200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表現搶眼,不但第三年持續增長,而且增速高達38%,達到13060億美元,已經接近2000年創造的14110億美元的歷史紀錄,並且在包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轉型期經濟體的所有三大類經濟體均出現增長。

但是梁國勇承認,統計上的增長部分來自於美元貶值,因為所有的統計數據都是用美元統計的。在2005年美元反彈之後,2006年全年美元均處於貶值走勢,全年對歐元貶值11.44%,對英鎊貶值13.6%,這引起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價格上漲。

美元貶值的另外一個效應,就是刺激了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2006年,盡管美國經濟由於受房屋市場疲軟影響,一直表現不佳,但是美國仍然重新擠掉英國,以1754億美元成為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而貨幣表現強勁的歐盟各國則成為全球最大的「財主」,幾乎提供了全球一半的對外直接投資。

由於美元貶值、全球經濟流動性非常充裕,聯合國貿發會議的報告中描述說:「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的增長部分受到全世界范圍內不斷增長的公司盈利的驅動,利潤的增長又導致股票價格的上揚,進而提高了跨國兼並和收購(並購)的交易金額。」一個證據是:在2006年的大部分巨額跨國並購交易中,大多數購並方都是由現金和借貸支付,而非通過傳統的換股模式。

2007年,美元仍然持續貶值走低,尤其是在次級房貸危機發生之後,更是一路走低,盡管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表示,支持強勢美元政策,但是匯率市場和國際組織都認為,美元將繼續貶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目前的美元仍然被高估了15%至35%。

但是與去年不同的是,次級房貸危機同時引起了美國信貸緊縮和流動性短缺,美國財政部最新發布的8月國際資本報道表示,美國資產市場8月份資金外流已經達到了693億美元。同時資本市場不穩定也可能減緩跨國公司購買資產的步伐。

在2007世界投資報告中:全球經常項目失衡引發的匯率突變、石油價格不穩定和信貸緊縮,被並列為可能會影響世界投資趨勢的主要風險。

中國面臨強勁競爭

在全球投資趨緊時,中國仍然表現不俗,在貿發會議的「世界投資前景調查」中,中國和印度並列為最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國。

但是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卻在2006年出現小幅下降,降低了4%到690億美元,這是中國自1998年以來,外國直接投資首次出現下降。

梁國勇表示,中國吸引外資數額下降無需擔心。因為這更多來自於金融投資的下降。2005年,由於國有大型銀行籌備上市,引入國外戰略投資,中國金融購並出現高潮,因此2006年數據低於2005年。而中國吸引外資最重要的部門——製造業,盡管經歷了人民幣升值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壓力,但表現則一直相對平穩。

商務部外資司副司長邱立新也表示,對中國吸引外資仍然樂觀,她說,今年1月-9月,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同比增長了10.9%,尤其在服務業,增長達到了56%。

但是商務部同時發布的信息顯示,今年1-9月,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數同比下降16.41%,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下降2.88%;原歐盟十五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數同比下降7.69%,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下降30.93%。

因此,盡管中國仍然是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但是在增長速度方面,則遠遠落後於其他發展中國家。2006年,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印度吸引了17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相當於前三年引資之和;東南歐和獨聯體國家達到了690億美元,增幅高達68%,其中俄羅斯的增幅幾乎接近100%;非洲國家總共吸收了360億美元,是2004年的兩倍;西亞14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流量也增長了44%,創下了60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Ⅶ 中國首次成為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

據報道,近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7日發布的《2017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中國2016年對外投資飆升44%,達到1830億美元,這是中國在該報告中首次成為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

該報告主編、貿發會議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在報告發布當天的解讀中稱,中國對外投資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但仍面臨投資保護主義等挑戰;而由於全球FDI流量增長有限,以及中國生產要素成本優勢減弱等原因,中國吸收外資近幾年不會有大幅增長。

Ⅷ 你好 請問有2000世界投資報告中文版的pdf嗎

有2010年的。採納後請提供郵箱。